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五专题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毛颖传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散文选读教学目的散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文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以上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对唐宋文化和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包括:1.韩愈《进孔岩覆没殉难者墓志铭》2.柳宗元《与众僧谈禅》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韩愈《师说》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州》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7.欧阳修《醉翁亭记》8.王安石《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先阅读散文原文,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句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稿中的主题、寓意、修辞手法和结构等,进一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和意义。
2.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讲解、演讲、诗歌创作等活动,继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以检验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七、教学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增强阅读说理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送董邵南序》5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汤秀萍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赠序”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古代散文中,序文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
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
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是为赠人而作。
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
但在《送董邵南序》这篇文章中,韩愈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有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文学主张之作,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本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却写得波澜起伏,结构十分紧密,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显得错综有致,反复唱叹,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曲说,含蓄巧妙。
二、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为本校普通班,学习基础和习惯都一般,本文就文言基础知识而言不是太难,
对内容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想通过朗读来了解文意,来体会韩愈的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第五专题 第16课伶官传序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第16课《伶官传》序1.《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2.伶人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
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
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
3.伶人节农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庙会日,又称伶人节。
老郎,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相传是他在宫内的梨园首创戏曲演员科班。
所以戏曲演员称自己为梨园子弟,称唐明皇是梨园祖师。
别看他皇帝当得稀松平常,但却文雅风流,能作曲,会乐器,善表演,做梨园祖师还真是当之无愧。
4.伶人干政庄宗喜欢打猎。
一次去中牟县打猎时,庄宗的马践踏了百姓种的田地。
中牟的县令非常急切地挡住了庄宗的坐骑,向庄宗进谏,为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庄宗很生气,呵斥县令让他走开,想要马上杀了他。
乐工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就率领乐工们跑着去追赶县令,把他捉拿到庄宗的马前,责备他说:“你当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使你的百姓饿着肚子交出这块土地,来供我们的皇帝纵情打猎呢?你犯的罪该判死刑!”于是上前请庄宗赶快行刑,众乐工也随之共同附和。
庄宗大笑,县令因此得以免罪而离去。
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2022年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小传》
文言文之“翻译句子,分析概括〞导学案【课标导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作品中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错因导思】一、文言文句子翻译1、汝那么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生:你就这么要求自己啊,还教孩子读书,到时候不要使祖先的功业堕落。
答案: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教〕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错因分析:2、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
〔5分〕生:适逢太原孙传庭调派到商丘担任县令,得知贾生,下车邀请相见,每天往来。
答案: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
错因分析:3、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
〔3分〕生:况且天下有很多拿着锋利兵器的精锐士兵想要被陛下任用的人,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答案:况且天下磨利兵器、手执利刃想要做陛下所做的事的人很多,只是力量不能到达而已。
错因分析:4、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生:友人用经书相互切磋,听进耳朵了文章立刻完成,又有说到这个的人就塞住耳朵不听。
答案:朋友用经书考题和他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错因分析:二、分析概括简答题1贾生生性“落拓不羁〞,请具体举四例说明〔用自己的话表述〕。
〔4分〕生:老年买舟泛游各地,隐居他乡;不顾儿童嘲笑,放歌过街答案:①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
②除去学籍,与闾里的年轻人为伍。
③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射箭击鼓。
④取司马氏银瓢不留姓名。
⑤衣衫不整,歌唱不辍。
错因分析: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生:有客观硬性要求;不易考中;内容死板;考官昏聩无能答案: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字要好〕;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主观〕或考试相对公平。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苏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祭十二郎文》1.理解祭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2.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3.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1.辨析文言虚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的亲情、真情美,学习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一、导语设计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那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这是周国平在《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写下的一段话,悲莫悲兮生离别,人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韩愈也遭遇了丧侄之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感受他痛彻心扉的无助之情。
二、检查预习1、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宋代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明显受其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2)创作背景《祭十二郎文》写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五月(一说贞元十九年),时韩愈三十八岁,在京师任职。
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
十二,排行,属家族大排行。
郎,当时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有三子:韩会、韩介、韩愈。
韩会无子,以韩介的次子老成为嗣子。
韩愈三岁而孤,由大哥韩会和大嫂郑氏抚养。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九专题 第26课 圬者王承福传
专题导航专题解说人物传记类文章体式比较丰富,按照古代文体分类,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
“传”肇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
“状”即“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也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而记录人物逸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
唐宋八大家对传记创作的贡献在于,他们将笔触伸向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即使是隐士、商人、种树人、泥瓦匠这类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事迹,也依赖八大家所写的传记得以流传。
这些传状继承了《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通过生动的细节来反映传主的个性和精神风貌,成为刻画人物的散文名篇。
学法指导 1.了解传状的内容、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文章中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传状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习古人的叙述能力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26课圬者王承福传1.三教九流所谓“三教九流”,是指旧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划分的等级。
根据相关资料解释,“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北史·周高祖记》载:周武帝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
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
2.泥水匠建筑工人,在旧社会被称作泥水匠,略带轻蔑;另有一个书面称号,叫圬者,说白了,就是干脏活的,同样不好听。
在封建时代,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泥水匠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社会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方山子传》5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传状专题。
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方山子传》是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表达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高二下学期,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放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基础上,课上要引导学生总结人物的价值取向,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自身实践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教学目标】1 知识与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宗”“遇”“遁”“适”“焉”“而”“所以”等)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鉴赏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领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教学重点】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学习1、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2、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3、苏轼的思想: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闾.里()折.节()岐.亭()陈慥.()矍.然()勋.阀()挟.()二矢.()阳狂垢.污()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④方山子傥见之与(3)古今异义词辨析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今义:②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今义:③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今义:④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今义:(4)指出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留侯论》5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2一词多义
(1)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2)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5.固定短语
(1)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第一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开启智慧之门
1.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2.文题解读
张良
①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⑵以为
①为。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②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进学解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进学解》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一、自主学习1.字音爬罗剔抉..漏()()..()()纂.()焚膏继晷.()补苴罅佶.屈聱牙()()姒.()闳.其中()跋.前踬.后()()何裨.()卓荦.()动辄得咎.()()崇庳.()瑕疵.()()2.通假字(1)登崇畯良(2)校短量长(3)冗不见治(4)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5)计班资之崇庳3.重点实词(1)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3)爬罗剔抉....,刮垢磨光(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5)独旁搜而远绍.(6)上规.姚姒(7)头童.齿豁,竟.死何裨.(8)投闲置散,乃分.之宜4.古今异义(1)作为文章(2)张皇幽眇(3)三年博士,冗不见治(4)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5)指前人之瑕疵5.词类活用(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名一艺者无不庸(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4)障百川而东之(5)补苴罅漏,张皇幽眇(6)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7)乘马从徒,安坐而食6.特殊句式(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2)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3)寻坠绪之茫茫(4)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5)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二、合作探究1.第一段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请找出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第二段中“诸生”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作者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语文选修语文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第15课《上枢密韩太.
4.默写名句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 气可以养而致 而能, _______________ 。孟子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 。” 而溢乎其貌 ②其气充乎其中,____________ , 动乎其言 而见乎其文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而不 自知也。
打开
看,望 回头看 拜访
虽然 即使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但是
3.词类活用 ①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形容词作动词,开阔胸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且夫人之学也,不志 .其 大 : 名词作动词,向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5课 上枢密韩太尉书
诗海探珠 基础自主学案 第 15 课 课堂互动探究 课外视野拓展 知能优化演练
诗海探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重山
[宋 ]岳 飞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
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
外月胧②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
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③。知
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
①蛩:音qiónɡ蟋蟀。②
胧:微明的样子。③瑶琴:饰以美玉
的古筝。有的版本写作“瑶筝”。
【赏析】
这首词是在秦桧向金屈辱
和议以后写的。上片表现了作者理想 与现实的极大矛盾。理想之梦惊醒后, 竟夜不成寐,独自月下徘徊,反映了 他忧怀国事和内心的极度焦灼。下片 进一步写他的这种痛苦心情,多年的
艰苦抗战,头发白了,功业未成。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现了作 者有志难伸的痛苦以及对投降派的极 度不满。其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怀,凛 然可见。
高三语文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设计(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三语文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导学案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2、写作背景
庆历三年(1043年),韩琦、范仲淹、富弼等执政,欧阳修、余靖等也出任谏官。这时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改革。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开始,他们已经被保守派官僚指为朋党。此后党议不断发生,宋仁宗在1038年(宝元元年)还特意下过“戒朋党”的诏书。到了1043年,吕夷简虽然被免职,但他在朝廷内还有很大的势力。为了反对改革,以夏竦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击范仲淹、欧阳修是“党人”。范仲淹以直言遭贬,欧阳修在朝廷上争论力救。只有当时的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当贬。欧阳修写给高若讷一封信,指责高若讷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心。高若讷将此信转交当局,结果欧阳修连坐范仲淹被贬。还有一些大臣也因为力救范仲淹而被贬,当时便有一些大臣将范仲淹及欧阳修等人视为朋党。后来仁宗时范仲淹与欧阳修再次被召回朝廷委以重任。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为了辩论这种言论也为了为自己辩护,就在庆历四年(1044年)上了一篇奏章,叫《朋党论》,给夏竦等人以坚决的回击。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内容
拓展阅读范围
推荐与唐宋八大家散文相关的其 他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 ,加深对文学流派和风格的பைடு நூலகம்解
。
深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深 化某些重点内容的教学,如对某 些散文作品的深入解读和比较分
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学生阅读指导与评估
阅读指导
在指导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授阅 读方法,如泛读、精读、跳读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评估方式
对学生的阅读评估应注重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成果,可以通过课堂讨 论、书面作业、阅读笔记等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并改 进阅读方法。
《秋声赋》选读与分析
总结词
传统赋体的典范之作
详细描述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以描写秋天景色 为主题的传统赋体散文。该文通过对秋声的 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05
课程评价与教学反思
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课堂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 、讨论、演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选读建议与教学策略
选读建议
在选择唐宋八大家散文时,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和阅读需求进行 挑选,同时注重选取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 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表达特点,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化对 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04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分析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十专题 第29课 祭十二郎文
专题导航专题解说祭文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与托人撰写的墓志铭不同的是,祭文多由祭奠者自己写作,因此含有更多的真情实意。
自唐宋八大家开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在对逝者悼念追忆的同时,作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抒发对生死的感慨,坦陈对命运的思考。
祭文的功能决定了它的艺术风格,大多数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根据所祭奠对象的不同,在语言格调上也会稍有差异。
学法指导 1.了解祭文的特点,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祭文纡徐委婉、情韵悠长的感情特点。
第29课祭十二郎文“千古至文”“三大祭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因其文风平易质朴,情真意切,历来被视为韩文的代表作,与宋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清袁枚的《祭妹文》同被称为“千古至文”、我国古代的“三大祭文”。
古时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反正面铺陈、赞挽逝者功德的常规,对逝者生平事迹基本略去不说,只以共同所经历的人生坎坷、个人不幸生涯作为参照物,呜呜咽咽、絮絮叨叨地诉说“我”与十二郎不能斩断的千丝万缕的叔侄血肉之情,以及十二郎忽地先“我”而去的疑惧痛惜感情,于疑惧痛惜之中又更深一层地诉说出与十二郎生死相依的血肉感情。
读读那“韩氏两世,惟此而已”的苦语,想想那“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的老相,听听那“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的哀呼,谁不感到天昏地暗呢?透过字面,我们似乎看到了祭者的心在哭泣,泪在奔流,此文被后人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
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
韩愈3岁时丧父母,由兄嫂(也就是十二郎的父母)抚养成人,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虽为叔侄,情逾一般骨肉。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六专题 第19课 送董邵南序
第19课送董邵南序青年毛泽东特别喜欢“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一语,出自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其中的“感慨”二字,后人改为“慷慨”,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宋人苏东坡也说过类似的话:“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国史者往往而是。
”清人孙承泽《天府广记》中也写道:“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
”的确,古燕赵之地,产生过一批享大名于中国历史的豪杰侠士,如豫让、燕丹、荆轲、高渐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悲歌慷慨之气,成为燕赵豪侠急人之困、视死如归性格的写照。
青年毛泽东引出韩愈的话,实际上表明了他对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倾慕,对燕赵古风中的豪侠之气的喜爱。
这是一篇赠序。
赠序就是临别赠言。
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正要离开京城,去投奔河北藩镇寻找机遇,而河北三镇违抗君命,董邵南是否应当前往,韩愈赠序送别中不便明说,遂委婉致意。
文章开口不言今日之河北,而只谈昔日之燕赵;不言燕赵得意之人,只谈不得志的慷慨悲歌之士。
对于董生将赴河北,韩愈深恐其助纣为虐,故连用“董生勉乎哉”,略示微词,以嘱董邵南警惕。
末段希望董生招徕燕赵之士为朝廷效力。
这样,董生是否当往河北,其意已自明。
序文表现了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割据的思想,有着积极的现实针对性。
1.读准字音(1)矧.(shěn)(2)慕义强.仁(qiǎnɡ)(3)吾恶.(wū)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yé,同“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郁郁适.兹土:到(2)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3)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况且(4)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做官(5)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举⎩⎪⎨⎪⎧ 董生举.进士:被推举举.国上下:全部、整个纲举.目张:举起(2)谢⎩⎪⎨⎪⎧ 为我谢.曰:告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辞去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告辞、告别4.说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怀抱利器..古义:比喻杰出的才能。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 第1课 原毁
专题导航专题解说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
有“原……”、“……论”、“……辩”等文体形式。
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
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文的端绪,汉代政论文中名篇迭出。
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
由于唐宋八大家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大多带有很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
他们对论辩文体中不同的体裁也作了探索。
一般说来,“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学法指导 1.本专题均为古代论文中的论辩文,学习时要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专题要注意牢固掌握基础文言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
3.本专题学习时,要尽量结合注释自己阅读理解,要注意加强诵读。
第1课原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韩愈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3岁时,父母均去世,因此由兄嫂抚育长大。
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达仕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第三试未及第。
25岁至35岁,先中进士,第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曾赴汴州节度使董晋及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至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减免赋税,被贬为阳山县令。
唐宪宗时为国子博士,后升迁至太子右庶子,但一直未能施展才学。
50岁至57岁,先跟随裴度征讨吴元济,后升迁至刑部侍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导航专题解说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
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
书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
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
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
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做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书序,了解书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意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
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
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及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
至761年,史思明为其儿子史朝义所杀。
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
最后史朝义被李怀仙逼迫自杀,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2.睢阳保卫战“睢阳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建于右,形胜联络,是以保障江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
睢阳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称。
叛军想据睢阳南下江淮和江汉地区,以切断唐王朝的钱粮来源,掠夺其财富作为持久战争的资本。
因此,对唐王朝来说,以兵力扼守睢阳不落入叛军之手是平定叛乱的基础。
唐将张巡、许远率千百人,抗击叛军13万人,从正月到十月,大小共经400余战,杀敌12万,终因粮草匮乏、救援不至,致使睢阳失陷。
但是保卫战誓死保卫了唐军给养的大后方——江淮地区,为唐军重整旗鼓、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近7000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36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飞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末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
殉难后被追封为御史中丞,故人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1.读准字音(1)蚍蜉..(pífú)(2)诟.(ɡòu)(3)饿羸.(léi) (4)霁.(jì)(5)泗.州(sì) (6)须髯.(rán)(7)帙.(zhì) (8)亳.州(B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似乎 (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伤 (3)士卒仅.万人:近 (4)弃城而逆.遁:预先 (5)巡因.一见问姓名:凭借 (6)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恨⎩⎪⎨⎪⎧ 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动词,遗憾,不满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动词,怨恨,怀恨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动词,不满 (2)志⎩⎪⎨⎪⎧ 不能通知二父志.:名词,志向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述博闻强志.:动词,记(3)穷⎩⎪⎨⎪⎧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动词,绝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形容词,不得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穷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穷尽 (4)擅⎩⎪⎨⎪⎧ 擅.强兵坐而观者:动词,据有、占有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形容词,任意、擅自 (5)以⎩⎪⎨⎪⎧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连词,来而贼语以.国亡主灭:介词,把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介词,因为因乱抽他帙以.试:连词,相当于“而”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透彻地了解,完全知晓。
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2)霁云慷慨..语曰古义: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3)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追随、奉事。
今义:多指投身到……中。
(5)吾于书读不过..三遍古义:不超过。
今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
(6)颜色..不乱古义:容貌神色。
今义:色彩。
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同“脏腑”,即内脏(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同“识”,作标记(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使动用法,使……断(2)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名(3)如巡、远之所成就..: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勋(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结构后置句(2)其他则又何说:宾语前置句(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词结构后置句(4)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5)城陷而虏:被动句,“陷”与“虏”含被动意(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为所”表被动(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省略句,省略宾语“之”8.翻译下列句子(1)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译文:(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译文:(3)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译文:答案(1)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
(要点:虽,即使;数,计算。
)(2)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阳城四周都是。
(要点:用,打算;擅,拥有。
)(3)坚守一座城池,捍卫整个天下,凭借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和数百万日益增多的大军作战。
(要点:将,带领;滋,增多。
)1. 文章中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作者是如何反驳这些诽谤之词的?答:答案(1)“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责二公以死守”等。
(2)作者用“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几个事实论据来反驳“畏死而辞服于贼”;用“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和“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来反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用正面分析、歌颂二公的行为和反面斥责小人的行为的方法来驳斥“责二公以死守”。
2.简要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位英雄的性格特征。
答:答案(1)张巡:外在形象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
(2)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3)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英勇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
3.第5段文字与上文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其与上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答:答案乍一看本节好像是另起一事,和上文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是金针暗渡,貌离神合,一气贯注的。
因为这节事叙述睢阳危急,南霁云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拒绝发兵,坐视不救的事实,正好证实了上文“擅强兵而观者,相环也”这句话;而且,写南霁云的英勇不屈也是前文对许远“畏死投敌”等诬陷的有力回击,因为作为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南霁云和许远、张巡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写南霁云就是写远、巡,他们是相互映衬的。
在写法上,这段从上文的叙述、议论转为记叙、描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本文记叙了很多人物,为什么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呢?答:答案本文是对李翰《张巡传》的补充,所以称为“后叙”,虽然记叙了李翰、许远、南霁云、于嵩、张籍等人或事,但这些人或事都是和张巡及《张巡传》有关的,所以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
1.作者在驳论时,是怎样做到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的?答:答案在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张、许应“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
作者先是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易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
随着论述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地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许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