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中国古代史史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般检索方法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了解古代历史文献的检索方法对于历史研究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形式多样,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地方志、墓志铭等,这些文献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源。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历史文献,以下将介绍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般检索方法。
一、利用史书进行检索史书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文献资料之一。
史书内容繁多,包括正史、野史等,其中正史是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在史书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检索:1. 查阅目录:史书的目录通常包括书名、目录、书序等部分,研究者可以通过阅读目录,初步了解史书的内容和范围。
2. 检索关键词:在史书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关键词进行检索,以找到相应的内容。
常见的关键词包括人名、地名、事件等。
二、利用编年体史料进行检索编年体史料是一种按年月日编写的历史文献,记录了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活动。
在进行编年体史料的检索时,研究者可以:1. 根据时间进行检索:编年体史料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时间进行检索,找到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查找相关人物和事件:在编年体史料中,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查找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名称,找到所需的历史资料。
三、利用地方志进行检索地方志是对我国各地地理、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详细记录,是了解各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进行地方志的检索时,研究者可以:1. 选择地区进行检索:地方志按照地区名称编排,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地区名称,找到对应的地方志资料。
2. 查找相关内容:在地方志中,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查找相关内容,比如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找到所需的历史资料。
四、利用墓志铭进行检索墓志铭是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记录方式,记录了墓主人的尊称、生平事迹等资料。
在进行墓志铭的检索时,研究者可以:1. 选择墓葬地点进行检索:墓志铭通常与墓葬地点相关联,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选择具体的墓葬地点,找到对应的墓志铭资料。
第1-12课考点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清单(1-12课)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清单0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考点一:我的境内的古人类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
(2)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3)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湖北郧阳。
考点二:北京人北京人复原头像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1)发现:1921年发现北京人遗址;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2)时间、地点: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体质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能够直立行走。
(4)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5)生产生活: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群体生活;已经会使用火(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
(6)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考点三: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1)时间、地点:距今约3万年,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2)模样:和现代人相同。
(3)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制作骨器。
(4)生产生活: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有埋葬死者的行为。
清单0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1)农业的起源: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
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考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1)主要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而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那么如何搜集史料呢?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文献搜集法是最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之一。
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档案等各种书面资料。
通过查阅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背景、影响等相关信息。
在搜集文献时,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搜索。
二、口述调查法口述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采访人们的口述来获得史料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或相关的知情人士,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解。
通过口述调查,我们可以获取一些官方文献所无法提供的细节和个人观点,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是通过对遗址、墓地、古文物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获取史料的方法。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无法通过文献和口述得到的信息,如古代生活的细节、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
考古发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并且需要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四、图片和影像资料搜集法图片和影像资料搜集法是通过搜集历史时期的照片、画像、电影、纪录片等影像资料,获取史料的方法。
通过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相关的环境。
搜集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图库、博物馆、艺术机构等途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搜索。
五、大数据分析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法成为了一种新的史料搜集方法。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事件中的规律和趋势。
大数据分析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模型化,从而提供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以上是五种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搜集史料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和篡改。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纵览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纵览作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发明创造”研究组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5年第8期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众多杰出的科技发明创造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构成了先民智慧的历史回响。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卡丹就认为中国人的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整个古代无法与之相比的三大发明”,其后这一说法又因培根和马克思的强调而影响巨大。
加上造纸术之后,“四大发明”的提法在20世纪被广为传播。
然而,“四大发明”远不能全面概括我国古代先民的伟大科技创造。
随着学界对世界文明史认识的不断深化,也随着国人对“创新”的热望,人们正在对中国人的创造力做出新的考量。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2013年8月成立“重要发明创造”研究组,启动“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评选”活动:当年11月举行学科召集人会议,推选出各学科备选条目;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科技史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意见。
2014年3月,研究组对专家通讯评审反馈的意见进行了讨论,初选了百余项发明创造。
之后,研究组又组织专家学者做进一步的调研审核,同时征求国外科技史专家的意见。
经过持续的集体调研,我们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5项,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与工程成就三类(见下表)。
其中,工程成就体现出古人创造和利用先进技术的非凡能力,涉及冶铸、水利、建筑、园林、航海等技术门类。
为追求学术严谨性,我们强调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成就相比对,未推选那些争议较大、难有定论的内容;在年代范围较宽的情况下,我们通常选较晚的时期。
当然,中国人所做出的发明创造还不止这85项。
比如,仅在机械与仪器方面,就有琢玉轮、犁镜、走马灯、记里鼓车、磨车、秤漏等,以及技术特色鲜明的赤道浑仪、立轴式大风车等。
我们强调原创性及对科学技术进步与文明进程的影响力,也兼顾到不同的学科和技术门类。
纵观历史,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时间分布并不均衡。
查找中国古代史史料-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机构知识库
数字图书馆导航
• • • • • • • • • • • •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 京都大学数字图书馆 汉喃古籍文献典藏数位化计画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igital Collections Roy Rosenzweig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 Repository of Primary Sources MIT Visualizing Cultures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出版物与收藏 Digital Silk Road Project
数字资源导航
• • • • • • • • • • • • Blackmask Bibliomania EServer A Miniature Library of Philosophy The Etext Center Posner Memorial Collection 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 National Academy Press GPO Access(美国政府文献) 库尔特· 斯塔博生物学图书馆 ECHO Edition Open Access
参考文献:研究指南
• • • • • • • • • • • 自然科学史导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陈久金等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技术史研究十二讲 张柏春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 席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Routledge2000
• Reader's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科学史在线导航
• • • • • • • • • • •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History of Astronomy(Also for HS) C41/ICHA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Darwin Online NLM's History of Medicine Division MedHist History of Medicine & Science(HSL) Mining History Network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初中历史2024知识点
初中历史2024知识点一、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 元谋人。
- 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 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生产生活: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 北京人。
-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 - 20万年。
- 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 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等。
3. 山顶洞人。
- 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 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
- 体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 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有爱美意识,会埋葬逝者;过着氏族生活。
二、原始农耕生活。
1. 河姆渡原始居民。
- 生活区域: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 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年。
- 房屋类型: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适合南方潮湿炎热的气候。
- 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骨耜最为典型;种植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饲养家畜,如猪、狗和水牛等;会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挖掘水井。
2. 半坡原始居民。
- 生活区域: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
- 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年。
- 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适合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
- 生产生活: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种植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饲养猪、狗等家畜;会制造彩陶,陶器上有许多刻画符号,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雏形;会纺织、制衣。
三、远古的传说。
1. 炎黄联盟。
- 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
- 影响: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史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历史背景、动态和变迁。
史料搜集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用的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文献是最常见的史料之一,通过搜集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手稿等,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文献搜集时,可以通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进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
此外,还可以通过借阅、购买等方式获取特定的文献资料。
二、考古搜集法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人类遗址、古物,来揭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
通过考古搜集法,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物质文化史料,如器物、遗迹、墓葬等。
考古学家可以进行现场勘探、发掘,也可以研究已存在的考古报告、调查数据等。
考古搜集法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口述史料搜集法
口述史料是通过采访各种历史事件中的见证者或相关人士,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经历,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口述史料搜集法,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生活历史、社会历史等非书面的史料。
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群体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四、档案搜集法
档案是政府、组织、机构等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资料的总称。
通过搜集档案,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史料,如国家档案、地方
档案、机构档案等。
在搜集档案时,可以利用档案馆、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先进行初步了解目标档案的内容,然后通过申请、查阅等方式搜集所需的史料。
五、多媒体搜集法。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古文献目录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古文献目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古文献目录说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原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51—1985),拥有丰富而珍贵的古文献收藏,包括古籍、舆图、拓片,等等。
核心馆藏来自日本“ 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 创办的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1927年成立)。
建馆初期十余年间,科图陆续采访征求,藏品大幅充实。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的部分古籍善本,业已集中收入几种大型丛书影印出版,包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四库未收书辑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稀见方志丛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古籍珍本丛书》(钞稿本部分)第一至三辑。
目前该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尚未出版,不易了解馆藏全貌。
兹开列已出版的相关目录,附录崔建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中文古籍收藏》(1986)一文,供读者参考。
2020年9月7日。
一、近期目录(1990年后出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崔建英主编。
本目共收录8496条,按经、史、子、集、丛、志分类,附书名、人名索引。
】舆图指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国古地图叙录,孙靖国著,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
【本目著录明代后期至清末民初舆图81种。
】附有关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稀见文献,古籍采访、编目情况,可参考《崔建英版本目录学文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二、早期目录(1938—1976)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目录、续目,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编印,1938年5月、1939年4月,线装铅印本【本目著录约15500条,分为经部、史部上下册、子部、集部、丛部、志部、索引、续目上下册,凡十册。
中国旧籍刻本抄本为主,兼收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
史部目录类包括民国、日本、欧洲文教机构馆藏汉籍书目。
本书有进学书局影印本(台北,1970)。
】中国科学院藏方志目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1956年9月,128页,油印本【许伯渔编。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
2、元谋人——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蓝田人——考古学家发掘出的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时间:距今约160万年地点:陕西蓝田4、郧县人——目前考古学家发掘出的3个头骨化石时间:距今约100万年地点:湖北郧阳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二、北京人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2、北京人的特征(1)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三、山顶洞人1、时间:距今约距今约3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2、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3、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1)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
(3)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4)山顶洞人生活在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列举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都使用打制石器不同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中国历史纪年表
夏家店下层文化為西元前8世纪-西元前3世纪之青铜文化,分布地点為内蒙古辽河一带。在特徵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技巧已经明显纯熟,随葬戈、矛、短剑、鏃、饰牌青铜器常常于幕葬品中发现,因此视為青铜时代的晚期。
帝喾,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许多古文献认为帝俊就是帝喾。《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参见二月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中国历史纪年表
史纪时代
(王朝国号帝王庙号)
年代
年号
附注
旧石器时代
170万年前—1万年前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5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成果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成果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历史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领域。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研究主题进行归纳和概述。
一、古代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1. 诸子百家研究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例如,对《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的解读和注释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点。
2. 秦汉史研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集中统一的封建王朝,而汉朝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统一王朝。
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制度。
二、中古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1. 隋唐史研究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外交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
2. 宋元史研究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对其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的情况。
三、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1. 明清史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中国社会的衰落和变迁。
2. 近现代史研究近现代史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在近代以及20世纪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
对中国近现代的政治革命、社会变革、科技进步等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1.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
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 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文物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历程。
五、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成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_蒙辽黑鲁豫部分
中国科技史杂志 第31卷 第4期(2010年):384 406T he Ch i nese Journa l for t he H 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 31No 4(2010)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蒙辽黑鲁豫部分孙小淳(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何 驽 徐凤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高江涛 黎 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10071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摘 要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
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
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
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 天文环境 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
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
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
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 地平历 观测系统。
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
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
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 地平历 观测环境。
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 地平历 和圭表测影系统。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
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简明中国古代史[1]
第 二 章 夏 、 商
5、青铜铸造业。 青铜铸造业是夏朝的代表性的手工业, 到商朝有飞跃的发展。不仅产量大, 工艺水平也很高。青铜器主要有礼器、 兵器、生产工具等。尤其是礼器,造 型美观,纹饰精巧,是水平极高的工 艺品。兵器和生产工具大多质坚刃利, 使用方便。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通 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 米,重875公斤,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杰 出之作。
第 三 章
西 周 春 秋 战 国
(3)井田制度。井田制在夏、商时期已 经存在,西周时期得到高度发展。所 谓井田,就是把土地划成若干块,其 中有“公田”和“私田”。“公田” 由劳动者共同耕种,收获物全部上缴; “私田”分配给劳动者耕种,定期进 行轮换。全国土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 不能买卖。
第 三 章
的基本情况。
三、重点问题 1、原始群
第 一 章 原 始 社 会
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为原 始群时期,后期为氏族公社时期。因 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考古学上称
原始社会为石器时代。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形式。原始
群时期是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前、
中期。原始群时期又分为前后两个阶 段。
(1)原始群前期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体质特
第 一 章 原 始 社 会
征较多,也称直立人,这时人类的婚 姻形态处于乱婚时期,相当于旧石器 时代早期。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有元 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 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发现的,是
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
约170万年。
第 一 章 原 始 社 会
蓝田人:是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距今 100—60万年。 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发现的,距今70-20万年。北京人身体 各部的进化不平衡,四肢进化快,手 的演化最快,头部比较落后,证明了 “劳动创造了人”这一真理。北京人 已使用火,他们使用粗糙的石器和木 棒,进行采集和狩猎,过着群居生活。 金牛山人:是在辽宁营口县金牛山发现 的,距今约28万年。
中国古代史复习上册复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科技高度 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当时世界文明最为辉 煌的国家之一
七、秦统一及其意义√√√
1、秦的统一 (1)背景:统一大势所趋;商鞅变法秦实力最强;长平之
战奠定军事基础 (2)统一:前221年 都城:咸阳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统一的意义:P65页
六、商鞅变法√√√
1、历史背景: (1)战国时,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 新的
生产方式出现(千耦其耘—个体农耕;“公作则迟, 分田则速” )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 国进入封建社会) (2)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相继变法 2、商鞅变法的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时间: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4、内容:P43页 5、作用:P43页
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将中 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统一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了中国文明史的重要 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七、秦统一及其意义√√√
3、秦始皇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设三公,地方郡县制 (3)车同轨、书同文(小篆、隶书)、统一货币度量衡 (4)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东、西) (5)“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一 4、影响: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艺术展现提供了条件;也为重新统一和繁 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十、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魏 蜀 吴
建国年代 220年 221年 222年
创建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今名) 洛阳 成都
建业(南京)
官渡之战:200年 袁绍—曹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 曹操—孙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中国历史资料
一、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1、距今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2、中国奴隶社会:夏、商、周3、夏朝开始“家天下”制度开始4、周武王率兵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朝5、周朝实行分封制(对象、权利和义务、意义、代表性诸侯国:燕、鲁、宋、齐)6、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特点)7、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结束长年战乱8、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9、水利:大禹治水、战国时期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10、纺织:新石器时代,发现了陶纺轮、骨针等,纺织原料是麻和葛、丝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礼》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动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11、冶金: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铜器,商周青铜器发达,春秋时期出现人工冶铁,战国推广,出现锻铁、铸铁、炼钢、淬火技术12、陶瓷:原始时代有彩陶,龙山文化有蛋壳黑陶,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原始青瓷13、经济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14、春秋时期文化:孔子(思想、教育、文化)、老子(辩证法)15、战国时期文化: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庄子、韩非子、墨子16、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17、商周时期,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是用木炭,春秋战国已经具有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18、《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春秋)19、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楚辞(《离骚》)20秦代李斯是著名篆书家秦汉时期1、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概况、特点)2、前220年派屠睢征岭南(开凿灵渠、设置郡县)3、前215年派蒙恬北击匈奴(夺河套、攻阴山、修直道、筑长城)4、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5、前213-前212年,焚书坑儒6、汉武帝削落相权措施:频繁换相、提拔身份低微人士形成中朝(内朝)7、前106年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8、西汉时期选官实行察举制9、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东汉时出现耦犁(二牛抬杠)10、水利:汉代关中的水利取得显著成效,东汉王景治理黄河11、西汉崔寔《四民月令》反映了汉代田庄的生产,四民是指士、农、工、商12、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工官”制度13、汉代时期,中国被称为“丝国”(马王堆汉墓的素纱禅衣)14、冶金: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鼓风15.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有青瓷器16.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中央设置亭楼。
中国古代历史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资料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历史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古代史一、远古时代一、远古时代元谋人云南元谋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评价1,用天然火;2,制造工具。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
评价1,人工取火;2,进入氏族公社。
河姆渡氏族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母系氏族。
评价1,使用陶器,食物剩余;2,栽种水稻。
半坡氏族陕西西安半坡村。
评价1,工具先进(新石器时代);2,种聚;3,原始文字。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山东省大汶口距今约4000、5000年。
评价1,人类社会进入父系;2,贫富分化。
黄帝、炎帝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
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华夏族主干。
“炎黄子孙”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禅让”二、夏、商、周夏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公元前1600 汤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至殷。
“殷墟”发现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青铜器。
四羊方尊。
西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1世纪左右,牧野。
周平王—洛邑(平王东迁。
分封制;井田制:土地被划成方块形,阡陌纵横,好像井字状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齐桓公称霸 1,管仲改革—国家强盛;2,尊王攘夷。
城濮大战晋胜楚败。
吴越战争。
老子道家《道德经》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无为”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仁政”“礼”治。
教育成就:A、兴办私学;B、“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孙子《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时期商鞅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指没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前所经历过的历史阶段。
第 1 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古人类1、世界上发现人类化石和_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__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时间约 170万年、距今160万年的是陕西蓝田人、距今100万年的是湖北郧阳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约70 万-20 万年;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3、体貌上: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活上:使用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为生,使用天然火,已经学会保存火种,北京人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 万年前,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2、体貌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3、生产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4、生活状况:懂得人工取火 ;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
会与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有爱美意识;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名称类型体貌特征制作工具用火状况社会组织北京人直立人保留猿的较多特征打制石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群居生活山顶洞人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基本相似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货集体生活(出现氏族特征)第 2 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起源(1)距今两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
距今一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2)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标志: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影响:促进定居生活,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1、河姆渡居民发源于: 长江流域2、距今时间:约7000 年,地点:浙江余姚3、主要农具:骨耜(磨制)4、生产活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5、房屋:干栏式建筑,发现木结构水井(南方温暖潮湿,可通防潮)5、原始农业:制作陶器和乐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深入调查古代遗址
作者: 黄璧荣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62-163页
主题词: 考古研究;田野工作;遗址;文化分期;钻探;中国科学院;深入调查;发掘;黄河流域;内蒙古
摘要: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根据不同情况,对原始社会和殷周时代、汉唐时代的遗址,分别采取深入调查、广泛钻探和重点发掘,近一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去年所作的田野工作,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湖北、内蒙古四个省区进行.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遗址,钻探和试掘的成果,证实了前一时期对于一些发掘所作的文化分期的判断.同时,获得的实物资料,也丰富。
读《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农学卷》
读《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农学卷》
范楚玉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闵宗殿、杨直民两位先生合作编写的《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农学卷”(下简称“农学卷”),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有幸作为最早的读者之一,
读后深感它不仅是一本对农业史和农业科技史研究者颇为有用的工具书,而且具有
较高的学术价值;一般读者则可以把它当作一本精炼化了的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史来
阅读。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范楚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09
【相关文献】
1.原宇宙形成之奥妙论人法自然之道理——读王曾状元卷《有物混成赋》 [J], 栾华;栾绪夫
2.以史鉴今的重要教材,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读《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大事记》
二、三卷 [J], 柯尔直
3.读《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大事记》二、三卷 [J], 杨正玉
4.自然法、政体与正义——读《论法的精神》第一卷及其它 [J], 李兴;
5.《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2012年(第9卷)总目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学的历史 维拉莫威兹 三联书店 古典学术史 普法伊费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 桑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至当代 伊格尔斯 北大 The Oxford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 西方校勘学论著选 苏杰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数据库
外文期刊:
数字资源导航
• • • • • • • • • • BookOS BookFinder The Online Books Page Great Books Online Free Ebooks Library Digital Library and Archives OAPEN DOAB Making of America(MOA) UC Press E-Books Collection, 1982-2004
谢谢!
数据库
Archives: EEBO(Proquest~17)、EAI(Redeax~1819) 、ECCO(18)、 NCCO(Gale~19) EEB(Proquest~18)、Landmarks of Science(Redeax~19) AP、BP、PAO(Proquest)、18世纪期刊在线(AMD) AHN(Readex)、Gale报纸回溯数据库(17th &18th Centu ry Burney、19th Century British Library Newspapers、1 9th Century UK Periodicals、19th Century U.S. Newspa pers)、Chronicling America Smithsonian Collections Online(Gale) History Vault-Thomas Edison(Proquest)
数字资源导航
• • • • • • Project Gutenberg Australia site Internet Archive Open Library HathiTrust’s digital library Google Books Libgen
• • • •
Perseus Project (Classics) Documenta Catholica Omnia MPG|MPL 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a
• • • • • • • •
Cambridge:Research topics and readings in HPS History of Science, Medicine, &Technology(UCL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CSB) Top 5 History of Science Resources(UCSD) Internet History of Science Sourcebook(FordhamU) History of Science&Medicine Primary Sources(YU) OU History of Science Collections History of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科学史在线导航
• • • • • • • • • • • History of Mathematics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History of Astronomy(Also for HS) C41/ICHA Biodiversity Heritage Library Darwin Online NLM's History of Medicine Division MedHist History of Medicine & Science(HSL) Mining History Network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数字资源导航
• • • • • • • • • • • • Blackmask Bibliomania EServer A Miniature Library of Philosophy The Etext Center Posner Memorial Collection 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 National Academy Press GPO Access(美国政府文献) 库尔特· 斯塔博生物学图书馆 ECHO Edition Open Access
所图文献使用系列讲座 之五 查找世界史史料
图书馆 孙显斌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
科学史在线导航
• World History of Science Online • 科学技术史知识环境 • History of Science(Science Studies Reference Sources)
• Harvard: Library Research Guid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数字图书馆导航
• • • • • • • • • • • • 国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 京都大学数字图书馆 汉喃古籍文献典藏数位化计画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Digital Collections Roy Rosenzweig Center for History and New Media Repository of Primary Sources MIT Visualizing Cultures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出版物与收藏 Digital Silk Road Project
科学史在线导航
• • • • • • • ECHO (Exploring and Collecting History Online) Dibner Libr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istory of Science Sources Datab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Robert Hatch's History of Science Links WWW-VL: HISTORY: SCIENCE & TECHNOLOGY Eighteenth-Century Resources: Science and Mathem atics • Bibliothèque numérique en histoire des sciences et de s techniques • Virtual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Russian Science & Tec hnology
参考文献:研究指南
• • • • • • • • • • • 自然科学史导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 陈久金等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技术史研究十二讲 张柏春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科学史方法论讲演录 席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 上海科技s Guide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科学史在线导航
• • • • • • • • • • History Online Electronic Library of Historiography WWW-VL HISTORY CENTRAL CATALOGUE Guide to Philosophy on the Internet Asian Studies WWW Virtual Library East Asian Studies(UCSB) 澳大利亚数字化人文门户 German History in Documents and Image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工具书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灵格斯 Google翻译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Credo全球工具书大全 Blackwell Reference Online Wiley在线参考工具书 Oxford Handbooks Online (牛津在线参考书数据库) Oxford Digital Reference Shelf(牛津数字参考书库) Gale World History In Context (世界历史资源中心) Gale 虚拟参考书图书馆
现刊:MUSE、Springer、Elsevier、OUP、CUP、Wiley、 Sage、Taylor、Science、Nature 过刊:JSTOR 文摘:SCI、ISI Proceedings、EI、HSTM
外文图书: Ebrary(Proquest)、EBSCO ebooks(NetLibrary)、 Springer、Elsevier、 JSTOR、MUSE、HEB 学位论文: PQDT 外文文献传递:百链、万方
数字图书馆导航
• • • • • • • • • • • 世界各国国家图书馆资料库 世界各地图书馆集合 世界数字图书馆 Europeana(EU-Gallica、德国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 DPLA(USA) Trove(Australia) Oxford Digital Library Oxford Text Archive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数字古籍 Rare Book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Division,LC The Digital Scriptorium,Berkeley Library The 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Yale Hill Museum & Manuscript Library, Saint John's Uni 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