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中对西域国家状况的记述和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史记中对西域国家状况的记述和解读

李翼成

《史记》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传记,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而它的大宛列传,对于域外国家的记述。作为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对于当时西域国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状况的研究,都是颇有解读价值的。通过它,可以知道,当时中亚各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各有强弱,但总体远逊于匈奴。中亚的气候适合畜牧业发展,而更远的西亚则是种植业。同样,当时世界上的气候特征,是有利于西域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关键词:军事实力、人口、种植业、游牧文明、地中海气候

《史记》作为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传记,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不仅记述了自尧舜到汉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各位历史人物的列传、本纪以及世家。还用很大的篇幅,记述了中原地区以外的匈奴、西南夷和西域国家等地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对于西汉时期域外社会发展状况的研究,是颇有史料价值的。

这种价值,从对西域国家的记载中就能体现出来。

在《史记·大宛列传》中,通过对张骞向汉武帝奏报西域诸国的情况,可以看出,西域,也就是此时的中亚地区,除了安息之外,剩下的奄蔡,康居和乌孙仍旧处于游牧文明阶段,属于同一种经济类型。我们知道,按照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力量发展原则,当国家的经济类型一样时,经济实力强的国家军事实力一般较强。在古代,人口的多寡是直接决定军事实力的指标,因为人口决定了粮食的生产,而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经济实力的高低。在一个国家中,服役人口的多少,基本就决定了它军力的强大与否。对于这一带的状况,张骞大多称它是“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数万”。“控弦者”作为描述服役人口的一个数据,可以清晰地判断这个国家的军力和军事化程度。通过对奄蔡、康居和乌孙三国的比较,大致得出了三国的军力对比:在经济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奄蔡是中亚的军事强国。而康居则仅次于奄蔡。乌孙国的军力不确定,记述中也只是叙述了“控弦者数万”。却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因此,关于乌孙国军力的判断和较其它两国相比,可能有4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乌孙国军力与康居相同。如果是这样,那么,假设乌孙与康居交战时,两国将会两败俱伤。按照冷兵器时代军事力量的发展原则,乌孙和康居经济类型相同,人口又相同的情况下,两国交战将会不分伯仲,各自的军队将会与对方打成平手。

第二种情况:乌孙国军力略大于康居。在史记中,对于奄蔡军力的描述,是“控弦者十馀万”。而对康居和乌孙的描述,则是“控弦者八九万”和“控弦者数万”。也就是说,两国的军力,均低于十万。假设是这种状况,那么,乌孙国的服役人口则略高于康居。由此推断,乌孙的军事实力则略大于康居。

第三种情况:乌孙国军力弱于康居。假设这个“控弦者数万”的“数万”,具体数据在八九万以下,那么,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乌孙的军事力量远远弱于康居。

第四种情况:乌孙国军力远远高于其它两国。这是可能性最小的情况。因为乌孙国从位置上看,它离匈奴很近,经常受到来自单于的威胁。而他的军力远远不如匈奴。再加上,

它地域面积小,地形比较崎岖且地广人稀。那么,以其人口和相对贫瘠的资源,它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奄蔡这种动辄就十多万人的军事水平的。

因此,从乌孙的资源状况,人口数量,以及游牧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大致判断出,它的军事实力相比于康居和奄蔡,简直是弗如远甚。

首先,由于奄蔡离匈奴较远,且临近咸海。故该地较少受到匈奴的威胁。奄蔡牧民的生活状况,是相对安居乐业的。既然可以远离强敌,就可以免于被敌军所骚扰。这里的人民,也可以平平安安过自己的日子。然而离匈奴较近的康居,在人力资源这一条件上却并没有奄蔡雄厚。其次,一方面,奄蔡地势相对平坦,康居地处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势崎岖。另一方面,奄蔡虽然和乌孙、康居同属牧业经济,但奄蔡相对平坦的地势却更有利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康居面积和人口介于乌孙、奄蔡之间,所以从当时比较军事力量的主要指标——人口来讲,并综合其他方面来讲,两国是无论如何,军事水平也达不到奄蔡的水准。

以上我们说的,只是这三国之间的比较。奄蔡距离匈奴较远,但并不代表它不会受到匈奴的军事威胁。因为依凭三国的人口,面积和发展农牧业的硬性条件,即使是联合作战,也是远远打败不了匈奴的。

而关于匈奴的兵力,史记中尚未给出明显数据。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司马迁称匈奴围汉高祖于白登山时“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这“三十余万”实际上很不准确。它很可能是一种约数,对匈奴的总兵力进行估算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数据水分很大,很可能是将匈奴的随军亲属和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包括进去的。

但是,这组数据即使是约数,我们也不要认为,匈奴的实力名强实弱。匈奴的骁勇善战程度,是时人所公认的。汉朝建立以後,匈奴就多次骚扰边境,抢夺人口,霸占田地的。在汉将卫青、霍去病等人攻占北匈奴腹地燕然山之前,匈奴对西域国家和北方草原地区的控制力度是很强的。汉朝之所以要派使者访问西域国家,名义上是为了与大月氏结盟,实际是为了联合包括这三国在内的所有遭受匈奴威胁的西域国家一道,对抗匈奴强邻。在这里,体现了西汉王朝和西域国家共同的国家利益。

在该列传中,张骞除了对西域国家军事实力的记述以外,还有对西域国家风俗以及自然环境的描写。

在对位于西亚地区的条支这个国家进行描写的时候,司马迁特地叙述了它的自然状况,称它“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其中的“暑湿”是指这里在夏季的时候,天气炎热潮湿,“耕田”指农业类型是以耕作为主要方式的种植业为主。而“田稻”则指该地的主要农作物是稻类。我们知道,西亚内陆一带,那里的气候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沙漠气候的主要气候特征是终年炎热干燥。而在西亚沿地中海一带,气候则是地中海气候,主要特征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据此推断,在这里,“暑”和“湿”可能是地中海气候两种不同的气候特征,作者将其合到一块,作为对这一带气候特征的总体称谓。“暑”的意思是这一带夏天高温少雨,而“湿”的意思则是这一带冬天寒冷干燥。再加上又“临西海”,所以它理所应当的受到海洋季风的影响,是有利于稻类种植业的发展的。

然而在对其自然状况进行描写和解读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条支这一带的地形特征,既然这里有利于以耕种为主的种植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必然要考虑这一带的地形因素。要发展种植业,它的自然因素首先要考虑地形、之后是气候、水分。同时还要考虑到土壤和这一带的生物存在性。包括土壤的土质、土壤的容水度。如果任何一种因素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该农作物的生存。

根据西亚地区的地形特点判断,西亚地区的地中海沿岸主要以平原、丘陵和少量山地为主。那么,相对平坦的地势,应该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规模的相对扩大。再来看看土壤,根据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这一带土壤主要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况且稻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高。除了专供稻类生长的稻土而外,稻类也可以在适合湿润气候的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