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出自唐代杜甫的《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1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赏析这首题画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

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

论杜甫诗歌中鹰意象的多重意蕴

论杜甫诗歌中鹰意象的多重意蕴

作者: 王胜柃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45-4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杜甫诗歌;"鹰"意象;意蕴
摘要:鹰是一种猛禽,强悍、凶猛、不羁,象征着勇猛、自由、搏击、成功等.杜甫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关于鹰的诗句,诗人在鹰这一意象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诗人借鹰言志,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诗人以鹰自比,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无奈感慨;诗人以鹰喻人,赞美友人、将士等勇猛敏捷、才华横溢,激励他们对国事有所作为;诗人还借鹰发表议论,对颓势难遏、黑暗腐败的社会予以揭露与抨击,反映了诗人凄楚、彷徨、愤懑与倔强的心态,鹰的形象被注入了深广的社会内容.。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

杜甫《画鹰》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画鹰》是唐代诗人杜甫早年创作的一首的题画诗。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画鹰素练风霜起⑴,苍鹰画作殊⑵。

㧐身思狡兔⑶,侧目似愁胡⑷。

绦镟光堪擿⑸,轩楹势可呼⑹。

何当击凡鸟⑺,毛血洒平芜⑻。

【注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风:一作“如”。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㧐(sǒng)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⑸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zhāi):可以解除。

擿:同“摘”。

⑹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白话译文】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创作背景】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在整个唐代没有超过他的人。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

画鹰杜甫阅读答案导语《画鹰》是杜甫的一首名篇,以描绘人物技艺高超的中国画家为主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与人性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通过阅读《画鹰》并作出一些思考,从不同角度探讨这首诗歌的意义。

正文1. 概括与解读杜甫在《画鹰》中描绘了一位天生独具慧眼的画家,此人头戴鹰羽,时刻观察自然界中的万物,并运用这些观察所得的知识来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作。

该画家所画的鹰不仅具有逼真的造型,还能展现出鹰的高傲和自由的本质。

同时,诗中还描绘了那些在背后谩骂此画家的人,他们无法理解这位画家的作品,甚至将他们视作妄人、疯子。

通过对诗歌的概括与简要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它所传达的意义:杜甫希望人们能够尊重和欣赏不同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认识到每个人在创造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并不借助任何道德标准来判断其中的高低优劣。

2. 画鹰的象征意义《画鹰》中的鹰既是一种动物,也是一种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鹰是一种具有高傲、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动物,这些特质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因此,杜甫之所以选择描绘鹰这一形象,是因为他希望通过描绘鹰的英姿飒爽,表达自由和独立的价值,以及合理对待不同的人和事物的观念。

3. 杜甫的写作意图在《画鹰》中,杜甫着重强调了画家的天赋和才华,以展现自己对艺术家的深切敬意。

同时,他反复强调了画家独立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艺术家必须独立思考、对自然进行深入洞察的见解。

此外,诗歌中描绘了那些不理解画家作品的人,他们往往会嘲笑或鄙视画家,但正因为画家有自身的才华与去世的眼光,他们能够真正发掘自然,创造出有生命的艺术品。

这种创作精神不仅应该被尊重,也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

4. 诗歌的文学价值《画鹰》是一首典雅、悠扬的七言律诗,采用了明快的旋律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人的情感与笔墨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例如本诗中出现了形象鲜明的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突出了鹰的豪迈和画家的志向,丰富了诗歌的图像表现效果。

《画鹰》唐诗鉴赏

《画鹰》唐诗鉴赏

《画鹰》唐诗鉴赏《画》年代: 唐作者:素练风霜起,苍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光堪摘,轩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赏: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歌》的起笔曰:“楚公画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之人所画的角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的“?(sǒng 耸)身”就是“竦身”。

“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

”又见孙楚《赋》:“深目眉,状如愁胡。

”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的眼睛和猢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

颈联“绦(tāo xuàn滔)”的“绦”是系用的丝绳;“”是转轴,系用的金属的圆轴。

“轩”是堂前廊柱,此指画悬挂之地。

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上的画,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跃跃欲试的气势。

作者用真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描写得如生。

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杜甫《画鹰》阅读答案及赏析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动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品格气质?(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素练二字可以看出所咏之鹰是画中之物。

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

B.颔联身、侧目两词描写了鹰的神情动态,思狡兔是设想画鹰时时准备着攫取狡免,表现了画鹰的栩栩如生。

C.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而可、堪两字又紧扣画字之题。

D.尾联描写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画面上场面激烈,间接流露了诗人的英豪之气。

答:(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

(3)飒爽英豪之气(4)D(句中何当表明是假设想象,不是画面的情景。

)阅读练习二: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分)答案: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画鹰》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画鹰》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

《画鹰》_杜甫的诗词_格言网画鹰[唐] 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分类标签:励志诗【注释】:★浦评:与《胡马》篇竞爽。

入手突兀,收局精悍。

★张上若: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

★①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杜甫《画鹰》

杜甫《画鹰》

杜甫《画鹰》画素练风霜起,苍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光堪摘,轩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

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

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歌》的起笔曰:“楚公画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先从画之人所画的角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

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所以叫作倒插法。

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的气势,吸引着读者。

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

”这些起笔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的神态,是正面文章。

颔联的“?(sǒng 耸)身”就是“竦身”。

“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

”又见孙楚《赋》:“深目眉,状如愁胡。

”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

”杜甫这两句是说苍的眼睛和猢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

《画鹰》诗词赏析

《画鹰》诗词赏析

画鹰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一作“如”。

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兔:想捕获狡兔。

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擿:可以解除。

轩楹:堂前廊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平芜:草原。

译文: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

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

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

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赏析: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诗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杜甫的诗:《画鹰》

杜甫的诗:《画鹰》

杜甫的诗:《画鹰》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杜甫的诗:《画鹰》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杜甫的诗:《画鹰》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予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也许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值年少,富于抱负,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布满着青春活力,富有乐观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二.“画”的诗句有哪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难过画不成(唐·高蟾)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民国·林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余)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明·孙承宗)画图省识春风面(唐·杜甫)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明·思宗)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清·梁绍壬)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宋·苏轼)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唐·温庭筠)一生依样画葫芦(宋·陶谷)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宋·欧阳修)三.有关作画的古诗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刘黻朝代:宋默观羲圣书,先天著复坤。

画画妙理具,森立河图文。

宇宙斡生意,日月棕辞奔。

乘承著不息,反穷性存存。

透彼名利关,沿此道义门。

论杜甫诗歌中鹰意象的多重意蕴

论杜甫诗歌中鹰意象的多重意蕴

论杜甫诗歌中 "鹰 "意象的多重意蕴摘要:鹰,自古有“天鸟”的美誉,它强悍、凶猛、刚毅,有着桀骜不驯的本性,有着勇猛、自由、搏击等等的象征。

杜甫把自身的情感多次赋予到鹰的意象,具有丰富内涵。

诗人借鹰言志、以鹰自比、以鹰喻人等,表达自己青年时期的远大理想,表现自己中年的贫苦困顿,寄托自己的忧思,揭露了社会的现状。

同时,赞美他人的英勇无畏和特立独行。

关键词:杜甫诗歌;“鹰”意象;意蕴一、引言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和其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是密切相关的。

杜诗的意象种类多样,形成了巨大而有特色的意象群。

杜甫写过很多有关鹰的诗歌,有专咏,如《画鹰》《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姜楚公画角鹰歌》《王兵马使二角鹰》等;有诗歌句子提到鹰,如《赠韦左丞丈济》《去矣行》《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等。

二、"鹰"意象所展现的多重意蕴鹰作为一种强健的猛禽,灵敏迅速,威猛异常,象征着威力和勇气,在诗歌中了固定的内涵。

在《诗经》时代,就有以鹰来象征威猛。

唐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任侠之风盛行。

鹰的凶猛、英武特性与游侠有相符之处,这更使得社会普遍喜爱鹰。

早期的杜甫生活条件比较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自在悠闲,有着快意的生活,不似中年那般悲苦。

杜甫的家世出身,使他立志高远,以鹰隼自许,不屑与燕雀凡鸟为伍;万方多难的时代,使他渴望能像长于搏击、勇于战斗的鹰隼一样诛奸慝、平寇乱、济苍生;艰难的经历, 困顿的生活养成了他厌浮华、黜轻肥、重瘦硬、崇骨气的审美倾向。

这些因素互相交织,互相激荡,使他对鹰格外垂青,屡屡题咏,并影响到他的创作风格。

杜甫诗歌中的鹰意象更是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蕴,不仅继承发扬了我国长期以来赋予鹰这一物象的文化意蕴,也展示了诗人的精神崇尚和寄托。

何为意象,就是将客观的“象”经过主体独特的“意”的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点说,就是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再简单点说就是借物抒情。

而杜甫通过鹰表达了自己的梦想以及自己的心态,也抒发了自己的无奈感慨,更是赞美过他人,更是发表了对社会的议论,多样化的鹰意象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

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

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在杜甫题画诗中,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而且是具有了主体精神的象征意象,这个意象最能表达诗人昂扬壮大的情思和卓然不群的气度。

一、《诗经》中鹰的形象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以鹰来象征威猛之势的,如《诗经・小雅・采芑》的“彼飞隼,其飞戾天,”[1]191以鹰的疾飞长空、凌云至天之势来烘托西周大将方叔南征荆蛮的威猛之势。

还有以鹰的图案作为军旗以扬军威的,如《诗经・小雅・六月》中的“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1]188《诗经・大雅・早麓》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以鹰起兴,颂美文王祭祀获福,从而展现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英姿。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鹰的凶猛之性早已被发现,并被用于军事,赋予了特定内涵。

此后还有以鹰的凶猛、残酷之性来喻人的。

唐代蓄养鹰犬畋猎之风盛行,又有蕃夷进献,好鹰、赠鹰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时尚。

唐代又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任侠之风盛行,鹰的凶猛、英武特性与游侠有契合之处,所以更煽起了社会上普遍对鹰的喜好。

在唐代诗文和画家画幅中都能见到鹰的存在,尤其是在盛唐。

“盛唐的士人更具备空前的自信和抱负,他们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总是希望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当的对应物借以充分地展现出来。

苍鹰超然拔俗于燕雀之流,与士人良好的自我认定十分吻合,有了这一契合点,鹰受到士人的钟爱并被不断地绘于图障,咏于诗篇,就不足为奇了。

”二、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唐朝题画诗注》收录的4首题画鹰诗均为杜甫所作,另有1篇画赞为李白所作,1篇画赞为白居易所作。

且看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中“风霜起”三字状出了画鹰凶猛肃杀之势扑面而来,接着用“身”、“侧目”状出画鹰的竦立之姿、凶杀之神。

“绦旋”二句描绘出系苍鹰的金属、丝绳的闪闪发光和画鹰神采飞动、呼之欲出的气势。

后两句抒发感慨,希望画鹰变成真鹰去参加战斗,搏击“凡鸟”,把毛血洒遍平芜。

杜甫《画鹰》欣赏

杜甫《画鹰》欣赏

杜甫《画鹰》欣赏【原文】画鹰 [唐]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①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① (sǒng)身:耸起身子。

②愁胡:就是猢狲,北方猕猴的一种,身上有密毛。

③绦(tāo)镟(xuàn):系鹰的绳子和金属的轴。

④轩楹(yíng):指堂前的廊柱。

这里指画鹰悬挂的地方。

【欣赏】:杜甫写这首题画诗时,正当年少,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嫉恶如仇之情和奋发向上之志。

一、二两句,点明题目。

以惊讶疑问起笔: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这绘画的技巧真是太特殊了啊!中间四句描写画上苍鹰的神态。

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在想捕猎狡猾的狡兔似的。

这两句真是传神之笔,刻画出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和心理状态,如真鹰一样。

这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以振翅高飞;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彩飞扬,雄姿勃发,好像呼之而出,去追逐狡兔。

这四句作者用真鹰作比拟,把画鹰描绘得栩栩如生,跃跃欲试。

最后两句寄托了作者的思想: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到荒原上?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庸人,可见作者有锄恶之心。

不难感受到作者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壮志凌云的豪气。

本诗结构严谨,刻画形象生动。

问答起笔,引人注目;疑问结尾,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写鹰贬意的古诗词

写鹰贬意的古诗词

写鹰贬意的古诗词摘要:一、鹰的象征意义1.凶猛、勇猛2.高傲、独立3.冷酷、狡猾二、古诗词中鹰的贬意描绘1.杜甫《画鹰》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3.李贺《致酒行》三、鹰贬意描绘的原因及影响1.文化背景2.社会风气3.诗人个人情感及价值观四、结论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鹰常常被用来象征凶猛、勇猛、高傲、独立、冷酷、狡猾等负面特质。

这种象征意义源于鹰的生物学特性,如锐利的眼神、强大的狩猎能力等。

同时,鹰在古代社会中也有一定的负面寓意,如象征权力斗争、凶兆等。

因此,在古诗词中,鹰往往被赋予贬意。

首先,我们来看杜甫的《画鹰》。

诗中写道:“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这里,杜甫以鹰为喻,表达了对权贵的讽刺。

鹰的狡猾、冷酷在这里被用来暗示权贵的虚伪与残忍。

其次,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的“荒城”即指被鹰啄食殆尽的古城,鹰在这里象征着对文明的破坏与摧毁。

再者,李贺在《致酒行》中描绘了一幅鹰捕食的画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胡马窥江汉,云母台中鹤。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鹰作为“飞鸟尽”的代表,意味着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

鹰在古诗词中的贬意描绘,源于古代的文化背景、社会风气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

在封建社会,鹰往往被视为权力斗争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诗人们对鹰的描绘也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情感与价值观。

如杜甫的鹰形象,透露出他对权贵的讽刺与憎恶;白居易的鹰形象,表现出他对文明破坏的忧虑。

综上所述,古代诗词中鹰的贬意描绘,既是文化背景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诗人个人情感与价值观的体现。

画鹰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画鹰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画鹰阅读题答案及赏析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详细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非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剧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

;(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发奋的心志;(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非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似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非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攫身:即竦身。

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设的意思。

古诗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赏析

古诗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赏析

古诗画鹰·素练风霜起翻译赏析《画鹰·素练风霜起》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攫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前言】唐代诗人中,杜甫喜题画,这首《画鹰》就是杜甫早年一首著名的题画诗。

作者以其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一竦劲身你要攫获铰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

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可呼之出猎。

这样的雄ORg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注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攫身:即竦身。

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

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论杜甫诗歌中“鹰”意象的多重意蕴

论杜甫诗歌中“鹰”意象的多重意蕴

杜甫的一生中写过许多有关鹰的诗歌,有的是专咏,比如《画鹰》《姜楚公画角鹰歌》《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王兵马使二角鹰》《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二首》等;有的是诗歌的句子中提到鹰,比如《赠韦左丞丈济》《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去矣行》《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赠别贺兰铦》等。

鹰是一种猛禽,动作敏捷,厮杀勇猛;高飞云端,燕雀不及,并且常常是独自行动,因此它被人们视为强悍、凶猛、不羁的象征。

鹰这一意象常出现在诗歌中,如《诗经·大雅·大明》云:“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1]描绘出军师尚父率领军队如鹰一样在战场上飞扬的场景,《离骚》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2]唐代诗人多咏马和鹰,这和当时养马、饲鹰的风气有密切联系。

唐代养马、饲鹰的风气盛行。

因玄宗追求奢侈享乐,马除了用于征伐、巡行、驿传、运输外,还用以应节起舞、点缀升平,故当时大规模地驯养舞马。

鹰在玄宗当政时期同样也具有特殊地位。

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唐王室有专门的驯鹰机构,“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

一曰鹏坊,二曰鹘坊,三曰鹞坊,四曰鹰坊,五曰狗坊”[3]。

玄宗喜好畋猎,即位之后,特令殿中省的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鹰坊就是其一。

饲鹰地方也成了官府衙门,足见当时饲鹰的盛行。

杜甫写了很多与鹰相关的诗,与当时饲鹰的风气有一定关联。

杜甫诗歌中的鹰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意蕴,不仅承继发扬了我国长期以来赋予鹰这一物象的文化蕴涵,也展示了诗人的精神崇尚和精神寄托。

一、借鹰言志:渴望建功立业杜甫常在诗歌中借鹰言志,即通过描写鹰的豪纵健猛、气势不凡,表现自己自负不凡的气概和亟欲建功立业的思想。

杜甫年少时期创作的《画鹰》便是其中的代表:“素练风霜起,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4]38-39“素练风霜起”一句“侧目”等词让人误以为真,而“堪摘”“可呼”等词又表明是画而非真,结收稿日期:2020-10-12作者简介:王胜柃,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画鹰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画鹰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画鹰原文翻译及赏析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译文及注释「翻译」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私绳的铜环,悬挂在杆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能呼出。

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注释」⑴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

⑵画作:作画,写生。

殊:特异,不同凡俗。

⑶耸身:即竦身。

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思狡免:想捕获狡兔。

⑷侧目:斜视。

似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

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

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

孙楚《鹰赋》:“深目峨眉,状如愁胡。

”⑸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

堪摘:可以解除。

⑹轩楹:堂前窗柱,指悬挂画鹰的地方。

势可呼: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

⑺何当:安得,哪得。

这里有假如的意思。

击凡鸟:捕捉凡庸的鸟。

⑻平芜:草原。

「赏析」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的末期,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

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

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画上题诗,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杜甫题画诗中,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而且是具有了主体精神的象征意象,这个意象最能表达诗人昂扬壮大的情思和卓然不群的气度。

一、《诗经》中鹰的形象
早在《诗经》时代就有以鹰来象征威猛之势的,如《诗经・小雅・采芑》的“彼飞隼,其飞戾天,”[1]191以鹰的疾飞长空、凌云至天之势来烘托西周大将方叔南征荆蛮的威猛之势。

还有以鹰的图案作为军旗以扬军威的,如《诗经・小雅・六月》中的“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1]188《诗经・大雅・早麓》中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以鹰起兴,颂美文王祭祀获福,从而展现了雄鹰搏击长空的英姿。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鹰的凶猛之性早已被发现,并被用于军事,赋予了特定内涵。

此后还有以鹰的凶猛、残酷之性来喻人的。

唐代蓄养鹰犬畋猎之风盛行,又有蕃夷进献,好鹰、赠鹰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流行时尚。

唐代又是一个尚武的时代,任侠之风盛行,鹰的凶猛、英武特性与游侠有契合之处,所以更煽起了社会上普遍对鹰的喜好。

在唐代诗文和画家画幅中都能见到鹰的存在,尤其是在盛唐。

“盛唐的士人更具备空前的自信和抱负,他们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总是希望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当的对应物借以充分地展现出来。

苍鹰超然拔俗于
燕雀之流,与士人良好的自我认定十分吻合,有了这一契合点,鹰受到士人的钟爱并被不断地绘于图障,咏于诗篇,就不足为奇了。


二、杜甫题画鹰诗的文化内涵
《唐朝题画诗注》收录的4首题画鹰诗均为杜甫所作,另有1篇画赞为李白所作,1篇画赞为白居易所作。

且看杜甫的《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中“风霜起”三字状出了画鹰凶猛肃杀之势扑面而来,接着用“身”、“侧目”状出画鹰的竦立之姿、凶杀之神。

“绦旋”二句描绘出系苍鹰的金属、丝绳的闪闪发光和画鹰神采飞动、呼之欲出的气势。

后两句抒发感慨,希望画鹰变成真鹰去参加战斗,搏击“凡鸟”,把毛血洒遍平芜。

诗中不仅再现了画鹰凶猛、肃杀、不凡的形象、气势,而且赋予了它战斗的意蕴,寄托了疾恶如仇之志和思奋报国之情。

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而且是具有了主体精神的象征意象,这个意象最能表达诗人昂扬壮大的情思和卓然不群的气度。

再看杜甫的《画鹘行》: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乃知画师妙,巧刮造化窟。

写此神俊姿,充君眼中物。

乌鹊满枝,轩然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高堂”四句用真鹘来写画鹘,突出其无拘无挛、高耸独立的姿态。

“乌鹊”二句用凡鸟乌鹊惧怕画鹰出来搏击的丑态反衬出画鹰的
凶猛、傲然之势。

接着用“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四句状出鹰的志在青霄、不为群没的远大志向和翅如刀剑、超越人寰的巨大力量。

结尾处联系身世,借画寄怀,报发感慨。

由画鹰的不能真飞想到自身空有冲霄之志、超寰之才却难以施展,从而顾步自怜,忧思难排。

诗中再现了画鹰的傲然独立、凶猛肃杀、志存青霄的形象,并将身世沧桑之感、怀才不遇之情一并融入其中,使鹰的内涵更加丰富,写鹰也是写人,主客交融,浑然一体。

又杜甫《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写道: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

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

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

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

忆昔骊山宫,冬移含元仗。

天寒大羽猎,此物神俱王。

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

粉墨形似间,识者一惆怅。

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

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3]150-151
“殊姿”四句描绘出画鹰清峻绝俗、出群独立、似欲飞动的神态美和疾飞胜过千里马、力能抵万的气势美。

“忆昔”六句回忆起唐玄宗骊山温泉宫羽猎之事,突出鹰的神王之质和不凡之用。

结尾句联系时事,写安史之乱以来,干戈不休,鹰已无用武之地,空老山崖。

在今昔对比中,惆怅满怀,感慨万千。

最后仍言雄鹰虽老,但还可搏击狡兔,暗喻自身尚思为国平乱的志向。

在这里,鹰已与时事联系起来,成了为国平乱的斗士的化身,超出其既有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更多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姜楚公画角鹰歌》也是突出了鹰的肃杀之气、搏击精神,并隐喻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