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1.阴阳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要点:1.五行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十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要点: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6.十二经脉循行中的重要部位和交接点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影响体质的因素细目三:体质学说的应用要点:1.体质与发病2.体质与病因病机3.体质与诊治4.体质与养生第十二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要点: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要点: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细目三:七情内伤要点:1.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宣要点: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要点: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要点: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第十三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要点: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4.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要点: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要点: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6.复发第十四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要点: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要点: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要点:1.内生“五邪”的概念2.风气内动3.寒从中生4.湿浊内生5.津伤化燥6.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要点:1.疾病传变的形式2.病性转化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要点: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2.未病先防3.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要点: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2.正治与反治3.治标与治本4.扶正与祛邪5.调整阴阳6.调理精气血津液7.三因制宜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细目一:养生要点:1.养生的原则2.养生的方法细目二:生命的寿夭要点:1.人体生命的产生与变化规律2.决定寿夭的基本因素。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大纲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概念。
2.辨证论治的概念。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精气学说(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变化。
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
二、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交感互藏。
4.阴阳的消长。
5.阴阳的转化。
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三、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与胜复;3.五行相乘与相侮; 4.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藏象(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的关系; 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 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 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 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5.五脏的外华; 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渊源与成绩。
二教学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三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标志。
(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一教学目的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了解其在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为以后学习其他基本理论和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阴阳五行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名词解释:1、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的推动宇宙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形质:气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基本状态,以凝聚状态存在而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称之为“形质”。
3、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与表现,故称之为人身之三宝。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况。
5、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6、阴阳可分: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可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可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对抗,在相互制约之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涵阳,阳中涵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针推、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90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自学)【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共安排6学时。
其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4学时,其他2学时。
【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

中医基础理论
4.掌握脑和女J胞的生理功能5•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腑、脏与奇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⑶⑶肺与丿形、窍、心、■液、时的丿关系
3•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4.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⑶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恒之腑之一
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润恶燥
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主津
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主贮尿排尿
6.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其它已在藏象中介绍
1.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的关系
2•腑与腑的关系
3•脏与腑的关系
4•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专中医+针推)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适应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专科教材: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一、考试目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考试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思维规律及方法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考核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常见病症的能力。
二、命题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题量合适、难度适中、范围较广,设有综合题来选拔优秀学生。
三、考试内容绪论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1.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4.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第三节五行学说1.五行的特性及其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和规律)。
3.五材、五行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概述1.藏象的概念。
2.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性。
4.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第二节五脏1.五脏(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五脏(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特性。
3.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第三节六腑1.六腑的传化过程(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渣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3.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第四节奇恒之腑1.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案要求】教案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1 / 158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案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案效果。
二、教案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案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案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一、中医学的整体观
1.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独特的诊疗方法
3.中医学的治疗目标和方法
二、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3.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4.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关系
三、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阴阳的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
3.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4.阴阳调理的方法和原则
四、经络学说
1.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4.经络调理的方法和常用手法
五、脏腑学说
1.脏腑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2.脏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脏腑的生理功能
4.脏腑与气血、经络的关系
5.脏腑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六、中医学的诊断方法
1.中医学的四诊法
2.观察诊法
3.听诊法
4.问诊法
5.切诊法
七、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1.中药治疗
2.针灸治疗
3.推拿按摩治疗
4.中医养生调理
八、中医学的养生观念
1.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2.饮食养生
3.运动养生
4.心理调节养生
5.穴位按摩养生
以上是一个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提纲,可以按照以上的顺序进行详细论述,以达到1200字以上的篇幅。
通过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为中医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2024年中医综合大纲

2024年中医综合大纲目录
一、中医基础理论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 藏象
3. 气血津液
4. 经络
5. 病因
6. 病机
7. 防治原则
二、中医诊断学
1. 望诊
2. 闻诊
3. 问诊
4. 切诊
5. 八纲辨证
6. 病因辨证
7. 气血津液辨证
8. 脏腑辨证
9. 经络辨证
10. 六经辨证
11. 卫气营血辨证
12. 三焦辨证
三、中药学
1. 中药的性能
2. 中药的应用原则
3.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
4. 中药的分类与功效主治
5. 中药的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6. 中药的药性与配伍禁忌及使用注意事项
7. 中药的新药开发与研制方法
四、方剂学
1. 方剂的基本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分类与功效主治
3. 方剂的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
4. 方剂的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5. 方剂的新药开发与研制方法
6. 方剂的配伍禁忌与使用注意事项
7. 方剂的加减用药与随症用药方法
8. 方剂的煎服方法与注意事项
9. 方剂的药性与配伍禁忌及使用注意事项
10. 方剂的新药开发与研制方法及发展方向
11. 方剂学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等
12. 方剂学的实践教学方法与考核要求等
13. 方剂学的科学研究方法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完整word版)中医基础理论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绪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他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和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与代表著作)(一)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二)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小儿药证直诀》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臬、朱震亨(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温病四大家:吴又可、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1、病的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
证的概念: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的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践的思维和和实践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中医基础理论
4. 掌握脑和女了胞的生理功能
5. 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 腑、脏与奇Z 腑Z 间的关系
6.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⑶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3. 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 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4. 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汕;主藏血 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 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 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 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 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 恒之腑z —
2. 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 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 降、喜润恶燥
3. 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 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主传化糟粕、主津
5. 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主贮尿排尿
6. 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屮、下三焦备自的功 能特点。
)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Z 腑包括脑、髓、骨、脉、 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 其它已在藏象屮介绍
1. 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 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 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 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 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 脏与脏的关系
2. 腑与胎的关系
3. 脏与腑的关系
4. 脏与奇恒Z 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2024年中医307大纲

2024年中医307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
·气血津液
·经络
·病因与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二、中药学
·中药基本知识
·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常用中药的分类、功效及主治病症
·中药配伍禁忌与用药注意事项
三、方剂学
·方剂的基本知识
·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及主治病症
·方剂的配伍原则与加减用药
四、中医内科学
·内科疾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感冒、咳嗽、肺痈等常见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
治疗方法
·脏腑辨证的理论与实践
五、针灸学
·针灸基本知识
·常用穴位与主治病症
·针灸治疗原则与方法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六、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著作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二) 阴阳的依存互根(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四) 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 五行的特性(重点)(四)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化物传导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脏腑相合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功能与循行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排泄与功能5、掌握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精、气、血、津液、神的概念(重点)二、精、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三、精气血津液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第一节精(重点)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脏腑之精(三)生殖之精第二节气(重点)一、气的基本概念二、人体之气的生成、相关脏腑三、人体之气的功能(一)推动作用(二)温养作用(三)防御作用(四)固摄作用(五)气化作用一、人体之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二、人体之气的分类及其涵义、生成、分布和功能(一)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分布全身(二)宗气:积于胸中,上至息道、下至气街(三)营气:行于脉中(四)卫气:行于脉外第三节血(重点)一、血的基本概念二、血的化生,相关脏腑三、血的功能:营养全身,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四、血的循行:心的推动;肺朝百脉;脾的统摄;肝的疏泄、藏血第四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二、津与液的区别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来源于饮食,由脾胃的气化而成,通过脾的运输、肺的宣降、肾的蒸化,经三焦布散全身。
四、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化生血液充养血脉,调节血液浓度第五节神(重点)一、神的基本概念二、神的生成三、神的作用(一)调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代谢(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重点)(一)气能生血(二)气能行血(三)气能摄血(四)血能养气、载气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二)气能行津(三)气能摄津(四)津能载气、生气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一) 气生精、摄精(二) 精化气(三) 精化神(四) 神驭精第四章经络(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生理功能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分布与表里关系,流注次序3、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部位4、掌握奇经八脉的含义和总的功能5、熟悉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及其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一、经络学说的含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二、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组成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经别、别络、浮络、孙络、皮部等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名称:十二经脉的手足、阴阳、脏腑名称(重点)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重点)(一)走向和交接规律(二)分布与表里关系(三)流注次序三、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的含义二、奇经八脉总的功能三、督、任、冲、带的循行概况四、督、任、冲、带的主要功能五、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循行概况,基本功能二、别络:循行概况,基本功能三、经筋:循行概况,基本功能四、皮部:循行概况,基本功能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及经络学说的应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运行气血(二)沟通联系作用(三)感应传导信息(四)调节作用二、经络学说的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五章体质(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概念二、体质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二、影响体质的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体质的分类方法二、正常体质类型及其特征(一) 阴阳平和质(二) 偏阳质(三) 偏阴质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二、阐释发病原理三、解释病理变化四、指导辨证六、指导养生第六章病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及分类2、掌握六yin病因致病的共同特点3、掌握各种病因的概念和致病特点(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涵义二、中医病因学的沿革三、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四、病因的分类第一节六yin(重点)一、六yin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 六气、六yin的基本概念(二) 六yin的共同致病特点二、六yin各自的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1、风邪的基本概念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4)风性主动(二)寒1、寒邪的基本概念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疑滞,主痛(3)寒性收引(三)暑1、暑邪的基本概念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四)湿1、湿邪的基本概念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五)燥1、燥邪的基本概念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六)火(热)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易耗气伤津(4)火易生风动血(5)火易致肿疡第二节疠气一、疠气的基本概念二、疠气的致病特征三、疠气形成和流行因素第三节七情内伤(重点)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三、七情致病特点(一)直接伤及五脏(二)影响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三)情志异常波动,可加重病情,影响疾病预后第四节饮食失宜一、饮食不节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第五节劳逸失度一、过劳:劳力、劳神、房劳二、过逸第六节病理产物一、痰饮(重点)(一)痰饮的概念(二)痰饮的分类(三)痰饮的形成(四)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经脉,影响气血运行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3、致病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多端4、病势缠绵,病程较长5、易于蒙蔽心神二、瘀血(重点)(一)瘀血的概念:(二)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或外伤及其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