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

合集下载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周振鹤原文摘要:一、引言:了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重要性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2.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区制度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市、县三级制四、当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与创新1.改革开放以来:行政区划调整与优化2.地方政府职能转变3.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结合五、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未来发展展望1.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协调发展2.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3.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正文:一、引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史册,从封建时代的分封制与郡县制,到现代的省、市、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梳理,探讨其演变过程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期为今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概述1.封建时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封建时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以分封制和郡县制为主。

分封制是指君主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室、功臣等,形成诸侯国。

郡县制则是在国家统一后,设立郡县,对地方进行统治。

2.秦汉时期:郡国并行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

汉朝时期,郡国并行,分为13州,州辖下设有郡县。

3.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道、州、县三级制。

道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4.宋元时期:路、州、县三级制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继承了唐代的路、州、县三级制。

路为监察区,州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为基层政权。

5.明清时期:省、道、府、州、县五级制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调整为省、道、府、州、县五级制。

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道、府、州、县分别为下属行政单位。

三、近现代地方行政制度改革1.清末民初:省、道、县三级制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革,实行省、道、县三级制。

名词解释行政区划

名词解释行政区划

名词解释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国家、地区或一个国家内部按照行政管理需要而划分的各级行政区域。

它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社会事务,实现政府职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分配而设立的。

行政区划通常按照政治、行政、经济、地理等因素进行划分,以便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行政区划的分级和划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国家的最高级别行政区划通常是国土的最高管理单位,例如国家、州或省;而下一级别的行政区划可能是该国内不同地区或城市的辖区,如县、市、自治区等。

行政区划的划分有助于具体明确各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和职责,并提供有序的行政管理。

每个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系,负责履行法律、行政和经济职能,为本地区内的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行政区划的设立和变更通常需要遵循法律和程序,以确保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可能会受到政治、历史、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经常发生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和行政变化的需要。

第十七章 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调整及整合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七章  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调整及整合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三、行政区经济的变革与转型
➢ (二)经济地带的多元化、 柔性化
➢ 经济地带划分是我国最连续的经济区划体系,但不同时期,由于经济社 会发展战略的变化,经济地带区划的具体方案有所变化。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带划分出现了两次多元 化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七五”时期将传统的沿海和内地的划分调整 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鼓励东部优先发展。第二次转型是考虑到南 北东西中区域差异问题全面凸显,“ 十一五 ” 规划调整为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四大板块。
第三节 经济区形成:行政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
➢一、经济区形成的一般机理 ➢(一)城市场效应与距离衰减规律 ➢所谓城市场效应,指中心城市集聚和扩散对其所处区域产生的积极和消
极的影响。城市场效应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从而表现为一条下降 的连续曲线。这就是所谓的距离衰减规律
➢知识补充: 外部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指某个微观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 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的福利所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外部 效应有正负之分。正外部效应指这种影响对受影响者是有利的。负外 部效应则相反。
三、经济区经济的动力机制和制度创新
➢(一)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经济区是依靠市场机制而能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地从无序走向
有序的自组织系统。
➢经济自组织的结果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空间经济自组织过程使 区域经济的网络联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广阔,甚至突破既定空间边界的 约束,形成跨区域的空间市场网络。
城市场效应示意图
➢在图中,i 点处于原点,代表中心城市的位置,纵轴为场效应(外部效应), 横轴为距离。i 点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场源,当它产生这些影响时, 势必波及一定范围的空间,产生场效应。若Ui和-Uj的代数和大于零,则 有正的场效应,反之,则有负的场效应。

我国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我国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我国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及对策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国区域发展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行政区划的设置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的影响,这其中就有对区域经济的协调性的影响。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也显现出来。

本文就不利影响做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标签:行政区划区域经济信息不对称行政区划改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保证国家各种生产要素持续保持较理想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以较高速度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是在计划经济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管理层次多,隶属关系复杂,管理半径过长,行政分割严重,行政成本庞大。

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是相互矛盾的,有非常尖锐的问题,行政區划定下的官员在执行经济区划的功能,完全割裂。

在这样的行政区划架构下,再加上它所特有的政绩考核体系,并将行政区划下的垄断与地方保护推向了极至,从而造成行政区划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阻隔与排斥。

这就是所谓的行政区划分割经济区域的格局。

这种格局显然不利于区域政策产业化,以及产业政策区域化。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1.行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协调性的不利影响的理论基础(1)地方利益主导下的“囚徒困境”在囚徒困境博弈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者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却是最差,要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就需要双方放弃背叛战略,转而实行合作,就是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然在我国长期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地方政府受到利益最大化和理性“经济人”的双核心利益驱动,在与其他地方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保持贸易自由或地方保护的两难选择。

虽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选择合作会带来巨大利益,但是由于双方在各自的利益主导下,政府之间往往会选择贸易保护政策。

这不仅会造成区域经济间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困难,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而且还会对已经形成行政区经济体内部造成不利影响。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
• 引言 • 行政区划概述 • 经济区划概述 •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关系 •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行政区划
指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通常是为 了便于行政管理而进行的地理区域划 分。
经济区划
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将国家 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以实现区域 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的和意义
目的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促进区域经 济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 经济发展。
意义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 平和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国土 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经济区域,如国家级经 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等。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可以将国土 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如能源基地 、农业基地等。
地理位置
行政中心
根据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可以 将国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如沿 海经济区、内陆经济区等。
经济区划
美国经济区划将全国划分为东北部、中西部 、南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各区域内的经 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存在差异,有利于因地制
宜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关 联性
研究发现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 关联,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会对经济发展产 生影响。
经济区划的合理性
展。
经济区划对行政区划的调整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区划的范围和界线会发生变化,从而对行政区划提出调整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区划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区划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思考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区划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区划与行
政区划冲突的思考
高新才;王云峰;买莎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目前,经济区划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愈加凸显,而经济区从规划走向实施,其作用和效果的实现关键在于区域合作的落实,而区域合作往往又受到行政区划的掣肘,因此,区域合作之间常常形成"囚徒困境".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微调行政区划格局、改革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入手,引导地方政府从行政区个体理性向经济区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协调.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高新才;王云峰;买莎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基于聚类分析的矿业经济区划分研究——以平顶山盐矿经济区划分为例
2.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四川省经济区划
3.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研究——专属经济区划界与大陆架划界的关系
4.基于规模扩张与交易成本冲突的经济区划理论分析框架
5.行
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的博弈与均衡——浙江省金华市对长三角经济圈发展战略的回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

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

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建议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是各个经济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主要表现、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经济区协同发展对策建议经济区是指一个国家按一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分工关系而划分出的经济区域。

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是各个经济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论文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区协同发展不的表现、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促进经济区协同发展有所裨益。

一、经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主要表现1.地区本位下的市场分割目前,市场分割的主要特征是保护和垄断:(1)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动;(2)积极争夺企业(包括)外资进入,限制企业流出;(3)鼓励产品流出,限制产品进入,限制竞争,特别是保护本地区的落后企业和产品,以及保护本地区的假冒伪劣产品。

2.经济区内部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产业“同构化”与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地方政府在为了追求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竞争中,利用在产业政策制定层面、招商引资、利用外资的直接干预能力谋求各自地区利益最大化,其结果是各自为战,产业结构同构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并进而影响到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

3.区域合作机制欠缺,协调力度不够目前各经济区基本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商机制,如建立区域协调组织,举办经济协调会、经济论坛,政府间签署协议等,但这些机制大都是临时性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上升到制度层面,并且由于各地区之间是平等的行政主体,区域合作只能通过反复的磋商、相互让步才能实现,协调成本高、周期长,很难形成长期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基本处于务虚、无序的自然状态。

二、經济区协同发展不力的主要原因1.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整合加大了经济区协调难度行政区划使经济区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遭到削弱,如果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重合,经济区的协调就是行政区内部的协调,相对容易;如果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重合,经济区的协调就转变为行政区的对外协调,从而使协调难度加大。

高考地理复习素材《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文字素材

高考地理复习素材《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文字素材

(一)概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其所管辖的地区进行有效的和方便的管理而作出的多级行政区的划分。

国家除了全国性的中央级的管理机构外,还需要对其各级地方进行分区管理,各级行政区都设有相应的地方行政机构。

我国目前设有各级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在特别行政区设有特区政府。

(二)行政区划原则1、政治原则行政区划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央能否有力地统率和指导地方,关系到地方政权能否在本行政区内行使其职权。

我国行政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行政管理是管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和人。

“地”是指地域的大小、数量;“人”是指人口的数量、空间的分布等。

在一级行政区的划分上,大多把人与地两要素综合起来考虑,科学地划定各级政权的管辖范围。

其次,要合理地确定行政区划的层次等级。

一般层次不宜太多,以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政权单位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乡三级;在有自治州和实行市管县的地方分为四级,这种行政区划层次体系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2、经济原则行政区的划分必须服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以便于组织经济运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行政区划上,经济原则的体现,首先是经济中心,其次是经济核心区,第三是其辐射范围。

各省区都有一个经济中心,省会所在地大多是省内最大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力量最强,发展也最快,工、农、商通过交通运输与通讯渠道组成一个经济网络。

省会的周围地区往往在经济上居于特殊地位,形成经济核心区,通过交通上的枢纽地位,其辐射作用影响到全省范围。

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则是完全从经济出发而划出的特殊的行政区。

3、民族原则在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照顾各民族的利益,便于管理,多根据民族的分布范围、人口数量而划出不同等级的行政区。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划分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近年来,中国行政区划调整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因为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政区划调整是政府对行政边界进行重新划分的过程,其目的是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行政效能和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首先,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一个地区经济实力较强时,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例如,将一个具有特色产业集群的地区划为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可以提高该地区的行政效能和吸引力,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整合行政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资源配置效果,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然而,行政区划调整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当原有的行政区划边界改变时,可能会导致政府投资的不稳定性。

之前政府投资的项目和计划可能需要重新制定,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能带来行政体制和政策的不连续性。

原有的政策和制度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这可能导致行政管理的混乱和决策的滞后。

行政区划调整也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有的社会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例如,原有社会团体的组织形式和关系需要重新调整,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性的增加。

此外,行政区划调整还可能导致一些群体的权益受损。

一些边缘地区可能会因为行政区划调整而失去一些政府资源和关注,这可能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平等的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行政区划调整的积极影响,政府应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注重民众的参与和民意的征集,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这样可以增加政策的可行性和社会的认可度。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调整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例如,可以通过财政扶持、产业政策等方式加大对调整后地区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注重行政体制和政策的连续性,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及时调整政策和管理措施,避免造成经济和社会的不稳定。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

论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及其协调

域 经 济 发 展 状 况 的好坏 为 主 要 标 准 来 形 成 的一 种不 得
因此

,
级 政 府按 行政 区 来 组织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是 长 期 以
已 而 为 之 的 既 成事 实
, 。
我 国 实 行 的是 高 度 集权 的
庄这 种管 理 体 制 下
:
,
然而

政府

从 改革 及 发 展的 趋 势看
,
( 二 ) 行政 区 与经 济 区 关 系 协 调 问 题 的提 出
它 虽 是 经济 区 划
,
行政 区 与 经 济 区 尽管 是 两种 不 同性质 的 区 域类型
问题
, ,
但 从 其最 本 质 的特 征而 言
。 ,
则 是 一种
但 在 现 代政 治


经 济 社会 生 活 中 各


,
不 以 人 的意 志 为转 移 的 客观 存在
,
实 生 活 中往往 具 有 示 意性 和 动 态 性 的特 点

经济 区 是 指具 有全 国 意义 的专 业 化 的地 域
生 产 综合 体
,
有法 律效 应

,
相 邻 的经 济 区 边 界不 一定 径 渭 分

是 在商 品 经 济发 展 到 资 本 主 义 阶
、 , 。
往往 形成 一 个过 渡 带
段 以 后 生 产 日 益 社 会 化 区 域 化 的 条件 下 社 会 生产 地 域分 工 的表 现形 式 的结 果


第三
,
行 政 区 具有 决 策权
,

调 控权 和 自 己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课件 (一)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课件 (一)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课件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行政区划是指根据国家对领土的划分,将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域,设立各级行政机构,对各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制度。

而经济区划是基于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将国土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给各个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1.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基础,它的划分等同于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的规定。

在中国,行政区划自古已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各个区域,划分不同的级别和类别的行政区域。

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包括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以及特别行政区。

其中,省级行政区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行政区分为地级市、县级市、自治州、旗县、地区和特区;县级行政区分为县、自治县、市辖区、市辖县、特区和农林牧渔区。

行政区划具有以下特点:(1) 行政区划的划分是根据国家的行政管理和领导职能来划分,其划分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

(2) 行政区划的职能主要是负责对本辖区的行政管理和服务。

(3) 行政区划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不易改变。

(4) 行政区划的划分是按照政治和行政的需要来划分,因此有时候并不合理,但却是政治和行政实践的产物。

2. 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协调区域发展而进行的区域划分,主要是依照经济市场条件和发展需求,将国土划分为一系列可观测的经济单位和区域。

可以将经济区划分为三类:一是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将不同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特色经济区;二是根据经济交流和区域联系的强弱,将国土划分为多个区域性经济合作区;三是基于审慎的地方发展战略,对一定范围的区域进行划分和开发,形成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圈等经济区域。

经济区划具有以下特点:(1) 经济区划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划分的,划分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

(2) 经济区划的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和协调性,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拓展中形成相对独立的影响力。

中国地理分区

中国地理分区

中国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是根据地理特征、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等综合因素对中国进行划分的一种方法。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研究方向,中国地理分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行政分区、气候分区、自然地理区划和经济区域等。

这些不同的分区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和多样性。

一、行政分区中国的行政分区是根据政府行政管理需要而设立的。

目前,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分为四个层级:省级行政区、地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和乡级行政区。

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文风情。

例如,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制造业;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上,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二、气候分区气候分区根据气候条件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中国的气候多样,从寒冷的东北地区到温暖的南方沿海地区,再到干旱的西北地区,都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气候条件,中国可以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北温带、北亚热带、东亚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这些气候区的划分有助于人们了解该区域的气候特征,指导农业和经济发展。

三、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是根据地球的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因素进行划分的。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可以分为五个大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丘陵山地和西北高原。

这些自然地理区的特征和条件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肥沃,农业发达;西北高原地区因为地势较高,气候干燥,适合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四、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中国的经济区域划分可以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便捷的交通网络。

西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政府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了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对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仅涉及政治和行政管理,更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地区间的差距。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资源等方面来探讨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的规模和产业布局方面。

行政区域的划分决定了该区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从而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水平。

比如,某个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和矿产等,通过合理的划分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吸引更多的科技和人才集聚,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其次,人口因素也是行政区域划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结构和素质差异较大,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人口的流动和调控,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

例如,中国的经济特区就利用了相对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当地的经济腾飞。

此外,行政区域的划分还对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和水平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着人口素质的提升和经济发展。

再次,资源配置也是行政区划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资源的分布和禀赋不尽相同,行政区域的划分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流动,促进资源的集中和优化利用。

例如,发达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更注重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通过引导资金和技术向相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实现经济间的协同发展。

而在发展中国家,行政区域划分往往还涉及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和资源整合,通过优化划分较小的行政区域来实现资源的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跨区域合作与交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与调适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与调适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与调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是两个不同的划分体系,行政区划是为了方便行政管理而进行的地理分区,经济区划则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进行的地理分区。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两个划分体系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导致一些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需要进行调适。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和调适问题,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为国家的长期发展
做出贡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现状:梳理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研究冲突:分析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表现形式及原因,研究导致冲突的主要因素和机制。

3. 研究调适:探讨解决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冲突的各种方法和途径,寻找最适合中国国情的调适模式和对策,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发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查、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多角度全面地探讨问题,以期得出科学的结论和建议,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四、预期成果
1. 对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及调适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其基本特征和规律。

2. 提出不同情境下的针对性调适建议,让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探索,为学术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解决我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冲突问题,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精)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精)

我国行政区划的沿革及其和经济区划的关系一、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差别与相关行政区和经济区的任务、性质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都有所差别:其一,行政区是地方政权存在的地域,由政权机关用行政命令和行政办法制定的行政管理区;由行政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管理。

经济区是经济实体,反映客观存在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以较大城市为中心,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中心城市和周围地区逐步形成经济网络极为密切的地区;依照经济法现和经济手段来管理。

其二,行政区的划分表示行政系统各级权力的范围,其大小及层次多少决定于行使职权的需要。

经济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使国民经济在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其三,行政区的划分着眼政治为主,综合考虑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经济和自然地理等情况,为便于处理行政事务,强调纵向联系,不同层次的行政区是上下领导关系,各行政区之间界限分明。

经济区的划分着眼于经济为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以及适应开放性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较广大的横向联系。

其四,行政区必须有明确的管理范围,而且相对稳定。

经济区的界限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力量的消长,交通条件的变化,其范围亦可能变化,而且各经济区之间可以互相交织或部分重叠复合。

行政区和经济区虽存在着上述多方面的差别,但经济区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在划分时需要考虑保持一定层次行政区的完整。

例如苏联1922年制定的《俄罗斯区划提纲》,指出经济原则是区划的基础,而在实施过程中又突出强凋了经济区划要保持一定层次行政区的完整性,力求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相一致。

目前苏联的综合经济区在上层有19个基本经济区(其中14个和各加盟共和国相一致,5个由俄罗斯加盟共和国分成),由它们组合成7个大经济区(相当于我国若干省区的组合)。

在中层有47个中层经济区,和行政上的州、边区和自治共和国相一致(相当于我国的地区或自治州)。

在下层有为数众多的基层经济区,由州、边区或自治共和国下的小区组成(相当于我国的县或若干县的组合)。

行政区与经济区分离学界观点

行政区与经济区分离学界观点

行政区与经济区分离学界观点行政区与经济区分离在学界一直以来都有着广泛的观点和讨论。

这一议题主要关注的是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将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分离,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果。

以下是相关的参考内容。

1. 经济区分离可以提高行政效能和经济发展效率。

支持经济区分离的学者认为,行政区划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行政管理而设立的,而经济发展往往需要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机制。

通过将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分离,可以使经济活动更加自由和灵活,避免行政管理的束缚,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此外,经济区分离还可以使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采取更加适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2. 经济区分离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地区发展不协调。

反对经济区分离的观点认为,将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分离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地区发展不协调。

行政区划的建立通常是基于地理、人口和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如果将经济区分离,可能会导致某些地区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其他地区则可能被忽视或者经济发展缓慢。

这可能加剧地区间的差距并引发社会不稳定。

3. 经济区分离可以促进地方政府的竞争和创新。

支持经济区分离的观点认为,将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分离可以促进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创新。

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基于资源和投资的争夺,而没有充分发挥创新的潜力。

经济区分离可以使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从而推动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4. 经济区分离可能导致政治和利益之间的混淆。

反对经济区分离的观点认为,在经济区分离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政治和利益之间的混淆。

将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分离可能使经济活动过度市场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能力受到削弱,政治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腐败。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损害,社会公平和稳定也可能受到威胁。

综上所述,行政区与经济区分离是学界一直以来的热点话题。

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分析

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协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各区域间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涌现出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

这些经济区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和原有的行政体制产生了冲突。

因此,如何处理好我国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关系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二者的概念。

所谓经济区,又叫综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

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

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区逐渐开始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这一方面体现了其合作领域的拓宽,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与现有的行政体制造成了矛盾,因而最近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而行政区,顾名思义,即国家对辖境进行的行政分区。

它是指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把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行政区划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乡(民族乡、镇)。

有的省、自治区下设自治州、设区的市,而自治州、设区的市下属的自治县、县或者区又设乡、镇的,实际上是四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一般市、县、区;镇、乡、街道为最低行政区划。

事实上,除4个直辖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实行局部的省直接管辖县、县级市以外,全境以“四级行政区划制度”为主。

在当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下,一些经济区的运行产生了明显的问题。

第一,行政区阻碍了经济区各种要素的流通。

当前中国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当地利益的最大化,构筑一些隐蔽的障碍,实行市场封锁。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温州市辖区为例2005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即根据国家行政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和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实行行政区域的分级划分和调整,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系统,并在各个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又是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方向。

本文试图以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为例,通过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演变轨迹、调整成效(问题)及其利弊分析,来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设想和相关政策建议。

这对深入探讨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改革创新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具有十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辖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体制分析市辖区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辖区是随着市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设立、撤销以及设置的数量、规模决定于中心城市的需要和总体规模,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市辖区审批体制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建国初期,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设置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个市设多少个市辖区,市辖区的面积应该多大,都有各市自己确定,这样就导致有的城市市辖区设得过多,有的城市设得偏少,有些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市辖区的数量相差1倍以上。

五四宪法第53条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并第一次正式使用“市辖区”这一概念,规定市辖区为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单位。

1955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55]国秘习字第180号)规定:市的郊区不宜过大;市辖区和镇的建制的设置和变更由省人民委员会,自治区自治机关自行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4.行政区划对资产融合与运作的影响
例: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设置同行政区的设置一致,导
致了西部地区不少是“存差行”,而东部地区确实“贷差 行”。总体上就造成了资本的东流,西部的资金严重损失。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5.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与市场流通的影响
例:由于烟草行业的税收使得各地政府对外来卷烟设置非
一,但是区内合作受行政区的影响明显。各行政区对其他 地区产品、招投标、劳动力吸引等设限,争相发展受益大、 见效快的产业,造成中心城市(上海)对外辐射作用受阻,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2.行政区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
例:1998年绍兴中心城区人口为32.34万人,仅占全市总
长江流域经济区
总结
• 长江流域经济区是我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处在经济 区内的各个行政区之间应当从大局出发加 强协作,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经济的持 续发展做出贡献。
行政区划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 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经济区划
• 根据若干指标或指标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地 域进行划分
经济区划的类型
1.综合经济区划 2.部门经济区划 3.时序经济区划 4.目标性经济区划
• 行政区划的稳定
• 经济区划的多样
经济区划的演变
• 建国后至“一五”时期 • 6大经济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 南、西北 • 主要行驶行政职能,进行地方管理 • 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 经济区强调的是开放性,因为不同区域之 间保持信息流通、生产要素流通、人才流 通才能保持旺盛的经济活力
• 行政区突出的是限制力,行政区的存在致 使辖区边界有着非常明显的政策差别和贸 易壁垒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1.行政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例: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是我国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之
人口的7.6%,土地面积101平方公里,仅占全市国土面积 的1.2%。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布局了绍兴市、绍兴县、和 越城区三级政府机构。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3.行政区对具体行业发展的影响
例:早期在环渤海计划建一个30万吨乙烯项目,几个城市
都来争,最后只好平均分配,三个地方各建10万吨。后来 发现国外的乙烯项目大都达到了60万吨,于是搞扩建,三 家又来争,最后各自都扩建到30万吨,造成低水平重复建 设,也没有实现规模效应
重点区域的经济区组织
• 沿海经济带 海岸线为纽带 • 长江流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 长江为纽带 • 龙海兰新经济带 铁路线为纽带
长江流域经济区
基本介绍 • 我国第一大长河 • 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 • 狭义:宽度为垂直于长江并包括长江的100200公里的范围 • 广义:所有长江干支流流经的省区市
长江流域经济区
经济区划的演变
• 大跃进至改革开发前夕 • 先后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区划
• 大环境的原因,经济协作区的作用未能发 挥 • 中央科学,地方未执行 • 成效不大
经济区划的演变
• 改革开放至今
• 以地区协作和联合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 系列的经济区 • 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 • 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科教优势
• 上海、武汉、南京和重庆等城市有着大量 的高校,为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各个企业提 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长江流域经济区
经济区内产业分布 • 下游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以上海为中心,加工工业为主,电子、通讯等高 精尖产业;农业、淡水渔业发达 • 中游地区:水资源和水能源资源丰富 以武汉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能源、钢铁、冶金 等;江汉平原“鱼米之乡” • 上游地区: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 “天府之国”四 川盆地
常高的市场壁垒,导致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遭到破坏,同 时也限制了名牌卷烟竞争优势的发挥。
行政区划对经济区的制约和影响
6.行政区划对基础设施布局的影响
例:山东半岛内部的威海、烟台、青岛、和潍坊都有机场。
如果以莱阳为中心,方圆150公里全都有机场。武汉的三 个火车站,不仅让很多外地人找错车站站,还存在很大的 浪费。
长江流域经济区
长江流域的产业开发
• 上游地区:旅游和水能
长江流域经济区
长江流域经济区
长江流域的产业开发
• 中游地区:商品农业基地,制造业基地
长江流域经济区
长江流域的产业开发
• 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全国前 列,工业农业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
长江流域经济区
长江流域经济区
存在的问题 • 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现象十分突出——趋同率 达70% • 城市定位缺乏区域整体考虑——龙头城市上 海地附加值产业占有相当比例 • 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有待加强——洪涝灾害频 发
长江流域经济区
经济地位 • 最重要的空间通道与载体
• 连接着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和欠发达的中 西部地区 • 继沿海国土开发轴形成以后的又一条国土 开发轴
长江流域经济区
区位优势 • 干流贯穿东西,直流辐射南北 • 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 面积的20%
长江流域经济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航运
长江流域经济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