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解析版资料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举例
考点梳理
1.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2.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角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2)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北60°等;
(3)方位角
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
②).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
【助学·微博】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侧重考查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能力.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
(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
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
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考点自测
1.(2012·金陵中学)已知△ABC 的一个角为120°,并且三边长构成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则三角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
解析 记三角形三边长为a -4,a ,a +4,则(a +4)2=(a -4)2+a 2-2a (a -
4)cos 120°,解得a =10,故S =12
×10×6×sin 120°=15 3. 答案 15 3
2.若海上有A ,B ,C 三个小岛,测得A ,B 两岛相距10海里,∠BAC =60°,∠ABC =75°,则B ,C 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
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
BC sin 60°=AB sin 180°-60°-75°.解得BC =56
(海里).
答案 5 6
3.(2013·日照调研)如图,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海里的M 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 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________海里/时.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MN =
68sin 120°sin 45°=346(海里),船的航行速度为3464=1762
(海里/时). 答案 1762
4.在△ABC 中,若23ab sin C =a 2+b 2+c 2,则△ABC 的形状是________.
解析 由23ab sin C =a 2+b 2+c 2,a 2+b 2-c 2=2ab cos C 相加,得a 2+b 2=
2ab sin ⎝
⎛⎭⎪⎫C +π6.又a 2+b 2≥2ab ,所以
sin
⎝
⎛
⎭
⎪
⎫
C+
π
6
≥1,从而sin
⎝
⎛
⎭
⎪
⎫
C+
π
6
=1,且a=b,C=
π
3
时等号成立,所以△ABC 是等边三角形.
答案等边三角形
5.(2010·卷)在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b
a
+
a
b
=6cos C,则
tan C
tan A
+
tan C
tan B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利用正、余弦定理将角化为边来运算,因为
b
a
+
a
b
=6cos C,由余弦定理得
a2+b2
ab
=6·
a2+b2-c2
2ab
,即a2+b2=
3
2
c2.而
tan C
tan A
+
tan C
tan B
=
sin C
cos C ⎝
⎛
⎭
⎪
⎫
cos A
sin A
+
cos B
sin B
=
sin C
cos C
·
sin C
sin A sin B
=
c2
ab·
a2+b2-c2
2ab
=
2c2
a2+b2-c2
=
2c2
3
2
c2-c2=4.
答案4
考向一测量距离问题
【例1】如图所示,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均为60°,AC=0.1 km.
(1)求证:AB=BD;
(2)求BD.
(1)证明在△ACD中,∠DAC=30°,∠ADC=60°-∠DAC=30°,所以CD =AC=0.1.又∠BCD=180°-60°-60°=60°,
故CB是△CAD底边AD的中垂线,所以BD=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