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考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只有物质资料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一部分人从物质资料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规律的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以生产力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把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价生产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有何异同?答: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异:(1)自然规律是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

而经济规律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具有阶级性的。

4、经济规律的含义、类型及客观性答: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类型:(1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客观性:(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起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5.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1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思考题答案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思考题答案

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思考题答案1、关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D.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答案)2、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单选题] *A.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的范畴(正确答案)D.人类进行生产斗争、政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能力的范畴3、一个完整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单选题] *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正确答案)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4、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单选题]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正确答案)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5、86. 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2.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

这充分说明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单选题] *A、加强领导B、保持稳定C、政治参与(正确答案)D、改善民生7、92. 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单选题] *A.生产资料(正确答案)B.生产资料所有制C.劳动对象D.劳动者9、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

[单选题] *A.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B.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C.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相,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D.正常反映事物本质的是真相,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是假象(正确答案)10、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政治学教程-第四章政党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政治学教程-第四章政党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四章政党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政党?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西方语汇中,party一词则源自拉丁文的pars或partoe。

pars是部分或社会的一部分的意思,而partoe的意思则是“分开”。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党的原始含义是:它是社会共同体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共同体中“部分”人士和集团的利益的代表。

17世纪,party开始表达政治意义,指某种政治组织。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源于西方,是西方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西方学者对政党现象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分别从各自分析的角度对政党的含义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有的认为,政党是意识形态的结合体。

有的认为,政党是追求政治职位、进行选举的团体。

有的认为,政党是一种持续性组织,它是为了在大众选举中为公共职位提供候选人。

有的则认为,政党是制度化的政治组织。

葛兰西认为政党是替代古代君主的一种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

列宁则更进一步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变成政治斗争。

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阶级斗争集中表现为政党斗争充分说明了政党的阶级性,一般来说政党的阶级性质体现在政党党纲、组织成员和党的领导权方面。

我们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由基于一定的阶级基础,在共同政治纲领的引导下,以谋取、巩固或参与执掌政权为目标而采取共同行动的积极分子所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基本特征:(1)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政党集中反映着本阶级的利益,代表着本阶级的意志,因此,政党既是阶级的思想先锋队,同时又是本阶级的政治领导者和组织者,显然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政党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政党是阶级的组织,但并非有阶级就一定会有政党的存在。

《政治学教程》教学课件 导论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政治学教程》教学课件 导论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导论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政治?它有哪些特点?政治就是关于重要公共利益的决策和分配活动。

与其他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相比,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具有公共性、全局性和权威性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政治具有公共性。

政治所涉及的利益是社会的公共利益,与此相适应,政治活动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空间属于社会的公共空间。

任何政治行为者,即使实质上为的是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形式上也通常以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

其次,政治具有全局性。

由于政治活动涉及根本性的公共利益,所以,其活动范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

标准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的政治制度,其效力所及的范围也比其他制度更为广泛,其他社会制度只有上升到政治制度时,才具有最大的效力。

最后,政治具有权威性。

政治活动必然与权力和权威相关,政治活动最终是为了夺取权力或稳固权力。

任何其他人类活动,要拥有最大的权力和权威,都必然直接或间接与政治相关。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实现了政治学说史的革命性转变?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其根本目的是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提供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开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国家、政府、阶级、政党、民族、革命、改进、专制、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根本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隐藏在这些政治现象背后的实质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开展规律,实现了政治学说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它把政治与经济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政治是经济的产物,最终是为经济效劳的。

任何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上层建筑,它们归根结底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经济最终决定政治的前提下,政治也对经济产生反作用,极大地影响经济的开展。

其次是它的阶级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代议民主不过是资产阶级最好的政治外壳,而自由平等那么是资产阶级的阶级特权。

大学思想政治课主要问答题思考题

大学思想政治课主要问答题思考题

习题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答案要点:(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第二次结合.(2)马恩经典作家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3)“以苏为鉴”、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答案要点:(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答案要点:(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答案要点: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doc.doc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doc.doc

《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制度》复习思考题—、辨析题1.政体就是指一个国家的阶级展性。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政治制度的内层或核心层是国体,, 即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它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是政权)由谁来行使;中层是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X 国家结构形式以及政党和公民的行为准则等基本政治制度;外层则是可供政治实体直接操作的各类具体的规则、程序、方式等。

由此可见政体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而非一个国家的阶级属性,所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联邦制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为松散,更体现了政治民主,因而是比单一制更好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在联邦制国家,联邦组成单位的各政治实体,享有比较充分的管理自身事务的权力。

单一制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所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在单一制国家里,中央政府享有较大权力,地方要服从中央。

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状况,国家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国际环境、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结构形式。

单一制和联邦制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定论。

就拿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来看,中国建国时选择了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而美国在建国之初选择了联邦制,两国的选择均是符合历史规律和民族文化特征的,其各自特有3.的国内政府间关系对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属性,是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具体的说就是哪个是统治阶级哪个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国家统治阶级以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就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而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政治体制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反作用于政治体制。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政治体制是关于国家管理形式、机构设置、实际措施等的具体制度。

政治思考题

政治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3、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论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激活微观活力,又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在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4、论述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怎样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铲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文化产业规模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不足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考题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考题答案

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特点:a阶级性、b实践性、c综合性2、简述“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1)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2)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a.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b.强烈的责任感3)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4)增强人们的法制道德观念5)促使人们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养。

3、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4、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5、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6、简述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主体的知情信意行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

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对平衡的矛盾运动。

7、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a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表现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c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d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e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8、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a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b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c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9、简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特征、职能和基本素质。

西南大学《政治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南大学《政治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315)《政治学》复习思考题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2、根据君主实际权力和地位的差异,立宪君主制可分为二元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种形式。

()3、任何国家都要设置国家元首这一国家机关以代表国家主持内外国家事务。

()4、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关于国家起源的最有影响的学说。

()5、政治价值评价是政治文化结构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居于核心地位。

()6、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行为主体。

()7、二战后,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从以权力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政策的研究。

()8、国体相同,政体也就相同;国体不同,政体一定不同。

( )9、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 )10、政治发展的量变过程体现为政治改革。

( )11、我国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独立的外交权。

( )12、美国是实行内阁制行政机关体制的典型。

( )13、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14、等级制是中国封建制国家权力结构的特征。

( )15、民主是国体问题,又是政体问题。

( )16、所有的民族问题都是阶级问题。

( )17、在社会主义国家,知识分子不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18、强调党政分开,并不就是党政分工。

( )19、政治改革是政治形态的根本质变。

()20、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21、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

()22、意大利是两极化的多党政治的典型国家。

()23、两党制最初产生于美国。

()24、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5、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必要条件。

()26、采取一院制还是两院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形式问题。

()27、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28、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政体的典型国家。

()29、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政治学原理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单选题]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2、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单选题]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B.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间的新矛盾3、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下属于这一道路的内容有(? )[单选题] *A.农村包围城市,国共合作B.国共合作,武装夺取政府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正确答案)D.多党合作,轮流执政4、2.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单选题] *A.生产资料(正确答案)B.生产资料所有制C.劳动对象D.劳动者5、“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于军队的共产革命形势,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战略”是指(? ?)[单选题] *A.无产阶级革命B.农村包围城市(正确答案)C.国共第一次合作D.开展工人运动。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标志是(? )[单选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正确答案)B.五四运动的结束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中共一大的召开7、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

这说明()。

[单选题]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正确答案)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8、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首要条件是(? ?)[单选题]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正确答案)B.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三大差别C.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D.科学文化事业的极大发展9、5.不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的是(? )[单选题] *A.共同劳动B.共同占有生产资料C.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正确答案)D.生产中彼此竞争10、78. 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政治学思考题标准答案(完整版)

政治学思考题标准答案(完整版)

政治学思考题标准答案(完整版)政治学思考题答案(完整版)————————————————————————————————作者:————————————————————————————————日期:2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重点问题: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p5四点+意义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2、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系统论p8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

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3、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P15~16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P22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三基本特征:一、制度中心论。

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二、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

中国政治历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历史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可分为哪两类?治国学和治生学两类传统管理思想有哪些基本要义?重道、重变、重人、重人和、重器、重节俭什么叫三纲领?它是指《大学》基本的政治思维和思想。

《大学》开宗明义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求为学者、为政者努力彰显或觉悟人本有的纯然的道德本性。

所谓“新民”,也就是要求为学者、为政者要去帮助他人驱除心灵的污垢、走向光明。

所谓“止於至善”是要求去追求、实现至善至美的道德价值,“三纲领”不仅是古代中国人为学的纲领,也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政治思维和政治主张。

什么叫八条目所谓八条目,是指儒家经典《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指即事及物、参与实践。

致知指在实践中探求知识与真理。

诚意指使自我意念诚实无妄。

正心即端正心态。

修身指提高自我品德修养。

齐家指处理好家族事务。

治国即治理国家。

平天下指公平公正地治理天下,使之达到哦理想境界。

“八条目”可谓传统政治管理思想的基本理路之一。

谁是周礼的制定者答:相传周代之“礼”为周公旦制定,即所谓周公“制礼为乐”,放“礼”又称为“周公之典”如何看待商王的“尊祖敬宗”活动?商代的为政者遇到重大事情都要向鬼神卜问一番,有时要连续数次占卜。

商代的此类祖先崇拜行为不能仅仅视为原始的宗教活动,而应该认识到它不仅是在表达对祖宗的敬仰之情,而是有着鲜明的政治意义的,是当时政治活动的重要特征。

因为,为政者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仅是要为某些难以决断的事情寻求答案,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把自己与祖先的意志联系起来,能够显示自己的权位来自先公先王,从而证明权力的正当性和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上帝思想与天命思想有何不同点?西周的天命思想与商代的上帝思想应该说在本质上没什么两样(即君权神授、以祖配天);但周人对天命的认识比商人的上帝观念前进了一步。

这主要体现于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出自《诗经》的“玄鸟生商”传说反映了神权与君权的结合“以德配天”思想有哪些具体内容?具体说来,周公“以德配天”思想主要包括下列三项内容(1)天命不常。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思考题答案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思考题答案一、题目: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有哪些特点?答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和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2、以实践为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把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3、以社会主义为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4、以党的纲领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党的纲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把党的纲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党的纲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6、以党的基层组织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7、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把党的纲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政治学教程-第一章权力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政治学教程-第一章权力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一章权力思考题参考答案1.比较各种权力定义,给出你对权力的定义。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本章第一节中“权力的定义”在说明“权力”一词的中英文字面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马克斯·韦伯、拉斯维尔、帕森斯、达尔等人对于权力概念的解释,给出了“权力”定义:“权力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即社会行为主体(一个人或一些人、一个或一些组织和团体、一个或一些国家)对行为对象(其他人、其他组织或团体、其他国家)所施加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表现为一种支配能力,从行为客体的角度看,体现为一种被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予以说明。

结合这些知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说明权力在不同层面、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2.说明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

通过收集和梳理不同时期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对于权力的论述,可以阐释权力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

对于社会生活而言,权力构成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对于政治生活而言,权力是一切政治活动的核心,是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

3.权力有什么特性?它与权威有何区别?根据一般教科书的解释,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能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扩张性和排他性。

由此可见,权力既可以用来“求善”,也可以用来“作恶”。

约束权力,限制权力,监督权力,不过是为了确立权力使用的合理范围和方式,以保证权力的实施“弃恶从善”。

4. 权力划分有哪些标准和角度?本章第二节“权力的类型”专门讨论了权力分类的标准和角度。

在政治学研究中,以下分类是较为常见的:(1)依据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将不同生活领域的权力现象区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宗教权力等;(2)从权力主体的视角出发,可以区分出个人权力、团体权力、政府权力、政党权力等;(3)从权力合理行使的范围视角考虑,可以区分为国家性的公共权力和社会性的公共权力等;(4)从权力结构的视角分析,可以区分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等;(5)从权力功能的视角出发,可以划分通常所谓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等;(6)从权力作用方式的视角看,可以区分为公开的权力和隐蔽的权力、制度化的权力和非制度化的权力;(7)从权力实施手段的视角考察,可以区分为强制性权力、奖惩性权力、规范性权力等;(8)从权力作用结果的视角分析,又可以划分出绝对权力和有限权力、集中的权力和分散的权力等。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思考题答案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单选题] *A.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正确答案)C.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D.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上,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答案)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平行发展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互不相干3、7. 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 [单选题]*A、走出去B、引进来C、强强联合D、技术进步(正确答案)4、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单选题] *A.科学技术B.劳动者C.生产工具(正确答案)D.劳动对象5、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 ?)的伟大飞跃。

[单选题] *A.中华民族独立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确答案)6、在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中,最直接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单选题] *A.劳动者B.劳动工具(正确答案)C.劳动对象D.教育发展程度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单选题] *A.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答案)C.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D.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因此()。

[单选题] *A.内因和外因不能同时存在B.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正确答案)C.内因和外因时在时不在D.外因要内因作用才存在9、97. 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0、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 )[单选题]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D.中华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确答案)1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梦想的领导核心是(? ) [单选题] *A.广大人民当家做主(正确答案)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2、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政治思考题(1)

政治思考题(1)

导论一、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按其不同层次有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严格的科学性,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一是批判的态度。

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

二是开放的态度。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离开了创新和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会成为抽象的教条和僵死的公式。

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开放是生存发展之源,这是行之于宇宙之间的普遍规律。

一个事物只有开放,不断地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对内在环境进行革新改善,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慎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第一,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思考题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思考题

1、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历程来看我们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在改革之初,缺乏充足的知识筹备,对改革发展中各种可能出现的变数及其曲折过程,缺乏充分的信息和明晰的判断,因而无法提出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步到位,快速推进。

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党和国家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下,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业已成熟的问题着手,由点到面逐步展开,逐步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新路,取得了为世人瞩目的绩效。

当代中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既是我们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我们实践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起点。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扎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础,来不得半点的虚浮和急躁。

同时,当代中国又是过去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作为过去,不仅影响着现在,而且还作为现在的一部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自然应该尊重这种历史与文化,不得有丝毫的僭越和亵渎。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崭新的背景中来进行的,既要服从市场经济的法则和规定,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和框架,在其建构中必须体现市场经济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完善统一。

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全新的、最具朝气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它给整个中国社会注入了青春与活力,极大地调动和激活了中国人实践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主体力量。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服务和满足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服从和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立国之本、执政之基。

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确保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党是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改革和改善党的领导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是中国特殊国情赋予体制改革一项重要内容。

政治学课后思考题标准答案

政治学课后思考题标准答案

政治学课后思考题答案————————————————————————————————作者:————————————————————————————————日期:政治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思考题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

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考题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答: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使社会主义最终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哲学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学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阐明未来社会主义的某些特征提供了依据。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石,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缺陷,最终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2、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答:一、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

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要客观估计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一定要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确的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探索:军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大工业实行国有化后,对中小企业也全部收归国有,同时积极推行中央集权的管理总局制,由52个总局来实行“全民的计算和监督”;实行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粮食贸易,规定余粮收集制,收集农民全部的剩余粮食来供给军队和工人;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每个居民入编消费公社,发给生活必需品,以物易物成为经济关系的主要方式,货币作用消减,银行功能衰退,在1920年初还宣布取消银行并实行遍及一切阶级的义务劳动制。

其核心是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可以较长时期的存在,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使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得到增长和巩固;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运用市场和商业经济手段,建立起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经济联盟;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其具体措施: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行处理;将雇工在20人以下的小企业退还原主并对国内外资本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在国营企业恢复计件工资和奖金制,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来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答:一、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经济模式方面: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征;其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再次,是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政治模式方面:首先,是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立法权力之上;其次,是苏联共产党独掌政权;再次,是个人专政。

文化模式方面:首先,是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其次,是对各种文艺作品和作家,不论小说、戏剧、音乐、诗歌等,长期以来也是乱加批判、无限上纲,甚至迫害作家。

;再次,是盛行个人崇拜,把领袖奉若神明。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历史作用】斯大林模式使俄国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有利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弊端危害】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4、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与原因分析答:一、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下的一些失误与过错。

理论上的错误:僵化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忽视了马克思提出这些设想的理论前提以及实现这些设想的客观条件。

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没有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主观地提出了在中国现阶段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绝对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张。

还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发动了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经济上的错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突出地表现为毛泽东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政治上的错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和阶级关系作了错误的估计和分析,犯了混淆两类基本矛盾、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失误的原因分析。

缺少经验,认识局限;急于求成,欲速不达;封建残余,体制缺陷;脱离实际,决策失误。

5、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开始有战争与革命转换成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根据: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现实基础: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的新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个人条件。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与邓小平那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丰富的高层领导经验,超越自我、一心为民、百折不挠的伟大人格和革命风范密不可分。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蛋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使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8、在分配领域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答: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个方面。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9、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答: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具体目标。

而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三是要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10、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答: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

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持续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现代文明的属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开放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着人类发展前进的方向。

11、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点答: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政党之间的关系看: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从政党与政权的关系看: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从政党与社会的关系看:是共产党代表,多党派联系。

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既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有集中,又有民主;及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又照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既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又“和而不同”。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建设原则答: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