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现状及辨证方法探讨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

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乙肝的药物。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现对随师学习时的一点感悟同大家商讨。

1 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疫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

疫毒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毒相合,侵入人体。

慢乙肝病程长,迁延难愈,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可蛰伏于体内,通过传染,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乙肝为湿热疫毒,侵入人体,蛰伏于肝及血脉,滞留血分,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虚损。

肝受邪扰,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流不畅,滞而为痹。

湿邪损伤阳气,热毒耗伤阴血。

乙肝日久遂致气血阴阳亏虚。

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内耗肝阴,肝肾同源,穷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

邪入于肝,抑郁肝木,势必乘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脾气虚弱,日久阳气不足,累及于肾,发展为脾肾阳虚。

总之,乙肝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为湿热,气滞,瘀血和痰湿。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

2 病机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乘脾犯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能正常疏布,变生内湿。

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留滞日久,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化热,耗伤阴液,损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肾阴亦受损,且肝脾受损,日久及肾,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同为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难以清除,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分析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现状分析
盛衰 ;血浆 胃泌 素 ( A ) 和甘 胆 酸 ( G) 可 以作 为 实 证 与 GS C
乙肝病毒不直接 损伤肝 脏 ,慢性肝 炎 的肝 脏损 伤主要是
免 疫 反 应 所 引 起 的 , 乙 型 肝 炎 慢 性 化 与 宿 主免 疫 应 答 低 下 或
虚证 的参考指标 ,如王宪波 等 研 究表 明:肝 肾阴虚 型 A o p— A。 p — 、A oB明显 降低 ,且 A o / p — p — A oB比值 明显升 高 ,差异 Al 有显著性意义。何应伟 研 究发现 湿热 中阻型和瘀 血 阻络型 患者的血浆 G S值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 ( 0 0 ) A P< . 1 ,而肝郁 脾虚和肝肾 阴虚型 患 者的 血清 G S值 明显 低 于正 常参 考 值 A
功能明显低 于其他各 型,如徐方 明等 研究 发现肝郁脾 虚型
患者 的 C 8 D 0表达率最低 ,C 2 D 8表达率最高。
目前研究认为 T细胞等免疫 细胞介 导的免疫 反应是 C B H 患者肝细胞受损和 出现炎症 反应 的主要 原 因。机体 T l细胞 h 通过分泌 I. 、IN 等细胞 因子 主要促进 细胞免疫 ,T 2细 L2 F 一 h
肝 肾阴虚型 最高 ,其 次为气滞 血瘀 型 、湿热型 ,肝 郁脾虚 型
最低 。
肝纤 维化等指标 的相关性研究概况介 绍如下 。
1 中 医 证 型 与 生化 学 指 标 的 相 关 性
施卫兵 、戴敏等 川 研究 表明 ,H V前 c区变 异率在 实 B 证 中较高 ,如湿热 中 阻、瘀血 阻络 型 ,提 示实 证者免 疫功 能 较强 ,虚证者免疫功能较弱。亦 有研究 C B患者脾 肿大 的检 H 测结果可提示 C HB病势演变及预 后的特点 ,瘀血 阻络型 的患 者病程较长 ,预后较差 。如施 卫兵 …研 究结果 表 明脾 肿大发 生率由低 到高依 次为 湿热 中阻 、肝郁脾 虚 、脾 肾阳虚 、肝 肾 阴虚 、瘀血 阻络 型 ,瘀 血 阻络 型 最高 与其 他 4型 比较 ,P< 0 0 。还有研究 peS .5 r—,的检 出率与 中医证 型 的关系 ,其 中湿 热 中阻型最 高,说 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与中医湿热呈正相 关 ,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的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的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的探讨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及用药特点。

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收治的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西医诊断结果、用药情况等。

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各个中医证型中有意义的辨证计量进行筛选,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患者的用药特点。

结果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分为9个中医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中医证型的患者比例(P<0.05)。

300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症状、体征为纳呆、脉弦。

对300例患者的9个中医证型进行辨证计量诊断发现,各证型均有3个以上贡献率较大的变量。

柴胡、丹参为300例患者中医方剂中应用频数最多的药物。

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和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and drug-used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00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from 2012 to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liking clinical symptoms,sign,TCM syndrome,diagnosis result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drug-used condition were included.The meaningful dialectical quantitative among each TCM syndrome were screened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The drug-used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rug-used of patients. Results 300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ere grouped into 9 TCM syndromes,and the proportion of hepatic stagnat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type patients were obvious more than other TCM syndrome patients (P<0.05).The TCM syndrome and sign among 300 patients were anorexia and wiry pulse.It was found from the 9 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of 300 patients that each type of symptom had more than 3 great variables.It counted that radix bupleuri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were the most used drugs in TCM prescription of 300 patients. Conclusion Analysis on the 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and drug-used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an enhance the objectivit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TCM diagnosis and effects effectively.[Key words] Chronic hepatitis B;TCM differentiation;Quantitative diagnosis;Drug-used characteristics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流行病学数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20亿人曾感染乙肝病毒,其中约有100万人死于由慢性乙型肝炎引发的严重肝脏疾病。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研究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研究
05 慢 性 乙 型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中 医 病 位 与用药指导
06 慢 性 乙 型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中 医 病 位 与预防保健
1
添加章节标题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 概述
肝胆湿热
概念:肝胆湿热是指肝胆功能失调, 湿热内蕴,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症 状的病证。
病因:肝胆湿热的病因主要包括饮 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症状:肝胆湿热患者常表现为口苦、 口臭、胁痛、腹胀、小便黄赤、大 便黏腻等。
治疗:肝胆湿热的治疗原则是清热 利湿、疏肝利胆,常用中药有龙胆 草、黄芩、栀子、茵陈等。
肝郁脾虚
肝郁脾虚是中医病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肝郁脾虚的症状包括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 肝郁脾虚的病因包括情绪因素、饮食不当等 肝郁脾虚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等
常用药物:附子、干姜、肉桂、鹿茸等
药物配伍: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配伍 用药注意事项:避免过量使用温热药物,以免上火;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 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 与预防保健
饮食调养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食物选择:多吃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等 避免食物: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乏力、尿频等
脾肾阳虚的治疗方法 包括中药、针灸、推
拿等
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 与症状表现
肝胆湿热的症状表现
口苦、口臭、口干 尿黄、尿频、尿急 皮肤油腻、痤疮、湿疹
舌苔黄腻、舌质红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治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治研究

健脾补肾法
总结词
健脾补肾法是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常用方法,旨在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肾脏的生理功能。
详细描述
健脾补肾法常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现出脾胃虚弱、肾虚等症状。通过使用具有健脾补肾作用的中药,如党参、 白术、熟地黄等,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肾脏的生理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缓解病情。
挑战
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面临诸多挑战,如疗效不稳定、耐药性问题、副作用明 显等。同时,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西医治疗或治疗后复发。
0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肝郁脾虚
0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因长期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
胃功能,形成肝郁脾虚的证候。
湿热内蕴
02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机体湿热内生,导致肝胆湿热,
清热解毒法
总结词
清热解毒法是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种常用方法,旨在清除体内热毒,减轻肝脏炎症。
详细描述
清热解毒法常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表现出热毒内蕴的症状,如口干、口苦、尿黄等。通过使用具有 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可以帮助患者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肝脏炎症,改 善病情。
活血化瘀法
临床表现与病程
临床表现
乏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黄疸、肝脾肿大等。病情严重 时可出现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症状。
病程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程漫长,病情易反复,可发展为肝硬化或 肝癌。
西医治疗现状与挑战
现状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抗病毒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 但治疗效果有限,易产生耐药性,且存在副作用。
疏肝理气法
总结词
疏肝理气法是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一种常用方法,旨在疏肝解郁,调理气 机。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

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慢性肝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中医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正气不足主要表现为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邪气侵袭则包括湿热、疫毒、瘀血等。

情志失调如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等,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

在慢性肝病的辨证论治中,常见的证型有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等。

肝郁气滞证的患者,常常表现为胁肋胀痛,疼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包括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等。

肝胆湿热证的患者,常见胁肋胀痛,口苦口黏,恶心呕吐,身目发黄,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等。

肝郁脾虚证的患者,多有胁肋胀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缓。

治疗需疏肝健脾,代表方剂为逍遥散加减,用药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等。

肝肾阴虚证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补肝肾,常用方剂为一贯煎加减,药物有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等。

脾肾阳虚证的患者,常有胁肋隐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腹胀纳少,大便溏薄,腰膝酸软,下肢浮肿,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治疗应温补脾肾,方剂可选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包括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等。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思考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思考
机 理 复 杂 , 延 难 愈 , 内外 目前 尚 无 令 人 满 意 的 治 疗 手 段 , 查 数 据 迁 国 调 表 明 , 国慢 性 乙肝 就 诊 患 者 中 有 7 % 左 右 的人 在 服 用 中 药 治 疗 , 见 我 0 可 中 医药 防治 慢 性 乙肝 已 成 为 重要 的 临床 手 段 。 中 医 药 对 慢 性 乙 肝 的 治
1 中 医证 型 与 免 疫 周 氏等 研 究 显 示 , 血 阻 络 型 血 清 可 溶 性 细 胞 间 黏 附 因 子 一 瘀 1
产 生 和 肾上 腺 的 功 能 有 关 。 虚 证 组 胰 岛 素 (N )、 高 血 糖 素 ( ) IS 胰 GI 比 实 证组 增 高 更 明 显 , 比对 照 组 和 正 常 人 组 增 高 更 明 显 ( < . 1 , 明 P 0O ) 表 这 两种 激 素 紊 乱 影 响 葡 萄 糖 的 分 解 与 利 用 , 床 上 同糖 尿 病 有 关 。 临
4 中 医证 型 与 血 流 变 及 血 细 胞
王 氏等 察 16例 慢 性 肝 炎 血 液 流 变学 指 标 : “观 4 气滞 血瘀 型 血粘 度 增 高 最 显 著 , 郁 气滞 型血 粘 度 变 化 和气 滞 血 瘀 型 相 似 , 二 型患 者 肝 此 多为 慢 迁 肝 和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血 清 球 蛋 白 、 清 胆 固 都 血 醇 、 油 三 酯 的 升 高 , 可 使 红 细胞 聚集 性 增 加 , 起 血 粘 度 的 改 变 , 甘 还 引 阴 血 不 足 、 阴 两 虚 兼 血瘀 者 , 为失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 不 同程 度 的 贫血 , 气 多 有 血 细 胞 和 血 小 板 减 少 , 细 胞 压 积 显 著 降 低 , 造 凝 血 因 子 的 能 力 降 血 制 低 , 出 血 和 凝 血 障 碍 , 蛋 白增 加 而 白蛋 白 减 少 , 维 蛋 白原 和 胆 固 有 球 纤 醇 降 低 。 彭 氏 等 l 察 18例 慢 性 肝 炎 的 甲 皱微 循 环 变 化 显 示 : 管 1观 2 3 1 ①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肝脏疾病,其传统治疗一般包括干扰素疗法和抗病毒
药物治疗。

而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则以调和肝脾的功能和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为主要手段。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需要先明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中医证型,因为不同证型的患
者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及其特点。

1. 肝郁脾虚型
肝郁脾虚型是慢性乙型肝炎中最常见的证型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眼花、食欲不振、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腹泻和贫血。

中医治疗该证型的重点在于舒肝理气
和健脾益气。

比较常用的方剂有柴胡加芍药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2. 肝肾阴虚型
肝肾阴虚型是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证型,常常伴随着腰膝酸软、手脚心热、口干舌燥、尿频等症状。

该证型的治疗应着重于滋补肝肾阴虚,增强免疫力。

中医方
剂一般包括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4. 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常表现为头痛眩晕、易怒、失眠、目眩等症状。

中医治
疗该证型应着重于清热燥湿,降低肝气过盛。

一些中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逍遥丸等都适
用于该证型患者。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疾病,为了能够恰当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中医医生需要
准确判断出患者的中医证型。

针对中医证型制订出有针对性的中医方剂,才能够真正地发
挥中医治疗的疗效。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便更好地为
患者带来健康。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1 1 病因病机 : . 乙型肝 炎病毒 的侵 入是 致病 的主 因, 慢性 乙 肝 的病 因属疫 气 范畴。 其病 理 属性 为 湿热 疫气 侵 袭, 固难 胶 解。 损及肝脾, 伤及气 血阴 阳, 在病情 发展 过程 中出现 邪正 并 盛衰演变的复杂病理格 局, 病势迁 延难 愈。其病 理基 础概括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 根据 其临床 特 点, 一般 归属 于 中医 学胁痛 、 黄疸 、 积聚、 臌胀 、 虚劳等范畴, 多属本虚标 实, 实夹 虚 杂, 目前治疗上多采用清热解毒、 健脾化 湿、 调肝 理脾 、 化瘀益
气 、 养肝肾等法治疗。 滋
者。 又有湿热 、 痰浊 、 瘀毒等 。由于标本 虚实是一对 阴阳矛盾, 实际上, 临证 中单纯 的虚证和实证是 短暂而相 对少之又少 的,
毒。
肝; 淫羊 藿、 肉桂 、 虫 夏草 、 冬 川芎、 参、 杖 等温 肾暖肝活 丹 虎 血, 注意补而不滋腻 留邪 , 正虚得 补而气 血得调 , 实宜 中 使 泻
病即止, 勿伤 正气 。 22 辨 气 血 : 治 慢 性 乙 肝 , 气 血 很 关 键 。 刘 渡 舟 教 授 将 . 辨 辨 慢 性 乙肝 分 为 “ 分 肝 炎 ” “ 分 肝 炎 ” 气 和 血 。气 分 肝 炎 基 本 症 状 是 肝 区胀 或 疼 痛 、 闷 腹 胀 、 欲 不 振 、 心 、 油 、 躁 、 体 胸 食 恶 厌 烦 身 困重 、 耐 劳 作 、 眠 多 、 黄 , 体 大 , 质 红 , 苔 黄 厚 腻 , 不 睡 尿 舌 舌 舌 脉弦滑, 或脉 大 、 数 : 诊 尚 可 见 面 生 粉 刺 、 如 蒙 油垢 或 面 脉 望 面 潮红 , 白 睛 黄 赤 等 征 象 , 柴 胡解 毒 汤 疏 肝 理 气 、 热 利 湿 、 或 以 清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探讨了其分类、特点、研究方法以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中医证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结论部分强调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展望,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临床诊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分类、特点、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治疗、意义、展望、启示。

1. 引言1.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疾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具有较高的慢性化率和复发率。

传统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外感病毒,毒邪侵袭肝脏,气血不畅,导致肝脏功能失调,病证辐散而成。

中医将慢性乙型肝炎归纳为肝气郁结、湿浊内蕴、脾虚肝旺等不同的证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识别、分类和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背景在于探讨如何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拓展治疗方法,提高疗效,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疾病的发展规律,为个性化、精准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方向。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的背景值得深入探讨,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炎症性肝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2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2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在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也是一种常见病,据统计,中国约有1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大约有4-5%的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类型之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性、免疫学、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从中医的角度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及其内在联系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

本文将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研究角度入手,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及其内在联系,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1. 肝郁脾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肢体困重、纳差、左肋胀痛或胀闷不适、大便稀溏或干燥、口苦味、头晕目眩、口干舌燥、舌苔薄白。

脉象:弦细或弦涩脉。

2. 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闭经、眩晕、疲乏无力、面色干燥偏黄。

舌质红绛或绛暗,舌苔薄黄。

脉象:细数或细弦脉。

3. 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目眩、面目晦暗、面色苍白、舌质淡红、光泽少、舌体胖大、舌苔薄白。

脉象:脉细或迟数脉。

4. 肝胆湿热型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胸胁胀满、纳差呕恶、大便稀溏、小便黄浓而短赤、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弦滑或弦数脉。

二、中医证型的病机研究1. 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是由于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熏蒸脾胃,则脾气不运,纳呆便溏所致。

治疗时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2.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主要是由于肾精亏耗,肝阴不足,致使肝肾之阴亏虚,阴虚生阳,阳浮阴趋,导致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时主张滋肝肾、充益精血。

3.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主要是由于体内阴精不足,阳气外越,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眼花等症。

治疗时主要是滋阴清热、平肝息风。

4. 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型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外袭,内蕴肝胆经络,害液化而化为黄疸,口苦口干等症。

治疗时宜清热利湿、清肝利胆。

三、中药治疗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医药治疗各有侧重。

在肝郁脾虚型中,以柴胡、果酸金花草、白芷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中药为主。

中医的角度辨证看待乙肝类型剖析

中医的角度辨证看待乙肝类型剖析

中医的角度辨证看待乙肝类型概述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数型。

乙型或两型肝炎均可能转成慢性肝炎,而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者尤多。

本节主要阐述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诊治。

慢性肝炎患者,是指病程超过1年,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及肝组织活检常比较明显者。

如恶主、纳差、腹胀、肝区不适;肝大质地较硬,可伴有脾肿大、蜘蛛闱、肝掌或面部色素沉着;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白球蛋白下降、倒置。

部分病人IgG明显升高,凝血酶元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自身免疫现象和多系统损害,有人称之“狼疮样肝炎”。

祖国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如《医部全录》瘟疫门和“肝瘟”,与慢性肝炎的表现相似。

病因病机本病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乙肝炎病毒经血或其它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损伤肝脏,但其它器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病毒的质和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及其引起的肝脏特异性自身免疫反应,是主要发病机理。

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沉积于血管壁,关节滑膜和肾小球基底膜,使肝细胞和其它器官受到严重、持久的损害。

由于上述发病机理,肝脏因肝细胞发生肿胀、瘀血及浆细胞的浸润而肿大;肝肿大,使肝包膜紧张牵拉而引起肝区痛;由于胆碱酯酶活力下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糖代谢紊乱,致乳酸积聚,故出现全身疲乏无力;因胆红素的产生、排泄障碍故可出现黄疸;因白蛋白合成障碍,网状内皮系统增生活跃,故出现白、球蛋白比例异常;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胞膜的破裂,致转氨酸释入入血,故血清中转氨酶升高;因肝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低,引起动脉性毛细血管扩张,故出现肝掌和蜘蛛痣;由于酪氨酸酶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故面部色素沉着,皮肤黝黑。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湿热邪毒入侵与正气受损所致。

由于湿邪缠绵难祛和流注之特点,所以湿邪是慢性肝炎发病并产生各种临床见症的病机。

湿热所侵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阻于脾胃者则升降运化失常,故常有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舌苔厚腻而黄;阻于肝胆者,则气机不畅而出现胁痛,胸闷,肝大且触痛,胸闷,肝大且触痛;热迫胆汁外溢,则出现目、肤、尿俱黄,口苦;湿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疲乏无力。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探讨摘要: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ALT、HBV DNA拷贝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泰兴市中医院就诊的1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根据中医证型分组,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ALT、HBV DNA拷贝数关系。

结果 1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辨证分为5个中医证型,其中肝郁脾虚型占33.3%,肝胆湿热型占29.6%,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肝气郁结共占36.1%。

肝郁脾虚证组HBV DNA滴度水平最高,与其他四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胆湿热证组ALT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证型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最为常见。

肝胆湿热证的肝细胞炎症反应明显。

肝郁脾虚证的病毒复制能力最强。

关键词:慢性乙肝;中医证型;ALT;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全球目前有超过2.5亿HBV慢性感染者,每年超过88万人死于H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1]。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五种中医证型,强调对不同中医证型实施不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个体化以及有效性。

目前中医药在临床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将临床上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证型之间的相关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泰兴市中医院的186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90例,年龄在18-65岁之间。

其中最短病程7个月,最长病程8年。

1. 2纳入与排除标准中西医诊断标准分别参照参《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5 年)》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 》,排除合并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病毒感染而发展成慢性炎症,并导致肝组织的坏死和纤维化。

目前,乙型肝炎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医学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乙型肝炎的类型和个体差异,中医治疗应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个性化调理。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1. 肝郁脾虚证型
肝郁脾虚证型是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之一。

病人多有情绪不畅,易感抑郁,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胀满、腹泻或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乏力等。

中医认为,肝郁脾虚证型主要是由于肝脏气郁所致,导致脾气不足,形成肝脾失调。

治疗应以疏肝、健脾为主。

肝肾阴虚证型是慢性乙型肝炎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

主要症状包括头晕、面色萎黄、乏力、手脚发凉、失眠、耳鸣等。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证型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导致肝肾失调所致。

治疗应以滋肝益肾、养阴安神为主。

治疗应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

常用的药物包括逍遥散、丹参等。

2. 肝肾阴虚证型的治疗原则
治疗应以滋肝益肾、养阴安神为主。

常用的药物包括六味地黄丸、枸杞子等。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个性化调理不同证型的患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但应注意,中医治疗仅为辅助治疗,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谨慎选择和使用中药,避免不良反应。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的文献综述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的文献综述

讨和临床应用 〔 上海 中医药 杂志 ,
,

【 叶丽红 浅谈慢性 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 辽宁中医杂
志,
,
李峥 , 孙家敏 滋水清肝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例观察 【 】
实用中医药杂志 ,
,
霍益喜 试谈益气活血法在慢性 乙型肝 炎治疗 中的应用 〔
光明中医 ,
,
【 乔文慧 , 张永胜 乙肝方治疗慢性 乙型肝 炎 例 「 陕西

把炎症统统视为热证 , 炎者必热 , 热者必清 , 大
量使用清热解毒药 。 对无症可辨的慢性 乙肝 , 滥施清热解
毒 、补益脾 胃 、活血化疲 药物从而酿成坏病 。 对肝硬化动
辄活血化癖 、攻坚破积 。 中西药并用 , 利水利尿 , 弊端甚
多 。此外 , 中医的辨证论 治虽有其优越性 , 但不便于总结推
组 。李先 锋 ’认 为 , 慢 性 乙型 肝 炎 的发 病 , 湿 热疫 毒是 外 因 , 正气不足是 内因 , 故应紧紧抓住扶正补虚 、解毒化癖的治 疗原则 , 采用 自拟益肝解毒汤 药物组成 太子参 、柴胡 、构 祀子 、赤芍 、白芍 、郁金 、虎杖 、丹参 、山豆根 、鳖 甲 、女贞
子 、黄茂 、三棱 、获术 、白花蛇舌草 、获菩等 治疗取得了较
关系 , 目前尚未袄到特效药物治疗。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
恢 复肝功 能 、调节 免疫 力和 防止肝纤维化等方面有一定的优 势 。为 了解 目前有关中医对慢性 乙型肝炎的认识及治疗趋势 , 现将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从慢性 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与表现来看 , 可将之归属于中 医学中的 “胁痛 ”、“疫毒 ”、“黄疽 ”、“积聚 ”及 “虚劳 ”等范 畴 。近年来 , 诸 多医家对其病 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如尹常健 等 「”归纳 乙型肝炎的中医病 因为 “杂气 ”、“伏邪 ”、“内外相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及证型演变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及证型演变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及证型演变规律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症候分布情况及证型演变规律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一种病情严重的肝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常常导致肝功能减退、肝硬化乃至肝癌等并发症。

中医认为,肝为疏泄之腑,其主要功能是疏泄肝气。

在病理过程中,肝气郁滞可导致气机不畅,从而引起多种中医症候。

因此,中医在防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中医症候进行了探讨,但多数研究都是基于个案分析,缺乏大样本的统计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较大样本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症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证型演变规律,为临床中医防治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择连续入住我院肝病科的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分析的方法,对其中医症候进行统计分析和证型演变规律的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问卷调查:制定一份问卷,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中医症候信息,按照中医症候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整理。

2. 病例分析: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将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3. 统计分析:对采集得到的中医症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症状频次统计、病位分布情况、证型演变规律等。

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结果和意义:1. 中医症候分布情况:通过对大样本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症候的统计分析和比较,探讨其病位和症状的分布情况,可为肝病中医辩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2. 证型演变规律:结合病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结果,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型的演变规律,提供中医防治策略的理论基础。

3. 临床价值:本研究对临床中医防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有指导意义,为提高中医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将为肝病中医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超过6个月,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慢性病变,其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中医认为慢
性乙型肝炎是湿热郁毒、脾胃气虚、肝肾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肝脏血化不畅,气血亏虚,坏血病毒刺激及毒素沉积,最终形成中医所说的证型。

一、湿热证型
湿热证型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证型,表现为肝区胀满不适、黄疸、皮肤瘙痒、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舌质偏红、苔腻黄、脉滑数。

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气郁不畅,以湿
邪为主,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治疗应清热利湿、泻火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如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汤等。

二、脾胃气虚证型
脾胃气虚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口干口苦、体倦
乏力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

主要病机为肝胃失和,脾气不足,营卫失调。

治疗应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如六君子汤、和中丸等。

三、肝肾不足证型
肝肾不足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多为长期反复发作,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腰膝
酸软、口渴、大便干结等,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弱。

主要病机为肝肾不足,肝肾
阴虚,气血不足,免疫力下降。

治疗应滋肝肾,养血益气,如八珍汤、左归丸等。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根据中医不同的证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治疗方法综合,
胜在疗效持久,较少产生副作用。

患者朋友们任何时候都应该注重养护自身,增强免疫力,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

慢性乙肝中医诊疗指南中医证候的研究近况

慢性乙肝中医诊疗指南中医证候的研究近况

慢性乙肝中医诊疗指南中医证候的研究近况【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在我国感染率较高,病毒感染后易转归为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较为复杂,为此在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特发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本文旨在梳理近三年的研究情况了解指南对临床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情况。

【关键词】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中医证候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已经确诊感染了乙肝病毒,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并且伴有慢性肝炎表现者。

乙肝在我国流行率较高,慢性乙肝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始终难以治愈,在乙肝的治疗中,祖国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就为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出了指导意见。

为了解指南对临床的临床治疗与研究情况,特调查近一年的研究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

但临床需注意兼证或合证,上述证型如出现兼杂,可根据临床表现辨证为复合证型(Ⅰa,推荐)。

由于复合证型较为复杂,这里暂不探讨。

1.肝胆湿热证指南中提出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胁肋胀痛,纳呆呕恶,厌油腻,口黏口苦,大便粘滞秽臭,尿黄,或身目发黄。

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主症:①胸肋胀痛②舌苔黄腻。

次症:①纳呆呕恶,厌油腻;②尿黄;③身目发黄。

辨证要求:(1)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2)具备主症及次症3项中的任何2项者,即属本证;(3)具备主症②及次症①、②者,即属本证。

指南中提出的本病的治法为:凊热利湿。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或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栀子、大黄、滑石、黄芩、虎杖、连翘等(V,推荐)。

有研究表明运用清热化湿的疗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11%)于对照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推荐方茵陈蒿汤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现状及辨证方法探讨吕文良1,李 樯2,姚乃礼1△,唐旭东1△,刘绍能1△(1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1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证型;辨证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2)0920011202
慢性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的慢性化进程,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疾病发展过程又是目前困扰医学界尤其是临床医生的一个很大的难题。

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在为攻克乙肝这个医学难题而不懈地努力着,到目前为止西医学解决了乙型肝炎的病因、诊断和预防等多方面问题,但对乙型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尚无可靠疗效的西药,中医学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医家治疗肝病的经验,运用传统中医学理论采用临床四诊所得资料经辨证论治治疗该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但也存在临床辨证证型多、证型不规范等问题。

笔者查阅了部分1984年至2001年间公开发表的涉及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论文及书籍,总结出有如下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1)脾虚气弱;(2)脾肾两虚;(3)脾虚湿困;(4)肝脾不调;(5)脾虚湿盛;(6)湿邪困脾;(7)湿热熏蒸;(8)肝胃不和;
(9)脾虚血瘀;(10)湿热兼表;(11)热毒炽盛;(12)肝胆瘀热;(13)脾胃虚寒;(14)寒湿阻遏;(15)脾虚血亏;(16)脾阳不足;(17)寒湿内阻;(18)脾胃虚弱;
(19)(湿、热、瘀、毒、郁、结、湿热瘀毒证,正虚毒郁证);(20)湿阻脾胃;(21)脾肾阳虚;(22)肝气郁结;
(23)肝肾阴虚;(24)湿热;(25)瘀血内结;(26)肾阳不足;(27)肝郁气滞;(28)气血痰瘀交阻;(29)湿重于热;(30)热重于湿;(31)湿热内蕴;(32)湿热蕴结;
(33)湿热未尽;(34)肝郁湿热;(35)肝郁血瘀;(36)肝血瘀阻;(37)肝脾失和;(38)肝阴亏损;(39)肝阳不足;(40)肝火上炎;(41)寒滞肝脉;(42)肝阴不足;
(43)气滞湿阻;(44)瘀血停着;(45)肝胆不宁;(46)肝气犯胃;(47)肝脾不和;(48)气阴两虚;(49)热郁血瘀;(50)肝郁脾虚;(51)气滞血瘀;(52)肝脾两虚;
(53)肝脾血瘀;(54)湿热气滞;(55)热毒血瘀;(56)寒湿困脾;(57)热盛腑结;(58)肝胆湿热;(59)血瘀证;(60)血瘀气滞;(61)正虚气弱;(62)瘀血阻络;
(63)湿热中阻;(64)气血阴阳(气分证、血分证、阴虚证、阳虚证);(65)虚实;(66)(阴阳气血偏衰、湿、热、瘀、痰、郁、积);(67)(湿、毒、瘀、虚);(68)(毒、痰、瘀);(69)(湿热疫毒、脾气不足、瘀血阻滞互为因果);(70)湿热疫毒;(71)定位定性(定位:肝、脾、肾;定性:湿热、瘀血、热毒、虚证)。

与肝病的证型诊断有关的几次专业会议所制定的证型标准:
1 肝郁气滞,湿热未尽,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郁血瘀(1984年南宁全国肝炎会议)。

2 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1990年5月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

3 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1991年12月天津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4 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及血瘀证六型,且各证可以相兼(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这些慢性乙型肝炎病证证型标准虽然单独看来比较精练,但在临床实际运用时有其局限性,无论采用哪一种标准都难以概括临床,而综合起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证型不统一不规范。

如:脾虚气弱、脾虚湿困、脾虚湿盛、湿邪困脾、脾虚血瘀、脾虚血亏、脾阳不足等证型,都涉及中医学五脏中之脾脏,细细地品味起来哪一个证型都不能被其他的证型所替代,单以脾虚来概括也十分不妥。

(2)若以几次学会会议所制定的标准证型运用于临床又过于简单不能全面说明问题,无法系统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下的辨证思想。

(3)若将医家经验文章所总结的
)

156


(
11
2002年第8卷第9期20021V ol.8.N o.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全部证型运用于临床其过于烦琐自不必说,同时既
不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又不利于临床治疗慢性肝炎中成药的开发,对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笔者有以下尚不成熟的设想,在此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慢性乙型肝炎是人体肝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所引起的疾病,因此无论如何辨证总离不开五脏中之肝脏和疫毒之邪;其次,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论病程长短从临床表现皆有虚有实,虚实夹杂,病情错综复杂;再次,乙型肝炎患者有一个疾病发展由气及血、由血及水不可否认的过程,所以气2血2津液辨证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过程中理应得到重视,恰恰也是这一点能说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过程的本质。

最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肝硬化的早期(代偿期)的病机是十分复杂的,此时真可谓是气、血、阴、阳俱虚,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六腑皆不足,而同时又有寒、湿、热、痰、瘀、郁、结、疫毒等邪实作乱,真是难以辨证可是又不能无辨证证型标准,但若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确定起证型也不是非常困难的。

对解决这个问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辨证证型,本人认为可从下面三条主线解决:(1)脏腑病位:病位在肝涉及脾、肾及胃、胆,但总与肝有关如肝胆、肝脾。

(2)虚实分型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气)郁、血瘀(瘀血)、湿热、疫毒等。

(3)引入定量概念:既依照临床四诊判断疾病的虚实比重,如以十分制评分为例,可得虚六实四、虚三实七等等。

将上面三条综合起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证型既方便又实用。

举例如下: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型,虚五实五;肝郁脾虚、气虚血瘀型,虚四实六;肝胆湿热、脾虚血瘀型,虚三实七等等。

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采用上述辨证分型方法其作用总结起来有:(1)继承总结了近现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的经验及认识,该辨证方法可囊括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纤维化、乙肝早期肝硬化
全病程的证型。

(2)该辨证方法临床运用方便、灵
活、易于掌握,与临床实际极为吻合,能全面、真实、客观地体现某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某一病程时段的证型特点。

(3)证型的统一模式(金标准)不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医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将中医证型量化有利于临床对治疗某种疾病中成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实用、客观的中医疾病证型金标准的确立必将为中医药治疗临床疑难病、难治病开拓前所未有的局面,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具体运用:如针对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存在的证型拟方,组成一个个依据证型模块而确定的短小、精悍、经济实用的临床使用方剂模块,经辨证获得临床患者的实际中医证型后选取所需方剂模块,依据虚实程度决定用药剂量,加上医家个人治疗肝病的用药经验,经反复临床验证和RCT (随机对照研究)研究方案,再在此基础上开发治疗该疾病的最有效的复方中药。

综上所述,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制定一个能被大家所接受的客观反映疾病本质的疾病证型标准(金标准)及证型诊断标准是可行的更是非常必要的。

确定慢性乙型肝炎证型的原则须遵循中医学自身固有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汲取现代医学科学、先进的科研方法学,在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新技术、新设备,以临床科研为突破口,在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基础上,探询和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证型和证候演变规律,从而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及时地针对每一个患者去“治已病”和“治未病”,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针对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中医方案,将中医学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

收稿日期:2002202223 修回日期:2002204203△指导老师
作者简介:吕文良(19662),男,主治医师,在读博士。

)
页256第总( 2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2年第8卷第9期
20021V ol.8.N o.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