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五专题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书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做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书序,了解书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注意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文学价值。

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

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

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为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仙逼迫自杀,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2.睢阳保卫战

“睢阳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建于右,形胜联络,是以保障江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睢阳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称。叛军想据睢阳南下江淮和江汉地区,以切断唐王朝的钱粮来源,掠夺其财富作为持久战争的资本。因此,对唐王朝来说,以兵力扼守睢阳不落入叛军之手是平定叛乱的基础。唐将张巡、许远率千百人,抗击叛军13万人,从正月到十月,大小共经400余战,杀敌12万,终因粮草匮乏、救援不至,致使睢阳失陷。但是保卫战誓死保卫了唐军给养的大后方——江淮地区,为唐军重整旗鼓、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和条件。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近7000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36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飞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末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殉难后被追封为御史中丞,故人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1.读准字音

(1)蚍蜉

..(pífú)(2)诟.(ɡòu)

(3)饿羸.(léi) (4)霁.(jì)

(5)泗.州(sì) (6)须髯.(rán)

(7)帙.(zhì) (8)亳.

州(B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远虽材若.

不及巡者:似乎 (2)将其创.

残饿羸之余:伤 (3)士卒仅.

万人:近 (4)弃城而逆.

遁:预先 (5)巡因.

一见问姓名:凭借 (6)具食与乐,延.

霁云坐:请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恨⎩⎪⎨⎪⎧ 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动词,遗憾,不满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动词,怨恨,怀恨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

之:动词,不满 (2)志⎩⎪⎨⎪⎧ 不能通知二父志.:名词,志向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记《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述博闻强志.:动词,记

(3)穷⎩⎪⎨⎪⎧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动词,绝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形容词,不得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形容词,贫穷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穷尽 (4)擅⎩⎪⎨⎪⎧ 擅.强兵坐而观者:动词,据有、占有诸吏卒民非其部界而擅.入他部界:形容词,任意、擅自 (5)以⎩⎪⎨⎪⎧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连词,来而贼语以.国亡主灭:介词,把以.

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介词,因为因乱抽他帙以.

试:连词,相当于“而” 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

二父志 古义:透彻地了解,完全知晓。

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2)霁云慷慨

..语曰

古义: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3)一座大惊,皆感激

..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4)愈尝从事

..于汴、徐二府

古义:追随、奉事。

今义:多指投身到……中。

(5)吾于书读不过

..三遍

古义:不超过。

今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

(6)颜色

..不乱

古义:容貌神色。

今义:色彩。

5.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1)人之将死,其藏腑

..必有先受其病者:同“脏腑”,即内脏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同“识”,作标记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使动用法,使……断

(2)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名

(3)如巡、远之所成就

..: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勋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

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结构后置句

(2)其他则又何说:宾语前置句

(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4)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

(5)城陷而虏:被动句,“陷”与“虏”含被动意

(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8.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