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模式,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1. 刘江山理论:刘江山在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中提出了“资源类型论”和“市场类型论”。

资源类型论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型产业上;市场类型论则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关注规模大、消费潜力大的市场。

2. 再工业化理论:再工业化理论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产业分工中提取更多附加值,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优势,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1. 资源获取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

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能源和矿产资源,以支持国内的工业发展。

2. 市场开拓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 技术转移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例如,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先进技术,推动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非常份额或绝对控制权下,通过设立子公司、购买股权、开展合作项目等形式,在一个国家获得或增加对企业的控制权,并进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实际运营活动的行为。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商直接投资与全球化经济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个经济体的居民通过购买或设立境外市场的股权、购买投资项目的资产或充实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资本帐户上的资本流入,以获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并从中获益。

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接近性、资源获取、成本优势、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等。

不同的国家和企业可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不同的动因,这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等因素。

1.3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技术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外汇收入等。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本外流、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2.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0年至201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从3,102亿美元增长到19,757亿美元。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和德国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3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荷兰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4 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

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

8、试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战略意义。

理论依据寻求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必须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考虑。

从宏观上讲,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及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从微观上看,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有一定的优势,绝对的或相对性的优势。

确定了上述的理论视角,下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理论分析。

1.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邓宁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格局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并把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周期按着经济发展阶段分成4个阶段。

中国学者刘红忠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和投资发展周期,指出中国目前仍处在周期的第二阶段,即在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但前者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后者。

这表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规模化的对外直接投资阶段。

2.适用技术理论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上都处于弱势,但中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中国拥有多层次技术结构优势,如小规模技术和差别化技术优势,这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显著不同的,只能作为比较优势。

这种小规模技术包括复制技术,即对西方国家早已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完全照搬,缺乏创新技术,被威尔斯称作“降级技术”;创新技术,即中国企业根据中国的生产供给、需求条件和企业自身特有的学习能力,对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活动,把引进的技术作了地方化处理,形成拉奥所说的“当地化技术”。

创新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比引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小规模适用技术特征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适宜在发展中国家投资。

企业可以将这种技术作为较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投资。

此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庞大的市场为企业积累了生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产品的经验。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一些企业已经开发出来可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与名牌产品不同的差别化消费品生产技术,能够满足发达国家差别化的消费品位和购买力,从而形成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言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且通过投资控制或拥有该企业的至少10%以上的股权。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投资者通过跨国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目标国家,从而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工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因为市场存在失灵而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益。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绕过市场的限制,直接控制和管理资源,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市场失灵理论对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资本国际化理论资本国际化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策略决策。

通过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资本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力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促进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长。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使得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目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规模。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提高本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促进目标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国投资者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 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 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
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 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
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业,企业内贸易占
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
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 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 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 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 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 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 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析方 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
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
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 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 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 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 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 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 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 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 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 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 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 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 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 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资子 公司也参与其中。

第3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3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研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发 展条件及行为方式的理论,其核心内容体现在生产要素的跨国流 动以及投资方取得经营管理权等方面,而追求投资收益的长期最 大化则是其经营的根本性目标。
本章小结
对外直接投资的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 的内部化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
3.4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1.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形成一个对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普遍适用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邓宁在20世纪80年代初 期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又称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他 发现,一个国家投资发展路径及该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处的位置与 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低 增加 增加 增速下降
无 低 增加 增加
对外投资 净额 负 负


3.4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 3.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评价 • 贡献:
①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发展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并且从动态 的角度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 系,扩大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解释范围;
② 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实 践中企业和政府可以根据投资发展路径和阶段特征来判断本国 所处的投资发展阶段,进而做出合理的政策、经营活动安排。
3.4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 局限: ① 仅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 局限性; ② 无法科学合理地解释处于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为何会出现 直接投资流入与流程趋势不一致的情况。
3.2 内部化理论
• 局限: ① 忽略了对跨国公司这一典型国际化垄断组织行为特征的研究, 未能科学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方向和区位分布; ② 只强调了市场竞争不完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消极影响,忽视 了其积极影响; ③ 没有讨论跨国公司在替代国际市场后其内部分工体系形成与 发育的过程。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

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

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一、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

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既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事实,那么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它们的竞争优势何在?他们的投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何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经济学家提供相应的答案。

为了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国际经济学界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创立了一些新的理论学说。

但能形成较系统、较成熟的理论的却不多。

这些理论成就远远逊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方面的成就。

这些理论虽然在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不属于主流理论,但其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这些不同理论流派的思想,可以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为切入点长期战略理论长期战略理论是鲁伯等人根据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而总结提出的。

他们的调查涉及80多个跨国公司,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厂商的长期战赂考虑。

在上述学者看来,不同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

例如,较之注重于东道国市场的投资,以出口导向的投资通常需要较短的回收期或较高的收益率。

但是,如果把各种外国直接投资一并考虑,鲁伯认为,预期的投资利润率(而不是当前的利润率)对投资水平有着根本的影响。

该研究还认为,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是长期的战赂考虑,其中包括长期利润率、市场规模和潜力以及生产成本,投资刺激对以出口导向的投资选址有一些影响,并会增加市场拓展和政府倡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向发展中国家的流量。

鲁伯等人的研究是实证性的。

他们把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归因于不同的因素,这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长期战略理论对于我国的指导意义在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长期发展战略,短期的利润率不应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投资的选址上,也应把企业未来的发展考虑在内。

二、以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性为切入点1.小规模技术理论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专著中对该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理论评价
0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概述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理论背景
该理论是在对之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理论发展
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该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目录
contents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投资理论
01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外国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外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权或参与其经营管理。
理论概述
国家应投资于提升自身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国家应鼓励企业采取合适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自身竞争力。
理论概述
新产品刚刚研发成功,技术密集度高,生产要素需求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劳动力为主。
创新阶段
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生产要素需求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主。
成熟阶段

第三章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基于上述特点,当知识资产对外转让成本很高或者其他条件 不具备时或者出于保护本企业的知识资产,跨国公司通过对 外直接投资直接把知识资产转让给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就可 以以低成本获得母公司的知识资产,有望在竞争中获得更高 利润,也充分显示了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与此相反,东道 国企业则要付出高额成本才能获得此类知识资产,其竞争力 则大减。
阿利伯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影响因素的新角度。但是阿利伯理论也存在缺陷,它不能 解释不同货币区域之间的交叉投资,也不能解释跨国公司 对两个使用同样货币的国家同时进行直接投资,更不能解 释疲软货币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坚挺货币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的理由。
4.尼克博克的“寡占反应论”。尼克博克于1973年发表了题为 《寡占反应与跨国公司》的文章,文章强调寡占反应行为是 引起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尼克博克 把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分 为 “进攻型投资”与“防御型投资”。进攻型 投资是指第一个在国外市场建立子公司的寡头公司的投资; 防御型投资是指同行业其他寡头公司追随进攻型投资而至同 一地点进行的投资。跨国公司采用不同类型投资的动机不同 ,前者可以用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后 者则需要由寡占反应行为来解释。后者是尼克博克的研究重 点。
②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表现于: 一是技术优势。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拥有的最重要的垄断优 势,主要表现于保持核心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前者是 跨国公司维持其垄断地位的保障,后者是跨国公司维持其垄 断地位的手段。二是管理优势。跨国公司经过长期竞争的洗 礼,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能够保证跨 国公司高效运作;另一方面则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技术,足以 满足跨国公司世界范围内一体化生产的需要。三是资金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

内部化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详细描述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约翰·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 本、消除市场不确定性、保护技术优势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内部化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拥有一定 垄断优势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拓展和技术转移。
案例二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对南非的金属矿业项目,该项目 是中国对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之一。
案例三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美国的电信设备项 目,该项目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直接投资项 目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 资流入。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投 资者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社 会等方面的信息支持。
04
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与案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投资规模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涵盖能源、 矿产、制造业、服务业等。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 比较优势的差异。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该理论认 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比较优势 的差异,投资应该从母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 转移到东道国相应的产业中去。这种投资模式可以充 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双方经 济的共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点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长期性、控制性和实体性等特点,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收益。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尽管获得技术授权的外国公司也许能够借助技术 授权复制该企业的产品,但通常达不到与该企业同样的效果。
如果这三个缺陷会给企业的经营造成非常严重的不利影 响,为克服这些不利因素,企业往往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 不是进行技术授权。
第三节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 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 尔伯格的补充而加以完善。它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 立理论,解释了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 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
除了运输成本,有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对现有的 和未来可能的诸如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的贸易壁垒所做 出的反应。
二、技术授权的局限性
以技术授权作为利用外国市场的战略具有三个主要缺陷。
首先,技术授权可能导致一家公司将宝贵的技术和技能 转让给潜在的外国竞争对手。
其次,技术授权并不能使企业牢牢掌握利润最大化所需 要的在国外的制造、营销和战略控制权。
垄断优势理论总结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条件:一 是企业必须要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其在与东道国企业竞争 中的不利因素;二是市场不完全性的存在,即“结构性市场 非完美性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的传统贸易理论的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形成 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时间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第二节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出口的局限性
出口战略的可行性经常受到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制约。 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运输费用,某些产品经过长途运 输后就变得无利可图。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

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论文摘要:从评价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入手,立足于我国现实,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从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确定、地区选择以及政府的宏观支持几个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关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具体构想。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战略一、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介评在讨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前,很有必要先对西方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予以简单评价。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外可谓众说纷纭,但从学术渊源或其基础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体系;另一个是以产业组织为基础的体系。

前者是宏观分析,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之一是完全竞争;后者是微观分析,即从企业层次出发进行分析,其重要假设是不完全竞争,由于完全竞争假设与经济生活的现实相距太远,同时从微观层次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切合理论上和实际上的需要,故后者是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

从微观方面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的内部化理论以及费农、约翰逊的区位因素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是单纯从某一个方面来说明国内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因此,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十世纪70年代末,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教授邓宁在总结了这些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这些传统理论的集大成者,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了解释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经典与主流。

邓宁认为,前几种理论都是孤立的研究跨国公司的投资动因和行为机制,而实际上,直接投资只是跨国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跨国企业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经营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和方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优势论和区位理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类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这三类优势的拥有程度作为垄断企业跨国经营方式选择的依据和条件。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章)
25
第五节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四、分析过程
国际投资是市场不完全的产物,市场不完全性导致了所有权优 势,所有权优势是跨国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有权优势不足于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 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它方式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 部化优势才能说明为什么对外直接投资要优于许可证贸易; 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于说明为什么企业把生 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 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做出选择; 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2、成熟的寡占阶段:规模经济,成本优势。牵制战略与跟进 战略。 3、衰老的寡占阶段:丧失优势。通过价格协调瓜分市场;或 用产品差异化维持市场;或退出进入新的领域。
14
第三节 产品周期理论
三、寡占反应理论
是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些跨国 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于其他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 种反应,目的在于维持竞争力的均衡。 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一种是进攻性投资, 指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的先行者;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第二种
4、维护垄断优势
21
第四节 内部化理论
四、评价
内部化理论从内部市场形成的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对跨国公司的内在形成机理有比较普遍的解释力。
内部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企业经营决策的内部 因素,却忽略了对影响企业运作的各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对 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缺乏总体认识,对对外直接投资 的区位选择等宏观因素也缺乏把握。
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5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F I N ANC E &ECONOM Y 金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近邻印度的纺织业规模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发展势头甚猛。

对此笔者对浙江的纺织企业有一下建议:浙江纺织企业首先应该清楚地看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国际品牌缺少,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弱化,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不断增多等。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促进我省纺织业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当务之急。

我们浙江纺织业应该大力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一是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模式,提升纺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档次、售后服务和品牌上下功夫,学习日本经验,加强非价格竞争,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进行革新,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纺织业总体竞争能力。

在目前纺织品出口还比较混乱,纺织业小企业比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竞争无序。

出口值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4915家,约占浙江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数量的80%。

这些中小企业,出口量有限,且纺织品出口以同质化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中小企业主大多注重眼前利益;因其自身实力、品牌效应、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缺陷,动不动就打价格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同行残杀,相互压价的情况时有发生,结果,造成竞争无序的局面,不仅牺牲了企业利益,行业利益,国人同胞的利益,同时给国家的外经贸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

可以预见,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在今后激烈的国际贸易面临被淘汰,笔者认为,为了浙江纺织业的明天,适当的产业调整是必要的。

针对这种混乱的局面,笔者建议建立一个权威的行业协会,这个协会必须起到组织引导作用,适时对企业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让企业快速反应,规避风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设立行业惩罚标准,这个协会的角色,也可以让政府适当参与扮演,利用政府的资源,通过经济杠杆、信息服务、法律体系,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等与其它经济政策相融合的方式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精选文档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一)国际产业级差与产业梯度转移当前,在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全球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工业部门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 对于其他一些更为落后的国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社会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

一个由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到半工业化国家最后到落后国家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形成,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新战略国外主流对外投资理论大都是以跨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点的。

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优势为前提的。

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半工业化国家而言,这些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照搬只怕永远也无法摆脱目前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现国外先进技术并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应该按照以下两个目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1、产业提升目标论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科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

从资金利用方面来说,只有扩大技术和市场开发深度,才能有效利用外汇资源,才能改正国内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

我们应加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并带动本币资金和其它要素的投入。

2、有限优势利用论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开辟新兴产业;第二,改造或淘汰落后产业。

我国要大力发展对贫穷落后国家的投资。

而且要立足于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留出资源,扶持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二、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意义(一)对国际收支的意义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对本国国际收支产成有利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收支的波动进行调节。

因此,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减轻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的逆差,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

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

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一、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

(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

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二)垄断优势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 1. 资金优势● 2. 技术优势● 3. 规模优势● 4. 组织管理优势● 5. 信誉和商标优势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

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技术知识是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三、垄断优势理论评价●1、斯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性质,对以后诸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2、垄断优势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缺乏普遍意义。

而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略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

●3、按此理论,则只有寡头企业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60~7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行为。

第三节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产品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弗农(Raymond Vernon)。

1966年,他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该文在大量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Cycle )。

一、早期的产品周期理论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弗农指出,产品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产品的技术特点、市场供求关系、卖方市场竞争状态各不相同,于是生产者要选择不同的生产区位。

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跨国公司在产品寿命周期运动中,根据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制定的生产区位决策。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1、新产品阶段:产品开发与投产初期,创新国国内生产,以出口形式满足国际上的少数需求,不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步成熟,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技术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

●3、标准化阶段:产品技术定型,创新国与次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资金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

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一个实例:世界彩电生产转移产品周期理论三阶段特征归纳简表二、弗农对自己理论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他将产品寿命周期重新划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

为了维护寡占利益,国际企业在各个阶段的策略应当是:●1、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新产品研发与差异化。

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当的区位(国家或市场)来进行直接投资●2、成熟的寡占阶段:规模经济,成本优势。

牵制战略与跟进战略。

●3、衰老的寡占阶段:丧失优势。

通过卡特尔协调价格瓜分市场;或用产品差异化维持市场;或退出进入新的领域。

三、寡占反应理论该理论是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提出来的。

他认为,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于其他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反应,目的在于维持竞争力的均衡。

他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一种是进攻性投资,指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的先行者,可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第二种是跟进型投资,是一种寡占反应行为,可用寡占反应理论解释。

该理论是对产品周期理论的有益补充。

四、理论简评●1、进步意义:产品周期理论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该理论从技术产品垄断角度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特征,特别是解释了“何时”去“哪儿”投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局限性:产品周期理论不足在于缺乏普遍性的解释力:①它无法解释非标准化产业(例如石油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

②理论中母国垄断优势消失是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故无法解释现实中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持母国技术优势的同时,仍然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实。

③理论所构造的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向梯度模式,不能解释一般发达国家向最发达国家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④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来看,其中大部分是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第四节内部化理论一、科斯与内部化理论●1、罗纳德·科斯(R. H. Coase):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科斯定理: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

●2、内部化理论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论文,文中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企业边界的问题,但当时未能引起世人注意,后经多人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内部化理论。

●3、科斯内部化含义:市场不完全将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企业为了避免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便产生了“内部化”即以企业内部市场取代不完全的外部市场的倾向。

●3、企业的性质:对市场的替代●4、企业的边界:内部化边际收益=内部化边际成本5、外部市场和市场内部化的差别二、内部化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1、内部化理论代表人物内部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P.Buckley)和卡森(M.Cason)及拉格曼(A. Rugman)提出的。

其提供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研究思路,其理论有力地解释和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一度被称为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至今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之一。

2、内部化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内部化理论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存在会导致企业参加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企业就会创造内部市场进行交易。

这里理论所指的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包括半成品、特别是技术、信息(渠道)、营销技巧、管理方式和经验等无形资产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即使实现,企业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必然促使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进行交易,企业便获得了扩张力。

这一内部化过程如跨越了国界就是对外直接投资。

三、市场内部化的动机●1、减少交易成本●2、规避中间市场的不完全性●3、运用内部调拨价格●4、维护垄断优势四、决定企业内部化的四个因素●1、产业因素:如产品特征、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2、区域因素:如地理位置、文化差异、社会心理等●3、国别因素:如国家政治、法律、金融、税收等●4、企业因素:如企业的国际化实施能力、人才储备、企业文化等五、理论评价内部化理论从内部市场形成的角度阐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跨国公司的内在形成机理有比较普遍的解释力。

内部化理论的不足之处是过分注重企业经营决策的内部因素,而忽略了对影响企业运作的各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缺乏总体认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等宏观因素也缺乏把握。

第五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邓宁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决策是由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决定的。

同时具有以下三优势方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优势;●2、企业通过内部市场来扩大对这些优势的利用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3、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拥有垄断优势要比利用母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三、三种优势●1、所有权特定优势也称”竞争优势“或”垄断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创新能力、规模经济、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