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十章-金属阳极过程

合集下载

腐蚀动力学.

腐蚀动力学.

六、混合电位理论
混合电位理论在腐蚀理论中地位极为重要, 他与腐蚀动力学方程一起构成了现代腐蚀 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混合电位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 (1)任何电化学反应都能分成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氧化反应分和还原分反应; (2)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可能有净电荷 积累。
自腐蚀电位: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处于自腐蚀状 态下的电位称为自腐蚀电位,简称腐蚀电位。
O2 2H2O 4e 4OH
O2 4H 4e 2H2O
(2)氢离子的还原反应
2H 2e H 2O
(3)高价金属离子的还原反应
Fe3 e Fe2
(4)氧化性阴离子的还原反应
2 Cr2O7 14H 6e 2Cr 3 7H2O
极化行为通常用极化曲线来描述。极化曲线 是表示电极电位与极化电流强度或极化电流密度i 之间关系的曲线。
曲线的倾斜程度表示 极化程度,曲线倾斜 程度越大,极化程度 越大,电极过程就越 难进行。
图1 极化曲线示意图
三、腐蚀极化图
1、 腐蚀极化图 腐蚀极化图是一种电位—电流图,它是把 表征腐蚀电池特征的阴、阳极极化曲线画 在同一张图上构成的。 腐蚀电位是一种 不可逆的非平衡 电位,需由实验 测得。
0 a
当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电极将发生极化。
阴极极化:
e EC EC EC C
nFC nFC iC i i i [exp( ) exp( )] RT RT
0
阳极极化:
Ea Ea E a
e a
0
ia i i i [exp(
nFa
0 1
将单电极反应的电化学极化方程代入,得:
当过电位大于

《电极过程》PPT课件

《电极过程》PPT课件

浓差
E可 逆
E不可逆
RT zF
ln c0 cs
cs 1 i扩散
c0
i极 限
浓 差
RT zF
ln
i极 限 i极限 i扩散
浓 差 极
E不 可 逆
E可逆
浓差
E可逆
RT zF
ln
i极限 i极限 i扩散
化 方 程
2021/4/24
工科大学化26学
讨论
1) i扩散↑,η浓差↑
2) 升温,D↑,搅拌,δ↓, c0↑,
电解反应继续进行。因此
在这个阶段I 有少许增加。
2021/4/24
U分
电压U
工科大学化7学
当氢气和氧气的压力等于大气压力时就会呈气泡
逸出。即氢气和氧气压力最大只能增至与外压相等
,此时对应的原电池电动势也为最大值Eb,max。此后 再增加外电压,就只能增加电解槽的槽电压,(U-
Emax) = IR,则I 迅速增加。 若将直线外延至I = 0处, U =Emax= U分,称为分解电压。
均使 i极限↑,当i扩散一定时,η浓差↓
3)
浓差 E可逆 E不可逆
RT ln i极限 RT ln(1 i扩散 )
zF i极限 i扩散 zF
i极 限

浓差
~
lg(1
i扩散 ) i极 限
图得直线,斜率
=
-(RT/zF),
4)当i扩散很小时,将
ln(1
i扩 散 i极 限
)
展开得
i扩 散 i极 限
析出电势或溶解电势都与电极反应本性、电极 反应的作用物、产物浓度(分压)、温度、电极金 属导体材料性质、电极极化的难易程度有关。

电化学 第8章 金属电极的阳极过程

电化学 第8章 金属电极的阳极过程

第8章 金属阳极过程8.1 金属阳极溶解8.1.1 概述化学电源、电解冶炼、电镀工业等都广泛地使用可溶性金属阳极,它往往要求金属阳极能够正常的溶解。

金属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的阳极过程是由许多步骤组成的(阴极过程逆过程)。

从位置因素考虑金属的边角处先溶解。

包括金属晶格的破坏、电子转移、金属离子水化(或络合)等,并由对流、电迁移、扩散等方式使它们离开电极表面,用图表示如下:溶液深处水化断键晶→⋅−−→−−−→−−−→−++--O xH M M M M n n nead 2一般金属离子的水解过程速度很快,不会成为控步,金属晶格的破坏、电子转移步骤往往是控步。

以电化学步骤为例:⎪⎪⎭⎪⎪⎬⎫→-→-→-+-+-+-++-n n M e M M e M M e M )1(2'"01n nn ==- (2≥n ) 根据“微观可逆”原理,由于多价金属离子还原过程中往往是第一个电子还原步骤最慢,因此在阳极溶液过程中是失去最后一个电子的步骤最慢,即+-+-→-n n M e M )1(为控制步骤。

ααν+="n aβαν+='nc (c a αα、为表观传递系数) 显然,c a αα≥ FR TFR Ta c αα>∴即阳极的表观传递系数较阴极大。

对应的极化曲线如右图。

8.1.2金属阳极溶解的影响因素1、金属本性的影响。

金属阳极溶解的条件为:A e ηϕϕ+>可能性,速度视A η大小而定。

(典型:氢氧反应生成水,热力学上没问题,但必须提供一定能量后反应才会发生) 即只要电极位高于金属的平衡电位与过电位之和即可发生电极的溶解。

e ϕ:热力学参数,表示反应的可能性。

e ϕ越小,反应越容易进行。

i 一定时,A η大,则0i 小,A η小,则0i 大。

等。

、、、、、金属,如低Ag Cd Tl Hg Sn Pb cm A i η23010~10--⋅= 等。

、、、金属,如中Sb Bi Zn Cu cm A i η238010~10---⋅= 等。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十章金属阳极过程

李狄电化学原理第十章金属阳极过程
生成固相反应产物也并不构成出现钝态的充分 条件,即并非任何固态产物都能导致钝态的出 现
只有那些直接在金属表面上生成的、致密的金 属氧化合物(或其他盐)层才有可能导致出现 钝态
13
实验依据
将钝化了的金属表面用很小的阴极电流进行活 化。并根据阴极电量计算电极表面上的固态反 应物的数量及平均覆盖厚度。
第十章 金属的阳极过程
1
本章重点 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 金属钝化的原因 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主要因素 钝态金属的活化
2
第一节 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
金属作为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过 程
“正常的”的阳极溶解过程,在这一阶 段中直接生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通常 服从电化学极化规律。
阳极反应中生成不溶性的反应产物并常 出现与此有关的钝化现象:失去电化学 活性,阳极溶解速 度非常小。
8
具有活化-钝化转变行为的金属的典型阳极极化 曲线
9
10
与钝化有关的概念
钝态 passive state,passivity 钝化 passivation 钝化膜 passive film 初始钝化电位,致钝电位 primary passive
potential 过钝化电位 transpassive potential
11
第二节 金属的钝化
成相膜理论 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可以在金属表面生
成一层致密的、覆盖得很好的固体产物 薄膜。这层产物膜构成独立的固相膜层, 把金属表面与介质隔离开来,阻碍阳极 过程的进行,导致金属溶解速度大大降 低,使金属进入钝态。
12
成相膜理论
在电极表面上生成固态反应物膜的前提是在电 极反应中能生成固态反应产物
17
第三节 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主要因素

实验一 恒电位法研究金属的阳极钝化行为

实验一  恒电位法研究金属的阳极钝化行为

实验一恒电位法研究金属的阳极钝化行为一、实验目的(1)掌握恒电位法研究金属钝化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2)了解金属的阳极钝化现象及因素影响机制。

(3)掌握自腐蚀电势、自腐蚀电流、钝化电势及钝化电流的测定方法。

(4)了解金属阳极钝化机理及实际意义。

二、实验原理恒电位法也叫控制电位法,就是将研究电极的电极电位依次恒定在不同数值下,而测量相应的稳态电流值。

将所测定的一系列电位值对电流值作曲线,即得稳态恒电位极化曲线。

在这种情况下,电位是自变量,电流是因变量,极化曲线表示电极反应速度(即电流i=。

密度)与电极电位之间得关系:)(ϕf稳态恒电位法既可测定阳极极化曲线,也可测定阴极极化曲线,尤其适合测定电极表面状态发生某种特殊变化的极化曲线,如镀铬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和具有钝化行为的阳极极化曲线,这类具有复杂形状的极化曲线用恒电流法是测量不出来的,只能用恒电位法才可得到真实完整的极化曲线。

恒定电极电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经典恒电位法。

由于这种方法精度差、操作不便,目前已很少使用。

二是采用恒电位仪,它可以通过电子线路的反馈作用自动控制电极电位恒定。

由于恒电位仪具有测量迅速、准确、测量过程可以自动控制等优点,因而获得广泛应用。

本实验利用电化学工作站中的恒电位部分。

金属的阳极过程是指金属作为阳极电化学溶解的过程。

在化学电源、电解、电镀、金属腐蚀及防护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应用过程中,都涉及到金属的阳极过程,因此研究金属的阳极行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金属的阳极过程中,当阳极化还不大时,阳极过程的速度随着电位变正而逐渐增大,这是金属的正常阳极溶解。

但当电极电位移到某一数值时,阳极溶解速度随着电位变正反而大幅度地降低,这时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现象。

处在钝化状态下的金属,其溶解速度只有极小的数值。

在某些情况下,这下是人们所需要的,例如为了保护金属防止腐蚀以及电镀中的不溶性阳极等。

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金属钝化都是有害的。

例如在化学电源、电冶金及电镀中的可溶性阳极等。

第九章 金属阳极电极过程

第九章 金属阳极电极过程

腐蚀原电池中的三个过程:
(1)阳极过程:金属的溶解,以金属离子的形式进入介 质,并将电子留在金属表面。
M
Mn+ + ne-
(2)阴极过程:从阳极流过来的电子被电解质中能够吸 收电子的氧化性物质(D)接受,通常为O2、H+。通常将 这种氧化性物质称为“去极化剂”。
D + ne- [D. ne-]
(3)电流的流动:在金属内部(相当于短接的导线)以 电子为载体,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解质中以带电粒子 为载体,由阳极流向阴极(负极到正极),构成一个回路。
9.2 金属阳极的活性溶解
腐蚀电池的定义: 金属在电解质介质中的腐蚀,是以电化学腐蚀的机
理进行的,即在金属表面形成了腐蚀原电池。 腐蚀原电池是指只能导致金属材料破坏而不能对外
界做有用功的短路原电池。
8
9.2 金属阳极的活性溶解
腐蚀原电池的示意图
9.2 金属阳极的活性溶解
腐蚀原电池的原理图
9.2金属 阳极的活性溶解
9.2 金属阳极的活性溶解
(2)阴极反应 阴极上进行的是铜的还原反应。
Cu2+ + 2e = Cu
14
9.2 金属阳极的活性溶解
镀Zn板(阳极镀层)
马口铁(即镀锡薄 板)(阴极镀层)
活泼金属Zn充当牺牲阳 极,为已暴露的Fe基体 提供电子,使其作为阴 极免受腐蚀。
较为惰性的金属Sn从已 暴露的Fe基体得到电子, 使其充当阳极,加速了 铁基体的腐蚀。
9.2 金属阳极的活性溶解
(2)微观腐蚀电池:由于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匀性引起。 主要包括: a)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如杂质等; b)组织结构的不均匀性:如晶界、晶体缺陷等; c)物理状态的不均匀性:如应力状态等; d)金属表面膜的不完整性:如沉淀膜、钝化膜等。

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

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

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摘要:1.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的原理2.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的实验步骤3.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的应用领域4.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的优缺点5.总结正文: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是一种分析化学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地质勘查、冶金等行业。

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的原理是利用电流通过溶液,使重金属离子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沉淀。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如消解、溶解等,使重金属离子溶解在溶液中。

然后将处理后的溶液倒入电解池,通过外加电压,使阳极上的重金属离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金属沉淀。

根据沉淀的质量,可以计算出重金属的含量。

实验步骤如下:1.样品预处理: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预处理方法,如酸溶、碱溶、王水等,使重金属离子溶解在溶液中。

2.制备电解液:将预处理后的溶液,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提高溶液的导电性。

3.安装电解装置:将处理好的溶液倒入电解池,设置适当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电解。

4.收集沉淀:电解过程中,重金属离子在阳极上生成金属沉淀。

实验结束后,将沉淀分离、洗涤、干燥,以便后续分析。

5.分析测定:根据沉淀的质量,采用合适的方法测定重金属的含量。

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不仅可以检测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还可以应用于地质勘查、冶金、废水处理等领域。

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分析生物样品中的重金属,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然而,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溶液导电性要求较高,容易受到其他离子的干扰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总之,电化学法阳极溶出重金属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分析方法,为环境监测、地质勘查、冶金等行业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阳极的原理

阳极的原理

阳极的原理
阳极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电化学反应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传输。

在电解质溶液中,当外加电压施加到电极上时,溶液中的离子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迁移。

在阳极上,电流会流入电解质溶液中,使得阳极带正电荷,这就是阳极的原理之一。

在发生电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阳极会氧化,也就是电子会从阳极上流出,使得阳极带正电荷。

这个过程是通过氧化反应来实现的。

典型的阳极氧化反应包括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转化为离子的过程,例如铁的氧化反应可以表示为:Fe → Fe2+ + 2e-。

同时,阳极的原理还涉及到离子传输。

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由于电势差而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移动。

特别是阳极处的阳离子会向阳极方向迁移,与电子发生反应,从而参与到氧化反应中,完成阳极过程。

综上所述,阳极的原理主要包括电化学反应和离子传输两个方面。

阳极通过氧化反应使得电子从阳极流出,导致阳极带正电荷;同时离子传输使得阳离子向阳极移动,参与到氧化反应中。

这些过程共同作用,实现了阳极的正极化作用。

电化学原理-(李狄-著)北航出版社-课后5-9章习题参考答案

电化学原理-(李狄-著)北航出版社-课后5-9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1、在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中,是否总存在三种传质方式?为什么?每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如何表示?答:电极界面附近的液层通常是指扩散层,可以同时存在着三种传质方式(电迁移、对流和 扩散),但当溶液中含有大量局外电解质时,反应离子的迁移数很小,电迁移传质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根据流体力学,电极界面附近液层的对流速度非常小,因此电极界面附近液 层主要传质方式是扩散。

三种传质方式的传质速度可用各自的电流密度J 来表示。

电迁移: 对流:扩散:2.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稳态扩散过程?实际稳态扩散过程的规律与理想稳态扩散过程有 什么区别?答:一定强度的对流的存在是稳态扩散过程的前提。

区别:在理想稳态扩散条件下,扩散层有确定的厚度,其厚度等于毛细管的长度l ;而在真实体系中,由于对流作用与扩散作用的重叠,只能根据一定的理论来近似求得扩散层的厚度。

理想稳态扩散: 实际稳态扩散: 3.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有什么优点?它们在电化学测量中有什么重要用途? 答: 旋转圆盘电极和旋转圆环圆盘电极上各点的扩散层厚度是均匀的,因此电极表面各处的电流密度分布均匀。

这克服了平面电极表面受对流作用影响不均匀的缺点。

它们可以测量并分析极化曲线,研究反应中间产物的组成及其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4. 试比较扩散层、分散层和边界层的区别。

扩散层中有没有剩余电荷?答:紧靠电极表面附近,有一薄层,此层内存在反应粒子的浓度梯度,这层叫做扩散层;电极表面的荷电粒子由于热运动而倾向于均匀分布,从而使剩余电荷不可能完全紧贴着电极表面分布,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形成所谓分散层;靠近电极表面附近的液流层叫做边界层,越接近电极表面,其液流流速越小。

电极/溶液界面存在着离子双电层时,金属一侧的剩余电荷来源于电子的过剩或缺贫。

双电层一侧区可以认为各种离子浓度分布只受双电层电场影响,不受其它传质(包括扩散)过程的影响。

因此扩散层中没有剩余电荷。

5. 假定一个稳态电极过程受传质步骤控制,并假设该电极过程为阴离子在阴极还原。

Fan物化课件_电解与极化作用(3)

Fan物化课件_电解与极化作用(3)

超电势(overpotential)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实际发生电解的电极电势(即
不可逆电极电势)与平衡电极电势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
势。超电势由极化作用引起。 规律:阳极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电势变大;阴极上
由于超电势使电值,把阴极超电势 阴 和阳极 分别定义为:
OH 的浓度,计算电极电势时应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例题:298K时,如以Pt为电极电解CuSO4溶液,浓度
为1 mol· kg-1。所组成的原电池为
Cu(s)|CuSO4 (1mol kg )|O2 ( g )|Pt
设电解质的活度系数均等于 1,并已知氧在Pt电极上 的电极电势为 1.70V, Cu 2 |Cu 0.34V ,氢在 Cu电极上 的超电势为0.60V, 求: (1)该电池的分解电压; (2)外加电压增至2.0V时,溶液中 Cu 2 的浓度; (3)氢气开始析出时的分解电压。
2NaCl+2H2O→2NaOH+Cl2+H2
理论分解电压: EӨ=1.3580V-(-0.8277V)=2.1857V 现在有人研究使用氧阴极,1/2O2+H2O+2e-→2OH 阴 =0.401V,可使理论分解电压降低约1.229V。
己二腈的电合成:
阳极反应:H2O→(1/2)O2+2H++2e阴极反应:2CH2=CHCN+2e-→ (CH2CH2CN)2
作业: P150:2,4
§10.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阴极上的反应
阳极上的反应 电解时的槽电压 金属离子的分离 电解的应用
阴极上的反应 — 金属的析出与氢超电势
电解时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发生还原的物质通常 有:(1)金属离子,(2)氢离子(中性水溶液中

电化学原理李狄-第十章化学电源

电化学原理李狄-第十章化学电源
V E -c,电 -a,电 -c,浓 -a,浓 - IR I
电化学极化过电位
浓差极化过电位
由第六章知:
• 电化学极化过电位和浓差极化过电位可分别表示 为:

-
RT
F
ln
j0
RT
F
ln
I A

-
RT nF
ln(1
I A
jd
)
电池的极化电阻为:
dV RT RT
RT
RT
dI
cFI
aFI nF(A jd,c I) nF(A jd,a I) RI
解液)
性能比较
一、锰干电池
• 电(淀池粉表糊示化:)|M(-)nZOn2|N+CH(4+C)l+ZnCl2混合溶液 • 以二氧化锰为正极,锌为负极,并以氯化
铵水溶液为主电解质,用纸、棉或淀粉等 使电解质凝胶化。
• 用途:照明,携带式收音机,火箭点火等 • 形状:圆筒形、方形、扁平形、纽扣形
单体、多个串联或并联
Cd
2.10
MnO2
3.24
Zn
1.22
Ni2O3
3.08
AI
0.33
AgO
2.33
CH4
0.03
O2
0.30
H2
0.04
四、自放电
• 化学电源在不向外输出电流时消耗活性物 质的现象。
• 产生原因:活性物质内与电解质中的杂质 使电池内形成局部电池。这种局部电池造 成了电池内部短路,促进腐蚀,引起自放 电。
第十章
化学电源
L/O/G/O 冶金工程 高萌
目录
电池类型与电池反应 电池的性能
电池反应动力学 一次电池 二次电池

金属的阳极过程

金属的阳极过程
这些物质称阳极缓蚀剂阳极缓蚀剂eph值的影响一般在中性溶液中比较容易钝化酸性难f阳极电流密度阳极电流密度小于临界钝化电流密度时可以加速金属溶解阳极电流密度小于临界钝化电流密度时可以加速金属溶解21221当ja过低bc段阳极溶解产生大量二价锡时阴极沉积的镀层疏松发暗阳极溶解产生大量二价锡时阴极沉积的镀层疏松发暗2当ja正常ce段阳极为金黄色溶解生成四价锡镀层为乳白色结晶致密阳极为金黄色溶解生成四价锡镀层为乳白色结晶致密233当ja过大ed段阳极完全钝化产生坚固的黑色钝化膜有大量氧气析出这是溶液中四价锡离子不断减少阳极完全钝化产生坚固的黑色钝化膜有大量氧气析出这是溶液中四价锡离子不断减少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1金属的钝化224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因素3钝态金属的活化4741
21
22
(1)当ja过低(BC段),阳极溶解产生大量二价锡时,阴 极沉积的镀层疏松发暗 (2)当ja正常(CE段),阳极为金黄色、溶解生成四价锡, 镀层为乳白色、结晶致密
(3)当ja过大(ED段),阳极完全钝化、产生坚固的黑色 钝化膜,有大量氧气析出,这是溶液中四价锡离子不断 减少
23
1 2
3 4
9
1 2
3 4
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 金属的钝化 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因素 钝态金属的活化
10
7.2.1. 金属钝化的原因 A、金属阳极过程中,阳极极化使得金属电极电位正移, 氧化反应速度增大,有助于溶液中某些组分与金属表面 的金属原子或离子生成金属氧化物或盐类,形成紧密的 覆盖膜层。
B、金属电极反应的电荷传递是通过金属离子在膜层内 的迁移实现的,表面膜层的导电性若很低,则金属溶解 反应会受到明显抑制
成相膜将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的隔离开来,使金属溶解 速度大大降低,金属表面转入钝态。

12电化学教程第9-10章

12电化学教程第9-10章
:Ka与过电位没有必然联系
一般来说,参与反应的络合物越稳定, 使反应粒子改组为活化络合物时涉及能 量变化也较大,即金属离子还原时活化 能较高,极化较大。(NH3,CN-,CNS-,大 部分含氧酸阴离子,多胺、多酸等有机 物配体) 有些离子能形成利于电子交换的“桥” 式配体,则反应活化能显著降低,即使 Ka很小,过电位也很低,往往比简单离 子都容易反应。(卤素离子,OH-也可能)
24
9.5.3 实际晶面的生长
25
26
27
28
29
30
9.6 有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电镀工艺中,大部分有机添加剂的作用 机理是增大电化学极化和增大新晶核的 形成速度,使镀层细致均匀。有些添加 剂能促进某些晶面的择优取向,改进镀 层光亮程度。有些能阻化或活化电极反 应,有些能影响镀层内应力,或影响气 泡在镀层上的附着能力,等等。
50
10.3 金属的自溶解
腐蚀:在许多介质中金属能与其作用 生成各种化合物,从而引起金属结构 的破坏。
化学腐蚀:电子在金属与氧化组分间直 接传递,是不可分割的过程 电化学腐蚀:电子传递是间接的,在一 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分开进行的过程,半 反应遵循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
51
金属的化学腐蚀是氧化剂直接与金属表 面的原子相碰撞而形成腐蚀产物,它受 一般受多相化学反应规律支配。例如, 金属Zn在高温干燥的含氧气氛中的腐蚀 就是化学腐蚀。 金属的生物化学腐蚀是由于各种不同微 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某些微生物用 金属做培养法,或者以生成的产物侵蚀 金属。一定组成的土壤、污水和某些有 机物能加速生物化学腐蚀。
70
33
习题
金属Cu由Cu 2+离子活度为1的溶液中在 25。C下以J=70安培/米2的速度沉积。 在电子转移步骤控制整个电极过程速度的 情况下测得塔菲尔公式中的b=0.06伏特 和J0=1安培/米2。问阴极电位是多少?

电化学原理电极过程概述详解

电化学原理电极过程概述详解
系。
➢ 只有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对电化学动力学有
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基于上述理由,电化学动力学的核心是电极过程动力学,
我们从本章起介绍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并注 意到整个电化学体系中各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八页,共73页。
本章主要内容
1. 电极的极化现象
2.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图 3.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 反之,极化度越小,则电极过程越容易进行。
第二十七页,共73页。
第二十八页,共73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电极2的极化度大
得多,因而该电 极过程比电极过 程1难于进行。
• 实际情况也确实
如此,在氰化镀 锌溶液中锌的沉 积速度比在 ZnCl2溶液小要 慢
4、极化曲线的测量
• 测量极化曲线的具体实验方法很多,根据自变量的
电化学原理电极过程概述
第一页,共73页。
第四章 电极过程概述
1. 电极的极化现象 2.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图 3. 电极过程的基本历程和速度控制步骤 4. 电极过程的特征
第二页,共73页。
前言
☞ 无论在原电池还是电解池中,整个电池体系的电化学反
应(电池反应)过程至少包含阳极反应过程、阴极反应过
极化曲线是一种基本的实验方法。
第二十六页,共73页。
• 极化曲线上某一点的斜率d j /d j (或dh /dj)称
为该电流密度下的极化度。它具有电阻的量纲,有 时也被称作反应电阻、极化电阻。
• 极化度表示某一电流密度下电极极化程度变化的
趋势,因而反映了电极过程进行的难易程度:
– 极化度越大,电极极化的倾向也越大,电极反应速度的微小 变化就会引起电极电位的明显改变。或者说,电极电位显著 变化时,反应速度却变化甚微,这表明电极过程不容易进行, 受到的阻力比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金属阳极在活化溶解时的交换电流密度 是比较大的,所以阳极极化一般不大。 是比较大的,所以阳极极化一般不大。 电极电位的变化对阳极反应速度的加速作用比 阴极过程要显著,故阳极极化度一般要比阴极极 阴极过程要显著 故阳极极化度一般要比阴极极 化度要小。 化度要小。 阳极过程也可能是分若干个单电子步骤进行的, 阳极过程也可能是分若干个单电子步骤进行的, 并以失去“最后一个电子” 并以失去“最后一个电子”的步骤 [M(n-1)+→Mn++e]速度最慢 速度最慢
金属的钝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 在一定的条件下,金属阳极会失去电 化学活性,阳极溶解速度变得非常小。 化学活性,阳极溶解速度变得非常小。 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 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此时 的金属阳极即处于钝化状态。 的金属阳极即处于钝化状态。
金属钝化的途径 化学钝化或自钝化:没有外加极化时 由于 化学钝化或自钝化 没有外加极化时,由于 没有外加极化时 介质中存在氧化剂(去极化剂 去极化剂),氧化剂的 介质中存在氧化剂 去极化剂 氧化剂的 还原引起金属钝化 阳极钝化:借助于外电源进行阳极极化 阳极钝化 借助于外电源进行阳极极化
实验依据
采用适当的溶剂(例如 ),还可以 采用适当的溶剂(例如I2+10%KI),还可以 % ), 单独溶去基体金属铁而分离钝化膜, 单独溶去基体金属铁而分离钝化膜,以便进一 步测定其厚度及组成,利用Auger电子能谱和 步测定其厚度及组成,利用 电子能谱和 电子衍射法则可以直接分析钝化膜的组成。 电子衍射法则可以直接分析钝化膜的组成。 大多数钝化膜系由金属氧化物组成, 大多数钝化膜系由金属氧化物组成,除了氧化 物外,铬酸盐、磷酸盐、 物外,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及难溶的硫酸 盐和氯化物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组成钝化膜。 盐和氯化物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组成钝化膜。
实验依据
根据电量测量的结果 ,在金属表面上远远没有 在金属表面上远远没有 形成一个氧的单原子层时, 形成一个氧的单原子层时,就已经引起了明显 的钝化作用。 的钝化作用。 一些金属( 及其合金) 一些金属(如Cr,Ni,Fe及其合金)上发生超 , , 及其合金 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在吸附理论中, 在吸附理论中,到底哪一种含氧粒子的吸附引 起了金属的钝化, 起了金属的钝化,以及含氧粒子吸附层改变金 属表面反应能力的具体机理,至今仍不清楚。 属表面反应能力的具体机理,至今仍不清楚。
表8.1 某些金属的交换电流密度范围 (金属离子浓度为1mol/dm3) 低过电位金属 j=10-10-3A/cm2 中过电位金属 j=10-3-10-6A/cm2 高过电位金属 j=10-8-10-15A/cm2
Pb Sn Hg Cd Ag
Cu Zn Bi Sb
Fe Co Ni 过渡族金属贵金 属
具有活化-钝化转变行为的金属的典型阳极极化 具有活化 钝化转变行为的金属的典型阳极极化 曲线
与钝化有关的概念 钝态 passive state,passivity 钝化 passivation 钝化膜 passive film 初始钝化电位,致钝电位 初始钝化电位 致钝电位 primary passive potential 过钝化电位 transpassive potential
表8.2 某些金属电极的传递系数
α(或αn) 电极体系 Ag/Ag+ Tl(Hg)/Tl+ Hg/Hg+ Cu/Cu2+ Cd/Cd2+ Cd(Hg)/Cd2+ Zn/Zn2+ Zn(Hg)/Zn2+ ln(Hg)/ln2+ Bi(Hg)/Bi2+ 0.5 0.4 0.6 0.49 0.9 0.4-0.6 0.47 0.52 0.9 1.18 0.5 0.6 1.4 1.47 1.1 1.4-1.6 1.47 1.40 2.2 1.76 β(或βn)
第十章 金属的阳极过程
本章重点 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 金属钝化的原因 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主要因素 钝态金属的活化
第一节 金属阳极过程的特点 金属作为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过 程 “正常的”的阳极溶解过程,在这一阶 正常的”的阳极溶解过程, 段中直接生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段中直接生成溶液中的金属离子:通常 服从电化学极化规律。 服从电化学极化规律。 阳极反应中生成不溶性的反应产物并常 出现与此有关的钝化现象: 出现与此有关的钝化现象:失去电化学 活性,阳极溶解速 度非常小。 活性 阳极溶解速 度非常小。
成相膜理论
在电极表面上生成固态反应物膜的前提是在电 极反应中能生成固态反应产物 生成固相反应产物也并不构成出现钝态的充分 条件, 条件,即并非任何固态产物都能导致钝态的出 现 只有那些直接在金属表面上生成的、 只有那些直接在金属表面上生成的、致密的金 属氧化合物(或其他盐) 属氧化合物(或其他盐)层才有可能导致出现 钝态
吸附理论 金属钝化是由于表面生成氧或含氧粒子 的吸附层,改变了金属/溶液界面的结构 溶液界面的结构, 的吸附层,改变了金属 溶液界面的结构, 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提高。 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提高。即由于这 些粒子的吸附,使金属表面的反应能力降 些粒子的吸附, 低了,因而发生了钝化。 低了,因而发生了钝化。
第二节 金属的钝化 成相膜理论 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可以在金属表面生 当金属阳极溶解时 可以在金属表面生 成一层致密的、 成一层致密的、覆盖得很好的固体产物 薄膜。这层产物膜构成独立的固相膜层, 薄膜。这层产物膜构成独立的固相膜层, 把金属表面与介质隔离开来, 把金属表面与介质隔离开来,阻碍阳极 过程的进行, 过程的进行,导致金属溶解速度大大降 使金属进入钝态。 低,使金属进入钝态。
实验依据
将钝化了的金属表面用很小的阴极电流进行活 化。并根据阴极电量计算电极表面上的固态反 应物的数量及平均覆盖厚度。 应物的数量及平均覆盖厚度。 在某些钝化了的金属表面上, 在某些钝化了的金属表面上,还可以直接观察 到成相膜的存在,并可以测定其厚度及组成。 到成相膜的存在,并可以测定其厚度及组成。 偏光方法证明在钝化了的金属表面上存在大量 小晶体 利用椭圆偏光法在许多钝化了的金属电极上测 量了钝化膜的厚度
第三节 影响金属阳极过程的主要因素 金属本性的影响
最容易钝化的金属有铬、 最容易钝化的金属有铬、钼、铝、镍、钛等。 钛等。
溶液组成的影响 络合剂、活化剂、氧化剂、 络合剂、活化剂、氧化剂、有机表阳极电流密度的影响
第四节 钝态金属的活化 消除或减弱钝化因素 采取活化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