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典型案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6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6篇教学案例简称教案,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6篇,欢迎品鉴!【篇一】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
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
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
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
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
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初中数学微课专题 盈不足问题
阶梯计费问题
1.某居民区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实行的阶梯式计量水价分为三级(如表所示)
月用水量水价(元/吨)
第1级20吨以下(含20吨) 1.65
第2级20吨﹣30吨(含30吨) 2.48
第3级30吨以上 3.30
例:若某川户2017年6月份的用水量为35吨,按三级计算则应交水费为
20×1.65+(30﹣20)×2.48+(35﹣30)×3.30=74.3(元)
(1)如果小东家2017年7月份的用水量为20吨,则需交水费多少元?
(2)如果小明家2017年7月份的用水量为m吨,水价要按两级计算,则小明家该月应交水费多少元?《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并化简)
(3)若林安家2017年7月份应缴水费87.5元,则该户人家7月份用水多少吨?
2.某市电力部门对一般照明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收费,具体收费标准如下:第一档:月用电量不超过240度的部分的电价为每度0.6元;
第二档:月用电量超过240度但不超过400度部分的电价为每度0.65元;
第三档:月用电量超过400度的部分的电价为每度0.9元.
(1)已知老王家去年5月份的用电量为380度,则老王家5月份应交电费 元;
(2)若去年6月份老王家用电的平均电价为0.70元,求老王家去年6月份的用电量;
(3)已知老王家去年7、8月份的用电量共500度(7月份的用电量少于8月份的用电量),两个月的总电价是303元,求老王家7、8月的用电量分别是多少?
第1页(共1页)。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50篇案例1:整数运算应用问题描述:小明乘以一个整数后得到的结果是-30,如果小明除以这个整数,商是-6。
请问这个整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整数为x,根据题意可以建立如下方程:x * (-30) = -6。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整数x的值。
案例2:解一元一次方程问题描述:有一辆火车从A地出发,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向B 地行驶。
另外一辆从B地出发,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A地行驶。
两车相遇时,两地相距1200公里,则两车分别行驶多长时间?解决思路:假设两车相遇所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利用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可以建立方程:60t + 80t = 1200。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时间t的值。
案例3: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5,公差是2,求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解决思路: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以得到这个数列的前10项和。
案例4: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8cm,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决思路: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5:平方根运算问题描述:求解方程x^2 = 16的解。
解决思路:通过开平方的运算,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6:倍数关系问题描述:某个数的13倍再加上5等于123,请问这个数是多少?解决思路:设这个数为x,可以建立如下方程:13x + 5 = 123。
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数x的值。
案例7: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描述:解方程x^2 + 5x - 6 = 0。
解决思路: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案例8:等差数列通项计算问题描述:有一个等差数列,公差是3,第5项是14,求解这个数列的通项。
解决思路: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
案例9:计算百分比问题描述:小明考试得了80分,满分是100分,他的得分占总分的百分之多少?解决思路:通过计算分数所占百分比的方法,可以得到小明的得分在总分中的百分比。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微案例: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是关于初中数学中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设计。
在七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平面几何,而面积计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案例,旨在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面积计算:通过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矩形,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矩形面积计算:直接教授矩形面积公式,并通过实例练习加以巩固。
(3)圆形面积计算:利用圆的半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圆形面积公式。
3.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地块、窗户、盘子等),引导学生认识到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新课讲解:结合图形和公式,详细讲解三角形、矩形、圆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利用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不同图形的面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4)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三、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为核心,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角形全等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节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主题的数学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AAS、HL。
2.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提出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2. 新课讲授(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并举例说明。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SSS、SAS、ASA、AAS、HL等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每组派代表展示证明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证明过程,强调证明方法的选择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解题思路。
(3)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强调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冀教版初中数学微课教案
冀教版初中数学微课教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教学资源,逐渐受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青睐。
冀教版初中数学微课旨在利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微课设计1. 微课主题:冀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圆的概念及性质》2. 微课目标:(1)理解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掌握圆的性质及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微课内容:(1)圆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3)圆的位置关系及运用。
4. 微课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圆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如半径、直径、弧、弦等。
(3)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圆的性质,如圆的对称性、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例题解析:分析并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提出更高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微课制作1. 制作工具:PPT、录屏软件、剪辑软件等。
2. 制作要求:(1)画面清晰,音质清楚;(2)讲解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3)内容简洁明了,逻辑清晰;(4)融入动画、图表等元素,提高学习效果。
四、微课应用1. 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2. 学生在课后可以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3. 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辅助讲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4. 家长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五、反馈与评价1.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对微课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微课的内容和形式;3. 家长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微课的实际作用。
总之,冀教版初中数学微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生数学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本文以“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初中数学实践教学。
二、案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实施1.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全等现象,如:剪纸、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① 小组讨论: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找出其适用条件。
② 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③ 实践应用: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巩固练习,提升能力教师设计一系列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拓展延伸问题,如: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三角形相似等。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练习巩固法:通过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反思(1)注重实践性:将数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以具体的图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公式推导,并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6. 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教学目标:认识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的定义,解题方法及实例演练。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
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有哪些教案是评定一个教师质量好坏的根本,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准备好教案的。
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中数学教学小案例一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
结果得540o。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相反数》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一、发散思维,引出课题老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一条理由,将-4,+3,+4,-3分成两组。
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分组方式,如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将符号相同的放在一组,以及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等等。
二、比较概括,提炼定义老师指出一个数由符号和符号后面的数构成,同学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分法。
将符号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的是一组正数和一组负数;将符号后面的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得到了成对的数,如-4与+4、+3与-3,这些数应该叫什么数呢?同学们回答是相反数。
老师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叫相反数,同学们认为是因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
老师进一步要求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样的两个数叫相反数,同学们回答是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相同的两个数叫相反数。
生8: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只有符号后面的数相同。
师:很好,你挖掘出了言外之义。
有新的关于相反数的定义吗?生9:为什么说“互为相反数”?师:“互”就是“相互”的意思。
例如,+4是-4的相反数,也可以说-4是+4的相反数,即+4与-4互为相反数。
请大家具体解释一下“+3与-3互为相反数”的意思。
生(众):+3是-3的相反数,-3是+3的相反数。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生10:零有没有相反数?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请大家先思考一会,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
生11:因为相反数总是一正一负,而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以零没有相反数。
师:有道理。
那么认为零有相反数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生12:可以写成+和-。
例如,某人做生意不赚也不亏,也可以说赚了元,或说亏了元,即可记作+元和-元,所以+0=-0=0,+的相反数-,的相反数就是。
师:也有道理。
关于特殊的零,课本上特别指出:的相反数是。
口答练: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7,-0.5,2,+1.5.例如,请在数轴上标出表示+4的相反数的点。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画出了表示-4的点)师:请大家判断,表示-4的点位置是否正确?生13:表示距离原点13个单位的数轴上的点,其距离原点的距离分别与距离原点-13个单位的点相等。
初一数学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图形的内在联系,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图形变换中对称性的认识,本案例以“探究图形变换中的对称性”为主题,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称性的概念及其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二、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能够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轴对称图形的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变换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剪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2. 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轴对称图形的模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观察折叠后的结果。
- 学生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 教师讲解轴对称变换的基本方法:将图形沿对称轴折叠,然后将折叠后的图形展开,得到新的图形。
3.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如建筑、家具等,让学生分析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性。
-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别和构造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4.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变换的方法以及应用。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掌握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 - 能够正确求解平方数的算式; - 发现平方数之间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求解平方数算式;•教学难点:平方数之间的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学生练习册。
•教学材料: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的PPT。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讲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平方数是什么,例如:小明有一块正方形的土地,每边长为3米,那么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让其认识到正方形的面积即是边长的平方,即3米 *3米 = 9平方米。
那么9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一个平方数。
步骤二:探究1.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更多的平方数例子,并记录在白板上。
2.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结果,讲师梳理整理,展示在课件上。
3.引导学生总结平方数的特点,例如:平方数都是某个数值的平方,平方数的单位是面积单位等。
并记录在白板上。
步骤三:引入平方数的性质1.利用PPT展示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具体包括平方数是自然数的平方、相邻平方数的差、平方数的个位数等内容。
2.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说明平方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四:练习1.发放学生练习册,并布置若干练习题,包括计算平方数、判断是否为平方数、填空等。
2.讲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回答疑问。
步骤五:拓展1.讲师用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拓展平方数的应用,例如:一个方形花坛占地面积是36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米?2.学生进行思考并作答,讲师带领学生讨论并给出解答。
步骤六:总结1.讲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包括平方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学生在学习笔记本上完成本节课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记录它们可能的平方数特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2.4《绝对值》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单位名称:杭六中 姓名 :杨 瑞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
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
-1.5 ,0 ,2 ,-3 ,3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例如:|3|=3|+7|=7
|-3|=3,|-2.3|=2.3
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5.7∣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记作;
3.∣24∣= ∣—3.1∣= ∣0∣=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课的绝对值是 2 ,则这数是2 。
(2)|5|=|-5|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你从学校到家中和从家中到学校行走的路线,它们行走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
由上问题可知,10到原点的距离与 -10到原点的距离都为10,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