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定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俗文化
(导语)在古老而神奇的陕北黄土高原上,曾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民族精英们顽强奋进的足迹。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和民俗文化。
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说书;陕北吹手;陕北腰鼓;陕北剪纸等。
陕北名歌是流传于陕北的山坡、沟洼、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陕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她,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的雄奇、美得撩人。这种既通俗又亮丽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坛圣殿之上,用小调小曲宣泄黄钟大吕之势。陕北名歌种类很多,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等。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做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其表演形式吸收了陕北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艺术元素,风格粗犷豪迈,质朴风趣。表演时间一般在春节,每年春节各村都要组织秧歌队,演出前先到庙里拜神敬献歌舞,然后开始在村内逐日到各家表演,俗称“排门子”,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说书:它流行于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有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它的唱词通俗流畅,具有浓郁的陕北风情,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
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山东调”、“平调”、“哭调”等。
陕北吹手:吹唢呐是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等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以前,一班吹手有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的,另外三名分别是擂鼓的、拍擦擦的、捣老锣的。而现在的吹手班发展的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等乐器,有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最有名的陕北吹手主要集中在绥德、米脂、子洲几个县。
陕北腰鼓: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于农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又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它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德国等地表演,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陕北剪纸: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区别在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
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剪纸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而套色剪纸则是用不同颜色的剪纸可出来的作品,这种形式并不常用,这类作品看起来生动形象。(自由发挥)
民间剪纸在陕北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与陕北的风俗习惯密切结合,它多为单色剪纸,风格具有北方地区的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它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于神圣。《喜鹊登枝》寓意席上眉梢,喜事临门。
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5年3月启动并实施,经过几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评定、公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涉及说唱、刺绣、舞蹈、年画、泥塑、剪纸、漆艺等方面的166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安塞县剪纸艺人高金爱、李秀芳、薛玉芹荣膺此称号。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结)陕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陕北民俗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陕北民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