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安全预警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大坝水利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大坝运行场景,提高决策者的感知和认知 能力。
交互操作
支持用户通过鼠标、触控等方式进行交互操作,提高用户体验和决策 效率。
报表生成和自定义查询功能
报表生成
根据用户需求,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包括日报、周报、月报等, 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
自定义查询
提供灵活的查询功能,支持用户根据时间、地点、数据类型等条件 进行自定义查询,满足个性化需求。
预警阈值设定原则
安全性原则
确保大坝安全为首要目标 ,根据大坝结构特性和历 史数据,设定合理的预警 阈值。
科学性原则
基于工程力学、水文学等 多学科理论,结合大坝实 际运行状况,科学设定预 警阈值。
动态性原则
根据大坝运行环境、气象 条件等因素的变化,适时 调整预警阈值,以保持其 有效性和准确性。
多级预警响应流程设计
01
人工巡查
在自动化监测的基础上,定期进行人工巡查,对大坝进行全面细致的检
查和评估。
02
应急抢险预案
制定完善的应急抢险预案,明确各级预警响应下的具体抢险措施和人员
分工。
03
效果评估
在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后,对大坝的安全状况进行再次评估,确保措施有
效并及时调整预警级别和响应流程。同时,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
软件平台更新迭代策略
持续改进
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需 求,持续改进软件平台 功能,提高系统性能和
用户体验。
版本控制
对软件平台进行版本控 制,确保每次更新都有 记录,便于回滚和错误
排查。
测试验证
在更新迭代过程中,对 新功能进行严格的测试 和验证,确保新功能稳
定可靠。
用户培训和操作指导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11.29•【字号】汕府办函〔2022〕239号•【施行日期】2022.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汕府办函〔2022〕23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应急管理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11月29日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以及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应急管理部和省、市有关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数字化转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开展汕尾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始终坚持“为了实战、围绕实战、服务实战”的原则,建设内容主要覆盖我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等相关领域的全域感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和闭环管理等主要业务场景,实现“强预警、强联动、强响应”,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论述及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切实提高我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深化综合监测预警工作,推动我市安全风险管理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从本质上提升我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为我市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增强抓好我市安全防范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成为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手段。
一、引言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其最大特点,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难以全面覆盖所有潜在风险区域。
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预警与应急响应,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系统构建原理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类传感器(如雨量计、位移计、渗压计、倾角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地质环境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传输网络汇聚至云平台,利用云平台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处理,识别地质灾害前兆信息,最终通过预警平台向相关部门及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
三、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传,保障数据准确传输。
数据分析与挖掘: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云存储:能够长时间存储监测数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查看、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给目标人群。
四、系统架构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四个部分:数据采集层:部署各类传感器,收集地质环境数据。
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根据分析结果,通过预警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实际应用效果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方面,它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为相关部门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进行预防和处置;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覆盖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响应机制,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平台建设技术与架构 (5)2.1 总体技术框架 (7)2.2 核心技术组件 (8)2.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 (9)三、天地井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10)3.1 井上监测站设计 (12)3.2 井下监测站设计 (13)3.3 数据传输与通信系统 (14)3.4 监测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算法 (15)四、平台功能实现与优化 (16)4.1 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 (17)4.2 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 (18)4.3 用户界面与操作指南 (19)4.4 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 (21)五、平台应用案例分析 (22)5.1 山区某泥石流监测预警应用案例 (24)5.2 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应用案例 (25)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用案例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成果总结 (29)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30)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31)一、内容概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泥石流灾害防治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的战略部署。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是一种集地面观测、地下监测、通信传输、数据处理和预警发布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
该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地面观测数据、地下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泥石流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灾害信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面观测系统:包括泥石流易发区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以及泥石流径流量、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观测。
江西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在线汇交要求

江西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在线汇交要求《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管理办法》对我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成果资料管理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次结合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相关内容,对我省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资料在线汇交工作做出以下要求。
一、汇交资料内容江西省行政区范围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从开始立项到竣工验收结束的全过程资料都应在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在线监管平台进行汇交。
本次结合《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验收细则》第八条对管理平台成果资料汇交内容进行了细化,按项目管理资料、立项及勘查设计资料、施工资料、监理资料、监测资料、财务资料六大类进行分类整理,清算项目需提供清算资料。
汇交的各类资料具体如下:(一)项目管理资料包括项目立项申请文件(县级、设区市级),项目预算下达文件及任务书;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工作招(邀)标文件和中标单位的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及合同、参建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项目初步验收意见书、项目竣工报告及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单位的分项总结报告;工程移交使用及后期维护管理方案;项目竣工险收意见书及批复;项目技术指导过程中发现问题及相关整改资料;其他管理项目立项及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资料应同时汇交送审稿和审定稿。
勘查报告、方案设计文本应按照“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申报有关工作的通知“(赣自然资办函〔2023〕289号)附件2-14要求,附图附表附件内容齐全。
(五)监测资料包括项目监测方案,监测布网施工资料,原始监测记录及监测工作照片,监测成果报告。
(六)财务资料包括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批复、竣工财务决算书及相关附表、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告、工程(财务)结算资料和项目付款凭证复印件及其汇总表。
汇交档案目录清单和汇交要求详见附件。
二、汇交资料类型线上汇交的资料类型为存档电子文件和多媒体文件。
存档电子文件是指将源电子文件(常见*.doc、*.docx、*.x1.s%*.x1.sx x*.dwg,*.mpj等格式文件)转换而成的栅格电子文件,包括文本、图、表、文件、照片等,格式一般为*∙pdf∖*∙jpeg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方案

NB-IoT LoRa 、Sigfox蓝牙、zigbee 等短距技术
分别向支持高速率,低延时的5G及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推动物联网业务高速发展!
NB-IoT 技术优势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超大连接 支撑海量设备连接的能力, 是现有4G网络能力的80倍+
速率 3 大连接 2 1 0 覆盖增强
北斗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
优 势: 受环境制约小 同时具备定位与通信功能 自主开发,独立产权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应 用: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 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灾害救援
网络连接技术发展-窄带网
市场业务机会
高速率 (>1Mbps)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目录
Contents
地质灾害理解
地质灾害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
灾害。简称(地灾)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69号);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06年3月16日实施)
北斗基准站
位移
土壤含水率
雨量监测
渗压计
裂缝计
地质灾害监测目的:预警+防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系统技术特点
地质灾害断的三维高精度测量
测站间无需通视,窄带数据传输
量程大,参考站和监测点距离基本不受限制, 可进行大范围监测;大链接、低功耗
1 四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案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案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案例中国移动四川公司 2010年 2010年9月1目 录1前言 前期开展项目简述 建设方案说明 项目合作模式 下一步推广建议22 3 45国家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提出了今后地质灾 害防治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内容:• 建立监测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 • 实施地灾防治科技专项工程: • 地灾调查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地灾应急救灾关键技术研究,地 灾防治的标准体系研究以及滑坡泥石流治理试验研究; • 建立以3S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和数据远程传输为一体的地灾调查评 价和监测预报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地灾防治标准体系; • 开发针对我国地灾发育特点的地灾防治方法和技术装备。
在2006年5月22日福建泉州举行的全国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现场会议上 ,会议要求各国土部门全面建设地灾专业监测网和群测群防体系,建 立监测信息系统、预警预报系统、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以加强 地质灾害的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3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打造地质灾害预警监测平台随着近年泥石流、山洪滑坡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政府对民生安全问题日 趋关注,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国有企业,中国移动四川公司高度关注 “民生安全”,结合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现实需求,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资 源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建设战略合作关系,助力省内各地地质 灾害预警监测各项工作的开展。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的目标: ■构筑一个平台,助力政府预警监测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树立一面旗帜,打造中西部地质灾害预警监测信息化工作标杆。
■搭建一座桥梁,聚合中西部地质灾害预警监测信息产业链。
4我国地质灾害监测现状■专业监测: – 监测参数多,精度高,设备投资大,适用于三峡库区、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区。
目前主要还处于试验阶段。
■群测群防监测: – 人工巡视巡查,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介绍及特点1、工程需求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复杂恶劣的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边坡地质灾害每年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大量的工程事故表明:采用经验判断、工程类比和简易分析等手段的传统边坡防治方法存在时效性差、准确性低等问题,已不适应边坡安全风险防控的要求。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技术框架2、解决方案为提高边坡安全风险防控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中科院围绕现场自动监测、实时在线分析和定期专家评判开展技术创新,经过多年技术攻关,研发了集智能监测设备、云计算分析平台和岩土专家服务为一体的边坡安全风险防控应用解决方案,可大幅度提高边坡病害早发现、早评判、早预警和早治理的水平。
3、核心技术现场数据采集研发了以涡卷弹簧式位移计、深部岩土多物理量测量仪、结构空间形态测量仪为代表的现场自动化智能监测设备及无线数据传输设备,随时随地感知边坡所在场地的环境信息、监测对象自身的各种状态信息。
在线监测预警以边坡智能在线监测预警云平台为基础,基于工程施工和服务流程构建了病害边坡的标准化工作方式,提供实时监测、报警通知、诊断预判等功能,同时,配备先进的力学分析模型、算法、工具及业主专属服务门户,高效地完成病害边坡的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估业务。
专家诊断预判采用综合考虑边坡静态体质数据、动态体征数据与力学演化机理的GMD评估方法进行公路边坡预警分析,通过现场动态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比对分析,建立边坡体观测物理量和其内部破坏状态之间的定量化联系,科学评判在线分析结果,预测边坡体在外动力因素变化条件下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分析决策的精准性。
应用领域国土、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领域技术成熟度及应用案例整套技术已具备推广应用价值。
应用案例1、唐家山堰塞湖坝体变形应急监测预警工程(2008年)工程概况: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导致唐家山发生崩塌滑坡,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滑坡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滑坡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面对这一问题,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够提前预警滑坡的发生,为灾害管理和防范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本文从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入手,分析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滑坡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滑坡;地质;灾害;前言: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在滑坡地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其通过提前预警及时干预、数据采集和分析、提高预警准确性与可靠性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展现出优势。
通过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监测和预测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潜在的损失。
此外,系统的自动化和远程化功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消耗,节约成本。
因此,在滑坡地质灾害管理中,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对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高管理能力和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和意义。
1.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概述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是一种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分析和预警功能于一体的系统。
它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特定领域或目标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以及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管理。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或监测设备对特定目标或环境进行数据采集。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振动、声音、光学等多种参数。
通过实时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技术,数据被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或云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和分析模块是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
它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
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模型建立和学习,系统可以识别异常和规律性的变化,并对可能的风险和异常事件进行预警[1]。
预警功能是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系统检测到异常或潜在的风险,它会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和阈值,自动发出警报或提醒。
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公布(附全文)

⾃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案公布(附全⽂)近⽇,⾃然资源部印发《⾃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案》(以下简称“⽅案”)。
⽅案从背景形势、需求分析、信息化基础状况、总体框架、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对⾃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进⾏了明确。
⽅案提出,将围绕⽣态⽂明建设⽬标和⽹络强国战略部署,充分运⽤移动互联⽹、云计算、⼤数据、物联⽹、三维仿真、⼈⼯智能等新⼀代信息技术,建成以第三次全国国⼟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为基础,以⾃然资源“⼀张⽹”“⼀张图”“⼀个平台”为⽀撑,⾯向⾃然资源部调查评价、监管决策和政务服务的信息化体系。
建设发展⽬标⽅案明确了⾃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发展⽬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然资源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统⼀融合的⾃然资源信息化框架体系,⼀批以统⼀平台为⽀撑的、贯穿四级的重要信息系统上线运⾏,实现⾃然资源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明显提升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社会化服务⽔平。
初步建成⾃然资源“⼀张⽹”“⼀张图”,基本建成国⼟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初步形成统⼀规范、多级联动的⾃然资源政务服务系统,实现⼟地、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审批及⾃然资源和不动产登记等业务的“⼀⽹通办”;接⼊国家⼀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总对总”信息共享范围不断扩⼤,服务国家⽬标的能⼒显著增强。
⾃然资源信息化基本组成到2025年,形成⾃然资源动态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实现对国⼟空间的全时全域⽴体监控;建成以⾃然资源“⼀张图”为基础的⾃然资源⼤数据体系,基本形成“数据驱动、精准治理”的⾃然资源监管决策机制;“互联⽹+⾃然资源政务服务”体系全⾯建成联⽹运⾏,服务事项标准统⼀、整体联动、业务协同,⾃然资源政务服务和共享开放能⼒全⾯提⾼。
⾃然资源部信息化总体架构为:以政策、制度、标准为基础,以安全运维为保障,在“⼀张⽹”、“⼀张图”、“⼀个平台”基础上⽀撑“三⼤应⽤体系”。
六⼤主要任务⽅案明确了⾃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的六⼤主要任务。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厦门四信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概述 (3)1.1 设计背景 (3)1.2 需求分析 (3)二、系统总体设计 (3)2.1系统组成 (4)1)数据采集系统 (4)3)数据传输系统 (4)4)数据处理系统 (4)5)监测预警系统 (4)7)其它辅助系统 (5)2.2系统拓扑图 (5)三、监测基本内容和方法 (6)3.1 监测内容 (6)3.2 监测方法 (7)3.3 监测周期 (7)3.4 监测频率 (7)四、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7)4.1自动雨量监测站 (7)4.2深部位移监测站 (9)4.3地表位移监测 (10)4.4地下水位监测 (11)4.5 地声传感器监测 (12)五、平台软件系统 (13)1、数据采集软件功能模块 (14)2、数据处理软件功能模块 (14)3、数据展示功能模块 (14)4、预警信息发布功能模块 (16)一、概述1.1 设计背景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
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1.2 需求分析随着现代化测绘仪器和技术的出现,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一些进步,但与这种设备配套的随机软件较少,且不太合乎我国的测量规范,实际使用非常不便,使得很多地质灾害监测单位依然采用人工操作、全站仪自动精密照准、人工记录、人工计算这种传统方式,外业观测完成后,内业整理数据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使得监测的数据不能够实时反映地质灾害的状态。
另外,地质灾害发生前,往往是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传统的变形监测不能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不以保障。
在此背景下,需要建立一套集远程测量、远程数据自动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预测预报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获取监测目标状态能力、分析和预测预报效果。
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关键词:地质灾害地面变形监测;全球定位系统(GNSS)测量;坚持经济实用、科学先进的原则,根据规范要求,主要为小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内容包括系统分为现场自动监测报警和分析发布两大部分,其中自动监测报警部分由传感器子系统、数据通讯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监控报警子系统组成,分析发布部分由数据分析发布与信息共享系统组成。
监测系统架构在线监测系统拓扑图1.雨量监测器雨量站由压电式雨量计、电池板连接杆、雨量计立杆组成,雨量计集传感器采集、数据传输、系统供电为一体。
雨量计通过4个M6*10圆头螺丝连接到电池板连接杆并固定,电池板连接杆通过4个M6*10圆头螺丝连接到雨量计立杆并固定,雨量计立杆固定在60*60*60基础上2.土壤含水率监测在需要监测的土壤中埋设智能土壤含水率传感器,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含水率传感器,集数据采集、无线通信、供电、自我防护于一体的土壤含水率、地表倾斜综合监测传感器。
传感器采用FDR频域反射法采集土壤含水量,通过固定间距的两个铜环作为电磁波发射电极,传感器周边土壤含水率变化时,产生的电磁波频率不同,通过频率变化计算土壤含水率变化如下图所示,测量原理如下图:地表倾斜监测采用三轴倾角传感器实时测量传感器的倾斜角度和加速度,示意图如下:由内置通信单元(支持RS485/NB-IOT/ LoRa/α/2/4/5G)实时传输到中心站,同时中心站利用计算机系统和专业应用软件将采集到得数据进行入库和转发,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上级部门分发,提供信息服务,并进行用水调度计算或是旱情预报等。
通过测量土壤的介电常数,能直接稳定地反应各种土壤的真实水分含量。
标定方式采用比较法,测量与土壤本身的机理无关的土壤水分的体积百分比。
监测点位设计在地表位移监测GNSS观测墩附近布置土壤含水率监测点。
土壤含水率设备根据滑坡体进行整体布设,应根据滑坡的地貌要素以及滑坡整体进行布设,诸如后缘陷落带、横向滑坡梁、纵向滑坡梁、滑坡平台、滑坡隆起带、次一级滑坡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报送2019年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建设的函

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报送2019年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建设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公布日期】2019.11.18•【字号】•【施行日期】2019.1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关于报送2019年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建设的函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根据《关于请提供2019年信息化发展情况和“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建设的函》(宁党网办函〔2019〕163号)要求,对照《“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中自然资源部职责(重点任务分工12、41、45),现将我厅落实情况函报如下:一、2019年度工作落实情况(一)建设数据平台,稳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应用一是开展“互联网+”统一自然资源审批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自治区“放管服”改革工作总体要求,依托自治区政务服务网建设全区统一自然资源政务网上服务窗口,将规划、土地、矿产、测绘、林草审批业务集成于统一的审批平台。
开发网上办事服务效能监察模块,优化移动办公系统,集成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全区各级土地、矿产、测绘等行政审批业务网上申报和受理,同时与自然资源部及宁夏政务服务网、宁夏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对接,与自治区法人库、人口库、电子证照库等数据库互联互通,形成以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为核心,集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政务公开、数据开放共享为一体的政务服务系统。
二是加快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根据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国土空间地理信息的不同需求,持续推进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共享库、天地图升级改造工作,推动应急测绘数据库建设,构建多层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依托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向自治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地理信息在线服务。
利用年度最新国产高分卫星影像、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基础测绘成果完成天地图数据融合更新工作,同步在国家天地图和宁夏天地图进行发布,有效提升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开发水平,持续扩大应用范围。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9.27•【字号】盘政办发〔2022〕23号•【施行日期】2022.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盘锦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通知盘政办发〔2022〕2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盘锦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9月27日盘锦市“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为推进全市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升全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灾害挑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救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强化综合减灾,统筹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生活救助等工作,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三)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机制体制更加健全,灾害防治体系运作更加协调,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基本摸清,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森林草原和苇田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更加精准,江河控制性工程和水库堤防、蓄滞洪区等防御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和装备建设得到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高。
北斗卫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运用

北斗卫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运用摘要:我国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为避免地质灾害损害人们财产安全,文章根据系统灾害监测、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系统需求,设计系统架构,通过基准站将监测数据校正、解算后,高程精度是±(5mm+1*10-6D)mm,平面位置精度是±(2.5mm+1*10-6D)mm,提高监测准确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北斗卫星技术;监测应用前言:我国作为多发地质灾害构架,地质灾害具有危害大、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对于人们生存环境、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威胁了国家工程建设,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而随着我国北斗卫星技术的发展,可将其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构建完善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能够提前预测发生地质灾害位置、程度等,从而减少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1系统需求我国地质类型丰富、幅员辽阔,境内涵盖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区,每年由于地质灾害导导致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较多,利用北斗卫星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各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将北斗系统精确值1~10m,可有效满足位置服务与高精度导航需求,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警。
系统需求如下:1.1建立北斗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利用被动技术、网络技术,选择典型灾害类型,构建监测网,获取监测网准确数据信息,结合系统基准站,动态实时的监测地质情况。
1.2根据北斗地质灾害系统的监测实施情况,针对基站设置、数据传输、电力供应、系统运行安全等技术进行研究,保证获得适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系统应用方法。
1.3根据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分析各地区地质稳定性,构建地质滑坡、泥石流、沉降等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检测信息预警、采集、传输、分析、管理及决策一体化。
2系统架构2.1总体架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需立足于地质灾害监测规范及生产实际习惯,结合载波相位测量、卫星伪距测量的高精度测量位置与绘图数据、观测网络、变形监测等技术,以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为依托,通过实时监测野外监控站地质要素,利用北斗卫星,将泥石流、地面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位置、隐患数据实时传输至预测平台,构建数据处理、实时监测、预警预报、辅助决策的监测系统,为智能化、网络化地质灾害监测提供支持(见图1)。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汉中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汉中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汉中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31•【字号】汉政发〔2012〕56号•【施行日期】2012.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法其他规定正文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汉中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数字汉中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年)》已经市政府2012年第1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汉中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第三章总体构想及框架第四章建设目标及年度行动计划第五章重点工程第六章保障措施“数字汉中”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年)第一章前言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继十六大、十七大后,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按照中省要求,结合汉中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数字汉中”,以“建立公共平台、服务民生”为主线,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以新的理念推进汉中在政务服务、社会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走低成本快速推进的信息化道路,壮大信息服务业,健全城乡信息化管理和推进体制,为汉中建设“三市”及秦巴山区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陕西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陕办发〔2010〕13号)等要求编写本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系统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描述
6.基于北斗与GPRS /3G的综合调度功能 监控中心可 对所有线路巡检员、巡检车进行远程调度; 7.北斗短报文通讯功能 一旦发生地震或其他不可抗自然灾害致使现有常用通信方式(手机、有线 电话、网络)无法正常工作时,巡检员可通过配置的手持客户监管终端通 过北斗卫星以北斗短报文的通讯方式实现巡检员之间、巡检员与所有监控 中心之间的实时通信。 8.数据现场汇聚,北斗通信功能 系统可实现现场监测数据汇聚分析结 算处理后通过北斗卫星发射无线回监 控中心展示。
AMSpro测试数据曲线
3.3 GPS形变监测子系统(设备选型)
•AMS-Pro毫米级GNSS形变监测系统
3.3 GPS形变监测子系统(设备选型)
探测精度: 探测时间 水平精度 高程精度 3小时 ±1.0mm ±1.5mm 24小时 ±0.8mm ±1.2mm 72小时 ±0.5mm ±0.8mm 注:形变探测精度和探测时间与监测点所处 环境相关。
10.兼容扩展功能
3.1 系统功能描述
1.自动化监控功能 系统能够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
及综合预警,并具备在各 种气候条件下实现适时监测的能力。
2.实时回传功能 系统包含的各种监测传感器全天候不间断的采集数据,所有数
据将通过无线或光缆 实时回传至监控中心。
3.在线分析功能
3.2 系统组成
地质灾害在线监测 安全预警综合监管 平台
GPS形变监测子系统 内部位移监测子系统 地裂缝监测子系统 地下水位监测子系统 降雨量监测子系统
3.3 系统工作原理
系统设计原理:利用高精GPS结合渗压计(测滑坡体内部水 位 )、固定测斜仪(测滑坡体内部位移)、雨量计,裂缝计等 实 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表面和内部位移状况,并传送到监控 中 心,一旦内外位移达到预警值,就会以声光报警,短信报警, 发E-mail报警的方式通知相关负责人及时处理。
3.3 GPS形变监测子系统
3.3 GPS形变监测子系统(设备选型)
探测精度: 水平精度:±3 mm 高程精度: ±6mm 注:精度与监测点环境有关,系统首次使 用初始化时间大约2小时,两小时后便可有 效跟踪结构体的形变变化,系统监测频率 最高达3分钟/次。
AMS-basic测试数据曲线
3.3 GPS形变监测子系统(设备选型)
2019
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安全预警 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1
系统建设背景
2
系统建设目的
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安全预警综
3
合监管平台介绍
一、系统建设背景
我国是一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十 分 频繁和灾害损失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的数据, 2006年发生地质灾害102804起,其中滑坡占87%;2007 发 生25364起,其中滑坡占61%;2008年1-3月发生3106 起, 其中滑坡占67.42%。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约200 亿人民币,其造成的人员伤亡高达数百人。
安全监测管理分析模块应具备基础资料管理、各项监测内容适时显示发布、图形报 表制作、数据分析、综合预警等功能。其中数据分析部分应包括各项监测内容趋势 分析、综合过程线分析等内容。
3.1 系统功能描述
4.预报警功能 通过软件对监测参数的实时在线分析,一旦监控参数超限, 系统能够进行声 光报警、短信报警、邮件报警。提醒相关人员采取措施, 预防事故发生。 5.权限管理,综合展示功能 根据各级权限(不同级别的帐号可查看各自权 限管辖范围内的隐患监测点信 息),各级监管部门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 制,只要登陆网络,即可实现对 监测点的远程督导和检查。在省、市、县 地质环境监管部门或用户监管部门 控制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可随时查看各自 管辖权限内的所有隐患监测点在线监 测信心,各隐患监测点监测信息可在各级控制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以示意图、 图表,曲线、数据等形式展示;系统可同时显示各监测区域实时天气情况及 未来几天天气预报,以及监测区域范围大小,监测区域内常住人口数量等信 息;
3.1 系统功能描述
9.设备防盗功能 系统可集成设备防盗功能,在所有贵重监测设备内部集 成电子围栏原理防 盗模块,一旦设备离开监测点,监控中心就能收到设 备防盗报警信息,并 切换到GIS电子地图,实时显示设备位置和移动路线轨 迹。 10.兼容扩展功能 系统在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时应保障能够兼容多种监 测用主流传感器且后 续增加监测点后传感器的接入。
三、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安全预警综合监管平台
3.1 系统功能描述
1.自动化监控功能
6.基于北斗与GPRS /3G 的综合调度功能
2.实时回传功能 3.在线分析功能
地质灾害在线监测 安全预警综合监管
平台
7.北斗短报文 通讯功能
8.数据现场汇聚, 北斗通信功能
9.设备防盗功能
4.预报警功能
5.权限管理综合展示功能
一、系统建设背景
滑坡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沉降
崩塌
泥石流
一、系统建设背景
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信息化程度较低,数据无 法及时更新。
二、系统建设目的
“地质灾害在线监测安全预警综合监管平台” 不仅能 实 时自动化监测常见地质灾害发生地段的地质变化情况, 并反馈到监控中心,且能根据现场事故等级给相应负责 的巡检员、相关监管部门及领导领导提供多级预警,能 让主管领导第一时间实时了解到现场情况,根据现场情 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下达指令,快速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