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语文教材叶圣陶先生曾经告诉我们,“语文好比一把锁钥,用这把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这形象的比喻是说语文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语文素质的钥匙。“钥匙”是一种凭借,一种工具。因而,如何使用教材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语文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时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把教科书当成教学的唯一内容;而“用教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观念,这种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写在书本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蕴藏在书本知识背后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问题。那么,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呢?关键要教师胸中有“书”,心中有“标”,目中有“人”,用中有“法”学中求“活”。

一、胸中有“书”

胸中有“书”是指教师备课、上课都要以教材为凭借,这里的书,首先是教科书,要重视教科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因为钻研教材是正确使用教材的前提条件,学习钻研的过程是教师再创造的过程,用教材进行备课,必须要逐课推敲,潜心钻研,吃透教材。从课文的题目到内容、插图、练习等方面理解编辑意图,理解脉络,明确重点与难点,把握中心。进一步研究课文中的语言运用、修辞、语法、标点,琢磨课文的篇章、结构、体裁特点、语言风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等。这些并不要求一股脑地教给小学生,但作为教师,一定要弄懂弄通。在琢磨教材中挖掘美的因素,认识本课在组中的地位与作

用,为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课时、选择教学方法做好充分的准备。

胸中有“书”还包括教科书之外的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书等。这些能为教师分析教材和备课带来便利,但不能否认这些参考书给教师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不同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每位教师的教学个性不同,所以不能照抄教学参考书,胸中有“书”但不唯“书”,是我们使用教学参考书的良策。

二、心中有“标”

心中有“标”是指教师使用教材进行备课、上课心中要有《语文课程标准》,要明确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体现,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南,使用教材备课、上课一定要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与所钻研的教材建立起联系,明确所任年级教材,应达到的具体目标,以便准确地确定每篇课文、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三、目中有“人”

目中有“人”是指教师使用教材时心中有学生。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学”定教十分重要。目中有“人”,就是了解学生以便增加教材使用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了解课文内容中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与学生学过的内容有联系的,哪些是与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有联系的,哪些内容距学生生活经验较远,是难以理解的等等。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都是建立在了解“学情”基础之上的,因此,研究教材的使用不能脱离学生。

四、用中有“法”

用中有“法”是指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教材特点,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这是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的重要组

成部分。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需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使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无论使用什么方式的方法,都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独立作文”,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学中求“活”

学中求“活”是指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注意灵活运用,要把教材看成是活的对象。教材内容,是现实生活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结合,虽有严格的规范,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生活是教材的源头活水,在使用教材时,要把学生看成活的教育对象,应该让学生与教材中的人、物、事对话,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是富有灵性和创造才能的人,面对课文,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相同的,教材为教师的创造使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你可以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你可以为学生拓展教材内容的平台。面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这里有科学,又有艺术,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关键取决教师的专业水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这就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教科书内容要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当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学习形成真正意义的自学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选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可谓有血有肉,比成人化、教条式的文章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题材的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

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文科教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滋养人的心灵。心灵是伴随一个人成长发展进步的,心灵的丰富与完善决定了人生的精彩与幸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与广泛性,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内容的阅读,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吸收的多方面的营养。学生通过阅读,通过自己生活经验的介入,可以获得精神的力量。 2.体裁的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过阅读、习作等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自身的语言建构,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理解、感悟、积累,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只有阅读大量的丰富的语言材料,从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中感受语言,才有可能建构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本册的选文从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都为学生提供实现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东升学校——王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新课标对教材定位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把教材作为优秀范例,创造性的使用材料,将“教语文”变为“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习生活”“在语文中学会生活的本领”。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一、准确理解教材资源是创造性使用材料的基础 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二是要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篇课文。老师钻研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深入”,就是“潜心会本文”,感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表达特点;“浅出”,就是能浅潜的语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得顺利。如教《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朗读秋叶落下的“唰唰”声,再让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价他读的怎样。 学生说:读得难过、伤心。 老师问:为什么这样的语气读? 学生说:因为树叶离开妈妈心里难过。 老师又问: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说:应该快乐。 老师问:为什么? 学生回答:我长大了,可以自由咯。 老师:你是个独立性强的孩子,很勇敢。你用快乐的语气读读吧! 又一个学生说:树叶落下来是在舞蹈,所以是很美的读出来也是快乐开心的。. 老师:你们真是善于想象的孩子,那也用开心的语气读吧。 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感受去朗读。再配以动作表演。 深入理解课文,浅出各种感受,师生互动,让学生有独特感受,个性得以张扬,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从而达到朗读训练的升华。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允许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答案。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作为预案,一般有以下几点:一是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从拓展学生思路,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如何进行引导,使之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二是依据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依据学生个体需求,即这种预案留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且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等环节的全过程。课前准备内容设计,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依据那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激发学生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动手操作、深化体验,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三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

(完整版)创造性使用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几点浅见。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①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即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的生成点,培育的技巧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学生的质疑点,资源的开发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建立精确的课程意识,发明性地使用新教材,切忌“教教材”。 ②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③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发情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学情分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依据,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具体有:①了解学习起点。即学生的知识起点,包括能力起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②了解学习需要。即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知晓如何建立最近发展区;③了解学生特点。即思维特点、习惯特点、认知特点、差异特点等。 二、批判性地理解教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家对于语文“教什么”的问题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各种校本语文课程、教材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城郊村野,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教学的一个依托和凭借,更为关键的在于教师拿到教材后“教什么”,其教学内容的“含金量”怎么样。同样的教材如何精选教学的内容,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度。身为语文教师,要增强对教材内容的批判性理解,而不能一味地把教材内容视作不容置疑的“圣经”;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有所筛滤,要遴选出最有价值、最具生长力、最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三、把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支点” 文本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发展语文能力的“支点”,是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支点”。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托,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学习活动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要利用好这个“支点”就必须以一个语文教师的视野和责任来专业地解读这个“支点”,发掘出“支点”的教学价值。教师在与文本“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要解读出文本本身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还要把握住文本所承担的增长学识、发展能力、提升人格等方面的内涵,并把这些内涵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教学内容即课文中存在很多空白和不确定性;不同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的内涵不同,教法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的确立上,应“依标扣本”,即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对钻研教科书不够重视的情况,教师把精力放在收集资料和制作课件上,而顾不得认真研读教科书。事实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反复读课文,不仅. 要求青年教师这样做,有经验的老教师也要这样做。现在有些教师不大关注课文的内涵和意蕴,而是急于寻找参考资料,从网上搜寻现成的教案拼凑到一起,这是非常盲目且不负责任的。为此,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教材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教材陆峰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型的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尽可能地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裁剪、整合或补充,从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转变,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如何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英语教材,并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联系自己 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追求英语教学的生活性,使教材实用化 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已经明显考虑到了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但作为教师仍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并善于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课程资源,追求英语教学的生活性,使英语教材实用化,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知识 运用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去。 那么,如何做到使教材实用化呢?我认为: 首先应充分挖掘,补充和丰富教材自身的一些生活因素,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我在教学1A Mod3 Unit3 In the restaurant时,就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模拟了带学生到麦当劳用餐的情景,并设计了这样一段对话: T: Can I help you? S: May I have a hamburger, please? T: Here you are. S: How much is it? T: Six yuan.. 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这样的语言材料和情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也能让学生享受到在用中学英语和学中用英语的愉悦。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接触与使用英语的时间与机会。比如:在班级管理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classroom English及口令,如:早晨的问好,上下课喊口令,放学道别……这些都是最好的生活用语;在教室布置上,我们可以贴上一些课文中学到过的,或是加以补充拓展的动植物图片以及相应的单词。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英语是一门语言、一种工具,而不是什么望而生畏、遥不可及的东西。只要坚持每天使用英语,日积月累,又怎么会不知道像“Open your books.”这样简单的日常 用语呢? 另外,老师应善于捕捉一些教材以外容易被忽视的资源,如许多的广告,标示语等,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不少英语: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麦当劳,McDonald;必胜客,PizzaHurt等等,从而拉近英语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只有注重英语教学的生活性,才能使教材真正做 到实用化。 二、力求英语教学的整体性,使教材立体化 英语课堂的教学,教材的整合,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小学英语教材,甚至要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因此作为教师应力求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所学内容,全面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功能,使教材具有立体化。 其一,从课堂实际出发,我们应考虑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整合。比如:我在教学3A Mod2 Unit 1 My friends这一单元中时,按照课本教学,第一课时应教学六个形容词big, small, fat, thin, tall, short以及句型I’m…;第二课时中应教学句型He’s/She’s…及其字母和相应的单词Nn(nine), Oo(orange),Pp(pencil), Qq(queen).但是,我对这部分内容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东方第一小学杨关辉 统编教材注重经典性和人文性,内容上着力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时代性,它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志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本文我主要以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谈谈我对部编语文教材的认识与思考。 一、部编版教材更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部编版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目有很多,如古诗、寓言故事、历史名人故事、古代神话故事、以及大量的名言警句等等,这都浓缩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二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共有七首古诗,我们可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这浓浓的诗歌氛围中吟诵经典,一起迎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天,并积累有关“春”主题的诗句;一起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品质;一起同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劳动人民;一起欣赏“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江上夜景。本册教材还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文献中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故事进行了改写,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从篇幅短小的故事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如《亡羊补牢》告诉孩子们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揠苗助长》告诉孩子们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等等。另外识字单元的第二课《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了解,认识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的时间和风俗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孩子把传统节日与西方的节日区分开,并且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除了古诗、寓言故事、传统节日之外,《语文园地七》的《二十四节气歌》让孩子们对古时候农民的农事生活有了大概定位;第五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向我们弘扬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随后教材又在《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板块给出了三句关于助人为乐的谚语,加深孩子们的理解;《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板块则向我们出示了三句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有言必行”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在向我们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需要新的一代传承下去。 小小情境图,浓浓中国味。不仅仅是部编版教材中的课文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课本中的插图也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道。以第一课《古诗二首》中的《村居》为例,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春烟弥漫,三五儿童提绳拽线,欢呼雀跃,欢快地放着风筝,一只只风筝随风飞舞,尽情飘荡,编者只是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含有中国水墨画风格的明媚欢快的春光图。在教学的过程中引领孩子们结合情境图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很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部编版教材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的“我爱阅读”,孩子们开始转入了“独立自主”的阅读,二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推荐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这标志着孩子们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了整本书的阅读,这与涧西区目前推行的新教育中的十大行动之一----营造书香校园密切相关。“和大人一起读”是亲子阅读的一种模式,能够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快乐读书吧”是读整本书的模式,能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二年级下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分析报告

《制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2006年8月,我校语文组《制造性使用新教材的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被列为章丘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二者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各自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耗时多,见效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不遗余力地去阅读课文、研究文本,可谓殚精竭虑;但学生自己进行阅读时,仍是眼前一头雾水,心中一片茫然。课堂上文本学习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相脱节,造成占用大量时刻去阅读,学生却可不能阅读的尴尬现状。 读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读写脱节现象更为严峻,教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地实施,阅读不能为写作服务,造成学生写作水平的停滞不前。因此,为了快速提高作文成绩,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许多教师又常常借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宝典”、“作文写作秘笈”之类的技巧指导书籍,舍近求远,甚至缘木求鱼。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确实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事实上,这些“例子”之因此成为“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专门值得探究钻研。能够讲,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们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会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随着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制造性地用好我们手边现成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本,进行策略研究,来增强文本意识,用好课本范文,从而扎实有效的搞好阅读与写作教学。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㈠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节和操纵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并在合理安排差不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点、学校和教师学生留有了开发、选择的空间。针对新教材在编排上的这些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

解析:小学语文教材四大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 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材尤其是中小学教材作为教育过程当中最为基础和最为 重要的书籍,当它发生错漏、失实、偏差时又会产生何种后果?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种舛错?这恐怕不仅仅是教育行业一己之事 李郁 中小学是人生教育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的教材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料,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最近曝出有心人和民间团体发现现在的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存在内容上较大的不 足和技术上明显的舛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对中小学教材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如此。那么,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这问题有多大,应该如何弥补呢? 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的认识并不相同。 新中国61年出版10套教材 2019年1月,全国的基础教育开始实行“课程改革”。此后,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各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各地也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教学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一成立,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就设立了编审局,集中了老解放区和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的部分编

辑开始编审文史教材,编选新中国的中小学教材。 1951年秋,教材出版,在全国正式使用。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们常简称为“人教版”)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小学教材。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二套小学课本出版,但这套教材只使用了两年。1958年“大跃进”之后,在“教育大革命”的影响下,这套教材被停止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开始向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进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备工作。1963年秋,新编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在全国正式供应。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接下来是10年“文革”,国内的中小学教材使用极为混乱。粉碎“四人帮”之后,教育部决定以十年制为中小学的基本学制。1978年秋,中小学各科课本的第一册同时在全国供应。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此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教材使用也相对稳定。其中有些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 1982年秋以后的5年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科书,后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全面修订、改编,这就是第六套和第七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

浅谈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

浅谈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语文教材 发表时间:2009-03-27T11:53:57.623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新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导读] 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媒介,是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蓝本。教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媒介,是实施教育教学目标的蓝本。教材承担着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贯彻与落实,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因此,教材的使用与开发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的教学任务不仅是把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探索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以教材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把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不可变动的,用教材教教材,而在新课程观念下,教材是具有开放性的,有弹性的,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有余地,为教师选择教材内容留有空间。1.调整教材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城市与农村,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都不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不相同。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教材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这毕竟只是尽可能。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差距大,不可能也不能编排出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哪一种教材最适用于学生?就算是选到了最适用的教材,教学质量还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不管哪套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得非常全面。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调整:如教学有关春天的内容可以调整到当地春天景色最明显的季节里进行;也可以进行教学重点内容的调整、单元教学的调整、课文段落的调整等等。2.取舍教材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若教材不能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教材中的课文并不是篇篇、段段、句句皆精,必须要让学生整篇整篇地学习,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中的课文做重新选取与舍弃。可以是对一组课文中某篇的取舍,可以是对课文某段某句的取舍,也可以是对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取”是选取课文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或是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内容。“舍”是舍弃那些较为陈旧、无关紧要的内容,或是与学生能力训练关系不大的内容。3.增添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可以增添一些内容,为教材注入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新近发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增强教材内容的生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增添全国人民精诚团结抗震救灾,2008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神七”宇航员实现太空行走的相关内容等等。学生置身其中,兴趣盎然,感受更加真实。增添教材内容,可以增添整篇课文,可以在某篇课文中增添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增添一些练习与练笔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深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更贴近儿童生活,更具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深入地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使教材充分发挥好学习工具、媒介、资源和催化剂的功能,教师应深入地开发语文教材资源。1.开发教材自身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但教材有些内容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自身进行开发。如有些课文内容由于故事发生年代的限制,学生对其不了解或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把课文作为源头,发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充满时代气息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内容本身,要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进教材中,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学生提出李白与汪伦之间为什么会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此之深的感情?教师适时补充材料:相传,唐时泾川名士汪伦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便投其所好,修书一封说:“先生好游乎,我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我这里有万家酒店”。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却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汪伦解释道:“桃花开时,花瓣随水香飘十里,故称‘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则为一户姓‘万’的人家所开的一间酒店。”虽然汪伦的自圆其说有些牵强,但他的真情实意仍然感动了李白。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与汪伦是怎样交往而建立深厚感情的?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和李白论诗,互相切磋,相互都很敬佩对方的才能??”有的学生说:“汪伦每天都好酒好菜的款待李白??”还有的学生说:“汪伦放下了自己所有的事情,整天陪着李白游玩,一刻也不离开??”在补充的材料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想象,学生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2.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怎样用好用活教科书》指出:“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误区:观念:丢掉教材,打破原有,重头再来 教师心理: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公开课、竞赛课, 费尽脑汁,偶尔为之,平时教学可能就尝 试得较少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对教材的深层次解读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础——了解教育客体的特点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关键——教师素质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

最新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亲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亲人》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的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杆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的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既训练了学生个人的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准确生动地观察描绘人物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了老战士这一人物典型的形象。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如教学完《长城》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充分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第一节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教科书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总是习惯于根据大纲和教科书来安排学习内容,但是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而且还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习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他们的兴趣、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这就是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功。 新课改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目标体系,要求学生在各个学习水平上完成相应的各领域目标,从而完成课程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没有具体的设计和要求。如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七至九年级)是一本全一册,只提供了教科书内容,没有各年级的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地选择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进行整合,从而完成水平目标和总目标。 案例展现 情形1:《耐久跑》教学设计1 1.讨论耐久跑对身体的好处:经常练习耐久跑能使心脏室腔增大,心壁增厚,心肌收缩力加强,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和身体有氧代谢的能力。 2.讲解正确的技术动作:身体和心理都要放松,上体正直,重心平稳,步幅稍小,速度均匀,摆臂放松,呼吸轻松自然。 3.走跑交替1000米。 4.往返跑3分钟。 5.定距跑:800米跑。 6.定时跑:12分钟跑。 情形2:《耐久跑》教学设计2 1.不均匀节奏跑(跟音乐节奏)。 2.均匀节奏跑(跟音乐节奏)。 3.学生反馈两种节奏跑的不同感觉,由此引出耐久跑的动作要领。 4.体会动作要领练习。 5.穿花衣花裙赛跑(女生),学生分组按图纸指定路线完成比赛。 6.取物品赛跑(男生),学生分组按图纸指定路线完成比赛。 情形3:《耐久跑》教学设计3 情景设计:某地发生特大洪水,你们是解放军战士,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马上出发去抗洪。 1.急赴灾区(变换路线跑)。 2.运送物资(负重跑)。 3.封堵洪水(折返跑)。 4.营救灾民(合作跑)。 5.根据学生脉率情况,确定靶心率,重新组合练习。 情形4:《耐久跑》教学设计4 1.学生讨论耐久跑的好处。 2.讲解正确的耐久跑方法。 3.队形变换跑:四路变二路再变一路,螺旋跑,蛇形跑。 4.测脉搏,学会根据脉搏掌握运动量。 5.队列跑:分队、裂队、并队、合队。要求动作准确,步伐一致。 6.障碍跑。 7.补水并讲解运动中的补水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这就说明我们在略读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要简明而合理。 现在的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编排了2~3篇的略读课文。略读就是略知大意,能够及时的捕获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品质。下面就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主动读课文的愿望。充分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利用文前导读,质疑问难,明确阅读目标。教师要善于架起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过渡桥梁,充分利用回顾前文、资料补充、文前导语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1、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达到自主读书,扫清阅读障碍,了解文章脉络,粗知文章大意的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扫读、猜读、跳读、浏览、快速默读等方式,用小标题、抓重点词、找中心句等方法简要概括文章大意。此环节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对与文章主旨不相关联的词句可以一目十行,养成快速提炼有效信息的略读习惯。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理解上有差异,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以为粗知就是浅知,粗知就是少知。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7999271.html,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 作者:许萍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2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让学生学习的东西很多,似乎不把自己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课堂就没有了深度。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把知道的和想讲的都一股脑讲给学生,教师讲得不亦乐乎,而学生通过这篇课文能习得怎样的阅读方法,训练怎样的语言能力,教学是否完成了学段的要求,教师是不清楚的,学生也是不知道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解读没有目标意识。部分教师缺乏对语文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的系统认识,忽视教学设计是对这三个目标的层层分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教材解读的偏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学习内容和各种拼凑的教学策略。 2.过分依赖现成资料。一些教师拿到一篇课文时不知道该教什么,于是就依赖现成的教学参考书,照搬教参教学设计,或者上网东拼西凑,甚至看到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不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就将其照搬过来。 3.教材解读层次浅、随意性大。许多教师解读教材时,没有深入阅读教材内容,没有认真品读教材,只是粗略浏览,有时凭着经验和直觉理解教材内容,出现了随意解读教材的情况。 准确解读教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环节,教师只有准确解读教材才能有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从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学文本的特點。 要在一个整体系统中解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从整册教材内容、编排特点、整体安排到每个单元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到每篇课文的内容,包括插图和课后练习等,都做到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深入具体文本的解读,做到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的文本只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范例。学生学习语言可以用这篇文章,也可以用另一篇文章。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从教材给出的文本中选择听、说、读、写的一个方面作为重点学习。 2.与教学文本充分对话。教师 拿到文本,先不要急于寻找参考书与网络资源,而是要先从读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1、把握意图,读懂教材 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2、目标合理,备课充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 例如在教学用方程法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这个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但教材出示的例题信息繁多,学生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列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数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复习以后,我改变了本题的条件与问题,在同样的数量关系式中,所求问题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学生用方程法解答。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