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从“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来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通过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写,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几句审美价值的市民图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切。
【关键词】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写于1944——1948年间,是老舍著名作品之一。
《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写的是人民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
全书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也有三四十个。
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他们之中一类属小康之家,一类是最低的个体劳动者。
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
在这芸芸众生中,“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但又由于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使他们走了不同道路。
一、老派市民形象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
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
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
四世同堂祁老人人物分析 有哪些性格特点
四世同堂祁老人人物分析有哪些性格特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四世同堂祁老人人物分析有哪些性格特点【导语】:祁老人是四世同堂中年龄最长的人,关于四世同堂祁老人是怎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分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祁老人人物形象分析祁老人,近80岁,全胡同年龄最长者,四世同堂的代表者。
浅析-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1940年代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展现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对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进行探析。
首先,小说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
作者以小市民家庭为切入点,描绘了不同阶层、职业和性格的市民形象,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在小说中,有以钱杰克为代表的商人形象,他无视家庭矛盾,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有以李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奉行理想主义,对社会不满但又无力改变;有以林淑民为代表的满洲人形象,她无视个人尊严,追求虚荣和财富。
他们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各自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层面的市民形象。
其次,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封建旧社会思想与新时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如王阿五这个形象,他代表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盲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革,在家庭和工作中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同时,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还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市民们生活在底层社会,常常面临严峻的生计问题,同时也承受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他们为生活发愁,为家庭争吵,这种对生活的真实描写使得市民形象更加立体而鲜活。
在整个小说中,市民形象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说主题的重点之一。
通过描绘市民的生活和心理,老舍展示了市民在新时代中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市民形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触动了读者心中的共鸣。
小说呈现出真实而生动的市民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是多样而真实的,展示了时代的多样性和社会阶层的融合。
市民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和新时代碰撞的矛盾冲突,同时也展现了市井生活中的琐碎和困苦。
通过对市民形象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这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使得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
论老舍小说的市民形象摘要:老舍是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奉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推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通过国内外关于老舍小说相关的文献研究分析,主要是针对于老舍作品的研究,很少有涉及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于老舍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封建的思想文化、封闭的人文空间、封建宗法观念导致老舍小说的封建市民形象的产生。
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于市民形象的理解。
关键词: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3)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 (4)(一)旧派市民形象 (4)(二)新派市民形象 (5)(三)正派市民形象 (6)(四)底层市民形象 (6)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产生的原因 (7)(一)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灌输 (7)(二)封闭的人文空间 (8)(三)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 (9)三、老舍小说市民形象对于当代的意义 (11)参考文献 (12)引言老舍诞生于光绪年间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死亡,老舍小时只有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苦的生活。
在老舍的童年中从小到大生活在大院胡同里,和底层人民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老舍在同年能够更好的了解市井小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底层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在此背景下,老者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人民作为创作的材料,通过他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快,诉说广大底层人民群众的心声,通过不断的反思,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去来对于市民形象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一、老舍小说市民形象的主要类型(一)旧派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的“旧派市民”是温顺善良的具有中国人民色彩的人民,是守旧的难以接受新奇的事物的人民。
《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学品析《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探析季雪冰(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新郑450050)摘要:《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老舍以百万字的篇幅描写了抗战时期发生在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的一个个小故事,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住在北京老茅屋里的市民的生活与抗战奋斗精神。
本文主要对《四世同堂》中的市民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四世同堂》;爱国;老舍中图分类号:I20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01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06一、理想中的“国民楷模”在《四世同堂》中,瑞全是作者老舍描述的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典范,是一个满怀理想和抱负的新青年。
虽然笔墨在瑞全身上描写得不多,但是作者对他的钦佩是显而易见的。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沦陷,在大家“窃取”“恐慌”和“饥荒”的情况下,瑞全抛弃了自己喜欢的书籍、家庭、学校,坚决不做亡国奴,毅然投身到了抗日运动中。
瑞全说:“我很高兴听到国歌,很高兴看到国旗。
一个崭新的年轻人,只要拥有武器,他就会杀死他的敌人。
”为了打破民族国家的束缚,他抬起头站在世界上。
之后,经过几年的训练,瑞全成为一名成熟的地下工作者,直面敌人,毫不心跳,善待间谍,并雇用兄弟。
简而言之,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是爱国者在抗日战争中敢于奉献的典型形象,也象征着中国的未来。
与年轻的瑞全相比,钱先生是一个从未问过世界的典型人物。
一位擅长绘画和诗词的诗人,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十分慷慨,即使打招呼,也会被忽略,但是钱先生性格刚硬。
钱先生不仅在他的房子里种了花,而且还有许多旧书和破书画。
他的家是一个“天堂”,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和唱歌诗。
他最能体现中国传统的“风水”精神,抗日战争爆发后,中石的牺牲给这个“诗意的”家庭带来了灾难,长子孟石死于疾病,其妻子也随后去世。
老舍《四世同堂》中市民形象的刻画
浅析老舍《四世同堂》中市民形象的刻画【摘要】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老舍先生以其善于描写市民生活,塑造他们的形象的突出成就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四世同堂》所提供的市民画面及所塑造的市民阶层的人物形象却更为开阔、丰富、深刻的多。
通过创造这些广泛的市民形象及描写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环境,更集中、鲜明地揭示了那个充满血与泪、铁与火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的市民社会阶层的生活画面。
【关键词】《四世同堂》塑造多层次市民形象市民,是中国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反映这一社会阶层生活的作品,古典文学中有,近现代文学中更为多见。
老舍先生不是表现市民社会生活的唯一作家,但就其作品所取得的成就看,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超越得过。
老舍先生正是以其善于描写市民生活、创造他们的形象的突出成就牢固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的。
而在他的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四世同堂》可说是很有特色、很有代表性的。
1 《四世同堂》描写市民生活的画面更集中、更广阔老舍早期的作品,多数是以一、二个人物为中心,再辅以几个次要人物展开故事,表现主题的。
综合他的作品,人们可以看到一幅五光十色的市民生活的画面,而如果单读他的一部作品,却多半只能熟悉少数几个人物,看到的也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些侧面。
《四世同堂》所提供给我们的画面却开阔、丰富得多。
它以沦陷的北平市民聚居的一条小胡同作基点展开描写,笔端所及不但是小羊圈居民的各家各户,而且把读者带到了北京的街头、广场、戏院、古庙、学校、大使馆、日伪机关、监狱、商店、旅馆、妓院、刑场、公园,以至城郊、乡村……人们几乎可以看到那个充满血与泪、铁与火的时代里,广大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和灵魂的一切方面,从这方面看,《四世同堂》简直称得上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市民社会层的一部百科全书。
2 《四世同堂》对市民形象的刻划更深刻《四世同堂》描写了一百几十个人物,其中重要人物也有三、四十人。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者:
1、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
当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一厢情愿地力图保住自家的安宁。
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闻。
2、他持有传统观念的偏见,瞧不起大杂院的普通人家。
3、当战争初起时,他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梦,他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M国者的丑行。
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祁瑞宣,老舍作品《四世同堂》中主人公,当过英文教师,又在英国驻北平领事馆当过秘书。
祁瑞瑄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在英国使馆做事。
因为这事,被日本人抓进了监狱。
后来被富善先生竭力营救,最终才得以脱离险境。
下面是给大家的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
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
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老大瑞宣:纯粹的民国人。
与祖父在年纪上只差四十岁,而在思想上却相差有一两个世纪,是四世同堂的顶梁柱;是一个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知识渊博,懂英语,为谋生而屈于英国府作事。
也因之被日本人带入狱一次,后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担大事,时时忧国,是本书真正的主角。
祁瑞宣性格特征祁瑞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不曾接受过的新式教育。
这新旧之间的冲突,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苦闷,让他的心里充满了重重的矛盾。
一、祁瑞宣深受“忠孝节义”思想影响当国家面临灾难时,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让瑞宣陷入了无法排解的痛苦。
尽忠国家,亲人的生活无法保障;遵守孝道,不能赴国难的内心谴责便会无休无止。
“假若他是单身一人,那该多么好呢?没有四世同堂的锁镣,他必会把他的那一点点血洒在最伟大的时代中,够多么体面呢?”瑞宣知道应该奔赴国难,但是“全民族的传统的孝悌之道使他自己过分的多情——甚至于可以不管国家的危亡!他没法一狠心把人伦中的情义斩断,可是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或者还有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他难过,可是没有矫正自己的办法;一个手指怎能拨转的动几千年的文化呢?”为了家庭的温饱安好,他可以去英国府找份工作。
四世同堂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一、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1、《四世同堂》从时间上来说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2、从空间上说,它的笔触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杂院等,简直就是一副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
3、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壮史。如通过爱国诗人钱默吟,他深明大义,重视民族气节;祁瑞宣和老三后来也一起抗日等,颂扬了民族气节和中华民族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抵抗精神。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点:
1、是异族统治下灵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国奴的生活是惨痛的。物质极度匮乏,人民陷于饥饿之中,生命没有保障。祁天佑安分守己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日寇枪杀;钱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严刑拷打长期监禁;祁瑞宣作为教师面临着要他教日语的苦恼。
2、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败类,也恨惶惑与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小说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汉奸形象。如大赤包、蓝东洋、冠小荷等。汉奸没有好下场,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体现。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老舍《四世同堂》
·引言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贡献的作家,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着地体味着北京城的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说构筑了如此广阔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老舍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的世界,他描写的中心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京味文化)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老舍用“文化”来分割他的市民世界,其中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分割,体现着老舍对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批判。
·一、祁瑞宣人物的矛盾性
祁瑞宣作为“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所不曾接受过的新式教育,这就使得他内心和行动都充满着矛盾。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
·(一)残酷的现实催人猛醒
北平沦陷不仅给一直爱着这座古城的北京老百姓心里一个沉重的打击,也给他们带来了接二连三的噩耗:钱先生入狱,钱家一家三口的死亡,小崔不明不白成了替死鬼,常二爷的受辱去世,祁天佑的无望投河,小文夫妇与桐芳之死,因饥饿而死的妞子……就连祁瑞宣自己也身陷困境中,难逃一劫,所有这一切,让祁瑞宣对自己之前做的保持一颗只要不卖国的心这个选择产生了动摇和怀疑。“不错,他知道小文夫妇死得冤枉;但是,他自己的父亲难道死得不冤枉么?假若他不能去为父报仇,他就用不着再替别人的冤枉表示愤慨。”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作用,同时他也意识到“先有国才有家,无国则无所谓的家。”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分析摘要:老舍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他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那些鲜活的市民形象让我们感触很深。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了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在他的作品中“旧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有着明显的区分,角色塑造非常清晰。
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是老派市民典型代表,本文就对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进行了分析,并对老派市民的影响做了总结。
关键词:《四世同堂》;老舍;老派市民;形象分析;影响一、《四世同堂》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开始于1944年,一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总共百万字。
《四世同堂》选取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为地域背景,以祁家四代人遭遇为线索,记录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变迁,通过周围几十户贫苦家庭为对比,形象的塑造了很多鲜活的市民形象。
一部记录市民生活的小说生动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历程。
老舍将小井市民性格懦弱和敷衍的思想根源指向了传统北平文化,特别是在“家”这个组织中包含有等级观念、宗法思想、道德、风俗等内容。
老舍对家的描写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审视和批判。
《四世同堂》涉及人物有一百三十个,这些不同性格不同国籍的人们按照市民层次可以分为新派市民、老派市民、理想市民。
老派市民既善良又保守,例如祁老太爷、常二爷、李四妈等人物都是老派市民的代表。
在小羊圈胡同里保持着老旧的生活方式,传统封建思想和家族宗法还继续存在着,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害怕改变,坚持固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恰恰是封建社会中最为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中国持续了两年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强硬固执,这种固执慢慢变成了封闭狭隘和麻木的性格。
在小说中祁老太爷以为封住院门准备三个月的粮食就可以应对八国联军的到来。
当日本人占领北平后,他还在家中固执的按照法规维持全家,他还肤浅认为是日本人占领北平市喜欢上了卢沟桥上的石头狮子。
从_四世同堂_分析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_刘由仪
从《四世同堂》分析老舍对市民形象的塑造刘由仪(长沙县实验中学,湖南长沙410100)摘要:本文着重分析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中这些不同人物角色的京味色彩,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历程,角色塑造的深刻内涵来探索老舍对市民形象地塑造。
关键词:《四世同堂》;市民形象;老舍老舍作为市民作家,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
老舍的真正魅力在于能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每个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
《四世同堂》作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形色不一地一百多个人物,重要的角色有三十多个。
全文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主线围绕着祁家生活委主线,周围其他四合院家庭作为掺杂副线,真切形象地描绘了北京胡同中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家庭人物的荣辱浮沉,勾心斗角。
本文着重分析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中这些不同人物角色的京味色彩,人物性格的动态发展历程,角色塑造的深刻内涵来探索老舍对市民形象地塑造。
一、人物角色的京味毋庸赘言,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丰富饱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京味色彩描述,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真实可感,熠熠生辉。
老舍用通俗的,明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京话片子来写北京和北京人,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段中,老北京人的动态性格发生变化中,我们不难发现,老舍希望那个时代的人该摒弃什么,该继承什么,国民性的弱点该消灭,但是那种独有的文化该留存,老舍用他北京人的太极式的幽默揭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个体,这些个体存在缺陷,但是他们可以拯救。
这些人物都是圆形人物,一方面他们丢弃不了老北京的原有的传统旧俗,另外一方面在新的形势下,他们处于抉择的困境,这种情势下,老舍用他独具特色的京味描写向我们告示他的坚守。
他的本土化不仅在于他的坚守,而且在于他能将这种本土的艺术表现形式很好地融会到作品当中,去丰富他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极好地展示出人物神情风韵,如:李四爷,那么,北京城是丢铁了?大赤包,你这个松头日脑的家伙。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级倪石凤 12520305162内容提要: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创造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个性一、引言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老舍的生平和历程老舍先生在现当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老舍先生在线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却有着不寻常的背景。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一生都为文坛的工作而奉献。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
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欢迎大家阅读!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
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
”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
论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是老舍在其小说中成功刻画了“老派市民”这一形象。
这些市民思想愚昧、夜郎自大、墨守陈规、保守庸俗、苟安懦弱。
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关键词】老舍;老派市民;“国民性弱点”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作家老舍,选择了他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作为毕生书写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有黑暗势力对贫弱者的凌辱和践踏,底层人民的悲苦与不幸,挣扎与抗争,以及市民阶层所固有的国民劣根性,都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反映。
老舍在其小说创作中,刻画了一系列“老派市民”的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离婚》中的张大哥,《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祁天佑,祁瑞宣,《正红旗下》中的大姐等。
这些“老派市民”扮演了封建枷锁中的奴隶,表现了北京市民被精神鸦片毒害而身心异化乃至整个国民被人性异化的程度。
老舍通过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日常言行的描写,展现了旧北京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实现了对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一、老派市民的文化特征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生活在古都北京,保持着京城的生活情调。
古老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一种固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充满了封建腐朽文化,即等级思想,宗法观念,家长作风。
封建特权。
官本位。
这些文化毒害了人的灵魂,束缚了人的思想和手脚,使得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残酷的,封闭的封建统治中,人们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驯服工具,没有也不敢有一点点“奢望”。
《二马》中的北京人老马是老舍塑造的一个迷信、中庸、懒散、马虎的奴才式人物。
作为旅居英国伦敦的华侨,老马从古老的北平来到工商业发达的西方,继承了亡兄遗留的古玩店生意。
他身处“金钱世界”的资本主义的都市,不喝一口洋人的咖啡,恪守着中华民族尊卑长幼和重儒轻商的古训,仍然保持着一副老北京人的做派,几乎成了“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他“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整天只是优哉游哉的“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着雨、雾、风的美。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浓厚的爱国情与深刻的讽刺诗——试析《四世同堂》中的人物形象
起来 还像 三十多岁一样 ,白头发有一根拔一根 。他的衣服 ,无论 中服还是 西装 ,都尽可能的用最好的料子 。匀称的五官 四肢 ,加 上美妙的身段 ,和最新款 的服装 ,他颇像一个华丽光滑 的玻璃珠 儿。他平时来 往的都是名士与贵人 ,而对李 四爷 、刘师傅 、剃头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1 2
—
2 4 4 一
农 村 经 济 与 科 技2 0 1 7 年 第2 8 卷 第o 4 期( 总 第4 0 8 期)
百 家 争 鸣
避, 更是一种操 守。过去 的彷徨矛盾此 时却转变 为坚定 、信念 和 慧的民族 。 勇气。他敢 于昂首看着一 号的 日本人 ,而不再是低下 头去。因为 2 。 2 强烈批判的市井庸 民 日本人将 会是炮灰 ,胜利不属 于他 们。这表 明瑞 宣的思想已经开 在 《 四世 同堂 》中,老舍不但描写 了可歌可泣 的 民族英 雄 , 始成熟起来 ,也代表着 中国的现代 知识分子在 民族振 兴的过程中 还精细地描摹 了一群令人作呕 的汉奸形象 ,暴露 出他们丑陋肮脏 找 到了 自己的道路 ,并开始沿 着这样 的道路矢志不移地走下去 。 的内心世 界 ,给他们安排 了罪有应得 的下场 。 抱 着这样 的信念 ,瑞宣与钱先 生在北平 积极地 为抗 日奔走 , 这些人生长在传统 的世俗世界里 ,并且沾染 了许多西方 的坏 散发传单 ,亲 自教小顺儿念 书 ,因为他认识 到,假如他不 敢去用 毛病 ,集 中西糟粕为一身 。他们用看似优雅 的言语装点 自己,行 自己的血去雪耻 报仇 ,那么他 自己的子孙将永 远生活在 地狱 中, 动举 止却 又丧失 了老一代 的淳朴 、热 诚与 自力更 生的生活 能力 , 日本人不仅会杀他 的父亲 ,还会杀他 的子孙 。民族 的灾难 鞭策着 他们满 口新词汇 ,实际却一味追求享受 ,倚仗父辈 、钱财 ,过着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演示教学
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从<<四世同堂>>看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内容摘要】本论文主要从“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来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通过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命运的描写,由小见大的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
我们在欣赏一幅幅几句审美价值的市民图的同时,也能深刻的体会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刻关切。
【关键词】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写于1944——1948年间,是老舍著名作品之一。
《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分组成,写的是人民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
全书描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其中重要的也有三四十个。
全书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冠家为辅,钱家穿插其间,旁及几个大杂院中的家庭,他们之中一类属小康之家,一类是最低的个体劳动者。
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沉浮、生死存亡。
在这芸芸众生中,“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三大形象系列最为突出,但又由于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倾向,使他们走了不同道路。
一、老派市民形象祁老人,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因长期遭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毒害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闭自守、缺乏冒险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弱点。
他们只求安分守己的辛勤操劳,保住自己的衣食家业。
面对敌人的暴行,他们虽然感到了冤屈和耻辱,却敢怒而不敢言。
祁老太爷的最大愿望是过80大寿,维持四世同堂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对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特征进行探讨,或许会是切入和把握老舍笔下“市民世界”的最佳角度。
因此,研究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于《四世同堂》及其写作背景(一)、简介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选取西城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普通市民祁家祖孙四代的遭遇为中心,主要通过祁家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祖孙三代的痛苦生活和思想变迁,同时又以代表民族正气的钱家与代表民族败类的冠家作为对比,再以周围几十户贫民家庭作为衬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活的市民群像,展示了国破城亡期间他们经受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苦痛和屈辱。
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
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
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
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
"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二)、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时代是晚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子仍对出可见,许许多多的人们仍然沉浸在半封建的状态下难以自拔,仍然自我封闭,仍然在生活中处处坚持落后的传统文化以及落后的价值观。
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一批又一批的人们的觉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三、老派市民形象(一)、老派市民内涵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在当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老舍通过《四世同堂》向读者讲述着抗日战争下老北京的不同的市民形象,其中以老派市民形象尤其突出。
《四世同堂》涉及了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三十个人物,这些不同国籍和各种行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众所周知,在作者笔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市民类型,如新派市民、理想市民和城市贫民形象,其中最深刻的还是老派市民。
老派市民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是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怯懦的“老中国的儿女”。
如祁老太爷、祁天佑、韵梅、常二爷、马老寡妇、祁天佑太太、李四妈、李四爷等。
古旧城市中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封建理念,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的旧派人物,都被我们称之为老派市民。
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老中国儿女:他们害怕改变,坚守旧有的价值观,生活中种种坚持充满了荒谬,他们所坚守的,认为宝贵的恰恰是封建社会下最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
这种不撄“教诲着人们既不要去直面,又不要去坦露或触动内心中真实的思想”。
这种思想行为方式塑造的人封建固执的思想。
老派市民这样的思想,同样养成了同样闭塞狭隘、麻木卑怯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祁老太爷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北京城,看见清朝皇帝如何度过接连不断的内战。
他对付兵荒马乱的唯一方法就是存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以及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
当日本人攻占了北平,他仍然顽固地按旧法规维持全家生计,认为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说不定这回是看上了“芦沟桥上的“石狮子”。
封建固执,坚守闭塞。
《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不仅封建顽固,而且都以礼为重,大都保持着中庸调和的论调。
祁老太爷忘不了在心里把人分成尊卑贵贱,按传统的礼教习俗办事,处事要体面与排场,眼看着快要家破人亡了,却惦记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绝不能忘来给祁老太爷送礼,中庸调和,以礼为重。
其次,这里老派市民为了自身的“小家”,往往会忍辱负重,苟且偷安。
如祁老太爷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邻居钱默吟受凌辱,祁老太爷非常同情,但由于害怕连累自家,而不敢探望朋友,因为,“他知道什么叫谨慎”。
他对一切会采取怯懦回避的态度,守持着逆来顺受的生活哲学,遇见麻烦事,就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后,《四世同堂》里李四爷夫妇的慷慨助人,韵梅的贤良与忍耐等等也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安分守己,善良觉醒的体现,符合中国传统形象。
如韵梅的形象是传统美德的典范,忍辱负重,救援别人,在这些人身上,老舍发现了安分守己和善良的传统美德。
四、《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一)、祁老太爷《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
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
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
(二)、祁天佑祁天佑在《四世同堂》中也是一个(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市民。
他是非常本分和安分守己的,连老舍也是对其非常恭谨的。
“有许多象祁天佑的半老的人,事业已经固定,精力已经消耗的不多了,他们把自己的才力已看得十分(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在身心还未完的时候再努力奔忙几年,好给儿孙打下一点生活的基础。
他们没有多少野心,而只求在本分中能够安家立业……”在封建家族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孙。
“这次是祁天佑出的力——他想把父亲置买的产业变成一座足以传世的堡垒,好上足以对得起老人,下对得起儿孙。
”这正是一位家族顶梁柱式的老派市民所特有的忍辱负重和苟且偷安在其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小说中在大家添冬衣的时候,而天佑却买不到棉花、布匹,十个客人当中,有七、八个空手而归。
天佑偷了邻近的几家铺子:点心铺没有面粉,茶叶铺没有茶叶,猪肉铺没有猪肉……看到这种情况,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几句话就体现了祁天佑那种苟且偷安的性情,天佑得到了日本人给他定的物价表。
老人仔细地看了一遍就一声没说,戴着帽子走了出去。
祁天佑没有又反抗,虽然内心憋闷,但是也不能吼叫出来。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市民才能做到。
天佑万念俱灰,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子、三个儿子、儿媳妇、孙子,他的铺子,似乎都不在了。
他忘记了一切,漂到大海里去……这也许是老派市民最后的抗争,对于命运,对于世道。
(三)、祁瑞宣祁瑞宣是《四世同堂》里的老派市民中的少有的知识分子。
他生长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长子,祁老太爷的长孙。
他上有祖父和父母,下有兄弟、妻子和儿女。
这(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加之瑞丰的无聊和瑞全的激进,瑞宣成为了四世同堂的“中坚”力量,负担着家(该部分内容被隐藏)要求,造就了瑞宣这样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安分而薄弱,因而痛恨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大家庭的长孙角色要求,使瑞宣把维护家庭看作自己最大的责任。
当日寇占领北平的时候,祁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大家庭里祁老太爷年事已高,父亲天佑“人已半老,精力已耗,二弟瑞丰只知无聊地吃喝玩乐,三弟瑞全逃出北平,还有多病的母亲、靠他养活妻子和儿女。
这样,养活一家老小变成了瑞宣的职责。
有推脱这个因日寇入侵而变得越发(该部分内容被隐藏),而是把它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当瑞全要求他一同逃出北平时,瑞宣拒绝了。
他没有别的野心,只求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他想“体贴父亲,叫父亲享几年晚福”,也不能任凭老人们挨饿受冻,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善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完全处于一场动荡的历史漩涡中,当然瑞宣也不例外。
新思想与旧传统的纠缠、家族情节与自己想法的冲突,加重了瑞宣感情上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