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不由己,中国制造业面临重重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不由己,中国制造业面对重重外部压力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在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内部行业环境之外,还承担了众多行业之外的压力,国家政策、国际经济走向、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等等这些不可抗的外力都成为中国制造业不能承受之重,其生存处境用四个字来概括非常契合,那就是身不由己。
以空调行业为例,自2007年三大补贴政策开始实施起,将近5年时间内,家电行业一直跟随着政策的脚步亦步亦趋,各大品牌不仅在政策的推动下完成了节能产品的普及,并大幅扩大品牌在乡镇市场的投入。然而,受到前期政策的引导,也导致家电企业对于行业的估计过于乐观,扩张的脚步激进而武断,过剩的产能和过于粗放的方式为行业的寒潮埋下伏笔。如今面对政策多番卷土重来,家电行业不免感叹,没有政策便是最好的政策,政策带来的市场透支,似乎让家电制造业格外怀念市场竞争下完全自主的较量。
国内外经济病变
国内经济在饱受通胀、PMI指数下行、增长放缓等总体经济势头不良的情况下,原本发达区域的经济内部也出现了糜烂,以温州为例,不久前爆发的民间信贷危机还未结束,部分在此次危机中逃过一劫的企业又再次陷入了开始蔓延的企业之间互保、联保危机,而这场危机比民间借贷危机来的更为沉重,温州企业倒闭潮再现。
由于国家银根紧缩间接导致的民间借贷危机,造成的个体企业资金链断裂死亡,是新一波担保危机的导火索,这种株连式捆绑担保,由于一环的断裂,将对其它企业的造成致命打击,并会在担保缓解中迅速的蔓延,如瘟疫般波及众多企业,让一些原本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也由于需要偿还担保债务而被拖垮。
更为重要的是,担保危机还造成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不信任关系,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不良率上升→银行不愿贷→企业不愿还→不良率继续上升的恶性循环,严重腐蚀当地经济现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浙江省内5月份以来发生风险的企业中,60%缘于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代偿后出现资金困难。上半年,温州的GDP总量跌出浙江前三,增速位列全省11市之末。8月末,温州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上升至3%,连续12个月上升,创下10年来的新高,亦为浙江省最高。
国际出口市场同样受到欧债危机影响复苏缓慢,让我国制造业受到冲击,纺织、服装等行业出口一蹶不振。此外,以光伏为代表的新兴能源产业又遭到国际市场的当头一棒,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对我国光伏企业实行双反制裁,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倾销税和14.78%—15.97%的反补贴税,如此天价税率无疑是将我国光伏产业堵在了国际市场之外,给予我国新兴产业以沉重打击,今后国际市场电费开拓之路更为沉重。
不曾停歇的政策大手
家电制造业一直在政策大手的操控之下,2011年下半年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使得基建行业进入寒潮,不论是上游的钢铁、建材行业,还是下游的家电、家居等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近年萦绕在家电行业上空的政策大手也一直未曾放下,2012年6月新一轮节能惠民补贴再次出台,而针对当下即将到期的家电下乡政策,“政策延续”的消息不断更新,甚至还有消息表示2011年底结束的以旧换新政策也可能重新推出。但是从此次节能惠民补贴新政的实施来看,至今已经实施了近4个月,家电企业的淡定态度和消费者的慎重选择已经让政策颇为尴尬。
相比于政策补贴额度不尽如人意,更为重要的是打乱了家电企业产品设计和排产节奏。2011年节能惠民补贴结束之后,三级能效产品凭借其高性价比成为了市场的主角,加之年度出货不利,庞大的库存使得家电企业一筹莫展,而新一轮补贴政策选择在6月份出台,并
且直指一二级能效高端产品,使得企业不得不放下刚推出一年的产品,再次开发契合新补贴政策的新品,这不仅抬升了企业的开发和运营成本,而且政策的延续情况还不得而知,高能效产品在政策到期之后是否会成为家电企业的负担很难预测,因此家电企业围绕政策而进行的新品开发有浓重的被政策牵着鼻子走的意味。
另外,弄虚作假也成为了补贴政策的灰色地带,更为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不得不承认,在经历了产业政策多番潮起潮落之后,政策带来的行业兴奋时间越来越短,起到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弱,家电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需求萎缩周期,2012年度已经出现大规模裁员降薪、规模收缩行为,过剩的产能和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得很多企业都成为激进产业政策大潮背后的裸泳者。
从身不由己到收放自如还有多远
我国多数制造业当下多数停留在为国外品牌代工的阶段,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并且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属于少数,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导致我国制造业无法获得由核心技术创造的大部分利润,而只能依靠过成本优势获得利润的极小部分,一旦支撑其盈利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企业便会无力维系,使得企业迫于生存压力通常使用众多的方式来维护短期的利益,企业发展战略也以中短期为主。
因而,受到政策、经济、国际形势都外部因素综合作用,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受到粗放式扩张模式的反噬,尤其是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使得我国制造面对空前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扬,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红利带来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散去,以耐克关闭苏州在华工厂为例,说明我国劳动力优势正在想东南亚等报酬更低的国家转移,根据耐克公司年报数据表示,据耐克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2001年鞋类产品生产中,中国工厂占了约40%,排名全球第一,2010年这一数字下滑至34%;而耐克在东南亚的产能却从2001年13%发展至2010年37%。
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我国制造业面对着内忧外患,但当下这并不足以动摇我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但是支撑中国制造大国地位的因素正在发生改变,低成本的时代不会再复辟。不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国际走势,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制造业需要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像技术密集型转换,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是一场我国制造业的阵痛。那些依赖低成本发展、一味追求规模扩张而忽略市场需求、没有技术含量局域产业链低端的企业必然会找到空前的压力,通过技术投入和经营整合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以消化成本压力,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企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做到张弛有度。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中国台湾与韩国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变革,而且其变革的结果都是成功的,因而我国制造业也需要有更多的信心和耐力去打好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