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更新(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更新(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更新(全文)本共识中的特殊人群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衰竭患者、肝移植以及肝细胞癌(HCC)患者;处于特殊年龄或生理阶段患者(包括老年患者、儿童患者与妊娠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状态的患者(包括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合并肾脏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需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患者);ALT ≤ 2 × ULN的患者(包括ALT正常且30岁以上与高HBV DNA 载量且ALT 在(1~2)× ULN的患者)。

其他特殊人群,如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患者以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已有相关共识发布;对此本共识不再展开论述。

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循证医学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1。

《共识》经专家委员会讨论,可作为当前此类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指导。

但此类患者治疗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在规范化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


1 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指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的HBV相关肝硬化患者。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只要HBV DNA载量高于检测下限就应进行抗病毒治疗,疗程往往较长,大部分患者需终生治疗(A1)。

临床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干扰素(IFN)治疗可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肝炎发作或病情加重等不良反应。

出于治疗安全性考虑,一般不建议此类患者采用IFN进行抗病毒治疗。

一项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5年回顾-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n = 69)相比,应用ETV治疗者(n = 482)出现肝脏不良事件(HR = 0.51,95%CI = 0.34~0.78,P = 0.002)、HCC (HR = 0.55,95%CI = 0.31~0.99,P = 0.049)、肝病相关死亡(HR = 0.26,95%CI = 0.13~0.55,P < 0.001)和全因死亡(HR = 0.34,95%CI = 0.18~0.62,P < 0.001)风险均显著降低[2]。

202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202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要点解读

202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要点解读随着规范的计划免疫和母婴阻断等措施的普及,我国儿童新发HBV感染率已显著下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团队的研究已证实,乙肝母婴传播率已降至极低水平,仅为0.23%。

但由于我国乙肝患者基数大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新发和存量的HBV感染儿童数量仍较多。

为进一步解决儿童乙肝防治难题,明确规范的诊治方案,并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近日,首届全国儿童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学术会议暨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发布会在京举行。

会上,与会专家对《儿童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专家共识》要点进行了详细解读。

乙肝孕妇的抗病毒治疗与新生儿出生后阻断推荐意见1:对于HBVDNA载量超过2×105IU∕ml的孕妇,建议在妊娠24~28周时开始抗病毒治疗。

如果条件有限,无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可采用HBeAg作为替代指标。

推荐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叱吠酯,也可考虑使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作为替代药物。

推荐意见2:HBsAg阳性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并同时注射100国际单位的HBIG o随后,在1月龄和6月龄时各接种一剂乙肝疫苗。

如果母婴阻断的第一步未能成功,还需依赖新生儿出生后的阻断措施。

结合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注射,能够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无论HBsAg阴性还是阳性,甚至对于早产或低体重儿,都应重视疫苗接种的种类、剂量、时间以及接种后的应答检测。

对于特殊情况,如危重症新生儿、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实体器官移植的患儿以及HIV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疫苗接种更应谨慎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常规做法是在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后的1~2个月才去检测新生儿的HBsAb或HBsAg水平。

但为了更早地发现、诊断和治疗,建议在接种第二针疫苗后的1~2个月即进行相关检测。

期待未来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以形成更为完善的推荐意见。

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 推荐意见/共识建议概要表本共识达成10条推荐意见,1条共识建议。

具体见表1、表2。

表1 达成的推荐意见表2达成的共识建议2 范围本共识规定了六味五灵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程、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本共识适用于从事肝病诊疗的三级、二级医院的临床医生。

3 药物基本信息3.1 药物组成六味五灵片由五味子、女贞子、连翘、莪术、苣荬菜、灵芝孢子粉组成。

3.2 功能与主治滋肾养肝,活血解毒。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氨基转移酶升高,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不足、邪毒瘀热互结。

症见:胁肋疼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倦怠乏力,纳差,脘胀,身目发黄或不黄,小便色黄,头昏目眩,两目干涩,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3.3政策准入情况2017年六味五灵片被列入国家医保药物目录。

4 临床问题清单本共识回答11个临床问题,具体见表3:表3 临床问题清单5 临床应用建议5.1 适应症六味五灵片适用于伴有转氨酶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包括纤维化程度较高及早期肝硬化的阶段。

根据证素和证型分析,其中医适应症包含肝肾阴虚、毒、瘀、热等要素。

临床可见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身目发黄或不黄,手足心热,失眠多梦,两目干涩,朱砂掌,赤缕红丝,胁下痞块,舌暗红或有瘀斑,苔少或无苔,脉弦细。

5.1.1慢性乙型肝炎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ICD-11编码:1E51.0Z。

中医诊断:肝著病;TCD编码:BNG170。

1)六味五灵片能够治疗伴有氨基转移酶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发挥保护肝脏、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作用[1, 2]。

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六味五灵片联合干扰素或口服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更快速降低ALT和(或)AST水平,提高ALT、AST复常率[3-6](证据级别:B,强推荐)。

2)六味五灵片能够显著降低伴黄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水平[7, 8](证据级别:B,弱推荐)。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数量庞大,且多数患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治疗难度大,预后复杂。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对于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优势逐渐凸显。

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诊疗标准,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旨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医特色的诊疗方案。

本共识将围绕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治疗方法、疗效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期待通过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医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我们也欢迎广大中医药学者和临床医生积极参与,共同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事业贡献力量。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称之为“黄疸”“胁痛”“积聚”等,其病因病机涉及多个方面。

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与发展,多因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则瘀血阻络,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正气不足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内在基础。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存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减弱,易于感染乙肝病毒。

湿热疫毒之邪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外在条件。

湿热疫毒之邪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如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导致肝胆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 能性治愈)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2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标准与评估 • 治疗方案选择与优化策略 • 患者管理与随访监测策略 • 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 总结与建议
01 引言
慢性乙型肝炎现状及危害
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尤其在亚洲地区 。我国是CHB的高流行区,患者数量众多。
多学科协作在推动临床治愈中作用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 学的紧密结合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需要 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紧密结 合,通过深入研究病毒与宿主 相互作用机制、免疫应答机制 等,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方 案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多学科团队协作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涉及多个 学科领域,如感染科、肝病科 、免疫学、药理学等,多学科 团队协作能够充分发挥各专业 领域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 治愈率。
制定目的
本专家共识旨在明确CHB临床治愈的定义、评估方法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指导,促进 CHB治疗领域的规范化发展。同时,通过推广和应用本专家共识,提高CHB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0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标准与 评估
临床治愈标准定义及内涵
临床治愈定义
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乙肝病毒DNA持续阴性,肝脏组 织学改善或恢复正常,且无明显临床 症状和体征的状态。
免疫治疗新策略
免疫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新的免疫治疗策略如治疗性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正在不断研发 中,有望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的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编辑患者基因组中 的病毒基因或宿主基因,有望达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

热; ④寐艰多梦。 次症: 劳累加重; ① 胁肋隐痛, ② 口干咽燥; ③时 有低热; ④舌红少苔; ⑤脉细或细数。 可定为本证。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2 . 5 脾肾阳虚证 主症: ①食少便溏或五更泻; ② 腰痛或腰酸腿软; ③形寒肢冷; ④下肢浮肿。 次症: ①面色白; ②性欲减退; ③ 小便清长或夜 尿频数; 苔润; ④舌胖质淡, ⑤脉沉细或迟。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2 . 6 瘀血阻络证 主症: 痛处不移; 或蜘蛛 ① 胁痛如刺, ② 朱砂掌, 痣, 或毛细血管扩张; 或有 ③ 胁下积块; ④ 舌质紫暗, 瘀斑瘀点, 或舌下脉络增粗、 迂曲。 次症: 唇黑; ① 胁肋久痛; ② 面色晦暗、 ③ 出血倾 向, 齿衄、 鼻衄; ④脉细涩。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3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 最大限度的恢复或改善肝的生理功能和生化、 病 毒或组织学等客观指标, 改善证候, 阻断肝病的传变 和演变为鼓胀( 肝硬化) 或症瘕积聚( 肝癌) , 从而提 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4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4 . 1 凡符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需要抗病毒 核 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 苷( 酸) 类似物) , 具体方案可参照 2 0 1 0年 1 2月公布 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执行。 4 . 2 基本方药 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正虚邪 恋, 虚实夹杂, 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基本治法为益气养 阴、 清热解毒、 健脾补肾、 活血通络。推荐常用方药: 生黄 芪1 5g 、 全当归 1 5g 、 炒白术 1 5g 、 川石斛 1 5g 、 炙鳖甲 1 5 g 、 仙灵脾 1 5g 、 干地黄 1 5g 、 叶下株 3 0g , 可随症加减。 4 . 3 辨证论治方案 荟萃分析 1 9 8 8年至 2 0 0 9年国内生物医学期刊 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的临床研究文献( I - 1 ) , 参照 1 9 9 1年中华中医药学 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 炎诊治标准( I I I ) 。 4 . 3 . 1 湿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 栀子、 大黄、 滑石、 黄芩、 虎杖、 连翘等。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揭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毒 与宿主相互作用。
个体化精准治疗
根据患者基因型、病毒变异等因素,制定个 体化精准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药物研发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研发更高效、安全的治 疗药物。
肝移植与人工肝研究
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研究肝移植和人工肝 等替代治疗手段。
关键指标选取及权重分配
关键指标
选取能够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变化 和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如肝功能、 乙肝病毒DNA、肝脏超声等。
权重分配
根据各项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合 理分配权重,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和客观性。例如,肝功能指标在评价 中占据较大权重,而临床症状与体征 等指标则占据较小权重。
04 实现临床治愈关键因素分析
生活方式干预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 ,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复发风 险。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05 专家共识解读与指导意义
专家共识核心内容概述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定义
实现乙肝病毒持续抑制、肝功能持续正常、肝脏组织学改善或恢 复正常。
临床治愈意义
实现CHB的临床治愈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降低传染风险 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共识背景与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景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CHB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不断更新。为了规范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提高 CHB的治愈率,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目的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CHB临床治愈的标准化诊疗建议,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治疗策略和方法,提高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推广和应用本共识,促进CHB临床治愈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一、概述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造成的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可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黄疸”、“胁痛”、“郁证”、“癥积”、“臌胀”、“虚劳”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二)H 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 阳性或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①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②中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③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A)降低、血清球蛋白(G)明显升高或A/G比值异常。

除前述条件外,凡A≤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

三、辨证分型(一)湿热中阻型右胁胀痛,脘腹满闷,恶心厌油,身黄或无黄,小便黄赤,大便粘滞臭秽。

或口苦、口干,或皮肤瘙痒,口中黏腻,腹胀、便溏,或齿龈红肿。

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肝郁脾虚型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易怒而烦,面色萎黄,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腹痞胀,大便溏薄。

或疲乏无力,肢倦嗜卧,食入不化。

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脉弦缓或沉细。

(三)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两目干涩,咽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或见面黄无华,全身乏力,或见气促、心悸。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您现在的位置:首页=>1.1 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2019年英文版)22019-07-29出处: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全球首个以“功能性治愈”为主题的乙型肝炎专家共识——《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Roadmap to Functional Cur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 expert consensus)于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该版《共识》由我国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宁琴教授和团队成员吴迪、韩梅芳,以及王贵强、任红、高志良、胡鹏、王艳、张文宏、鲁凤民、王福生等专家共同编写。

一、《共识》主要内容及更新该版《共识》的主题非常明确,即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这一专题问题。

“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也称为“临床治愈”,是慢乙肝治疗的国际性前沿问题,也是慢乙肝治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提出十项建设性意见在《共识》的主要内容上,专家们首先对“功能性治愈(临床治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其次,在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十项建设性的意见,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最为关键的是,专家们对慢乙肝的临床管理路径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功能性治愈路线图(图1)。

对于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策略,即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NA)序贯联合免疫治疗(如Peg-IFN α)策略等,专家们通过讨论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概念和共识。

除对慢乙肝功能性治愈路线图的讨论外,《共识》还强调对患者的后续随访和长期观察,并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

二、《共识》编写背景及目的多方因素促成《共识》问世最初,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编辑部邀请宁教授撰写一篇慢乙肝功能性治愈方面的综述,这促使宁教授萌生了编写《共识》的想法。

五灵胶囊(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五灵胶囊(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0!五灵胶囊(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药疗法;共识ExpertconsensusforclinicalapplicationofWulingcapsule(pill)inthetreatmentofchronichepatitisBBranchofHepatobiliaryDiseases,ChineseAssociationofChineseMedicineCorrespondingauthor:LIXiuhui,lixiuhui2020@ccmu.edu.cn(ORCID:0000-0002-6707-1693)Keywords:ChronicHepatitsB;DrugTherapy(TCD);Consensus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9.007收稿日期:2022-08-12;录用日期:2022-08-15通信作者:李秀惠,lixiuhui2020@ccmu.edu.cn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基础,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有助于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抑制肝纤维化进程,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

五灵胶囊(丸)由柴胡、灵芝、丹参、五味子四味中药组成,源自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专家治疗慢性肝病临床经验,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

其中五灵胶囊于2017年入选国家医保目录,2018年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9年入选国家医保目录甲类药品,收载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灵胶囊(丸)具有稳定肝细胞膜、修复受损肝细胞、降低转氨酶、治疗肝损伤作用;可通过抑制胶原合成,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五灵胶囊(丸)相关材料见附录1。

五灵胶囊(丸)上市以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肝病的治疗,但目前尚无遵循循证医学方法制定的共识或指南以详细规范其临床应用。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一、疾病诊断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

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

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

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湿热蕴结证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组方:柴胡12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生姜3~6g。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K e yw o r d s : h e p a t i t i s B ,c h r o n i c ;D I A G N O S I S( T C M) ;T H E R A P E U T I CM E T H O D S( T C M) ;p r a c t i c e g u i d e l i n e
1 ] 乙型肝炎 [ 。
表1 ㊀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 分级 a Ⅰ 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 由随机对照试验、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系列这 4 种研究中至少 2 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 且 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 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 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 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 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 以及没有长 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
[ 1 ] 2 0 1 5年版) 》 执行。( , 推荐) ( Ⅰa
, 推荐) ( Ⅰa 3 . 2 ㊀证候分类 参照 2 0 1 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 《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 。( V , 推荐) 3 . 2 . 1 ㊀肝胆湿热证㊀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 纳呆呕恶, 厌油腻, 口黏口苦, 大便粘滞秽臭, 尿黄, 或身目发黄。舌苔黄腻, 脉弦 数或弦滑数。主症: ①胁肋胀痛; ②舌苔黄腻。次症: ①纳呆呕 恶, 厌油腻; ( 1 ) 具备所有主 ②尿黄; ③ 身目发黄。辨证要求: 2 ) 具备主症 ① 及次症 3项中的任何 2项者, 症者, 即属本证; ( 即属本证; ( 3 ) 具备主症②及次症①、 即属本证。 ②者, 3 . 2 . 2 ㊀ 肝郁脾虚证 ㊀ 临床表现: 胁肋胀痛, 情志抑郁, 纳呆食 少, 脘痞腹胀, 身倦乏力, 面色萎黄, 大便溏泻。舌质淡有齿痕, 苔白, 脉沉弦。主症: ① 胁肋胀痛; ② 腹胀便溏。次症: ① 纳呆 ( 1 ) 具备所有 食少; ②身倦乏力; ③舌质淡有齿痕。辨证要求: 主症者, 即属本证; ( 2 ) 具备主症 ① 及次症 ②、 即属 ③ 两项者, 本证; ( 3 ) 具备主症②及次症 3项中的任何 2项者, 即属本证。 3 . 2 . 3 ㊀ 肝肾阴虚证 ㊀ 临床表现: 胁肋隐痛, 遇劳加重, 腰膝酸 软, 两目干涩, 口燥咽干, 失眠多梦, 或五心烦热。舌红或有裂 纹, 少苔或无苔, 脉细数。主症: ①胁肋隐痛; ②腰膝酸软; ③舌 红少苔。次症: ① 五心烦热; ② 失眠多梦; ③ 脉细数。辨证要 求: ( 1 ) 具备所有主症者, 即属本证; ( 2 ) 具备主症 3项中的任 ( 3 ) 具备主症 3项 何 2项及次症 3项中的任何 2项即属本证; 中的任何 1项及次症 3项中的任何 2项者即属本证。 3 . 2 . 4 ㊀瘀血阻络证 ㊀ 临床表现: 两胁刺痛, 胁下痞块, 面色晦 暗, 或见赤缕红丝, 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脉沉 细涩。主症: ①两胁刺痛; ② 胁下痞块; ③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 点。次症: 或见赤缕红丝; ①面色晦暗, ②脉沉细涩; ③口干不欲 1 ) 具备所有主症者, 即属本证; ( 2 ) 具备主症及 饮。辨证要求: ( 次症各 1 项者即属本证; ( 3 ) 具备次症中的 3 项即属本证。 3 . 2 . 5 ㊀ 脾肾阳虚证 ㊀ 临床表现: 胁肋隐痛, 畏寒肢冷, 面色无 华, 腰膝酸软, 食少脘痞, 腹胀便溏, 或伴下肢浮肿。舌质暗淡, 有齿痕, 苔白滑, 脉沉细无力。主症: ①胁肋隐痛; ②畏寒肢冷; 有齿痕。次症: ③舌质暗淡, ① 腰膝酸软; ② 腹胀便溏; ③ 脉沉 细无力; ( l ) 具备所有主症者, 即属本 ④下肢浮肿。辨证要求: 证; ( 2 ) 具备主症 3项中的 2项及次症 4项中的任何 2项者, 即 属本证; ( 3 ) 具备次症中的 3项即属本证。 推荐意见 1 : 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脾肾阳虚证。但临床需 注意兼证或合证, 上述证型如出现兼杂, 可根据临床表现辨证 为复合证型。( , 推荐) Ⅰa 4 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 4 . 1 ㊀总体目标㊀以中医证候为诊疗指标, 恢复或改善肝与肾、 脾、 胆、 胃、 三焦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和气血平衡; 以肝脏生化功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治疗性疫苗
免疫激活剂
免疫抑制剂
通过注射含有乙肝病毒抗原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通过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如胸腺肽等。
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减轻过度免疫反应对肝脏的损伤,如糖皮质激素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采用个性化的中药治疗方案,以改善症状和肝功能。
THANKS
血清学指标
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通过定量或定性检测评估病毒复制情况和免疫状态。
影像学指标
采用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观察肝脏形态、大小和质地变化,评估肝脏病变程度和进展情况。
建议每1-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血清学、生物学和影像学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探讨
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
孕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应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
1
2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如脂肪肝、糖尿病等,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需加强综合治疗。
合并疾病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不同合并疾病的患者,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患者的耐受性。
$number{0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解读
2023-12-22
汇报人:xxx
目录
引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标准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治疗方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评估与监测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探讨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流行情况
全球范围内,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尤其在亚洲地区。我国是CHB的高发区,患者数量众多。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功能性治愈)专家共识(全文)本共识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临床治愈(或功能性治愈)的治疗策略和技术原则而制订。

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提高慢乙肝临床治愈的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

本共识制订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源于慢乙肝核苷类药物经治患者或核苷类药物先行治疗患者。

本共识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三个等级,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级别(表1,根据GRADE分级修订)。

随着HBV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母婴阻断措施的普及和强效抗病毒药物的应用,HBV感染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慢性HBV感染仍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全世界约有2.4亿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超过65万人死于HBV相关终末期肝病,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慢乙肝的治疗目标是延缓或减少肝硬化失代偿、肝功能衰竭和HCC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HBsAg阴转与肝脏功能改善、组织病理改善以及长期预后改善相关,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慢乙肝防治指南推荐的理想治疗目标,即功能性治愈或称为临床治愈。

然而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如核苷(酸)类似物(NA)]或免疫调节剂[如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单独使用实现临床治愈的作用有限。

理论上,NA和PEG-IFN针对HBV发挥不同的抗病毒作用机制,合理联用能够产生协同和互补的效应。

临床实践证明,以NA和PEG-IFN序贯或联合治疗的优化方案针对部分优势人群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并积累了诸多成功实现HBsAg阴转的案例和经验,开展了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本共识阐述了联合治疗方案的最新循证医学依据,总结了慢乙肝临床治愈路线图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医师治疗决策的制订,以帮助慢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1 HBV感染的临床转归和临床治愈1.1 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作为一种独特的嗜肝DNA病毒,HBV感染人体后通过肝细胞膜上受体,如钠离子-牛磺酸-协同转运蛋白(NTCP)侵入肝细胞内,其基因组部分双链的松弛环状DNA(rcDNA)进入细胞核并形成病毒复制的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 cccDNA 与宿主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结合形成病毒微染色体,具有高度稳定性,cccDNA半衰期较长,无需新的病毒进入肝细胞即可自我补充,保持一定数量的转录模板。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日永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山于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化感染,致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LI前西医尚未能找到理想药物,疗效没有突破进展。

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各地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本文用中医理论,根据其发病特点,认为本病病因病机是湿热为患,湿阻脾运;湿热相搏,耗伤肝气、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致脾运再损,常见肝郁脾虚之候,外病及肾,脾肾阳虚。

经研究,本病证型基本归纳为湿热、脾虚、肝郁、阴虚、血瘀五个证型,对指导治疗本病有较好参考意义。

证型本质研究认为,各证型的变化与现代医学化验检查有相关性。

治法上,本病表现岀脾肾不足,湿热内蕴,故确立“健脾、补肾、清余邪”之法。

健脾重在实脾,用健脾化湿与运脾消导;补肾重在温补肾阳,注意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余邪”包括湿热、血瘀,清湿热不宜过于寒凉,活血祛瘀不宜过于破败。

用此法,基本方用茵陈四苓散加黃罠、桑寄生、仙灵脾、半枝莲(或苦味叶下珠)、白背叶根、丹参、山楂子等,治疗e-抗原阳性95例乙型肝炎患者,半年至一年,疗效较好,且有33例e-抗原转阴,转阴率34・75%o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感染之一。

全世界慢性HBV 感染者约有3亿,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

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o而慢性乙型肝炎(CHB)迁延不愈,乂可发展为肝硬变甚至肝细胞癌。

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抑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颇为复杂,现代医学认为,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的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众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如其外周血中NK细胞活性I , CDs, CD>, CDt/CDs比值下降,IL-2 (白介素-2)下降,sIL-2R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升高等,且HBVDNA ( + )者较HBVDNA (-)者变化更显著。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 慢性 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 一) 干扰素 O(F 一【、 tIN 0 核苷 ( ) ) 酸 类似物 ( U ) N C 抗病 毒单药 治疗是 目前 C B的主 要治疗 策略 , H 且经 抗病 毒治疗后 C B H 患者 的远期 预后 获得 了显著改善 。但单药 治疗应答率较 低( 1 , 表 ) 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 , 停药后维持 应答率较低 , 长 期 治疗 耐药 变异 率较 高 , 限制 了 C HB患者 单药 治疗 的 临床 应用 。在抗病毒单 药治疗 基 础上 , 为进 一 步优化 C HB抗病 毒治疗应答 , 同作用机制 、 药位点不 重叠 的 N C药 物之 不 耐 U
以下 ) 的患者 , 继续 应用原药物治疗 , 可延 长随访 间隔时间至 6个月 1 。 次 对 于部分病毒学应答 ( ol 贝/ l< HB N 3l 0 g拷 m V D A<4 l 拷贝/ ) o。 g m1的患者 , 应根 据初 始治疗药 物种类采 取不 同处 理策略 : 如果使用耐药变异发 生率较高 的药物 ( L M) 应 如 A , 考虑加用 另一 种无交叉 耐药 的药物 ( A V或 T F , 如 D D ) 以防
间 、U N C药物与 IN 间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是重要 的发 展方 F一 向。前 者主要是 基于两种 治疗 机制不 同 的药物联 合使用 可
能提高抗病 毒治疗的疗效 , 后者主要是利 用耐药位点不 重叠
联合治疗 或强效抗 病毒 药物 ( T E V或 T F 单 药治疗 。已进 D)
展为失代偿期 肝硬化的患者 , 需长期 应用 N C抗病 毒治疗 , U 为降低耐药 风险 , 推荐 E V、D T T F单药治疗 或无 交叉耐 药的 N C联合治疗策略 。 U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指南·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委员会 2011年5月,《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并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推动和规范了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

随着CHB联合治疗临床证据的不断增加,联合治疗的概念由抗病毒药物间的联合逐步扩展到抗病毒药物与抗炎保肝药、抗病毒药物与免疫调节药物间的联合。

基于此,编辑部再次组织专家对相关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

应该看到,虽然本共识的制定是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但大量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尚在进行中,本共识目前尚不能完全回答CHB联合治疗中所能遇到的问题。

随着CHB 联合治疗临床实践的不断进展和证据的不断累积,专家委员会将对本共识进行适时的修订。

一、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一)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干扰素α(IF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经抗病毒治疗后CHB 患者的远期预后获得了显著改善[1⁃3]。

但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表1),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

在抗病毒单药治疗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CHB抗病毒治疗应答,不同作用机制、耐药位点不重叠的NUC药物之间、NUC药物与IFN⁃α间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前者主要是基于两种治疗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可能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后者主要是利用耐药位点不重叠的NUC之间协同治疗不同的病毒群。

(二)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概念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即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进行CHB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 0 1 1- 0 2- 1 5 修订日期: 2 0 1 1- 0 2- 2 0
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辩证 分型和治疗方案, 研究开发了诸多中成药, 对针灸、 穴 位贴敷、 中药灌肠等非药物治疗技术进行了有益探 索, 在抗肝脏炎症、 抗肝纤维化及免疫调控等方面确 定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 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方案, 提高中 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在原有的基础上, 经 多次论证和协商,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 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 医药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了慢 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在系统文 献荟萃的基础上, 基于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的临床实践, 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编写, 供临床医师 参考。共识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表 1 。
中医多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 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 常因外感、 情志、 饮食、 劳倦而诱发本病。病机特点是湿热疫毒隐伏血分, 时 常可以引发“ 湿热蕴结证” ; 因“ 肝主疏泄” 喜条达, 如 若情志不畅即可引发“ 肝郁气滞证” ; 因“ 肝病传脾” 、
临床肝胆病杂志 2 0 1 2年 第 2 8卷 第 3期
1 6 4
JC l i n i H e p a t o l ,Ma r c h2 0 1 2 ,V o l . 2 8 ,N o . 3
)*+,
2 0 1 2C 1D ) +,<=-Βιβλιοθήκη $&>*?@AB (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组, 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组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中医治法 中图分类号: R 2 5 6 . 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5 6 ( 2 0 1 2 ) 0 3- 0 1 6 4- 0 5
K e yw o r d s :h e p a t i t i s B ,c h r o n i c ; T H E R A P E U T I CM E T H O D S( T C M)
前言 中医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确 切的疗效,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 富的资料和经验, 引起国内外专业工作者的关注。中 医( 含中西医结合) 治疗慢性肝炎的标准化工作虽然 取得某些进展, 但尚未形成规范的诊疗常规或指南, 因此, 在临床研究工作中遇到了某些工作难题。纵观 国外肝病领域,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形成慢性乙型肝 炎的诊疗指南, 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 在指导临床和 提高疗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不少 临床医师十分希望制订符合我国实况、 有效和可行的 诊疗方案。在充分征求和听取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 上,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学组、 世界中医药 联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 病分组三个肝病专业学术团体联合, 本着中医为主、 集思广益、 逐步完善、 有利推广的原则, 经反复讨论修 改, 听取了中医、 中西医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 初步制 订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 目的在抛砖 引玉, 我们认为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期望在推进中医 药标准、 规范化工作方面, 积累经验, 为提高慢性乙型 肝炎的疗效和学术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 六五” 以来, 中医药诊治慢性 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 并已
热; ④寐艰多梦。 次症: 劳累加重; ① 胁肋隐痛, ② 口干咽燥; ③时 有低热; ④舌红少苔; ⑤脉细或细数。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2 . 5 脾肾阳虚证 主症: ①食少便溏或五更泻; ② 腰痛或腰酸腿软; ③形寒肢冷; ④下肢浮肿。 次症: ①面色白; ②性欲减退; ③ 小便清长或夜 尿频数; 苔润; ④舌胖质淡, ⑤脉沉细或迟。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2 . 6 瘀血阻络证 主症: 痛处不移; 或蜘蛛 ① 胁痛如刺, ② 朱砂掌, 痣, 或毛细血管扩张; 或有 ③ 胁下积块; ④ 舌质紫暗, 瘀斑瘀点, 或舌下脉络增粗、 迂曲。 次症: 唇黑; ① 胁肋久痛; ② 面色晦暗、 ③ 出血倾 向, 齿衄、 鼻衄; ④脉细涩。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3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 最大限度的恢复或改善肝的生理功能和生化、 病 毒或组织学等客观指标, 改善证候, 阻断肝病的传变 和演变为鼓胀( 肝硬化) 或症瘕积聚( 肝癌) , 从而提 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4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4 . 1 凡符合《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需要抗病毒 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可加用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 / 核 苷( 酸) 类似物) , 具体方案可参照 2 0 1 0年 1 2月公布 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执行。 4 . 2 基本方药 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正虚邪 恋, 虚实夹杂, 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基本治法为益气养 阴、 清热解毒、 健脾补肾、 活血通络。推荐常用方药: 生黄 芪1 5g 、 全当归 1 5g 、 炒白术 1 5g 、 川石斛 1 5g 、 炙鳖甲 1 5 g 、 仙灵脾 1 5g 、 干地黄 1 5g 、 叶下株 3 0g , 可随症加减。 4 . 3 辨证论治方案 荟萃分析 1 9 8 8年至 2 0 0 9年国内生物医学期刊 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的临床研究文献( I - 1 ) , 参照 1 9 9 1年中华中医药学 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 炎诊治标准( I I I ) 。 4 . 3 . 1 湿热蕴结证 治法: 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 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 栀子、 大黄、 滑石、 黄芩、 虎杖、 连翘等。
表1 数据类型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证据等级 I - 1 I - 2 I I - 1 I I - 2 I I - 3 I I I 定义 M E T A分析或多项随机的试验结果 单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 非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的结果 多时间系列、 明显非对照试验的结果 专家、 权威的意见和经验, 流行病学描述
1 6 5
或湿疫 伤 脾, 即可导致“ 肝 郁 脾 虚 证” ; 因“ 肝肾同 源” 、 或热毒伤阴、 或郁久化火伤阴皆可导致“ 肝肾阴 虚证” ; 因“ 肝体阴用阳” , 久病“ 阴损及阳” 而克脾伤 肾即可导致“ 脾肾阳虚证” ; 因气血失调, 久病致瘀, 入 络即可导致“ 瘀血阻络证”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 常 多涉及脾、 肾两脏及胆、 胃、 三焦等腑。病性属本虚标 实, 虚实夹杂。由于本病的病因、 病机、 病位、 病性复 杂多变, 病情交错难愈, 故应辨明“ 湿、 热、 瘀、 毒之邪 实与肝、 脾、 肾之正虚” 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慢性乙 型肝炎可以迁延数年甚或数十年, 治疗时应注意以人 为本, 正确处理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气血、 脏腑功能。 1 疾病诊断 参照 2 0 1 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 感染病分会 [ 1 ] 发布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执行。 2 证候诊断 荟萃分析 1 9 8 4年至 2 0 0 8年国内生物医学期刊 发表的有关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的临床研究文献, 通过出现频数和应用病例统计中医 证型诊断标准( I - 1 ) , 参照 2 0 0 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 证候诊断标准( I I I ) 。 2 . 1 湿热蕴结证 主症: 黄色鲜明; ① 身目黄染, ② 小便黄赤; ③口 干苦或口臭; ④舌苔黄腻。 次症: 或 纳 呆, 或 腹 胀; ① 脘闷, ② 恶 心 或 呕 吐; ③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 ④胸胁胀; ⑤脉弦滑或滑数。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2 . 2 肝郁气滞证 主症: 嗳气稍舒; ① 两胁胀痛; ② 善太息, ③ 情志 抑郁。 次症: ① 胸闷; ② 腹胀; ③ 嗳气; ④ 乳房胀痛或结 块; 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 ⑤舌质淡红, 凡具备主症中 2项加次症 2项, 可定为本证。 2 . 3 肝郁脾虚证 主症: ①胁肋胀痛; ②情绪抑郁; ③ 纳差或食后胃 脘胀满; ④倦怠乏力。 次症: ① 口淡乏味; ② 便溏不爽; ③ 嗳气; ④ 乳房 胀痛或结块; 苔薄白或薄黄, 脉弦缓。 ⑤舌质淡红, 凡具备主症 ①② 任一项加 ③④ 任一项, 加次症 2 项, 可定为本证。 2 . 4 肝肾阴虚证 主症: ①头晕耳鸣; ②腰痛或腰酸腿软; ③ 五心烦
1 6 6
JC l i n i H e p a t o l ,Ma r c h2 0 1 2 ,V o l . 2 8 ,N o . 3
4 . 3 . 2 肝郁气滞证 治法: 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 柴 胡 疏 肝 散 加 减。北 柴 胡、 香 附、 枳 壳、 陈皮、 白芍、 苏梗、 八月札等。 4 . 3 . 3 肝郁脾虚证 治法: 疏肝健脾。 推荐方药: 逍遥散加减。北柴胡、 当归、 白芍、 白 术、 茯苓、 薄荷、 甘草等。 4 . 3 . 4 肝肾阴虚证 治法: 滋补肝肾。 推荐方药: 一贯煎加减。北沙参、 麦冬、 生地、 枸 杞子、 当归、 玄参、 石斛、 女贞子等。 4 . 3 . 5 脾肾阳虚证 治法: 温补脾肾。 推荐方 药: 附 子 理 中 汤 合 金 匮 肾 气 丸 加 减。党 参、 白术、 制附子、 桂枝、 干姜、 菟丝子、 肉苁蓉等。 4 . 3 . 6 瘀血阻络证 治法: 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 桃仁、 红花、 川芎、 赤芍、 丹参、 泽兰等。 临床既可见一证, 也可见两证相兼或多证并现, 建议治疗时可多法联用, 处方选药精准, 剂量适当, 防 止过度治疗。 4 . 4 中成药治疗 应以中医证候为主治功效, 也可以保肝抗炎、 抑 [ 2 制病毒复制、 抗肝纤维化、 调控 免 疫 为 治 疗 功 效 ]。 本共识选择依据为临床常用、 疗效明确。所列中成药 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 4 . 4 . 1 根据辩证推荐用药 湿热蕴结证: 茵栀黄颗粒 等; 肝郁脾虚证: 逍遥丸等; 肝肾阴虚证: 杞菊地黄丸等; 脾肾阳虚证: 金匮肾气丸等; 瘀血阻络证: 大黄蛰虫丸等。 4 . 4 . 2 抗病毒 ( 1 ) 苦味叶下珠制剂: 多项 R C T研究 证实, 苦味叶下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 B e A g 阴转率在 [ 3 ] 。 2 0 %~ 5 0 %, H B VD N A阴转率为 3 5 %~ 6 0 %( I - 1 ) ( 2 ) 苦参素制剂: 一项多中心、 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 对 于A L T超过正常上限 1 . 2 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苦参 素胶囊治疗 2 4周, H B VD N A阴转率为 3 8 6 1 %, H B e A g 阴转率为 3 1 . 9 1 %; 苦参素针剂肌注治疗 2 4 周, H B VD N A [ 4 ] 阴转率为 4 3 . 3 3 %, H B e A g 阴转率为 3 9 . 2 9 %( I - 2 ) 。 4 . 4 . 3 抗肝脏炎症 ( 1 ) 五味子制剂( 联苯双酯、 双环 醇、 五灵丸等) , 主要成分为五味子乙素、 丙素等, 能够 可逆性地抑制肝细胞内的转氨酶活性, 修复肝组织, 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