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合集下载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通用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通用5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通用5篇)《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通用5篇)评课稿通过评课优秀案例,对老师们学习理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通用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嘉宾们:大家好!下面我对罗柱森老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罗柱森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罗柱森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罗柱森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罗柱森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精选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1)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情,学生说出了痛苦、难过、愤恨……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我们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了,在这之前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2——4自然段时带领学生追忆昔日的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教学中刘老师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凭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再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孩子们在7个“有”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宏伟(2)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无比自豪的感情,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尊敬的领导、老师们:我很荣幸能够参加XXX的这节课,她以情感为主线,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美和毁灭的区别。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XXX在课堂开始时,通过朗读XXX的文字,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美。

她引导我们抓住课文的2-4自然段,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五自然段,让我们体验“毁得让人心碎”的感觉。

通过把爱与恨、美与毁融合在一起,XXX成功地营造了整个课堂的氛围。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在初读课文后,XXX引导我们走进文本,再读文本,读出课文的情感。

她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让我们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我们感受到圆明园的宏伟和美丽。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XXX充满激情的朗读,我们在脑海中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感受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的瑰宝,从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自豪。

3、拓展阅读、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XXX通过对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的动词和重点词的理解和反复朗读,让我们更加了解侵略者的贪婪、无耻、野蛮和可恨。

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后,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悲痛和愤怒,增强了我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拓展延伸,宣泄情感XXX让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圆明园毁灭的感受,让我们宣泄出内心的情感。

这样的延伸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和稳定。

总的来说,XXX的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和毁灭的区别,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谢谢XXX的精彩授课!在回忆起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同时,我们也目睹了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这种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骄傲与悲愤的情感反差,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XXX让他们将思绪流泻于笔端,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情感目标,而且也非常适合时间有限的情况。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导读: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小编整理了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希望能绑带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刚才,我听了吴红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深有感触。

吴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个人认为吴老师这堂课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中,吴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

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吴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快速浏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一篇:圆明园的历史与特点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大规模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桥街西北方向,始建于18世纪中叶。

圆明园占地面积达3,500亩,是清朝兴建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景观之奇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这座辉煌的皇家园林却在19世纪末被火烧毁,至今仅剩下一些废墟,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建造始于乾隆时期,历时近150年才完成。

整个园林分为三个景区:前、中、后三园。

前园主要围绕着昆明湖展开,湖面长近3千米,风景秀丽。

中园是圆明园的重要景区之一,其中头发亭、玉潭桥、山花烟柳、炮台等都是园林中的著名景点。

后园是圆明园规模最大的园区,其中有望京山、长春山、万春亭、建福宫等景点。

圆明园的建筑群以中式园林建筑为主,以宫殿、亭台、轩榭、廊桥、果树、奇石等装饰物为辅。

园内的建筑艺术精湛,独具特色,并融合了中西文明的元素。

“一园半山水,半山水一幅画,一幅画一派宫廷建筑”,圆明园的布局刊定了倚山傍水的风格。

圆明园是清朝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

然而,在19世纪末,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使圆明园成为废墟,其壮丽巍峨的宫殿、精美绝伦的雕刻、优美秀丽的园林都被毁于一旦,人们才深深地认识到圆明园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痛心和遗憾的一页。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盟军不惜烧杀抢掠,对北京城、颐和园和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进行了残忍的破坏。

据记载,当时英法联军的一批士兵被派去圆明园打猎。

他们带着火炬和火油,烧毁了很多古物建筑和园林,包括翠濠、智慧海、昆明湖周围的建筑、游船和人工山水、廊桥、玉佛宫、台基、城墙等。

其中,为清朝皇帝用来欣赏江山美景的重要建筑——九龙壁和大量的瓷砖和石头,被英军拆下带回国内公开拍卖,让圆明园雕栏玉砌、壮丽奇妙的风貌消失于世。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评课记录
课程名称: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听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过程。

3. 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圆明园的建造历史、规模和特色。

3. 分析: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包括战争、侵略等。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教师表现
1. 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讲解清晰。

2.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四、学生表现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活跃。

2. 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效果
1. 学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有了清晰的认识。

2. 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六、建议
1. 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结合实际的听课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推荐下载】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
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过渡自然、巧妙
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1860年10月19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

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幺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
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二、课堂媒介的使用恰到好处
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
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
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
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范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范文

高老师的《》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
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
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

”这时老师慢
慢擦去了这部分的板书,接着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把板书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

这样流动的板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

此时,再去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谓是“水到渠自成”,把“语文”“人文”“训练”糅合得浑然一体。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感觉教师准备得十分充分,语言也富有激情,上得比较投入,但是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没能让学生更多的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入情入境。

以往,我也遇到过的问题,看来,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共同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优缺点及建议一、优点:1. 结构合理:文章采用了清晰的段落结构和适当的标题,使得内容逻辑清晰,易于阅读。

2. 语言流畅:句式流畅,词汇丰富多样,表达准确,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3. 准确无误:文章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了准确的描述,避免了歧义和误导的信息。

4. 人文视角:文章从人类的视角出发,刻画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并富有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叙述。

二、缺点:1. 内容重复:文章中存在一些内容的重复出现,对于同一观点或论述重复了表达,需要进行修改。

2. 图像依赖:文章中使用了一些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这些语句应该避免使用,以提高文章的自然度和流畅度。

3. 自我介绍过多:文章中过多的自我介绍,使得读者感到冗杂,建议减少自我介绍的内容。

4. 网络地址插入:文章中存在一些网络地址的插入,这些插入应该避免,以确保文章的纯文本形式。

5. 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文章中不得包含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应该避免使用这些内容。

三、建议:1. 修改重复内容:对于文章中重复出现的内容,可以进行删除或进行适当修改,以保持文章的独一性。

2. 替换图像依赖语句:将文章中依赖图像的语句替换为更加准确和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流畅度。

3. 精简自我介绍:减少文章中自我介绍的内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专注于文章的主题。

4. 删除网络地址插入:将文章中的网络地址插入删除,以确保文章的纯文本形式。

5. 删除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删除文章中的数学公式或计算公式,以避免使用这些内容。

总结:通过对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进行优缺点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可以使得文章更加符合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要保持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内容准确无误,并且要避免重复、图像依赖、自我介绍过多等问题,以提高文章的质量和可读性。

同时,文章要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富有情感,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避免让读者感觉像机器生成的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标题: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教师语言引言:圆明园,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皇家园林,曾经被赞誉为“万园之园、园中之王”。

然而,它也历经沧桑,在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疯狂破坏和掠夺。

本评课稿将从教师语言的角度,分析圆明园的毁灭并进行评价。

一、教师语言的力量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其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知识和价值观。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历史事实,明确传达情感,使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二、圆明园的毁灭概述184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其中圆明园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之一。

英法联军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掠夺,将园内珍贵文物、艺术品和建筑毁于一旦。

圆明园的毁灭彻底打破了中国人民的心灵,被视为对中国尊严和文化的重大侮辱。

三、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1.客观、准确的语言描述教师应当客观准确地描述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基于史实讲述从英法联军入侵到对园内文物的掠夺和建筑的破坏的连续事件。

同时,语言的运用应当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惨烈和震撼。

2.注重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教师应当通过合适的语言表达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可以采用生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园内文物和建筑遭受到的摧残和亵渎。

3.尊重历史、引发对侵略者的审视教师的语言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同时引导学生审视侵略者的行为。

通过对侵略者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侵略者对中国的挑衅和侮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评价1.对侵略者的谴责教师语言中应当包含对侵略者的谴责,使学生对侵略者的行为表示愤怒和不满。

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激发学生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尊严的意识。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

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

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

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精选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精选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精选评课稿贺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贺老师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教学设计,富有创意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末导入,接着老师抓住2、3、4自然的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最后回到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交融,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二、走进文本,再读文本,读出其情贺老师注重课内外整合,注重以读为主。

如:在学习3、4、5自然段时,老师抓住重点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展开教学。

他从点上进行深入引导,老师问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建筑宏伟?” 学生罗列了几个方面之后,老师又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找一找“写圆明园建筑宏伟的句子共用了几个‘有’?” 学生在读中感受圆明园的宏伟之处。

同时,老师又补充课外资料,并出示“金碧辉煌的殿堂、亭台楼阁”等图片。

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此时学生圆明园的辉煌之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新颖处:指一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画面,体会圆明园的美景。

下面我对这节课谈谈不成熟的看法:加强对比,突出“恨”在本课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陶醉在对圆明园的爱之中,更重要的是要“以爱激恨”,要突出“恨”。

对于“恨”这一部分的教学还要浓彩重抹,深入挖掘,从而激起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评课下面是听课老师对我这节课看法。

李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李老师那充满激情的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都让我深感佩服。

这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李老师这节课非常成功,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前准备充分常言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虽然这句话对于我们教师上课来说,好像有点儿夸张,但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准备,要上好一节课,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这节课中李老师信手拈来的教学语言,以及圆明园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可以看出:上这节课前,李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查阅大量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学生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搜集有关圆明园的的资料,熟读课文,尤其是介绍圆明园昔日辉煌的第3、4自然段,学生可以说已经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读、学生接读、还有按课文内容填空等环节都进行得非常流畅。

二、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巧妙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李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为:识记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能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选编的意图,完全符合新大纲的要求,准确合理。

三、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李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李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

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四、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深沉,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课文。

今天有幸聆听了授课教师姓名老师的这堂课,感受颇深。

一、成功之处(一)情境创设,激发情感在导入环节,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视频,那美轮美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园林景观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圆明园之中。

这种情境创设,为后续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伤痛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注重朗读,以读促悟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特别是在讲到圆明园毁灭的部分,老师让学生带着沉痛的心情去读,学生们的朗读声中充满了悲愤,很好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三)巧妙引导,突破重难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圆明园的辉煌以及它毁灭的巨大损失。

授课教师姓名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来理解课文。

比如,在讲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老师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等词语,想象圆明园的美景。

在讲到圆明园的文物时,老师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如“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文物的珍贵和丰富。

通过这些巧妙的引导,学生们对课文的重难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在课堂的结尾,授课教师姓名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进行了拓展延伸。

老师让学生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要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强大;有的说要爱护文物,不随意破坏。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仅升华了主题,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不足之处(一)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圆明园的辉煌部分时,授课教师姓名老师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讲解圆明园毁灭的部分有些仓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那种沉痛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范本模板】

圆明园的毁灭 评课稿【范本模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辛霞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诵读,在反复品读,颠倒句式等方式中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控诉侵略者的无耻行径,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一、情感贯穿,收获美感一开课,辛老师情感铺垫,对“圆明园”简单的诠释,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大门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追忆昔日辉煌景观,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感悟原来的文本上,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视野。

整堂课,教师通过建筑对称、语言变化、词语串联等方法带给同学们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一堂课,目标集中,情感凸显,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美,老师教得温和自然,不乏亲切之感,一切的完美结合,美得只剩下心醉.二、方式多样,积累言语辛老师整堂课通过触摸词语,抓“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理解圆明园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涵咏,体会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等特点。

特让人有感受学习第三自然段,块面清晰,朗读中发现文中段落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建筑对称(可改为语言对称)、语言变化、在“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发现词语串联的特点,加之品读、想象、填空等多样的形式,积累了第三自然段那优美的语言。

三、抓重点词,体会感情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圆明园的绝美,激发心中的情感,教师运用了煽情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了圆明园,走进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宏伟建筑"以及“珍贵文物”.特别是对文中的六个“有”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进行了反复诵读,并借助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珍贵文物,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通用7篇)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编写评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篇1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

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

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

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

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

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与总结
成功经验总结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足之处剖析
教学内容不够深 入,需要进一步 拓展和深化
教学方法单一,缺 乏多样性,需要尝 试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互动不够充 分,需要加强师 生之间的互动
课程背景介绍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
评课说课稿的目的和意义
促进教师专业发 展:通过评课说 课,教师可以反 思自己的教学实 践,发现教学中 的问题,提高教 学水平。
促进学生学习: 通过评课说课, 教师可以了解学 生的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校发展: 通过评课说课, 学校可以了解教 师的教学情况, 为学校的发展提 供参考。
添加副标题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说课稿一 等奖教学反思点评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教学内容分析
05 教学效果评价
07 教学反思与总结
02 引言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06 教学特色与创新点
08 结语
添加章节标题
引言
课程背景介绍
圆明园的毁灭背景
评课说课稿的目的和意义
一等奖教学反思点评的内 容和要求
学生掌握情况评估
学生对圆明园 的历史背景和 价值有更深入
的理解
学生能够清晰 地阐述圆明园 的毁灭原因和
影响
学生对相关历 史事件和人物 有更全面的认

学生对相关历 史事件和人物 有更全面的认

教学效果反思与改进建议
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对圆明园的毁 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清晰地 阐述历史背景和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式的名师课堂——课堂观察与评价:《圆明园的毁灭》引言背景: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

她首创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刮起一阵狂潮。

《圆明园的毁灭》是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又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对我而言,窦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即第21课。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环节及教学时间分配窦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的时候,对教材的安排主要以学生的思路为主,跳跃式讲解。

该课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如表1-1。

表1-1:《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图1-2: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饼图从表1-1和图1-2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窦老师强调学生的朗读。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表达环节除了回答问题就是朗读课文,初读和精读一共所占的比例为84%。

在课后阅读窦老师编写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中,我发现窦老师这么做的原因,“读架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互碰,交流提高的平台。

”1“朗读是每个人自我感受的外化,书法的是自我真实的情感,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了‘朗读的主人’,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

”2二是窦老师将生字词等疏通性的问题与初读课文相结合。

在初读课文之时,同学们就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

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

”3初读的时间占38.76%为下文的升华做好铺垫。

三是窦老师有一个资料补充的环节,所占时间为精读部分的16.7%,这节阅读课是以朗读为主,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求阅读者能够对语言所描绘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

而课外资料的补充与分享可以获得这种把握,然后通过朗读感悟。

四是窦老师每结束一个环节,都会进行总结。

虽然每次总结的时间不超过两分钟,回顾刚刚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第二次机会。

二、知识结构与教学顺序通过对整节课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分析,揭示该课中语文任务所涉及的知识顺序与结构。

从图2-1可以发现窦老师的知识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从模糊到清晰,层层递进。

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中,同学们对圆明园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是停留在对图片和课外知识的印象上。

接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近圆明园,掌握“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字词描绘的圆明园。

最后精读课文,走进圆明园,画出一系列关联词,如“有……还有……”、“有……也有……还有……”等,了解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奢华惊人、景点1《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162《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18众多和藏品丰富。

第二,从整体到局部,有详有略。

这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课时,基础在于字词的掌握,难点在与体会圆明园的布局、建筑形态和园中的奇珍异宝。

窦老师就是从这两块主体出发,对局部内容的详略做了妥善安排。

对于前者,她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积累好词上,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不再是难题,丰富自己的词汇更为重要。

后者,主要花时间在体会圆明园的建筑形态上,详略得当。

图2-1:知识结构图三、师生问答分析表3-1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堂问答行为类别频率百分比提出问题的类型1、常规管理性问题2、机械性问题3、记忆性问题4、推理性问题5、创造性问题6、批判性问题0785350.00%25.00%28.57%17.86%10.71%17.86%回答方式1、问前先点名2、问后让学生齐答(或自发回答)2106.67%33.33%3、问后叫举手者答4、问后未举手者答5、问后不答(或教师自答) 12640.00%0.00%20.00%停顿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2、提问后,适当停顿3秒以上,学生未出现不投入状态3、提问后,停顿过长,学生出现不投入状态21195.45%4.55%0.00%学生回答的类型1、无回答2、机械判断是否3、认知记忆性回答4、推理性回答5、创造评价性回答47155810.26%17.95%38.46%12.82%20.51%教师理答方式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3、不停顿提出其他问题或继续演讲4、重复问题或学生答案5、追问、沿着学生的答案演讲或解释6、等待数秒后提出辅助性问题7、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8、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理由42134219.09%0.00%0.00%4.55%29.55%9.09%47.72%0.00%本节课中窦老师共提了28个问题(表3-1),学生没有提出一个问题。

对该节课的问答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窦老师提问类型多样。

机械性问题和记忆性问题之和占了半数以上,但常规管理性问题为0。

其中机械性问题(25.00%)不是单纯的是与否的问题,而是要经过思考的好不好,可不可以等带有判断意味的问题,而记忆性问题则是对上文的梳理,对知识的回顾,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还有从图3-2可以看出,问题的分布还是比较均匀的,有难有易,有创造性的,也有固定思维的。

图3-2 问题类型饼图图3-3 回答类型饼图二、学生回答类型多样。

学生在窦老师的问题的引导下,回答类型也十分多样。

这样的课堂问答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用不同角度来组织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评价性的回答,主要回答读课文的同学读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

这种评价性回答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倾听同学的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字词的准确度、是否有感情、语速快慢等方面来评价同学。

我记得有几个学生在自评自己的朗读,认为自己读得不错。

就像窦老师在日记里写的一样“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赏识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那么,不仅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仅的财富。

”4所以,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加是生命的课堂。

图3-4 教师理答类型柱状图三、理答以鼓励和追问解释为主。

如图3-4所示,窦老师在理答方式上有较多追问和解释,也有部分提出辅助性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所以商友敬老师就认为“窦桂梅上课的优点正在于他善于捕捉实际,让学生之间去拓展其思维的空间,之间去组织语言的表达方式,他的许多成功闪光之处,往往发端于此。

”对学生进一步提问,其实是营造了一种平等交流沟通的方式,让学生有主动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听老师一味地传递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第一种很明显的理答方式是鼓励。

窦老师说,“教育有一条简单明智的真理,那就是你向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要同时提出十条鼓励。

”5的确,每个孩子都是需要鼓励与表扬的,而机械的微笑与夸赞不是孩子需要的鼓励。

不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用“真好,你说的不错。

”来表扬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的。

首先,要用心去倾听孩子们想表达什么,这样才能用心去表扬学生的回答的态度以及回答的观点。

出现老师不理学生回答的情况,对学生的表达是一种间接的否定。

同时,我们也看到,窦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可能是因为这是第一课时,我们探究的问题比较简单,还没有4《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2到咬文嚼字的时候。

不过我个人认为就因为问题简单,所以要给儿童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四、提问后,基本上停顿时间不足3秒。

每当窦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下面的学生都高高举起自己的双手表示要回答这个问题。

体现了当时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也表现出学生上课认真地投入积极的思考。

也许有人可能会觉得,停顿不足3秒是因为问题简单的原因。

我同意这个观点,同时我补充一个观点就是老师提问的艺术。

老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有效提问,将困难的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是回答迅速的原因。

本堂课唯一一个停顿3秒以上的问题,窦老师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解决了。

那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只是老师在表述问题的时候不够清楚。

然而当窦老师在自答的时候,同学们也能回应老师说出答案。

师:所以这里面的“象征着”实际上就是? 学生沉默。

师:就是什么意思? 学生继续沉默师:就是把生活中的引入带圆明园里,来表示热闹的买卖街。

四、课堂互动分析图4-1 课堂互动类型饼图 图4-2 各互动类型所占比例柱状图附:互动类型代号从图4-1和图4-2可以直观发现,本节课的一半时间以上是以学生为主导,倾向学生主导中立倾向教师主导1、教师接纳学生行为 6、静止或疑惑、暂时停顿或不解 8、学生按教师要求表述或答问2、教师赞许学生行为 9、教师演讲3、教师接受学生观念 7、教师问学生问题10、教师指示或命令 4、学生主动表达观点或提问 11、假使批评或维护权威 5、学生练习或思考教师主导次之,中立情况最少。

各项互动则以4(学生主动表达观点或提问)、5(学生练习或思考)、7(教师问学生问题)和9(教师演讲)为主。

这样的课堂师生配合十分默契,不是只有一方在唱独角戏,而是双方互相沟通、互相推进的一个过程。

窦老师的课堂是一个对话式的课堂,老师问罢学生答,学生答毕同学评。

下面将3大类型提取仔细分析:一、倾向学生主导型图4-3 学生主导互动柱状图图4-4 学生主动表达观点或提问折线图图4-5 学生练习或思考折线图学生主导型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表达观点或提问和学生练习或思考。

通过折线图4-4和图4-5,我们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即学生主动表达观点或提问主要集中在课堂的后半段时间;而学生练习或思考主要集中在课堂的前半段时间。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因为前半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梳理课文,这里的练习是学生跟着老师疏通生字词。

而后半段时间,同学主要是回答老师提出的关于圆明园的问题。

如果将二者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一直是活跃的主体。

窦老师说,“要充分相信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学,主动悟。

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理解能力,要引导学生以诵读原文为主线,对语言与文化信息的提供者的立场、观点的尊重与理解,尽可能准确弄懂,接近愿意。

”6二、中立型教师问学生问题是中立互动的主要情况,教师在课堂中间偏后的时间里,问题明显增多,形成三个小高峰。

因为当时进入“走进圆明园”的阶段,引导学生自己去了解圆明园。

老师提问的语句,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聊聊,这样的聊天情境为同学创设了一个平等的平台。

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有表达的欲望。

图4-6 中立互动分析三、倾向教师主导型图4-7 教师主导互动百分比柱状图如图4-7所示,教师主导型大部分时间是教师演讲和教师指示或命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