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微量蛋白尿(URE)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厄贝沙坦150 mg,1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百令胶囊1.0g,3次/d 口服治疗。疗程8w。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尿微量蛋白指标。结果治疗8w后两组24h UAE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标签: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厄贝沙坦;百令胶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增高,糖尿病肾病也越来越多,现在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的重要原发病,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致死因素之一。早期糖尿病肾病以微量蛋白尿为主要表现,如果不采取积极干预措施,会逐渐出现大量蛋白尿、肾功能衰竭,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尿毒症。2013年3月~2014年3月笔者观察了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住院及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70岁,平均(50.5±8.5)岁;病程5~10年。观察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69岁,平均(50.7±9.5)岁;病程6~11年。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参照Mogenson 分期法[1],糖尿病肾病患者测定24h尿微量蛋白定量在30~300mg,排除发热、尿路感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及原发性肾脏疾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肾病健康教育、优质蛋白糖尿病饮食。根据血糖水平予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使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对照组30例给予厄贝沙坦150 mg,1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百令胶囊1.0g,3次/d口服治疗,疗程8w。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24h 尿微量蛋白水平。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24h尿微量蛋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

疗后24h尿微量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微量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尿微量蛋白是糖尿病肾病肾脏损伤的早期表现,是临床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指标[2]。在糖尿病肾病进程中,URE的异常远早于尿常规的改变和血清尿素氮、肌酐的升高,及时治疗微量蛋白尿,肾脏损伤是可逆的。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而血管紧张素Ⅱ是RAS中生物活性最强的物质,可引起血压升高,并引发肾小球内高灌注、高滤过、高压力,从而引起肾小球微血管病变导致微量蛋白尿。厄贝沙坦是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持久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1(AT1)型受体,能扩张肾小球出球动脉,减轻肾小球三高状态,减少微量蛋白尿,从而有效保护肾小球功能[3]。百令胶囊是发酵冬虫夏草菌丝体制剂,具有补益肺肾的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病及慢性肺病的临床治疗,现代药理研究冬虫夏草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肾小球的代偿性肥大,同时稳定肾小管细胞溶酶体膜,延缓并减少溶酶体膜的破裂,从而保护肾小管,减少细胞脂质过氧化损害[4]。本文通过对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疗效观察结果,认为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有明显降低尿微量蛋白作用,可以有效延缓终末期肾病的发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5 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14-32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98-2199.

[3]王海燕.肾脏病学[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4-1434.

[4]靳朝霞,杨少辉,李明刚,等.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1):137-140.编辑/孙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