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单元过关检测(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渭南质检)《论语》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韩非子》中却说:“古之所请圣君明主者……逼上弑君而求其利也。舜逼尧,禹逼舜。”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论语》的记载更符合上古时代特征

B.有关尧舜禹的记载是后人有意杜撰

C.上古时代还未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D.《韩非子》的记载更具有史料价值

解析:选C。两则材料表明尧舜禹实行的不是世袭制,表明“家天下”局面尚未形成,故C项正确;《论语》的记载体现的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不是完全体现上古时代特征,故A 项错误;B、D项表述错误。

2.(2019·江西五市部分学校高三联考)楚国贵族认可其祖先来自华夏,按照华夏制度,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称王并分封诸侯;然而,楚君熊渠时,楚国与西周王朝对立严重,熊渠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进而分封诸子为王。这说明当时() A.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B.文化认同背后有较强政治因素影响

C.楚国内部并没有实行华夏制度

D.周边民族已经广泛认同了华夏文化

解析:选B。根据材料“楚国贵族认可其祖先来自华夏”“楚国与西周王朝对立严重”“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可知,楚君熊渠闭口不谈其华夏血统,这样其对诸子的分封就不用遵守华夏制度,此举背后有政治利益驱动,反映出文化认同背后有较强政治因素影响,故选B项。

3.(2019·惠州模拟)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继承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这种现象()

A.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B.是由于秦国经济文化发达

C.有利于社会的变革

D.破坏了贵族的世袭的特权

解析:选C。根据材料“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在秦国并未成为定制”可知,正是因为秦国受到周代礼制的约束较小,所以更加有利于实施新的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

4.(2019·三明模拟)据秦简律令记载:首都咸阳及地方的郡、都、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簿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史“时覆治之”(即审核)。材料中秦朝“执法”()

A.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分支B.完善了监察体系与职能

C.接受丞相的指挥D.以小制大、以外制内

解析:选B。材料中的“执法”一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监察体系,故B项正确;“执法”与地方行政制度是彼此并立而非其分支,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对丞相和“执法”两者关系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执法”既非大也非内,故D项错误。

5.(2019·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调研)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

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C.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

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

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裁抑先帝所立宗藩……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说明西汉前期主要还是利用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十分依赖血缘族群的力量,故A项正确。

6.(2019·四川冲刺演练)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

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

解析:选C。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相符,故C项正确。

7.(2019·陕西百所名校高三质检)三国时期,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儒雅并进”,吏治澄清。由此可知,该制度在当时()

A.按门第选拔人才,得到士族的拥护

B.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统治的基础

C.重新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

D.使学而优则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解析:选C。九品中正制创立的背景是汉末天下大乱,中央和地方失去联系,且汉末察举制流弊严重,由地方推举人才的察举制无法实行,朝廷用人失去标准。曹魏率先实行九品中正制,重新去评价人才,适应了乱世的环境,选拔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一时吏治澄清,故选C项。

8.(2019·湛江模拟)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解析:选A。据材料“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知,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联系在一起,国家事务重要性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

9.(2019·天一大联考阶段检测)宋太祖曾下语说:“选进士之事重大,今后官二代有中举的,要详加审核,进行复试。”宋太祖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B.防范官僚子弟科场上的舞弊

C.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吏

D.打破官僚子弟对仕途的垄断

解析:选B。宋太祖对官二代进行详加审核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官僚子弟在科场的舞弊,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表明要对官二代进行详加审核,这不是扩大社会基础的表现,故A 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的官吏是宋太祖长治久安的考虑,是从长远来看的,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不允许其他阶层参与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

10.(2019·唐山模拟)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

解析:选D。隋朝大运河经过洛阳是因为隋朝为加强统治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东都,而元朝以大都为都城,不再设洛阳为东都,说明政治中心的转移影响了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故D项正确。

11.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内阁

D.尚书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

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本题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