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资源统计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徐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以下将对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徐州市的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024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8%。
这表明徐州市经济结构逐渐优化,服务业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其次,徐州市工业产值明显增长。
2024年,徐州市工业总产值为388.7亿元,同比增长9.3%。
其中,重点工业增加值增长10.7%。
这主要得益于徐州市政府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工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三,徐州市农业保持稳定发展。
2024年,徐州市农业总产值为13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
粮食总产量达到640.5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徐州市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了农作物品质产量,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此外,徐州市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
2024年,徐州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教育方面,徐州市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历史最高,中小学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卫生方面,徐州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医疗资源配置更加均衡。
文化、体育方面,徐州市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出徐州市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工业产值增长明显,农业保持稳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这些数据表明,徐州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大各项工作力度,推动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升,满足广大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民经济统计学(参考知识点整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一·学习指导本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国民经济统计总论: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国民经济基本分类、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统计平衡表方法(2)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人力资源统计、自然资源统计、资产负债统计(3)国民经济总量统计:国民经济总量统计的一般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实践、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扩展(4)国民经济过程统计:财政与税收统计、金融与货币统计、价格统计、通货膨胀统计、资金流量分析。
(5)国民经济动态统计:经济增长统计、经济周期统计、经济动向预测方法(6)国民经济结构统计:产业结构统计、市场结构统计、区域结构统计、投入产出分析(7)国际经济关系统计:国际贸易统计、国际投资统计、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国际收支统计、国际经济比较统计、国力比较统计。
(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点、国民经济核算史、国民经济账户、国民经济矩阵、社会核算矩阵(SAM)、附属核算。
二·第一章总论第一章第1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研究范围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二、研究对象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
“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第一章第2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一、独立的社会科学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1.与统原的关系统原:什么是相对数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4.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指导方法分析三、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章第3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一、指标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2.原则(1)马列、邓小平指导(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第一章第4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一)意义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二)原则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机构部门的划分、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一)分类标志和原则劳动的社会分工为基本划分标志具体:1.按劳动的产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同一性2.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同一性3.该经济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即行业规模大小)(二)分类的基本单位应该是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果*通用的方法: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1一定场所2一种或一种以上次要活动3一个点如联合企业多个单独的基层单位(二)联合用ISIC1948 1958、68、89三次修订把所有市场通过与交换的收入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确定小类:按经济形式的性质中大:按基层活动的特性17个主要门类 60个大类173个中类 306小类例:D-22-2-1 制造业、出版物印刷品大类、印刷品和服务中类、印刷品小类(三)我国:1984 划分标志普查第一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于1996年组织实施。
赣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赣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引言赣州市是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西省南部。
它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也是江西省的重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心。
本文将介绍赣州市2023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二、国民经济发展赣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该年的关键指标:1. GDP增长赣州市2023年的GDP总量达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赣州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2. 主要产业增长赣州市的主要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均保持了稳定增长。
其中,农业产值达到XXX亿元,工业产值达到XXX亿元,服务业增长X.X%。
3. 外贸进出口赣州市的外贸进出口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2023年,赣州市的进出口总额达到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赣州市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
4. 投资环境赣州市在2023年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XXX万元,比上年增长X.X%。
这体现了赣州市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的努力。
三、社会发展状况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赣州市在2023年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该年的社会发展情况:1. 就业状况赣州市就业状况良好,202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XXX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X.X%以下。
这一表现归因于赣州市积极推动就业政策,并持续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
2. 教育水平提升赣州市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3年,赣州市新增高中学校X所,新增中职学校X所,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3. 医疗卫生改善赣州市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该市新增X家医疗机构,新建X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充和完善。
4. 生态环境改善赣州市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城市环境。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四、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 算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的产生 与发展。 (1)形成阶段: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是1665-1920年,初创阶段。其 特点:一是由个别经济学家进行估算, 缺乏连续性。
• 第二时期1920-1939年,发展很快。
主要表现:一是政府重视。 二是在国民收入统计的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 第三时期1939-1953年,国民收入统计大 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一是计算国民收入的国家增加。 二是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
(2)SNA发展阶段: • 1953-1968年:对原SNA加以补充和拓展 。 • 1968-1993年:对1968年SNA进行修订和 更新。
三、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是特定国民经济现 象总体的某种特征的数量概念 。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 所组成的多层次、系统性的指标群(集 合)。
(二)设计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其体系的原则 1、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情况 出发。 2、要能够全面描述国民经济现象和过程的各个 方面的数量表现。 3、要从宏观角度出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宏观管理。 4、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注意指标体系的联系和 协调。 5、从动态角度出发,注意指标体系的修订和完 善。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任务和内容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任务 : 1、进行国民经济总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 运行的过程和全貌。 2、研究国民经济的主要比例关系和平衡关 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和分 析。 3、组织协调整个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发挥 统计的监督检查作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引言国民经济统计是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旨在对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统计,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定义国民经济统计是指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各个领域和部门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系统统计和综合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就业情况、消费水平等。
国民经济统计的分类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统计和微观经济统计两大类。
宏观经济统计宏观经济统计是对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收入分配、物价指数、金融统计等。
宏观经济统计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统计微观经济统计是对各个经济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工作。
主要指标包括企业产量、销售额、利润率、就业人数等。
微观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的竞争情况,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国家经济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增长率、就业状况、消费水平等。
通过国民经济统计,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个产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
通过对产业和行业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制定产业政策,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国民经济统计可以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投资者和企业可以通过国民经济统计了解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等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提高投资和经营的成功率。
最后,国民经济统计可以帮助各级政府进行财政预算和资源调配。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政府可以了解税收收入、财政开支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财政规划,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与技术国民经济统计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习题与答案
1、下列资产分类错误的是()A.经济资产=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B.生产资产=固定资产+存货C.非金融资产=生产资产+非生产资产D.非生产资产=自然资源+合约、租约和许可+外购商誉和营销资产正确答案:B2、下列属于生产资产的是()A.商誉B.天然林C.公海里的鱼D.厂房正确答案:D3、下列不属于经济资产的是()A.阳光B.大庆油田生产的石油C.SDRD.黄金正确答案:A4、根据SNA,本国就业人口包括()A.在规定的时期内正在从事有收入的职业工作者B.在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机构工作人员C.外国科研基地工作的人员D.在国外经营的渔船、其他船只、飞机和浮动平台上工作的船员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因素会对经济活动人口变动趋势有影响()A.人口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B.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素质C.劳动适龄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D.未达和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正确答案:A、B、D2、下列哪些方面是城镇调查失业率与登记失业率的区别?()A.数据获取方法不同B.统计范围不同C.指标定义不同D.作用不同正确答案:A、B、C、D3、经济活动人口不包括()A.经济活动人口必须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B.不具备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C.具有劳动能力却没有从事或谋求工作愿望的人口D.原始部落人群正确答案:B、C、D4、中国就业数据来源主要有()A.住户调查B.基层单位调查C.行政数据正确答案:A、B、C、D5、失业人口统计不包括()A.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B.精神病人C.完全伤残不能从事任何社会性劳动的人员D.目前无工作,也没有工作要求的人正确答案:B、C、D6、固定资产包括()A.构筑物、机器和设备B.育得资产C.天然矿藏D.知识产权产品正确答案:A、B、D7、生产资产根据其持有者和持有目的,包括()A.固定资产B.存货C.贵重物品D.商誉正确答案:A、B、C8、贵重物品包括()A.贵金属B.宝石C.古董正确答案:A、B、C三、判断题1、城镇登记失业率就是指城镇调查失业率正确答案:错2、在资产负债核算中,负债被视作“负资产”正确答案:对3、耐用消费品不能等同于固定资产正确答案:对4、并不是所有的合约、租约和许可都算作非生产资产正确答案:对5、永续盘存法是用来估算固定资产存量的一种方法正确答案:对6、自然资源包括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水资源、育得森林和矿藏正确答案:错7、只有当一个机构单位被整体购买或者一项可识别的营销资产被售予另一机构单位时,才记录外购商誉和营销资产正确答案:对8、声誉、技能等SNA被认为是资产正确答案:错。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内容
各生产要素组成的总体系统。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
从三个角度理解国民经济: ▪ 从社会再生产运行过程看:国民经济包含了
生产、分配和使用这些基本环节。 ▪ 从劳动分工角度看:国民经济由不同的产业
部门或、
二、国民经济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
▪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包括劳动力资源统计、自 然资源统计和资产负债核算等内容。
▪ 从统计方法论角度看,国民经济资源统计是 对国民经济存量的统计。
▪ 包括人力资源统计、就业与失业统计、资源 与环境统计、资产与负债统计等。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
▪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是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 运行总成果的统计,它可以使人们概要地掌 握一国国民经济的基本规模和水平。
疑、发现和改进; ▪ 对某统计方法采用所需要条件的分析,如对数据的要求、对
方法所含假设前提的分析或假设条件放宽后对数据分析结论 的影响; ▪ 科学分析所得数据以期得出正确结论的研究; ▪ 信息社会中统计数据的选择使用以及数据的再开发; ▪ 对统计方法应用场合和范围的研究; ▪ 不同统计方法应用于同一事物分析时的比较研究; ▪ 不同学科间数量方法交叉应用可能性的探讨。
▪ 内生发展是由本学科的相关学者在学科领域内进 行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改进与创新。
▪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内生发展往往出于学科自我扩 展的需要。
▪ 内生发展专注于不同经济问题所体现的测度上的 共性,着重从横向扩展实证分析的方法论体系, 往往是较为系统化的学科发展。
▪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外生发展和内生发展是相辅相 成,互动发展的。
▪ 包括:消费与投资统计、货币与金融统计、 财政与税收统计、资金流量核算等。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通过“统计误差”项目调整其他两种方法的计算; 我国则多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
12-21
(四)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 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 固定资产折旧。国内生产净值是一个没有任 何重复计算的社会生产最终成果指标。由于 在实际核算中,固定资产损耗的影响因素很 复杂,且具体的折旧计算方法又很多,每种 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假定性,全社会在计算折 旧时也难以做到客观、统一,这些都会在某 种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生产净值(NDP)作为一个 宏观指标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国民经济分类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分 类对象,二是分类单位,三是分类标志。
12-11
二、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的区分
“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经济领土上具 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型单位。一国的所有 的常住单位或所有机构部门构成该国的“国 民经济总体”;
所有与常住单位发生经济往来或存在经济联 系的非常住单位则统称为“国外”,其地位 是与国民经济总体相对应的。
12-2
第一节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国民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核算 二、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12-3
一、国民经济运行与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统计”也称“国民经济核算”,它 是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统计 核算,藉此从数量角度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的 条件、过程、结果及其内在联系。
分组成。资本交易引起资产所有权变更,金融交易则引起金 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 (三)储备资产变动: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拥有的可直接对 外支付的金融资产储备。 (四)误差与遗漏:由于各个项目资料渠道不同或资料不完 整,以及记录时间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误差,称为 “误差与遗漏”。该项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起平衡数据的 作用。 (五)各项目之间的平衡关系 误差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 产差额)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件 (3)
劳动力资源的地区结构统计
分析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资 源性别结构,就可以研究男性 和女性的相对经济地位,反映 不同的经济调整对男性和女性 人口的不同影响。
CH2-1 劳动力资源统计
9
三、劳动力资源动态统计
劳动力资源增减变动统计
劳动力资源增减变动统计
自然增减是指因自然规律或某些不确定 因素使劳动力资源总量发生变化,如生老 病死、意外身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
在SNA 中把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区分开使用,鼓励用户开发卫星账户对人力资本进行记录。而世界银行从监 测国家经济进步及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首次在《2018年国民财富变化——建设可持续的未来》中对世界各 国的人力资本进行了测算,它包括健康和教育的影响作用,并以个人剩余工作年限的收入现值来衡量。
CH2-1 劳动力资源统计
实际工作总时间
包括:直接时间,相关时间,停工时间,休息时 间。 不包括:各种离职时间(年假、公共节假日、病 假、产假和履行公民义务的时间);未从事生产 性工作时的往返时间;培训之外的其他教育时间 ;公差时的就餐时间以及其他长休时间。
7
二、劳动力资源静态统计
劳动力资源总量统计
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
经济活动参与率
CH2-1 劳动力资源统计
8
二、劳动力资源静态统计
劳动力资源结构统计
劳动力资源行业和产业结构统计
各行业或各产业的劳动力 人数的比重,以监测国家 或地区经济结构运行情况, 判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
劳动力资源的地区结构统计
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上的 分布情况,依地区的划分标 准不同,其分布研究结果也 不同。
劳动力资源流动统计
在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可以让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行 业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之间移动,这有利于人才效能的发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 利用率。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受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规律性。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统计学导言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它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以揭示经济的规律和特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
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将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指标以及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应用。
定义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国家经济总体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
它以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为核心,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经济数据,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发展历程国民经济统计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并开始研究国民收入的构成和分配。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各国对国民经济的统计需求越来越强烈,国民经济统计学得以迅速发展。
20世纪初,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增加,国民经济统计学开始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1913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的概念,将国民收入的测算从个体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上。
随后,随着统计学理论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民经济统计学在各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比如,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始制定统一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方法,以便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
主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经济活动的总和。
GNP的计算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的支出和对外贸易等因素。
GNP的变化可以反映国家经济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GNP数据,可以了解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及其内容
学习⽬标: 掌握国民经济核算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熟悉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与功能,及其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结构。
1.国民经济统计的性质与功能 1)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宏观统计,通过⼀套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表,搜集数据,系统反映⼀时期国民经济的总体状况和内部关系,并对国民经济状况进⾏分析评价,以此为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提供数量依据。
2)国民经济统计与⼀般统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是关于统计学基本⽅法原理的介绍,国民经济统计则是将统计学原理所介绍的⼀般统计⽅法应⽤于国民经济这⼀特定领域⽽形成的。
3)国民经济统计与企业统计:⼆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统计对象,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对象,属于宏观经济统计,⽽企业统计则是以单个企业经济活动为对象,属于微观经济统计。
⼀般来说,可以将企业统计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基础。
2.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 ⼀般来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五个主要核算表和⼀些附属核算表,其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1)国内⽣产总值及其使⽤表:以国内⽣产总值为核⼼,是对⼀时期国民经济最终产品⽣产、分配和使⽤总量的核算; (2)投⼊产出表:重点核算产业部门间发⽣的中间产品流量,由此详细表现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3)资⾦流量表:两张表。
资⾦流量表(⼀)是收⼊与分配表,是对国民经济范围内收⼊分配和消费过程的核算,资⾦流量表(⼆)是⾦融交易表,主要反映各部门所参与⾦融交易的状况,表现⼀时期的资⾦运动; (4)国际收⽀平衡表:集中反映⼀国的对外经济往来,表现⼀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收⽀平衡状况; (5)资产负债表,反映⼀国和各部门的经济存量。
附属核算表中,包括⼈⼝、劳动⼒、⾃然资源、价格等⽅⾯的核算内容。
3.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结构 以下是针对⼀时期发⽣的经济活动所做的统计,也就是经济流量统计。
(1)⽣产和使⽤统计:以国内⽣产总值为中⼼,阐述国民经济⽣产统计的内容以及⽣产与使⽤(包括消费和积累)的平衡关系,最终形成国内⽣产总值核算表; (2)收⼊分配和财政⾦融统计:⼀⽅⾯介绍财政统计、⾦融统计的基本内容,同时按照资⾦流量表原理说明收⼊分配统计原理; (3)贸易活动及价格统计:⼀⽅⾯着眼于商品市场介绍贸易活动统计的内容,同时针对价格和价格指数的统计⽅法做系统说明; (4)对外经济统计:阐述对外贸易统计、利⽤外资统计以及外债统计的内容,同时对反映⼀国对外经济活动整体状况的国际收⽀平衡表做简单介绍; 以下为经济存量的统计内容: (5)国民资产负债统计:针对⼀国所拥有的国民财产介绍统计范围、统计指标和国民资产负债表; (6)⾃然资源和环境统计:说明如何针对⼀国所拥有的⾃然资源及其环境进⾏统计; (7)⼈⼝和劳动⼒统计:是对⼀国⼈⼝和劳动⼒状况的统计描述,说明经济存量中的⼈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生产范围国民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矿藏、、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2、估价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作用及影响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四、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五、国民经济核算是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计算公式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三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1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3.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是指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它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价值,从资产存量角度看则代表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因正常陈旧和损坏而形成的价值减少,因而表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负增加即固定资本负形成;4.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计算方法生产法计算GDP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计算GDP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法计算GDPGDP = C + I + G +X-M5.产业部门分类依据产业部门划分是从生产角度对交易者所进行的分类;它与货物和服务流量相联系,涉及的是生产单位,即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而基层单位通常是指有一定的场所,生产同质产品或提供劳务,即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概念上讲,它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性质、成本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同质性;产业部门是所有同质性的基层单位的集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所有常住基层单位划分为20个产业部门,并对这些行业进行了三次产业划分.6.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其内容包括:一定时期年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用于增加储备的产品、用于国防的产品和净出口的产品;最终产品严格定义为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又将最终产品分为个人最终消费品和集体消费品;7.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8.金融业总产出金融业的总产出包括银行业总产出、保险业总产出、证券业总产出和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银行企业总产出加上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9.拉式指数德国经济统计学家拉斯贝尔斯于1864年提出了把销售量固定在基期的价格指数,该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各种综合指数的计算;习惯上,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所编制的综合指数统称为拉氏指数,又称为“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如在计算价格综合指数时,以基期的产量或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在计算销售量综合指数时,也以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具体如下:产量或销售量综合指数:K̅̅̅̅K=∑K0K1∑K0K0价格综合指数:K̅̅̅̅K=∑K10K0∑K0K0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指数具有可比性;10.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它处于就业或失业的状态,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11.货币口径我国M1层次的货币口径是:流通中现金+可开支票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12.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食物开支占总消费数量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过来,食物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用于食物消费部分支出的比重就越小;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13.国民经济核算等价原则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14.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1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联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区别: 1人力资本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2 人力资本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则不同,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3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16.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产出总量/全部资源投入量17.生产总值总表18. 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指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及财产收入等形式对增加值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余额为初次分配总收入;19.可支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指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20.总储蓄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国民总储蓄指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21. 净金融投资净金融投资:从实物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是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22. 资金流量账户资金流量账户:亦称资金流量核算,是指从收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述国民经济各类交易活动的一种核算方法;23.初次分配总量初次分配总量: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24.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 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25.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题26. 中间消耗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为了计算准确,计入中间消耗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与总产出的计算方法和范围保持一致;第二,本期一次性使用的,这里需要将中间消耗必须与固定资本消耗区别开;27.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28. 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除投资性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和货币包括银行存款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材料等;一般来说人们把公司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和货币叫做金融资产,其他叫非金融资产;衍生工具:1.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2.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3.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4.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分类非金融资产按是否具有物质形态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产生的方式或过程可划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在非金融资产中,“生产资产”由固定资产、存货和珍贵物品组成;“非生产资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资产,即有形非生产资产,由土地资产、水资源资产、地下资产和非培育生物资产组成;另一类是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权、租约和其他可转让合同、购买的商誉等;29. 资本转移是资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转移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以及债权债务的减免;具体指以下几项所有权转移:①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②同固定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③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④投资捐赠;31.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帐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32.收入再分配账户是收入再分配核算的账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收入的再分配账户核算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最终目的是计算国民可支配收入;它与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紧密联系;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取的最终收入总量;33.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34.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A.非金融企业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E.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35.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个人购买商品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与消费物价指数相似,个人消费开支是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一项报告实际上是个人收入报告的一部分个人消费开支是衡量消费货品及服务价格变动的一个指标,包含实际及估算家庭开支,也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及服务数据;36.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具体包括:“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账补贴”、“出售财物收入”、“其他”;37.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的对称;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支出分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三类,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是不计入GDP的;转移性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类型:社保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38.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UV表法;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按产品的可替代性分:竞争型表和非竞争型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串讲中各章重要公式及必备要点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各章节考试要点总结(整整一天的时间,把老师串讲的重点全部画出来了。
)第一章 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涵义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
统计的特点:具有数量性、总体性。
国民经济的概念: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全部国民经济活动,包含生产统计、流动统计、分配统计、使用统计、劳动力资源统计、国民财务统计和国民经济总和分析统计等。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
标志与变量: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标志按其表现形式不同,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之分。
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既明确了总体特征的概念,即性质,有反应了它的数量。
指标的分类:按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流量与存量: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统计数据资料的来源渠道:直接的获取原始数据和间接的统计数据。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含义: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种类: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
统计报表,自上而下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一种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
数据资料的收集方法:询问法、报告法、实验法。
统计分组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正确的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潜质主要是指品质分组,后者主要是指数量标志分组。
依据分组标志反映的事物特征不同,可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编制次数与分布数列:将总体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组,并按一定顺序排列与列出每个组的总体单位数,这种数列称为次数分布数列,又称分配数列。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统计分组的意义
➢统计分组是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量的起点 ➢可以将零星分散的资料,经过经济统计分组
整理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 ➢可以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
同的各种类型 ➢可以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进行国民经济分类时应注意
➢ 国民经济是一个多分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系 统,可以对国民经济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志进行分 类
(三)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工商会计
国民经济核算
▪ 以经济理论为记账基础, 不能照搬工商核算惯例。
▪ 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理论 核算根据)
▪ 固定资本消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营业盈余
工商会计
▪ 历史成本 ▪ 折旧 ▪ 利润
(三)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工商会计
▪ 工商会计可能会受一些非核算因素的影响, 避税行为、为鼓励技术进步所进行的加速折 旧等,而国民经济核算要排除这些影响。
(二)记录时间
▪ 权责发生制: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 照其债权债务发生的时间,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 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的时间进行统计。
▪ 收付实现制: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按照实际收到或 支付款项的时间进行统计。
▪ 国民经济核算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 原因:可以真实地反映本期经济活动的投入 产出及资产负债的变化,从而保证生产核 算、分配核算、消费核算、投资核算以及对 外交易核算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产 出 估 价 可 选 用 基 本 价 格 和 生 产 者 价 格。
中间消耗估价应使用购买者价格。
五、信息处理的专用方法
(一)汇总 ▪ 将流量加总起来,以反映流量及其总规模
(二)合并 ▪ 合并是指当多个交易单位合成一个单位时,
从使用方和资源方剔除发生在这些单位之间 的交易,以及剔除相互之间的金融资产和负 债。
国民经济统计公式大全
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可能的误差范围,
用 x
p
x
x
X
,p
p
P
展开得:
x
x
X
x
x
,
p
p
P
p
p
抽样极限误差的确定依赖于人们希望控制总体参数的把握程度的大小,统计上把这种把
握程度叫做概率保证程度。
涵义见 P178
t
x
或t
p
x
p
t.
重复抽样:
x
t. =t. x
n
或p
t.p
不重复抽样:
P(1 P) n
f1 x0 f1
f 0
f0
f1
78
6、抽样推断
(二)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x X)2
x 所有可能抽取的样本数目
(p P)2
样本成数的抽样误差:p 所有可能抽取的样本数目
在实际中,由于X, P未知所以无法计算。
1、 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1) 重复抽样
2
x
n
n
(2) 不重复抽样
x
进口商品国外进价(美元)
单位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 出口商品换汇成本=
单位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
13 国民经济分配统计 GDP=GNP-(本国居民在国外投资的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投资的收入 初次分配追求效率(物质生产部门),再次分配追求公平;
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财政收支差率=财政收支差额/财政收入×100%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收入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财政支出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支出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 1、报告期内存款周转次数=(报告期内存款收入发生额+基期存款余额)/报告期内存款平均 余额 2、报告期内存款周转天数=报告期日历天数/报告期内存款周转次数 (1)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增加额/报告期城乡居民货币收入额×100% (2)人均储蓄率=报告期城乡居民储蓄平均余额/报告期城乡居民人数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三章
校
务
要求就 劳动 押
加社 社会
人
学
劳
业者 能力 犯
会劳 劳动
数
生
动
的人 人
动的 的人
者
口
人口 口
经济活动人口(民用劳动力)
非经济活动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
现 役 军 人
军用 劳动 力
2.劳动力资源构成和利用统计 2.1 劳动力的地区、教育程度、性别、部门构成 2.2 就业率、失业率。 ●就业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就业率和失业率也可按照经济活动人口口径计算。
我国人口普查规定: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或居住虽 然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为常住。 我国核算体系中,不包括虽然居住在统计范围地域内, 但未取得居住国国籍的外国公民。
1.3 现有人口:一般指在人口调查的时点上居住在本地的 人口。 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临时外出人口+临时寄居人口 一般来讲,研究地区人口发展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之间的关系时,大多用常住人口;研究一个地区的交通、 商品市场、旅游旅馆等服务业的发展时,大多用现有人 口。
=1984.3万人 (3)社会劳动者人数(就业人数)=1984.3+20+5=2009.3万人 (4)失业人数=12万人 (5)劳动力资源总数=2009.3+12+390+10+3=2424.3万人
lx =lx-1-dx-1 ;
Lx =(lx+lx+1)/2;
Tx=Lx+Tx+1 ;
e0x =Tx/lx
3.人口增长与生产、消费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 (1)计算平均每人的产品产量、产值或国民收 入等指标,并做动态比较。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针对人口数和产品产量、产值或国民收入 等指标,分别计算各年的或年平均的发展速度, 并把两者进行比较。 如:超前系数=产品生产方面的发展速度/人口方 面的发展速度 (3)计算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主要消费品数量, 并做动态比较。 如:人均某耐用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1-6 何谓“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经济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国民经济循环中具备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经济流量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金融等流量。
人们运用既有的存量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就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流量;而流量运动的结果又会使原有的资源存量发生变化。
没有存量,流量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无用之物。
因此,国民经济循环在数量上表现为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必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国民经济五大核算:1. 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GDP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2. 投入产出核算——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的关联;3. 资金流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4. 资产负债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反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5. 国际收支核算——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的系统归纳的结果,具体分为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他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14 何谓“常住经济单位”,在常住单位的定义中,“经济领土”及“经济利益中心”的基本规定是什么,有何作用,“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
其中明确了两个基本规定:1.“经济领土”是在通常的地离疆土或政治领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同事又要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
2. 必须在该经济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即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并在当地长期从事某种经济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就业统计
(五)就业结构分析 反映就业人员的人口特征分布状况:
研究就业人口中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技能 水平的人员分布比例
反映就业人员社会经济方面的分布状况: 研究就业人口在不同部门、产业、生产单位类型等方
面的分布
二、失业统计
(一)失业的含义
在劳动年龄内 有劳动能力, 目前无工作, 并以某种方式 正在寻找工作 的经济活动人 口。包括就业 转失业的人员 和新生劳动力 中未实现就业 的人员。
• 人力资源新增率 • 人力资源的减少率 • 人力资源的总变动率 • 人力资源的新成长率
三、人力资源动态统计
(二)人力资源流动统计
人力资源流动 人力资源的流动方向受经济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有 一定的规律性。
人力资源流动统计指标
流入率=本期人力资源的流入量/期末人力资源总量 流出率=本期人力资源的流出量/期初人力资源总量 总流动率= 本期人力资源流入量 本期人力资源流出量 计算期平均人力资源总 量
全日制等值就业 总工时数
全日制职位的年均工时 数
一、就业统计
(三)非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以“企 业”为统计基本单位的, 在非正规企业工作的所有 人都统计为非正规部门就 业,不管该就业人口是正 式工还是临时工,是第一 职业还是第二职业。
非正规就业的统计基 本单位是“职位”, 是指非正规性工作的 总数,不管是该工作 是在正规部门还是在 非正规部门。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基础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涵义厘清
1. 广义与狭义界定
广义人力资源
狭义人力资源
广义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依赖于一定人口数量而存在的体力、智 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它的使用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特性: (1)天然存在于活的人体之内 (2)人力资源的使用可以创造价值,大小取决于劳动者 对自身劳动能力的开发程度和开发效果 (3)人力资源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只能以一定的 规模加以利用 (智力和体力)
二、人力资源静态统计
(二)人力资源结构统计
1
2
3
人力资源的 行业和产业用划分标准:
(1)行政区划 (2)自然地理分区 (3)经济区域
人力资源的性 别结构统计
三、人力资源动态统计
(一)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统计
人力资源数量增减变动
• 自然增减 • 机械增减
人力资源增减变动程度统计
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部门就业
.
在非正规就业部门中,存 在着正规就业人员;非正 规就业中包括了正规部门 就业的非正规就业人员。
一、就业统计
(四)灵活就业
劳动标准、生产组 织和管理及劳动关 系协调达不到具有 现代化生产特征
灵活就业
科技和新兴产业 的发展、组织管 理和经营方式的
变革
独立于单位就业 之外就业:自雇 型就业、自主就 业、独立服务型 就业
一、就业统计
(一)就业和就业率
2.我国就业人员的统计资料来源
•人口普查(约十年进行一次)、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每年 一次)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一季度一次)等直接调查; • 定期统计报表制度
3. 就业率 =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100%
一、就业统计
(二)职位和全日制等值就业
职位
总工时数
=正常工作期内实际工时数 +除正常工作期内实际工时数 以外的附加工作工时数 +其他
国民经济统计学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
内容提要
7.1 人力资源统计 就业与失业统计 资源与环境统计 资产与负债统计
学习目的
了解人力资源统计、社会资源统计、资产负债 核算以及国民财富的统计范畴和指标
理解人力资源统计、社会资源统计和资产负债 核算的统计方法
掌握相关的统计概念和原理
人力资源统计
基础问题 静态统计 动态统计
(4)未达和超过劳动年龄 的人口参与经济活动的程
度
3. 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具有经济指所 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 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一定 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 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失业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 16岁及上有劳动能力,在 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有 就业愿望并积极寻找工作 的人口。
我国的劳动力基本指标关系图
3. 宏观与微观角度
宏观
– 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
微观
– 以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
4.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资源投资而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 体力、智力和技能,这种资本的有形形态就是人力资源。
两者的区别: (1)概念范围不同
(2)研究角度不同
一、人力资源统计的基础问题
就业与失业统计
就业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人口
代表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
就业与失业统计
1
就业统计
2
失业统计
一、就业统计
(一)就业和就业率
1. 就业
国际上通用的“就业人口”,是指一定年龄以上,特定时期间 为工资或利润等报酬而从事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它包括所有被 雇佣或自我雇佣的所有人。
中国劳动保障部对于“就业人口”解释为:16岁及以上,有劳动 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摩擦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狭义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就是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包括质量和数量两 方面的内容。(√我们所要探讨的)
2.质量与数量内容
质量
指劳动力人口的体质和智能。取决 于先天因素,受遗传等影响,还取 决于教育、营养和自我努力程度。
数量
主要受人口总量、人口的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构 成及其变动;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 形成现实和潜在的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基本统计指标 1.劳动力资源总量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劳动适龄人口
2.经济活动人口
具有经济活动能力的人 口,是达到法定劳动年 龄、从事或正在寻求有 报酬工作的人口数。
影响经济活动人口变动 趋势的因素
(1)人口总量规模和增长 速度的影响
(2)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 素质的影响
(3)劳动年龄中的非经济 活动人口的规模
就业人口 经济活动人口 失业人口
城镇失业人员 乡村失业人员
劳动力资源
现役军人 在校学生
待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
家务劳动者
无就业愿望的其他人员
无劳动能力者
二、人力资源静态统计
(一)人力资源总量统计
劳动力资源占比
经济活动参与率
• 总人口参与率 • 劳动力资源参与率 • 分年龄人口参与率 • 分性别人口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