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中国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便开始建造各种建筑物,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中国建筑一直在不断发展。

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从殷商时期的神庙到秦汉时期的宫殿,再到唐宋时期的宫庙寺庙,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些著名的建筑物如故宫、长城、牛街、陆家嘴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然而,中国建筑的发展并不仅限于传统建筑。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建筑业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其中包括了建设现代化的建筑。

于是,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各种公共设施,如工厂、学校、医院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业的主要特点是功能主义,注重实用和效率。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建筑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涌入中国,使得建筑业得以迅速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开始出现。

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酒店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城市的天际线逐渐改变。

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业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passivhaus 被广泛采用,建筑设计更加注重节能和环境友好。

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馆“鸟巢”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成为了绿色建筑的代表。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业飞速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住宅区建设。

同时,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也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例如,在故宫的修复工程中,中国采用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材料,使其恢复了原有的辉煌。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化建筑,中国的建筑业始终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信中国的建筑业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并为世界建筑史做出更多的贡献。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同时受到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原始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主要居住在山洞和草棚中。

随着人类文明逐渐发展,人类开始用简单的土坯、杆子和树枝来建造简单的住宅。

这些建筑使用了自然材料,如石块、泥土、木材和席草等来制造。

2.历史时期建筑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人们建造了许多神庙和宫殿,并在建筑中使用了雕刻和彩绘等技术。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建筑风格类似于商代,但西周时期的建筑更加精细,使用了更多的彩绘和镂刻,更注重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搭配。

3.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

当时,建筑师们发明了更高效的工具和技术,建立了更高、更宏伟、更讲究装饰的建筑作品。

汉朝时期建筑用于政治和禅宗活动的宫殿和神庙,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朝至明代建筑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建筑主要是佛寺和碑塔,几乎所有的唐代建筑都已经消失了。

宋朝至明朝(960年至1644年)期间,中国古代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精度更高,使用的材料更为丰富,建筑物的规模和高度大幅增加,并出现了宫殿性的府第、豪华的园林和富丽堂皇的寺庙。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

尽管中国古代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风格,但其对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今天,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享有极高的声誉,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艺术和建筑的杰作。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20世纪初,中国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建筑的技术和理念。

在这个时期,许多欧洲建筑师来到中国,为中国建造了一些建筑物,如上海外滩的建筑物。

这些建筑物的风格和技术都受到了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响。

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的建筑开始追赶国际潮流。

1950年代,中国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厂、学校和医院,这些建筑物的风格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运动的高潮时期,建筑行业受到了很大的政治干扰,许多反对西方建筑的运动出现。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的现代建筑开始迅速发展。

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引进了更多的国际建筑师和建筑公司,他们为中国建造了一些建筑物,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这些建筑物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建筑技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现代建筑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和创新。

有些建筑师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玻璃幕墙和太阳能技术,来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

例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就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和建筑材料,成为了一种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风格。

除了技术和材料的创新,中国现代建筑还注重融入环境和自然元素。

一些建筑师将建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杭州西湖附近的建筑物利用了自然风景和古典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场所。

在近年来,中国还开始探索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强调建筑的节能、环保和绿色化。

中国政府倡导绿色建筑和城市化发展,鼓励建筑师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来设计和建造建筑物。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接触西方建筑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这种演变反映了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不断探索和融合,为中国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建筑将继续迎来更多的机遇和变革。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中国的古代先民开始建造简单的土坑房和竹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用于居住和存放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进步。

在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建筑师开始使用砖石和木材构建更加复杂的建筑,如宫殿和神庙。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横梁和柱子的结构,砖石墙壁以及精美的彩绘装饰。

在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中国的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建筑师使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如细砖砌筑和花岗岩石材。

秦朝还兴建了许多宏伟的地下墓穴和宫殿,其中包括始皇帝陵墓的壮丽规模。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变化。

在唐朝时期(618-907年),宫殿和寺庙的建筑规模变得更加宏伟。

同时,中国的建筑师还引入了一种新的建筑技术,称为“飞檐”——这是一种特殊的屋檐设计,既美观又功能性。

宋朝时期(960-1279年),中国的建筑风格再次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更多的横梁和斜檩,使建筑更加稳固。

宋朝还发展了木制结构和砖石结构相结合的建筑技术,这种技术在中国的建筑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明清时期(1368-1912年)的到来,中国的建筑达到了巅峰。

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宫殿、园林和寺庙被兴建起来,如紫禁城、圆明园和故宫。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建筑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和现代公共建筑开始在中国的城市中兴建。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如钢结构和玻璃幕墙。

总的来说,中国的建筑历程是一个丰富多样且充满创新的过程,从古代土坑房到现代化的高层建筑,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

这些建筑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成为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

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我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历史时期。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家,秉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建筑主要由宫殿、庙宇、园林和城墙等构成。

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庄重、稳重,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木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例如,著名的故宫就是以传统的木结构建造而成,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发展逐渐注重室内空间和材料的运用。

宋代时期,中国建筑中开始使用砖石结构,这为建筑师创造了更大的灵活性。

元代时期,著名的北京天坛建筑群落充分展示了中国建筑技术的精湛和设计的高度。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明代的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防御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它代表着中国人民为保护自己的国家而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奉献。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建筑开始迎来了一段新的发展历程。

建筑师开始结合西方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创造出更加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例如,五十年代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六十年代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都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大量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涌现出来。

例如,包括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广州塔等在内的世界级建筑,成为中国的城市地标。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让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韵味的建筑风格。

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和水立方就是如此,它们既是现代建筑的代表,又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近年来,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中国建筑界得到了充分重视。

人们开始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各种环保材料和技术被广泛应用。

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筑行业也在积极响应这一目标。

总之,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与创新。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建筑作品的涌现。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脉络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脉络

中国建筑发展历史脉络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建筑历史的国家,其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变迁。

从古代的木构建筑到现代的高楼大厦,中国建筑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古代建筑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的夏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木构建筑是主要的建筑形式,如夏朝的宫殿和祭祀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更加复杂和精美的建筑形式。

周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开始出现独特的风格,如宫殿建筑和城墙。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建筑是北京的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宫的中心。

紫禁城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技术逐渐成熟,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

比如,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的地下宫殿,它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建筑智慧和技术水平。

近代建筑时期(公元1840年-1949年)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改革开放的压力。

这个时期,西方的建筑风格开始进入中国,对中国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的建筑技术和材料被引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建筑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和西方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比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它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建筑时期(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建设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比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国家大剧院,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上海中心大厦,都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

中国的现代建筑不仅注重功能和实用性,还注重文化和艺术性。

许多建筑设计师将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作品。

我国住宅类型和户型的演变

我国住宅类型和户型的演变

住宅发展历程住宅的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户型的变化,也并不是与居住需求这个点发生关系,还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国家的住宅政策、土地资源,或是其他的经济条件等等。

1. 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从50年代到60年代,大多数住宅都是低层的,多数属于砖混结构,住宅出现了白色的外框,这是地震后为了加固结构的梁圈。

70年代到80年代,大多是都是多层住宅,建筑大多数以5层、6层为主,当时6层以上需要加电梯,所以大部分住宅都是建在6层以下。

90年代到2000年开始建造中高层的住宅,主要以10几层为主。

2010年以后,主要以高层和超高层为主。

超高层住宅以南方居多。

2. 建筑的容积率越来越大由于土地条件的限制,建筑高度逐渐变高,容积率有所增加。

但我国住宅法规对日照间距、绿地率、停车位等有强制性的要求和规定,以此来保证居住的基本条件。

我国对住宅的日照基本要求大部分地区要保证:大寒日满窗日照有两个小时以上。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日照间距,都是要求是前排房屋高度的1至1.7倍,一般越往南的地区日照间距就越小,而越往北越大。

这是因为各地所处的气候区,以及太阳高度角的不同所导致的。

3. 住宅配套越来越好以上海为例。

1950年,新建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一般占住宅总面积的8%左右,平均每人0.4平米。

当时的公共设施的配置比较简单,一般只有合作社、小商店、小学和公共浴室等。

主要解决的是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

80年代初,公共设施的配套比例提高到了15%左右,平均每人2平米左右。

这个时候的居住区配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一些社区的服务中心,有的地方还有体育场,这个时期增加需要的配套设施。

90年代以后,随着相关的标准逐渐完善,对公建的类别以及配置的面积进行了细化。

例如2006年版的上海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定》中要求:平均每人的公共建筑面积为3.3平米。

当时的沿街商业、银行、餐饮、超市等都更加发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

建国以来大跨度建筑的空间结构发展

建国以来大跨度建筑的空间结构发展

建国以来大跨度建筑的空间结构发展空间大跨度结构是建筑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自五十年代以来就开展了对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代表性工程,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八十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空间网格结构在理论研究、标准规范和工程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随着国力的增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空间结构由单一结构形式发展为组合结构、混合结构等多种结构形式,应用范围也从公共建筑、体育建筑发展到工业建筑乃至建筑的各个领域。

50年来,空间大跨度结构取得的辉煌成就使我们能充满信心地去营造21世纪更广阔的空间。

一、五十年空间大跨度结构的发展历程建国50年来,空间大跨度结构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时期为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第二时期为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第三时期为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第四个时期为九十年代。

这四个发展时期都是依据当时的国力和建筑技术水平,反映出各自的结构特点与技术水平。

1、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五十年代末,随着建国十年来国力的复苏,国家已有能力关注大型体育馆与大跨度公共建设的需要。

广大结构设计研究人员也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于薄壳结构、悬索结构的理论研究。

这些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工程需要,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薄壳结构方面,我国技术人员对球壳、圆柱面柱、双曲扁壳、组合扭壳等作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实践,其中代表性的工程如新疆某工厂的金工车间,采用跨度60m的椭园旋转壳体结构,目前该工程仍为国内最大跨度的薄壳结构。

还建成了跨度42m双曲扁壳的北京网球馆。

建成于1959年的北京火车站,其跨度为35m×35m,也采用双曲扁壳结构。

薄壳结构取材容易、材料省、结构与建筑围护合二为一,造价低,除模板制作稍麻烦外,施工相对简便,计算分析可用连续化方法求解,这些都是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与施工条件的。

配合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于1965年完成了国内第一本空间结构方面的规程《钢筋混凝土薄壳顶盖及楼盖设计计算规程》(BJG16-65),这一规程对以后薄壳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西方现代化思潮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触到现代建筑的概念和理念。

最早的现代建筑多是仿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就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建筑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装饰艺术风格,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入变革和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演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工业化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筑多以功能性为主导,追求实用和效益。

典型的例子是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以庄重大气、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理念和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建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内外的建筑师们开始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的束缚,尝试创新的建筑形式。

例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曲线造型和玻璃幕墙设计,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摩天大楼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的摩天大楼,如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广州的广州塔等,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巨大的气势,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雄心壮志和创新精神。

除了大型建筑项目,中国的现代建筑还注重于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问题,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

例如,北京的水立方和鸟巢体育场就是中国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些建筑利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从功能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大学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201 0 ——201 1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史任课教师:学生姓名:班级学号:论文题目: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历程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关键词:现代建筑自发延续民族形式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创作建筑探索中国特色建筑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一、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0年代前期1、拉开沉重的建设序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在极为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拉开了沉重的建设序幕。

内战余波和抗美援朝,需要浩大的军费开支,致使各地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基于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只能进行一些急需的小规模的修复和建设。

面对国际和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果断措施,且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以贯彻,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相互结合、齐头开展,进行所谓“三套锣鼓一齐敲”。

各项政治运动紧锣密鼓的展开着,巩固新生的政权。

1951年冬,在开展三大运动的同时,又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初的“五反”斗争暴露了建筑业的大量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1952年8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

1951年11月,筹备开展一个“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运动,促使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在建筑界,此运动指向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师。

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院系调整。

在进行政治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不忘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领导者人民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短短三年内,医治了战争创伤,把国民经济的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各项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指标。

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取得了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包括:恢复工业生产,恢复和建设铁路工程等。

2、确立基本建设体制在接管城市的同时,政府开始了各项改组和组建机构的工作。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大型基础设施遍布全国,中国建筑业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建筑业也处于起步阶段。

那时,国内的建筑大多是传统的低矮平房,建筑材料和技术都相对落后。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建筑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中国建筑业也逐渐迎来了春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型基础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连通了全国各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在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也积极引进和吸收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与国际接轨,中国建筑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

同时,中国建筑业也注重自主创新,不断研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推动了中国建筑业的持续发展。

除了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外,中国建筑业还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例如,在超高层建筑领域,中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塔、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等建筑不仅高度惊人,而且在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业的骄傲,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建筑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中国建筑业开始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

通过采用新型材料、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中国建筑业不断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建筑修缮方面,中国建筑业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是建筑业的重要使命之一。

通过运用现代技术和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建筑业成功修缮了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使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 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 国高层建筑发展史

中国高层建筑发展史在人类建筑的历史长河中,高层建筑的崛起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篇章。

在中国,高层建筑的发展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历程,它不仅是建筑技术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变迁的见证。

20 世纪初,中国的高层建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当时的建筑技术相对落后,材料和设备也较为匮乏,大多数建筑都是以低层的传统建筑为主。

然而,随着西方建筑风格和技术的传入,一些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具有现代风格的多层建筑,但与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仍有较大差距。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的国际饭店建成,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高层建筑。

它高达 838 米,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轰动。

国际饭店的建成,标志着中国高层建筑发展的开端。

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高层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进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但在初期,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仍然不多。

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城市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 世纪 80 年代,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率先崛起了一批高层建筑。

如深圳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成为了当时中国高层建筑建设的一个奇迹。

这一时期,高层建筑的功能主要以商业和办公为主,建筑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开始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理念。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高层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各大城市纷纷兴建高层建筑,以展示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上海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成为了中国高层建筑发展的代表作品。

这一时期,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也不断优化。

同时,高层建筑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商业和办公,还出现了住宅、酒店等多种功能复合的高层建筑。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建筑发展历程

建筑发展历程

建筑发展历程中国的建筑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特色和卓越的技艺,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概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古代建筑艺术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可以追溯到约四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开始利用土木工程建造简单的房屋和围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逐渐进步,出现了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如城墙、城门、宫殿和庙宇。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建筑风格逐渐多样化,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

这些形式包括楼阁、亭台、桥梁、园林等。

其中,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被世界公认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如苏州古典园林和北京颐和园。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建筑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

隋唐时期,中国建筑达到了高峰。

寺庙、宫殿和陵墓等建筑作品被修建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

如今的大多数古建筑都能够追溯到唐代的风格和设计。

现代建筑革新中国在19世纪末进入了近代化的道路。

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

西方的近代建筑风格和经验被吸收和融合到中国的建筑中。

例如,在上海的外滩地区,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欧洲风格的建筑,如钟楼、大楼和教堂。

20世纪初,中国的建筑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毛泽东时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建筑风格趋向于简朴和功能主义。

许多建筑物采用了现代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原则和理念。

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代表的建筑是当时的典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大量的现代建筑和摩天大楼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并呈现出多元化和富有创意的建筑风格。

例如,“鸟巢”和“水立方”等奇特的建筑成为了北京奥运会的代表性建筑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当代的中国建筑已经多样化且富有创新精神。

在一些大城市,可以看到许多创意建筑,如文化中心、艺术馆和媒体大厦。

同时,中国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建筑设计,建造高效能源和低碳排放的建筑,积极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

结语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从简单的土木结构到宏伟的古代建筑,再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创意建筑,中国建筑凝聚了民族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建筑行业变迁史

中国建筑行业变迁史

中国建筑行业变迁史
中国建筑行业经历了多年的变迁和发展,从最初的传统建筑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和施工,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业。

20世纪初,中国的建筑行业还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工艺,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建筑结构强度和抗震性较差。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建筑行业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建筑工程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建筑材料也由原来的土、砖、木等传统材料,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混凝土、钢筋、玻璃等材料。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国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建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创新和改革不断涌现。

建筑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不断更新,多种创新的建筑材料不断涌现。

今天,中国的建筑行业已经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建筑业,在各种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都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

未来,中国建筑行业将继续朝着更加现代化、智能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行业发展历程一、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自夏、商、周至明清,传统建筑在选材、结构、施工技艺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

传统建筑不仅满足了古代社会的居住需求,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

其中,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传统建筑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

二、现代建筑的兴起随着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中国建筑行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

20世纪初,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的建筑开始引入西方风格,如上海外滩的摩天大楼。

5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建筑风格逐渐成为主流。

北京的十大建筑(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三、建筑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建筑行业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国在建筑幕墙、钢结构、预制构件等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BIM技术、绿色建筑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绿色建筑的发展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绿色建筑强调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设计理念。

五、建筑行业法规的完善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筑质量和安全,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行业法规。

这些法规涵盖了从工程设计、施工到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要求。

同时,针对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新兴领域,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标准。

这些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筑市场的竞争与变革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建筑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市场中展开竞争。

同时,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如共享经济、互联网+等也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应用,为传统建筑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中国建筑业发展史

新中国建筑业发展史

《新中国建筑业发展史》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你们看咱们现在住的高楼大厦,宽敞明亮的学校,还有那些漂亮的大桥,这都是建筑业发展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筑业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那时候盖房子,大多是用土坯和木头,房子也不高,条件很简陋。

但是慢慢地,情况就变啦。

随着国家越来越强大,技术也不断进步。

比如说,建筑材料变得越来越好了。

从原来的土坯变成了坚固的砖头、水泥,房子更结实了。

我听爷爷讲过,他们小时候住的房子,一到下雨天就会漏雨。

可现在呢,咱们的房子不仅能遮风挡雨,还很漂亮舒适。

还有啊,建筑工具也有了大变化。

以前盖房子大多靠人工,搬砖、运水泥,可辛苦啦。

现在有了塔吊、起重机这些厉害的机器,干活轻松多了。

而且,建筑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

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样子,有的充满了现代感,有的还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同学们,想想这些变化,是不是觉得很了不起呢?《新中国建筑业发展史》同学们,咱们来聊聊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以前呀,咱们国家的建筑没那么多,也没那么漂亮。

慢慢地,国家发展起来了,建筑也跟着变样了。

比如说,以前的路大多是泥土路,坑坑洼洼的。

后来修了好多水泥路、柏油路,还有那些大大的立交桥,出行方便多啦。

再看看那些学校,以前的教室可能很破旧,窗户都透风。

现在的学校,又大又漂亮,还有各种先进的设备。

我记得去一个叔叔家,他家以前住的是小平房,又小又挤。

现在搬进了高楼,有电梯,房间又大又亮。

这些都是建筑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而且,现在盖房子速度可快了。

以前盖一栋楼要好长时间,现在用不了多久就能完工。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呀?《新中国建筑业发展史》同学们,今天咱们说一说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破旧。

但是慢慢地,建筑业开始发展起来。

就拿房子来说,以前农村很多都是茅草屋,风一吹可能就倒了。

现在呢,到处都是小洋楼。

城市里也是,以前的楼没那么高,也没那么多。

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直插云霄。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的成就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建国以来,中国建筑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重建和发展任务,建筑行业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通过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中国建筑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自建国以来,中国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规划水平不断提高,各大城市的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充分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并合理规划了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在建筑设计方面,中国建筑师们不断突破创新,设计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建筑作品。

中国的“钢结构第一村”—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第一个以钢结构为主的工业区,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优势。

中国国家大剧院更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作品,其独特的外形和精湛的工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了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在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北京的地铁和高速公路网已经发展到全国最大,交通便利性得到明显提升。

中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峡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不仅解决了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还为中国的电力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高铁建设也是举世瞩目,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最长高铁里程的国家之一。

三、传统工艺和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就中国还注重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作品。

鸟巢、水立方等标志性建筑,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展示了中国的现代化建筑实力。

建国以来,中国建筑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相信中国建筑将继续保持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不懈努力。

新中国建筑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可以分哪几个时期

新中国建筑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可以分哪几个时期

新中国建筑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可以分哪几个时期1949年—1959年突出民族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举国上下沉浸在民族解放的喜悦中,此时的建筑推崇“民族主义”,苏联学派的复古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大屋顶飞上了当时宽大结构的建筑.北京友谊宾馆、三里屯四部一会建筑群、重庆人民大会堂、长春地质宫等琉璃瓦大屋顶重现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建筑的神韵,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1960年—1966年建筑平庸时期三年自然灾害给原本困难的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让这一时期从上至下厉行节约.建筑显示了最大程度的简洁性.建筑外形上,平屋顶、方盒子式的建筑代替了50年代较为铺张的造型.1966年—1976年烙上政治标记“文革”十年,政治压倒一切,建筑亦在劫难逃.大量具有政治含义的图案如红旗、五角星、火炬、领袖像、向日葵等被搬上建筑;政治标语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被夸大地套在建筑上;有的建筑更将平面设计成一个图案化的“忠”字.红色象征革命,以至动用油漆将建筑的门面,甚至一条街的立面都漆成红色.1978年—1992年走进全新时代改革的春风打开了中国建筑师的眼界,世界建筑的各种设计思想走进中国.单一、僵化的封闭局面被创作倾向多元化和设计手法多样化的局面所代替.宾馆、商业街、影剧院、展览馆、体育馆、现代办公写字楼、现代化住宅小区等等,成为人们不再陌生的建筑类型.丰富多彩、自由活泼的优秀建筑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华夏大地.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深圳体育馆、上海广播电视塔、深圳国贸中心等摆脱“传统”重负,充满清新、明快的时代气息;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敦煌机场航站楼等实现了传统精华的现代运用,接纳、包容了地域特色.中国建筑师开始形成自己的建筑理论、建筑流派.1992年之后建筑百花齐放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建筑业再起高潮,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上海的建筑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外滩的历史建筑、浦江风景带与浦东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塔、88层“金茂大厦”等组成的新外滩,以昨天、今天、明天的跨世纪标志矗立在人们眺望上海的目光中.这期间,大批风格各异的优秀建筑作品层出不穷,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新馆、北京恒基中心、深圳地王大厦、深圳发展银行等等流光溢彩.但与此同时,不少盲目模仿简单照搬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矗立街头.。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史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史

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史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木结构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代表性的建筑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2. 近现代建筑: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建筑传入中国,受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中国建筑开始出现现代化的迹象。

代表性的建筑有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群、广州的中山纪念堂等。

3. 1949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设计受到苏联的影响,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建筑风格较为简单。

代表性的建筑有北京火车站、上海展览中心等。

4. 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特区、港口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率先上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造活动。

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内建筑从业者的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突飞猛进,高层、超高层项目逐年增加,引进了大量新材料、新的结构与构造形式、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新的设计手法。

国内外建筑技术交流频繁,产生了一批由国内外建筑师共同设计、国内施工的项目。

代表性的建筑有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

5. 当代建筑: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设计进入了多元化、创新化的阶段。

现代建筑呈现出多样的艺术创新,重视创新,重视形式的视觉冲击。

代表性的建筑有北京的鸟巢、水立方,上海的世博会中国馆等。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史是一部融合、创新、发展的历史,从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从单一的功能性到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中国建筑设计在不断地演变、创新,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
201 0 ——201 1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史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

关键词:现代建筑自发延续民族形式建筑技术建筑理论建筑创作建筑探索中国特色建筑
建国以来我国建筑发展的历程
一、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0年代前期
1、拉开沉重的建设序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在极为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中,拉开了沉重的建设序幕。

内战余波和抗美援朝,需要浩大的军费开支,致使各地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基于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只能进行一些急需的小规模的修复和建设。

面对国际和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党和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果断措施,且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以贯彻,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相互结合、齐头开展,进行所谓“三套锣鼓一齐敲”。

各项政治运动紧锣密鼓的展开着,巩固新生的政权。

1951年冬,在开展三大运动的同时,又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1952年初的“五反”斗争暴露了建筑业的大量问题,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1952年8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

1951年11月,筹备开展一个“仇视蔑视鄙视”美帝国主义的运动,促使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在建筑界,此运动指向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师。

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院系调整。

在进行政治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不忘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领导者人民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短短三年内,医治了战争创伤,把国民经济的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各项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指标。

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取得了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包括:恢复工业生产,恢复和建设铁路工程等。

2、确立基本建设体制
在接管城市的同时,政府开始了各项改组和组建机构的工作。

如北平改组工务局建立建设局,成立都市计划委员会,成立北平市建筑业工会等。

在成立国营建筑企业的同时,对于私营事务所进行了改造。

公营建筑企业、私营营造机构、设计院的建立都体现了这点。

此阶段的建筑延续了现代性的环境:现代意识普遍,现代建筑延续;建设规模不大,建设速度加快;行政干预较少,苏联影响渐入。

3、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
在这种延续现代建筑的具体环境中,造就了现代建筑的自发延续。

具体体现在,建筑布局简单、造型简洁无装饰。

同时,建筑类型和建筑形式却比较丰富。

在个别地区,也有自发的或受苏联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出现。

一、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1、“一五”计划和苏联援建156项
苏联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

向苏联的学习有得有失,得在中国社会主义体制和工业建筑体系的确立,失在苏联所谓社会主义建筑理论夹生引进及其后果。

2、梁思成尝试苏联理论中国化
中国新建筑具体形象: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可以用我们传统形式和文法处理。

民族形式的取得首先在建筑群和建筑物的总轮廓,其次在墙面和门窗等部分比例和韵律,花纹装饰只是其中次要的因素。

这样梁思成从理论和式样两个方面完成了苏联建筑理论的中国化。

3、民族形式的主观追求和探索
包括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雄伟和纪念性,少数民族建筑式的多样性和凝聚力,还有外来的民族形式建筑。

4、1955年反浪费运动中十四字建筑设计方针的确立
这项建筑方针,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针政策,此后深入到建筑创作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层次,指导中国建筑创作到改革开放时已达30余年,至今还在重申这个方针。

二、技术初潮及理论高潮: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1958~1964
1、建筑技术革新初潮
大跃进中许多建筑工作者的科学精神始终未泯,在这个特殊的社会条件下,依然倾心于开发新结构、探索新形式,做出了一定的科学贡献。

这个时期所诞生的一些以新结构为特色的新建筑,其意义远远超过事情本身,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有积极意义的篇章,是经历十年曲折道路后一个有希望的方向。

对建筑结构的新探索,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标准化与装配化,二是薄壳结构,三是悬索结构,四是构筑物的新结构。

2、探索建筑理论高潮:总结十年建筑艺术,预设社会主义风格,余外建筑初试锋芒,包括现代建筑海外版和建筑界的国际竞赛。

三、政治性地域性现代性:设计革命和文化革命1965~1976
文革中的建筑现象,可以从一下四个方面做正面观察:政治性建筑,地域性建筑,领域型建筑,以及从中所表露出的现代性。

政治性建筑有两个基本特征:建筑的功能是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斗争;让建筑设计表现具体政治内容。

地域性的双层含义:一是建筑反映当地的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二是建筑师
对国情有深刻了解,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建设条件。

十年文革,不是所有领域部门和建筑类型都没有发展,有些特定的部门领域和建筑类型得天独厚,与地域性并行发展,并没有明显进步,可以说这是一类有特定领域的建筑,如体育、外事、援外及其它领域的建筑类型。

1970年后外交领域的发展,对建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方面有使领馆的建设,一方面要有相应的涉外建筑设施。

文革造成了国内建筑园地的长期荒芜,而援外建筑因其特殊政治意义,成为建筑创作的一块独特的国外飞地,一个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时期中国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

中国建筑师,接受过现代建筑的洗礼,并有着令人瞩目的表现。

由于意识形态原因,现代建筑思想一直受到压抑,文革中又“被踏上一只脚”。

尽管与外界和现代建筑隔绝了约20年,中国建筑师心目中现代建筑理想隔而不绝,一有适当的气候条件,就会表露出来,现代建筑史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发展中国建筑的必须。

四、繁荣创作对千篇一律: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1977~1989
改革开放,使建筑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特点。

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创作中的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改善有限;建筑思想有所解放,但力度不大;与国外建筑有所交往,但程度不深;建筑技术和材料、设备有了进步,但仍然相对落后。

值得十分重视的是,努力建设“四化”的口号,成为鼓励建筑师实现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强大思想动力;“适用、经济、美观”“中而新”以及经典的现代建筑原则,依然是广大建筑师自觉遵守的设计准则。

这个时期的建筑作品,并不刻意追求什么风格流派,但大多数项目能够根
据课题,在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功能流线顺畅、外形朴实新颖,室内毫无浮华,室外环境宜人。

这个时期的一些建筑规模并不宏大,面貌也不起眼,但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一次自发的重新起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现象。

建筑作品,从体量到空间,从整体到细部,应当有统一的构思,不但反映在总体布局和单体的空间体量设计上,也反映在室内设计中沿用整体建筑语言,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艺术整体。

中国建筑师的创作过程中,设计一直跟进整体构思的全过程,并在室内设计中深化整体构思,这一作风,在改革开放之初,在一些创作中得以恢复。

这不仅是一种建筑手法的恢复,也是建筑文化观念在创作中的恢复。

五、设计市场和建筑创作: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型,1990年代
在中国,现代建筑原则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1950年代~1979年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隔而不绝的缓慢发展进程。

1980年代改革开放,在以“后现代建筑”思潮为代表修正经典现代建筑的运动中,中国对经典现代建筑原则进行了再认识。

中国建筑创作,进入了一个既符合现代建筑原则又中国特色的创作阶段。

1990年代是一个社会背景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进入信息社会的发达国家正在对经典现代建筑原则作强烈地批判和修正;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需要崇尚适用、经济简约的现代建筑原则,以支持大规模建设。

建筑是面临的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现代建筑观念尚在完成,同时要对其中的一些观念进行批判,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重叠任务的矛盾中,寻求着自己的方向。

中国被定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
建筑运动是当代不可逾越的阶段。

但这并不是说,只能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重复一遍,而是有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超越经典现代建筑,而国际上修正现代建筑运动的种种思潮,恰恰可能是超越经典现代建筑对的某种新动力。

所谓对经典现代建筑的超越,是指在经典现代建筑的基础上,渗入许多新观念和意识,例如:建筑创作中的多元共存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建筑文化意识、大众参与意识、人本主体意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