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古代习俗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古代习俗是什么 篇一:元宵节十大习俗 元宵节十大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 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 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 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 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 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 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 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 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 目中为瑞兽, 象征着吉祥如意, 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 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 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 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 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 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 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1 / 11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 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 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 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篇二:中国古代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古代元宵节习俗 中国古代是如何过元宵节的 古代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由于正月十五日、 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又分别是春、秋、冬三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并称“三元”,即上 元、中元、下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有张灯之俗,所以又名为“灯节”。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一书娓娓讲述从皇宫帝苑到市井闾巷的悠悠往事,逼真再现传统中国人生活百态,为我们展现 了一个丰富全面的元宵节, 多样的习俗可以带领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我们熟悉的节日。 一、 上元节"走百病":古人如何去除疾病? 从元代起,上元开始出现了“走百病”的风俗。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盛, 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转自光绪《宁津县志》)明清时代在正 月十六日傍晚盛行“走百病”活动,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一般是登 高走桥,赴庙行香,说是可以去除疾病。参加者在一些地区是男妇结伴,也有相当多的地区是 女人甚至病妇进行。清人褚人获认为:“正月十六日,古谓之耗磨日,官私不开仓库。唐张说 诗云‘上月今朝减,流传耗磨辰。还将不事事,同醉俗中人’。金与元国俗,正月十六日谓之放 偷,契丹呼为鹘里叵,华言偷时也??而燕地正月十六夜之走街,恐亦遗俗也。 ”(《坚瓠续集》 卷二)聊作此俗起源之一说。 到了明代,放烟火成了上元节的又一重要景观,也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正德《琼台 志》记载了海南的烟火:“官衙烧火树银花,巧藏故事、生禽,炮杖声震不绝。乡落男妇二三 十里者入城聚观,名曰放烟火。”烟火的种类丰富。江苏高邮的烟花爆竹有名,万历《扬州府 志》说:“高邮州火炮制作淫巧,尤为糜费,或数百为团,或径尺为筒,远近争诧为奇。 ” 除 此之外,正月十五日还是中国古代的祈蚕日。《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 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从字面看,似乎这是祭祀门户之俗。不过该书注引梁时吴均《续齐 谐记》说:“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此地 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而失之。成如言作 膏粥。自此后大得蚕。”细读此文,可知作膏粥是为了祭蚕神以宜蚕,并无置膏粥于门之事。 后世在门上置粥,也是表示祀蚕。祀蚕桑是祀门户的本义。 《荆楚岁时记》还记载:“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 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初学记》卷四引)又说:“世人正月半作粥祷之,加肉 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 ‘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则是为蚕逐鼠矣。” 这两则史料均出自北朝系统杜公瞻的注,逐鼠的祈蚕是咒逐使蚕茧大乱的老鼠,祝福多丰。用 2 / 11

粥糜可能是受到南方影响,而以肉代替油膏与南方有异。前一则是于门户迎阳气的活动。这种 祀门以迎阳气,在东汉末的《独断》、《四民月令》中均有记载。而《四民月令》记述华北风 俗。杜公瞻注很可能继承了这个系统,以杨枝所指祭祀,意味着在福祥来的方向祭祀。 二、 正月十五祭厕神仙:因其可帮助农事生产正月十五日祈蚕风俗中,还有卜紫姑的活 动。《荆楚岁时记》说:“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紫姑卜的故事出自南朝刘宋时 期刘敬权的《异苑》:相传紫姑神曾是妾,为正妻所嫉恨,经常让她做秽事,紫姑在正月十五 日气愤而死,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做成紫姑的形象,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她,祝告说:“你丈夫 不在家,曹夫人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出来。”紫姑神显灵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这个故事 说明刘宋时代已有迎紫姑占蚕桑众事的风俗,紫姑是作为厕神发挥作用的。如同中国民间乞如 愿风俗一样,厕所和生产有密切关系,厕所带来的粪土对于农桑有重要作用。人们相信悲愤非 常之死,其灵必强盛。如汉代戚夫人死于厕,后人也视之为戚姑神。关于祈蚕信仰和正月十五 的联系,他认为正月十五日作为一岁中最初的满月,具有特殊意义,有占月之俗。月是阴性, 其神为嫦娥,而蚕桑也是女性的工作,如《续齐谐记》所说,蚕室之神也是女神,作为厕神的 紫姑是女神,在初望之日,会有效用的。 紫姑神在唐诗中有所反映。熊孺登《正月十五夜》: “紫姑神下月苍苍。”李商隐《上元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 姑。”唐代上元节的紫姑神信仰可见一斑。 三、 揭秘古代元宵节美食:肉馒头、煎粉饼、糯米丸 正月十五日的饮食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祈蚕所用 “膏粥”是白 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荆楚岁时记》所载是豆粥上加油脂。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北 方迎阳气活动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蚕之俗则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袭了南朝正月 十五日食粥传统。 唐宋时代兴起吃面茧。《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都城长安贵家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 职务的高下。《岁时杂记》更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可知面茧是 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 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南宋江西吉水杨万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 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题诗,其中说:“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 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诚斋集》卷五)。上元日吃面茧以像蚕茧, 吃面茧及茧卜源于祈蚕古俗。唐宋时代茧卜内容更广,增加了卜官位和祸福内容。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 子手,从其技法中可 知, 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岁时杂记》记载北 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 ”,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 ”。当时卖 必鸣鼓, 谓之“ 鼓”。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臛,谓之圆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 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粔籹”;“捻粉团栾意”。可见团子是实心米 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宝糖 与北宋的焦 为一类,均是 ,就是 唐代的油炸 。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 ”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应当有馅。从 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 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代,自古以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最流行的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 3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