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精)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作者:孟娟娟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15期摘要:随着近年来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被普遍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早期的始动环节。
本文就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c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biology unceasingly thorough, the currently accepted Ross correction "response to injury" theory thinks that endothelial cell dysfunc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in earl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atherosclerosis.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研究进展Key words: atherosclerosi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esearch progress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295-020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1-2],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些年来随着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功能的不断认识探究,被普遍所接受的Ross修正的“损伤反应”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早起形成的始动环节是内皮细胞功能的阻碍。
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3 2995(2020)05 0361 02·综 述·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崔万丽1,蔡欣池2,石雨舒雅2,田 晶1 (吉林医药学院:1.生理学教研室,2.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吉林吉林 132013)摘 要: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一氧化氮(NO)、内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影响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功能,在维持血液流动和调节血管张力方面发挥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就伴有内皮细胞分泌NO减少,从而破坏了血管稳态。
本文就内皮细胞产生的NO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一氧化氮;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稳态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志码:A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管壁的光滑内衬,还可以产生多种因子来影响平滑肌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功能,在维持血液流动和调节血管张力方面发挥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在病变早期就伴有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
内皮细胞产生的NO可以引起平滑肌舒张、抑制血小板激活和白细胞黏附。
监测血液NO水平或检查血管的舒张功能对早期诊断AS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内皮源性NO的发现1980年,Furchgott和Zawadzki发现乙酰胆碱引起血管舒张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并且似乎是由一个强有力的体液因子介导,这种因子被命名为内皮舒张因子(endothelium derivedrelaxingfactor,EDRF)[1]。
多项研究表明,EDRF不稳定,在含氧的生理介质中半衰期仅为几秒钟,在基础条件下以及用乙酰胆碱刺激后,可以观察到血管壁释放EDRF[2]。
EDRF通过刺激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增加了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GMP水平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该效应可被血红蛋白抑制[3]。
根据EDRF和NO在药理特性上的相似之处,人们确定EDRF就是NO或不稳定的亚硝基物质[4]。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
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及其临床价值刘欢;刘润冬【摘要】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还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导致心血管事件,并且相对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其对于未来心血管事件具有附加的预测价值.此外,内皮功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阶段,从起始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并发症都起关键作用,并且在各个阶段都具有可逆性,内皮功能检查可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改变之一,其指导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中有效可行,将内皮功能检查引入临床实践能够创新个体化心血管医疗.因此,应用确定有效的方法来评估内皮功能以监测血管健康及评估预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许多方法用于评估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应用药理学和/或生理刺激一氧化氮和其他来自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包括有创性的检查比如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无创性的检查比如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外周动脉张力检测以及生物标志物检查.【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5页(P426-430)【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外周动脉张力检测;生物标志物【作者】刘欢;刘润冬【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北京1001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高度活跃的单层细胞,如果人体全身的内皮细胞可收集,那么它的总体质量与肝脏一样,它的总长度为100 000 km[1]。
一个健康的血管内皮细胞通过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生长抑制和生长促进、抗炎和促炎以及抗氧化和促氧化之间的平衡来维持血管的张力和结构。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病理状态,主要是以血管舒张物质和血管收缩物质不平衡为特点[2],最常见的是以一氧化氮(NO)生物利用度受损为特点,由NO合酶导致的NO产生减少或活性氧导致的NO降解增加或者二者都有。
正常情况下,NO释放到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导致环鸟苷酸介导的血管舒张[3]。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
LDL
LDL
LDL的修饰
Steinberg D, et al. N Engl J Med. 1989;320:915-924.
管腔
内膜
修饰的LDL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Daniel Steinberg
Russell Ross
Peter Libb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SA 脂质浸润学说 LIPID HYPOTHESI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USA 损伤反应学说 RESPONSE-TO-INJURY HYPOTHESIS
.
动脉粥样硬化是进展性病变,伴随人的一生
年龄
颈动脉斑块面积(cm2)
Spence JD, et al. Stroke 2002;33;2916-2922.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随年龄增加进展迅速
.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血液中的脂质进入动脉管壁并沉积于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增厚、变硬。 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动脉硬化泛指动脉管壁增厚并失去弹性的一类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细动脉硬化和动脉中膜钙化。
.
单核细胞粘附至血管内膜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通常始于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膜的内侧,作为血管特殊功能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血管稳态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受到炎症、高血压、吸烟、高血糖等因素的刺激,内皮细胞会发生损伤,使得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易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渗透入血管壁。
LDL-C是人体内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它可以在血管壁中氧化,并被脂质转化物捕获,形成泡沫细胞。
这些泡沫细胞积聚在内皮细胞下方形成脂斑。
脂斑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其中大量的胆固醇和脂质沉积形成黄色斑块。
在脂斑的形成过程中,血管壁的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多种炎症细胞进入血管壁,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炎性介质。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参与了脂斑的形成和演变,以及胆固醇静脉炎。
同时,巨噬细胞可以将氧化的LDL-C内吞,形成巨噬细胞泡沫,从而进一步促进斑块的形成。
斑块的进一步形成是由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
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迁移到内皮细胞下方,并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等物质,增强斑块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平滑肌细胞还可以将胆固醇和脂质吸收并存储在细胞内,形成致密脂化斑块。
这些斑块可通过纤维包膜进行覆盖,形成斑块内缘一致的光滑肌膜。
总结起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脂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生等过程相互影响,导致
斑块的形成和演变。
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以减少其潜在的并发症。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长效内源性血管收缩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在正常生理活动及某些疾病,尤其是血管病变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发现的ET有三种异构体:即ET-1,ET-2和ET-3。
体内多种组织可合成ET,内皮细胞仅产生ET-1,而ET-2主要在肾脏中表达,ET-3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它们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以ET-1的作用最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疾病,与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和周围动脉阻塞综合症等。
在分子水平对AS病变过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以阻断和减缓AS的发展。
本文就内皮素-1的分子构成、作用与调节机制,以及在AS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变化与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内皮素-1的来源与结构Hickey[1]等学者首次发现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种引起血管收缩的肽类物质。
Yanagisawa[2]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ET-1,它是一种由21 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
另两个内皮素亚型ET-2和 ET-3,分别有两个和六个AA残基不同。
近年发现的ET-1(1-31)是内皮素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对心血管也具有调节作用[3]。
内皮素由大内皮素 (Big-endothelin)在内皮素转化酶 (ECE)作用下得到。
人E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经确定,ET-1基因位于第6 号染色体p22-p24,全长1246 bp,有5 个外显子和4 个内含子;ET-2,ET-3基因分别定位于1 号染色体及20 号染色体,其表达各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如人ET-1基因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ET-2基因,ET-3基因几乎不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4]。
腹膜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S)引发的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ESRD)长期透析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S的始动因素是动脉内皮受损。
动脉内皮受损使外周循环血液内皮细胞数量增加,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的变化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VEC)受损的程度,是目前惟一可作为活体组织中反映VEC损伤直接而特异的标志物[1]。
近年来研究表明,颈动脉内径增宽、内中膜增厚以及斑块的有无已被认为是判断AS程度的可靠指标[2-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目前已经被多项大规模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能显著地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CVD),并且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4]。
本文通过研究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CEC水平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的关系,探讨CEC在CAPD患者AS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0—2011年在本科血液净化中心接受CAPD治疗患者42例为CAPD组,其中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05±13.62)岁。
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肾病12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梗阻性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2例。
要求至少规律腹膜透析3个月以上,透析剂量为8~10L/d,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不同葡萄糖浓度的透析液。
慢性肾脏病4~5期非透析(CKD.non.HD)患者17例为HD组,其中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59.82±13.65)岁。
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高血压肾病3例,糖尿病肾病2例,梗阻性肾病4例,多囊肾2例。
健康对照组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平均年龄(56.96±12.31)岁。
排除标准:入选前1个月内存在感染、创伤及手术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活动性肝炎、恶性肿瘤、活动性狼疮、明显水肿、心功能不全(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正接受激素或免疫抑制治疗等任何一种情况。
1.2CEC测定(1)仪器与材料:BD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CD146-PE单抗(BioLegend342004)、CD3-PerCP单抗(BioLegend腹膜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何建发,张健,黄洁平,伍军,刘纯钢,邓行江,何敏(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肾内风湿科,广东韶关512026)【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知识分享
病 理
心肌病变 冠脉闭塞后 20~30分钟少数坏死 1~2小时绝大部分呈凝固性坏死 肌溶解→肉芽形成 Q波心肌梗死 常见 心室破裂或室壁瘤形成 陈旧性或愈合性心肌梗死 坏死组织在6~8周形成瘢痕愈合
纤维帽
中层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主要分为: 稳定型(stable angina pectoris) 不稳定型(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定义: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的缺血与缺氧综合征 机制:心肌氧供与氧耗失衡(氧供、氧耗) 氧供:冠脉直径----冠脉狭窄→氧供 氧耗:心肌收缩力、张力、心率;心率X收缩压 疼痛产生机制: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多肽类物质)刺激心脏内植物神经的传入纤维末鞘,经胸交感神经节→大脑
纤维帽
中层
管腔
管腔
脂核
脂核
易损斑块
稳定性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斑块和脆弱的斑块
稳定性心绞痛
破裂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
非闭塞性血栓(白色血栓)
闭塞性血栓(红色血栓)
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
ST段抬高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
ST段不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血管腔缩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病 因
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为基础 危险因素(risk factor):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吸烟 次要危险因素: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食、CHD家族史、性格急躁;同型半胱胺酸、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病毒和衣原体感染
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河北职工医学院东校区病理教研室(071000)马焕云魏芳[关键词]血管内皮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粥样硬化1 引言血管内皮的功能主要是屏障作用,同时血管内皮还可合成和释放多种内皮衍生血管活性因子,在血管的自稳态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既是内分泌组织又是激素反应组织,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损伤血管内皮的诸因素中,如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瘦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PPARs)γC161-T基因多态性、衰老、绝经等,都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减少内皮损伤,改善和提高血管内皮功能是防治AS的一种新思路。
下面就影响血管内皮的因素与AS的关系作一综述。
2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2.1 损伤内皮形态结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可使内皮细胞皱缩,细胞内连接不清晰,胞浆内嗜锇物增加,糖原和三磷腺苷减少,改变细胞形态和结构,破坏内皮细胞完整性,严重可致内皮细胞脱落,内皮保护屏障破坏,血中单核细胞和LDL等成分易于进入内皮下,促进AS的发生[1]。
体外研究显示,当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OX-LDL抑制内皮的再生和内皮细胞的迁移,不利于血管修复,加维生素E后阻止了OX-LDL的这种作用。
2.2 增强内皮黏附功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天然的LDL和轻度增加的OX-LDL能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一系列依赖核因子-k B(nuclear factor-k B,NF-k B)的趋化因子和黏附因子[2]。
在体内,循环中的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会局限于动脉壁并被氧化修饰,同时伴有动脉NF-k B系统的激活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机制
氧化应激与自由基损伤
要点一
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 化的一种状态。在AS中,氧化应激可以促进脂质过氧 化、蛋白质氧化和DNA损伤。这些氧化产物进一步促 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过程,促进AS的发展。
要点二
自由基损伤
自由基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原子,具有很高的 化学活性。在AS中,自由基可以攻击细胞膜、DNA和 蛋白质,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害。自由基的产生 和清除失衡在AS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
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 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斑块 的形成和发展。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淋 巴细胞在血管壁中聚集,分泌多种炎症因子 和化学物质,进一步促进脂质沉积和斑块形 成。
免疫应答
AS的发病过程中也涉及免疫应答。免疫细 胞如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通过识别和清除 外来物质(如脂质和受损细胞),参与AS 的发病。同时,免疫应答也可以促进炎症反
血栓形成
斑块破裂后,暴露出的内膜会引发凝血反应,形成血栓,进 一步阻塞血管。
血管重构与动脉硬化进展
血管重构
为了适应血液流量的变化,血管会经历 重构过程,包括血管腔的扩大和血管壁 的增厚。
VS
动脉硬化进展
在AS的发展过程中,血管重构会导致动 脉硬化的进一步进展,使得血管壁更加厚 重且弹性下降。
06
详细描述
预防和干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积极控制高血压和高 血脂等慢性疾病;对于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 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 疗。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率和死亡率。
动脉粥样硬化与内皮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 脉粥 样硬 化 发病 机 制 的现 代 观点 把过 去 的 动脉 内 膜 细胞 的增 生 及血 栓 的机 化和 再形 成 的假说 与动 脉粥样 硬 化发生 的主要危 险 因素结合 起来 。提 出损伤应 答学说 , 认 为 动脉 粥样 硬化 是 动脉 壁对 内皮 细 胞损 伤 的一 种慢 性 炎症反应 。血管 内皮细 胞损伤 ,内皮 功能损 害是 一个始 动 因素 ,通 过 增加 内皮 通透性 、增 强 白细 胞黏 附 和改 变 内皮 细胞 基 因产物 的表 达等 引起 脂质 物 质 、炎 症 细胞 、凝血 物 质积 聚 .血管平 滑肌细胞 增殖 等促进 动脉 粥样硬 化斑块 的 形成 。本 文就 血管 内皮 细胞 的功 能 ,血管 内皮 细胞损伤 致 动脉 粥样硬化 的机制 、内皮 干细胞治 疗冠 状动 脉粥样 硬化 性 心脏病 (冠心病 )等方面进行 总结 。
林 艾 雯 1,2.陈竹君 [1.汕 头 大学 医学 院 ,广 东汕 头 515063;2.广 东省 人 民 医院 (广 东省 医学科 学 院 )心 内科 ,广 州 510100]
提 要 :动脉粥 样硬化 发病机 制 的现代观 点是动 脉壁 对 内皮 细胞损 伤 的一种慢 性炎症 反应 。随着 内皮 细胞 病理 生理 发展 ,内皮 细胞损 伤在动脉 粥样硬化 中 的作 用逐渐受 到关注 。临床研 究显示 ,反映血 管 内皮功 能 的相关 因 子 可以反 映动脉粥样 硬化 的严重 程度 ,而血管 内皮 的修复也 将成 为动脉 粥样 硬化 的治疗新 亮点 。本文 综述 了 血 管 内皮细胞 的功 能 ,血管 内皮 细胞 损伤 致动 脉粥样 硬 化 的机制 、内皮 干细 胞治 疗冠状 动 脉粥样 硬化 性 心脏 病 (冠 心病 )等 。 关 键词 :动脉 粥样 硬化 ;内皮 细胞 功能 ;内皮 细胞损 伤机制 ;内皮 干细胞 治疗 中 图 分 类 号 :R541.4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9688(2015)04—0580—03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刘群峰,马 虹综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广东广州510089)关键词:血管;内皮;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71(2000)022******* 血管内皮细胞(V EC)为衬贴于血管内腔面的单层扁平细胞,其表面积可达1000m2以上。
V EC 分泌多种调节血管功能的活性物质,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最近已有研究试图通过干预治疗以恢复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内皮功能,改善预后,这是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中新的探索。
现就V E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1.1 V EC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 V EC 合成与释放的缩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内皮素(ET)、内皮依赖性收缩因子(EDCF)、前列腺素H2(PGH2)、血栓素A2(TXA2)、血管紧张素 (A g )等。
其中ET可分为ET21,ET22,ET233种。
ET21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烈的缩血管活性多肽,它通过激活磷脂酶C起到有丝分裂原的作用,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 S M C)内c2fo s,c2m yc原癌基因的表达,增加V S M C的DNA合成,促进V S M C的增殖,因此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2 V EC合成与释放的舒血管活性物质 V EC 合成与释放的舒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前列环素(PG I2)、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DR F)、内皮依赖性超极化因子(EDH F)等。
现已知EDR F的化学本质是一氧化氮(NO),在V EC有产生NO的体系,左旋精氨酸(L2A rg)是合成NO的前体物,乙酰胆碱(A ch)与内皮细胞膜上的M2受体结合后,使内皮细胞中的三磷酸肌醇(IP3)浓度升高,进而升高[Ca2+],在钙调素的辅助作用下,激活细胞内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 S),NO S在辅酶存在时便可使L2 A rg转变为对羟基2L2A rg,后者与氧发生反应生成等克分子量的NO和L2胍氨酸[2]。
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
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动脉壁内的沉积物在血管中逐渐增多而引起的。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它们在维持血液内环境平衡、调节血管舒张、抵御血管内缘紊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功能发生了异常变化,它们释放了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激活了单核细胞,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单层扁平细胞,它们密布于血管的内壁,具有维持血管内循环环境稳定、调节血压、平滑肌舒张、防止血管内缘紊乱等多种功能。
然而,当人体缺乏锻炼、饮食不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时,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发生异常变化,进一步影响到血管的健康。
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是由于内皮细胞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促使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壁上,进而形成斑块沉积。
内皮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为它可以诱导血管内转化生长因子(VEGF)的产生,激活单核细胞,破坏动脉的内皮层,更有利于脂蛋白和炎性因子渗入血管壁。
此外,内皮细胞也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β)等,它们能够激发单核细胞向血管壁的部位聚集,进一步加速斑块的形成和沉积。
内皮细胞调控血管舒张和收缩的作用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外层的一层细胞,它们在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内皮细胞感应到血管的高压力和炎症反应时,会释放一系列生物酶和细胞因子,如NO、磷酸酰肌酸酰基酰化酶(PKG)等,然后这些生物酶和细胞因子会作用于血管肌肉细胞,使其发生舒张作用,使血管内径增大,血流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舒张。
基因修饰内皮祖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移能 力 也 通 过 T R 的 高 表 达 而 显 著 地 增 强 。 E T 3 内就可见 到 完全 分 化 的 内皮 细 胞 集 落 , 0d 而对 照 组没 有 检 测 到 集 落 。在 异 体 E C P s移 植 体 内试 验 中 , R 高表达 E C 改 善 了肢体 中 的血管 再生 , TE T Ps
【 要 】 内皮 祖 细 胞 是 能 分 化 为 内皮 细 胞 的 前 体 细 胞 , 物 及 临床 试 验 证 实 移 植 内 摘 动
皮祖 细 胞有 益于 治疗动 脉 粥样硬 化 。在病 理状 态下 内皮祖 细 胞 的功 能 受损 , 限制 了其 应
用 。通 过基 因修饰技 术 可 以改善 E C 的功 能 并提 高其 移植 效 率 , P s 为动 脉 粥样硬 化 性 疾
一
方 面可以改善 E C 的功能 , P s 另一方 面也 可 以通 过
外分 泌蛋 白发挥其促 血管生成 的作用 。
3 3 内皮 型 一 氧 化 氮合 酶 基 因 .
射 血分 数 及 梗 死 边 界 区 域 收 缩 期 室 壁 运 动 增 加 。
上述 这些 动物 及 临 床试 验 显 示 了 E C移 植 用 于 动 P 脉 粥样硬 化 的益处 。
・
21 ・ 0
国 际 心血 管 病 杂 志 2 1 0 2年 7月第 3 9卷 第 4期 I t ado acDsJ l 0 2 Vo 39 , o.4 n C riv s i,uy2 1 , 1 J N
.
基 因修 饰 内皮祖 细胞 在 动 脉 粥样 硬 化 中的应 用
内皮祖细胞成骨分化潜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 第17卷 第33期17投稿邮箱:zuixinyixue@·论著·内皮祖细胞成骨分化潜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王寓平,刘勇(通讯作者)(西南医科大学 附属医院 血管外科,四川 泸州 646000)0 引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骨髓干细胞的一种亚群,其可以分化成熟为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损伤后修复。
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血管内皮损伤时EPCs 可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减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形成。
但在实际应用中,EPCs 的治疗效果却远低于人们预期,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
以往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以及氧化应激等因素可降低EPCs 的生物学活性,影响EPCs 的血管修复功能。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EPCs 可以同时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内皮表面标志物,因此我们推测,内皮祖细胞是一类既具备分化潜能也具备内皮细胞特性的骨髓来源细胞,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其可以向成骨方细胞分化,降低损伤血管的修复效果,甚至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1 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Asahara 等[1]在1997年首次发现人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 称之为内皮祖细胞。
存在于骨髓的内皮祖细胞称为骨髓内皮祖细胞(BM-EPCs),外周血中的称为循环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PCs)。
EPCs 鉴定是通过细胞表面标志物,但目前无特异性EPCs 细胞表面标志。
Peichev 以及Reyes 等[2]通过研究认为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CD133+以及内皮细胞标志VEGFR-2+/KDR +细胞为内皮祖细胞,并且可以发育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也有研究表明E-selection,pecam-1,VE-cadherin 也可作为表面标志物去鉴定内皮祖细胞。
细胞焦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焦亡与动脉粥样硬化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进入引发的动脉慢性炎症性疾病。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各种病理刺激(例如中风、心脏病发作或癌症)触发的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有多种细胞发生了细胞焦亡。
在这里,我们讨论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关键词: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细胞焦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的第一大死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则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理因素。
AS的发生机制有多种学说,许多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主要由脂质在动脉壁内的积累组成。
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代表了一系列高度特异性的细胞和分子反应,总的说来,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
AS相关的细胞死亡和伴随的血管炎症反应在AS的病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焦亡(pyroptosis)是近来年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早期破坏质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不受控制的外溢,包括IL-1β和IL-18等炎症因子,进而引起炎症[1]。
研究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大量的焦亡细胞存在,提示细胞焦亡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在AS中的作用,并提出细胞焦亡是触发AS的重要一环,为AS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内皮细胞焦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形成血管的内壁,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组织的功能,还参与机体的免疫活动。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EC能够感知血脂升高和DAMP等危险信号激活caspase-1,导致EC焦亡。
EC焦亡是AS形成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激活EC后,它们会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1,IL-8,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粘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P选择素,和其他炎性因子,吸引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迁移到内皮下,开始发生炎症,这些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也会作用于邻近的平滑肌细胞[2]。
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血管内皮细胞在各种应激反应下出现周期阻滞,致使内皮细胞衰老或凋亡,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药通过降低血脂、抗氧化、抗炎、改变血液流变学等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得到改善,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中药;血管内皮细胞;动脉粥样硬化【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8-125-011、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动脉粥样硬化(AS)在中医中并没有相应的词汇,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疾病,有形成胸痹心痛、眩晕、中风等病症,其有形之邪依附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脉积”。
中药通过其功效,进行辨证治疗,使脏腑功能协调运转,气血运行通畅,达到脉道通利。
2中药及有效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丹参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等功效,有实验研究显示[1],通过造模后提取小鼠的心脏提取心肌细胞,加入丹参有效成分萃取液,如丹参素、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等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成分。
一些体外实验证明丹参素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VEC),通过异丙肾上腺素造模,加入丹参素显示得出,丹参素可改善逆转受损信号传导,提高血管舒缩功能,减少VEC的损伤[2]。
银杏叶其化学成分有很多,其中黄酮类成分有扩血管、降脂、解除平滑肌痉挛等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银杏叶黄酮是较强的抗氧化剂,其提取物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等有较强的清除作用。
临床中大量应用银杏叶制剂对冠心病、脑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均有显著疗效,实验证明,银杏叶可减少血小板活性化因子,通过降低血栓素的含量,提升前列环素,改善二者的失衡[3],降低疾病发生与发展,以保护VEC的功能,使机体功能能正常发挥。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用于治疗血瘀气滞证,李东垣言“头痛须用川芎”,治疗头痛、风湿痹通,其功效为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是构成内皮层的主要细胞,其将血管间隙与周围组织隔开,同时还参与了许多的生物化学反应,并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保护血管壁等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NO、PGI2 等,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但是,当人体进入到一些病理状态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时,血管内皮细胞陷入到了异常的状态,同时这也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系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内膜的炎症、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在内膜下的聚集,形成黄色瘤(atheromatous plaques),导致血管的狭窄、硬化,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讲,由于内皮层对血液的粘度和动力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害和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到皮下组织的营养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等等。
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具体而言,科学家们在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时,发现几种主要的内皮细胞健康状况下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够抑制细胞音波中的某些过程,例如炎症、一氧化氮(NOxa2)的释放、血凝、血管通透性,以及反应性氮种的传递等等。
另一方面,当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会被加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构成的膜被破坏,接受这些反应的细胞则受到了细胞凋亡和炎症等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皮肤的超氧化物和酸含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机制科学家们同时也注意到,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是内皮细胞的机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与许多生理过程、生理学疾病有关。
为了继续深入探索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下面会针对其中的三个主要机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当局部受到感染、损伤和其他一些刺激作用时,内皮细胞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会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加剧,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细胞介绍
AS形成过程
内皮功能障碍与AS
一 、内皮细胞介绍
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长期高脂血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 LDL)和胆固醇对动脉内膜造成功能性损伤, 此外,高血压、吸烟、内毒素、缺氧、免疫性 损伤都可导致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后有利于脂 质沉积于内膜。脂质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形成泡 沫细胞沉积于内皮下。
1)完全阻塞血管腔则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不完全阻塞血管则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
谢谢!
三、内皮功能障碍与AS
NO是内皮细胞实现功能最重要的递质。内源
性NO可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 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炎症反应,而EC损伤早 期在炎症因子可诱导O不足有重要意义, 但随着病变进展,最终呈下降趋势。
最终粥样斑块破裂引起终末事件: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