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
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
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
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
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
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它是意与象
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
4、康德的“崇高”观
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
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
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
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形成时期:春秋
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盛行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而是让自然景物来触动空明的心境,较“比德”更进一步。
6、休谟的“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答案:休谟在《论趣味的标准》中强调的,"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
者的心里,每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别人的感觉。"休谟强调,应该充分重视经验的特殊性,诚其特殊,使得诸种审美活动,包括对美的本质的讨论均不再能够放在普遍主义的框架中进行讨论。这也意味着,没有某种纯粹的、抽象的、同质化的审美趣味。
7、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答: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著名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8、大地艺术
答:又称“地景艺术”、“土方工程”,它是指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
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
9、“文艺美学”
答:文艺美学是胡经之在1980年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美学大会上提出的。他认为“高等学校的文学、艺
术系科的美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讲授哲学原理,而应开拓和发展文艺美学。”在西方并没有文艺美学的名称,它们有艺术哲学的名称,也有细分之后的音乐美学、绘画美学、戏剧美学的提法,因此,文艺美学的提出和设置,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10、音乐
答案:音乐就是在时间的过程中诉诸听觉的艺术。根据表现手段进行分类,可以把音乐分成声乐和器乐两种主要的形式。声乐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质分成高音、中音和低音,根据人数又分为独唱、重唱和合唱,与声乐相对,器乐指用乐器演奏的音乐,根据乐器的不同,分为弦乐、管乐、打击乐等,根据参与演奏的人数分成独奏、重奏、合奏。
二、简答题
1、维特根斯坦认为,美学中许多用法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误用,请对其观点予以举例分析
答:按照维特根斯坦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的逻辑,美学中的许多用法属于语言的误用和混淆。譬如,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人们面对一簇鲜花时,我们表达为,这簇鲜花是美的,但是,表达这样的花朵的“美”包括令人感动,等等,却可以用“啊”、“哎”等感叹词表达;但面对一簇鲜花的颜色之判断,如红色,人们不能再用惊叹等进行表达。两种不同的用法说明了两种判断的不确定/确定、无意义/意义的区别。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美不存在。这同样也可以从分析如下两个句式看出:“这朵花是红的”/“这朵花是美的”两者都是判断句。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试图表达的是与情绪、感觉相关的判断;前者是可确定的,是主词的属性,而后者表面上也试图表达属性,但它是不确定的,因此美作为事物的属性是站不住脚的。
2、艺术的功能
答:(1)审美功能;王国维首先提出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2)认识功能;是另一种科学认识。
(3)自我表现功能;满足艺术家表现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的能力。
(4)暗示功能;艺术对直觉者产生情感感染,唤起他们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感情能力,这就是暗示功能。进入催眠状态。
(5)净化作用;艺术舒缓,宣泄直觉者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从而产生审美快感作用。
(6)补偿作用;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现实世界不满,可以在一书中得到补偿。
(7)社会组织功能;艺术像号角,召唤社会共同体一致行动。
(8)社会改造功能;艺术改造和变革现实的能力。
3、悲剧有哪些基本的美学特征。
答:首先,从悲剧冲突的展开过程和结局看,它表现巨大而又异乎寻常的不幸,其极致是生命的死亡或精神的毁灭,引起人们的苦难感和悲痛感。其次,从悲剧人物的人格和情操看,它表现—种至性至情的坚定、顽强和伟大,体现出一种忍受苦难、抗争困厄、征服邪恶的至此不渝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质,因此而引起人们的壮烈感和崇高感。第三,悲剧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体现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一般来说,悲剧直接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问题,表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对社会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因此悲天悯人的深沉情感和人类前景的哲学思索便常常交融在悲剧之中,体现为一种明亮而敏锐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包含着毫不隐晦的觉醒意识、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
4、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美学思想是什么?
答:人们一旦谈到美的事物之外观体现出来的比例、结构时,必然要提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与贡献。他们的美学思想可以用“美是数的和谐”作概括。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学的思考和
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和研究息息相关。对他们而言,“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在他们看来,大至天体,小至人体,无不体现了某种美的秩序,这些秩序的获得均源于它们符合某种数的比例。
5、20世纪否弃“美的本质”后,美学有何发展?
答:到了20世纪,“美的本质”被分析美学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假问题。没有了“美的本质”这种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