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报告(C++)
电力系统分析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系统分析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我们组织了一次电力系统分析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员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电力系统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训目的1. 熟悉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2. 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稳定计算等基本技能;3. 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员对电力系统分析的兴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训内容1. 电力系统基本知识(1)电力系统组成及功能;(2)电力系统运行基本规律;(3)电力系统元件特性及参数。
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1)潮流计算基本原理;(2)潮流计算方法;(3)潮流计算实例分析。
3. 电力系统短路计算(1)短路计算基本原理;(2)短路计算方法;(3)短路计算实例分析。
4. 电力系统稳定计算(1)稳定计算基本原理;(2)稳定计算方法;(3)稳定计算实例分析。
5.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应用(1)仿真软件简介;(2)仿真软件操作及参数设置;(3)仿真实例分析。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前,学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系统学习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仿真软件应用。
2. 实践操作(1)潮流计算:学员利用仿真软件对给定的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分析系统运行状态,掌握潮流计算方法。
(2)短路计算:学员根据给定故障情况,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短路计算,分析故障对系统的影响,掌握短路计算方法。
(3)稳定计算:学员通过仿真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稳定计算,分析系统稳定性,掌握稳定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实训过程中,学员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训成果1. 学员掌握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3. 学员对电力系统分析的兴趣得到激发;4. 学员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特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我于近期在XX电力公司进行了为期四周的电力系统分析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XX电力公司是一家集电力生产、输电、配电、售电、科研、咨询、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
公司承担着XX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电力供应任务,是保障地区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力量。
三、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我旨在:1. 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2. 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4. 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四、实习内容1. 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学习实习期间,我首先学习了电力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设备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等。
通过学习,我对电力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
2. 电力系统分析软件操作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系统分析,我学习了电力系统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熟练掌握了电力系统分析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性分析等。
3. 电力系统现场实习在导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电力系统的现场,了解了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线路等设备的运行状况。
同时,我还参与了电力系统的现场操作,如变电站的设备巡检、故障处理等。
4. 电力系统分析案例研究在实习过程中,我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电力系统分析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我掌握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通过实习,我对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和运行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电力系统的现场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共同完成了多项任务,增强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院(部)名称: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1级1班学生姓名: 王江平学号: 2011110200678-42 如图1所示电力系统中,有一个容量和内电抗不详的系统C;发电机G的额定容量为250MV A,X''d =0。
12;变压器T的额定容量为240MV A,UK(%)=10。
5;电力线路L1长为20km,x1=0.4Ω/km;L2长为10km,x1=0.4Ω/km。
在下述三种情况下,分别求K点三相短路时短路电流.①系统C的115kV母线上,断路器QF的断开容量为1000MV A;②系统C的变电所115kV母线三相短路时,由系统C供给的短路电流为1。
5kA;③系统C是无限大容量电力系统.解(1)参数计算.取SB =1000MV A,UB=Uav n=115kV,则得IB= 5.0233115BBU==⨯()kA(2—74)各元件参数的标幺值为12''1122122210000.120.48250(%)10.510000.43810010024010000.4200.60511510000.4100.303115BG dNK BTNBLav nBLav nSX XSU SXSSX X LUSX X LU==⨯===⨯===⨯⨯===⨯⨯=}(2—81)将计算结果示与图2等值网络中,此为纯电抗电路,电抗前j已略去,可按实数运算。
图1 电力系统接线图()3图2 等值网络(2)确定X C ,计算短路电流。
①设在断路器QF 之后K ()32点发生三相短路,则发电机G 、系统C 供给的电流都通过QF,其中发电机G 对K ()32点的等值电抗为X 1=0。
48+0。
438+0。
605=1.523则G 供给断路器QF 的短路容量为''*1110.6571.523G S X === (8-21) 所以 ''''*0.6571000657G G B S S S ==⨯=()MVA (2—72)系统C 供给断路器QF 的短路功率为''''1000657343C QF G S S S =-=-=()MVA由此可得系统C 的等值电抗为 1''''*11000 2.9343B C C CS X S S ==== (8-21) 整个网络对()31K 点的等值电抗为()()()()1121//0.480.438//0.605 2.90.303 1.057G T L C L X X X X X X ⎡⎤=+++⎣⎦∑⎡⎤=+++=⎣⎦()31K 点三相短路时短路电流为''1*1110.9461.057I X ===∑(8—20)''''11*0.946 5.02 4.75B I I I ==⨯=()kA ②系统C 对断路器QF 供给的短路电流的标幺值为''''22*1.50.35.02B I I I === (2—72)所以系统C 的等值电阻为 2''2*11 3.330.3C X I === (8-26) 整个网络对()31K 点的等值电抗为()()()()1222//0.480.438//0.605 3.330.303 1.047G T L C L X X X X X X ⎡⎤=+++⎣⎦∑⎡⎤=+++=⎣⎦()31K 点三相短路时短路电流为''2*2110.9551.047I X ===∑ (8-20) ''''22*0.955 5.02 4.79B I I I ==⨯=()kA③系统C 为无限大容量电力系统,内阻抗为零,因此系统C 的内阻抗Z=0. 则整个网络对()31K 点的等值电抗为()()()()1223//0.480.438//0.60500.3030.668G T L C L XX X X X X ⎡⎤=+++⎣⎦∑⎡⎤=+++=⎣⎦()31K 点三相短路时短路电流为''3*3111.4970.668I X ===∑ (8—20)''''33* 1.497 5.027.51B I I I ==⨯=()kA公式(8—21)的推导. 电气设备短路功率为kt N kt S I = ()MVA (8—15)式中,U N 为短路处网络的额定电压()kV ;I kt 为短路电流的有效值()kA 。
2017年6月西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155《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答案
3.故障情况下,发电机的功角特性,其中三相短路时,单项接地短路时由此可知,尽管单线接地时故障处故障电流大于三相短路电流,但对电力系统并列运行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小于三相短路。
3.写出电力系统中f点发生两相短路接地故障时的边界条件,并画出其复合序网。
二、分析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任选一题,每题70分,共70分。
1.用单位电流法计算下图所示网络中各电源与短路点之间的转移阻抗。(图中各元件参数为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值)。
2.电力系统接线下图所示。其中,
发电机G1:SN1=∞ =0 =1
发电机G2:SN2=100/0.85 =0.125 =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类别:网教专业: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电力系统分析》【1155】A卷
大作业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任选一题,每题30分,共30分。
1.简述应用对称分量法计算不对称短路故障处短路电流的步骤。
2.在下图所示的简单电力系统中,如果f点的 ,则f点发生单相接地短路时的故障相电流大于该点发生三相短路时的电流,这是否意味着单相短路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也大于三相短路?为什么?
二、
1.解
变压器T1:SNT1=120MVA Uk%=10.5
线路l1:l1=50km x1=0.4Ω/km
线路l2:l2=40km x2=0.4Ω/km
当母线4发生三相短路时,求短路点短路电流周期分量有效值 、冲击电流iM。
(SB=100MVA,UB= Uav,KM=1.8)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学院名称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6C901实验成绩二〇一九年九二〇一九年十二月1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摘要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电力系统专业的主要向导和桥梁。
而MATLAB仿真中的Simulink建模是对电力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
关键词:电力系统;MATALB;建模实验一电力系统分析计算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电力系统元件参数的方法.2.通过对不同长度的电力线路的三种模型进行建模比较,学会选取根据电路要求选取模型。
3.掌握多级电力网络的等值电路计算方法。
4.理解有名制和标幺制。
二、实验内容1.电力线路建模有一回220kV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型号为LGJ-120,导线计算外径为15.2mm,三相导线水平排列,两相邻导线之间的距离为4m。
试计算该电力线路的参数,假设该线路长度分别为60km,200km,500km,作出三种等值电路模型,并列表给出计算值。
2模型1 15.75欧22.8欧1.8e-4欧52.5欧76欧6e-4欧131.25欧190欧 1.5e-3欧2.多级电力网络的等值电路计算部分多级电力网络结线图如图1-1所示,变压器均为主分接头,作出它的等值电路模型,并列表给出用有名制表示的各参数值和用标幺制表示的各参数值。
图1-1 多级电力网络结线图线路额定电压电阻(欧/km) 电抗(欧/km)电纳(S/km)线路长度(km)L1(架空线)220kv 0.08 0.406 2.81*10-6 200L2(架空线)110kV 0.105 0.383 2.81*10-6 60L3(架空线)10kV 0.17 0.38 忽略15变压器额定容量Pk (kw) Uk% Io% Po(kW)32.作出等值电路仿真模型,线路采用中等长度模型,用字母标出相应的参数以220KV为基本级,SB=100MVA按精确求解要求,求出有名制和标幺制表示的各参数值。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分析,探讨电力系统的性能和效能,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力系统由发电厂、输电网和配电网组成。
发电厂负责将化学能、机械能等转化为电能,输电网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输送到各个地区,配电网将电能供应给终端用户。
电力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电压和电流的传输,实现电能的转换和分配。
二、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1. 潮流计算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通过潮流计算,可以确定电力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和电流分布情况,从而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潮流计算需要考虑各个节点的功率平衡和电压平衡,以及各个元件的参数和状态。
2. 短路分析短路分析是评估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短路分析,可以确定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和支路的短路电流,从而评估设备的额定容量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短路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和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
3. 阻抗分析阻抗分析是评估电力系统稳定性和负载能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阻抗分析,可以确定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和支路的阻抗,从而评估系统的电压稳定性和电力传输能力。
阻抗分析需要考虑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参数和负载特性。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
通过潮流计算,我们确定了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和电流分布情况。
通过短路分析,我们评估了系统的安全性,并确定了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
通过阻抗分析,我们评估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系统中存在一些节点电压偏低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采取增加变压器容量、调整负载分配和优化配电网结构等措施。
此外,我们还发现系统中某些支路的短路电流超过了设备的额定容量,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和安全事故。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本文主要介绍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及分析等。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模拟和实验,深入理解电力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提高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调试能力。
实验原理:电力系统是由发电机、变电站、电网和负载等组成的,其中发电机将燃料等能源转换为电能,经变电站进行升压变换后,输往各个地方的电网上,供相应的用户使用。
而电量的传输和分配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短路故障、过流保护、功率因数等。
因此,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详尽分析和性能评估。
主要实验器材:1. 变压器模型2. 电感器、电容器、电阻器等模型3. 处理器、仿真软件等实验过程:1. 构建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变电站、输电线路、配电站和负载等。
2. 对不同模型参数进行设置和调整,如线路长度、阻抗等。
3. 进行各种测试和实验,如短路故障测试、过流保护测试、功率因数测试等,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使用仿真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分析和模拟,得出相关结论。
5. 对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实验和仿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线路长度和阻抗大小会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产生影响。
2. 不同短路故障类型的处理方式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3. 过流保护的设置和参数调整需要根据负载情况和线路容量进行优化。
4. 功率因数的影响因素包括谐波、电路阻抗等,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电力系统的模拟和实验,深入了解了电力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并掌握了电力系统的分析和调试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2024年电力系统分析总结范文(3篇)
2024年电力系统分析总结范文2024年是电力系统发展迅速的一年,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 电力系统在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2024年电力系统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首先, 2024年电力系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大规模的太阳能和风能电站建设, 极大地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
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 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不会产生排放物和废水, 对环境的污染也更少。
在2024年, 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已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推动了能源的低碳转型。
其次, 2024年电力系统在能源储存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由于太阳能和风能的不稳定性, 电力系统需要能够储存电能以应对高峰时段或不稳定的情况。
在2024年, 电池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 电池容量和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电池成本也有所降低。
这些进展促使电力系统能够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 并且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再次, 2024年电力系统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智能电网是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通过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和智能运行等技术, 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在2024年, 智能电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智能计量、远程监控和自动化设备等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
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舒适的用电体验。
最后, 2024年电力系统在清洁能源消纳和能源交互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增加, 清洁能源消纳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2024年, 通过建设跨区域、跨国家的电力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 不仅能实现清洁能源的分发和交易, 也能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
同时, 电力系统也与其他能源领域进行了更紧密的交互合作, 如与交通运输领域的电动车充电设施、与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等。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南昌大学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电力系统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2 指导老师:**2015年 12月日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瑞欣学号:610113078 专业班级:电气132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一、实验项目名称电力网数学模型模拟实验二、实验目的与要求: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网数学模型形成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获得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机程序,使数学模型能够由计算机自行形成,即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接线图及各支路参数由计算程序运行形成该电力网的节点导纳矩阵。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网数学模型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建立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语言、C++、VB、VC等、应用软件MATLAB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盘等)四、实验步骤1、将事先编制好的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原代码由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导入计算机。
2、在相应的编程环境下对程序进行组织调试。
3、应用计算例题验证程序的计算效果。
4、对调试正确的计算程序进行存储、打印。
5、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运行自行设计的程序,把结果与手工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所采用方法及所编制程序运行的正确性。
实验数据见《电力系统分析》(上册)72页例4-1a)程序调试记录,逐条记录下程序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程序调试过程出了几次错,例如在做复数矩阵的转置使错误使用了“’”命令(共轭转置),应改正为“.’”(普通转置)。
在编程时尽量不使用i和j作为变量,因为在MATLAB里面它们也表示虚数。
上图演示了MATLAB对矩阵转置操作的效果2、考虑变压器支路的影响,修改原矩阵时要先修改Y(节点对地的导纳矩阵)再修改Z(节点之间的阻抗矩阵)否则会出错。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和运行原理;2. 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方法和步骤;3. 熟悉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的方法和步骤;4. 培养分析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通过求解电力系统中的潮流方程,得到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从而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电力系统故障计算:通过求解电力系统中的故障方程,得到故障点附近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从而分析电力系统故障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如PSCAD/EMTDC、MATLAB等;2. 电力系统仿真设备:如电力系统仿真机、计算机等;3. 电力系统相关教材和资料。
四、实验步骤1.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利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包括发电机、变压器、线路、负荷等元件。
2. 潮流计算:(1)设置初始条件: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如电压、功率等;(2)求解潮流方程:利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求解潮流方程,得到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3)分析潮流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如电压分布、潮流分布等。
3. 故障计算:(1)设置故障条件: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电力系统故障,如短路、断路等;(2)求解故障方程:利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求解故障方程,得到故障点附近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3)分析故障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电力系统故障的影响,如电压波动、潮流变化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潮流计算结果分析:(1)电压分布:根据潮流计算结果,分析系统中各节点的电压分布情况,判断电压是否满足运行要求;(2)潮流分布:根据潮流计算结果,分析系统中各线路的潮流分布情况,判断潮流是否合理。
2. 故障计算结果分析:(1)故障点电压:根据故障计算结果,分析故障点附近的电压变化情况,判断电压是否满足运行要求;(2)故障点电流:根据故障计算结果,分析故障点附近的电流变化情况,判断电流是否过大;(3)故障点功率:根据故障计算结果,分析故障点附近的功率变化情况,判断功率是否过大。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目录一,实验内容及目的 (3)二,实验条件 (3)①实验接线图: (3)②实验原理: (3)三,实验过程 (4)①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实验 (4)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 (5)四,数据分析 (6)①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实验 (6)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 (7)五,思考题解答 (7)①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实验 (7)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 (8)六,实验总结 (9)附,发电机并网的其它方法 (10)①准确同步投入并联 (10)②自同步投入并联 (11)一,实验内容及目的①内容: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实验;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实验②目的:1).了解和掌握对称稳定情况下,输电系统的各种运行状态与运行参数的数值变化范围;2).了解和掌握输电系统稳态不对称运行的条件;不对称对运行参数的影响;不对称运行对发电机的影响等;3).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内容的理解,使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提高感性认识。
4).通过实际操作,从实验中观察到系统失步现象和掌握正确处理的措施。
5).用数字式记忆示波器测出短路时短路电流的非周期分量波形图,并进行分析。
二,实验条件①实验接线图:系统接线图如下②实验原理:1)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实验:电力系统稳态对称和不对称运行分析,除了包含许多理论概念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数值概念”。
为一条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在典型运行方式下,用相对值表示的电压损耗,电压降落等的数值范围,是用于判断运行报表或监视控制系统测量值是否正确的参数依据。
实验用一次系统接线图如图所示。
本实验系统是一种物理模型。
原动机采用直流电动机来模拟,原动机输出功率的大小,可通过给定直流电动机的电枢电压来调节。
实验系统用标准小型三相同步发电机来模拟电力系统的同步发电机,虽然其参数不能与大型发电机相似,但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参数的电力系统的发电机。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理论试验汇报一.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试验(一)、试验目旳1.理解和掌握对称稳定状况下,输电系统旳多种运行状态与运行参数旳数值变化范围;2.理解和掌握输电系统稳态不对称运行旳条件;不对称度运行参数旳影响;不对称运行对发电机旳影响等。
(二)、原理与阐明电力系统稳态对称和不对称运行分析,除了包括许多理论概念之外,尚有某些重要旳“数值概念”。
为一条不一样电压等级旳输电线路,在经典运行方式下,用相对值表达旳电压损耗,电压降落等旳数值范围,是用于判断运行报表或监视控制系统测量值与否对旳旳参数根据。
因此,除了通过结合实际旳问题,让学生掌握此类“数值概念”外,试验也是一条很好旳、更为直观、易于形成深刻记忆旳手段之一。
试验用一次系统接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一次系统接线图本试验系统是一种物理模型。
原动机采用直流电动机来模拟,当然,它们旳特性与大型原动机是不相似旳。
原动机输出功率旳大小,可通过给定直流电动机旳电枢电压来调整。
试验系统用原则小型三相似步发电机来模拟电力系统旳同步发电机,虽然其参数不能与大型发电机相似,但也可以当作是一种具有特殊参数旳电力系统旳发电机。
发电机旳励磁系统可以用外加直流电源通过手动来调整,也可以切换到台上旳微机励磁调整器来实现自动调整。
试验台旳输电线路是用多种接成链型旳电抗线圈来模拟,其电抗值满足相似条件。
“无穷大”母线就直接用试验室旳交流电源,由于它是由实际电力系统供电旳,因此,它基本上符合“无穷大”母线旳条件。
为了进行测量,试验台设置了测量系统,以测量多种电量(电流、电压、功率、频率)。
为了测量发电机转子与系统旳相对位置角(功率角),在发电机轴上装设了闪光测角装置。
此外,台上还设置了模拟短路故障等控制设备。
(三)、试验环节:1、开机环节:⑴进行冷检查,确定无误后启动发电机电源进行热检查,确定之后再进行下列环节;⑵启动励磁开关,励磁开机;⑶开机(手动调整励磁旋钮);⑷使发电机工作,并调整调速旋钮,使发电机旳功角指示器由一种角变成几种角(试验中旳功角指示器有四个角,表达电机为四极电机,p=2,额定转速为1500r/min ;8个角对应旳转速为1500r/min,当功角指示器旳几种角不稳定期,表达额定转速也许不小于或不不小于额定转速,此时应尽量调整调速器使转速为额定转速);⑸加励磁,调整机端电压与系统相似(本试验为380V);⑹进行投切操作,在操作时,由于有延误,因此应保留一种小余量,保证准时精确地投入系统;此时应调整原动机,当转动不太快,角度在0到5度时投入;2、关机环节:⑴调整调速器使输出功率(有功)P降为0;⑵调整励磁使励磁电流If降为0,虽然无功降为0;⑶此时会发既有功又增大了,因此应继续调整调速器使有功降为0;⑷解联(断开电机并网断路器);⑸调整励磁使电压U降为0;⑺调整调速器使转速降为0;⑻退出开机再关闭励磁。
石油大学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
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本程序的功能是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潮流计算.,其中第一列为节点注入参数’%第二列为节点负荷功率参数,第三列为节点电压参数,第六列为节点类型参数,%其中‘1’为平衡节点,‘2’为PQ节点,‘3’为PV节点.%B1是支路参数矩阵,第一列和第二列是节点编号,B2为节点参数矩阵.%对于含有变压器的支路,第一列为低压侧节点编号,第二列为高压侧节点编号. %第三列为之路串联阻抗参数.%第四列为含支路的对地导纳矩阵.%第五列为含变压器之路的变压器变比.%第六列表式是否含有变压器的参数,‘1’表示含有变压器,‘0’表示不含有.%源程序代码如下:disp('输出结果如下:')n=5;nl=5;isb=5;pr=0.0001;B1=[1 2 0.025+0.08i 0.07i 1 0;1 3 0.03+0.1i 0.09 1 0;2 3 0.02+0.06i 0.05i 1 0;4 2 0.1905i 0 1.0522 1;5 3 0.1905i 0 1.0522 1];%变压器侧为1,否则为0B2=[0 -0.8055-0.5320i 1 0 0 2;0 -0.18-0.12i 1 0 0 2;0 0 1 0 0 2;0 0.5 1.0522 1.0522 0 3;0 0 1.0522 1.0522 0 1]; disp('——————【已知量:】——————')disp('【支路参数矩阵】')disp(B1)disp('【节点参数矩阵】')disp(B2)X=[1 0;2 0;3 0;4 0;5 0];Y=zeros(n);U=zeros(1,n);cta=zeros(1,n);V=zeros(1,n);O=zeros(1,n);S1=zeros(nl);for i=1:nif X(i,2)~=0;p=X(i,1);Y(p,p)=X(i,2);endendfor i=1:nlif B1(i,6)==0p=B1(i,1);q=B1(i,2);else p=B1(i,2);q=B1(i,1);Y(p,q)=Y(p,q)-1./(B1(i,3)*B1(i,5));Y(q,p)=Y(p,q);Y(q,q)=Y(q,q)+1./(B1(i,3)*B1(i,5)^2)+B1(i,4)./2;Y(p,p)=Y(p,p)+1./B1(i,3)+B1(i,4)./2;enddisp('【导纳矩阵】Y=');disp(Y)%输出导纳矩阵G=real(Y);B=imag(Y);for i=1:ncta(i)=angle(B2(i,3));U(i)=abs(B2(i,3));V(i)=B2(i,4);endfor i=1:nS(i)=B2(i,1)-B2(i,2);B(i,i)=B(i,i)+B2(i,5);endP=real(S);Q=imag(S);ICT1=0;IT2=1;while IT2~=0IT2=0;t1=1;t2=1;for i=1:nif i~=isbC(i)=0;D(i)=0;for j1=1:nC(i)=C(i)+U(i)*U(j1)*(G(i,j1)*cos(cta(i)-cta(j1))+B(i,j1)*sin(cta(i)-cta(j1)));D(i)=D(i)+U(i)*U(j1)*(G(i,j1)*sin(cta(i)-cta(j1))-B(i,j1)*cos(cta(i)-cta(j1)));endDP(t1)=P(i)-C(i);t1=t1+1;if B2(i,6)==2DQ(t2)=Q(i)-D(i);t2=t2+1;endendendt1=t1-1;t2=t2-1;DPQ=[DP';DQ']; %求DP,DQfor i=1:t1+t2if abs(DPQ(i))>prIT2=IT2+1;endH=zeros(t1,t1);N=zeros(t1,t2);K=zeros(t2,t1);L=zeros(t2,t2);for i=1:t1for j1=1:t1if j1~=isb&j1~=iH(i,j1)=0-U(i)*U(j1)*(G(i,j1)*sin(cta(i)-cta(j1))-B(i,j1)*cos(cta(i)-cta(j1)));elseif j1~=isb&j1==iH(i,j1)=U(i)^2*B(i,j1)+D(i);endendendfor i=1:t1for j1=1:t2if j1~=isb&j1~=iN(i,j1)=0-U(i)*U(j1)*(G(i,j1)*cos(cta(i)-cta(j1))+B(i,j1)*sin(cta(i)-cta(j1)));elseif j1~=isb&j1==iN(i,j1)=0-U(i)^2*G(i,j1)-C(i);endendendfor i=1:t2for j1=1:t1if j1~=isb&j1~=iK(i,j1)= U(i)*U(j1)*(G(i,j1)*cos(cta(i)-cta(j1))+B(i,j1)*sin(cta(i)-cta(j1)));elseif j1~=isb&j1==iK(i,j1)=U(i)^2*G(i,j1)-C(i);endendendfor i=1:t2for j1=1:t2if j1~=isb&j1~=iL(i,j1)=0-U(i)*U(j1)*(G(i,j1)*sin(cta(i)-cta(j1))-B(i,j1)*cos(cta(i)-cta(j1)));elseif j1~=isb&j1==iL(i,j1)=U(i)^2*B(i,j1)-D(i);endendendJ=[H,N;K,L];%求雅可比矩阵disp('【雅可比矩阵:】');disp(J);modify=-J\DPQ;Dcta=modify([1:t1],:);t3=U(:,[1:t2]);DU=diag(t3,0)*modify([t1+1:t1+t2],:);t4=1;for i=1:t1if B2(i,6)~=1cta(1,i)=cta(1,i)+Dcta(t4,1);t4=t4+1;endendt5=1;for i=1:t2if B2(i,6)==2U(1,i)=U(1,i)+DU(t5,1);t5=t5+1;endendICT1=ICT1+1;end %修正原值for i=1:nUU(i)=U(i)*cos(cta(i))+1i*U(i)*sin(cta(i));endfor p=1:nc(p)=0;for q=1:nc(p)=c(p)+conj(Y(p,q))*conj(UU(q));ends(p)=UU(p)*c(p);enddisp('--------------------------------------------------------------------------------');disp('【各节点电压U为(节点从小到大排列):】');disp(UU);disp('--------------------------------------------------------------------------------');disp('【各节点电压相角为(节点从小到大排列):】');disp(180*angle(UU)/pi);disp('--------------------------------------------------------------------------------');disp('【按公式计算全部线路功率,结果如下:】');for i=1:nlif B1(i,6)==0p=B1(i,1);q=B1(i,2);else p=B1(i,2);q=B1(i,1);endSi(p,q)=UU(p)*(conj(UU(p))*conj(B1(i,4)./2)+(conj(UU(p)*B1(i,5))-conj(UU(q)))*conj(1./(B1(i, 3)*B1(i,5))));%各条支路首端功率Sif=[p,q,Si(p,q)];disp(f);endfor i=1:nlif B1(i,6)==0p=B1(i,1);q=B1(i,2);else p=B1(i,2);q=B1(i,1);endSj(q,p)=UU(q)*(conj(UU(q))*conj(B1(i,4)./2)+(conj(UU(q)./B1(i,5))-conj(UU(p)))*conj(1./(B1(i, 3)*B1(i,5))));%各条支路末端功率Sjf=[q,p,Sj(q,p)];disp(f);enddisp('--------------------------------------------------------------------------------');disp('【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样):】');for i=1:nlif B1(i,6)==0p=B1(i,1);q=B1(i,2);else p=B1(i,2);q=B1(i,1);endDS(i)=Si(p,q)+Sj(q,p);%各条支路功率损耗DSdisp(DS(i));endSp=0;for i=1:nSp=Sp+UU(isb)*conj(Y(isb,i))*conj(UU(i));enddisp('【平衡节点的功率:】');disp(Sp);输出结果如下:——————【已知量:】——————【支路参数矩阵】1.00002.0000 0.0250 + 0.0800i 0 + 0.0700i 1.0000 01.0000 3.0000 0.0300 + 0.1000i 0.09001.0000 02.00003.0000 0.0200 + 0.0600i 0 + 0.0500i 1.0000 04.0000 2.0000 0 + 0.1905i 0 1.0522 1.00005.0000 3.0000 0 + 0.1905i 0 1.0522 1.0000【节点参数矩阵】0 -0.8055 - 0.5320i 1.0000 0 0 2.00000 -0.1800 - 0.1200i 1.0000 0 0 2.00000 0 1.0000 0 0 2.00000 0.5000 1.0522 1.0522 0 3.00000 0 1.0522 1.0522 0 1.0000【导纳矩阵】Y=6.3560 -20.5272i -3.5587 +11.3879i -2.7523 + 9.1743i 0 0 -3.5587 +11.3879i 8.5587 -31.5772i -5.0000 +15.0000i 0 + 4.9889i 0-2.7523 + 9.1743i -5.0000 +15.0000i 7.7973 -29.3987i 0 0 + 4.9889i0 0 + 4.9889i 0 0 - 4.7414i 00 0 0 + 4.9889i 0 0 - 4.7414i【雅可比矩阵:】-20.5622 11.3879 9.1743 0 -6.4010 3.5587 2.752311.3879 -31.6372 15.0000 5.2493 3.5587 -8.5587 5.00009.1743 15.0000 -29.4237 0 2.7523 5.0000 -7.84230 5.2493 0 -5.2493 0 0 06.3110 -3.5587 -2.7523 0 -20.4922 11.3879 9.1743-3.5587 8.5587 -5.0000 0 11.3879 -31.5172 15.0000-2.7523 -5.0000 7.7523 0 9.1743 15.0000 -29.3737【雅可比矩阵:】-24.7747 13.7501 11.0245 0 -8.7903 3.9345 2.983113.5438 -36.5472 17.3684 5.6351 4.5948 -10.1178 5.731310.8460 17.3335 -33.7956 0 3.5781 5.8359 -8.93540 5.6351 0 -5.6351 0 0.5384 06.9176 -3.9345 -2.9831 0 -25.9551 13.7501 11.0245-4.5948 9.7878 -5.7313 0.5384 13.5438 -36.8940 17.3684-3.5781 -5.8359 9.0080 0 10.8460 17.3335 -33.8576【雅可比矩阵:】-24.1898 13.4226 10.7672 0 -8.4629 3.8896 2.957513.2489 -35.8499 17.0208 5.5803 4.4453 -9.9289 5.625310.6171 16.9918 -33.1727 0 3.4578 5.7123 -8.79750 5.5803 0 -5.5803 0 0.5003 06.8471 -3.8896 -2.9575 0 -25.2549 13.4226 10.7672-4.4453 9.5702 -5.6253 0.5003 13.2489 -36.0917 17.0208-3.4578 -5.7123 8.7994 0 10.6171 16.9918 -33.1741【雅可比矩阵:】-24.1809 13.4176 10.7633 0 -8.4576 3.8892 2.957413.2446 -35.8395 17.0155 5.5794 4.4428 -9.9265 5.623710.6138 16.9866 -33.1635 0 3.4557 5.7103 -8.79580 5.5794 0 -5.5794 0 0.5000 06.8466 -3.8892 -2.9574 0 -25.2449 13.4176 10.7633-4.4428 9.5665 -5.6237 0.5000 13.2446 -36.0795 17.0155-3.4557 -5.7103 8.7958 0 10.6138 16.9866 -33.1635--------------------------------------------------------------------------------【各节点电压U为(节点从小到大排列):】1.0928 + 0.0984i 1.0646 + 0.0736i 1.0598 + 0.0705i 1.0520 - 0.0214i 1.0522--------------------------------------------------------------------------------【各节点电压相角为(节点从小到大排列):】5.1431 3.9536 3.8076 -1.1673 0--------------------------------------------------------------------------------【按公式计算全部线路功率,结果如下:】1.00002.0000 0.3952 + 0.2502i1.0000 3.0000 0.4103 + 0.2818i2.00003.0000 0.0702 + 0.0377i2.0000 4.0000 0.5000 + 0.3984i3.0000 5.0000 0.3702 + 0.3585i2.0000 1.0000 -0.3902 - 0.3162i3.0000 1.0000 -0.3002 - 0.2646i3.0000 2.0000 -0.0700 - 0.0939i4.0000 2.0000 -0.5000 - 0.3301i5.0000 3.0000 -0.3702 - 0.3137i-------------------------------------------------------------------------------- 【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DS为(顺序同您输入B1时一样):】0.0050 - 0.0659i0.1101 + 0.0171i0.0002 - 0.0562i0.0000 + 0.0684i-0.0000 + 0.0449i【平衡节点的功率:】-0.3702 - 0.3137i。
电力系统分析C
电力系统分析C1. 电力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是多少?什么是平均额定电压?一般在什么场合使用平均额定电压?(10分)2. 频率的一次调整和二次调整分别适应于什么变化范围的负荷?一次调整是否能实现无差调节? (10分)3. 试用电压调整的基本原理说明目前主要有哪些电压调整的措施?(15分)4. 什么叫极限切除角?如何确定极限切除角?(15分)5. 图1所示110kV 电网,各线路采用相同导线,其阻抗参数为Z 0=0.1+j0.4Ω/km(1) 计算网络的功率初分布;(2) 若节点A 电压为120kV ,计及功率损耗,求最低电压点电压和最大电压损耗(不计横向分量)。
(20分)图 16. 如题图2所示电力系统,已知各元件参数的标幺值。
发电机G :.11,23.0,29.02s T x x s d==='。
变压器T-1:x =0.13;变压器T-2:x =0.11。
线路L :双回x L1=0.29,x L0=3x L1。
运行初始状态:V 0=1.0,P 0=1.0,Q 0=0.2。
在输电线路首端f 1点发生两相短路接地,试用等面积定则确定极限切除角lim c ⋅δ,并判断当故障切除角δc =40°时,系统能否保持暂态稳定?(30分)图2(C 卷)答案:1.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和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相等,且称之为网络的额定电压,如220kV 网络等等。
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为同一等级时,发电机的额定电压规定比网络的额定电压高5%。
变压器额定电压的规定略为复杂。
根据变压器在电力系统中传输功率的方向,我们规定变压器接受功率一侧的绕组为一次绕组,输出功率一侧的绕组为二次绕组。
一次绕组的作用相当于用电设备,其额定电压与网络的额定电压相等。
但直接与发电机联接时,其额定电压则与发电机的额定电压相等。
二次绕组的作用相当于电源设备。
其额定电压规定比网络的额定电压高10%,如果变压器的短路电压小于7%或直接(包括通过短距离线路)与用户联接时,则规定比网络的额定电压高5%。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1. 引言电力系统分析是电力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瓶颈问题和优化策略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电力系统进行分析,探讨电力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给定电力系统的分析,熟悉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并学会使用相关分析工具。
3. 实验内容3.1 电力系统拓扑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给定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
拓扑结构描述了电力系统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拓扑,我们可以构建节点之间的连接矩阵,并将其表示为图形模型。
3.2 电力系统参数电力系统的分析需要知道各个节点的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
通常,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或模拟计算获得。
3.3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外部扰动下是否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电力系统的动态响应来评估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4 电力系统负荷分析电力系统的负荷分析是指对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负荷进行分析。
负荷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负荷状况,为供电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4. 实验结果和分析4.1 电力系统拓扑分析结果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拓扑,我们构建了其节点之间的连接矩阵,并将其表示为图形模型。
通过对图形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信息。
4.2 电力系统参数分析结果通过实际测量和模拟计算,我们获取了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参数数据。
这些参数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电力系统节点的电压、电流、功率等信息。
4.3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结果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动态响应进行分析,我们评估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给定电力系统在外部扰动下能保持稳定。
4.4 电力系统负荷分析结果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负荷进行分析,我们了解了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负荷状况。
根据负荷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供电策略。
5. 结论通过对给定电力系统的分析,我们掌握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并学会了使用相关分析工具。
电力系统分析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电力系统分析实训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训的主要目的是:1. 使学生熟悉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 电力系统基本参数测量2.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3.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4. 电力系统优化运行三、实训过程1. 电力系统基本参数测量(1)实训设备: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电阻测量仪、频率计等。
(2)实训步骤:① 搭建实验电路,包括电源、负载、保护装置等。
② 测量电源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参数。
③ 测量负载电阻、电感、电容等参数。
2.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1)实训设备:电力系统故障分析软件、计算机等。
(2)实训步骤:①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
② 输入故障参数,如故障类型、故障位置、故障时间等。
③ 运行故障分析软件,分析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④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故障处理措施。
3.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1)实训设备: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机等。
(2)实训步骤:①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
② 设置系统运行参数,如电压、频率、负载等。
③ 运行稳定性分析软件,分析系统稳定性。
④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 电力系统优化运行(1)实训设备:电力系统优化运行软件、计算机等。
(2)实训步骤:① 建立电力系统模型。
② 设置优化目标,如最小化系统运行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等。
③ 运行优化运行软件,分析系统优化运行方案。
④ 根据优化结果,提出系统优化运行策略。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2.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xcc 2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学院:核技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薛成成学号:201106050228班级:电气二班指导教师:顾民实验一MATPOWER软件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的应用实例一,Matlab在电力系统建模和仿真的应用主要由电力系统仿真模块(Power System Blockset 简称PSB)来完成。
Power System Block是由TEQSIM公司和魁北克水电站开发的。
PSB是在Simulink环境下使用的模块,采用变步长积分法,可以对非线性、刚性和非连续系统进行精确的仿真,并精确地检测出断点和开关发生时刻。
PSB程序库涵盖了电路、电力电子、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电工学科中常用的基本元件和系统仿真模型。
通过PSB可以迅速建立模型,并立即仿真。
PSB程序块程序库中的测量程序和控制源起到电信号与Simulink程序之间连接作用。
PSB程序库含有代表电力网络中一般部件和设备的Simulink程序块,通过PSB 可以迅速建立模型,并立即仿真。
1)字段baseMV A是一个标量,用来设置基准容量,如100MV A。
2)字段bus是一个矩阵,用来设置电网中各母线参数。
①bus_i用来设置母线编号(正整数)。
②type用来设置母线类型, 1为PQ节点母线, 2为PV节点母线, 3为平衡(参考)节点母线,4为孤立节点母线。
③Pd和Qd用来设置母线注入负荷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④Gs、Bs用来设置与母线并联电导和电纳。
⑤baseKV用来设置该母线基准电压。
⑥Vm和Va用来设置母线电压的幅值、相位初值。
⑦Vmax和Vmin用来设置工作时母线最高、最低电压幅值。
⑧area和zone用来设置电网断面号和分区号,一般都设置为1,前者可设置范围为1~100,后者可设置范围为1~999。
3)字段gen为一个矩阵,用来设置接入电网中的发电机(电源)参数。
①bus用来设置接入发电机(电源)的母线编号。
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matlab三机九节点潮流计算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一、设计题目本次设计题目选自课本第五章例5—8,美国西部联合电网WSCC系统的简化三机九节点系统,例题中已经给出了潮流结果,计算结果可以与之对照.取ε=0。
00001 .二、计算步骤第一步,为了方便编程,修改节点的序号,将平衡节点放在最后。
如下图:9第二步,这样得出的系统参数如下表所示:第三步,形成节点导纳矩阵。
第四步,设定初值:;,。
第五步,计算失配功率=0,=—1。
25,=—0.9,=0,=—1,=0,=1。
63,=0。
85;=0。
8614,=—0。
2590,=—0。
0420,=0。
6275,=—0.1710,=0。
7101。
显然,.第六步,形成雅克比矩阵(阶数为14×14)第七步,解修正方程,得到:-0.0371,—0.0668,—0.0628,0。
0732,0。
0191,0。
0422,0。
1726,0。
0908;0.0334,0。
0084,0。
0223,0.0372,0。
0266,0。
0400。
从而—0.0371,-0。
0668,-0。
0628,0。
0732,0。
0191,0。
0422,0.1726,0。
0908;1。
0334,1.0084,1。
0223,1。
0372,1.0266,1。
0400。
然后转入下一次迭代。
经三次迭代后。
迭代过程中节点电压变化情况如下表:迭代收敛后各节点的电压和功率:最后得出迭代收敛后各支路的功率和功率损耗:三、源程序及注释由于计算流程比较简单,所以编写程序过程中没有采用模块化的形式,直接按顺序一步步进行。
disp(’【节点数:】’);[n1]=xlsread(’input。
xls’,'A3:A3')%节点数disp('【支路数:】');[n]=xlsread('input。
xls’,’B3:B3')%支路数disp('【精度:】’);Accuracy=xlsread('input。
工作报告之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南昌大学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2】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实验类型:□ 验证□ 综合■ 设计□ 创新实验日期: 12.7 实验成绩:一、实验项目名称电力系统短路计算实验二、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力系统的特点,使学生通过系统进行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对系统进行电力系统计算和仿真实验,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通过电子计算机对电力系统短路等计算的数学模拟,分析电力系统的故障计算方法、实现工程计算的功能。
提高处理电力系统工程计算问题的实际能力,以及实现对电力系统仿真的过程分析。
要求:l、使学生掌握对电力系统进行计算、仿真试验的方法,了解实验对电力系统分析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2、使学生掌握使用实验设备计算机和相关计算软件、编程语言。
3、应用电子计算机完成电力系统的短路计算。
4、应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仿真。
三、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1.每组计算机1台、相关计算软件1套四、实验步骤1. 将事先编制好的形成电力网数学模型的计算程序原代码由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导入计算机。
2. 在相应的编程环境下对程序进行组织调试。
3. 应用计算例题验证程序的计算效果。
4. 对调试正确的计算程序进行存储、打印。
5. 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运行自行设计的程序,把结果与例题的计算结果相比较,验证所采用的短路电流计算方法及程序运行的正确性。
如果采用的是近似计算方法,还需分析由于近似所产生的误差是否在运行范围内。
实验程序:clear clc;z=[0.2i,inf,0.51i,inf;inf,4i,0.59i,inf;1.43i;inf,inf,1.43i,inf];y=[0,0,0,0;0,0,0,0;0,0,0,0;0,0,0,0];f=4;y=zeros(4,4);for(i=1:4),for(j=1:4),if i==jy(i,j)=y(i,j)elsey(i,j)=-1.0/z(i,j)endendendfor (i=1:4),for(j=1:4),y(i,i)=y(i,i)+y(i,j)+1.0/z(i,j)endendz=inv(y);if=1/z(f,f);disp(if);实验结果:if=0-0.48902i实验例题所给结果短路电流:if = - j0.4895,与程序运行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故验证了该程序的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电力系统分析潮流分析与三相短路计算年级09级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程序说明:本程序实现了从键盘输入各节点参数,各支路参数,进行潮流计算、三相金属性短路计算,并将结果输出到文件中。
节点参数的输入顺序与节点序号无关,支路参数参数的输入同样与其头尾结点的序号无关。
节点编号从零开始,中间不能出现间断。
由于时间紧迫,没能实现有文件输入数据,以及通过键盘输入命令调整节点参数,很是遗憾。
本程序将节点编号(ID)作为作为联系程序各部分的纽带,减小了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是程序的结构简单化。
使用LU解潮流方程,而不是用高斯法,以减少计算量。
但关于内存分配还没有优化(毕竟时间紧)。
程序中关于函数重载,指针的使用也小有心得。
本程序写了整整两个星期,花了很多精力,后很多收获,对潮流计算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耽误了好多时间。
有得也有失吧程序流程图:程序中参数的意义1.全局变量nodes_num(int)节点数目(由外部输入)branchs_num (int) 支路书目(由外部输入)pv_num (int) PV节点数目pq_num (int) PQ节点数目B_angle_num (int) 与相角有关的电导矩阵阶数B_u_num (int) 与电压有关的电导矩阵的阶数array_end (int*) 以某节点为头结点的支路的条数B (double**) 节点电导矩阵G (double**) 节点电抗矩阵b_angle_no (int*) 相角相关矩阵各节点ID数列b_u_no (int) 电压相关矩阵各节点ID数列-NB_angle (double**) 相角相关矩阵'B-NB_u (double**) 电压相关矩阵"Bd_angle_angle (double**) 相角变化量数列(其元素为nodes中d_angle_x_u的地址)d_u_u (double**) 电变化量数列(其元素为nodes中d_u的地址)-的LU分解矩阵lu_u (double**) "B-的LU分解矩阵lu_angle (double**) 'Bd_P (double)d_Q (double)fxP (double**) 相角相关矩阵的fx数列(其元素为node中fx_P的地址)fxQ (double**) 电压相关矩阵的fx数列(其元素为node中fx_Q的地址)Zf (double**) 短路点所在的节点阻抗矩阵的列(Zf[i][0]=R,Zf[i][1]=X)Uf (double**) 各节点短路电压矩阵(Uf[i][0]为实部,Zf[i][1]为虚部)outfile (ofstream) 文件输出流nodes_array (Node*) 节点数组(以节点ID为序排列)branchs (Branch**) 支路矩阵(以头结点ID排列)2.Nodeid (int) 节点序号(输入时最小序号为1,内部从0开始)type (int) 节点类型(平衡节点0,PV节点1,PQ节点2)u (double) 节点电压angle (double) 节点电压相角angle_x_u (double) 相角与电压的乘积xd (double) 发电机直轴电抗pi (double) 发电机输出有功与节点流出有功之差qi (double) 节点流出有功的值d_u (double) 电压变化量d_angle_x_u (double) 电压与相角乘积的变化量P (double) 计算得节点的净流入有功Q (double) 计算得节点的净流入无功fx_P (double) (Pi-P)/Ufx_Q (double) (Qi-Q)/Uc_nodes (int[5]) 与本节点相关的节点ID数列(本节点ID为该数列第一个元素)c_nodes_num (int) 本节点相关节点的数目3.Branchshead_id (int) 头结点ID(输入参数)end_id (int) 尾节点ID(输入参数)r (double) 线路阻抗(输入参数)x (double) 线路电抗(输入参数)b_2 (double) 线路并联电纳(输入参数)gii (double) 本支路对相关节点自电导的贡献gij (double) 本支路对相关节点互电导的贡献bii (double) 本支路对相关节点自电纳的贡献bij (double) 本支路对相关节点互电导的贡献程序中函数void creat_B_angle_u(void) 建立'Bvoid lu(double **a ,double **lu ,int num) 将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进行LU分解void soving_equations(double **lu,double **x,double **b,int num) 利用LU矩阵进行回代解方程组void compute_PQ(void) 结算各节点的P、Qvoid creat_mat(double***a,int i,int j); 为矩阵分配内存空间void creat_mat(double***a,int i); 为矩阵分配内存空间void ini_test(void) 用于测试的参数初始化函数void ini(void) 从键盘输入的参数初始化函数void out_mat(double**a,int n1,int n2) 输出矩阵void out_mat(double**a,int n) 输出矩阵void out_mat(double *a,int n); 输出数列void out_paraments(int i) 输出电网潮流结果void out_const_parament(void) 输出B G矩阵等潮流计算恒定参数void compute_new_B(void) 计算考虑发电机和负载后的节点导纳矩阵(含B、G)void compute_Zf(int id) 计算短路点所在的节点阻抗矩阵的列向量(id为短路点序号)void compute_new_BG(void) 计算考虑发电机和负载后的节点导纳矩阵(含B、G)void a_to_xy(double *a) 将虚数由极坐标表示变为直角坐标表示void xy_to_a(double *a) 将虚数由表示直角坐标变为极坐标表示void add_i(double *a,double *b) 虚数加法运算(参数为直角坐标表示,下同)void add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 虚数加法运算void sub_i(double *a,double *b) 虚数减法运算void sub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 虚数减法运算void mul_i(double *a,double *b) 虚数乘法运算void mul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 虚数乘法运算void div_i(double *a,double *b) 虚数除法运算void div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 虚数除法运算void compute_UI(int id) 计算短路后个点的电压void compute_Ii() 计算短路后各支路点电流潮流计算程序#include<iostream>#include<fstream>#include<cmath>using namespace std;//PQ,PV,平衡节点的fxP,fx_Q的求取int nodes_num,branchs_num;//节点总数,支路总数int pv_num,pq_num;//=pv节点数int B_angle_num;//=pv节点数+PQ节点数int B_u_num;//=PQ节点数int *array_end;//以某节点为头结点的树枝的条数double **B,**G;int *b_angle_no,*b_u_no;double **NB_angle,**NB_u;double **d_angle_angle,**d_u_u;double **lu_u,**lu_angle;//lu分解结果double d_P,d_Q,**fxP_angle,**fxQ_u;double **Zf,**Uf;ofstream outfile("E:\\data.txt");const double e=0.0001;//精确度struct Node{int id,type;//平衡节点0,pv节点1,PQ节点2double u,angle,angle_x_u,xd;double pi,qi;double d_u,d_angle_x_u;double P,Q,fxP,fxQ;int c_nodes[5],c_nodes_num;}*nodes_array;struct Branch{int head_id,end_id;double r,x,b_2;//输入参数double gii,gij;//gb构成ydouble bii,bij;}**branchs;void main(){void creat_B_angle_u(void);void lu(double **a ,double **lu ,int num);void soving_equations(double **lu,double **x,double **b,int num); void compute_PQ(void);void creat_mat(double***a,int i,int j);void creat_mat(double***a,int i);void ini_test(void);void ini(void);void out_mat(double**a,int n1,int n2);void out_mat(double**a,int n);void out_mat(double *a,int n);void out_paraments(int i);void out_const_parament(void);void compute_new_B(void);void compute_Zf(int id);void compute_new_BG(void);void a_to_xy(double *a);void xy_to_a(double *a);void add_i(double *a,double *b);void add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void sub_i(double *a,double *b);void sub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void mul_i(double *a,double *b);void mul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void div_i(double *a,double *b);void div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void compute_UI(int id);void compute_Ii();ini();/*ini_test();*/B_angle_num=pv_num+pq_num;//计算雅可比矩阵B_u_num=pq_num;b_angle_no=new int[B_angle_num];b_u_no=new int[B_u_num];creat_mat(&B,nodes_num,nodes_num);creat_mat(&G,nodes_num,nodes_num);creat_mat(&NB_angle,B_angle_num,B_angle_num);creat_mat(&lu_angle,B_angle_num,B_angle_num);creat_mat(&NB_u,B_u_num,B_u_num);creat_mat(&lu_u,B_u_num,B_u_num);creat_mat(&d_angle_angle,B_angle_num,1);creat_mat(&d_u_u,B_u_num,1);creat_mat(&fxP_angle,B_angle_num,1);creat_mat(&fxQ_u,B_u_num,1);creat_mat(&Zf,nodes_num,2);creat_mat(&Uf,nodes_num,2);for(int i=0;i<nodes_num;i++)B[i]=new double[nodes_num];for(int i=0;i<nodes_num;i++)//计算全网节点导纳矩阵B Gfor(int j=0;j<nodes_num;j++){B[i][j]=0;G[i][j]=0;}for(int i=0;i<nodes_num;i++){for(int j=0;j<array_end[i];j++){B[i][branchs[i][j].end_id]=-branchs[i][j].bij;B[branchs[i][j].end_id][i]=-branchs[i][j].bij;B[i][i]+=branchs[i][j].bii;B[branchs[i][j].end_id][branchs[i][j].end_id]+=branchs[i][j].bii;G[i][branchs[i][j].end_id]=-branchs[i][j].gij;G[branchs[i][j].end_id][i]=-branchs[i][j].gij;G[i][i]+=branchs[i][j].gii;G[branchs[i][j].end_id][branchs[i][j].end_id]+=branchs[i][j].gii;}}creat_B_angle_u();lu(NB_angle,lu_angle,B_angle_num);lu(NB_u,lu_u,B_u_num);out_const_parament();int count=0;for(int i=0;i<20;i++){int lte=0;count++;compute_PQ();for(int i=0;i<B_angle_num;i++){int this_id=b_angle_no[i];nodes_array[this_id].fxP=(nodes_array[this_id].pi-nodes_array[this_id].P)/nodes_array[this_id] .u;//改动------if(abs(nodes_array[i].fxP)<e)lte++;}for(int i=0;i<B_u_num;i++){int this_id=b_u_no[i];nodes_array[this_id].fxQ=(nodes_array[this_id].qi-nodes_array[this_id].Q)/nodes_array[this_id ].u;if(abs(nodes_array[this_id].fxQ)<e)lte++;}if(lte>=(B_angle_num+B_u_num))break;else{soving_equations(lu_angle,d_angle_angle,fxP_angle,B_angle_num);soving_equations(lu_u,d_u_u,fxQ_u,B_u_num);for(int i=0;i<nodes_num;i++){nodes_array[i].angle_x_u+=nodes_array[i].d_angle_x_u;nodes_array[i].angle=nodes_array[i].angle_x_u/nodes_array[i].u;nodes_array[i].u+=nodes_array[i].d_u;}}}out_paraments(count);compute_new_BG();outfile<<"修正后的节点电纳矩阵---------------"<<endl;out_mat(B,nodes_num);outfile<<"修正后的节点电导矩阵---------------"<<endl;out_mat(G,nodes_num);compute_Zf(3);compute_UI(3);for(int i=0;i<nodes_num;i++){outfile<<"第"<<(i+1)<<"节点电压:"<<sqrt(pow(Uf[i][0],2)+pow(Uf[i][1],2))<<endl;}outfile<<endl;compute_Ii();}void creat_B_angle_u(void){for(int i=0,j=0,k=0;i<nodes_num;i++)//获得两矩阵元素编号与节点编号的关系{if(nodes_array[i].type!=0){b_angle_no[j]=i;j++;}if(nodes_array[i].type==2){b_u_no[k]=i;k++;}}for(int i=0;i<B_angle_num;i++){for(int j=0;j<B_angle_num;j++){NB_angle[i][j]=-B[b_angle_no[i]][b_angle_no[j]];}d_angle_angle[i]=&(nodes_array[b_angle_no[i]].d_angle_x_u);fxP_angle[i]=&(nodes_array[b_angle_no[i]].fxP);}for(int i=0;i<B_u_num;i++){for(int j=0;j<B_u_num;j++){NB_u[i][j]=-B[b_u_no[i]][b_u_no[j]];}d_u_u[i]=&(nodes_array[b_u_no[i]].d_u);fxQ_u[i]=&(nodes_array[b_u_no[i]].fxQ);}}void lu(double **a ,double **lu ,int num){for(int i=0;i<num;i++){for(int j=0;j<num;j++){lu[i][j]=a[i][j];if(i<j){for(int k=0;k<i;k++)lu[i][j]-=lu[i][k]*lu[k][j];lu[i][j]/=lu[i][i];}else{for(int k=0;k<j;k++)lu[i][j]-=lu[i][k]*lu[k][j];}}}}void soving_equations(double **lu,double **x,double **b,int num){double *y=new double[num];for(int i=0;i<num;i++){y[i]=b[i][0];for(int j=0;j<i;j++)y[i]-=lu[i][j]*y[j];y[i]/=lu[i][i];}for(int i=num-1;i>=0;i--){x[i][0]=y[i];for(int j=i+1;j<num;j++)x[i][0]-=lu[i][j]*x[j][0];}delete y;}void compute_PQ(void){for(int i=0;i<nodes_num;i++){double tempP=0,tempQ=0;for(int j=0;j<nodes_array[i].c_nodes_num;j++){int c_id=nodes_array[i].c_nodes[j];double angleij=nodes_array[i].angle-nodes_array[c_id].angle;tempP+=nodes_array[c_id].u*(G[i][c_id]*cos(angleij)+B[i][c_id]*sin(angleij));tempQ+=nodes_array[c_id].u*(G[i][c_id]*sin(angleij)-B[i][c_id]*cos(angleij));}nodes_array[i].P=tempP*nodes_array[i].u;nodes_array[i].Q=tempQ*nodes_array[i].u;}}void creat_mat(double***a,int i,int j){*a=new double*[i];for(int k=0;k<i;k++)(*a)[k]=new double[j];}void creat_mat(double***a,int i){*a=new double*[i];for(int k=0;k<i;k++)(*a)[k]=new double[i];}void ini_test(void){nodes_num=9;pv_num=2;pq_num=6;nodes_array=new Node[nodes_num];branchs=new Branch*[nodes_num];for(int i=0;i<nodes_num;i++){branchs[i]=new Branch[5];}array_end=new int[nodes_num];{int i=0;nodes_array[i].id=0;nodes_array[i].type=0;nodes_array[i].u=1.04;nodes_array[i].xd=0.3;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0;nodes_array[i].c_nodes[1]=3;nodes_array[i].c_nodes_num=2;}{int i=1;nodes_array[i].id=1;nodes_array[i].type=1;nodes_array[i].xd=0.3;nodes_array[i].u=1.025;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1.63;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1;nodes_array[i].c_nodes[1]=6;nodes_array[i].c_nodes_num=2; }{int i=2;nodes_array[i].id=2;nodes_array[i].type=1;nodes_array[i].u=1.025;nodes_array[i].xd=0.3;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0.85;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2;nodes_array[i].c_nodes[1]=8;nodes_array[i].c_nodes_num=2; }{int i=3;nodes_array[i].id=3;nodes_array[i].type=2;nodes_array[i].u=1;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0;nodes_array[i].qi=0;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3;nodes_array[i].c_nodes[1]=4;nodes_array[i].c_nodes[2]=5;nodes_array[i].c_nodes[3]=0;nodes_array[i].c_nodes_num=4; }{int i=4;nodes_array[i].id=4;nodes_array[i].type=2;nodes_array[i].u=1;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1.25;nodes_array[i].qi=-0.5;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4;nodes_array[i].c_nodes[2]=3;nodes_array[i].c_nodes[1]=6;nodes_array[i].c_nodes_num=3; }{int i=5;nodes_array[i].id=5;nodes_array[i].type=2;nodes_array[i].u=1;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0.9;nodes_array[i].qi=-0.3;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5;nodes_array[i].c_nodes[1]=8;nodes_array[i].c_nodes[2]=3;nodes_array[i].c_nodes_num=3; }{int i=6;nodes_array[i].id=6;nodes_array[i].type=2;nodes_array[i].u=1;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0;nodes_array[i].qi=0;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6;nodes_array[i].c_nodes[1]=7;nodes_array[i].c_nodes[2]=1;nodes_array[i].c_nodes[3]=4;nodes_array[i].c_nodes_num=4; }{int i=7;nodes_array[i].id=7;nodes_array[i].type=2;nodes_array[i].u=1;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1;nodes_array[i].qi=-0.35;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7;nodes_array[i].c_nodes[1]=8;nodes_array[i].c_nodes[2]=6;nodes_array[i].c_nodes_num=3;}{int i=8;nodes_array[i].id=8;nodes_array[i].type=2;nodes_array[i].u=1;nodes_array[i].angle=0;nodes_array[i].angle_x_u=0;nodes_array[i].pi=0;nodes_array[i].qi=0;nodes_array[i].d_u=0;nodes_array[i].d_angle_x_u=0;nodes_array[i].P=0;nodes_array[i].Q=0;nodes_array[i].fxP=0;nodes_array[i].fxQ=0;nodes_array[i].c_nodes[0]=8;nodes_array[i].c_nodes[1]=2;nodes_array[i].c_nodes[2]=5;nodes_array[i].c_nodes[3]=7;nodes_array[i].c_nodes_num=4; }{int i=0,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3;branchs[i][j].r=0;branchs[i][j].x=0.0576;branchs[i][j].b_2=1;branchs[i][j].gii=0;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16.36111111;*/branchs[i][j].bij=-17.36111111;branchs[i][j].bii=branchs[i][j].bij;}{int i=1,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6;branchs[i][j].r=0;branchs[i][j].x=0.0625;branchs[i][j].b_2=1;branchs[i][j].gii=0;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15;*/branchs[i][j].bij=-16;branchs[i][j].bii=branchs[i][j].bij;}{int i=2,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8;branchs[i][j].r=0;branchs[i][j].x=0.0586;branchs[i][j].b_2=1;branchs[i][j].gii=0;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16.06484642;*/branchs[i][j].bij=-17.06484642;branchs[i][j].bii=branchs[i][j].bij;}{int i=3,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4;branchs[i][j].r=0.01;branchs[i][j].x=0.085;branchs[i][j].b_2=0.088;branchs[i][j].gii=1.365187713;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11.51609556;branchs[i][j].bij=-11.60409556;/*branchs[i][j].bii=branchs[i][j].bij;*/ }{int i=3,j=1;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5;branchs[i][j].r=0.017;branchs[i][j].x=0.092;branchs[i][j].b_2=0.079;branchs[i][j].gii=1.942191249;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10.43168205;branchs[i][j].bij=-10.51068205;/*branchs[i][j].bii=branchs[i][j].bij;*/ }{int i=4,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6;branchs[i][j].r=0.032;branchs[i][j].x=0.161;branchs[i][j].b_2=0.153;branchs[i][j].gii=1.187604379;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5.822134533;branchs[i][j].bij=-5.975134533;/*branchs[i][j].bii=branchs[i][j].bij;*/ }{int i=5,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8;branchs[i][j].r=0.039;branchs[i][j].x=0.17;branchs[i][j].b_2=0.179;branchs[i][j].gii=1.282009138;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5.409244962;branchs[i][j].bij=-5.588244962;/*branchs[i][j].bii=branchs[i][j].bij;*/ }{int i=6,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7;branchs[i][j].r=0.0085;branchs[i][j].x=0.072;branchs[i][j].b_2=0.0745;branchs[i][j].gii=1.617122473;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13.6234786;branchs[i][j].bij=-13.6979786;/*branchs[i][j].bii=branchs[i][j].bij;*/ }{int i=7,j=0;branchs[i][j].head_id=i;branchs[i][j].end_id=8;branchs[i][j].r=0.0119;branchs[i][j].x=0.1008;branchs[i][j].b_2=0.1045;branchs[i][j].gii=1.155087481;branchs[i][j].gij=branchs[i][j].gii;branchs[i][j].bii=-9.679770426;branchs[i][j].bij=-9.784270426;/*branchs[i][j].bii=branchs[i][j].bij;*/}array_end[0]=1;array_end[1]=1;array_end[2]=1;array_end[3]=2;array_end[4]=1;array_end[5]=1;array_end[6]=1;array_end[7]=1;array_end[8]=0;}void ini(void){cout<<"输入节点参数---------------------";cout<<endl<<"输入节点总数:";cin>>nodes_num;pv_num=0;nodes_array=new Node[nodes_num];for(int i=0;i<nodes_num;i++){int _id;cout<<endl<<"ID:";cin>>_id;_id-=1;nodes_array[_id].id=_id;nodes_array[_id].c_nodes_num=1;(nodes_array[_id].c_nodes)[0]=_id;cout<<"Type(平衡节点0,pv节点1,PQ节点2): ";cin>>nodes_array[_id].type;if(nodes_array[_id].type==0){cout<<"U: ";cin>>nodes_array[_id].u;cout<<"xd: ";cin>>nodes_array[_id].xd;}if(nodes_array[_id].type==1){pv_num++;cout<<"PG:";cin>>nodes_array[_id].pi;cout<<"U: ";cin>>nodes_array[_id].u;cout<<"xd: ";cin>>nodes_array[_id].xd;}if(nodes_array[_id].type==2){double tempp;double tempq;nodes_array[_id].u=1;cout<<"Pi:";cin>>tempp;nodes_array[_id].pi=-tempp;cout<<"Qi:";cin>>tempq;nodes_array[_id].qi=-tempq;}nodes_array[_id].P=0;//功率相关参数初始化nodes_array[_id].Q=0;nodes_array[_id].fxP=0;nodes_array[_id].fxQ=0;//平直启动法参数初始化nodes_array[_id].angle=0;nodes_array[_id].angle_x_u=0;nodes_array[_id].d_u=0;nodes_array[_id].d_angle_x_u=0;}pq_num=nodes_num-pv_num-1;branchs=new Branch*[nodes_num];for(int i=0;i<nodes_num;i++){branchs[i]=new Branch[5];}cout<<endl<<"输入线路参数------------------------"; cout<<endl<<"输入线路条数:";cin>>branchs_num;array_end=new int[nodes_num];for(int i=0;i<=nodes_num;i++)array_end[i]=0;for(int i=0;i<branchs_num;i++){int head,end;double r_temp,x_temp,b_2_temp;cout<<endl<<"起始节点ID:";cin>>head;head=head-1;branchs[head][array_end[head]].head_id=head;cout<<"末尾节点ID:";cin>>end;end=end-1;branchs[head][array_end[head]].end_id=end;nodes_array[head].c_nodes[nodes_array[head].c_nodes_num++]=end;nodes_array[end].c_nodes[nodes_array[end].c_nodes_num++]=head;cout<<"电阻r:";cin>>r_temp;branchs[head][array_end[head]].r=r_temp;cout<<"电抗x:";cin>>x_temp;branchs[head][array_end[head]].x=x_temp;cout<<"导纳b/2:";cin>>b_2_temp;branchs[head][array_end[head]].b_2=b_2_temp;double temp=r_temp*r_temp+x_temp*x_temp;branchs[head][array_end[head]].gii=r_temp/temp;branchs[head][array_end[head]].gij=r_temp/temp;branchs[head][array_end[head]].bij=-x_temp/temp;if((nodes_array[head].type!=2)||(nodes_array[end].type!=2))branchs[head][array_end[head]].bii=branchs[head][array_end[head]].bij;elsebranchs[head][array_end[head]].bii=branchs[head][array_end[head]].bij+b_2_temp;array_end[head]++;}B_angle_num=pv_num+pq_num;//计算雅可比矩阵B_u_num=pv_num;}void out_mat(double**a,int n1,int n2){for(int i=0;i<n1;i++){for(int j=0;j<n2;j++){outfile.precision(4);outfile.width(8);outfile<<a[i][j];}outfile<<endl;}outfile<<endl;}void out_mat(double**a,int n){for(int i=0;i<n;i++){for(int j=0;j<n;j++){outfile.precision(4);outfile.width(8);outfile<<a[i][j];}outfile<<endl;}outfile<<endl;}void out_mat(double*a,int n){for(int i=0;i<n;i++){outfile.precision(4);outfile.width(8);outfile<<a[i];}outfile<<endl;}void out_const_parament(void){outfile<<"输出B---------------"<<endl;out_mat(B,nodes_num);outfile<<"输出G---------------"<<endl;out_mat(G,nodes_num);}void out_paraments(int i){outfile<<"第"<<i<<"次迭代后潮流收敛"<<endl;for(int i=0;i<nodes_num;i++){if(nodes_array[i].type==0)outfile<<"节点"<<(i+1)<<" 电压:"<<nodes_array[i].u<<" 相角:"<<(nodes_array[i].angle/3.1415926*180)<<" 功率"<<nodes_array[i].P<<"+j"<<nodes_array[i].Q<<endl;else if(nodes_array[i].type==1)outfile<<"节点"<<(i+1)<<" 电压:"<<nodes_array[i].u<<" 相角:"<<(nodes_array[i].angle/3.1415926*180)<<" 功率"<<nodes_array[i].pi<<"+j"<<nodes_array[i].Q<<endl;elseoutfile<<"节点"<<(i+1)<<" 电压:"<<nodes_array[i].u<<" 相角:"<<(nodes_array[i].angle/3.1415926*180)<<" 功率"<<abs(nodes_array[i].pi)<<"+j"<<abs(nodes_array[i].qi)<<endl;}outfile<<endl;}void compute_new_BG(void){for(int i=0;i<nodes_num;i++){if(nodes_array[i].type!=2){B[i][i]+=(-1/nodes_array[i].xd);}else{double g,b;g=nodes_array[i].pi/pow(nodes_array[i].u,2);b=-nodes_array[i].qi/pow(nodes_array[i].u,2);G[i][i]+=g;B[i][i]+=b;}}}void compute_Zf(int id){int num=2*nodes_num;double **BG,**lu_BG,**y,**x;creat_mat(&BG,num);creat_mat(&lu_BG,num);creat_mat(&y,num,1);creat_mat(&x,num,1);for(int i=0;i<num;i++){for(int j=0;j<num;j++){if((i<nodes_num)&&(j<nodes_num))BG[i][j]=-B[i][j];else if((i<nodes_num)&&(j>=nodes_num))BG[i][j]=G[i][j-nodes_num];else if((i>=nodes_num)&&(j<nodes_num))BG[i][j]=G[i-nodes_num][j];else if((i>=nodes_num)&&(j>=nodes_num))BG[i][j]=B[i-nodes_num][j-nodes_num];}}for(int i=0;i<num;i++){if(i==id)y[i][0]=1;elsey[i][0]=0;}for(int i=0;i<num;i++){if(i<nodes_num)x[i]=&(Zf[i][1]);elsex[i]=&(Zf[i-nodes_num][0]);}lu(BG,lu_BG,num);soving_equations(lu_BG,x,y,num);outfile<<"节点阻抗矩阵的第4列--------------"<<endl;for(int i=0;i<nodes_num;i++)outfile<<Zf[i][0]<<"+j"<<Zf[i][1]<<endl;outfile<<endl;delete BG;delete lu_BG;delete y;}void a_to_xy(double *a){double temp[2];temp[0]=a[0]*cos(a[1]);temp[1]=a[0]*sin(a[1]);a[0]=temp[0];a[1]=temp[1];}void a_to_xy(double *b,double*a){b[0]=a[0]*cos(a[1]);b[1]=a[0]*sin(a[1]);}void xy_to_a(double *a){double temp[2];temp[0]=sqrt(pow(a[0],2)+pow(a[1],2));if((a[0]<0)&&(a[1]<=0)){temp[1]=atan(a[1]/a[0]);temp[1]-=3.1415926;}else if((a[0]<0)&&(a[1]>0)){temp[1]=atan(a[1]/a[0]);temp[1]+=3.1415926;}else if((a[0]==0)&&a[1]>0)temp[1]=3.1415926/2;else if((a[0]==0)&&(a[1]<0))temp[1]=-3.1415926/2;elsetemp[1]=atan(a[1]/a[0]);a[0]=temp[0];a[1]=temp[1];}void xy_to_a(double *b,double *a){b[0]=sqrt(pow(a[0],2)+pow(a[1],2));if((a[0]<0)&&(a[1]<=0)){b[1]=atan(a[1]/a[0]);b[1]-=3.1415926;}else if((a[0]<0)&&(a[1]>0)){b[1]=atan(a[1]/a[0]);b[1]+=3.1415926;}else if((a[0]==0)&&a[1]>0)b[1]=3.1415926/2;else if((a[0]==0)&&(a[1]<0))b[1]=-3.1415926/2;elseb[1]=atan(a[1]/a[0]);}void add_i(double *a,double *b){a[0]+=b[0];a[1]+=b[1];}void add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c[0]=a[0]+b[0];c[1]=a[1]+b[1];}void sub_i(double *a,double *b){a[0]-=b[0];a[1]-=b[1];}void sub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c[0]=a[0]-b[0];c[1]=a[1]-b[1];}void mul_i(double *a,double *b){double temp[2];temp[0]=a[0]*b[0]-a[1]*b[1];temp[1]=a[0]*b[1]+a[1]*b[0];a[0]=temp[0];a[1]=temp[1];}void mul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c[0]=a[0]*b[0]-a[1]*b[1];c[1]=a[0]*b[1]+a[1]*b[0];}void div_i(double *a,double *b){double temp[2];temp[0]=(a[0]*b[0]+a[1]*b[1])/(b[0]*b[0]+b[1]*b[1]);temp[1]=(a[1]*b[0]-a[0]*b[1])/(b[0]*b[0]+b[1]*b[1]);a[0]=temp[0];a[1]=temp[1];}void div_i(double *c,double *a,double *b){c[0]=(a[0]*b[0]+a[1]*b[1])/(b[0]*b[0]+b[1]*b[1]);c[1]=(a[1]*b[0]-a[0]*b[1])/(b[0]*b[0]+b[1]*b[1]);}void compute_UI(int id){double Iff[2];double Uff[2];double If_temp[2];Uff[0]=nodes_array[id].u;Uff[1]=nodes_array[id].angle;a_to_xy(Uff);div_i(Iff,Uff,Zf[id]);xy_to_a(If_temp,Iff);outfile<<"短路点电流If: "<<If_temp[0]<<" 相角:"<<(If_temp[1]/3.1415926*180)<<endl<<endl;for(int i=0;i<nodes_num;i++){double temp[2];double Ui[2];Ui[0]=nodes_array[i].u;Ui[1]=nodes_array[i].angle;a_to_xy(Ui);mul_i(temp,Iff,Zf[i]);sub_i(Uf[i],Ui,temp);}}void compute_Ii(){for(int i=0;i<nodes_num;i++){for(int j=0;j<array_end[i];j++){int head_id=branchs[i][j].head_id;int end_id=branchs[i][j].end_id;double U1[2];double U2[2];double Yij[2];double Iij[2];U1[0]=Uf[head_id][0];U1[1]=Uf[head_id][1];U2[0]=Uf[end_id][0];U2[1]=Uf[end_id][1];Yij[0]=-G[head_id][end_id];Yij[1]=-B[head_id][end_id];sub_i(U2,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