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梁祝》发展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祷墓碰碑 地府阴审 文才还魂 娶亲团圆
全套戏内容概要是这样的:天上金童玉女因动了凡心,在蟠桃会上打破了琉璃杯,受王母责罚转世人间。玉女投胎祝英台,金童投胎梁山伯。祝英台长大后尤爱读书,用装病化妆看相先生等办法争取去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两人于草桥亭结拜为兄弟。他俩在杭城读书,日同食、夜同榻,情投意合。晚间山伯在梦中被天上太白金星用"酉胡 心酒"迷住心窃,又被摄去真魂,换进"痴魂",致使山伯与英台同床三载不识英台是女扮男装,错过良机,延误婚事。山伯与英台楼台相会后归家,卧病不起,临终时嘱其父母将他尸体葬于胡桥镇路口。英台出嫁,花轿至山伯墓前,英台祷墓碰碑,墓裂英台纵身跃入,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带而随入。山伯、英台、文才入墓后,游地府告状,经十殿阎王一殿一殿审下来,方知真相,阎王爷向山伯、英台说明,夫妻不能团圆是命中注定。文才与英台无缘,而与兰花院李凤奴有缘,命小鬼赶文才还阳,与凤奴结婚团圆。山伯与英台回归于庭。
越剧由"男?quot;发展到"女班"以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支兰芳,名小生屠杏花、李艳芳、竺素娥、马樟花等,她们对祝英台、梁山伯的唱腔和表演均有不同的创造,例如李艳芳演唱的《山伯回书》、支兰芳演唱的《英台哭灵》,从文字句式到唱腔曲调都有创新。马樟花为首的四季春班上演的《梁祝痛史》,不仅删掉传统老戏中如《游十殿》的荒唐迷信的情节,而且对整个剧本进行了加工提高,使《梁祝》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1885-1974年嵊县马仁村人)、张云标(1895-1975年嵊县廿八都人越剧男班四大名生之一)、白玉梅(1897-1976年嵊县贵汀人,越剧男班四大名旦之一)、相小泉(1896-1976年嵊县下相人《十八相送》首演者)等回忆,早在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嵊县的民间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小曲,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州城里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了"十八里长亭"告别,故称"十八相送"。
梁祝当时演出的40场场目为:(但各戏班演出有增有删,有演上中下三本,也有演上下两本的,也有的演"回忆十八"至"送兄盟誓"仅五场就演一夜。尽管各不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游园思读 乔装卜卦 三嫂进谗 立誓埋绫
山伯别父 草桥结拜 夜宿换魂 梁祝拜师
设墙共床 英台受罚 同窗共读 游园露红
一、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则已有具体故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也。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收信思梁 英台抗婚 十八相送 三嫂施计
验绫挖目 梁祝梦会 文才嫖院 祝马庙遇
遣媒说亲 英台惊婚 山伯魂归 山伯思祝
拜师下山 回忆十八 山伯观景 父女相抗
楼台相会 送兄盟誓 病回思祝 英台赠物
山伯临终 四九报丧 英台哭灵 文才迎亲
张读是唐大中年间(847-859)进士。据此可见,梁祝故事有文字记载可查的,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另一说,明徐树丕《识小录》:"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金楼子》为梁文帝萧绎(508-554年)作,他曾为会稽太守,"幼攻籍以自娱,"并东探禹穴,方舟宛委,登览舜桥,遍访郡县,录梁祝事似有可能。然今存《永乐大典》之《金楼子》无此记载。《会稽异闻》已佚。这个说法可把梁兄故事起源年代推前三百多年,但已不可考。有关梁祝故事的起源、衍变情况,以及有关戏曲、曲艺、民间文学作品集,已有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和周静书等编的《梁祝故事集》出版,此不详述。
剧中主要角色扮演者安排如下: 梁山伯--王永春Fra bibliotek祝英台--白玉梅
祝公远--童正初 马文才--俞存喜
师 娘--颜生焕 先 生--王凤祥
演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为越剧在上海打开局面、站稳脚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男班时期的名小生还有张云标、支维永,名旦陶素莲、月月红等,均擅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深受群众欢迎。
需要说明的是:《宣室志》载:"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谢安(320-385),家居上虞东山。祝家庄在东山之东麓,与谢家同山相左,仅隔20余里。谢安隐居东山时,致力于育才,培养出被称为"柳絮才"的女诗人谢道蕴(谢安侄女),自然会对"伪为男装游学"的祝英台事表示关切,才会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之举。作为越剧发源地的嵊县紧邻上虞和宁波,处于梁祝传说起源地附近。因此是非常熟知和喜爱这一故事的。尽管这一故事在宋元时已被搬上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而且在明代已有传奇《同窗已》(现仅存《访友》等出),但越剧的《梁祝》应视为出于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并参照唱本而形成的。它最初的作者是民间艺人,而不是文人,这从越剧《梁祝》最初演出本来看,就更清楚了。
1906年后,"落地唱书"演变成戏剧"小歌班(越剧早称)",率先演《十八相送》《楼台会》小戏的演员是相小泉、黄云仙、刘金玉等。后来张云标演出时,将《十八相送》中的比喻作了修改,删去了原有的西瓜等比喻,增加了狗、鹅等家噙比喻。并将山伯、英台每人二句轮唱增加为四句轮唱,更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这十八个比喻是:喜鹊、樵夫、牡丹花、龙爪花、牛郎织女、白桃、石榴、牛、鹅、猪、狗、蝴蝶、船、井、观音堂、和尚尼姑、绣花鞋、小九妹。由于当时男班演的都是"路头戏"(幕表戏)没规定唱词,全凭演员到台上即兴创唱,所以,比喻各不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由于时代和艺人们思想的局限,梁祝四十场连台本戏中,存在着明显的"宿命论"庸俗低级的内容和情节,唱词也比较粗俗。如把梁与祝说成是上星下界,受"三世姻缘"不得团圆之罪,是命中注定。这种宣扬因果报应观点来自宝卷,而某些情节如山伯窥英台沐浴、夜壶小便,胸部隆起等。这显然是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同时也反映艺人们素质局限,应该说这是《梁祝》越剧被广泛改编过程中的失误。但是,瑕不掩瑜,尽管有许多不足,从总体上讲还是表现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忠贞的爱情,在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的浪潮中,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仍不失为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越剧梁祝的影响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祝对越剧自身的发展作用极其重大。
越剧《梁祝》确实促使了本剧种的发展,同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1919年首演于上海,轰动了浦江两岸,在1918年越剧在沪打开局面后,《梁祝》之演出便牢固地占领了上海戏曲舞台。然后,越剧女班进入上海后,《梁祝》仍是"看家戏""拿手?quot;。在不断演出中进行加工修改,剧本质量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越剧皇后姚水娟从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512天中,据453天报纸统计,《梁祝》演出76场,占上演传统戏之首。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41场。1939年袁雪芬与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以后又与范瑞娟合作,在演出中排除了老本中许多庸俗、低级的不健康表演,而范瑞娟又在"山伯临终"一场演出中,在琴师周宝财配合下,创造"弦下调"唱腔,大大丰富了越剧音乐、唱腔。1944年以后,女子越剧进入"尺调"时期以后,以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以尹桂芳、竺水招为首的芳华剧团,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以徐玉兰、王文娟为首的玉兰剧团都曾请编导重新修改和整理,使剧本结构渐趋完整,尤以雪声剧团由南微、吕仲编导的《梁祝哀史》,影响更大。范瑞娟演唱的《山伯临终》这段"弦下调"唱腔,曲调悲伤哀怨、缠绵动人,曾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尹桂芳演唱的尹派《山伯临终》、袁雪芬演唱的袁派《英台哭灵》、傅全香演唱的傅派《英台哭灵》,范瑞娟演唱的范派《山伯回忆》、徐玉兰演唱的徐派《回十八》,各具一格,韵味迷人,使越剧《梁祝》更具有"看家戏"的艺术魅力。实际上,越剧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从《梁祝》的诞生、演出和不断加工提高中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就,是与《梁祝》分不开的。
《十八相送》《楼台会》在浙江城乡上演达十年之多,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后,艺人们为适应大城市观众需要,扩大上演剧目,向传书、唱本、宝卷要戏。当时在沪的男班名生王永春(1885-1960年,四大名生之一)和名旦白玉梅找来了宝卷本《梁山伯祝英台》和唱本《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团圆记》,在小戏《十八相送》《楼台会》基础上,各自考虑自饰角色戏路、安排场次、商定全剧情节,形成了上中下三本的《梁山伯祝英台》(当时无"与"字)于1919年3月15日在上海第一戏院上演。
梨山老母知山伯有难,即派英台下山,赶赴边关救梁。祝在途遇女扮男寻夫的路凤鸣,并知路系女扮,心合意投,互吐真情。祝知凤鸣与山伯有私订之约,也道明自己与梁的姻缘。祝、路姐妹相称,同奔边关,合力助梁。后大败辽后,梁得胜班师回朝,皇封定国公,奉旨在祝、路完婚,大团圆结束。
但是,这个画蛇添足的续集,损害了梁祝故事的本意,未获观众认可,不久遭弃。
越剧《梁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该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了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范瑞娟、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并于1953年拍摄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曾在许多国家放映,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在日内瓦招待外宾,受到外国来宾及友人的热烈欢迎。还作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出国进行过访问演出,在国际上受到赞誉。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的精品之作(周扬等原文化部领导及首都文艺界人士语,见《戏曲报》第5卷第6期第229页)。可以这样说,没有《梁祝》,也许越剧没有今天这样大的影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12页载:"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并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指建国后上海越剧院改编本)和川剧的《柳荫记》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编剧徐进等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越剧院及越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精心加工修改,成为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剧本既保持了它优美朴素的特色,又突出了它的反封建的意义和积极浪温主义的精神。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生命和理想是被葬送在封建制度冷酷的坟墓中的。剧本用"化蝶"来象征他们的再生,把他们当作追求婚姻自由和理想、勇气的化身。这本戏强烈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不可征服的意义,和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敢于反抗的精神。越剧《梁祝》不仅由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同时还由于高度的艺术性。它最显著的特色是浪漫主义的色彩。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双双殉情,从坟墓中飞出了一对蝴蝶,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翩翩起舞。这种象征性的写法表示了主人公斗争的胜利,显示了他们的精神是不死的,也表示了人民的美好的愿望,并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的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不屈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剧本所塑造的主人公梁山伯祝英台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反抗精神,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少年来,许多青年男女都从梁祝的故事里得到启迪和力量。
但当时也有人为获得更好的票房价值,竟卖弄玄虚,胡乱瞎编了续集,招徕观众,大意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死后,玉帝命吕纯阳、梨山老母下山,分别救活梁、祝各带上仙山收为门徒,授其武艺。梁习得一身武艺后,在大比之年奉师之命下山武试。途经山东,遇烧香拜佛的路纲之女凤鸣,山伯被其貌美所倾倒一见钟情,竟卖身路府为仆,遂得与凤鸣私订终身。考期将临,山伯赶赴京城。在武校场比武,技压群雄,独占魁首,钦点头名武状元。此际,辽兵侵犯中原,山伯奉旨拜师征辽。怎奈势弱,被蕃兵围困。
全套戏内容概要是这样的:天上金童玉女因动了凡心,在蟠桃会上打破了琉璃杯,受王母责罚转世人间。玉女投胎祝英台,金童投胎梁山伯。祝英台长大后尤爱读书,用装病化妆看相先生等办法争取去杭城求学,路遇梁山伯,两人于草桥亭结拜为兄弟。他俩在杭城读书,日同食、夜同榻,情投意合。晚间山伯在梦中被天上太白金星用"酉胡 心酒"迷住心窃,又被摄去真魂,换进"痴魂",致使山伯与英台同床三载不识英台是女扮男装,错过良机,延误婚事。山伯与英台楼台相会后归家,卧病不起,临终时嘱其父母将他尸体葬于胡桥镇路口。英台出嫁,花轿至山伯墓前,英台祷墓碰碑,墓裂英台纵身跃入,马文才拉住英台衣裙带而随入。山伯、英台、文才入墓后,游地府告状,经十殿阎王一殿一殿审下来,方知真相,阎王爷向山伯、英台说明,夫妻不能团圆是命中注定。文才与英台无缘,而与兰花院李凤奴有缘,命小鬼赶文才还阳,与凤奴结婚团圆。山伯与英台回归于庭。
越剧由"男?quot;发展到"女班"以后,女子越剧早期名旦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支兰芳,名小生屠杏花、李艳芳、竺素娥、马樟花等,她们对祝英台、梁山伯的唱腔和表演均有不同的创造,例如李艳芳演唱的《山伯回书》、支兰芳演唱的《英台哭灵》,从文字句式到唱腔曲调都有创新。马樟花为首的四季春班上演的《梁祝痛史》,不仅删掉传统老戏中如《游十殿》的荒唐迷信的情节,而且对整个剧本进行了加工提高,使《梁祝》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越剧梁祝诞生经过
据越剧创始人之一马潮水(1885-1974年嵊县马仁村人)、张云标(1895-1975年嵊县廿八都人越剧男班四大名生之一)、白玉梅(1897-1976年嵊县贵汀人,越剧男班四大名旦之一)、相小泉(1896-1976年嵊县下相人《十八相送》首演者)等回忆,早在越剧前身"落地唱书"时期,艺人们就根据流传在嵊县的民间传说编成了《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小曲,到处演唱,受到欢迎,尤其是《十八相送》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当时《十八相送》说的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从杭州城里送至城外,送了"十八里路",一路上祝英台触景生情,以身相托,作了"十八个比喻",又送到了"十八里长亭"告别,故称"十八相送"。
梁祝当时演出的40场场目为:(但各戏班演出有增有删,有演上中下三本,也有演上下两本的,也有的演"回忆十八"至"送兄盟誓"仅五场就演一夜。尽管各不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游园思读 乔装卜卦 三嫂进谗 立誓埋绫
山伯别父 草桥结拜 夜宿换魂 梁祝拜师
设墙共床 英台受罚 同窗共读 游园露红
一、梁祝故事溯源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则已有具体故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之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也。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收信思梁 英台抗婚 十八相送 三嫂施计
验绫挖目 梁祝梦会 文才嫖院 祝马庙遇
遣媒说亲 英台惊婚 山伯魂归 山伯思祝
拜师下山 回忆十八 山伯观景 父女相抗
楼台相会 送兄盟誓 病回思祝 英台赠物
山伯临终 四九报丧 英台哭灵 文才迎亲
张读是唐大中年间(847-859)进士。据此可见,梁祝故事有文字记载可查的,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另一说,明徐树丕《识小录》:"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金楼子》为梁文帝萧绎(508-554年)作,他曾为会稽太守,"幼攻籍以自娱,"并东探禹穴,方舟宛委,登览舜桥,遍访郡县,录梁祝事似有可能。然今存《永乐大典》之《金楼子》无此记载。《会稽异闻》已佚。这个说法可把梁兄故事起源年代推前三百多年,但已不可考。有关梁祝故事的起源、衍变情况,以及有关戏曲、曲艺、民间文学作品集,已有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和周静书等编的《梁祝故事集》出版,此不详述。
剧中主要角色扮演者安排如下: 梁山伯--王永春Fra bibliotek祝英台--白玉梅
祝公远--童正初 马文才--俞存喜
师 娘--颜生焕 先 生--王凤祥
演出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为越剧在上海打开局面、站稳脚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男班时期的名小生还有张云标、支维永,名旦陶素莲、月月红等,均擅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深受群众欢迎。
需要说明的是:《宣室志》载:"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谢安(320-385),家居上虞东山。祝家庄在东山之东麓,与谢家同山相左,仅隔20余里。谢安隐居东山时,致力于育才,培养出被称为"柳絮才"的女诗人谢道蕴(谢安侄女),自然会对"伪为男装游学"的祝英台事表示关切,才会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之举。作为越剧发源地的嵊县紧邻上虞和宁波,处于梁祝传说起源地附近。因此是非常熟知和喜爱这一故事的。尽管这一故事在宋元时已被搬上舞台,明清两代传演甚盛,而且在明代已有传奇《同窗已》(现仅存《访友》等出),但越剧的《梁祝》应视为出于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并参照唱本而形成的。它最初的作者是民间艺人,而不是文人,这从越剧《梁祝》最初演出本来看,就更清楚了。
1906年后,"落地唱书"演变成戏剧"小歌班(越剧早称)",率先演《十八相送》《楼台会》小戏的演员是相小泉、黄云仙、刘金玉等。后来张云标演出时,将《十八相送》中的比喻作了修改,删去了原有的西瓜等比喻,增加了狗、鹅等家噙比喻。并将山伯、英台每人二句轮唱增加为四句轮唱,更充分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在心理。这十八个比喻是:喜鹊、樵夫、牡丹花、龙爪花、牛郎织女、白桃、石榴、牛、鹅、猪、狗、蝴蝶、船、井、观音堂、和尚尼姑、绣花鞋、小九妹。由于当时男班演的都是"路头戏"(幕表戏)没规定唱词,全凭演员到台上即兴创唱,所以,比喻各不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由于时代和艺人们思想的局限,梁祝四十场连台本戏中,存在着明显的"宿命论"庸俗低级的内容和情节,唱词也比较粗俗。如把梁与祝说成是上星下界,受"三世姻缘"不得团圆之罪,是命中注定。这种宣扬因果报应观点来自宝卷,而某些情节如山伯窥英台沐浴、夜壶小便,胸部隆起等。这显然是为了迎合小市民情趣,同时也反映艺人们素质局限,应该说这是《梁祝》越剧被广泛改编过程中的失误。但是,瑕不掩瑜,尽管有许多不足,从总体上讲还是表现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忠贞的爱情,在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席卷全国的浪潮中,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仍不失为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
越剧梁祝的影响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祝对越剧自身的发展作用极其重大。
越剧《梁祝》确实促使了本剧种的发展,同时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是1919年首演于上海,轰动了浦江两岸,在1918年越剧在沪打开局面后,《梁祝》之演出便牢固地占领了上海戏曲舞台。然后,越剧女班进入上海后,《梁祝》仍是"看家戏""拿手?quot;。在不断演出中进行加工修改,剧本质量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越剧皇后姚水娟从1936年6月26日至1938年1月31日的512天中,据453天报纸统计,《梁祝》演出76场,占上演传统戏之首。在此期间筱丹桂演《梁祝》41场。1939年袁雪芬与马樟花在大来剧场合演《梁祝哀史》,以后又与范瑞娟合作,在演出中排除了老本中许多庸俗、低级的不健康表演,而范瑞娟又在"山伯临终"一场演出中,在琴师周宝财配合下,创造"弦下调"唱腔,大大丰富了越剧音乐、唱腔。1944年以后,女子越剧进入"尺调"时期以后,以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以尹桂芳、竺水招为首的芳华剧团,以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以徐玉兰、王文娟为首的玉兰剧团都曾请编导重新修改和整理,使剧本结构渐趋完整,尤以雪声剧团由南微、吕仲编导的《梁祝哀史》,影响更大。范瑞娟演唱的《山伯临终》这段"弦下调"唱腔,曲调悲伤哀怨、缠绵动人,曾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尹桂芳演唱的尹派《山伯临终》、袁雪芬演唱的袁派《英台哭灵》、傅全香演唱的傅派《英台哭灵》,范瑞娟演唱的范派《山伯回忆》、徐玉兰演唱的徐派《回十八》,各具一格,韵味迷人,使越剧《梁祝》更具有"看家戏"的艺术魅力。实际上,越剧发展壮大的过程,可以从《梁祝》的诞生、演出和不断加工提高中找到轨迹。不少名演员的成就,是与《梁祝》分不开的。
《十八相送》《楼台会》在浙江城乡上演达十年之多,1917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后,艺人们为适应大城市观众需要,扩大上演剧目,向传书、唱本、宝卷要戏。当时在沪的男班名生王永春(1885-1960年,四大名生之一)和名旦白玉梅找来了宝卷本《梁山伯祝英台》和唱本《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团圆记》,在小戏《十八相送》《楼台会》基础上,各自考虑自饰角色戏路、安排场次、商定全剧情节,形成了上中下三本的《梁山伯祝英台》(当时无"与"字)于1919年3月15日在上海第一戏院上演。
梨山老母知山伯有难,即派英台下山,赶赴边关救梁。祝在途遇女扮男寻夫的路凤鸣,并知路系女扮,心合意投,互吐真情。祝知凤鸣与山伯有私订之约,也道明自己与梁的姻缘。祝、路姐妹相称,同奔边关,合力助梁。后大败辽后,梁得胜班师回朝,皇封定国公,奉旨在祝、路完婚,大团圆结束。
但是,这个画蛇添足的续集,损害了梁祝故事的本意,未获观众认可,不久遭弃。
越剧《梁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该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了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范瑞娟、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并于1953年拍摄成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曾在许多国家放映,1954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八届国际电影节上获音乐片奖。在日内瓦招待外宾,受到外国来宾及友人的热烈欢迎。还作为越剧优秀传统剧目出国进行过访问演出,在国际上受到赞誉。越剧《梁祝》被"认为是一个可以代表国家的剧目,够得上国际水平"的精品之作(周扬等原文化部领导及首都文艺界人士语,见《戏曲报》第5卷第6期第229页)。可以这样说,没有《梁祝》,也许越剧没有今天这样大的影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12页载:"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并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指建国后上海越剧院改编本)和川剧的《柳荫记》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编剧徐进等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海越剧院及越剧工作者又对《梁祝》作了精心加工修改,成为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精品,剧本既保持了它优美朴素的特色,又突出了它的反封建的意义和积极浪温主义的精神。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生命和理想是被葬送在封建制度冷酷的坟墓中的。剧本用"化蝶"来象征他们的再生,把他们当作追求婚姻自由和理想、勇气的化身。这本戏强烈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不可征服的意义,和他们勇于自我牺牲、敢于反抗的精神。越剧《梁祝》不仅由于它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同时还由于高度的艺术性。它最显著的特色是浪漫主义的色彩。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双双殉情,从坟墓中飞出了一对蝴蝶,自由自在地在空中翩翩起舞。这种象征性的写法表示了主人公斗争的胜利,显示了他们的精神是不死的,也表示了人民的美好的愿望,并体现了封建制度下的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不屈意志和必胜的信心。剧本所塑造的主人公梁山伯祝英台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反抗精神,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多少年来,许多青年男女都从梁祝的故事里得到启迪和力量。
但当时也有人为获得更好的票房价值,竟卖弄玄虚,胡乱瞎编了续集,招徕观众,大意如下:
梁山伯、祝英台死后,玉帝命吕纯阳、梨山老母下山,分别救活梁、祝各带上仙山收为门徒,授其武艺。梁习得一身武艺后,在大比之年奉师之命下山武试。途经山东,遇烧香拜佛的路纲之女凤鸣,山伯被其貌美所倾倒一见钟情,竟卖身路府为仆,遂得与凤鸣私订终身。考期将临,山伯赶赴京城。在武校场比武,技压群雄,独占魁首,钦点头名武状元。此际,辽兵侵犯中原,山伯奉旨拜师征辽。怎奈势弱,被蕃兵围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