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C】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隋唐之后主要实行科举制。“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拔选拔官吏。由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察举制”(“举荐制”)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由地方长官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2.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一帝一元,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吏、兵、户、礼、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工部尚书为其长。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A】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是皇帝的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迁,意思是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晋升。
•C.从弟指同曾祖父或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即堂弟。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在他们生前根据其功绩或德行获得的称号。•【D】“谥号”指死后才追赠的称号。
•4.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B.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赐名,或两者兼有,是君主对臣下的奖励行为。•C.举明经,是参加明经科考试,明经科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D.夷狄,占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也泛称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A】河上就指黄河边。
• 5.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B】“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6.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7.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8.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
•9.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D】“除”为削除官职。
•10.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D】应为“纪传体”。
•11.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