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2)课件 第1单元 人口与环境 2-1-1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分布PPT课件

(5)历史:
人们通常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因而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 地区集中了稠密的人口
0.4亿
14亿
0.97亿
印度13亿、巴基斯坦1.9亿
(6)文化:
纽约唐人街是纽约的一片区域,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南端 下城。居民以华人华侨为主。
活动1. 想一想,下列人口稀少区域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在表格中画圈)
(2)分析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讨论该线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内在联系。
黑河—腾冲线的地理意义:①该线直观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格局,线
的东南侧人口稠密,线的西北侧人口稀疏。
②此线成为地理研究和国家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南方内人口在首次超联过了系北方:。 A、该人口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线东南侧受夏 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充沛 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在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 工业、交通、商业的不 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 断发展 点、轴集中态势
沿海港口城市成长,海岸带人 国际贸易的发展 口变得稠密
科技、交通运输条 人口更多地向消费地、交通运 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条
件
输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聚集 件的改善
政治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
2.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目,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能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疏密状况。
3.人口分布是否是人口密度
A地
B地
4.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A BC
(1)世界人口分布均衡吗?
极不均衡
D
(2)找出人口稠密区
A、欧洲西部 B、南亚 C、东亚 D、北美五大湖地区
4.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3)找出人口稀疏区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2课件:第1章 人口与环境1.2

答案:
不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小,难以承受过多
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2)不对。资源虽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 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 一个区域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资源多,也可大大提高其环境人口容量。 (3)西藏主要是生态破坏,深圳主要是城市问题。 (4)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 是一个适宜的人口数量,因此,从数值上看,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容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 力与人口合理容 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 知道: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压力。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个概念。 应用: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会分析一个国家 和地区的人口容量的大小。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人口爆炸”与环境的限制性 [情境导入] [漫画中的地理]
短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④ 森林 资源 :人 类不 合理 的垦殖 活动 毁坏 了大 面积 的森 林, 进而 导致
水土流失 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_________ 沙化速度 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 _________
反常事件增多。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见下表。 表 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资源消耗量 耕地 森林 淡水(平均) 2 000 m3 森林 年径流量 0.1 公顷 0.1 公顷 人口 总面积 耕地
表 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6 200 万 22 万 km2 8 万 km2 7.5 万 km2 5 105km3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 20 年后,人口将达到 1 亿,进入人
湘教版地理 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复习(共21张PPT)

•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形成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以采集、 狩猎为主;人们抵御疾病和自然 灾害的能力很低,战争频繁,使 死亡率很高;没有控制出生,出
生率稳定在高水平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为主,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 粮食供应和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死亡率下降;农业社会需要多 生子女帮助从事农业生产,出
1.3 人口迁移
•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分类: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村
•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美国老年人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逐水草而居 土壤: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 矿产资源: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而吸引人口迁入 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措施
①社会保障与赡养等费用增加 ②劳动力短缺
③青壮年负担过重 ④国防兵源不足 ⑤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 ④人口素质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降低人 口自然增长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走可
口政策的实施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个别 发展中国家目前阶段 低 低 低
缓慢,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 增长
多数发达国家、个别发展中 国家(中国、韩国)
• 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 人口统计图
➢ 人口金字塔图
• 人口统计图
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课件第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四十五页,共49页。
③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图中待 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据依次是:A 轴(0~14 岁)约 27%; B 轴(15~64 岁)约 46%;C 轴(65 岁及以上)约 27%。
第四十六页,共49页。
课堂同步演练(点此链接)
第四十七页,共49页。
限时强化训练 (点此链接)
第十页,共49页。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 低—低—低
原始型
传统型
模式(过渡型) 模式(现代型)
____出生 基
率、____ 本
死亡率、 特
的自 点
然增长率
______出生 ______出生 率、______死 率、______死 亡率、______ 亡率、______ 的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______出生 率、低死亡 率、______ 自然增长率
第二十四页,共49页。
二、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大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 老龄化。这两种人口问题具有不同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主 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 快。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第二十六页,共49页。
归纳总结 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 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
第四十一页,共49页。
(2)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可知,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江 苏省 0~14 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65 岁 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并达到 10%以上,人口年龄趋于老化。 青壮年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老龄化进程加快。
③找出该平行线与坐标轴的交点,读出数据。 图中待 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数据依次是:A 轴(0~14 岁)约 27%; B 轴(15~64 岁)约 46%;C 轴(65 岁及以上)约 27%。
第四十六页,共49页。
课堂同步演练(点此链接)
第四十七页,共49页。
限时强化训练 (点此链接)
第十页,共49页。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 低—低—低
原始型
传统型
模式(过渡型) 模式(现代型)
____出生 基
率、____ 本
死亡率、 特
的自 点
然增长率
______出生 ______出生 率、______死 率、______死 亡率、______ 亡率、______ 的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______出生 率、低死亡 率、______ 自然增长率
第二十四页,共49页。
二、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大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 老龄化。这两种人口问题具有不同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主 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 快。
第二十五页,共49页。
第二十六页,共49页。
归纳总结 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 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
第四十一页,共49页。
(2)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可知,从 2000 年到 2010 年,江 苏省 0~14 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 岁人口比例上升,65 岁 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并达到 10%以上,人口年龄趋于老化。 青壮年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老龄化进程加快。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章人口与环境第1讲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课件湘教版必修2

口合理容量的区
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及相应的人口问题。
别。
3.以区域图或人口普查资料为背景,考查
人口的合理容量等知识。
基础全面梳理Leabharlann 一 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
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中,表现为一条“□01 J ”形曲线。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概念: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率与 □02 死亡率 相减的得数。 (2)影响因素: □03 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1)引起“婴儿潮一代”人口高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 B.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C.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D.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婴儿潮一代”出现的时间段可知,该时段为美国战后 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局势稳定,医疗卫生条件大幅度改善,导致人口出生 数量提高,故 A 项正确;该时期没有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故 B 项错误; 人口出生率与宽松的移民政策、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关系较小,故 C、D 两 项错误。
3.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数量就增长的多吗? 不一定。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的基数有关。 例如,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4.同一地区的人口容量是定值吗? 不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科学技术条件下,其人口容量 是不同的。
考点深度研析
考点1 世界人口的增长及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
因素 人口受 教育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
生活消费水平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正相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正相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关 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负相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 关 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人口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教育教学课件

03 人口合理容量
(2)表中可承载人口量是一定的吗?可承载人口量将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
不一定。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 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因素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可承载人口也 将会发生变化。
03 人口合理容量
2(.与1图)中图中b 呈a正、相b关分的别是表示A A ①A对.人外口开合放理程容度量和②人资口源最数高量容量 ③B科.环技境发人展口水容平量人④境生人活口和容文量化口消合费理水容平量 AC.①.环②境③人B口.①容③量④环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D .环境承载力人口境承载力合理容量
03 人口合理容量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P、P'为不同条件下的最佳人口规模),回答(1)- (3)题。
AD ((21))图下中列反关映于了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人P为口较规低模生与产生力活水质平量条呈件正下相的关人口合理容量 BB..人P口'为规资模源与环生境活承质载量力呈负相关 CC..当P人'为口较规高模生低产于力最水佳平人条口件规下模的时最,大人人口口规容模量 和D.生P为活资质源量环呈境负承相载关力
01 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 x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自然 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增加 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持平 人口自然增长率<0人口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最多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人口数量最少
03 人口合理容量
(1)哪些地区可承载人口量多?哪些地区可承载人口量少?为什么?
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可承载人口量多; 北温带、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区、青藏区可承载人口量少。 原因: ·中温带、南温带、亚热带水热条件较优越,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 力大,年生物量大,可承载人口多。 ·北温带、青藏高原区热量条件较差,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小, 可承载人口少。 ·热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但面积较小,可承载人口量较小。 ·干旱及半干旱区水源条件较差,可承载人口量较小。自然环境对 人口发展及其地理分布有制约作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课件: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整合1

变式训练 读图,完成下题。
与①人口增长模式相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 )。
答案 D 解析 ①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大,老年人所占 比重小,所以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是D图。
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
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图可以看出,20,由图可以看出,2050年60岁及以上的
人口约为3.6亿。
答案 (1)B (2)D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专题 人口年龄构成和人口金字塔
年龄结构类型 年轻型
成年型
人口年 龄结构 金字塔
少年儿童(0~14 岁)人口比重 40 以上
30~40
(%)
老年(65 岁
及以上)人 4 以下
4~7
口比重(%)
影响人口质量
影响
的提高,同时也 造成巨大的人
—
口增长惯性
老年型
30 以下
7 以上 带来劳动力不足、 社会福利开支增 加、青壮年负担过 重等社会问题
表注:①如果按照中国人口年龄组划分的标准,把老年人口的下 限定为59岁,则表中的老年人口比重应为5%、7%、10%。②表中 的“以下”和“以上”都不含基数本身。
例题读我国2005年和2050年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050年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人口总量大 B.人口老龄化
网络建构 知识整合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复习课件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的过程。读图(图2) 回答20~21题。 20、引发图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环境因素 (C)政治因素 (D)文化因素
9、世界及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b)
世界人口迁移现状: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迁出地 迁入地
•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
3、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3、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题 人口老龄化
影响
劳动力不足;
/面临的问题 社会保障压力大;
国防兵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教育压力大; 就业压力大
措施
适度鼓励生育; 吸纳移民;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主要类型
城市到城市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 移,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该迁移类型属于 (国际或国内)人口迁移。
7、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a)
人口迁移——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
国际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迁移
农村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 与环境-复习课件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读图时注意单位刻度,填空时注意单位。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
经济基础 战争
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影
自然灾害
响
因 素
人口政策
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目的:务工和经商(经济因素)
9、世界及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b)
世界人口迁移现状: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迁出地 迁入地
• ①历史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
3、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地区(b)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3、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典型分布题 人口老龄化
影响
劳动力不足;
/面临的问题 社会保障压力大;
国防兵力不足
人口增长过快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教育压力大; 就业压力大
措施
适度鼓励生育; 吸纳移民;
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主要类型
城市到城市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 移,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分,该迁移类型属于 (国际或国内)人口迁移。
7、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a)
人口迁移—— 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
国际迁移: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迁移
农村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 城市到农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 与环境-复习课件
1、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a)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读图时注意单位刻度,填空时注意单位。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b)
经济基础 战争
经济发达程度 文化教育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妇女就业状况
影
自然灾害
响
因 素
人口政策
婚姻生育观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目的:务工和经商(经济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易错点提醒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 件的改善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2013·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综合练习一)下表为“2010 年印 度、赞比亚、美国、德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表, 回答(1)~(2)题。 国家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① ② ③ ④ 14 8 23 45 9 10 7 20
自主核对 一、1.“J”形 二、 原始 代 低 技术 发达 采集 高 狩猎 奴隶 高 2.出生率 资本主义 极低 手工劳动 高 死亡率 3.生产力 20 世纪 50 年 低 高 低
18 世纪中期 高 较低 高
生产力
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
生育观念 思考:不赞同,发达国家和欧洲的人口死亡率都较高。主
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老年人所 占的比例较大,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比较
(
)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图示城市 2010 年 60 岁以上老人达 0.25 百万人左右,大致占总人口的 12.5%,而 60 岁以上老人大于 10.0%即为老龄化。图中显示该市青少年人口数目基本不变, 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劳动人口数量持续大量增加,说明 有大量人口迁入。第(2)题,应对老龄化,应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大量人口迁入,需要拓展就业渠道。
高—低—高 模式(过渡型) ______出生
低—低—低 模式(现代型) ______出生 率、低死亡 率、______ 自然增长率
率、______死 率、______死 亡率、______ 亡率、______ 的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 以_____、 原 因 经济为 主,生 产力水平 极为低下
二、人口问题 当今世界主要存在两大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 老龄化。这两种人口问题具有不同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主 要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 快。
归纳总结
分析人口增长快慢原因的思路
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都能促进人口的增 长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分析原因的思路如下: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______社 会、封建 ____社会 社会和 ________ 社会初期
高—低—高 模式(过渡型) 发达国家自
低—低—低 模式(现代型)
社 会 时 期
________到19 世纪末20世纪 初;发展中国 家从______至 今
目前世界主 要________ 国家
高—高—低模式 原始型 基 本 特 点 ____出生 率、____ 死亡率、 的自 然增长率 传统型 ______出生
高—低—高
低—低—低模式 (现代型) 现代科学知识普 及,______进 步,人类生活和 文化水平提升, ______和生育行 为变化
传统型 模式(过渡型) 产业革命使 ______水平提 高,______事 业发展,粮食 增产等
以____ 为基础 的自然 经济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模式逐渐向“低 —低—低”模式转变。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低 —低—低”模式。所以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都很低。你赞同这 种说法吗?
(1)表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A.美国、德国、赞比亚、印度 B.德国、美国、印度、赞比亚 C.美国、德国、印度、赞比亚 D.德国、赞比亚、美国、印度
(
)
(2)四国中
(
)
A.①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 B.②国的劳动力资源短缺 C.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D.④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表中②国人口呈负增长,为选项中的德 国,④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最高,为选项中的赞比亚。 对比选项可知正确答案为C。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① 为美国,②为德国,③为印度,④为赞比亚,人口老龄化最 严重的是德国,该国劳动力最短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赞 比亚,基于该国人口总数较少,故人口增长数量并不是最多 的。
易错点提醒 人口数量的多或少,增长速度的快或慢,并不一定会出 现人口问题。事实上,只有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 境不相协调时才会出现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范畴很广,除 人口数量、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协调外,还有人口年龄结构失 调、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等都属于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
(2013· 扬州中学第二学期质检 )读“ 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 变化图”,回答(1)~(2)题。
高,但是分年龄组死亡率仍然小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而 可以看出影响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 卫生条件等,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也 不可忽视。
高频考点梳理
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差异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差异 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和低自然增长率的“高—高—低”模式向高出生率、低死亡 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高—低—高”模式,继而向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三低”模式逐步过渡。
走向高考· 地理
湘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
考试大纲解读
图表技能培养 方法警示探究
基础知识整合
课堂同步演练
高频考点梳理
限时强化考纲解读 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地
1.人口增 长模式
区差异;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 特点及地区分布; 理解我国人口增长模 式的转变及现阶段的人口政策
2.人口构 成与人口 问题
掌握人口年龄构成图的判读; 理解世界 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问题的成因、 后果 及对策
基础知识整合
一、人口增长 1.历史轨迹:在世界人口增长图中,表现为一条 ________曲线。 2.数据表现: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 ________与________相减的得数。 3.影响因素:________的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增长的 决定性因素。
(1)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 外来人口数量多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 ③劳动力不足 ④
②人口素质低
(2)该市应对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①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 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①② C. ③④ B.②④ D.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