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木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木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小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小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儿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來。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邙H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來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岀(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皖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乐次、尿量、排乐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医诊断学学霸笔记
中医诊断学学霸笔记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点,供您参考:
1. 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象、脉象等,以判断病情。
其中,望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观察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
2.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声音嘶哑可能是肺热的表现,口臭可能是胃热的表现。
3. 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以获取详细的病情信息。
问诊时需要注意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触摸、按压等手法来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
例如,切脉可以了解病人的脉象,从而判断病情。
5.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来分析病情。
例如,表证可能是由于外感风寒引起的,里证可能是由于内伤疾病引起的。
6. 脏腑辨证: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病情。
例如,肝病可能会出现胁痛、目赤等症状,心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7.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穴位的特点,分析病情。
例如,手太阳小肠经可能会出现颈项强痛等症状,足太阳膀胱经可能会出现腰痛等症状。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同时,也建议您多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doc
中医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专著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空痛一一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一经脉失部病源诊断的专著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一一疼痛而有酸望神内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头痛连项一一太阳经,两侧头痛一一少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阳经,前额痛一一阳明经,巅顶痛一一预后好失神:止气已伤,脏腑功能衰厥阴经。
真心痛一一胸痛彻背如针刺刀败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头晕:有晕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脏腑精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阳上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亢一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阳外越颜曲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革为精气内虚,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21、弱脉极软而沉细,主病: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虚22、濡脉浮而细软,如絮浮水主诸虚,又主湿,凡气虚,自汗,身倦乏力,短气等可见濡25、促脉数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热实26、结脉:缓而一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阴寒凝滞,心阳被抑多见于气结、血瘀、寒痰、饮食停滞、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亡阴亡鉴别表: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一)风淫证候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1、风邪侵表: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2、风客肌肤: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3、风袭经络: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病色:善色一五色有异常但光明润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口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口无华—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或大失血证。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1.弛张热常见于哪些疾病?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2.间歇热常见于哪些疾病?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3.回归热的特点是什么?体温骤然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
4.体温上升属缓升型的有哪些疾病?伤寒、结核病5.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常牵涉至左肩背、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及小指。
6.腹痛伴血便见于哪些疾病?急性者:急性菌痢、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紫癜。
慢性者:慢性菌痢、肠结核、结肠癌。
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病变;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病变。
7.咳嗽中枢在哪?延髓咳嗽中枢8.肺癌或主动脉瘤引起声音嘶哑样咳嗽的原因。
压迫了喉返神经。
9.喉头炎症水肿咳嗽音色。
犬吠样咳嗽10.百日咳咳嗽音色。
带有鸡鸣样吼声11.左心衰竭夜间咳嗽明显的原因。
可能和夜间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有关。
12.反复少量咯血多见于何疾病。
支气管肺癌。
13.支气管扩张和肺脓肿伴有大量脓痰时,会出现分层现象,三层分别是什么?上为泡沫、中为浆液或浆液脓性、下为坏死性物质。
14.我国最常见的咯血原因是什么?肺结垓。
15.咯血量较大而骤然停止,可见于何疾病?支气管扩张。
16.急性左心衰肺水肿咯血性状。
咯粉红色泡沫痰17.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的主要特点。
呼气显著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伴有广泛哮鸣音。
18.癔病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呼吸非常频速和表浅,并常因换气过度而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出现口周、肢体麻木和手足搐搦,经暗示疗法,分散其注意力,或在睡眠中,可使呼吸困难减轻或消失。
19.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
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道痉挛及分泌物增加等,致呼吸减慢,也可呈潮式呼吸。
20.“三凹症”出现于哪种呼吸困难时。
肺源性中的吸气性呼吸困难。
21.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的主要临床表现。
呼气显著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伴有广泛哮鸣音。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全
中医诊断学复习资料全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创辨证论治理论,奠定诊断学基础5、《中藏经》—华佗诊病学术经验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晋代洪《肘后备急方》对传染病从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作出诊断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9、唐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0、施发《察病指南》是诊法专著1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论述危重疾病的十怪脉象12、明朝景岳《景岳全书》13、明朝时珍《濒湖脉学》14、元朝敖氏《敖氏伤寒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15、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16、修园《医学实在易》17、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18、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法则中医诊断学---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诊察疾病,辨别证候的一门学科诊断、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症---即症状(患者个人感受)和体征(那个观察所得)的总称,是疾病过程表现个别、孤立的现象病---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所引起机体阴阳失调、生理功能失常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基本原则:审察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第二章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目光、神志、面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一般以望面部色泽为主色与泽的关系色与泽,又称“气色”色属阴,主血,反映血液的盈亏泽属阳,主气,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盛衰(四)常色与病色1、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色泽(2)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常色2 五色主病青主寒瘀痛经风戴阳证—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嫩红带白,游走不定,赤热虚实妆戴阳多为虚阳外越,此为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黄主脾虚湿黄疸黄疸: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白寒阳虚气血脱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黑寒肾虚饮痛瘀疳积—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恍白──白而虚浮带水气--阳虚不能气化水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黧黑—黑中带黄—脾肾阳虚黑而黯淡—阳虚黑而干焦---阴虚眼眶黑---水饮三、望形体桶状胸—痰饮,或肾不纳气扁平胸---肺肾阴虚,气阴两虚单腹肿大,四肢反瘦---肝郁或脾虚,气滞水停血瘀四、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1、头形过小──囟门早闭过大──先天性脑积水均属先天性发育不良,多伴智力不全(肾精亏虚)2、囟门高突:“囟填”──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囟陷”──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肾气不足3、面肿──水肿:●阳水:快,头面部先肿●阴水:慢,下肢腹部先肿抱头火丹---焮红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伴有疼痛──火毒邪热上攻大头瘟—头肿大如斗,面目肿盛,目不能开5、腮肿:耳下肿痛──感受时邪热毒●痄腮---腮部突然肿起,面赤咽痛,或兼耳聋---温毒证●发颐—颧骨之下,腮颌之上,耳前一寸三分,发疽肿起—少阳,阳明经毒热上攻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辨别八纲、辨别病因、辨别病机三个方面。
辨别八纲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寒热、表里、虚实、动静四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
辨别病因是通过辨别病人的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原因。
辨别病机是指通过辨别病人的气血津液、脏腑组织器官、经络气血、阴阳五个方面来确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医诊断学还包括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合参是指根据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中医病的诊断方法:-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等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交谈来了解患者的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从而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3.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外感病的诊断:外感病主要表现为寒热、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特点、舌质、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内伤病的诊断:内伤病主要表现为身体的虚弱、疲乏、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情志病的诊断:情志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睡眠不宁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心理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饮食病的诊断:饮食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
诊断时需要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4.中医诊断学的误区:-忽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史:中医诊断学重视患者的主观症状和病史,忽视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误诊。
-盲目追求望闻问切:中医诊断学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不能过分依赖其中一种诊断方法。
-缺乏科学依据:中医诊断学需要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总结,不能凭空臆测。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考点复习总结
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中医诊断复习要点.doc
中医诊断学绪论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询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屮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其为精当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吋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市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木方法望一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一听声音、嗅气味问一询问冇关疾病的情况切一诊脉和按诊(-)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一章望诊一、望神(一)望神的含义:神是人体牛命活动的总称广义一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一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形态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而色:而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意义: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活动迟钝、H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新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额红如妆两FI:冃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鉤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粘: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蝎,阴阳即将离决二、望面色(一)常色与病色1、常色:健康人而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一有胃气,有神气(1)主色一面色、肤色一牛不变的色泽(2)客色一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而色常色2、病色⑴五色善恶顺逆善色一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廣乏,脏腑楮神衰败,不能上荣于而,“气不至”,预后较差(二)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一阴寒内盛而色青灰,口唇青紫一心阳虚衰面色青灰,突发剧烈心痛一心阳暴脱眉间、盾周青灰一小儿惊风2、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实热:满脸通红、目赤虚热:午后额红戴阳证:面红如妆3、黄色主虚证、湿证虚证:脾虚一黄胖(黄而虚浮)血虚一萎黄(淡黄枯槁无光)黄疸:阳黄一黄而鲜明如橘子阴黄一黄而晦暗如烟熏4、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淡白无华一气血不足恍白一阳虚水泛苍白一阳气暴脱或阴寒凝滞大失血证5、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虚:阳虚一面黑暗淡阴虚一黑而干焦水饮:眼眶黑瘀血:熬黑,肌肤甲错三、望头颈五官九窍(一)望头面凶门高突「'冈填” 一多属实证、热证下陷:“凶陷”一多属虚证迟闭、不闭:“解颅”一肾气不足(二)望颈项瘗瘤一颈前颌下结喉Z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考点精华总结
【中医诊断学】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1、诊断:即诊断学概念,是指通过收集病人的诊断资料,运用中医学理论、技术诊断其疾病的过程。
2、诊断原则:即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原则,是指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着重掌握时空环境及脏腑功能失调的变化,运用综合的技术收集、分析和诊断疾病的一个系统。
二、中医诊断的具体内容
1、言语诊断:是指从言谈的方式上收集患者就医的原因,全面体会患者的身心状况,收集信息。
2、头部诊断:是指从患者头部体表状态,观察其病史和症状变化情况,收集信息,可以反映脏腑功能失调。
3、脉象诊断:是指从患者每天的脉象变化情况出发,收集患者脉象变化,判断患者状态,判断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
4、体征诊断:是指从患者的身体表型出发,观察患者身体的大型状态,收集患者脏腑功能失调的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要求
1、综合性:即辨证论治的思想,是指综合多种诊断资料,运用综合诊断手段,在诊断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程序。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背诵
1. 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包括辨证施治的原则、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2.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包括辨证的基本方法、辨证的程序与要求等。
3. 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外部表现、听闻其言、询问其病情、切诊其脉象等,全面了解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病机辨证:指根据中医病机学理论,辨析病机,即病因、病位、病理的综合作用,从而进行辨证施治。
5.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目、唇、舌质等外部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虚实、寒热、湿燥、血瘀等病机特点。
6. 闻诊: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警觉程度等表现,来了解病情,判断其呼吸音、呼吸节律、声音的状况等。
7.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伴随症状、发病过程等,了解病情,判断其病机特点。
8.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了解病情,判断其脉象的阴阳、浮沉、代谢等特点,从而得出是否有病以及病机。
9. 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刮痧、拔罐等,以恢复人体内外平衡,促进健康。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知识背诵,建议学习者结合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籍深入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核心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核心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医诊断学核心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医诊断学呢,就是中医用来判断人得了啥病的一套学问。
简单说,就像是一个侦探,根据各种线索(病人的症状、体征等)来找出病因在哪里,病情是个啥状况。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里,这可是特别重要的。
你想啊,如果诊断都错了,那后面治病就全乱套了。
就拿盖房子来说,诊断就像打地基,地基歪了,房子能好吗?它是整个中医治疗体系的开头一步,关系到能不能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啦,经络气血这些概念。
就好比你要学数学里的微积分,你得先把加减乘除学明白一样。
如果阴阳五行都搞不懂,那就理解不了疾病的性质是寒还是热,是虚还是实。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中能帮医生判断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比如说,有人头疼得厉害,中医诊断后发现是风寒入侵,那就可以用祛风散寒的药来治。
要是没诊断对,乱用药,就可能让病人更难受。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医诊断学在中医这个大体系里面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它上联中医基础理论,下接中医治疗学。
就像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哪头出问题它都受影响。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基础理论关系紧密,像刚说的阴阳五行学说。
再就是和中药学、方剂学也有关,因为诊断完了就得用药治病啊。
假如诊断是肝阴虚,那开方就得用滋补肝阴的药,这药就是从中药学里选合适的来组成方剂。
③重难点分析:难为点:辨证是个较难把握的关键点。
辨证就是要分清病人的证型,像感冒有风寒证、风热证等不同类型,这得综合很多症状体征来判断。
我以前刚学的时候,面对一堆症状,感觉头都大了,有时得反复琢磨才能分清。
重点:四诊(望、闻、问、切)那必须得掌握扎实,这可是搜集诊断信息的主要手段。
就像厨师做菜,得先把食材(症状信息)准备好才能下锅炒(辨证论治)。
④考点分析:在中医的考试里超级重要。
考试中可能会出各种案例,让你去辨证,或者问一些四诊的内容。
有的时候会直接给个症状组合,让你判断证型,或者让你说出依据四诊判断这个证型的理由。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考点汇总第一单元绪论考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考点2.①司外揣内:即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②见微知著:指机体的某些局部表现,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③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注:此考点为2021真题考点。
这部分除掌握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的内容外,还应理解基本原理的含义。
第二单元望诊考点1.得神的面色特征是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考点2.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为少神/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
考点3.失神(神乱)包括【精亏神衰】和【邪盛神乱】的表现。
【精亏神衰】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目无光彩,眼球呆滞,【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肉削著骨,【动作艰难】。
【邪盛神乱】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然昏倒,双手握固,牙关紧闭等。
考点4.垂危病人突然出现神清多语、【两颧泛红如妆】、意欲进食的表现是假神。
考点5.假神的病机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阴阳离决。
考点6.神乱的临床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淡漠痴呆、猝然昏倒。
①焦虑恐惧是指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脏躁。
②狂躁不安是指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③淡漠痴呆是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④猝然昏倒是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时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体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得神者,神志清楚,两目灵活,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失神则表现为神志昏迷,或烦躁狂乱,或目睛呆滞,面色晦暗,呼吸异常,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
2、望面色面色能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面色为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红赤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气血瘀滞;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困;面色发黑多为肾虚、寒证或水饮。
3、望形态观察人的形体和姿态。
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气血不足。
肢体拘挛多为风邪阻络,手足抽搐多为肝风内动,颈项强硬多为邪气阻络。
4、望头面五官望头主要观察头颅的大小、形状和囟门的闭合情况。
望目要注意眼神、眼形、眼态和眼部分泌物。
望耳要观察耳的形态、色泽和听力。
望鼻要注意鼻的外形、色泽和分泌物。
望口唇要注意唇的颜色、润燥和形态。
望齿龈要观察齿和龈的形态、色泽。
5、望舌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
舌色的变化有淡白、红、绛、紫等。
淡白舌多主气血两虚、阳虚;红舌多主热证;绛舌多主热盛或阴虚火旺;紫舌多主气血瘀滞。
舌苔的变化有薄厚、润燥、腐腻等。
薄苔多为正常或病在表;厚苔多为病邪入里或痰湿、食积。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1、听声音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能反映病情。
语声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虚。
2、嗅气味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异常也能提示病情。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汗出腥膻多为湿热内蕴;排泄物恶臭多为热毒内盛。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2、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何谓潮热潮热有那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3、如何以恶寒发热的轻重来辨别表证的性质4、何谓寒热往来有何临床意义5、何谓壮热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6、何谓盗汗、自汗各有何临床意义7、如何从头痛部位辨六经第二章望诊【学习要点】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1、得神、失神、假神、少神的含义、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精亏神衰之失神与邪盛神乱之失神的鉴别;假神与疾病好转的辨识。
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意义。
二、望色1、常色(主色、客色)、病色(善色、恶色)的含义、特征及临床意义;常色与病色的区别;善色、恶色的辨别;理解泽与色的关系,以及两者在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中的价值。
2、五色所主病证的内容及机理;理解小儿指纹红色主寒证与面红主热证的不同。
三、望形体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四、望姿态望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局部望诊一、望头面1、望头形、囟门(囟填、囟陷、解颅)、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面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
二、望五官1、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2、望口、唇、齿、龈、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1、望瘿瘤、瘰疬、项强、项软的临床意义。
2、望扁平胸、桶状胸、鸡胸的临床意义。
3、臌胀的临床意义。
四、望四肢1、四肢萎缩、肢体肿胀、膝部肿大、下肢畸形的临床意义。
2、四肢抽搐、手足拘急、手足颤动、手足蠕动、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的临床意义。
五、望皮肤望斑疹、水疱、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排出物1、望痰、涕的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得神、失神、假神各有哪些表现临床意义如何2、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3、何谓常色、病色其特征、分类及临床意义如何4、白色、黄色、赤色的主病如何5、何谓囟填、囟陷、解颅6、简述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
7、如何鉴别斑、疹8、望痰对于临床诊断有何意义9、如何观察小儿指纹其具体临床意义是什么第三章舌诊【学习要点】第一节舌诊概说1、舌面脏腑分候。
2、舌诊的注意事项。
3、正常舌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第二节望舌质1、舌色变化(淡红、淡白、红、绛、紫)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歪斜、颤动、吐弄)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舌苔1、舌苔的形成机理。
2、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对润苔主热证、燥苔主湿证的理解;腻苔与腐苔的鉴别。
3、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4、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5、舌象的分析要点;舌诊的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简述舌诊的原理。
2、诊舌包括哪些方面3、正常舌象的特征如何4、简述病变舌色、舌形的舌象特征与主病。
5、简述病变苔色的舌象特征与主病。
6、何谓腻苔、腐苔各主何病证7、灰黑苔可见于寒证及热证中如何区别8、如何诊察舌的神气和胃气第四章闻诊【学习要点】第一节听声音1、音哑与失音(“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谵语和郑声的鉴别。
3、喘、哮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喘与哮的鉴别。
4、短气、少气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5、各种咳嗽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白日咳、白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6、呕吐、呃逆、嗳气、太息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嗅气味1、口气异常(酸臭、臭秽、腐臭)的临床意义。
2、病室气味(尿臊气、烂苹果气味)的临床意义【复习思考题】1、“金实不鸣”与“金破不鸣”的闻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有何不同2、谵语与郑声的闻诊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有何不同3、试述喘与哮的特征及鉴别。
4、如何通过咳声和痰的量、色、质变化鉴别咳嗽的寒热虚实第五章脉诊【学习要点】第一节脉诊概述1、脉诊的概念、原理、临床运用及意义。
2、脉诊的部位(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的概念。
3、寸口诊法的原理及脏腑分候。
第二节正常脉象1、正常脉象的概念及脉象特征(脉有胃、神、根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个体因素影响(斜飞脉、反关脉的含义)、外部因素(四季平脉的特征)。
第三节病理脉象1、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洪、大、细、濡、弱、微、缓、滑、涩、弦、紧、结、促、代、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等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
2、相关脉象鉴别(1)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鉴别。
(2)弦脉与紧脉的鉴别。
(3)结脉、代脉、促脉的鉴别。
(4)迟脉、缓脉的鉴别。
(5)芤脉、革脉的鉴别。
(6)沉脉、伏脉、牢脉的鉴别。
3、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规律。
4、小儿正常脉象特点(一指定三关),常见小儿病脉(浮、沉、迟、数、强、弱、缓、紧)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1、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2、脉诊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1、何谓脉象、脉诊2、简述寸口诊脉的原理、方法及脏腑分候。
3、怎样理解“诊法常以平旦”的意义4、脉象要素包括哪些5、何谓正常脉象简述正常脉象的特点。
6、简述脉有胃、有神、有根的表现特点及意义。
7、“四季平脉”各有何脉象特点8、简述浮、沉、迟、数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9、简述虚、实、洪、细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0、简述滑、涩、弦、濡脉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11、怎样鉴别结、代、促脉三脉的脉象特征12、何谓相兼脉真脏脉相兼脉的主病如何13、何谓舍脉从症、舍症从脉14、小儿诊脉的特点是什么第六章按诊【学习要点】第一节按诊的方法及意义1、按诊(触、摸、按、扣)的操作要领及意义。
第二节按诊的内容2、按胸部虚里的部位、生理特点、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临床意义。
4、按肌肤(诊寒热、润燥、疼痛、肿胀、疮疡)的异常特征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何谓按诊按诊时病人和医生常用的体位各有哪些2、按诊的手法有哪些各有何应用特点及意义3、何谓虚里按虚里有何临床意义4、按胁部常见哪些异常表现各有何临床意义5、腹部胀满如何通过按诊辨别虚实6、气鼓和水鼓、癥积和瘕聚的按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有哪些第七章八纲辨证【学习要点】概述一、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1、表里的含义及表里辨证的意义。
2、表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明确里证的形成原因。
4、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1、寒热的含义及寒热辨证的意义。
2、寒证、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1、虚实的含义及虚实辨证的意义。
2、实证、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实证与虚证的鉴别要点。
四、阴阳辨证1、阴阳的含义及阴阳辨证的意义。
2、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特点、证候分析。
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一、证候相兼证候相兼的概念、常见类型、辨别要点。
二、证候错杂证候错杂的概念、常见类型、辨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三、证候真假1、证候真假的概念、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
2、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病机。
3、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4、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病机。
5、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
四、证候转化1、证候转化的概念、常见类型、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2、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的概念、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3、明确由里出表的特殊涵义。
4、寒证化热、热证化寒、实证转虚、虚证转实的概念、转化条件及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1、何谓八纲辨证有何意义2、何谓表证、里证其病因及鉴别要点是什么3、试述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4、何谓实证、虚证各自形成的原因有哪些5、何谓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其病机、临床表现如何如何鉴别6、简述虚实真假的辨别要点。
7、如何理解里邪出表。
第八章病性辨证【学习要点】概述1、病性的含义及其与病机、病因的关系。
2、病性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第一节辨六淫证候1、辨六淫证候的概念。
2、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了解各基本证之间的兼并、因果关系;各证与脏腑的关系。
3、相关证鉴别(1)风淫证与内风证的证候鉴别。
(2)伤寒证与中寒证的证候鉴别。
(3)外湿与内湿的证候鉴别。
(4)燥淫证与内燥证的证候鉴别。
(5)火热证与阴虚证的证候鉴别。
第二节辨阴阳虚损证候1、辨阴阳虚损证候的概念。
2、阳虚证、阴虚证、亡阳证、亡阴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了解各证与脏腑气血津液证候的兼并、因果关系。
3、相关证鉴别(1)阳虚证与寒淫证的证候鉴别。
(2)阴虚证与火热证的证候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