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

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学认为乙型肝炎属于“黄疸”、“湿温”、“疫毒”等范畴。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阴阳、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等治疗方法。

以下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症状:发热,恶寒,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疸,皮肤瘙痒,小便黄赤,大便溏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茵陈、栀子、大黄、黄柏、黄芩、白术、茯苓、泽泻、甘草。

2. 肝郁脾虚证症状:胁肋胀痛,胸闷不舒,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3. 瘀血阻络证症状:胁下痞块,刺痛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4. 脾肾阳虚证症状: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益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甘草、茯苓、泽泻。

5. 气阴两虚证症状:乏力,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舌淡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甘草。

三、中医外治法1. 针灸疗法(1)体针: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冲、阳陵泉等穴位,采用泻法。

(2)耳针:取肝、胆、脾、肾、皮质下、内分泌等穴位,采用埋针法。

2. 拔罐疗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走罐法。

3. 灸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法。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慢性乙肝中医治疗指南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乙肝中医治疗指南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乙肝中医治疗指南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慢性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它可以持续多年,甚至终身。

而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除了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也有一定的效果。

以下是我对于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的中医治疗体会。

首先,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乙肝属于肝经湿热蕴结的病症,所以治疗时应该从整体方面考虑,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和免疫功能。

常用的方法有中药调理、针灸和拔罐。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乙肝的核心方面,因为中药可以改善肝脏的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柴胡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的功效。

同时,还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比如对于肝郁脾虚型的慢性乙肝,可以选用柴胡泻肝汤;对于肝肾阴虚型的慢性乙肝,可以选用四君子汤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提高免疫力。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大椎、风池等,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

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排毒疗法,通过将罐子贴在患儿的背部或者腹部,可以通过负压作用抽出毒素,改善肝脏的功能。

拔罐的时间和力度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质来确定。

其次,中医治疗还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慢性乙肝的康复非常重要,因为饮食可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一般来说,患儿应该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粗粮。

同时,应该避免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蒜和煎炸食品。

最后,中医治疗还强调心理调理。

慢性乙肝对患儿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在治疗时也要注意进行心理康复。

家长应该多陪伴患儿,给予他们安全感和支持,同时要教育他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对于儿童无症状慢性乙肝具有一定的帮助,它可以通过调理整体、调理饮食和调理心理来改善肝脏的功能和免疫力。

然而,中医治疗需要患儿和家长的配合,治疗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浅述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浅述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浅述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引发的,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且病理过程长,病情变化速度快,容易恶化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的甚至会转化成肝癌。

由于慢性乙肝的病理过程比较长,且目前在我国西医治疗法中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能治疗慢性乙肝这种病,而中医药治理具有副作用小、疗效高的特点,所以成为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

标签:中医药;慢性乙肝;治疗慢性乙肝的病位在肝,同时也涉及到脾和肾,主要是由于湿热疫毒外侵而导致的。

当前西医治疗慢性乙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难以清除、乙型肝炎病毒易变异、仍存在隐匿性慢性乙肝、治疗手段受限等。

虽然西医有抗病毒药物核昔类似物和免疫调节剂这两大类相对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而中医药治疗的副作用比较小,且疗效快,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方法之一。

1 对慢性乙肝病因病机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即慢性乙肝是西医病名,就中医而言,慢性乙肝可归纳于“胁痛”以及“肝瘟”等范畴中。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慢性乙肝应归于“疫气”的范畴,由于湿热疫气难以解除而伤到肝和脾,从而导致慢性乙肝的发生;还有的认为慢性乙肝主要是因为肝郁脾虚以及脾肾两虚而导致的;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肝阴不足以及阴血不足是导致慢性乙肝发生的主要原因。

2 对慢性乙肝治疗方法的分析2.1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体现了采用中医药治病的灵活性。

慢性乙肝主要分为五种,分别是:肝郁气滞型、肝胆湿热型、阴汗不足型、气滞血瘀型以及寒湿阻遏型。

肝郁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胆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阴汗不足型用一贯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用膈下逐瘀汤合旋覆花汤加减治疗;寒湿阻遏型用茵陈术附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

将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分成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五中类型,分别用经验方加茵陈蒿汤、加柴芍六君子、合一贯煎、合附子理中丸、合膈下逐淤汤治疗。

治急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方

治急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方

治急慢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方
*导读:治慢性乙型肝炎方处方:黄芪、板蓝根各45克,毙参、白花蛇舌草、虎杖、苦参、败酱草、土茯苓各30克,蝉蜕、香附、青皮各20克,……
治慢性乙型肝炎方
处方:黄芪、板蓝根各45克,毙参、白花蛇舌草、虎杖、苦参、败酱草、土茯苓各30克,蝉蜕、香附、青皮各 20克,甘草10克。

按上药比例,研威细粉,每次服9克,每日3次,儿童减量,温开水或用夏枯草煎水送服,2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i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兼脾虚型,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胁痛,乏力,肝脾肿大,肝区疼痛,舌红或淡红,苔黄腻,脉滑数。

华佳伟
芦根煎水治急慢性肝炎鲜芦根60-1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芦根煎液可清热利尿、退黄护肝,对急慢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升高和肝功能异常均有较好的疗效。

第1 页。

中医如何治疗乙型肝炎

中医如何治疗乙型肝炎

中医如何治疗乙型肝炎在我国,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作为一名中医,我深知乙肝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我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运用中医治疗乙肝,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恢复健康。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是辩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主要包括湿热疫毒内蕴、肝郁气滞、脾虚湿盛等类型。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湿热疫毒内蕴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为主。

我们会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功效的中药,如龙胆草、黄芩、栀子、茵陈等,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疫毒。

同时,还会配合使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中药,如柴胡、白芍、川芎、甘草等,以缓解肝脏的炎症反应。

针对肝郁气滞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医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

我们会选用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功效的中药,如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等,以缓解肝脏的郁结状态,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疼痛症状。

同时,还会配合使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调和肝脾的中药,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再次,对于脾虚湿盛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医治疗以健脾益气、利湿退黄为主。

我们会选用具有健脾益气、利湿退黄功效的中药,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等,以增强脾胃功能,消除湿邪。

同时,还会配合使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中药,如柴胡、白芍、川芎、甘草等,以缓解肝脏的炎症反应。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一些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护肝等功效的中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注重辨证施治,结合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清除病毒、缓解病情、恢复肝功能的目的。

虽然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可能较长,但只要患者坚持治疗,积极配合,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在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辩证施治。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
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郁脾虚是该疾病的主要病机,治疗时应遵循“疏肝和胃、
益气健脾”的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1.中药调理肝气:首选柿蒂、郁金、生良参、白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能够缓解肝火亢盛、消除疲劳,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郁脾虚型非常有效。

3.中药清热解毒:首选黄芩、连翘、栀子、板蓝根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缓解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有一定效果。

二、饮食调理
1.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蔬菜、水果、米饭、面食等。

同时少吃或避免食用刺
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生蒜等,以免加重病情。

2.每天饮食应分成5至6餐,避免暴饮暴食、节食、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利
于维持肝功能健康。

3.多喝水,有利于排毒、保持水分平衡,缓解症状。

三、养生保健
1.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情绪。

不经常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2.适量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气功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有利
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恢复。

3.避免接触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和环境,保持卫生,预防感染。

总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应该综合采用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养生
保健等多种手段。

全面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患者迅速康复,恢复身体健康。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证治疗方略薛博瑜(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复杂而多变,缠绵而难愈,且易进展至肝硬化,并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结合近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及个人体会,提出一下几点方略,供临证参考。

一、谨守病机,审证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为邪实正虚并见,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但在临证之时,须分辨虚实,辨气血,辨主邪,观进退。

1.辨虚实主次一般而言,慢乙肝初起以邪实为主,进一步发展则见邪实正虚,后期以虚为主,兼有邪实。

全国肝病专业委员会曾定慢性肝炎常见证型,其中亦可见此变化,而在临床之时,解辨证型,细分类别,循规蹈矩,亦较繁琐,或被称作“学院派”理论滔滔,见效不高。

根据慢乙肝病机特点,结合临床体会,可较简捷地分虚实两端,实证为主者,以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加减,虚证为主者,气虚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阴虚以归芍地黄汤加减,虚实夹杂则当兼顾。

如此可以执简驭繁,提纲挈领,有一定实用价值。

2.分气血所在慢乙肝临证首辨虚实,次应分气血。

病在气分者,多属脾胃受累,肝气不舒,如肝郁脾虚之类,治当疏肝理气健脾为主,常以逍遥散、四逆散加减;病在血分,分为病程较久,病情进展,胁痛固定或胁下癥积,多属瘀血留于肝脾络脉,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金铃子散等;瘀血重者可用王清任之血府、膈下、少腹逐瘀汤类,尤应注意病人出现黄疸,或黄疸较深者,多系病在血分,张仲景早已提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时多用凉血化瘀疏肝利胆之品。

3.观病情进退仲景论黄疸,早就提出“黄疸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后瘥,反剧者为难治”,此亦提示有观进退,明预后之理。

慢性乙肝有轻、中、重度之分,且可进展至肝硬、,肝细胞癌,部分病人在病情急剧进展而成为重型肝炎,故在临证必须明察病情进退,如肝功基本正常,临床症状不重,尚属稳定;转氨酶高,病人出现胁痛、乏力、纳差,则系病情活动;如转氨酶高,又见黄疸或球蛋白升高、肝纤指标及凝血指标高于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则示病情进展,或向肝硬化移行;若见身热、重度黄疸或迅速加深、胆酶分离、胆碱酯酶、总胆固醇酯明显下降,则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疲乏、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黄疸等。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因此,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活血化瘀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中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三七、丹参、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的气血流动情况,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肝细胞的修复。

中药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桑菊饮、逍遥丸、六味地黄颗粒等,这些方剂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补益肝肾等,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卓越。

总之,活血化瘀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但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出现副作用。

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乙肝中医有什么治疗方法

乙肝中医有什么治疗方法

乙肝中医有什么治疗方法*导读: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关于乙肝的治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乙肝的中医疗法。

……中医的乙肝治疗方法,主要是从湿、郁、虚三个方面着手。

一、湿中医认为,乙肝病毒属于一种“湿热疫毒”的邪气。

临床研究也发现,湿热阻滞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中医临床证型。

溪黄草、茵陈蒿等众所周知能治疗乙肝的中草药,就是针对湿热的。

中医还认为,湿性黏腻,缠绵难去,因而容易造成病程延长,形成慢性病。

所以说湿邪不去,肝炎是无法痊愈的。

虽然如此,但不是每个肝炎病人都要用溪黄草、茵陈蒿祛湿的。

湿邪一般分为湿热和湿浊两种。

湿热这类患者比较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喜欢喝冷水,吃了煎炸的东西容易上火,小便比较黄,舌苔黄、厚、腻。

这类患者在治疗方面一般选用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再酌情加减药物治疗。

中成药方面,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溪黄草冲剂、双虎清肝颗粒、乙肝清热解毒颗粒等。

食疗方面,可用溪黄草、卤陈蒿、板蓝根、田基黄、鸡骨草、布渣叶等清热利湿的中药煲汤,或煮水代茶喝。

这类患者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1.不能过早使用滋补药品。

湿热的祛除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有些慢性肝炎的患者,连续用了3个月的药,舌苔才退干净。

如果没把湿热祛除干净,就过早使用补品,不仅不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反而会使湿热的情况加重。

2.要定期到医院复诊。

清热祛湿的药物相对比较苦寒,有损伤脾胃的可能,因此患者服用——段时间后,应该找医生看舌查脉,了解湿热是否已经祛除干净。

如果是,就不要再继续服用那些药物,以免损伤人体的正气。

湿浊这类患者相对少。

他们与湿热患者的区别是,舌苔虽然厚腻但不黄;也有口干口苦,但却不喜欢喝水。

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他们有明显的身体困重感,每天都觉得很累,好像背着很重的东西。

湿浊患者,胃口一般都比较差,严重者还有口中发黏的感觉,大便也是偏烂的。

治疗方面,可选用胃苓汤、藿朴夏苓汤等。

中成药方面,可用利湿散、健脾祛湿冲剂等。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乙肝的辨证施治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辨证施治乙肝患者的中药草方推荐。

一、阳盛阴虚型阳盛阴虚型是乙肝患者的常见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偏旺,肝阴不足等症状。

针对这一证型,可以使用以下中药草方进行治疗。

1. 丹参饮组成:丹参、黄芩、柴胡、黄连、生地黄、山药、茯苓、白术、阿胶、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降火。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五味子饮组成:五味子、黄芩、柴胡、生地黄、山药、茯苓、白术、甘草。

功效:滋阴养肝,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二、肝郁脾虚型肝郁脾虚型是乙肝患者的另一种常见证型,主要表现为肝气郁结,脾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等症状。

以下是适用于这一证型的中药草方。

1. 柴胡疏肝饮组成: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半夏、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枳壳苦参饮组成:枳壳、苦参、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三、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乙肝患者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证型,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身体虚弱等症状。

以下是适用于这一证型的中药草方。

1. 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牡丹皮、麦冬。

功效:滋阴养肝肾,补益精血。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2. 肝肾双补饮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麦冬、丹参、黄芩、甘草。

功效:滋阴养肝肾,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服。

以上所述的中药草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乙型肝炎-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方

乙型肝炎-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方

乙型肝炎-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方
乙型肝炎中药方-温肾活血解毒汤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
【药方】仙灵脾陈皮各6~9克丹参黄芪麦芽山楂神曲各15~30克山豆根9~1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同时配用酵母片0.9克维生素E片0.1克每天2次内服3个月为1疗程
乙型肝炎中药方-灭澳汤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
【药方】茵陈鸡骨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桑椹山楂丹参各15克白芍12克柴胡枳实各10克玄胡郁金炙甘草各9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各服1次13岁以下用量酌减30天为1疗程
每1疗程结束后复查1次肝功能和乙型肝炎抗原同时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不超过4个疗程
乙型肝炎中药方-乙肝煎
【摘要】乙型肝炎、乙肝
【药方】黄芪丹参虎杖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皂角刺各25克露蜂房甘草各9克菌灵芝(研末冲服)5克
【用法】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总疗程为3~4个月
中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没有内虚,外邪不能独伤人。

因此肝炎发病的初期,邪正相搏,一般邪气嚣张,当以祛邪为主,但等邪势稍减,即应佐以扶正,以助祛邪之力,正气渐复,外邪才能彻底被清除。

并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以调整机体状态为重点,调整阴阳,则不易屡犯“虚虚实实”之戒。

扶正需解毒,湿热疫毒要清除,从慢性乙肝的整个转归来看,病的发生是“因虚而病”,也就是外邪所以能够入侵,是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其内在根据。

春季对肝病治疗要时时注意顺应肝之疏泄、条达、升发的特性,用药应酌加柴胡、青皮、夏枯草等,使肝气借自然之气而舒畅。

夏季暑热之气盛行,肝病以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为多,甚则邪热入营,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燥湿为重。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

当代名医治疗慢性乙肝经验方有哪些化肝解毒汤: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各15克,土茯苓、垂盆草各20克,赤芍、姜黄各10克,黑料豆10克,生甘草3克。

主治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

(周仲瑛方)健脾疏肝饮:苍术9克,白术9克,桂枝4.5克,茯苓9克,厚朴9克,郁金9克,木瓜6克,谷芽9克,麦芽9克,姜半夏9克,青皮6克,陈皮6克,甘草3克。

治疗慢性肝炎见以下症状者:消化能力差、腹胀、四肢乏力、大便异常。

(颜德馨方)犀泽汤:犀角粉(吞服)3克,泽兰9克,金钱草30克,土茯苓30克,平地木30克,败酱草15克。

治疗慢性肝炎见以下症状者:面色暗、烦躁易怒、五心烦热、伴有蜘蛛痣、出血点和肝脾大等症状,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升高。

(颜德馨方)复肝丸: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郁金、炮山甲、炙土鳖虫各24克,三七12克,姜黄、鸡内金各18克,药物共研极细末。

另用糯稻根、石见穿、虎杖、蒲公英各12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次服用3克,每日3次,餐后服药,开水送服药丸,或以汤药送服药丸。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

(朱良春方)肝一方:柴胡15~20克,白芍50克,枳实15~20克,甘草15克,白术15~20克,茯苓15~20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区隐痛,腹部胀满,饮食不佳,全身疲乏,头晕心烦,眼睛干涩,手脚心热,小便色黄。

(张琪方)肝二方:当归20克,赤芍15克,生地黄20克,丹参2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5克,柴胡15克,甘草10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区、脾区有顶、胀、热、痛之感,心烦易怒,掌心热红或者色紫,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有时牙龈岀血、鼻子出血,面色黑,妇女月经异常,经期有发热感。

(张琪方)肝三方:人参15~20克,黄芪30克,当归25克,白芍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枳实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山楂15克,甘草15克。

治疗慢性肝炎伴以下症状者:肝病病程久,体质瘦弱,呼吸气短,体衰乏力,食纳欠佳,腰酸腿软,眩晕耳鸣,上腹部胀满,大便稀。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肝脏炎症,进而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将重点介绍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一、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原理和方法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内环境,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肝功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养生调摄。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之一。

根据乙型肝炎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表现,中医师会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楂、茵陈、夏枯草等。

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等功效,能够缓解乙型肝炎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脏的修复和再生。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刺激,调整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肝脏的气血畅通,提高肝脏的抗病能力。

常见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

针灸治疗一般需要专业中医师进行,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中医养生调摄:中医强调“治未病”。

在治疗乙型肝炎的过程中,中医师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表现,提出相应的中医养生调摄方法,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体内环境,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康复。

二、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及注意事项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症状: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乙型肝炎引起的症状,如乏力、肝区不适、纳差等。

通过调理肝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患者的身体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

2. 提高肝功能: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能够有效提高肝功能,减轻肝脏的负担。

通过中药的清热解毒作用和针灸的调理作用,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能力得到增强,患者体内的毒素会得到有效清除,肝脏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中药方剂,中医告诉你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

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

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

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中药处方(一)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方名〗乙肝解毒汤。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

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

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出处〗来春茂方。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一)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一)

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思路和方法(一)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容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有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趋势。

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保肝降酶治疗是目前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但迄今尚无理想的治疗乙肝的药物。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

现对随师学习时的一点感悟同大家商讨。

1慢性乙型肝炎的辩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最常见的原因。

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疫毒的特性和致病特点,即传染性、流行性、症状相似。

疫毒常与湿邪相兼为病,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与疫毒相合,侵入人体。

慢乙肝病程长,迁延难愈,符合中医湿邪致病特点。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不但引起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其发病,还可蛰伏于体内,通过传染,致使他人发病。

因此,湿热疫毒感染应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主要发病因素。

乙肝为湿热疫毒,侵入人体,蛰伏于肝及血脉,滞留血分,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和虚损。

肝受邪扰,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流不畅,滞而为痹。

湿邪损伤阳气,热毒耗伤阴血。

乙肝日久遂致气血阴阳亏虚。

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内耗肝阴,肝肾同源,穷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

邪入于肝,抑郁肝木,势必乘土,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脾气虚弱,日久阳气不足,累及于肾,发展为脾肾阳虚。

总之,乙肝病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为湿热,气滞,瘀血和痰湿。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正气亏虚,不能祛邪外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使病情迁延难愈,形成慢乙肝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正虚邪实状况。

2病机为正邪相争、长期对峙湿热疫毒侵入机体,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乘脾犯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水谷津液不能正常疏布,变生内湿。

因此,乙肝患者除有胁肋胀痛,性情变化等肝郁症状外,每易出现脘腹胀闷,厌食油腻,恶心呕吐,便溏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疫毒湿热留滞日久,或内困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或郁久化热,耗伤阴液,损伤肝阴,而乙癸同源,肾阴亦受损,且肝脾受损,日久及肾,导致肾阴肾气不足,“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同为性命之根,脾肾功能失常,正气亏虚,无力驱邪外出,湿热疫毒难以清除,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慢性乙肝,中医可帮忙调理

慢性乙肝,中医可帮忙调理

慢性乙肝,中医可帮忙调理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

在现代医学研究当中,已经研究出很多治疗方法,中医也对此有所研究。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是由人体内部湿热引起的,因此在调理手段当中,常用一些清热利湿的手法来治疗。

慢性乙肝的治疗难度还是很大的,并不是靠吃几副汤药就能够立马见效的。

调理慢性乙肝需要进行长期的坚持,将人体内的气理顺,不仅要对肝脏进行调养,还需要对脾脏和肾脏进行调养。

那么,中医对慢性乙肝究竟有哪些研究成果呢?具体的调理手段又包括哪些呢?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详细的分析。

1.病因分类慢性乙肝的致病原因有很多种,在中医学研究上可以分为以下这几大类:1.1湿热中阻湿热中阻型的慢性乙肝患者大多数都是一些体型较为肥胖的青壮年,且男性患者数量高于女性。

根据湿热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如果是湿多于热,就会使患者产生口渴却不思饮水,舌头肿大,舌苔滑腻等状况;如果是热多于湿者,则会出现尿液偏黄,大便粘滞,口苦等现象;如果患者体内的湿热一样多,则会叠加这些症状。

对于这三种情况可以分别采用五苓散、大柴胡汤和甘露消毒丹来进行调理。

1.2肝郁脾虚对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患者来说,也可以分为多种情况。

肝郁脾虚且气滞的患者常常会感到胸闷胸痛,口淡无味;肝阴虚的患者会感到两肋隐隐作痛,口干舌燥,双眼发干,且不思饮食,舌苔泛红;肝血虚的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脉象细弱等现象;肝火过旺的患者则会经常面红耳赤,尿液泛黄,失眠多梦等情况;肝阳上亢的患者会头痛目胀,非常急躁易怒,饮食减少,脉象强劲有力等等。

这些患者可分别服用柴胡疏肝散、一贯煎、逍遥散、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等来进行调理。

1.3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慢性乙肝患者在生活中较为少见,表现症状主要有面色阴沉,舌苔色暗,脉象沉细等。

女性患者会出现行经腹痛,血水颜色暗淡,且伴有血块等现象。

此类患者可以用血府逐瘀汤加以调理。

1.4肝肾阴虚肝肾阴虚型慢性乙肝患者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但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日永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由于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化感染,致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目前西医尚未能找到理想药物,疗效没有突破进展。

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各地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本文用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特点,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是湿热为患,湿阻脾运;湿热相搏,耗伤肝气、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致脾运再损,常见肝郁脾虚之候,外病及肾,脾肾阳虚。

经研究,本病证型基本归纳为湿热、脾虚、肝郁、阴虚、血瘀五个证型,对指导治疗本病有较好参考意义。

证型本质研究认为,各证型的变化与现代医学化验检查有相关性。

治法上,本病表现出脾肾不足,湿热内蕴,故确立“健脾、补肾、清余邪”之法。

健脾重在实脾,用健脾化湿与运脾消导;补肾重在温补肾阳,注意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余邪”包括湿热、血瘀,清湿热不宜过于寒凉,活血祛瘀不宜过于破败。

用此法,基本方用茵陈四苓散加黄芪、桑寄生、仙灵脾、半枝莲(或苦味叶下珠)、白背叶根、丹参、山楂子等,治疗e-抗原阳性95例乙型肝炎患者,半年至一年,疗效较好,且有33例e-抗原转阴,转阴率34·7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约有3亿,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

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

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迁延不愈,又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细胞癌。

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抑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众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其外周血中NK细胞活性↓,CD3,CD4,CD4/CD8比值下降,IL-2(白介素-2)下降,sIL-2R(可溶性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白介素-2受体)升高等,且HBVDNA(+)者较HBVDNA(-)者变化更显著。

亦有医家认为慢活肝的发病机制除与细胞免疫低下有关外,还与体液免疫亢进有关。

此外,一些免疫调节物质,如RIF(花环形成抑制因子)、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肝性免疫调节蛋白、SIF(血清抑制因子)、TNF等的功能失调亦可导致肝细胞的破坏及HBV感染的发展。

而上述的免疫功能失调亦很难用单纯的免疫抑制剂或增强剂来治疗。

在病毒自身方面,目前认为HBV突变引起的免疫逃避是其所以能持续复制的主要内部原因。

现已发现HBV4个开放阅读框架(ORF)中C区、X区、S区、P区均可发生变异,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前C区突变和S区突变。

前C区突变一般分为四种(M1-M4)[1],而最重要的是M2,它使前C区蛋白翻译中断,HBeAg合成阻断,而逃避免疫增强压力对HBeAg的作用;S区突变[2]可影响S蛋白的抗原性,从而影响其临床检测。

但这两种突变并不代表病毒复制的停止或消失,而且这些突变对病情的影响尚有争议。

因此,目前主张不能单凭HBsAg、HBeAg的阴转来作为疗效判断,而应同时检测HBV-DNA。

在治疗方面,目前对于CHB的治疗原则是调节机体免疫反应,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还应抗坏死—炎症纤维化,阻止向进行性肝病发展。

一系列抗HBV药物,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机制:(1)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清除被感染肝细胞的HBV;(2)直接抑制病毒复制,阻止感染健康肝细胞。

目前除干扰素α、胸腺肽和新的核苷类似物外,大多数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未得到证实[3]。

干扰素是公认的治疗CHB的一线药物,但价格昂贵,应答率低,且副作用大;拉米夫丁虽被认为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有希望的药物,但停药后易复发,并可引起HBV突变,产生耐药性。

而在调节机体免疫力及防止肝纤维化方面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且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确切。

迄今国外尚无一种被注册的抗纤维化药[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流行病学、自然病程、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方面均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仍未能找到彻底治疗HBV感染的药物。

中医的辨证论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治,着眼于人体的全面功能状态加以调节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节机体免疫以及防止纤维化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一下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一、病因病机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之称谓,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应属中医的“疫毒”、“胁痛”、“症瘕”、“肝郁”、“湿阻”、“黄疸”等病证范畴。

现代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目前中医界对其病因病机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湿热毒邪侵袭人体,正气虚弱,气血失调。

在这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发展为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如毒邪学说、肝郁学说、正虚学说(主要指肝、脾、肾)、瘀血学说、以及风邪学说等[4]。

虽然上述各学说偏重点不同,但均一致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先传脾,后及肾,最后导致正虚邪实或气血两虚,符合中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肝肾同源”、“久病及肾”之说。

本人在总结已故肝病名医钟耀奎教授治疗肝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因素可大致归纳为六点:1.湿热;2.肝气郁结;3.气滞血瘀;4.肝脾不调;5.肝阴亏损;6.脾肾阳虚。

在这六点因素中,湿热是构成本病的主要病因,并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始终,故本病虽有虚证,但大多数同时伴有湿热之证存在,即虚实夹杂,这是本病的特点,而其他五点实属病理变化。

因为本病的发生过程,是湿热内侵,结于胁下,湿热相搏,耗伤肝气,导致肝气郁结,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肝血运行障碍,会导致气滞血瘀;肝气不得疏泄,进而横逆犯脾,即肝木乘脾土,可导致肝脾失调,脾失健运;又如余邪久羁,或气郁化火,则可出现肝阴亏损之候;久病及肾,阴损及阳,又可出现脾肾阳虚之证。

上述几点因素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互为因果,并往往有两点以上因素共同存在,随着病程的不同阶段,邪正的盛衰,体质的差异,各点因素可有所偏胜。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体质因素在本病发生、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乙肝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的转归与结局却有很大的差别,部分正气虚弱特别是脾肾不足之人,极易使湿邪停聚,若复外邪相侵,则可内外相召,湿热合邪,造成发病且缠绵难愈;若脾肾功能健旺,卫气巩固,腠理致密,则外邪不易侵入,即使侵入亦或不发病,或发病后呈良性转归。

可见,之所以湿热毒邪侵入人体后发展为慢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人体正气已虚之故。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有关的观点相一致。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提到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二、辨证分型慢性乙型肝炎由于急性期失治与误治演变而成,而造成正不胜邪,湿热毒邪滞留体内,病程长,证型较多。

据湖北中医学院综合文献报道,其证型竟多达46种[5],更有人把这所有的46种证型,如湿热俱盛、湿热内蕴、肝胆湿热、痰热结胸、肝热脾湿、脾虚、气虚、脾虚湿困、肝郁脾虚、脾阳不足与肝郁、肝郁气滞、肝失疏泄、肝肾阴虚、肝阴内伤、心阴不足、阴虚火旺……等等,归纳2121例,其中发现湿热134例占6.32%、脾虚597例占28.15%、肝郁785例占37.01%、阴虚179例占8.44%、血瘀426例占20.1%;亦有报道归纳30篇慢性乙肝资料总计4028例,34个证型,也与这五个证型相符,且肝郁脾虚型居多,湿热蕴结型次之,从虚实上看,属虚证者占63.2%,实证只占36.8%。

以上五个证型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可见,这五个证型及其治疗方法基本包括了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点,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将慢性肝炎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五种证型。

此与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分型基本一致,从而使慢性乙型肝炎的辨证分型有了较统一的标准。

三、常见证型实质的研究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是使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对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病理生理研究较多。

下面就常见湿热留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个证型病理研究归纳,以作辨证治疗的参考。

1、湿热留滞该型病理多见于慢迁肝,表现肝细胞变性与轻度炎症改变。

以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证,GPT多长期不降或易复发,病程较短,细胞免疫功能与其它证型相比,相对地为高,IgG、IgA、IgM:CIC(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C3正常,血脂也常偏高,有报告PHA皮试示功能低下,红斑均值17.7mm。

2、肝郁脾虚本型病理特点“虚实错杂,以虚为主”,多见于慢活肝,病理多表现肝细胞变性及轻度炎症,常合并肠炎,以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为突出,GPT呈波动性升高,浊絮稍呈升高,病人可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唾液酶活性增高,表现流涎及大量清稀唾液。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PHA皮试低下,红斑均值17.8mm,有见虚证IgG、IgA、IgM升高明显多于实证。

部分病人Hb可降低,TTT增高,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升高,A/G倒置,血清胆酸升高(肝郁>脾虚>阴虚)。

有研究135例用蛋白竞争结合法测定(CAMP为19.76±7.17)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3.50±3.23)血浆,CGMP为13.18±6.09,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5.43±2.70),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说明肝郁脾虚病人环核苷酸平衡失调。

3、肝肾阴虚湿热久蕴肝脾,必耗肝肾之阴,多见于慢活肝,病理示肝细胞变性、炎症、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浊絮多明显正常,若表现阴虚火旺者,则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肝脏灭活功能降低,微血管功能下降,致血管扩张、增多、伸长、渗出增加,另外可见甲状腺功能偏亢,求偶素偏高,本型病人常见特异性细胞免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1疫功能亢进,PHA皮试升高,红斑均值23.35mm,IgM、IgA、IgG均有较明显增高,补体C3降低,CGMP升高,CAMP/CGMP比值降低。

4、气滞血瘀近年来愈来愈多人研究发现,气滞血瘀为慢肝病变中心,各型慢肝均有微循环障碍及瘀血,活血化瘀疗效显著,前苏联学者对214例各型各期肝炎应用显微镜及粘度计,对眼结膜等毛细血管血流(620例次)和血液流变学(780例次)观测发现,肝炎病人有程度不同的微循环障碍,且同病情相平行,并可作为病情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