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
中华民族的品格:坚忍不拔、理性务实、克勤克俭、居安思危谁要能将东西方的精华集于一身,谁若能在狭窄的、常常是荆棘丛生的中庸之道上安然前行,他就是幸福的。
一个多月前,南图书架上,“阅读世界人文书系”中,一本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美国人写的名为《中国人的气质》的书吸引了我。
望着印在橘红色封面的书名,中国人的气质?老外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气质?一个老外凭什么来分
析国人气质?怀着好奇取下书本,1890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百年
老店,很有历史了。
作者美国人阿瑟.亨德森.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溥。
一百多年前,准确说是1872年,作为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的明恩溥从西方来到古
老中国,在上海、山东传教。
他曾在山东一个叫庞庄的地方生活传教。
与中国人朝夕相处近20年,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是有感情的。
以一
个传教士应有的善良和宽容,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理性和公正,对于中国人的生活、风俗和性格所做的一番评头论足,明恩溥的文字先是陆续发表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
后来他辞去公职,定居北京附近通州,专事写作。
以他在华几十年的生活实践,《中国人的气质》中深刻体察中国人的根性,从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立场出发,对于中华民族的一番指手画脚,成为了西方汉学中最重要的奠基作之一,在西方人的中国观形成中发挥了持久而巨大作用。
据说,此书在中国和西方曾广为流行,曾经引起包括辜鸿铭、鲁迅在内的中国思想大家们的广泛关注,直到如今仍能激起国人的阅读兴趣。
作者最早积极建议美国政府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让中国利用之发展教育事业。
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白宫接见明恩溥专门商讨此事。
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十九世纪的艰难起步,明恩溥功不可没。
在书中,作者自勉道:永远都要在反面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给予中国人正面评价。
可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外国人,却始终没有放下他的西方文化中心论,以及他在面对中国人时所怀有的优越感,因而书中难免流露偏见和误解。
译者刘文飞、刘晓旸认为,这是一本善意与傲慢并存、真相与偏见同在的书。
作者显然熟习中国人的生活,也对这种生活方式所体现出的东方人的儒雅表示赞赏。
在他眼里的中国人的性格中,绝大多数都是缺点,如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宗教精神等。
能称得优点的区区几个,如节俭、勤劳、忍耐好坚韧、相互负责、遵纪守法等,而那些被作者当做优点来写的某些性格,如如注重礼节、知足常乐、孝顺、仁慈和富有生命力,最终也被当成了缺点,他觉得中国人的礼节是恼人的折磨。
平心而论,作者一百多年前举出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性,至今依然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比如死要面子活受罪,比如神秘地环顾左右然后贴着别人的耳朵根子传话,比如为了敲诈勒索而有意指错路、甚至把路挖断,比如在交易中的相互欺骗,只要有了别人想要的东西便
不肯轻易出手等,这些揭短都可以说是所谓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生动描绘。
在中国,面子一词是语义甚多的复合词,不单指脑袋上朝前的
那一部分,其内涵之丰富,超出西方人的描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明恩溥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种族,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问题从不在于事实而永远在于形式。
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
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地做出这种戏剧化的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否则就是丢面子。
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有中国人诸多最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这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受规则约束,叫人捉摸不透。
送给人一个厚礼,就是“给他面子”。
但是,如果这礼是个人送的,最好别照单全收,不过全部拒收也很少见。
犯了错却又被揭发出来,就是“丢了面子”,所以不管证据多么确凿,也必须否认事实以保住面子。
明恩溥熟悉中国古语,比如旁观者清,比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以一种自信而又虚心、坦然而又警觉的心态来看,只要批评非蓄意诽谤和恶毒中伤,无论其出于什么样的立场、带有什么样的情感,明恩溥在书中对于中国人及其文化之观察与解读,其理解的细腻、深刻和独到,至今让人感慨反思。
我们这个民族性格中有些毛病,比如好面子,缺乏公共责任心、缺乏真诚、喜猜忌、保守、节俭过份等为现代社会所痛贬的毛病,早就存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
明恩溥这一本成书
于百年前的名作,唤起有识之士对固有的劣根性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改造。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弱的时代,清政府
后期的无能统治、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连年的自然灾害等,使得亿万中国人生活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明恩溥所接触的中国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贫困、最为屈辱的一代人,书中可以使百余年前我们同胞的生活“真相”又一个非常直观具体的印象。
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时空之后,再来盘点,明恩溥笔下的国人性格,有的依然如故,有的荡然无存,有的改头换面了。
比如,死要面子、商业活动中的缺乏诚信、官场上的贪污腐败、社会生活中公共精神的缺失、慈善事业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等,这些上上个世纪已经为他人所指出、也为我们自己所意识到的性格弱点,可以说是经久不衰,如今仍然是我们所面临的人性和社会顽疾,甚至越演愈烈。
带着纵向与横向比较目光来阅读,作者所罗列的国人性格中的
一些缺点,其中不少如今已经“改正”。
比如,国人的“不守时”
大有改进,“不精细”也有改观。
至于“保守”,如今大到对外资和技术的开放,小到对外国文化潮流和消费风尚的追逐,则改进接轨的似乎甚至过头,反而让人担心起民族文化传统的捍卫和延续。
再比如,当年的中国人比关心儿童妇女,今天的小皇帝现象已引起社会的警觉;当年的中国人冷淡外国人,如今的外国人成为竞相接近、追逐对象;当年的勤俭节约,如今的大手大脚……。
这样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来,
即对所谓“缺点”的修正,是否都一定给民族的健康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民族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构成,其中孰优孰劣,哪些该继承
哪些该扬弃,哪些会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浮沉积淀,这些问题发人深省。
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互相信任,人类就不可能共存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非常复杂的社会。
明恩溥认为,在中国长期盛行猜疑之风,引起一个陌生人关注的第一个表现,便是这个帝国无处不在的城墙,“城”这个字的中文意思即环墙而围的城市。
一旦出现危险信号,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复城墙,这种维修工程提供了一条便利途径,可乘此向哪些官员或其他暴发户们敲一次竹杠。
之所以要建造城墙,其坚实的根基是政府对于人民的不信任。
尽管皇帝在理论上是其子民的父亲,他的臣下也被称作父母官,当上上下下都心知肚明,纯粹是一些术语,人民与统治者的真实关系就像是孩子与继父的关系。
城墙是猜疑特性的一个证据。
人们之所以相互不信任,原因其一,是他们彼此不了解,其二是因为他们彼此了解。
明恩溥说,尽管中国人有彼此结盟的能力,这种能力时常令人
联想其化学原子的聚合,然而只要在适当的时机向适当的对象小心提问,就很容易确知,中国人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样绝对彼此信任。
同一家庭中的各位成员,也时常成为相互猜疑的牺牲品。
这种相互猜疑的习性如此强大,猜疑与保守的结合,使得新生事物无法得到接受。
中国人认为不相信他人是合理的,而这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在明恩溥眼里,作为整体的统治阶级并不是这个帝国最优秀的阶级,反而是最糟糕的阶级。
中国有句俗话说:“蛇钻窟窿蛇知道”。
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并不为比他们低一级的阶层即商人阶层所信任。
他们知道,所谓的改良只不过是一个表层外壳,很快就会剥落。
一个中国泥瓦匠用没有和好的灰泥马马虎虎地砌好了烟尘和房顶,却花大量时间来抹平其外表。
他知道,只要一生火,烟囱就会四处漏烟,只要一下雨,屋顶就会漏水,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明恩溥毫不怀疑,在中国也可能有清廉正直的官员,但是为数很少。
而且从他们所处环境的性质来看,他们完全没有希望去实现他们心中可能存有的美好愿望。
把那些最有条件熟读中国经典的人的实际情况与这些经典教义做一个对比,就会获得一个活生生的认识,即这些教义在把社会带向其高标准方面实际上是多么的无能为力。
中国官方各级官员都会发布数量极大、措辞得体、内容包罗万象的告示,其中缺少的唯一东西就是真实,因为这些堂皇的命令并没有指望得到执行。
一位中国政治家的生活和国事文件,就像卢梭的忏悔录一样,充满着最高贵的情感和最卑劣的行为。
明恩溥断定,中国的财富足以用来开发中国帝国的各种资源,如果缺乏信心,谨慎的资金是不会从藏身之处跑出来的。
中国有足以满足各种需要的学问,中国也不缺乏各个方面的人才。
但是,缺乏以诚信为基础的相互信任,所有的一切都无助于这个帝国的复兴。
明恩溥的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儒学,他认为儒学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是这个民族最为突出的智慧成就。
中华民族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其有记载的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为悠久,她也是一个始终完整地保持着其民族性的民族,从未离开过其发祥地,现存的一切,在许多方面似乎和远古一模一样。
该如何结识这个绝无仅有的事实?从历史的黎明至今一直居住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数民众,是用什么方式被统治的呢?民族的衰落和死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为什么只有中国构成了一个例外?导致这一结果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他民族依赖的是物质力量,而中华民族依赖的是精神力量。
任何一个研究历史的学者,任何一个处处留心、了解人性的旅行者,一想到中国的道德从古至今对民众所产生的神奇约束力,都会印象深刻,叹为观止。
他还说,儒学关于人的责任的教导是出色的,令人赞赏。
中国的古籍之中完全没有任何会使读者的心灵变得庸俗的东西,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拥有如此圣洁的文献,其中完全没有一处放荡的描写,没有一句出格的话语,四书五经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条批注,都可以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里大声诵读。
皇帝的统治好坏与否,他个人要直接对上天负责;人们奋发向上比统治者更为重要;统治者必需有德有能,必须以德施政;关于人与人之间五种关系的重要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有这些观念像一座座山峰,耸立在中国人思想的一般水平之上。
只有正确理解儒学体系上的这些优点,我们才有希望正确理解中华民族,这些优点使得中国人能出众地服从道德力量。
在延续了很多年的文官考试中都要求引经据典地作文,这使人
们的思想统一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动机,使每一位考生都把政府的稳定视为他个人成功的前提,毫无疑问,这就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儒学就是基础,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儒家弟子,正如所有的英国人都是撒克逊人一样。
儒家经典是中国统治者驾驶更加航船时所一句的一张航海图。
这是由人所绘制就某种意义而言得到神授的最好一幅航海图。
中国人在驾驶自己的航船时获得了多大的成功,他们已经驶进了什么样的水域,他们此刻又在朝哪个方向航行,——这些问题如今都是头等重要的,中国正在与如此之多的西方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在将来似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明恩溥认为,中国有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其中之一就是人们
天生的遵纪守法,这一素质究竟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中国人是一个守法的民族,既是天性使然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在介绍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美德时已提及。
有人说过,使用英语的种族,其血液中流淌着某种不守法则的基因,这种基因使其难以忍受各种规则,一受到约束就躁动不安。
正因为如此,个人自由和天赋人权的学说才不得不结果长久等待之后才得以确立。
但是,既然这些权利现在已经稳固地确立了下来,明恩溥自问,我们为什么不能清醒一点,多少强调一下个人意志服从集体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法律的尊严呢?在这些方面,难得我们不能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吗?
作者以他与中国人朝夕相处中的细腻观察认为,中国人懂得如
何拥有,懂得如何追求,无论是否拥有,他们都懂得如何知足。
中国人的常乐是一种民族性格,这是与其精神上的知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人并不具备这种很容易心满意足的才能。
中国人养成了知足常乐的性格,就像鱼儿长出鰓来是为了在水中游动,鸟儿长出翅膀来是为了在天空中飞翔。
中国人勤劳、宁静、遵守社会规则,这些都是他们所谓的天赋,他们还有着无人能比的忍耐力,以及举世无双的忍受痛苦的毅力,因为他们相信那些痛苦是他们所无法左右的。
中国人通常是快活的,其神经系统就更不用说了。
中国人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似乎就是和别人聊天,至于聊天的对象是连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没有太大区别。
毫无疑问,对人际交往的重视,能够大大缓解中国人所遭受的许多痛苦。
据说,检验一个人真实性情的正确方式,就是考察他在饥寒交迫、浑身湿透情况之下的行为。
明恩溥认为中国人的神经与西方人的神经完全不同,没有哪一种西方文明能教人忍受突如其来的沉重负担。
作者甚至看到,或许在病中,中国人性格中特有的常乐才表现的最为充分。
通常,他们都带有最为乐观的态度,无论是自己有病还是别人生病,中国人似乎都希望仍然保持乐观。
即便在身体虚弱、极度痛苦之时,也常常没有放弃那种开心的希望,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情绪。
具备这种快乐情绪的中国人不在少数。
这种能力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一种无法理解的天赋,这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心里矛盾。
纵
然身陷全然无望的境地,也似乎不放弃希望。
如果关于“适者”的历史教诲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中华民族就必将又一个壮丽的未来。
在明恩溥看来,中国人忍耐特性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毫无怨言地等待、处之泰然地承受这样一种能力。
明恩溥评价中国是一个最讲求实际的民族,中国人有无限的忍受能力。
中华民族这种无可比拟的坚韧性格,应该是用来担当某种使命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让他们去忍受生活中的常见的灾难和饥饿的折磨,这样的推论应该时候合理的吧?如果“适者生存”就是历史给出的教导,那么毫无疑问,一个天生具有这一品格、同时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民族,就必定拥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不过,忍耐和坚韧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人在这一方面的美德,还必须考虑到其经常出现的逆境中保持的平和心态。
明恩溥把这种持续的好心情称为常乐,并呼吁人们关注这些美德的存在。
使用知足一词,并不是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安于现状,到了对改善自己的境况都毫无兴趣的程度。
不愿意去改变体制,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社会的这样一些观念渗透进了全体民众的内心,源远流长,有力压制着一切对于命运的既定安排表现出不满的实际行为。
他们自然也会感觉到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
对人的本性中最深刻的精神真理的绝对漠视,是中国人心灵中一个最为可悲的特点,他们随时准备接受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一个没有精神的灵魂,一个没有生命的精神,一个没有起因的宇宙,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
据说,一个社会的道德生活有六项指标,每一项都
意义重大;在这些指标全都得到验证的时候,它们就能提供出一个关于该社会真实特征的准确验证。
这六项指标是:(一)工业状况;(二)社会习俗;(三)妇女的地位与家庭特点;(四)政府的构成和统治者品质;(五)公共教育的状况;(六)宗教崇拜遂现实生活的实际作用。
任何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都可以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被揭示出来:他与自己的关系如何?他与同胞的关系如何?他与其崇拜对象的关系如何?通过这三点,其性格的立体图就可以被描绘出来。
明恩溥用这些测试题来测试当时的中国人所得出的答案是,中国人与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是缺乏诚信的;与其他人的关系是缺乏利他主义的;与其他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多神论、泛神轮的和不可知的。
中国人所缺少的并不是智性也不是忍耐精神、实践能力和乐观性格,相反他们的这些品质都非常杰出。
他们所缺少的是品格和良知。
有些中国官员经受不住贿赂的诱惑,做了错事,还以为永远都不会被发现,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不过,有多少中国人能够顶住压力,不举荐自己显然不能胜任的亲戚去担任公职呢?请想象一下这种拒绝的家庭后果,每个中国人都害怕面对这样的后果,这种依附关系和任人唯亲在中国的官场、军界和商界盛行,还会为中国的看门人和警察不忠于职守而感到惊奇吗?
传教士明恩溥这样告诉世人,中国人的性格这个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如此之广,许多话题只能略去不谈。
事实上,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互相矛盾的,无论是谁,如果他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
另一面,就一定会作出错误的判断,而且还永远都不意识不到自己出错这样一个事实。
作者分析了儒学高尚的道德属性。
他说,我们乐于相信,儒学造就了许多道德高尚的人。
这也是这样一个如此杰出的道德体系所应该给出的结果。
一个想要了解中国人道德之真相的人,可以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帮助去进行,尽管他们随时准备掩饰自己和朋友们的缺点,可他们却时常会十分坦率地承认民族性格上的弱点。
作者以自己常年生活在其中的经历观察到,中国的社会就像中国的某些风景。
稍稍离开一些看,显得美丽而迷人。
可是一到近处,就肯定会发现许多破败的、让人生厌的东西,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没有一张照片能公正地反映中国的风景。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满目皆是那种表示幸福的符号。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体验就会发现,中国人的幸福的确全都是外在的。
一百多年前的明恩溥以他在中国几十年的观察断定,中国的需要是很少的,需要的只是品格和良知。
更确切地说,这两样东西是合二为一的,因为品格就是良知。
要改革中国,就必须在品格方面追根溯源,良知就必须得到实际上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