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学案1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都江堰》的名言警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能够鉴赏余秋雨的散文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都江堰精神,培养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3)懂得珍惜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都江堰》的名言警句;(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鉴赏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的理解;(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不懂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2)概括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鉴赏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都江堰》的名言警句;3. 选择一篇余秋雨的其他散文进行阅读,分析其风格特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都江堰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艰辛和智慧。
都江堰学案
高中语文选修现代诗歌散文第三单元《都江堰》学案学习目标: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学生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认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
3.培养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1.培养探究式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学习难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习方法:1.通过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一)初读感知,掌握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呼啸汩汩庇护突兀雕塑修缮炫耀履历咆哮强悍浚理长锸玉玺衮衮繁衍韬略濡养邈远(二)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三部分的内容。
本文按序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肯定和评价了都江堰的价值。
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现实中都江堰如何制服滔滔江流的壮观景象。
第三部分生动刻画了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蜀郡太守李冰的形象。
(三)具体探究第一部分。
1.作者开篇写到“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第二段写“长城也当然伟大”的目的是什么?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并分析其含义。
4“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一句的含义。
5.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都江堰的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找出描写都江堰壮观水流的语句,分析其运用的语言修辞。
3、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第三部分1.为什么说“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2.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
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戒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这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仅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都江堰学案.
都江堰学案一、背景介绍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水利文化和农业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遗产”。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前251年间,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蜀汉时期完成。
它是一项人工改造的工程,主要用于解决川西平原的灌溉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江河的洪水和旱灾。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也是造福民生的伟大工程,至今仍在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二、教育内容1. 都江堰的历史内容简介:介绍都江堰的建设背景、历史渊源、建设规模、建设过程及其在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都江堰的建设历程和建设规模,帮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都江堰这个世界水利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2. 都江堰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方法内容简介:介绍都江堰的工程技术和建设方法,包括水力学、土木工程、水利灌溉、运输等。
内容分析:运用本学科知识,对都江堰的工程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深入了解都江堰的技术构成和其在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方面的重要贡献,并将科技创新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进行对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在知识的学习中感悟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加深文化认同。
3. 都江堰的生态环境内容简介:介绍都江堰在水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对于成都平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维护和改善。
内容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都江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在生态保护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 都江堰文化内容简介:介绍都江堰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展示都江堰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意义。
内容分析:本章节主要在于展示文化特征,通过学生展示、多媒体手段等方式,将都江堰文化融入到文化课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学案1:都江堰
都江堰【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多部。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创作散文,结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中的散文,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
他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从而,将“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变迁,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
虽然他借助大量的文化史知识,但并没有把散文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人气”,即作者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渗入景观,他将之称为“个人与山水的周旋”(余秋雨《关于散文、读书和艺术修养——答〈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
余秋雨的散文语言追求雅正,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
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
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现象。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邈.( )远濡.( )养修缮.( )遴.( )选浚.( )理长锸.( )玉玺.( ) 圭臬.( ) 衮衮.( )2.掌握词语(1)濡养:(2)突兀:(3)遴选:(4)浚理:(5)圭臬:(6)衮衮诸公:【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3.作者写李冰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作者为什么说“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2.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3.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4.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结构图解】【总结中心】本文通过描写都江堰来反思历史,反思文化,歌颂和赞扬李冰的精魂,进而传诵中华民族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百姓。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了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都江堰工程的认识。
(2)学会欣赏余秋雨的散文,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作者对都江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都江堰》的基本内容,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2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及其在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地位。
3.2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欣赏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4.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4 案例分析法: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都江堰工程的历史背景。
(2)提问:你们对都江堰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5.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都江堰》,理解课文内容。
(2)布置思考题:课文是如何描述都江堰的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的?5.3 课堂讲解(1)讲解都江堰的历史背景、建造过程和工程特点。
(2)分析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5.5 案例分析(1)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经典语句,品味语言魅力。
(2)让学生尝试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进行句子仿写。
5.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都江堰》学案与教案
(3)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 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4)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 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5)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 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6)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7)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8)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 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9)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三、重点探究: 1、李冰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第二课时 (二)美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怎 样? (三)解读第三部分,品味文中下列语句的含丰富义。 (1)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 (2)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 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 质朴
(5)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 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汽淋漓”显得形 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 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 却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 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6)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大愚大拙似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 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 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 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7)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都江堰》2. 课文作者:余秋雨3. 教学目标:a.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美之情b. 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c. 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原理,增强民族自豪感d.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5. 教学难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历史价值6.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7.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作者的赞美之情3. 课堂讲解:a. 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原理和历史价值b.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c.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对人类社会的贡献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和感受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价值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知识的运用能力4. 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表现,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和作者的赞美之情2. 通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学习,你认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有哪些特点和价值?3. 请列举一个你了解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并简要介绍其建设背景和功能五、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都江堰与其他古代水利工程的不同之处,如郑国渠、白堤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和贡献。
2. 文化传承: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3篇
1、余秋雨《都江堰》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材依据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
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
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
人教版选修《都江堰》word学案
编号:11 《都江堰》学案制作人:张俊芳张新平审核人:赵宗生导入语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本课关键词: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政治走向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浚理滋润濡养消灾庇护辩论自信精神世界对比先抑后扬(与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一样是一种表现手法,作用是铺垫,引发好奇)一、课前基础检测1、下列每组词中读音有不相同的一项是()A.堰塞湖/都江堰屏障/屏风劲厉/遒劲B.颓壁/颓唐邈远/渺茫庇护/麻痹C.驯顺/驯马濡养/蠕动突兀/会晤D.胡逛/欺诳前兆/感召规矩/矩形答案:D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废弛履历众目睽睽无所专攻B.修缮延伸崇山峻岭游目骋怀C.僵硬企盼雍容大度突发其想D.强悍遴选无与伦比应运而生答案:C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组是()A.关于什么是形象思维,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B.除了你能去,谁能去?他吗?他能去吗?我看他不能去吧?C.这个家庭,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
D.相反,在另一些领域中,人却超越了自然,如飞机、火箭、电视等。
答案C解析C项中前两个顿号应该为逗号。
4. 判断成语对错(1)「趋炎附势」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怎不令人感叹世态炎凉。
()(2)居高临下,只见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向前涌进,怎不令人目眩神迷。
()(3)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因有「天府之国」的四川,才有一个安定的后方。
()(4)立法院的「衮衮诸公」有几个是真正在维护人民权益的呢。
(5)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将李冰对水利工程的贡献与「冰清玉洁」的政治风范,描写得淋漓尽致。
()(6)原本扑朔迷离的凶杀案,经由警方日以继夜的追查后,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7)看着「江河日下」的胜景,令人心胸为之开阔,俗虑全消。
()(8)我对你的帮助,仅是「杯水车薪」,何足挂齿。
高二《都江堰》教案(通用5篇)
高二《都江堰》教案(通用5篇)高二《都江堰》教案(通用5篇)高二《都江堰》教案篇1《都江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功业的高度评价,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奋斗和实干的精神。
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整体把握文本结构。
2.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写文化精义的启示和反思。
3. 学习文中对比手法的应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体会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阐释。
【最优学法】1、本文篇幅较长,但却以标题形式将文本划为三大部分,在整体把握文意时应先了解标题的作用,并逐个概括标题大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通过抓住文段的中心句,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文章主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处具有深厚文化精神意蕴的游览圣地。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呢?是风景吗?不全是,吸引我们的更多的是当地的美丽的传说与相关的故事,而在所有这些后面都寄托着一种精神。
文物也好,古迹也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读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义又是什么?今天在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余秋雨,走进四川灌县,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蕴。
二、介绍余秋雨及总结其文化散文的特点: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选línxuǎn(慎重地选拔;审重选择)、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都江堰》学案(一)
《都江堰》学案(一)设计人:夏光星史文义审定:张明国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壁残垣.()屏.障()圭臬..()修缮.()屏.息() . 诸公()浚.理()屏.除()汩汩..流尚()邈.远()诘.问()砭.肌冷气()庇.护()苍劲.()傩. ()遴.选()劲.敌()钹磐..()规矩.()澄.彻()濡.养()金杖玉玺.()二、追踪练习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惊悸.(jì)修缮.(shàn)踊.跃(yǒnɡ)长锸.(chā)B.邈.远(miǎo)炫.耀(xuàn)咆.哮(páo)圭臬.(ɡāo)C.澄.彻(dânɡ)强悍.(hàn)履.历(lǚ)汩.汩(ɡǔ)D.庇.护(pì)魅.力(mâi)遴.选(lín)钹磬..(bóqìnɡ)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痛哭流涕万里屏障颓壁残恒雄才大略B.卑处一隅雍容大度众目睽睽惹人注慕C.冰清玉洁金杖玉玺官场滚滚神志慌乱D.义无反顾通情达理风调雨顺怦然心动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阴气森森间,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2)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命令自己的儿子做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3)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A.延续承接承续B.延续承续承接C.承续延续承接D.承接承续延续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众目睽睽....之下,王明已经握成拳头的手,又缓缓松开了。
B.李白的冰清玉洁....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C.他的家境虽然不好,但在接人待物上却雍容华贵....。
D.尽管这项研究困难重重,但王工程师还是义无反顾....地承担下来。
5.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只有..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都江堰》导学案1
《都江堰》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2、理清本文的写作脉络,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3、体会本文蕴涵的文化意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课前预习案一、作家作品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家,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代表作有散文集、等。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他的散文以游记的方式,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二、正音释词:1、正字音: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魅力()强悍()铁戟()遴选()韬略()怦然()诘问()傩戏()衮衮()浚()理澄( )澈2、多音字:屏:():例:屏风屏障():例:屏除屏息():例:屏营劲:():例:劲拔劲敌():例:干劲劲头3、辨别字形:(1)儒()、濡()、孺()、蠕()、襦()(2)竣()、俊()、骏()、峻()、浚()(3)堰()、偃()、揠()(4)炫()、眩()、弦()4、积累词语:众目睽睽:膜拜:圭臬:焕然:涣然:邈远:浚理:劲厉: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为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课上探究案1.作者一开始就说“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观点新锐。
试从全文找出依据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2.这篇游记散文最主要描写的景物是,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种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文章的标题是《都江堰》,作者却用很大篇幅来写李冰,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文情怀?课后巩固案一、多选题1、()关于余秋雨,下列叙述何者有误(A)中国近代散文、小说作家。
(B)散文作品具有宏观的史识。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都江堰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及其在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都江堰精神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
2. 余秋雨散文《都江堰》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回答相关问题,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教师讲解: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建造技术,解答学生疑问。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亲身感受其壮观景象和伟大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都江堰精神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环节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讲解:反思自己在讲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时的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难以理解或表达不清的地方。
都江堰学案
《都江堰》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自学·发现1、书声琅琅初读课文,读的过程中:(1)找出读不准的字并注音。
(2)找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解释。
读完后,说说你所了解的都江堰和余秋雨的相关知识。
1)正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铁戟(jǐ)遴选(lín)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2)积累词语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行礼。
圭臬: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
2、积累梳理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及文学文化常识整理到学案上:3、整体感知速读课文,使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筛选信息,说说作者围绕“都江堰”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话概括。
4、自主发现(1)我的收获读完课文后,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一点?哪些语言?哪些内容?你认为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2)我的问题请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二、展示·发现1、小组展示请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问题,取长补短,小组代表整合形成本组最主要的自学成果,以备全班展示。
2、班级展示小组代表以口头表达、板书等方式展示本组自学成果。
教师根据小组代表的展示适时点拨、补充、追问、提升,结合预设目标指导学生对各组成果进行整合,突出文本学习价值。
三、探究·发现——局部揣摩,质疑探究1、问题研讨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所设置的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自己的预设加以归纳,形成问题支架。
教师、学生、文本多重对话。
问题1:问题2:问题3:2、质疑问难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
预设问题: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四、总结·发现1、请大家用最简洁的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拓展·发现联系你曾游览过的的名胜古迹或考查你附近的民居建筑,探寻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写一篇短文,与同学交流。
2023年《都江堰》教学设计_1
2023年《都江堰》教学设计2023年《都江堰》教学设计1课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体散文。
余秋雨的散文常揉合山川、风俗、人情、历史与主体评述于一体,其最大的特色是善于在写景、叙事、记人中融进自己的文化感受,有文化感受的灵气。
由于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反思,因而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这篇游记体散文就属于文化散文。
说它别具一格,是它没有采用以游踪为线索的一般游记写法,写游览都江堰景观的经过及其所见所闻,而是把景观、人物、历史三者融为一体,按评述描写评述的总体思路,歌颂造福千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描绘都江堰水流的诱人魅力,赞扬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筑堰的伟大精神。
全文三大部分,评述景观和人物的文字却占了三分之二。
显然,作者写作__,其意图不单在向旅游者介绍都江堰这个景观本身,而是将景观和景观的创建者放到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视、思考,突出人文感受,使__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强的思辨色彩,给读者超出景观本身的深刻思想启迪。
用这种写法写游记,让读者耳目一新。
阅读课文,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立论斩顺巧妙长城雄伟、突兀,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曾被国人引以为自豪。
然而,作者一开篇就直截了当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观点。
这个观点有魄力、有胆识,非常独特、新颖,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关注。
接着,__采用对比的手法,就长城和都江堰的修筑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文明特点等进行比较评述、说明后者比前者修筑时间早,社会功用大。
前者虽然气势雄伟,但是已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后者持续不断地提供清泉与食粮,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
通过比较,作者肯定了都江堰的历史地位,经济价值和文明价值,有力地证明了自己与众不向的新观点,令人信服。
此外,作者立论非常巧妙。
在比较中国历史上这两项巨大工程时,课文用的是最激动人心而没有用最伟大。
一词之差,说明作者行文很有分寸,也省去了一些麻烦。
因为长城在国人心目中的伟大地位,早有定评,作者无意动摇,也不想动摇,更不想引起争论。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_1
《都江堰》第一课时,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整理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观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都江堰》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同学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提高同学对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熟悉,培育同学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
3、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
4、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充分调动同学学习乐观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同学有所感悟和思索,达到制造。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分小组搜集都江堰和李冰的相关资料。
二、走进:(1946-)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果优秀,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果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80年月中期,他开头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三、整体感知:(思索本文在结构方面的特点)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其次部分第三部分三个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特思索,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课文分析:1、第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的什么态度?对比角度长城都江堰修建时间宏大占据空间已废弛水流外观文明状况心态文章表现了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索。
通过对两者进行的对比,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之情和对长城的之意。
2、其次部分,在看都江堰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巡游前:“”;参观后,“”--在不经意间剧烈地感受到都江堰水的,为这里所。
同时透过水的“形”,也窥到了水的“”。
这里的水“精神焕发,”,对这水的“神”无比,这里的水虽然也“咆哮、狂野”,但在都江堰的制约下,显现出一种更为壮美的,都江堰使最强悍的生命,所以说“要看水,万不行忘了都江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学案1都江堰简介地理状况都江堰是四川省省辖市,成都市代管。
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
东南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8公里。
介于北纬30°44′~31°22′,东经103°25′~103°47′之间。
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东与彭州市、郫县、温江县相连,南与崇州市接壤。
东西最大横距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8公里,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
现辖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玉堂镇、中兴镇、石羊镇、柳街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乡、金凤乡、驾虹乡、向峨乡、土桥乡、民兴乡、徐渡乡、沿江乡、安龙乡、大乐乡、大观乡、两河乡、青城乡、麻溪乡、白沙乡、虹口乡等12个镇16个乡。
总人口57.8万,其中城市人口20万。
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回、羌、藏、满、彝、壮、苗等20个少数民族。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岷江从市境西北入境,东南出境,流长47公里,有龙溪河、白沙河、味江、南溪河、土溪河、龙安河、石定江、螃蟹河等汇入。
岷江在流经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除金马河(岷江干流,从都江堰起至新津县70余公里河段用此名,都江堰排洪河)外,通过若干分水鱼嘴,分为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黑石河和沙沟河6大灌溉河流,呈扇形展开。
岷江将市境分为河西、河东两大地域,河西诸山属邛崃山脉东支,有赵公山、南华山、牛心山、翠峰山、三合顶、彭祖峰等,河东诸山属龙门山脉中南段的西干支脉,有光光山、油罐顶、黄草坪梁子、包袱石梁子、黄青木冈梁子、火烧山、二峨眉山、山王顶、白果岗、金凤山、玉垒山、茶关山、娘子岭等。
河西诸山以赵公山为最高,海拔2434米;河东诸山以光光山为最高,海拔4582米;平原区以都江堰为最北端顶点,海拔730米,以沿江乡三滴水为最南端,也是全市最低点,海拔592米。
山区峰峦叠嶂,岩壑幽深,雄奇秀丽;平原区河流纵横,渠系密如蛛网,灌溉便利。
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32℃),冬无严寒(极端最低气温-5℃,仅个别年份出现),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年均气温15.2℃,1月份平均气温4.6℃,7月份平均气温24.7℃。
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
历史沿革都江堰在新石器时代是古老蜀族活动地区,与古蜀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秦惠文王灭蜀归蜀郡。
政区设置始于秦,称湔氐道,汉升为县。
蜀汉时改称湔县,不久改为都安县,属汶山郡。
西晋徙都安于今聚源镇导江村,在都安旧治(今灌口镇)置晏官县。
西晋后期战乱频繁,政区设置变化极大。
刘宋,汶山郡治迁灌口,辖都安、晏官二县。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乡五里村),与都安、晏官同隶汶山郡。
南梁于齐基县置齐基郡,郡县同治。
北周天和三年(568),汶山郡还治;改晏官县为汶山县,仍属汶山郡,废都安县以其地入于郫。
天和四年(569),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所在今徐渡乡古城村),属犍为郡。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汶山县,以其地并入郫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于汶山县旧址设镇静军,于都安旧址置盘龙县。
六年(623)改盘龙县为导江县,属蒙州,清城县属蜀州。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908),改镇静军为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宋乾德四年(966),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太平兴国三年(978),更永安军为永宁军,不久改为永康军,辖县不变。
熙宁五年(1072),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隶彭州,青城隶蜀州。
哲宗元元年(1086),复置永康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
南宋末废永康军为灌口寨。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以灌口寨地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以其地入于灌州。
明太祖洪武九(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十年(1377)撤崇宁县入于灌县,十三年(1380)析出复置崇宁县。
清代、民国沿袭。
1950年1月19日,灌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9年2月,郫县并入灌县,8月又分置。
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灌县改为都江堰市。
城市特点都江堰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因堰而兴的城市,文物古迹众多。
都江堰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
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距今45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江堰市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
自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创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这里先后为道、郡、军、州、县所在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成都平原西通藏卫、北达甘(肃)青(海)的交通枢纽,川西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阿坝、甘青所产虫草、贝母、鹿茸、麝香、大黄、羌活、甘松、羊毛、牛羊及野牲皮张等各种山货药材汇此转口集散,阿坝及甘肃、青海各族人民所需之粮食、盐巴、茶叶、布匹及日用百货和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这里远播山后各地,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以后,人口发展,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更加繁荣,和邻近州县相比独具大埠风貌,享有"小成都"之美誉。
市境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古堰、古城、古关隘、松茂古道与颇具特色的民居相映成趣,山、水、城、林、堰、桥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城中有水、水在城中、"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
都江堰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山水秀丽,森林茂密,物产丰富,2000多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来此观光或休憩,留下了众多的墨宝踪迹、轶闻趣事。
市区西南以"天下幽"著称于世的青城山,山形如城郭,葱郁苍翠,四季常青,秦时就是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自汉代张陵"结茅传道"后,名声大振,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祖庭,有"神仙都会"和"第五洞天"之称,被誉为"活的道教文化博物馆"、"楹联、匾额、石刻宝库"。
市区西北有"人间仙境"之称的都江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貌构造形成于1.9亿年前的三迭纪后期,三叶虫、珊瑚虫及腕足动物的化石随处可见,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银鹊等"活化石"生机勃勃,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时常出没其间。
多变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原始古朴的森林风光构成了华西亚高山特有的自然景观,展现出雄奇、原始、古朴和野、秀、幽的景物特色,被前来考察的中外专家誉为"自然博物馆"、"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都江堰市有矿产资源数十种,水能资源及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砂、河沙等建筑材料极为丰富。
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力、建筑建材、食品、冶金、轻纺、医药、化工等8大支柱产业。
城市现状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
现有工业企业1435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
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年创利税超3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亿元。
是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之一,位列第五名。
1949年以来,陆续兴建了都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正筹建总投资13亿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
即将开工的紫坪水库电站,装机容量68万千瓦,总投资近百亿元。
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6亿元,利税过亿元。
有耕地3.1万公顷,90%以上属自流灌溉,农业总产值11.3亿元。
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
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7%。
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猕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
是全国植树造林百佳县(市)和全面绿化达标县(市)。
市内交通发达,成汶铁路直达市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
市区开通4路公共汽车,20余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各种档次出租车700多辆。
开通了国内数字分组交换网,建成全数字通信网。
建成了900MAZ移动通信A网基站。
程控交换机总容量23400门,每年以四五千门的速度发展,实现与成都028大网的联网升位,城乡全部实现国内电话直拨。
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3万多千瓦,人均用电量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3倍多,是全国基本电气化试点县(市)。
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能源供应充足,结构合理,是全国农村能源建设试点县市。
有国家科研机构5所,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办科研机构76家,涉及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筑建材等行业和农业、林业、水产等,有数十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
有都江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分部、宁江职工大学等,有省属中专3所,成都市属中专1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中学40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230所,在校学生8.6万名。
其中都江堰中学为全国重点高中,徐渡职业高中为全国重点职业高中。
有各类卫生机构112个,医院35所,病床30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00多人,是全国牙防先进县(市)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市),还消灭了血吸虫、地方性甲状腺肿、疟疾等地方性疾病。
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保持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1949年后,曾先后5次制定市政建设规划。
1978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15平方公里的新市区,形成了旧城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新城区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城市建设格局。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1989年编制的《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突出都江堰市水文化渊源和内涵,确定了保护旧城,重点向新区发展的战略,从总体上保护古城区的优美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民居、园林、桥梁及文物古迹,使古城区体现依山傍水,山、水、城、林、堰、桥交融,城堰结合,相互烘托,"满城水色半城山"的特色。
旧城区新建、改建的房屋,大多为2~3层并保持了都江堰市民居传统的建筑风格,完善了给排水系统和天然气供气系统,维修了古城墙、古关隘和防洪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