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中对西域国家状况的记述和解读
【二年级作文】读《史记·西域之行》感受_150字
【二年级作文】读《史记·西域之行》感受_150字
《史记·西域之行》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
故事。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张骞的勇敢和智慧深感敬佩。
张骞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勇猛的将军,他受命出使西域,了解西域的情况和开展贸易。
在西域,张骞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危险,但他从不退缩。
有一次,他带领的队伍迷失在大漠中,已经没有水源了。
队员们面临着饥渴的折磨,有的甚至昏倒在地。
但张骞并没有放弃,他带领队员们努力寻找水源,最终找到了一口井。
队员们喝水恢复了体力,于是他们又能
继续前进了。
除了勇敢,张骞还非常聪明。
他知道西域有很多贵重的商品,如玻璃、大象、孔雀等,于是他想和西域的君王进行贸易。
他利用西域君王的虚荣心,送给他很多珍贵的礼物,君
王非常高兴,于是答应和张骞贸易。
通过贸易,张骞成功地带回了很多西域的特产。
通过读《史记·西域之行》,我感受到了勇气和智慧的重要性。
勇敢让人们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和危险;智慧让人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成功。
张骞的故事让我明白,只要我们勇敢和智慧并用,就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我要向张骞学习,勇敢面对困难,不退缩;要多思考,多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相信,只要我有勇气和智慧,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史记》“西域”诂
2018年3月第33卷第5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Mar. 2018Vol.33 No.5【《史记》所载地域文化研究有奖征文选登】《史记》“西域”诂曾志雄(香港能仁专上学院中文系)摘要:“西域”一词,最早见于《史记》。
它出于汉武帝统治时代的西向政策,司马迁的《史记》在同 步记述武帝一朝的事迹之余,也记录了当时开通西域的情况,是公认最早记述西域的历史著作。
《史记》书中把官方所用的“西域”称为“西国”,一方面传承了长远的传统态度,另一方面也是贯通古今之变的识 见。
“西域”一词在武帝后随着汉人开发和对待“西域”的状况发生变化,在原有词义结构基础上,衍生出 一个崭新的“地区总称”义项,长久以来成为我们今天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含义。
关键词:《史记》;西域;训诂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8)05-0031-07收稿日期=2017-11-12作者简介:曾志雄(1948-),男,广东中山人,香港能仁专上学院中文系客座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 从事古代汉语、古文字与《史记》研究。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但今天读者理 解的“西域”,距它的史原点有一个距离。
本文旨 在通过“西域”的训诂学意义,追溯它在《史记》里 的共时(sy n c h ro n ic)用法,还原它本来的意蕴(境外 西方国家)——后来一切的“西域”概念源头,同时 也描述了“西域”一词语义变化的历史背景。
一、问题缘起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但触发了世人的经 济梦,也牵动了国人的历史感。
尤其是“一路”,很 自然让大家想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同时也令人联 想到昔日的西域风情。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史记》,但今天回头检 视历史,却发现它是一个仍在尘封、未被正式理解 的词语。
以目前资料所见,《史记三家注》没有给 予解释,泷川龟太郎(1865—1946)的《史记会注考 证》不曾措意,而现今大型辞书或权威专业的词 典,对“西域”一词首见于《史记》的事实也讳莫如 深,绝口不提。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
《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史记》是汉武帝时司马迁的记载,是根据张骞资料的一个记载。
班固写《汉书》时,反映的就是另一个时期中国人的西域观了。
在《汉书•西域传》里,基本材料都是沿用司马迁《史记》里的记载。
就书的内容来看,汉武帝之前的很多历史,都直接挪用了司马迁的记载。
所以,《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所记载的西域国家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记载了西域的这些国家之后,司马迁还作了一个大致的总结,自大宛以西至安息、条支,这些国家虽然语言不太一样,但民风民俗都很相近,他们之间“相知言”,即语言能够相通。
“其人多深目,多鬓髥,善市贾,争只株,其地多无丝漆,及汉使王族祥教铸作他兵器”。
司马迁的记载既有一些很具体的材料,即每个国家都介绍有多少人、多少武装,耕种什么,生产什么;也注重进行一些对比,以他所了解的情况对这个民族进行描写,人的长相如何,性格怎样等。
所以,通过《大宛列传》,我们可以简单的了解司马迁对西域记载的一些特点。
第一,记载客观,语言准确而生动,把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使500年来的异域形象逐渐丰富起来。
第二,分为土著(大宛、大夏、安息、条支)与行国(匈奴、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两类,介绍其物产经济、城郭属国、军事实力和制度交通等。
第三,尚没有大汉族主义文化心理,是以平等的心态来记载的。
他对这些异域国家、民族的记载是很好奇、很客观的。
所谓平等的心态是和后世中国渐渐养成的大汉民族中心主义相比的。
我们说《史记》的思想境界高也在于司马迁的这种平民思想,是保持了一种平等、活泼、好奇的眼光、心态去看世界的。
虽然说这个地方没有丝绸和漆器,但也有他们的长处,即勇武善战,会做生意,锱铢必究。
“锱铢必究”在司马迁的笔下并不是贬意,只是很客观的把它记下来。
还说,乌孙、大宛都出好马,汉人也很看重他们的马,为了去求马,张骞才第二次出使西域。
《汉书》、《魏略》西域史事勘误三则
《汉书》、《魏略》西域史事勘误三则《汉书》、《魏略》对西域史事的记载极为详尽,其中也有一些勘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则西域史事勘误:一、《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国有拔摩婆尔、苏拉木、古尔、波斯等十国”,实际上是十二国,应该是“拔摩婆尔、苏拉木、古尔、波斯、阿马罗、贾祖尔、阿耳米、拔摩马尔、贝拉马尔、拔马罗、吉尔拉木、阿马拉”。
二、《魏略·武帝纪》记载,“胡人与汉人相聚,有诸国家,自西:巴蜀国、秦国、拔摩婆尔、苏拉木、古尔、波斯等国”,实际上应该是“自西:巴蜀国、秦国、拔摩马尔、贝拉马尔、拔马罗、吉尔拉木、阿马拉、拔摩婆尔、苏拉木、古尔、波斯”。
三、《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国有拔摩婆尔、苏拉木、古尔、波斯等十国”,实际上,拔摩婆尔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包括拔摩马尔、贝拉马尔、拔马罗、吉尔拉木、阿马拉五个国家。
《汉书》和《魏略》对西域史事的记载确实极为详尽,但也存在一些勘误。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西域十二国实际上是十四国,其中拔摩婆尔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包括拔摩马尔、贝拉马尔、拔马罗、吉尔拉木、阿马拉五个国家。
这些勘误不仅体现了当时西域史实的记载不完整,也可以作为我们今天对西域史的认识的一种参考。
今天,随着古代史料的不断发掘,我们对西域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深入研究,以确保我们对西域史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汉书》和《魏略》在西域史事的记载中存在一些勘误,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研究,以确保我们对西域史的认识是正确的。
今天,随着古代史料的不断发掘,我们对西域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只有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发掘西域史的精髓。
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历史地理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通过详细的地理描述,描绘了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山川河流、气候特点等,从而帮助读者了解古代社会的自然环境条件。
例如,在《封禅书》中,作者描绘了周王朝的疆域范围,包括黄河、长江等重要河流以及各个国家的位置,这些地理信息帮助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的版图和国家分布。
其次,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战争的发展和影响。
在史记中,作者通过对各个战役的地理环境分析,揭示了地理因素对战争的影响。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作者详细描述了巨鹿之战的地理条件,包括敌我双方的阵地选择、地形地势等,这些地理因素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通过对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并对古代军事史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还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古代,地理因素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播路径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五帝本纪》中,作者通过对各个帝王的活动地点和行程的描述,揭示了古代文化的传播路径,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还有助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
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往往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通过对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农业发展状况、商业贸易路径以及资源的分布情况。
例如,在《太史公自序》中,作者提到了古代中国的五谷丰登和商贾云集的景象,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状况。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历史地理分析对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发展、战争、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史记中地理信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丰富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史记中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
史记中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被誉为史学巨著。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史记的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意义。
首先,史记中的地方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描述。
在《史记·地理志》中,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山川、江河、湖泊等。
这些描述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面貌,还揭示了地理环境对各地区经济、农业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巴蜀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如盆地地形和多山陡峭的地势,这些特点决定了巴蜀地区的农业发展以及与外界的交通联系。
通过对这些地理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各地的发展与变迁。
其次,史记中的地方历史还反映了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在《史记·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各个地方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载,展现了不同地区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反映了当时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军事力量。
又如史记中记载了吴越之间的争斗,展示了两个地方政权之间的斗争和纷争。
通过分析这些地方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各地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史记中的地方历史还反映了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在《史记·风俗志》中,司马迁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节日庆典等。
这些记载不仅呈现了古代中国各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还揭示了地方文化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各地的祭祀活动、婚丧嫁娶的习俗、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些风土人情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各地的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总之,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蕴含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与风土人情的资料。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作文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说明本传上、下两分卷叙述西域形势及其五十多个国家或城邦、地区的情况,以及汉与西域的密切关系。
西域,是自汉以来对于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二义:狭义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而言;广义则指葱岭东、西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甚至更广的地方。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汉宣帝置西域都护,促使中原与西部、中国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反映了汉人的开放精神与世界意识。
司马迂在《史记》中置《大宛传》,记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始末、李广利征伐大宛,还叙及西域十九国,使《史记》具有世界史的性质。
班固继承和发展了这个事业,所记西域地理、历史以及汉与西域关系,都较为翔实。
但他论汉与西域关系,说什么西域与汉隔绝,道里又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似乎有点老大和保守思想。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
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
其河有两原(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
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
其水亭(停)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
()西域:汉对于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地区的总称。
()乌孙:古族名、国名。
最初在祁连、敦煌间。
前二世纪中叶西迁至今伊犁河及伊塞克湖一带,都赤谷城。
()南北有大山:南山,指崑仑山。
北山:指天山。
()中央有河:指塔里木河。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葱岭:帕米尔高原东部群山之总称。
在今新疆喀什市西。
()金城:郡名。
治允吾(在今甘肃永靖西北)。
()于阗:国名。
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居民从事农牧。
()蒲昌海:今罗布泊。
()广袤(à):指土地的长和宽。
史记对中国地理与民俗的描写
史记对中国地理与民俗的描写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史记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历史事件,还对中国的地理与民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史记对中国地理与民俗的描写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史记对中国地理的描写非常详实。
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中国的山川地貌、河流水系和各地的地理特征。
他以“山川经纬,气候土产”为基本框架,对中国各地的地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
例如,他对中国的五岳、大江大河、名山胜景等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人文发展的影响。
这些地理描写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中国地理环境的直观认识,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地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史记对中国民俗的描写也非常丰富。
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记载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他对于中国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为后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史记中的民俗描写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还能够从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史记对中国地理与民俗的描写还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
司马迁在史记中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文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地理条件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文特色。
他通过对各地的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中国统一的思考和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统一应该建立在对各地区差异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强制统一。
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的来说,史记对中国地理与民俗的描写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它不仅提供了对中国地理环境和民俗习惯的详实了解,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史记中的地理与民俗描写也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研究史记对中国地理与民俗的描写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人口
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人口
余太山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中,最早记载西域诸国人口的是《史记.大宛列传》,可惜多语焉不详。
如称大宛国“众可数十万”,乌孙国“控弦者数万”,康居国“控弦者八九万人”,奄蔡国“控弦者十余万”,大月氏国“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条支国“人众甚多”,大夏国“民多,可百余万”之类。
这些应该都是张骞首次西使归国後向汉武帝所作报告中的内容。
张骞首次西使在前129年左右,这些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帕米尔以西中亚地区的人口情况,
【总页数】15页(P62-76)
【作者】余太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9
【相关文献】
1.基于正史《西域传》的西域地域范围演变探微 [J], 苟翰林马丽平;
2.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社会生活 [J], 余太山
3.班勇《西域诸国记》、范晔《后汉书·西域传》、鱼豢《魏略·西戎传》关系考论——兼与余太山先生商榷 [J], 颜世明;刘兰芬
4.从汉代史书的“西域传”看古丝绸之路诸国之物产 [J], 李小成
5.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的体例 [J], 余太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
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
《汉书·西域传》是汉代史官班固所著的一部史书,记载了西
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情况。
书中提到的西域,指的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大草原地区,即今天的中亚、中东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区。
书中提到的西域地理情况,主要涉及到四大河流:黑海、白海、波斯湾和努什河;以及西域的国家、山脉和草原,如贝加尔湖、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泰山脉、莫斯科山脉、莎萨克沙漠等。
书中还提到了西域的文化,如宗教、音乐、体育等,以及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
书中还提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西汉派使至西域的使节、西汉与西域国家的贸易往来等。
《汉书·西域传》是一部珍贵的史料,为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二年级作文】读《史记·西域之行》感受_150字
【二年级作文】读《史记·西域之行》感受_150字
我读了《史记·西域之行》这本书,感受很深。
书中记录了张骞带领队伍远征西域的历程,描述了他们在异域文化中的交流和奋斗。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书时,我发现张骞带领队伍所遭遇的种种困难,让我十分佩服他们的毅力和勇气。
他们面临沙漠、山脉和河流等自然环境的种种考验,但他们从不气馁,反而勇往直前。
他们一次次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了到达西域的目标。
书中还描绘了张骞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和互动。
张骞和他的队伍不仅带去了汉文化,也从西域文化中学到了很多。
他们和当地人进行交易,从中了解了当地物产和文化,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旅游不仅可以带来欢乐和体验,更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从中受益匪浅。
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够像张骞一样,亲身体验异域文化,增长见识。
读《史记·西域之行》感受
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叫做“丝绸之路”。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二年级:李昊洋
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上总是少不了风吹雨打也少不了些无光的黑夜但是尽管前方阻碍重重却绝不会是尽头因为老天总是怜惜人们给了我们一次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提醒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只要转个弯雨过了天就
读《史记·西的由来。
公元前一百多年,为了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派人去联络大月氏国。张骞自告奋勇担当此任。
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史记》中的西域诸国
第一节《史记》中的西域诸国导言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汉朝开始把疆域和势力扩展到了西域。
西域有三十六国的说法是一个不准确的概念,或者这仅仅是一个概数。
我们有必要认清,历史上的真实西域面貌。
“西域”二字,始于《史记》,其意指凡出玉门、阳关直抵欧洲,统称为西域,并非仅指新疆地区。
所以当时汉朝视大秦(罗马帝国)与康居、安息那些国家没什么区别。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司马迁的《史记》,从中领略西域各国的风采。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将能够:●列举西域国家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说出《史记》中记载的西域诸国的概况;●总结概括司马迁记载西域的特点。
学习任务:10分钟)阅读:《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各国介绍,观看:《史记·大宛列传》,概括总结西域各国的重写提交通过学习,你能否概括出司马迁记载西域的特点?将你的概括内容记录在学习笔记中。
(10分钟)问答时刻学伴问: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域的记载到底有哪些特点呢?老师答:司马迁对西域的记载是客观真实的,并将所闻与所见分开记载。
同时,他的语言生动、准确,抓住了西域各国的民族特点及民族性格特色。
难能可贵的是,这时由于还没有形成“中华中心主义”观念,没有大汉族思想,所以司马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记载西域各国情况的。
第二节两汉书的西域记载导言司马迁《史记》中对西域的记载,是客观、真实的。
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很多史书中记载了西域,尤其是两汉书中(《汉书》、《后汉书》)西域的记载尤为重要。
两汉书中的记载与《史记》的记载有何差别呢?让我们进入本小节的学习来了解一下。
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与《史记》的关系;●说出《后汉书·西域传》中记录的三个重要事件;●说出《后汉书》中关于西域的记载内容,并描述出班超通西域的经过。
学习任务:阅读:《汉书》中对西域的记载,了解《汉书》对西域记载是对《史记》的沿袭。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快速浏览:拓展资源->原典选读->《汉书•西域传》,将文中有关西域诸国的段落画出来。
刘全波:《史记》《汉书》所载西域诸国“同俗”问题探析
刘全波:《史记》《汉书》所载西域诸国“同俗”问题探析刘全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中西交通史研究。
发表各类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及部委级科研课题。
摘要:《史记》《汉书》的编纂者,对于《大宛列传》《西域传》还是有期待的,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西方的事情,但是由于资料的限制,他们只能通过有限的材料,去构建一个适合当时人认知的模式或者框架,而谁与谁“同俗”就是一个模式与框架;对于《汉书·西域传》九个国家户、口比例恰恰是七的现象,反映了《汉书·西域传》资料来源的不准确性,即这些数据很显然是经过人为改动的,不然不会如此的巧合,而改动的原因肯定也是基于当时的认知西域的需要。
关键词:《史记》《汉书》西域同俗《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中对西汉时期西域诸国的地理位置、户口胜兵和民俗风貌等皆有详细记录,是我们了解西汉时代西域诸国历史文化的主要材料,而诸国在排列顺序、记叙方法上亦有诸多相同之处,而某国与某国“同俗”亦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这或许可以反映了诸国之间或许有某种隐藏着的联系,亦或许可以反映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情况、接受情况。
一《史记·大宛列传》所载西域诸国“同俗”问题探析《史记》中是没有《西域传》的,因为司马迁时代,对西域的了解尚不多,故《史记》中没有《西域传》,只有《大宛列传》,《大宛列传》中记载了较多的西域诸国的情况,应该是司马迁根据张骞西行所得情报资料的汇总。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即载:“大宛之迹,见自张骞。
”再加上后来的李广利伐大宛,司马迁等汉代史学家,对西域尤其是大宛,才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这个时期,绝对还没有形成西域的概念,故《史记》中有《大宛列传》,而无《西域传》。
后来,随着汉王朝对西域了解的增多,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汉王朝才逐渐有了西域的概念。
什么是西域?在张骞之前,人们叫它“西北国”,中国的“西北国”
什么是西域?在张骞之前,人们叫它“西北国”,中国的“西北国”西域并非只有36国,曾有1国贵族来到今帕米尔高原,建立了4个小国提示:可能是因为小说《西游记》的原因,中国的老百姓对西域一直有种神秘感。
但人们所说的西域三十六国实际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并不一直是三十六国。
根据史籍记载,所谓的三十六国曾一度裂变为四五十国,甚至最多的时候发展到了七十多国。
而西域这一地理概念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包括不同的地域,大致有着这样的区分,即:最早的西域仅包括今新疆南疆与东疆,涉及北疆,但仅限于其中的一部分地方;后来,西域的地理概念变大,不仅包括今新疆南疆、东疆、北疆,还包括中亚;再后来,接近今新疆地区,并逐渐发展为今新疆地区的代称。
一、什么是西域西域这一叫法,来自于汉代的西域都护,也就是说,汉代正式使用“西域”一词,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开始,当时“西域都护”管辖的地区即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
其具体位置,一些专家依据《汉书·西域传》的说法:“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侧接汉隔以阳关、玉门,西侧限于葱岭。
”在这里,人们看到,西域即指现在的新疆南疆地区,至少是当时的西域强国乌孙没有被纳入这“西域都护”的辖地范围,但我们要强调的是:“西域都护”不管乌孙国,并不等于乌孙国不是西域之国。
在这里面,有两个历史细节必须注意,即:汉代远嫁乌孙的公主和乌孙成为汉朝属国。
汉朝嫁公主的事大家都清楚,即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这两位公主让中原文化对乌孙文化影响深刻,同时也让乌孙文化传至中原内地。
细君公主远嫁时,西汉朝廷尽可能地缩短乌孙与西汉间的文化距离,《汉书·西域传》中说:“为(细君公主)备官属,有宦官待御数百人”,细君公主在乌孙“自治宫室居”,西汉朝廷又“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对乌孙文化产生影响。
据传,细君公主不仅为乌孙带去了养蚕的技术,使丝绸的制作方法西传,而且还为乌孙带去了草原上最早的“房子”,她本人也因为想家,在嫁给乌孙的日子里发明了琵琶。
从史记中看待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
从史记中看待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史书,由司马迁所著,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方面。
通过对史记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不仅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是一个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首先,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史记中记载了大量的外国使者来华的情况,这些使者带来了各自国家的文化、技术和商品,与古代中国进行了交流。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周朝时期的使者来自中亚的大宛国,他们带来了丝绸和马匹,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
同时,古代中国也派遣使者出使周边国家,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
史记中记载了西域的情况,西域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
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史记中记载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以及中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西域各国的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史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
史记中记载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史记中记载了东南亚各国的情况,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往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东南亚各国的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如印度文化、马来文化等,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国际关系是一个多元、开放的过程。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西方世界和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广泛的交往,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交往不仅是一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更是一个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史记中的地理信息研究
史记中的地理信息研究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而成。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史记中的地理信息,探索其中蕴含的历史地理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史记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其中的地理信息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地理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思想的体现。
首先,史记中的地理信息揭示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和版图。
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山川、水系等地理特征。
通过对这些地理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版图和疆域范围。
例如,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中国的四方之地,包括中原、西南、东南和北方。
这些地理信息不仅仅是对当时地理环境的描述,更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格局和民族融合的见证。
其次,史记中的地理信息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差异和交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交流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中的地理信息揭示了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交流情况。
例如,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描述了各个地区的特产和贸易情况,这些地理信息不仅仅是对当时经济状况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见证。
另外,史记中的地理信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
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对于古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记中的地理信息揭示了各个地区的资源类型和分布情况。
例如,在《山川志》中,司马迁描述了中国各个山川的特征和所产的资源,这些地理信息不仅仅是对当时资源状况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见证。
最后,史记中的地理信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是相互作用的,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史记中的地理信息揭示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例如,在《食货志》中,司马迁描述了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商业状况,这些地理信息不仅仅是对当时生活方式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中对西域国家状况的记述和解读
李翼成
《史记》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传记,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而它的大宛列传,对于域外国家的记述。
作为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对于当时西域国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状况的研究,都是颇有解读价值的。
通过它,可以知道,当时中亚各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各有强弱,但总体远逊于匈奴。
中亚的气候适合畜牧业发展,而更远的西亚则是种植业。
同样,当时世界上的气候特征,是有利于西域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关键词:军事实力、人口、种植业、游牧文明、地中海气候
《史记》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传记,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它不仅记述了自尧舜到汉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各位历史人物的列传、本纪以及世家。
还用很大的篇幅,记述了中原地区以外的匈奴、西南夷和西域国家等地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
对于西汉时期域外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是颇有史料价值的。
这种价值,从对西域国家的记载中就能体现出来。
在《史记·大宛列传》中,通过对张骞向汉武帝奏报西域诸国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域,也就是此时的中亚地区,除了安息之外,剩下的奄蔡,康居和乌孙仍旧处于游牧文明阶段,属于同一种经济类型。
我们知道,按照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力量发展原则,当国家的经济类型一样时,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军事实力一般较强。
在古代,人口的多寡是直接决定军事实力的指标,因为人口决定了粮食的生产,而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经济实力的高低。
在一个国家中,服役人口的多少,基本就决定了它军力的强大与否。
对于这一带的状况,张骞大多称它是“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数万”。
“控弦者”作为描述服役人口的一个数据,可以清晰地判断这个国家的军力和军事化程度。
通过对奄蔡、康居和乌孙三国的比较,大致得出了三国的军力对比:在经济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奄蔡是中亚的军事强国。
而康居则仅次于奄蔡。
乌孙国的军力不确定,记述中也只是叙述了“控弦者数万”。
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
因此,关于乌孙国军力的判断和较其它两国相比,可能有4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乌孙国军力与康居相同。
如果是这样,那么,假设乌孙与康居交战时,两国将会两败俱伤。
按照冷兵器时代军事力量的发展原则,乌孙和康居经济类型相同,人口又相同的情况下,两国交战将会不分伯仲,各自的军队将会与对方打成平手。
第二种情况:乌孙国军力略大于康居。
在史记中,对于奄蔡军力的描述,是“控弦者十馀万”。
而对康居和乌孙的描述,则是“控弦者八九万”和“控弦者数万”。
也就是说,两国的军力,均低于十万。
假设是这种状况,那么,乌孙国的服役人口则略高于康居。
由此推断,乌孙的军事实力则略大于康居。
第三种情况:乌孙国军力弱于康居。
假设这个“控弦者数万”的“数万”,具体数据在八九万以下,那么,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乌孙的军事力量远远弱于康居。
第四种情况:乌孙国军力远远高于其它两国。
这是可能性最小的情况。
因为乌孙国从位置上看,它离匈奴很近,经常受到来自单于的威胁。
而他的军力远远不如匈奴。
再加上,
它地域面积小,地形比较崎岖且地广人稀。
那么,以其人口和相对贫瘠的资源,它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奄蔡这种动辄就十多万人的军事水平的。
因此,从乌孙的资源状况,人口数量,以及游牧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大致判断出,它的军事实力相比于康居和奄蔡,简直是弗如远甚。
首先,由于奄蔡离匈奴较远,且临近咸海。
故该地较少受到匈奴的威胁。
奄蔡牧民的生活状况,是相对安居乐业的。
既然可以远离强敌,就可以免于被敌军所骚扰。
这里的人民,也可以平平安安过自己的日子。
然而离匈奴较近的康居,在人力资源这一条件上却并没有奄蔡雄厚。
其次,一方面,奄蔡地势相对平坦,康居地处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势崎岖。
另一方面,奄蔡虽然和乌孙、康居同属牧业经济,但奄蔡相对平坦的地势却更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再加上康居面积和人口介于乌孙、奄蔡之间,所以从当时比较军事力量的主要指标——人口来讲,并综合其他方面来讲,两国是无论如何,军事水平也达不到奄蔡的水准。
以上我们说的,只是这三国之间的比较。
奄蔡距离匈奴较远,但并不代表它不会受到匈奴的军事威胁。
因为依凭三国的人口,面积和发展农牧业的硬性条件,即使是联合作战,也是远远打败不了匈奴的。
而关于匈奴的兵力,史记中尚未给出明显数据。
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称匈奴围汉高祖于白登山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这“三十余万”实际上很不准确。
它很可能是一种约数,对匈奴的总兵力进行估算的结果。
也就是说,这个数据水分很大,很可能是将匈奴的随军亲属和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包括进去的。
但是,这组数据即使是约数,我们也不要认为,匈奴的实力名强实弱。
匈奴的骁勇善战程度,是时人所公认的。
汉朝建立以後,匈奴就多次骚扰边境,抢夺人口,霸占田地的。
在汉将卫青、霍去病等人攻占北匈奴腹地燕然山之前,匈奴对西域国家和北方草原地区的控制力度是很强的。
汉朝之所以要派使者访问西域国家,名义上是为了与大月氏结盟,实际是为了联合包括这三国在内的所有遭受匈奴威胁的西域国家一道,对抗匈奴强邻。
在这里,体现了西汉王朝和西域国家共同的国家利益。
在该列传中,张骞除了对西域国家军事实力的记述以外,还有对西域国家风俗以及自然环境的描写。
在对位于西亚地区的条支这个国家进行描写的时候,司马迁特地叙述了它的自然状况,称它“临西海。
暑湿。
耕田,田稻”,其中的“暑湿”是指这里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潮湿,“耕田”指农业类型是以耕作为主要方式的种植业为主。
而“田稻”则指该地的主要农作物是稻类。
我们知道,西亚内陆一带,那里的气候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沙漠气候的主要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干燥。
而在西亚沿地中海一带,气候则是地中海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据此推断,在这里,“暑”和“湿”可能是地中海气候两种不同的气候特征,作者将其合到一块,作为对这一带气候特征的总体称谓。
“暑”的意思是这一带夏天高温少雨,而“湿”的意思则是这一带冬天寒冷干燥。
再加上又“临西海”,所以它理所应当的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是有利于稻类种植业的发展的。
然而在对其自然状况进行描写和解读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条支这一带的地形特征,既然这里有利于以耕种为主的种植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必然要考虑这一带的地形因素。
要发展种植业,它的自然因素首先要考虑地形、之后是气候、水分。
同时还要考虑到土壤和这一带的生物存在性。
包括土壤的土质、土壤的容水度。
如果任何一种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该农作物的生存。
根据西亚地区的地形特点判断,西亚地区的地中海沿岸主要以平原、丘陵和少量山地为主。
那么,相对平坦的地势,应该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规模的相对扩大。
再来看看土壤,根据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这一带土壤主要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况且稻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高。
除了专供稻类生长的稻土而外,稻类也可以在适合湿润气候的黄
壤中生长。
至于,该地的气候,前面已有叙述。
而该地位于沿海,受季风影响,自然水分很高。
而该地的植被状况和生物存活度,也远远的高于附近的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
所以,该地区无论从硬性条件还是软性条件来讲,都是适合稻类的耕种的。
之后,列传又记述了这里“有大鸟,卵如瓮”,后世的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判断是鸵鸟。
通过科学家的考证,在新生代第三纪时,鸵鸟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
近代曾分布于非洲、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但现今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上的鸵鸟均已绝迹。
通过对数千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过程和雪线峰值的考察,张骞所处的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地球正处于相对温暖的气候时期。
而位于中纬度的西亚地区,则是常年高温湿润,这也可能是作者将其气候特征描述为“暑湿”的原因之一。
这种气候条件下,原本就适合在高温气候下生长的鸵鸟,在这里就分布的更广泛了。
总之,由于当时地球处于温暖时期的缘故,再加上地中海气候的主要特征,才有了司马迁和张骞关于这里“临西海。
暑湿。
耕田,田稻”的描写。
史记的大宛列传,作为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对于当时西域国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状况的研究,都是颇有解读价值的。
这些价值,有待我们去慢慢的探索和考察。
参考文章:1.《汉唐西域史地文献文学性及科学性嬗变考察——以《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为例》
2. 《大宛和康居综考》
3. 《匈奴、鲜卑与西域关系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