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内经中的两种五行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两种五行模式
古人对五这个数字特别的重视,习惯把事物分为五类,此种以五为分类的方法广泛的运用于各个方面,古人的这种习惯最终凝成了五行学说。五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一般来讲五行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就是视五行为五种基本的元素,即金木水火土;再一层意思就是五行不再是单纯的五种物质元素,五行成了一种抽象的命名符号,同时对五行的相互关系作了规定。从现在诸多学者对于五行之间的关系的论述来看:五行的地位是平等的,其相互关系主要就是生克关系。然而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内经》中对于五行关系的认识断非如此。
人们广泛的将五行与天地间的事物进行对应与关联,在春秋时代可以说十分的流行,如《左传》所载之材料就甚多。诸如五色、五侯、五声、五教、五美、五恶、等等。这些以五数组的事物,都与五行联系了起来。其他的如《管子》、《国语》亦是如此。
2.1五行与方位配属
在五行与众多事物相关联比附中,五行与方位及四时的配属,显得尤为重要。五行与方位的配属起源很早,大约于殷朝人们已经将东南西北与木火金水相配,其后又将中央与土相配。起初土木火金水是作为百神之一,与日月气风等神平列,后来殷人将之与方位相联系,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神话传说东方有一脚汤谷的地方,生长一株扶桑树,又称若木,十个太阳都居于此树之上,故若木成为了东方的象征,被尊为东方大神。太阳落于西方,衰亡萧杀之象,与金的形杀联系,金神就主管了西方。越往南,气候越炎热,人们认为有一火神居于南方。而北方寒冷水结为冰,冰还可化为水,就认为北方有一水神。中央与土相配,与偶像崇拜有关,《礼记·表记》中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土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是在地上起坛礼拜的象征,也就是社,成为国家的象征。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的中商肯定是位于中央的,中央配土是自然的。如此一来就使得土木火金水从诸神中得以独立出来,自成体系。五行一词首出于《尚书·洪范》,但是为什么称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呢?五行的行字,最初的含义就是四达通衢,在甲骨文中写作“”,正是中央至四方之意,这就很明显的表明五行最初的含义,除含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意思外,亦同时蕴有东南西北中五方的含义,又或者说五行一词自产生之初,木火金水土就同时蕴有了关联东南西北中的意思,所以说五行与方位的关联对五行自成体系是一个促进,他是五行学说自身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五行与四时的配应中,大致出现了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一年均分五季,序位上木为首,土居中,对四时置而不论。如《管子·五行篇》以冬至日开始,至下一个冬至日为一年,将一年分为五等分,每份七十二日,配以木火土金水。这种分法在《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中亦有采用。
第二,以季夏为土。由于上述一年五分的设计,使得实际的节侯与历法不能协调,而人们生产活动中,对四时节令有了更多的认识,人们势必对四时节令进行规律的探讨。如《管子·四时篇》中曰:“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此篇讲四时教令,因此主要以四季而论,此篇在夏季教令中,加了一个中央土,于是一年就划分为不等长的五季,春为木,历时三个月,夏为火与中央土共历时三月,秋为金,历时三个月,冬为水历时三个月。当然,中央土配季夏的说法在《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明确的记载:“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女主象也。”对于季夏所指何月《淮南子·时则训》则说的十分的明确,曰:“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其虫嬴,其音宫。”这样一来一年分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分,春秋冬三季各三个月,夏季两个月,季夏一个月,这就是土王季夏说或土王长夏说。
2.2五行与四时的配属
而将五行与四时进行关联对应,成为了使五行能解释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的关键。而五行学说的最终成型,也主要是基于古人对四季时令的认识。由于在五行学说出现之前,人们就已将一年分为四季,因此在用五行说解释与联系四季时就有困难。而将五行广泛的与事物进行配当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出于客观实际的观察与分类,又有主观想象与比附。因此在五行与四时进行配应的时候,出现不断地调整甚至于不同的学说,也就很容易理解。
洪范一词中的洪就是大的意思,范是法则的意思,洪范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法。洪范五行强调了前面提到的五行的两层意义中的第一层,即人生所需的五种要素,同时又写了五行的属性与功用。将五种要素按属性与功用分别叙述,分为类别,就蕴含了五行说的第二层意义的苗头,使得五行说有可能作为说明天地间一切事物根本原理的学说。当然仅仅按《尚书·洪范》中所说五行来说明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还需要附加一定的机制。这机制就是:将五行与天地间万事万物建立一种联系与对应同时在五行间建立一种相互关系的机制。
第五,土王四时而配各季末十八日。在人们将四季各末月配土之后,土行配了四个月,这又使土配的时日太长,于是又做了一些改进,就是将四季末十八日配土,这样一来五行与四时的配当变得整齐,土王四季得以成立,并且为后世所沿用,《黄帝内经》中除采用了土王季夏说外,对土王四季配四季末十八日的配法,亦有采用。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3两种五行关系模式的成型
通过以上的整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早期人们对于五行的认识比较侧重空间方位,并且五行与方位的配属非常稳定,而五行与时间坐标的配属可能相对晚一些,并且经过不断的调整后,才得以形成两种比较稳定的五行时位配法,自此人们对于五行的认识的侧重开始从空间向时间转换,由于在这一时期五行学说还尚未定型、凝固,因此在不同的五行时位配属模式下发展出不同的五行关系模式,也就很容易理解。
3.1土王四季与河图五行模式
这里所说的河图五行模式,就是一种方位四时五行模式,其更贴近早期对于五行的认识,比较重视方位。我们知道传统上,中央为尊、中央控四方,受此影响中央所配之土自然于五行最尊,因此便有了《内经》中“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说。带着这种对土的认识,才会指引人们制定出“土王四季”的四时五行配法。应该说《内经》中对诸多问题的论述,都是以此方位四时五行模式为基础进行论述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一模式下可归纳如下:一,木火金水土分别配属东南西北中,中央土控四方灌四旁;二,木火金水分别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土无专配而王四季,并配每季各末十八日;三,以上五行在方位与时位上的配法,自然就形成了木(东、左)升金(西、右)降,水(北、下)火(南、上)交济,土居中为本、为枢的态势。再将五行配属五脏后,自然形成了肝肺左升右降,心肾上下交济,脾胃为本为枢的态势。
1《内经》中一些无法用生克说解释的内容
《内经》中有相当多关于方位与四时的内容,并且与五行有着非常明确的配属。从方位上来讲,东南西北中分别配属了木火金水土,这是《内经》中唯一的方位五行配属方式。接下来问题就来了,如果是五行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话,是否可以说四方与中央的地位是平等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四方与中央地位上是不可能平等的。这点在《内经》也有比较清晰的论述,如《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中央土以灌四傍”,这也正符合传统文化中对中央与四方关系的认识。而《内经》中对五行之土的认识,也确实受到中央王四方的影响,存在着以土为尊的认识,此种现象如何以生克说加以解释呢?另外从时位上来讲,在《内经》中五行与四时的配属显然存在两种情况,既有以土配季夏者,又有以土配四季末各十八日者。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土王季夏的四时五行配法,往往与五行生克说联系在一起,而土王四季说却几乎与五行生克说毫无关系。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五行生克说与《内经》中对于五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其原因就在于《内经》实际上更多的是取则了河图,形成了一种或许早于五行生克模式的“方位四时五行模式”,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河图五行模式"。唯有在此模式下,《内经》中的一些问题才可能得到完美的解释:一土为孤脏为至阴的问题;二《灵枢?通天》提到的太少阴阳四象体质的问题;三肝肺左升右降的问题;四《素问·金匮真言》提到的方位五行所配之数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一种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五行关系模式,我们十分有必要对其深入的学习,然而不论是生克五行模式还是河图五行模式,都仅仅是五行学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五行关系的不同认识而已,可以说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五行关系模式,如果我们要想深入学习,那么对两种模式的源流进行一番探考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土制四方不配时日。土王季夏说,有着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医仍然有季夏的传统说法,原因就在于《黄帝内经》中对土王季夏说亦有采用,但是土王季夏说却存在着五行配当不均的问题,五行的配当不均的困难主要在土。应该说在四时中增加了土这一行,使得四时的变迁有了五行相生的理论依据,但同时带来了四时配当不均的难题,对此《淮南子·天文训》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以避免矛盾。其说为:“东方,木也,其帝太,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其神为荧惑,其兽朱鸟,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这样一来土制四方而不主时,木火金水,四行各治一季。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中对此有如下的解释:“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无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这样一来,季夏之月不仅归于火,同时使土有了“五行莫贵于土”的空架子。
2两种五行模式的生成之源
五行一词出行甚早,于夏朝就已出现,如《尚书·甘誓》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其对于五行的具体所指并未提及。第一次正面阐述见于《尚书·洪范》,洪范指治理国家的大法。《洪范》共九条,第一条就是五行。《尚书·洪范》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第四,土王四时而配四季末月。有了将土排出四时的做法,同时有了五行莫贵于土的架子,很自然的又引发了另外的一种配当,那就是将四季各末月配土的配法,这就是土王四季。其实土王四季说,最早从《管子·四时篇》就已经可看出端倪,如其中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即言五行之土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而明确的将四季各末月配土的说法,仍见《淮南子·天文训》,如其中说:“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这里说的四季,通过上下文来看,很明显是指四季各末月,即季春、季夏、季秋、季冬之月,也即是辰戌丑未四月。
3.2土王季夏与生克五行模式
关于五行生克说的一些内容,大概于春秋就有了零星记载,如《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曰:“火胜金。”这种论述时零星的,并且多是对其物理属性的一种总结,并没有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而真正促使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极有可能是受到土王季夏模式的四时五行配法的启迪。在将五行配四时过程中,人们摸索出五行相生相克的一些规律,春至夏,犹如木生火,夏至秋,要经历夏天的火热,又要经历夏末的湿热的季节,然后是干燥清爽的秋季,由此想到火生土,土生金。秋季到冬季的变化,则是金生水。此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规制基本成型,同时在在探讨五行与四时的配当过程中,人们得到启发,而得出五行相胜的原则。后来人们在总结相生相克的规律时,还是从五行的物理本性上作出解释,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在这一配属模式下,人们对于五行的认识从对方位的侧重向对时位的侧重时,在讨论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时,渐渐忽略了土与其他四行地位不同的问题。这种“完美”的五行关系模式的耀眼光辉,几乎掩盖了《内经》中确实存在的另一种相对古朴的五行模式,强调方位四时的河图五行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