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技术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现状分析

1 产 业规模 大幅提升 .
我 国船舶配套 产业规模 大幅
提 升 ,0 6 2 0 2 0 ~ 0 9年 我 国船 舶 配 套 业 总产值 由 2 98亿元 增长 至 4.
761 元 ,00年 l8月 , 业 1.亿 21 ~ 工 总 产 值 4 1亿 元 , 同 比 增 长 8
2 .% 。 75
资企业三 大阵营共 同发展 的产业 格局: 从产 品分类看 . 形成 了以大
备关 键 制 造技 术 , 补 了多 项 国 填
内空 白。 低速 机 方 中心的低速 柴 青
油机 、 推进器 、 门为 主的生产 基 阀
角洲地区四大配套集群 : 从企业
性 质看 , 本形成 国有 、 基 民营及合
1 2
船舶配 套业 自主创新能 力进一 步
增强 。突破系列 重点船用 配套设
机 的能 力 , 3 列 柴 油机 技 术 G 2系 指 标 达 到 国外 同类 机 型 先 进 水
2 1 . ・ 舶 物 资与 市 场 006 船
水平 仍 有较 大 差距 。2 0 0 9年 , 除 船舶 动力 系统及 装置 、 甲板 机械 、 船用 舾装件 等 配套设 备本 土化 率
量生 产 , 已掌握 超大型 油轮 、 矿砂
船及 集装箱 船 的 甲板 机械 自主 制
造关键 技术 , 拥有 转 叶式舵 机 、 大 型低压 拖缆 机 、锚 铰 机等一 批新
速 柴油 机 方 面 , 日本 三菱 重 工 自
主开 发 了 U C型船 用低 速机 , E 韩
在 舱室 机械方 面 ,具备 了污
水 处理 装置 、 碟式 油水 分离机 、 遥
与 自 动 化 系 统 本 土 化 率 仅 1 6 ,尾 轴 密 封装 置 、船 用 电 .% 6 梯 、 卸机 械 、 、 压机 、 装 泵 空 海水淡 化装 置 、 调及 冷藏设 备 、 空 通讯 导 航 控制 系统 及 电子 电气 设备 等配 套 设备 主要 依赖 进 口。船用 柴油 机 二 轮配套 能力 仍显 不足 ,增压
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船舶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船舶行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国之一,其产值和出口量也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
我国船舶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
在那个时候,我国的航运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一些小型船只和渔船。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船舶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之一,其造船业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的船舶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从设计、制造、装备、维修到拆解回收,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自己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水平。
我国的造船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可以生产出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各种船舶。
同时,我国的船舶装备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具备了生产各种类型船用设备和配套设备的能力。
除了造船和装备制造,我国的海运物流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的海运物流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出口国之一,其港口和物流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
虽然我国的船舶行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我国的造船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不够高、管理水平不够先进等问题。
其次,由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船舶行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价格竞争激烈等挑战。
因此,我国的船舶行业需要继续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总之,我国的船舶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国之一。
未来,随着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相信我国的船舶行业会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及展望

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及展望一、前言船舶是国家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日益重视,船舶建造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我国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1. 船型设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船型设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开发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深海勘探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的能力。
同时,在传统货轮、油轮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2. 材料应用在材料应用方面,我国开始逐步采用先进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度钢等,在提高结构强度和减轻重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此外,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环保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3. 船舶建造工艺我国船舶建造工艺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推广了数字化造船技术,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在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制造。
4. 船舶配套设备在配套设备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和生产高端配套设备的能力。
如我国已经拥有自主研发的柴油机、液压机等关键装备,在提高船舶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未来展望1. 船型设计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对新型船型的研究和开发,在提高安全性、减少污染排放、增加运载量等方面进行探索。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也将出现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船型。
2. 材料应用在材料应用方面,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广先进材料,并注重环保材料的应用。
同时,在材料研究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的材料研究水平。
3. 船舶建造工艺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广数字化造船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并加强对制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
此外,还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船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4. 船舶配套设备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对关键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并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突破,还要有方向——从特辅机电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看中国船舶设备配套业的发展思路(上)

新 ,致 使 这些 引进 产 品 的核 心 技 术仍 掌 握 在 外 商 手 里 。 由 于 研 发 力 量 不 足 , 自主 开 发 的 产 品 与 国 外 先 进 水 平 有 较 大 的 差 距 , 尤 其 是 舱 室 机 械 。 甲 板机 械 和特 种 机 械 差距 稍 小 。 船 舶特 辅机 是船 舶的重 要配套 件 , 直接 影 响 到 船舶 航 行 , 系 泊和 船 员 日 常 生 活 。 为 了要 建 设 造 船 大 国 和 造 船 强 国 , 我 国 船 舶 特 辅 机 和 自 主 创
求 越 来 越 高 。 总 之 随 着 船 舶 向 大 型 化 、 高 技 术 化 方 向 发 展 , 也 带 动 着 特 辅 机 向 高 效 、 节 能 、 自 动 化 、 集 成 化 、 数字 化 、模 块化 和 智 能 化 方 向发
维普资讯
突破 ,还要有方 向
从特辅机 电技术发展现状和趋 势看 中国船舶设备配套业 的发展思路 ( ) 上
口 七 0四 研 究 所 副 总 工 程 师 富 贵 根 船 舶 特 辅 机 是 船 舶 配 套 设 备 中不 可 或 缺 的部 分 , 舶 机 械 中 除 主 机 及 其 系 统 外 , 以 统 称 为 船 舶 特 辅 机 , 舶 特 船 可 船
船舶 特辅机 基 本上是 属于保 障设 施 ,甲板 机械 主要服 务于 航行 、 系泊 、 泊 、 生 、起重作 业等 。舱 室机械 主要 锚 救
用于 生 活配套保 障 和工作 配套保 障 , 种机械 则是 一种 满足 船舶特 种 用途 的船舶机 械 之总 称。 特
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 势
国 外 船 舶 特 辅 机 经 几 百年 的发 展 已 达 到相 当高 的 水平 。 日本 、 欧洲 、美 国是 三 个 最 大 船 舶 特 辅 机 技 术 及 产 品 输 出 国 , 上 世 纪 五 十 年 代 后 , 日本 随 着 造 船 的发 展 ,通 过 引进 欧 、 美 技 术 ,
船舶辅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近 年来 我 国造船 发 展很 快 , 已多年 雄 居世 界 第 三 , 船舶配套 发 展不快 , 但 致使船 舶配套 设备 的国产
率降到 3 % ~ 0 0 4 %。某些高技术高 附加值船舶 的 自主配套率甚至不到 5 %。造船大国成为造船壳大 国, 拉大 了与造 船强 国的差 距 。 20 05年世界造船产值超过 60亿美元 , 0 通常船 舶配套产值约 占造船产值 的 4 % ~ 5 而辅机配 5 5 %, 套又 占整 个船舶 配套 的 4 % ~ 5 , 0 4 % 因此船 舶辅 机
中辅机类 又包 括 甲板 机 械 、 室 机械 、 种 机 械 、 舱 特 发
引进 产 品遭 遇竞 争 而 自然淘 汰。在 辅 机 产 品 中 , 尤 其是 甲板机 械及 部分 舱 室 机 械 , 由于 国外技 术 在 这 阶段发 展相 对平 缓 , 给我 们 原 先 引进 的产 品 留 了条 生路 ; 部分产 品勉 强跟踪 着发 展 , 目前 仍维 持着一 定
Ab ta t h rd c au f r ea c s oy e u p n sa c u sf ra p o i tl a f h t f hp u li g i d sr sr c :T e p o u t l e o i c e s r q i me t c o t o p r xma ey h l o a i b i n u t v ma n f t os d n y w i r e a x l r c i e c o n ra o n a e ma n c e s r q i me t.Ou h p ul i g id sr e h l ma n u i a ma h n sa c u t r u d h l o t r e a c so e u p n s e i iy o f ff h i y rs ib i n u t d — d n y v lp e aiey mo e q i ky c mp r d w t rn u i ay ma h n s a d ma i e a c s o q i me t ,w ih h v e eo s rl t l r u c l o a e i ma e a x l r c i e n r c e s r e u p n s h c a e r — v h i i n y c nl e o h ot n c e t c ig t e d v lp n fo rs ib i i g id sr .I r e ea s i b i ig p we , e t b c me t e b t e e k rsr t h e eo me t u h p ul n u t y l i n o d n y n o d rt b hp u l n o r o d s c e s e i n v t n a d mo et c n q e i p ts o l e ma e i h l so r e a c s o q ime t a d mai ea x u c s i n o ai n r e h i u u h u d b d t ef d mai c e s r e u p n s n rn u — v o n n i f n y i a y ma h n s l r c i e .Ma ua t r r ,c l g sa d i s tt so i b i i g i d s h u d c o e ae w l t e eo e a xl i n f cu e s ol e n n t u e f h p u l n u t s o l o p r t el o d v lp n w u i e i s d n y r — ir c i e t o lt l e -wn d p o et ih n r n s a y ma h n swi c mp eey s l o e rp r r t d b a d . h f y g a Ke r s u i a c i e e eo me t n o ain y wo d :a x l r ma h n ;d v lp n ;技术创新与建设造船大 国
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7.07•【文号】科工三司〔2007〕770号•【施行日期】2007.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水运,国防科技正文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船舶行业管理部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委属各高校:现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七月附件: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前言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先进造船国家在技术、效率上仍占据优势,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周期性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潜在风险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日趋增加。
因此,船舶工业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动下,世界船舶科技迅猛发展。
船舶工业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船型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现代造船技术从模式到工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与环保技术成为世界船舶科技发展中的新热点。
纵观全球,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各种大型综合性船舶科研计划相继出台。
我国船舶工业如果不能紧跟当今世界船舶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船舶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科技实力明显增强。
重点主流船型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取得重大进展,船用配套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现代造船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了产业的跨越发展。
船舶配套业如何“配套”发展

中国船检IN S I S URV Y 5栏目编辑:曹凛lcao@相对于蓬勃发展的船舶制造业,我国船舶配套业长期处于“不配套”的尴尬局面,本土化设备装船率不足50%,其中还包括相当大一部分外商合资或独资企业产品。
反观近邻日、韩等国的国产船舶配套设备的装船率分别达到98%和85%。
至于德国、挪威等欧州老牌造船发达国家高达100%,并大量出口。
而船舶配套设备的价格约占船价的6%以上,缺少船舶配套设备的支撑,中国造船业利润微薄,即使有大量的造船订单也只是表面的浮华。
据统计,建造一艘大型船舶需要有200多个配套企业密切合作。
但由于我国配套业产品能力的限制,我国造船不得不从欧州、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进口大量配套产品,种类包括船用主机、船用发电机组、通信导航设备、曲轴、电缆、油漆等几十个品种,从而大大压缩了我船舶配套业如何“配套”发展论坛orumC C S 广州分社石平CH A H P E 2010.980国造船业的利润空间。
船舶配套设备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已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08年第四季度,船舶工业进入下行周期,船公司一夜之间风光不再,船舶制造几近停滞。
就在行业巨头和专家们对船舶工业“颓势”倒吸一口凉气之时,一直以来与造船工业唇齿相依的船舶配套业异军突起,在南通、威海、梧州等地,船舶配套业一时间风生水起,激活了陷入低迷中的造船工业。
2009年农历新年刚过,《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扶持政策明显青睐船舶机械制造业而“冷淡”造船业,“唇”虽亡但“齿”不寒。
业内专家也一致认为,从此次振兴规划的实施可以看出,国家似乎已经意识到,船舶配套业应在造船业这一项战略产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随着近年来中国造船业高速发展,国内船舶制造商在船舶整体组装方面的生产和技术趋于成熟,但国内船舶配套产业力量仍非常弱小,不少企业都从德国等发达国家进口船舶配套核心设备,致使采购成本居高不下,船等“机”的情况越来越多。
世界主要船舶配套业国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船舶配套业国家、地区发展现状分析世界主要船舶配套业国家、地区发展现状分析船用设备是影响船舶成本、性能、效益、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化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约占船价的60%至70%。
各国在大力发展造船业同时,也在逐步加强船舶配套业的发展。
欧洲船舶配套业独揽半壁江山欧洲是现代航运业和造船业的发祥地,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强大的造船工业及船舶配套工业体系。
目前,欧洲船舶配套工业供应商达到1万多家,直接从业26万人,间接从业44万人,年营业额中出口占40%左右(±5%),其中对中国出口占全部出口金额的15%。
在世界船舶设备销售230亿美元中,日本和韩国占到1/2, 其他1/2为欧美地区厂商占据。
近年来,虽然世界造船中心向东方转移,但欧洲仍具有强大的船舶配套工业势力,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处于领跑地位。
欧洲船舶配套业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说明历史悠久、品牌享誉全球欧洲船舶配套产品在世界各地的船东和船厂中享有广泛而良好的信誉。
如MAN-B&W 、瑞士Sulzer船用低速柴油机、法国PC、芬兰瓦锡兰、德国MWM、MAK中高速柴油机、英国Decca雷达、德国安修斯罗经、丹麦的收发报机、欧堡锅炉以及其他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
重视科研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始终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及稳定性。
良好的服务网络西欧各主要厂家在世界各主要造船国家、航运、港口发达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具有大批高素质的分销商和代理商,非常注重售后服务发挥联合优势组建跨国集团,协力对外竞争。
如克瓦尔纳、多格雷戈、赫格隆、利伯海尔等著名厂商均为跨国集团。
产品性能不断改进对产品性能不断改进、标新立异,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性更加灵活、方便,安全性能好。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分析整理日本国产化率世界第一,造船和造机联营日本船舶配套业主要通过引进欧美国家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同时实施保护性措施,如对二次开发获得的技术限制对外转让、国内可以生产的设备限制进口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焦侬随着“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影响的加深,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各大世界经济组织和投资银行都调低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作为世界货物运输中性价比最高的航运业受世界经济影响明显,今年上半年航运指数巨幅振荡,由此造成下半年船舶市场变数增多。
牛气冲天的国际船市是否出现拐点,业内已高度关注。
面对多变的船市和降通胀、收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内船界高层提出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序、科学地发展我国的船舶工业,仅靠投资、靠铺摊子和低成本劳动力是无法做强我国船舶工业的,是无法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市场竞争的。
要力争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就必须在扩大造船规模的同时,发展船舶配套业,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 当今国际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的主要特征地球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已造成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活安全性的下降。
为了人类的未来和发展,必须改变以牺牲环境和安全为代价的、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
船舶工业及其配套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这些问题,日前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发布了目标型标准体系(GBS)、气体排放标准、压载水管理(BWM)、涂层标准和共同结构规范(CSR)等,对船舶设计、建造、使用的全寿命周期内,提出安全、环保等的总要求,这改变了以往国际组织仅基于技术现状提出对行业的规范要求,完全是从人类生存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船舶工业及其配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船厂和配套企业围绕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要求开展产品的改进和研发。
船舶界在应对外部的技术提升需求的同时,加大了对船东的技术增值服务,船舶的舒适性、智能性得以不断地提高。
因此可以看出,当今国际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安全、环保、节能、舒适、智能等方面。
1.1 新型灭火、监测系统确保船舶安全航行国际海事组织(IMO)长期致力于船舶安全,近期发布的目标型标准体系(GBS),规定了船舶在全寿命周期内必须满足的宽泛性安全、环保要求。
相关配套设备厂商主动适应,提供了水雾灭火和综合监测系统,以确保船舶的安全航行。
1.1.1 水雾灭火系统一种可以替代二氧化碳和泡沫灭火的水雾灭火系统正在被广泛采用,并已获得IMO的认可,灭火的最大容积达到3000-4000m²,其具有如下优点:本文作者系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理事,该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可以快速起动,无需人员撤离。
灭火、冷却和阻止空气的进入。
可以进行实船试验,几乎对设备无损害。
比传统的灭火系统占用空间小。
水雾灭火系统由动力泵组、分段阀、喷洒器和喷头等组成,利用高压产生细的水雾,水滴尺度为50-120µm。
1.1.2 船舶稳性监测系统错误的装载信息造成船长对船舶稳性的误判,这威胁着船舶的航行安全,如何在货物装载完毕和准备起航前获得准确的GM(横稳性高)值,并通过调配压载水调整GM值,这一要求需要借助IMACS(综合监控、报警和控制系统)。
IMACS系统借助横摇角指示器、压载水和配载计算机,在货物装载完毕和准备起航前,通过船舶倾斜测试,获得船舶装载后的GM值,以此判断是否正确装载。
1.2 水处理新工艺确保船舶环保航行船舶营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柴油机使用过程中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压载水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倾倒。
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气体排放标准”促进了世界两大主机厂商研发出低排放的柴油机。
对于船舶的油污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要求,国际海事组织(IMO)最初只规定了船舶离岸一定距离内不能直接排放,2005年起规定400T及以上并进行国际营运的船舶必须安装污水处理装置,2006年又针对处理后的排放水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此,各污水处理设备商推出了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其中膜法和生化处理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油污水、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中。
膜法处理是对早期水过滤技术的提升,随着膜技术的发展,孔径小于0.01µm的膜对油污是一道物理屏障,对大分子有机颗粒物的截留更不在话下了,0.2bar的工作压差更是提高了膜的寿命和降低了设备的驱动功率。
生化处理比化学处理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可能,其对污水中的油脂、脂肪等进行生物降解,以有利于膜的处理。
船舶的压载水每年有约120亿吨,伴随船舶在世界各地的航行,这些压载水中海洋生物也在流动,有害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造成海洋生态的破坏。
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管理和控制公约”,公约分阶段实施,2016年后全部压载水必须处理,以达到公约规定的排放要求。
目前已有两家厂商的压载水处理装置获得了IMO的认可,多家厂商(含国内一家)正在审批中。
综合各厂商压载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工艺,主要是先通过机械分离、过滤后,再采用某种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灭活。
机械式预处理的作用是截留压载水中的较大的海洋生物,而微生物灭活技术主要有电解法、氧化法、化学杀菌剂法、超声波法、紫外光催化法(高级氧化技术)、充氮脱氧法等。
详见下表。
根据«中国船舶报»及«船舶轮机工程»报道整理1.3 新措施确保船舶节能航行在当今节约船舶航行能耗的措施中,船型优化、配备低功耗柴油机是最有效的措施,但船舶建成后要进一步降低能耗,以上措施便无能为力了。
关注船舶运行节能措施的厂商推出了全船能耗监控系统和船员培训计划,课程旨在培训船员通过能耗监控系统了解船上主要的能耗设备,如推进系统、空调系统、海水淡化装置等,并懂得如何优化使用这些设备。
有数据表明,该系统可降低能耗5%-12%。
另一种船舶营运中有效降低能耗的措施是降低航速,有关专家研究提出散货船航速下降到83%,能耗可降低47%。
虽然降低航速将导致运输量的下降,但在高油价时代,通过增加船舶数量弥补运输量的下降,还是能够降低营运成本的。
1.4 新型减摇系统增强船舶舒适航行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游艇业的发展,32m及其以上长度的游艇需求量增长每年接近200艘,其中不少游艇长度甚至达到80-170m。
大型游艇所面对的高端客户对游艇的舒适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缺乏海上航行经验的船东,希望游艇不仅在航行时摇摆要小,在停泊状态摇摆也要小,而且更关注零航速时的减摇性能。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著名减摇系统供应商推出了零航速减摇鳍装置。
这种新型减摇鳍装置在传统减摇鳍装置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鳍型,增加60%的鳍面积、鳍转动角度从22.5º增加到40º等措施,在机械执行机构并不加强条件下,智能化的电液控制系统使鳍以较快速度转动,利用划桨原理产生减摇力矩,达到减摇的目的。
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情为浪高0.5m时,减摇效果为80%,即使是鳍在被动状态,也有30%的减摇效果。
可见新型减摇系统的效果是相当好的。
1.5 嵌入式技术提升船舶智能航行嵌入式技术是一项把IC集成芯片与工业设备控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的技术。
该技术充分应用现代微处理技术提高工业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比传统的PLC控制器、单片机更专注于需求,有利于目标产品适应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控制质量,降低成本,使产品性能价格比更高。
近年来,各船舶设备商纷纷推出了嵌入式控制系统,针对控制对象,配置了相应的数字、模拟接口,利用灵活的软件模块和现场总线、以太网技术,协调地控制设备各部件的工作,方便地实施设备与全船信息系统的通讯,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诊断。
这项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船舶设备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使无人机舱得以实现。
2 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技术的现状和差距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公布的“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工量为10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6%;1-5月,全国346家规模以上船舶配套设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89%。
分析报告同时指出,配套设备供应紧张,影响造船企业按期交船。
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进口配套设备19亿美元,在07年增长74%基础上继续增长81%。
由此可见,我国的船舶配套业已不能满足船舶工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未来几年三大造船基地的投产,配套形势将更加严峻,必须超常规发展我国船舶配套业。
全国346家规模以上船舶配套设备企业中,有40多家外商独资企业和近50家中外合资企业,余下是集中在两大船舶集团内的大型国企以及地方企业。
这些内资企业主要生产柴油机、发电机、轴系和推进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锚、锚链、舱口盖和舾装等配套产品,它们的技术水平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1 安全性产品涉及船舶航行安全的设备包括操纵控制系统、灭火系统、应急供电系统、舵机、锚机和起艇机等。
我国已具备为VLCC等出口远洋船舶配套锚绞机、舵机的能力,甲板机械的国内配套率接近60%,锚绞机普遍采用了电液驱动、电动变频驱动、智能化控制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生产的其它安全性产品主要安装于近海、内河船舶上,操纵控制系统通过国外船级社型式认可的几乎没有;灭火系统仍是采用传统的二氧化碳和泡沫灭火技术。
2.2 环保性产品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压载水处理装置、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以及柴油机的废气控制装置是船舶的主要环保性产品。
目前国内各大柴油机厂的技术来源以引进国外许可证技术为主,作为柴油机主要配套件的废气控制装置均采用当今国际先进技术,排放优于规范要求。
代表当今最先进污水处理工艺的膜式生化法国内已完成攻关,商品机装备了近海船和海洋平台,但还缺乏装备远洋出口船的业绩;船界关注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国内仅一家完成了科研样机的开发,未见订货报道。
2.3 节能性产品借助风能、电能、核能和太阳能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柴油机的负荷,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的目标。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出风帆助航装置,并安装于宁波海运公司的千吨级散货船,节能效果明显,但当时国际油价处于低位,船东对该设备的采购和使用并不积极。
电力推进是近年来船界大力推崇的节能性、舒适性推进方式,其核心设备包括柴油发电机组、变频器、推进电机和操纵监控系统,目前为国内船厂提供电力推进系统及其关键设备的供应商主要为国外厂商,国内相关单位正在开展电力推进系统集成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的攻关,达到实船安装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4 舒适性产品日益豪华的舾装设备和不断创新的减震降噪措施使船员生活愈加舒适,减摇系统的使用确保了高海情下船上乘员的舒适。
从技术上讲,国内中小型常规减摇鳍装置与国外产品技术差距并不大,但在鳍型、机械结构优化、超大型收放式减摇鳍装置的开发等方面,国内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减摇水舱的研究正在全面开展,工程化应用仍是空白;减摇鳍和减摇水舱综合减摇系统可在全航速下取得良好的减摇效果,而这一前沿技术,国内目前还未开展研究;零航速减摇鳍装置的研究还处于机理摸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