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初中数学微课典型案例.docx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1. 背景及分析1.1 教材内容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整式的混合运算》1.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但面对复杂的混合运算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正确把握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1.3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2. 教学过程2.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某商店举行打折活动,一件原价为200元的商品,先打8折,再减去50元,最后再打9折,请问最后的价格是多少?2.2 探究新知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关键。
2.3 课堂讲解1.讲解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2.通过例题展示解题步骤和技巧;3.强调注意事项和易错点。
2.4 练习巩固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2.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3.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讲解清晰明了,练习巩固环节及时检验学习效果,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引导。
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练习反馈和课后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法则,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上述一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示例,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您提供更多相关内容。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1. 设计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范文
教案标题: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优秀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电线杆、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
些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判断哪些三角形是相似的,并运用性质解决
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教案目标本微课旨在通过数学微课教学的方式,帮助初中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相关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直线的性质和分类3.角的定义和分类4.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直线的性质和分类3.能够定义和分类角4.理解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认识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兴趣和思考。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发问,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2.通过实际例子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步骤三:性质探究1.分别引入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交流,整理总结这些性质,建立学生对性质的清晰认识。
步骤四:分类与演练1.基于已学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对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
2.利用具体的题目和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演练,巩固他们对分类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步骤五: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方式应用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工具1.教学PPT:用于呈现概念和性质的图示和例子。
2.黑板和粉笔:用于学生的思维导图和总结整理。
3.练习册和作业:用于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活动,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反馈:通过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本次微课的反应和收获。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微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
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15篇)初中数学教案案例模板范文篇1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
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_2+b_+c=0(a≠0)的根_1、_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_1、_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
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
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_+b_+c=0(a≠0)的两根是_1,_2,那么_1+_2=,_1_2=。
问题6.在方程a_+b_+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 c≥0时,_1+_2=,_1_2=。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关于初中数学中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
在七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平面几何,而面积计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案例,旨在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面积计算:通过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矩形面积计算:直接教授矩形面积公式,并通过实例练习加以巩固。
(3)圆形面积计算:利用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形面积公式。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地块、窗户、盘子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讲解:结合图形和公式,详细讲解三角形、矩形、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利用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4)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为核心,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微课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掌握方程的解法;(2)学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解法。
2.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解出方程。
四、教学准备:1. 微课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实例、相关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微课导入视频,展示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新授(1)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2)结合实例,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3)展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3.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拓展延伸(1)展示更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自主探究;(2)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总结解题思路。
5.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和解法;(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反思:1. 评价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 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类似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生活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实例,进行分析和解答。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2. 能够运用……(具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2. ……(二)教学难点:1. ……2.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微课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利用微课资源,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点;2. 学生观看微课,跟随教师讲解,巩固所学知识;3. 教师针对微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四)总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2.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六、教学资源1. 微课视频:……2. 课堂练习题:……3. 课后作业:……注:以上为初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掌握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 - 能够正确求解平方数的算式; - 发现平方数之间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求解平方数算式;•教学难点:平方数之间的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学生练习册。
•教学材料: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的PPT。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讲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平方数是什么,例如:小明有一块正方形的土地,每边长为3米,那么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让其认识到正方形的面积即是边长的平方,即3米 *3米 = 9平方米。
那么9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一个平方数。
步骤二:探究1.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更多的平方数例子,并记录在白板上。
2.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结果,讲师梳理整理,展示在课件上。
3.引导学生总结平方数的特点,例如:平方数都是某个数值的平方,平方数的单位是面积单位等。
并记录在白板上。
步骤三:引入平方数的性质1.利用PPT展示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具体包括平方数是自然数的平方、相邻平方数的差、平方数的个位数等内容。
2.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说明平方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四:练习1.发放学生练习册,并布置若干练习题,包括计算平方数、判断是否为平方数、填空等。
2.讲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回答疑问。
步骤五:拓展1.讲师用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拓展平方数的应用,例如:一个方形花坛占地面积是36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米?2.学生进行思考并作答,讲师带领学生讨论并给出解答。
步骤六:总结1.讲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包括平方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学生在学习笔记本上完成本节课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记录它们可能的平方数特性。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的关系;3.运用概率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重点1.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3.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本微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概率的计算方法;3.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4.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概率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出概率的概念,如投掷骰子的问题。
(2) 解释概率的定义解释概率的定义:“某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举例说明。
(3) 讲解概率的基本性质介绍概率的基本性质,如非负性、规范性和可加性,并给出相关的例子。
2. 概率的计算方法(1) 事件发生的方式讲解事件发生的方式,如随机实验和等可能性实验。
(2) 计算概率的方法介绍计算概率的方法,包括频率法和几何法,并通过示例演示。
3. 概率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关系(1) 概率与可能性的区别与联系对比概率和可能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
(2) 运用事件的可能性进行概率计算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计算概率。
4. 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1) 实际问题的引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如抽奖、扔硬币等。
(2) 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将概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举例和示范来讲解概念和计算方法;2.互动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解答。
六、教学资源1.投影仪2.骰子3.黑板/白板和粉笔/白板笔七、教学评价1.随堂小测:通过出题测验学生对概率的理解程度;2.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阅读课外参考书籍,拓宽概率知识。
以上是初中数学微课教案的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概率解决实际问题。
原创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原创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学生应能够: 1. 理解数与代数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代数解决问题;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能够正确列方程并解答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数与代数的关系; 2.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难点: 1.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表达式; 2. 理解方程组概念并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代数”一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关系。
步骤二:知识讲解1.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代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表达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步骤三:一元一次方程组1.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讲解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场景,并进行相关练习。
步骤四:巩固练习1.给学生分发练习题,并在黑板上出示部分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题。
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答案。
步骤五:拓展延伸1.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解决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评价1.在课堂练习中,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答案,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结合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作业,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微课注重将代数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概念和解题方法,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但在评价环节,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学生,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典型案例
初中数学典型案例话说小明是个超级动漫迷,有一天他去逛动漫周边店。
他看中了一个超酷的手办,这个手办的价格可有点神秘呢。
老板告诉他,如果他在店里办一张会员卡,这个手办就能享受八折优惠。
会员卡的办理费用是20元。
小明心里一盘算,他发现如果他买这个手办加上办卡的钱,比直接按原价买这个手办便宜了12元。
这可把小明难住了,这个手办原价到底是多少钱呢?这时候咱们就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啦。
设手办的原价为x元。
那直接买手办就是x元,办卡再买手办呢,就是0.8x + 20元。
根据“办卡买比直接买便宜12元”这个关键信息,我们就能列出方程:x-(0.8x + 20)=12。
然后我们来解这个方程,首先去括号,得到x 0.8x 20 = 12。
接着合并同类项,0.2x 20 = 12。
再把 20移到等号右边,变成0.2x = 12 + 20,也就是0.2x = 32。
最后两边同时除以0.2,算出x = 160元。
你看,一元一次方程就像一个小侦探,轻松地就把这个手办的原价给找出来了。
这就是初中数学在生活中的有趣应用,让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呢。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花坛。
园丁老张可头疼这个花坛了,为啥呢?因为他想知道这个花坛的斜边长度,这样他好去准备围栏。
他只知道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一条直角边是3米,另一条是4米。
这时候勾股定理就闪亮登场啦。
勾股定理说的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我们设斜边为c米,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 3米和b = 4米。
那根据勾股定理就是a² + b² = c²,也就是3²+4² = c²。
3²等于9,4²等于16,所以9 + 16 = c²,也就是25 = c²。
那c就等于5米啦(因为边长不能是负数,所以舍去 5)。
老张这下就知道要准备5米长的围栏来围住斜边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简介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微课教学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初中数学的微课教案范例,帮助教师设计高质量的微课内容。
本教案主要针对七年级上册的数学内容,包括整数相关知识点和乘方运算。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整数的定义,并能进行正整数和负整数的加减运算•能够掌握乘方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乘方运算•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整数和乘方的知识教学内容整数的定义与运算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关系。
通过讲解整数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
接着,介绍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他们对整数运算规则的掌握。
乘方的概念和运算乘方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式,它表示一个数的多次相乘。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方的概念。
然后,介绍乘方的运算规则,包括整数指数和分数指数的情况。
通过实例演示乘方运算的步骤和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乘方运算的技能。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整数和乘方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讨论海拔高度的正负表示、气温变化的整数表示等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提问:“你有没有想过0以下的数是什么?”2.教学整数的定义: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整数的概念和定义。
3.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依次介绍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演示具体步骤。
4.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整数的加减运算知识。
5.导入乘方的概念: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乘方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乘方的含义。
6.乘方的运算:介绍乘方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实例演示具体的计算步骤。
7.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乘方运算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一、案例实施背景本节课在一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五、案例教学用具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六、案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
中学初一数学学习教学学习案例.docx
初一数学教学案例课题:平行线的判定(第 2 课时)单位:双石铺中学姓名:王金茂一、教学内容本节选自人教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5、2 平行线的判定二、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平行线判定(3)的推导和公式在实际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平行线是初中几何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平行线的判定又是平行线中的一大主干,一方面是对两条直线平行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公式的推导是初中几何中运用推理方法得出结论的开端,通过对判定方法的学习对学生今后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有很大好处。
2、平行线的判定是后继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证明两条直线平行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平行线的性质等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结论的得出与推导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的模式。
(二)学生分析与教法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严格按照“六步实效教学流程”中的组间、组内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教师及时点拔。
三)学习任务分析“平行线的判定”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
为了使“熟练掌握”,一方面要正确理解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是正确理解判定方法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
另一方面,通过把结论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来达到熟练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例如:|3|=3|+7|=7
|-3|=3,|-2.3|=2.3
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你从学校到家中和从家中到学校行走的路线,它们行走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
由上问题可知,10到原点的距离与 -10到原点的距离都为10,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人Fra bibliotek版七年级(上)数学
第一章1.2.4《绝对值》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单位名称:杭六中 姓名 :杨 瑞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
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1.5 ,0 ,2 ,-3 ,3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记作;
3.∣24∣= ∣—3.1∣= ∣0∣=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
2.判断: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2 ,则这数是2 。
(2)|5|=|-5|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