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课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模型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模型微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初中数学中常见模型的概念和性质;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模型概念:几何模型、代数模型、函数模型等;2. 模型性质:模型的特点、适用范围、解题方法等;3. 实际应用: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不同类型数学模型的概念和性质;2. 掌握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不同类型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 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找到合适的模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存在;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授1. 讲解几何模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介绍其性质和特点;2. 讲解代数模型:如一次方程、二次方程、不等式等,介绍其性质和特点;3. 讲解函数模型: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介绍其性质和特点;4. 分析不同类型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堂练习1. 基础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问题;2. 提高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模型问题;3. 实际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际应用:评估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几何模型、代数模型、函数模型等内容的课件;2. 教学视频:收集一些与数学模型相关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观看;3. 实际应用案例:收集一些生活中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供学生参考。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 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全)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全)

目录因式分解——提公因法 (2)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探究铺垫问题串 (6)等边三角形性质探究 (7)函数与变量 (9)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0)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11)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质微课教学设计 (1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的应用) (1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16)“切线的性质”微课设计 (18)如何确定旋转中心 (19)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 (20)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21)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教学设计 (23)传播问题的微课设计 (23)认识全等三角形的微课设计 (24)有理数负数乘负数的引入 (25)轴对称图形 (26)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式 (29)圆的切线的判定 (30)同底数幂乘法教案设计 (32)因式分解——提公因法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公因式的概念.2.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3.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4.在探索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过程中学会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1】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是什么?【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1)m(a+b+c)= (2)x(x+1)= (3)(x+1)(x-1)= 这是我们学过的?(整式乘法)二、探究交流【1】观察下列式子与上面三个等式的关系,得出因式分解的概念(1)am+bm+cm=m(a+b+c) (2) x2+x=x(x+1) (3) x2-1=(x+1)(x-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因式m,是不是可以叫这些公共因式为该多项式的公因式呢?因为ma+mb+mc=m(a+b+c).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2)中的公因式是什么呢?怎么找公因式呢?【2】[例1]把8a3b2-12ab3c分解因式.4 a b a b2一看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二看相同的字母三取相同字母的最小指数次幂找公因式的方法:把系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所取的相同字母因式的乘积4 a b2解:8a3b2+12ab3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例2]把2a(b+c)-3(b+c)分解因式.找公因式的方法:我们把(b+c)看作一个整体,它就是公因式解:2a(b+c)-3(b+c)=(b+c)(2a-3).三、练习1、下列代数式变形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 (1)x 2-3x+1=x(x-3)+1 ;( )(2)(m +n)(a +b)+(m +n)(x +y)=(m +n)(a +b +x +y);( ) (3)2m(m-n)=2m 2-2mn ; ( ) (4)3a 2+6a=3a (a+2);( ) (5); ( ) 2、分解因式(1)3mx-6my (2)x 2y+xy 2(3)12a 2b 3-8a 3b 2-16ab 4(4)8m 2n+2mn (5)(6)3x 2-6xy+x(7)-24x 3–12x 2+28x (8)2a(y-z)-3b(z-y) 3、先分解因式,再求值:4a 2(x+7)-3(x+7),其中a=-5,x=3 四、小结:(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2)把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提出完成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3)找公因式的方法:设计者:赵刚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中初级中学,朱东明 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 ,杨小明,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蒲波 梓潼县自强初级中学 左隆兵,三台县三柏镇初级中学,陈国勇,三台县永新初中 ,蒲海林 三台县新生中学龚丽华,三台中新初中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3)掌握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综合运用。

初中数学微课:三角形的重心-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三角形的重心-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重心微视频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重心的意义和性质并能应用它解题.2.了解并掌握“而积法”、“同一法”证明思路。

教学重点及难点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条中线,那么这三条中线有几个交点呢?他们是否只交于一点?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思考一: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是否交于一点呢?要研究三条中线的交点太复杂,我们先从一条中线开始探究1、在ZkABC中,过点B作中线BE得ABEC, ABEC与△ ABC拥有一条相同的高,同高的三角形而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所以B C ABEC而积是AABC面积的一半S冲 =-S肿22、过点C再作一条中线交BE于点G,得ABFC,同理可证,△BFC的而积也是AABC面积的一半,S“FC =丄»砒2根据等量代换得ABEC而积等于ABFC的而积3、将这二个三角形的面积都减去公共部分ABCG的而积,剩下的二个小三角形面积相等»GEC = * *BFG4、接着联结AG,因为点E是AC的中点,所以= ZUEG与ACEG等底等髙面积也相等。

S QC=S A A EG同理可证,S肿7BFG由此得到四个三角形而积连等,S皿° = Sg = S’PG = S^G5、把AAFG面积看作一份,AAGC面积看作二份,那么它们的而积之比为1:2,(亠丝=—),2 A八广厶这二个三角形同髙,同髙的三角形而积之比等于底边FG与GC之比为1: 2,GC 26、二条中线相交于点G,得到以上特征,如果另一条中 线AD与CF 相交于点H 以上特征还成立吗?交点G 、H 是 否为同一点?FH 1 联结BH,冋理可证,这四个三角形而积相等,得—— =- HC 2 所以点G 和点H 是同一点,所以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刚才我们利用而积法推导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现在同学们能否利用上节课所学的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左理加以验证?已知,BE 、CF 、AD 是AABC 的中线.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由BE 、CF 是AABC 的中线,可知EF 是AABC 的中位线.1nn EF 1 •••EF 〃BC : EF 二一BC,即 ——=一・ 2 BC 2VEF/7BC,的推论) 中线AD 、CF 相交于点H,同理可证些 =— HB HA 2HF 1 GF 1•••点H 与点G 同在中线CF 上,竺=丄,且兰=丄,HB 2 GB 2 •••点H 与点G 是同一点。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学校:XXX设计者:XXX时间:年月日课题名称:因式分解(完全平方公式法)基本信息:教学对象:八年级上时间长度:分秒教学目标:1.了解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2.理解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的特点,准确确定与之相关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3.能够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法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教学资源与环境:本内容取材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因式分解”的第三课时,是继整式乘法公式后,又在研究了提公因式与平方差公式法因式分解的基础上研究的内容。

因此对于学生,本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但又区别于前面的研究内容。

它是研究分式等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基础考点。

但是,由于公式本身的特点,教师在用语言表述时常常会模棱两可,学生在用抽象思维理解公式时也往往会困惑多多,不能准确找出与之相关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综上,本次微课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完全平方式,掌握该种方法的因式分解。

教学过程:一、基础沉淀填空整式的乘法因式分解:1.(p+1)² = p² + 2p + 1 = (p+1)(p+1)2.(m+2)² = m² + 4m + 43.(p-1)(p+1) = p² - 14.(m-2)² = m² - 4m + 4思考:a² + 2ab + b²?二、新知发现1.a² + 2ab + b² = (a+b)²2.a² - 2ab + b² = (a-b)²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式:a² ± 2ab + b² = (a ± b)²特点:1.三项。

2.两个平方项。

3.两个数乘积的正或负二倍。

三、析典例——方法归纳示范题】把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16x² + 24x + 9微点拨】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二项式考虑平方差,三项式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自主解答:16x² + 24x + 9 = (4x)² + 2(4x)(3) + 3²解:16x² + 24x + 9 = (4x)² + 2(4x)(3) + 3²4x+3)²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完全平方公式法因式分解的本质,体会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

微格课教案初中数学教案

微格课教案初中数学教案

微格课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1. 学生情况分析: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学生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2. 教材内容分析:《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到多边形的相似性,还涉及到比例、面积等数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归纳总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设计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定义,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1.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性质的推导和证明。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相似图形,如飞机模型、汽车模型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似性,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相似多边形的概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相似多边形的一些性质,如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等,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这些性质。

3. 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例来验证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尝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这些性质。

4.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通过做一些类似的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学会使用代入法和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视频,包括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和解题示例。

2. 小组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教学PPT或教学视频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1. 分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分配一道线性方程组的问题,要求学生使用代入法或消元法解决。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解答问题,互相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

讲解:1. 整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总结代入法和消元法的特点和步骤。

2. 通过教学PPT或教学视频详细讲解代入法和消元法的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提供一些典型的线性方程组例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练习:1.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在课堂上相互检查和讨论答案,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拓展:1. 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要求学生思考更复杂的线性方程组问题,并尝试解决。

2. 鼓励学生使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如平衡化学方程、求解物体运动的问题等。

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线性方程组解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作业: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题目。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

评估:1. 通过学生的练习册和作业本评估他们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思维能力,评估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1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因此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利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因此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初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初中数学集合微课教案
1.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2. 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如子集、真子集、补集等。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之间的关系
3. 集合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2. 难点: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介绍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是由确定的元素组成的。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举例说明两种表示方法的用法,并进行练习。

(3)集合之间的关系:讲解子集、真子集、补集等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关系。

3. 课堂练习: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应用拓展: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能够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10分钟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10分钟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10分钟微课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角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科目数学年级七年级课题角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位:角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三节,是学完直线、射线、线段知识的延续,又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本节课的学_ 将为后面学_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_有重要的意义。

作用:
1、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的创新学_、主动学_打下基础。

2、能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感知知识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收到老师的表扬。

2、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直观演示,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它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动手画图,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_积极性。

课题:4.3.1 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定义及有关概念,从运动的观点理解平角、周角;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在现实情境中认识角的数学活动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增强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点:角的概念;难点:从
运动的观点理解角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教案目标本微课旨在通过数学微课教学的方式,帮助初中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相关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直线的性质和分类3.角的定义和分类4.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直线的性质和分类3.能够定义和分类角4.理解三角形的分类和性质5.认识常见的四边形和特殊的四边形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兴趣和思考。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发问,了解平面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步骤二:概念讲解1.介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如点、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2.通过实际例子和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步骤三:性质探究1.分别引入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交流,整理总结这些性质,建立学生对性质的清晰认识。

步骤四:分类与演练1.基于已学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对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进行分类。

2.利用具体的题目和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和演练,巩固他们对分类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步骤五:应用拓展1.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方式应用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工具1.教学PPT:用于呈现概念和性质的图示和例子。

2.黑板和粉笔:用于学生的思维导图和总结整理。

3.练习册和作业:用于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活动,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掌握情况。

2.作业评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反馈:通过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本次微课的反应和收获。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微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理解直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和性质。

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案选择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案选择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案选择问题“微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次微课的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的应用——方案选择问题。

一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知识点。

通过本次微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并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次微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实际应用可能还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特征。

2.培养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特征。

2.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次函数的知识和应用。

同时,运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以便进行课堂讨论和练习。

2.准备一次函数的图像资料,以便进行直观讲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某商场举行打折活动,商品的原价可以表示为一次函数y=2x+1,其中x表示购买的商品数量,y表示需要支付的总金额。

请根据这个一次函数,回答以下问题:购买2件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金额?购买5件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金额?2.呈现(10分钟)讲解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kx+b,解释k和b的含义,并通过图像展示一次函数的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路程、速度、单价等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计算和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例如:给出一次函数y=3x-2,让学生计算x=0、x=1、x=2时的y值,并绘制出函数的图像。

初中数学微课系列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微课系列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初中数学微课系列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微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所学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内容1. 教学单元:根据初中数学课程设置,将微课内容分为多个教学单元,如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

2. 微课主题:每个教学单元下,设置若干微课主题,如一元一次方程、平行线性质、概率初步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生活实例、趣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微课主题。

2. 微课播放-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

- 视频中可穿插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互动环节- 针对微课内容,设计一些互动问题,让学生在评论区留言或进行在线答题,提高学生参与度。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总结与巩固-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自我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互动环节的表现、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家长评价:家长关注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微课视频:制作高质量、内容丰富的微课视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2. 互动平台:搭建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提问、交流。

3. 教学课件:制作配套教学课件,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微课内容进行反思,优化微课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关注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初中数学录制微课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录制微课教案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2. 教学年级:3. 教学时长:4. 教师姓名:5. 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微课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本节课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程度;(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微课教学:利用微课,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1)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2)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3)通过微课,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巩固练习(1)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点评。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1)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总结;(2)强调重点、难点;(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改进措施;3. 微课教学的优点及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8)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8)

一师一课例模板:轴对称图形文字说明教材分析:本节微课立足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材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够画出其对称轴,现实世界中,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初步掌握对称的知识,不仅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性质。

微课亮点:采用万彩动画大师这款动画制作软件,在形式上新颖有趣,使学生被角色吸引。

通过动画人物对话的方式逐步引入知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实际图形及对称轴的画法等。

学生体会学生通过使用该小程序,更方便地了解老师需要在群里通知的内容,无需回复收到,即可表明自己已查看老师发布的内容。

同时,上传作业也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做到及时修改。

班小二中的打卡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每天可以记录,而且教师会送小礼物,学生会有排行榜,做得好的同学会收到电子奖状。

学生们表示这个小程序非常的便捷有效,对日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学生体会通过问卷星的调查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愿意真实的去根据自己的内心选择,这样真实性比较高,教师在这一点上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喜欢上这堂课,从而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加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有利于学习的进步,知识的稳定,整个班的成绩都会有所提高。

学生体会调查内容是家长所关心的话题,题目语言通俗容易理解,大家乐于答题。

从中反映出家庭作业布置的一些现象,便于学校根据调查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也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应用了多种多样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练习形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在练习中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学习,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模板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模板

一、课题名称《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生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 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 解方程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如购物找零、行程问题等,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强调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步骤;-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 课堂练习-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解答;- 各小组汇报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总结提高-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一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练习题;3. 实际生活案例。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3. 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2. 能够运用……(具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归纳、总结的能力;2.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2. ……(二)教学难点:1. ……2.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或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微课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讲授1. 利用微课资源,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直观了解知识点;2. 学生观看微课,跟随教师讲解,巩固所学知识;3. 教师针对微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四)总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2. 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知识点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六、教学资源1. 微课视频:……2. 课堂练习题:……3. 课后作业:……注:以上为初中数学微课教案模板范文,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掌握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 - 能够正确求解平方数的算式; - 发现平方数之间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方数的概念和特性,求解平方数算式;•教学难点:平方数之间的规律的发现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学生练习册。

•教学材料: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的PPT。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讲师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了解平方数是什么,例如:小明有一块正方形的土地,每边长为3米,那么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让其认识到正方形的面积即是边长的平方,即3米 *3米 = 9平方米。

那么9就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也是一个平方数。

步骤二:探究1.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更多的平方数例子,并记录在白板上。

2.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结果,讲师梳理整理,展示在课件上。

3.引导学生总结平方数的特点,例如:平方数都是某个数值的平方,平方数的单位是面积单位等。

并记录在白板上。

步骤三:引入平方数的性质1.利用PPT展示平方数的定义和性质,具体包括平方数是自然数的平方、相邻平方数的差、平方数的个位数等内容。

2.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说明平方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四:练习1.发放学生练习册,并布置若干练习题,包括计算平方数、判断是否为平方数、填空等。

2.讲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回答疑问。

步骤五:拓展1.讲师用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拓展平方数的应用,例如:一个方形花坛占地面积是36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米?2.学生进行思考并作答,讲师带领学生讨论并给出解答。

步骤六:总结1.讲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包括平方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学生在学习笔记本上完成本节课的总结。

五、课后作业1.学生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要求学生每天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记录它们可能的平方数特性。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

中学数学—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微课程方案+学生体会【微能力认证优秀作业】 (3)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A B OE CD归纳:圆中常用辅助线——连半径,作弦心距,构造Rt 三角形。

使用勾股定理,方程思想做题。

弦(a )半径(r )弦心距(d ),弓高(h ) 四个量关系1、 2、探究三:垂径定理推论:平分非直径弦的直径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语言:∵CD 是平分_____, CD 是⊙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已知: 在⊙O 中,弦AB 的长为24 cm ,C 为AB 中点,OC=5 cm ,求⊙O的半径。

三、当堂训练:1、已知圆的两条平行弦AB 、CD 长分别是 6cm 和8cm ,圆的半径为5cm ,求两条平行弦之间的距离。

2、如图,两圆都以点O 为圆心,求证:AC=BD教师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并分析使用方程思想,后学生到前展示答案,并简单讲解学生复述推论内容,并总结学语言学生自测。

巩固提高对定理的认识。

直观引入定理,并上升到理论上。

能够应用。

复习巩固提高。

轴对称图形文字说明教材分析:本节微课立足初中八年级数学教材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够画出其对称轴,现实世界中,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初步掌握对称的知识,不仅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与和谐,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图形的性质。

微课亮点:采用万彩动画大师这款动画制作软件,在形式上新颖有趣,使学生被角色吸引。

通过动画人物对话的方式逐步引入知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实际图形及对称轴的画法等。

学生体会学生通过使用该小程序,更方便地了解老师需要在群里通知的内容,无需回复收到,即可表明自己已查看老师发布的内容。

同时,上传作业也更加方便,而且还可以做到及时修改。

班小二中的打卡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每天可以记录,而且教师会送小礼物,学生会有排行榜,做得好的同学会收到电子奖状。

学生们表示这个小程序非常的便捷有效,对日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应用数学中的代数知识,包括等式和方程;2.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二、教学内容:1. 代数基础知识回顾: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变量的意义;2. 方程的解法:化简、平移、合并同类项等方法;3. 实际问题的建模与求解: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通过方程进行求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化简方程与解方程的方法;2.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3.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 提问:你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需要解决方程的问题吗?可以举例说明。

- 引导学生回忆代数基础知识: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变量的意义。

并通过简单的方程解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引入化简方程和解方程的方法;- 通过示例演示不同类型方程的应用和解法;- 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是使等式成立的数值或变量。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解答疑问;- 随堂辅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拓展应用(15分钟)- 提供一个生活实例,如:在购物时遇到满减优惠,通过建立方程来判断购物需要满足的条件,并进行求解;-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分析,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小结(5分钟)- 归纳总结化简方程和解方程的方法;- 强调将代数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联系。

六、课堂作业1. 完成课上未能完成的练习题;2. 思考并总结一个实际生活中和方程相关的问题,并解决它。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运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学生既提高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可能有些学生对建模过程和解方程的步骤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之后的课程中进行巩固和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用途
课中讲解或活动
制作方式
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开场白:
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图所示:∠BAF=380,DC⊥CE,∠ACE=1280,试判断AB与D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中的条件较为分散,要判断AB与DC的位置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一对相关的内错角∠DCA与∠CAB,只要求出这两个角的度数,看是否相等,若∠DCA=∠பைடு நூலகம்AB,则AB∥DC,若∠DCA≠∠CAB,则AB与DC不平行。此题也可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相等的同位角,从而说明两条直线平行。
(三)归纳方法,揭示内涵
方法归纳: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一般思路是先看题中存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的哪一类角,然后说明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从而得出两直线平行。 另外,解决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时,通常把已知的数量关系标注在图形上,,并结合图形中的位置关系及相关的性质确定解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
单位名称
*******
微课信息
微课名称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选题意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垂线的定义,平行线的三线八角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这节课以这些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认识与理解。
内容出处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下)数学 第五章第二节
适用对象
如图所示,反向延长射线CD到点G
因为DC⊥CE,所以∠ECG=900
因为∠ACG+∠ECG=∠ACE=1280
所以∠ACG=380
因为∠BAF=∠ACG=380
所以AB∥D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解决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
2)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6)实践应用,加深理解.完成学案中的练习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解法1:AB∥DC,理由如下:
因为∠BAF=380,∠BAF+∠CAB=1800
所以∠CAB=1420
因为DC⊥CE
所以∠DCE=900
又因为∠DCE+∠ACE+∠DCA=3600
∠DCA=1280
所以∠DCA=1420
所以∠DCA=∠CAB
所以AB∥D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解法2:AB∥DC,理由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