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结构、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一轮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 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 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 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 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 系判断。
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 一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 二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 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 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 断层,而仅为断裂。
判断方 法
从形态上
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背斜
褶皱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关系上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断层
岩体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 的位移
图示
未侵蚀地貌
构造地 貌
侵蚀后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 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地
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褶皱山脉 、高原 2.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岸山脉 、海沟、岛弧 3.板块张裂——裂谷、海岭(大洋中脊)
01
1 海沟不是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海沟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 因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底部形成的。 裂谷则是大陆板块张裂形成的。
分布地区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组成。
让学生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1.2 教学内容:地壳的概念和范围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物质组成的图像和数据。
分组讨论地壳中不同元素和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1.4 教学活动:观看地壳物质组成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矿物或元素,介绍其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主要环节。
2.2 教学内容: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和意义地壳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岩石的风化、侵蚀、沉积、变质、熔融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为例进行讲解。
学生分组讨论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不同环节。
2.4 教学活动:观看地壳物质循环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介绍其过程和作用。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变化。
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和形成机制。
3.2 教学内容: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像和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和形成机制。
3.4 教学活动:观看地球表面形态的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介绍其特征和形成机制。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互动问答。
第四章: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掌握地壳的构造类型和板块运动的特点。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机器”,它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被称为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时,地球内部的物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循环,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输送带”。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神奇的物质循环。
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壳”,就像鸡蛋的蛋壳一样。
地壳的厚度在大陆地区和海洋地区有所不同,大陆地壳相对较厚,平均厚度约为 35 千米,而海洋地壳则较薄,平均厚度约为 7 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它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
地幔的深度从地壳底部一直延伸到约 2900 千米深处。
地幔的物质主要是由橄榄岩等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在地幔中,存在着对流现象,就像锅里的热水在翻滚一样,这种对流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板块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核则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金属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压力也极大。
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接下来我们看看地球内部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
物质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等。
岩浆活动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当地幔中的物质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会形成岩浆。
岩浆会通过火山喷发或者侵入地壳等方式到达地表。
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火山岩。
而当岩浆侵入地壳时,会慢慢冷却结晶,形成侵入岩。
变质作用则发生在岩石受到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时。
原本的岩石在这种环境下,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变质岩。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
沉积作用是指风化、侵蚀后的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搬运介质的能量减弱,这些物质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岩。
沉积岩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岩石类型之一。
地球的物质循环不仅在地球内部进行,也与地球表面的各种过程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文字素材3 湘教版必修1
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地壳是由许多化学元素组成的。
据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地壳中有90多种自然存在的化学元素,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8种元素的含量,约占地壳总重量的97.13%;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含量还不到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四分之一强。
地壳的厚度和物质组成各处并不相同。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壳可以分成两层,上层叫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下层叫硅镁层,这一层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
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则是普遍存在的。
地壳厚度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
地壳中的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它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到处可以见到。
比如我们吃的盐,做铅笔芯用的石墨,制玻璃用的石英,炼铁用的铁矿石,等等,都是矿物。
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3000多种,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等。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
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
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然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岩石和矿床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三三两两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做岩石。
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是由方解石组成的。
2020浙江高考地理二轮讲义:专题三 地球的结构 地壳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查方式1.地球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2)岩石圈的范围(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bbb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岩石的类型及演变。
地球的内部圈层近两次考试没有出现,通过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考查地壳的特点、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是潜在考点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2)矿物与岩石的关系(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4)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图示abcc3.地球的表面形态(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4)地质构造的类型(5)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6)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7)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babbddd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主要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和外力作用;地形的成因是潜在考点地球的结构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
(2)各层特点:见下表。
内部圈层范围特点地壳地表—莫霍面很薄的固体外壳,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平均厚度约17 km,大陆约33 km ,海洋约6 km(往往缺失硅铝层);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自上而下穿越莫霍面时地震波速度突然增加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呈固态。
上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震波在往下穿越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地核古登堡面—地心分外核和内核。
外核的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内核可能为固态(纵波速度加快)2.岩石圈的范围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3.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外部圈层特点大气圈密度、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有降有升水圈由固、液、气三态组成。
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范围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内部圈层内部圈层不连续面(平均深度) 地震波变化特征地壳莫霍面(17 km)古登堡面P波和S波的速度突然增加P波速度突然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2 900 km) 下降,S波完全消失③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上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外地核①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态②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③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内地核1.若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解析:选A。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为保证胶状的碳酸钙沉淀物有足够的时间接受阳光暴晒而变硬,必须
实行区域控制放水;应尽量保持天然石阶地形的原貌,使天然石阶地 形和人工部分形成对比。
答案:(1)C (2)D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如图1。
1.气温的分布规律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 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
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①② C.③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
) B.②③] 斜和断层。
D.断裂上升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地质剖面图中分析出背斜、向
[答案] (1)D (2)C
考点三
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主要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多种 形式,其中的侵蚀和沉积地貌最为常见,其动力多为风、流水、冰川、 海浪等,它们各自对地貌的影响和典型分布区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
[高考链接 ]
在高考命题中,对本考点的考查多以地质剖面图的
形式呈现,重点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及其对地形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
响,同时还考查地壳运动的相关知识。
[例题]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2012用
热的气候环境②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④经历
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红色砂砾岩属于沉积岩;二是 正确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理解每个环节和过程的含义。 【解析】(1)选C,(2)选D。该题考查岩石的类型和岩石物质循环运动。 第(1)题,图甲中红色砂砾岩的岩石类型是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而成, 分别对应于图乙中的e和③。第(2)题,图甲中红色砂砾岩,形成于比较 湿热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形 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属于沉积岩,而受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是变 质岩。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呈固态
【点睛】岩石圈和地壳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 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随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2.水圈: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_陆__地__水___、大气水 和生物水 3.生物圈:广泛分布于_地__壳___、大气圈和水圈中;_生__物___是生 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析图: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_外__力__作__用___
C_变__质__作__用__
D重熔再生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式图
2.判读方法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我们在
判断地壳物质名称时都应掌握以下方法: (1)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源于岩浆,也是地壳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不同的岩石形成过程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侵入岩
岩 浆 岩 喷出岩
地球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高中地理
地球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
人工钻井
目前最深钻井不 超 过 13km , 但 还 不到地球半径的 1/516。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能将地 下几百千米的岩 浆泛到上层,但 最深不超过450km。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能掀起 地 下 20 ~ 30km 的 物质到地球表层。
18
大气圈
A
B
C
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1)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 有哪些?
山、云、山顶积雪、河流、湖、 草、树木
(2)举例说明各事物之间的联 系。
一波、二面、三层、四圈
软流层
33 2900 17 39-图42.11-1 地5球-的1圈0层结8构0示-意400 2000-3000
连续:指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水循 环相互联系在一起
不规则:指地球上的水时空分布不均。 按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分布于陆地上的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水体是生产生活用 水的主要来源。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1)不独占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 石圈上部; (2)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1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范 围内(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3)生物是生物圈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4)生物的多样性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固态、液态、气态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 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
常见的造岩矿物 长石、石英、云母、方解石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環境中の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本章規劃地球由一系列物質圈層構成,一般可分為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殼及上地幔頂部の固體岩石組成,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了人類生存和發展の四大圈層,四大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の地理環境,這是目前人類活動所涉及の主要空間範圍,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の基礎。
本章內容緊緊圍繞人地關系這一主線,突出地理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這一主題,對於自然環境,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環境中の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為此教材安排了地殼物質循環、大氣循環和大洋環流等教學內容,為加深對四大圈層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過程の理解,教材還選取了一些基本の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態變化の原因、大氣受熱過程、氣壓帶風帶の形成、天氣系統等。
通過以上規律、原理の分析,能更好地認識各圈層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の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去探尋揭示大自然の奧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節,許多內容既是教學の重點,也是高考關注の焦點,教學中應對以下問題予以充分重視:能夠運用內、外力の關系分析各種地貌成因,能運用大氣運動の基本原理分析不同の天氣與氣候現象,能夠結合洋流分布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の影響。
本章許多內容較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學の難點,教學時要緊密結合日常生活,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事例進行說明和講解,並盡可能多地應用多種教輔手段創設情境,以此突破教學難點,增強教學效果。
第一節地殼の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從容說課本節內容主要學習兩個大問題,即地殼の物質組成和地殼の物質循環。
地殼の物質組成包括礦物和岩石兩部分,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正確識別常見の幾種礦物,強調礦物與礦產の區別。
三大類岩石の特征及成因是本節の重點內容之一,可運用采集到の岩石標本、投影圖片、多媒體視頻,引導學生從感性の角度,理解掌握三大類岩石各自の形成和特征。
地殼の物質循環是本課の另一重點,也是教學の難點,可借助多媒體動畫演示來突破,學生通過對標本、視頻等の觀察、討論,獲取相關の地理信息,並根據自己の理解繪制出簡單の示意圖,以此加深對三大類岩石轉化の理解。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学案 湘教版(统考版):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研析考情解密高考第6讲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地球的结构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
(2)两类地震波:①C界面——____________,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______。
②D界面——________________,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_________。
(4)三大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1)A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________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B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3)C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具体分析如图所示:提示: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活学巧用】[2019·北京卷,11]莫霍面深度不一。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考点二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图表填绘·助学助记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________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有________、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________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类。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
地球圈层结构与物质循环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星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机器”,由不同的“零部件”组成,并且这些“零部件”之间还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和循环。
要深入了解地球,就不得不提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循环。
地球的圈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
相比之下,地幔就厚得多了,它的厚度约为 2865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则处于地球的中心位置,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外部圈层则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就像地球的“外衣”,保护着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伤害。
它的厚度可以达到数千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逐渐降低。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如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圈的存在对于地球生命的诞生和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圈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它与其他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说完地球的圈层结构,咱们再来说说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就像是地球这个大“机器”中的“传送带”,将不同圈层中的物质不断地输送和转换。
首先是碳循环。
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在大气、陆地、海洋和生物之间不断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动物吃了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二氧化碳释放回大气中。
此外,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接着是水循环。
水在地球上不断地进行着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过程。
太阳的热量使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
在一定条件下,水蒸气凝结成云,最终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
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河流和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水循环对于调节地球的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的基本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2. 掌握地壳中主要元素和矿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教学内容:1. 地壳的概念与厚度2.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石、矿物、元素3. 地壳中的主要元素和矿物4.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实地考察了解地壳的概念和厚度。
2. 利用显微镜观察地壳岩石和矿物的样本,识别其主要特征。
3. 通过化学分析方法,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掌握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地壳物质循环的概念与过程2.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3.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4. 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引导学生利用模型和图解,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分析地壳物质循环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探讨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 掌握地球表面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特征2.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海岸等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4. 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活动:1. 观察和分析地球表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探讨其成因。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3. 讨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
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震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掌握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其成因。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答案:A
【跟踪练】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岩石圈 B.水圈
)
C.大气圈
【答案】D
D.生物圈
【提取信息】①地球的外部圈层含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等,内部圈层含地壳、地幔和地核;②生物圈在 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最为活跃。
【思路整理】提取信息,理解题意→区分地球的内
部和外部圈层。
(3)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 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 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 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相 大陆板块 撞( 与大 相 陆板 形成巨大的山脉 向 块相 移 撞 动)
板块相对移动方 向 板块张裂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形成边界的类型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拉张型 、红海、 、分离型边界 大西洋中 ) 脊
大陆板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块 板块相 位置较低,便俯冲 与 太平洋西部 撞( 到大陆板块之下, 大 岛弧、安 消亡边界(挤压型 这里往往形成海沟( 相 洋 第斯山脉 、汇聚型边界 向 它是海洋中最深的 ) 板 、台湾山 地方);大陆板块受 移 脉等 块 动) 挤上拱,隆起形成 相 岛屿和海岸山脉 撞
(3)组成地壳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 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 若箭头太多、太复杂的话,只有一个箭头指向 的是岩浆岩。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 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 判断沉积岩。
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
例 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回答(1)~(3)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__地球表面形态
板块的 消亡 边界。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根据经纬度、等高线等信息知此板块为 大陆 板块(美洲板块)
此处等深线 为2000~ 3000m,且 地形变化大, 等深线密集, 应为大洋块 与大陆块边 界处— ____
4.(2014·山东高考)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 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 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读图完成(1)~(2)题。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1)根据图b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观测点编号”应为图a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温馨提示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 “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注意与经纬度相结 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 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 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
相互挤压碰撞
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 海沟、岛弧、海岸山
高原
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
红海、大西洋 高原
亚纳海沟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图示
地理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结束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2.三大岩石 (1)岩浆岩(火成岩)。 ①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 ②常见岩石:花岗岩、流纹岩。 ③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是什么? 侵入岩:岩__浆__在__地__表__以__下__冷__凝__形__成__的__; 喷出岩:岩__浆__在__地__表__冷__凝__形__成__的__。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2)沉积岩。 ①成因: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②沉积岩具有什么特征? _具__有__层__理__构__造__和__含__有__化__石___。 ③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①成因: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 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_矿__物__成__分___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②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点睛】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可区分岩石的类型。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误区点拨台】 (1)沉积岩经过外力作用也可形成新的沉积岩,变质岩经过变质 作用也可形成新的变质岩。 (2)根据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原因或结构特征可把二者区分开。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师生互动】除上面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图外,你还能画出哪些 变式图? 【拓展延伸】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式图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第一讲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 组成和物质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三年5考 高考指数:★★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壳物质循环。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_地__震__波__传__播__速__度__ 2.两个界面:A__莫__霍__面__,B古登堡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不同的岩石形成过程不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地球结构和地壳物质组成和循环
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顶部
上部
下部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核
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厚度2000-3000km(厚度最大), 大气圈: 是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特征:随高度增加,密度迅速下降。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圈: 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 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生物是这个系统中 Page 6 的主体和最活跃在因素。
学习目标
•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明确软流层是岩浆 发源地,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理解内力 作用的能量来源。 • 2、熟记三大类岩石及其特征,并能通过岩 石状况分析地理特征。 • 3、理解地质循环过程,熟记各种地质作用 。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发生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做地震波。
5.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 天然气的岩石是( D ) A.① B.② C.④ D.⑤ 6.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 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 ) A.① C.④ B.② D.⑥
风化和侵蚀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岩 岩浆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 喷出岩 (火山岩) 变质岩 侵入岩;C________ A________ ;B________ 。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 变质作用 侵蚀、搬运、堆积 ( 外力作用 ) ①________ , ②________。 岩浆(火 山) 活动和 (3)C岩石的形成过程中,地面有时会发生_____ _____ 。 地震 (4)①和②两种地质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