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24年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篇一一、引言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拥有辽阔的草原资源,是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二、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过度放牧与资源开发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需求,锡林郭勒盟的草原地区存在过度放牧和资源开发的问题。
这导致草原植被破坏严重,土地沙化、退化现象日益严重。
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环保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草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草原防沙治沙工程、草原保护与管理设施等建设不足,影响了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4.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执法力度不够、违规行为惩处不力等。
三、对策与建议1. 合理调控放牧与资源开发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调控放牧数量和资源开发强度,保护草原植被,防止土地沙化和退化。
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
2.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生态知识讲座、环保活动等形式,让居民了解草原生态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强草原防沙治沙工程、草原保护与管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四、结论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探讨
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的探讨乌拉特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著名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因其独特的草原风光、草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景观而备受游客青睐。
但是,在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旅游的品质,更对草原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下面本文将就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一、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1. 开发规模大、发展速度快。
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市场上竞争激烈,为了迎合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各旅游项目普遍面积较大,开发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
由此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
2. 资源过度开采。
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收益,在短时间内过度开采资源,如草原、林地等自然资源,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3. 乱占乱建现象严重。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往往采用乱占乱建的方式进行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
4. 游客习惯不良。
乌拉特草原的游客不时地随地扔垃圾或者挖野花等破坏性行为,给生态环境和地方民众带来了不便。
二、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的解决思路1. 引导观光客正确的行为规范: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如发布合适有关规范性文件、提高观光客素质教育、对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岗位培训等,引导观光客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可以达到以文化引领游客,进而提升乌拉特草原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的目的。
2. 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需要科学地规划开发,严格贯彻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准则,引导景区开发商制定自我约束规范,条例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3.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对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强有力的支持,配套完善的金融、人力、政策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健全的制度机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乌拉特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监管,对开发商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草原保护法律条文,并加强对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的管理,同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腹地,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造成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恶化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是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草原资源,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规模的矿产开采和能源开发导致土地沙化、水源枯竭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气候变化也是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暖加剧了干旱和沙尘暴的频发,进一步加速了内蒙古的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破坏了内蒙古的生态平衡。
农牧业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农牧业在内蒙古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不合理的农牧业发展模式和草原过度放牧,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也加剧了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
少数地方政府和居民对环境保护缺乏重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些企业和居民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了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资源开发的管理和监控。
应制定严格的资源开发规划,加强对矿产开采、能源开发等活动的监管,避免过度开发和损害生态环境。
应加大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加强对内蒙古沙漠化、草地退化等问题的治理和恢复工作,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应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能力的建设。
提高农牧业的抗旱能力,推动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气候变化监测和预警工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应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培养。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环境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来解决。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广大居民应提高环境意识和行动,共同努力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草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草原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将对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资源。
一、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过度放牧: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草原被过度放牧已成为普遍现象。
过度放牧不仅使得草原植被受到破坏,还导致了草原土壤的退化和水土流失,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进程。
2.草原资源过度利用: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对草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导致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断裂和破坏。
大面积的开垦和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在草原建设过程中,人类活动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的减少、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二、对策分析1. 加强草原保护意识:要解决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提高人们对草原保护的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开展关于草原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民众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2. 合理开展放牧活动:在牲畜放养的管理方面,要合理规划牧场的放牧时间和放牧强度,防止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草原植被恢复工程来改善草原的生态环境。
3. 加强监管措施:在草原建设中,应加强相关监管措施,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草原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杜绝违规开采矿产资源、非法开垦草地等行为。
4. 科学规划草原建设项目:在开展草原建设项目时,要合理规划项目的范围和规模,充分考虑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5. 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草原生态环境,应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实施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等措施,逐步恢复草原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结语草原是我们地球上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东临辽宁、吉林两省,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北界俄罗斯,南与河北、山西两省接壤,地跨东经97°21'~126°03',北纬37°24'~53°23'。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由于内蒙古处于偏远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本文将就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1.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内蒙古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资源出产地之一。
由于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再加之长期受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当地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等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中尤以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突出。
2.草原生态退化内蒙古是著名的草原大省,由于牧民滥放、过度放牧等不当行为,导致当地草原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严重加速了草原的退化,草原面积减少、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草原生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
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内蒙古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缺水面积不断扩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土地沙化严重内蒙古草原地区大面积土地发生沙化现象,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严重亏损,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破坏,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严重损失,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受到了威胁,特别是一些大型野生动物如狼、马、鹿等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1.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处偏远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重工业和煤炭开采等大规模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从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1. 气候变化加剧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显现,内蒙古的气候变化更加明显。
夏季高温干旱,冬季严寒漫长成为常态,气候极端事件频发。
这种气候变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草原退化、沙漠扩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2. 生态破坏加剧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草原过度放牧、煤炭开采等行为导致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严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3. 污染问题凸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内蒙古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4.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断受到破坏,一些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对当地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1. 经济发展压力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能源基地,经济发展压力巨大。
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另一些地区的资源却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 盲目的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内蒙古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经济增长,盲目追求GDP,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凸显。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要地,其土地、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内蒙古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这不仅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1.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同步升级。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矿资源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区,其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些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生态问题,如矿泉水平流、沙漠化、草原退化等。
2.治理宏观政策缺失。
由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群众参与的社会问题,治理需要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摆正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在确定发展目标时就应该考虑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
但实际上,在某些时候,政府倾向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3.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
由于环保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体系,与收入、税收、财政等诸多因素有关,环保部门缺乏政策支持,与当地政府协作不力。
一些环保责任单位,特别是污染企业,往往缺乏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行为,治理难度大。
1.加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内蒙古是我国能源、热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重要产区,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尽可能采取清洁、高效、节能的技术手段,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提高生态经济价值和贡献率。
2.制定健全的法规守则,维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环保立法和法规行政广泛,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
加强对环保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与督促检查,确保环保法规严格执行,形成强大的保护力量。
3.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内蒙古各级政府应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深入推进环保宣传教育、企业守法意识和社会预防意识的培养,在政府、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中落实环保责任。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为广阔的省级行政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包括沙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1、草地退化内蒙古有大片的草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
然而,近些年来,草原的退化问题越来越明显。
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草地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以及气候变化、沙漠化等自然原因。
这导致草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化加剧,动物资源减少,居民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也受到了威胁。
2、沙漠化内蒙古是我国沙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内蒙古的沙漠化程度和速度正在逐年加剧。
沙漠化会侵蚀水土资源,引发风沙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据统计,内蒙古的沙漠化区面积已经超过7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3、水资源短缺内蒙古的水资源短缺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内蒙古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加上干旱气候,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
另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是问题之一。
水资源短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同时也加剧了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
4、大气污染内蒙古的大气污染也比较严重。
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开采和使用产生的大量废气排放,以及污染治理技术不完善。
大气污染带来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恶化,健康问题增加,甚至引发雾霾。
二、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草地保护内蒙古在草地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草原移民搬迁工程、推广增殖放牧技术、增加草地禁牧区等等。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草地过度开发和过度放牧,保护草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沙化,增加牲畜数量和提高质量。
2、沙漠化治理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也在得到有效的治理。
其中包括荒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工程、沙石植被保护等措施,旨在提高沙漠环境的生态稳定性、泥沙旋流度和生物多样性,减轻沙尘暴的影响。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水资源缺乏、土地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差等。
水资源缺乏是内蒙古生态环境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部,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水资源稀缺。
加上人类过度开发和浪费,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
土地草原退化是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导致土地草原退化加剧。
大量的植被退化、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灾害的发生。
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也非常严重。
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漠化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加剧。
沙漠的面积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七大沙漠。
沙尘暴频繁发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内蒙古的空气质量也值得关注。
由于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增加,大量废气和尾气排放导致空气质量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为了改善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加大投资,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的收集、存储和利用能力。
提倡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
严格控制过度放牧和开垦,加强草原的管护和保护,开展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工作。
提倡可持续的草畜平衡,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
加强沙漠化防治工作。
加大沙漠化防治力度,采取措施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展。
加强土地治理,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沙尘暴发生的概率。
加强空气质量管理和监测。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制定合理的排放标准,提高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治理水平,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预警。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陲,是一个经济比较欠发达的地区。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并探讨对策。
1. 过度开垦耕地内蒙古有着宽阔的草原和丰富的草原资源,但是近年来,由于开垦耕地的需求,大量的草原被破坏。
这不仅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还导致了草原沙化和土地流失,进而引发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2. 矿业开发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稀土等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例如,煤炭开采产生大量的尘土和废水,这些废弃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导致了土地的贫瘠和水资源的短缺。
3. 工业污染内蒙古的工业发展比较落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使得空气和水质受到了极大的污染。
这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 水资源短缺内蒙古的水资源极为有限,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较为不均衡。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影响了内蒙古的水资源状况。
干旱、雾霾、旱涝等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内蒙古的水资源遭受了极大的短缺。
1. 加强草原保护内蒙古是中国的草原区域,因此,草原保护应该是当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首要任务。
应该建立健全的草原管理和保护机制,对过度开垦耕地、赤土流失等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草原在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下草原变成沙漠。
2. 严格控制矿业开采及利用内蒙古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炭、稀土等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必须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应该在矿山开采前做好环境评估工作,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3. 加强环保执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治理必须靠强有力的环保法律来保障。
应该建立完善的环保执法机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于环境违法行为者进行严厉打击。
在内蒙古,水资源是一项紧缺资源,因此,当地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快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粮食生产基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内蒙古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草原退化、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之一是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
农牧业是内蒙古的主要经济支柱,长期以来,过度放牧和草场过载利用导致了草原的退化。
大量的牲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土壤的脱水和扰动,进一步加快了土地的风蚀和水蚀速度。
这种草原退化不仅破坏了内蒙古的生态平衡,还给养殖业和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工业污染也是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之一。
随着内蒙古快速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特别是煤炭化工、冶金和石化等重工业的发展,对大气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大型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也对土壤质量和地下水质量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
内蒙古的水资源短缺也是生态环境现状的成因之一。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和河流资源,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内蒙古的水资源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局面。
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和过度开采,不仅导致河流和湖泊的干涸,也加剧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
应加强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加大对草场的保护和恢复力度,鼓励农牧民进行可持续利用的放牧方式,限制过度放牧,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牧草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水平,以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并促进草地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应加强工业污染的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整治和淘汰,并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
还应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合理分配水资源,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和管理,控制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改善水环境质量。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辖区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长期的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成因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内蒙古地处中国腹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重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沙漠化加剧:内蒙古地处中国沙漠化带,沙漠化加剧严重影响着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内蒙古自治区约有60%的土地受到沙漠化威胁,沙漠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平衡和农牧业生产。
2. 水资源匮乏:内蒙古地处干旱区,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困扰当地的重大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内蒙古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3. 物种丰富度下降: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然而由于持续的开发和过度利用,许多珍稀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4. 大气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交通业的飞速发展,内蒙古的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城市周边的工业区和煤矿区大量的废气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居民的健康。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改善。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 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内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型产业,长期以来,过度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资源匮乏。
2.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污染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 城市化过程快速: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周边的工业和建设活动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和水资源短缺。
4. 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沙漠化问题更加凸显。
以上因素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的恶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方,辖区内包含广袤的草原、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生态环境管理的不到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现状令人担忧。
本文将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源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一方面,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资源开采导致土地破坏和水源污染。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过度放牧和垦荒使草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和水源减少。
规划和建设的不合理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大规模的工业和城市建设使得土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被破坏。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与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关。
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以及乱砍滥伐行为使得空气和水质受到污染,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由于缺乏环境教育和宣传,许多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了解不足,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实施较少。
针对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政府应加强矿产资源开采和农牧业发展的监管,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要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对环境问题和保护方法的普及,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环境保护行动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来。
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
开展生态环境相关的科学研究,提高对内蒙古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策略的制定。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复杂,需要全面考虑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公众意识等因素。
通过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行动、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可以逐步改善和恢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
内蒙古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然而,在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内蒙古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亟待我们关注和解决。
首先,土地沙漠化是内蒙古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之一。
由于过度放牧、滥垦荒地以及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原因,部分地区的草原逐渐退化,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漠化不仅导致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还影响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其次,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同时,一些企业的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部分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水质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受到严重破坏,草的生长速度赶不上牲畜的啃食,导致草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外,非法采矿、开垦等活动也对草原生态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针对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防治土地沙漠化方面,要加强草原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放牧数量,推行轮牧、休牧制度,让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防风固沙。
对于已经沙化的土地,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方法,如设置沙障、种植耐旱植物等。
解决水资源问题,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
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对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减少水污染。
同时,积极开展水资源的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要加强对草原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矿、开垦等破坏草原的行为。
鼓励牧民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还可以通过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等方式,保护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讨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1、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导致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牲畜数量的增加和放牧时间的延长,草地的自我修复和恢复能力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导致草地不断遭受破坏和退化。
2、森林砍伐森林砍伐是导致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的人类活动,包括乱砍滥伐、非法盗伐等,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使得土壤侵蚀加剧,水源流失,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加剧。
3、存留的污染问题内蒙古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大省,但同时也是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
在过去的开发过程中,可能由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在一些地方留下了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些污染和废弃物暴露在空气和地水中无法处理,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内蒙古地域广阔,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因此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让大家知道生态保护对人类切身的利益,通过法律、宣传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工作。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要加强林业、草业等资源的保护,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工作,通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内蒙古的污染治理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经济的措施,完善环境监测网,加强对空气、水质等各种环境因素的监控,制定更为严格的监管规定和政策措施,加大对有违法行为的公司和企业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减轻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树立良好的生态形象,提高内蒙古的形象和竞争力。
总之,要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需要广泛参与,政府的支持和公民的努力,加强监管和治理力度,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切实保障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健康和人类的生存福祉。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及重要性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生态环境现状备受关注。
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的草原遭受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等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程度也在逐渐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内蒙古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无解,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治理措施,就有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与全国生态环境整体格局息息相关。
加强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剖析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都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只有不断努力、持续改善,才能够为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内蒙古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内蒙古地处我国的北部边陲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内蒙古的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发,草原面积减少,草原质量下降,草地退化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影响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内蒙古气候干旱,水资源稀缺,加上人为活动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地区频繁发生水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工业排放量大增,造成空气污染加剧。
尤其是冬季取暖期间,燃煤排放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居民健康。
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必须看到困难和挑战,更要思考解决之道。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成因分析内蒙古生态环境的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成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几个方面。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在草原建设中,存在着生态恢复与保护不足、生态系统脆弱性问题、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人们保护意识不足等方面的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应提出对策,如加强草原生态恢复工作、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等。
只有全面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加强草原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共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草原建设、生态恢复、生态保护、脆弱性、法律法规、执行、补偿机制、保护意识、问题、对策、结论。
1. 引言1.1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草原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否则将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利用等现象。
这些行为导致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等问题。
为了有效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如科学调控放牧数量、实施草原恢复工程、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等。
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气候变化、干旱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抗干旱能力,改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紧急救助措施。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法律法规执行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提高草原环境保护的法制化水平,确保相关法规的有效实施。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只有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意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才能够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草原生态保护是我国独特的生态工程之一,对于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草原生态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就草原生态保护的现状来看,我国拥有世界上第三大草原,草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草原资源非常丰富。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正面临较大的威胁。
一方面,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导致了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草原面临水资源减少、草原草食动物数量下降的困境。
存在问题方面,草原生态保护仍然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机制。
因为我国草原分布广阔,种类繁多,监管难度较大,且存在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导致一些非法开发、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其次是草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常常选择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破坏问题愈发突出。
再次,公众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弱,草原生态保护缺乏社会参与度。
很多人对于草原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认知不足,容易忽视自己的行为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可以改善草原生态保护的状况。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管力度。
采取科学的管理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草原环境的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重罚,形成有效的合力,确保草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业、草原畜牧业等与草原生态相协调的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草原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模式。
此外,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通过丰富多样的公众参与形式,如宣传教育、科普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提高公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认知度,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在长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草原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一、草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草原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由于放牧压力过大,导致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源保护功能下降,甚至导致草原退化。
2.草地退化草地退化是另一个严重影响草原建设的问题。
草地退化主要是由于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3.生态环境恶化草原建设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人为活动、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草原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二、对策分析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源自人类的活动,我们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推行生态保护,做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大力倡导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共同为草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合理调控放牧针对过度放牧的问题,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放牧计划,控制草原放牧的数量和密度,合理分配草场资源,避免过度放牧,保护草原植被的生长,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3.推广生态农牧业推广生态农牧业是解决草原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对策。
通过推广生态农牧业,引导农牧民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牧产业,提高农牧业的可持续性。
4.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对于草原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草原地区的农牧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5.加强科学研究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深入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探索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为草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草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内蒙古草原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自治区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会组织自治区和盟市部分长期在内蒙古工作的老同志、老专家组成调研组从今年7月-10月对我区草原生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通过座谈讨论、资料分析、现场察看,总体看近年来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以及建立和完善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别是项目区草原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好转,草地植被覆盖度、草层高度、产草量较建设前均有大幅度提高。
但由于历史与现实、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全区广大草原的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很严峻。
目前处在改善与恶化并存,局部好转、但整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草原数量逐年减少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草原资源大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总面积达13.2亿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74.38%。
据2001年遥感调查资料,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为11.249亿亩,近年来草原的面积仍在减少。
草原面积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草原被垦为农田,80年代以前经历了3次大开垦,80年代再一次开垦;二是由于草原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到5%以下,失去利用价值;三是适宜造林的草原变成林地;四是小城镇、工矿及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占用草原。
二是,草原质量不断下降内蒙古草原以水草丰美著称于世,。
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草原退化呈快速蔓延趋势。
据资料显示,60年代中后期退化加速;到80年代退化面积达37555万亩,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9.37%;到90年代末,草地退化面积达草地总面积的73%。
草地退化,造成草地质量下降。
主要表现在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减少,有毒有害及不可食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草群平均高度和覆盖度下降,草原的单位面积产草量大幅度降低.。
根据内蒙古草勘院资料,50年代内蒙古草原平均产草量为127公斤/亩,到80年代为71.25公斤/亩,30年来平均下降45.08%。
本世纪初草原载畜能力平均27.79亩/羊单位,与80年代相比下降38.03%,与60年代相比下降55.19%。
三是,草原生态环境变劣据统计,本世纪初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达6224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2.6%;沙化土地面积4159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1%。
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使地表失去了绿色植被的覆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气降水减少。
与50年代相比,通辽市降水减少102毫米,锡林浩特市减少84毫米,巴音浩特减少59毫米,而年平均气温分别上升1度、1.4度和0.9度。
由于大气干旱,降水减少,气候干燥造成河水断流,湖泊缩减或干涸。
与80年代相比河流水量减少三分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克鲁伦河2007年主汛期出现断流,乌尔逊河至下游断流干涸,著名的达赉湖(呼伦湖)水面缩减500平方公里,水位下降4米以上,周边小型湖泊80%干涸,周围近300平方公里的湿地消失,湖底泥沙裸露并严重威胁着湖边的草原。
四是,草原生态功能降低草原退化、植被覆盖度下降,稀疏的植被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使草地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功能明显减退。
受草原生态环境变劣的影响,内蒙古地区有些动、植物物种正在消失或减少。
如草原上优良牧草中的羊草、黄花苜蓿、山厘豆等数量锐减;药用价值较高的内蒙古黄芪、草麻黄也在明显减少。
又如阿拉善地区梭梭林已由50年113.3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38.6万公顷,额济纳旗的胡杨林也由5万公顷减少到2.95万公顷。
绿色植物的减少,必然导致动物种类的衰败和减少。
野马已在草原上消失,野岩羊、青羊、野骆驼数量锐减。
五是,牧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挑战长期以来,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增长不顾草原承载力过分依赖牲畜头数的增加,致使草原严重透支,人口和牲畜超载,致使草原畜牧业维系困难,牧区和广大牧民正面临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严峻挑战。
据自治区农牧业经管站统计,近几年我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落后农民增速,目前有不少牧民负债经营。
草原畜牧业、牧区和牧民等“三牧”问题突出。
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为了切实把草原生态保护好,建设好,把广大牧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把祖国北部边疆生态屏障巩固好、建设好,针对我区草原生态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1,增强生态安全忧患意识,切实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为第一位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拥有内蒙古大草原是全区各族人民的骄傲和福祉,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也是全区人民的重要义务和职责。
鉴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酷现实,我们要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大局出发,提高生态安全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切实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增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要进一步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内蒙古草原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带上,对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
因此要善待草原、保护草原。
第三,在草原生态建设中要坚持以预防、保护为主,以草原的自我恢复为主;在牧区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确保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逐步做到人、草、畜三者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群众用现代理念来改变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建立起与草原生态承载力和草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做到牧区经济和草原环境协调发展。
第五,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尽快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制、问责制,并加强督促检查。
2、制订和修订自治区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总体规划要根据2009年最新草原普查结果,以及“三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对人口牲畜承载能力、生态移民、矿产资源开发等,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和生态恢复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制订中、长期的草原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并把它列入自治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明确近期任务、长期奋斗目标及保障措施,真正使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走上有计划、有重点、有方向、有保障、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3、建议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于内蒙古草原的区域特点和生态地位,已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战略性地区,也是世界关注的草原环境热点地区。
内蒙古大草原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政府对解决环境问题的决心和成败。
应当肯定,近年来对草原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力度也明显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内蒙古草原生态建设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
建议国家在内蒙古尽快实施退化草原的修复工程。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对退化草原停止人为干扰,减轻其负荷压力,依靠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发展。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应包括生态移民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潜在退化沙化草原保护工程和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工程等子工程项目内容。
为了便于向国家申报项目,建议自治区组织专家学者对“草原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科学论证并组织专门力量着手规划的调研编制等前期工作。
4、积极稳步实施生态移民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缓解草原压力、改善牧民生活条件,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建议各地应依据草原生态容量,依托城市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优势和吸纳能力,紧密结合扶贫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内生态脆弱地区、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因地制宜的实施生态移民。
5、建议尽快出台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多渠道增加对草原投入国家和自治区在牧区实施的退牧还草、易地扶贫、移民扩镇等重点建设项目,不仅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而且加快了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进程。
但目前的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和资金,满足不了牧区搬迁移民的要求,加上退牧还草工程年限到期,如果不给予积极支持,已取得的成果也很难巩固。
建议国家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和移民搬迁工程的任务量,并提高补助标准。
同时应比照国家对“三农”的护农惠农政策,建议国家对牧民在畜种改良、饲草饲料良种、化肥、农药、燃油和牧业机械购置,棚圈及青储窖建设等,均应给予相应的补助。
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生态补偿政策,对矿山开发形成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等问题,应由开发建设单位对地方和草原所有人进行合理补偿并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
建议国家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禁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工程项目,生态效益显著,但应该有制度保证合理的生态补偿办法和标准,在生态建设中要切实维护和实现好牧民的权益,决不能以牺牲广大牧民群众利益来换取生态治理成果。
6、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要组织全区科技力量,围绕草原生态保护治理和建设的关键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加强草原退化机理、草原生态的演替规律等基础理论和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综合实用技术的研究,力争在草原生态治理的理论和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对禁牧地区草场恢复以后,应科学合理利用,长期闲置不用既是资源浪费,同时不利于草场植被更新。
对如何合理利用、以什么样经营形式利用禁牧草场这类新问题,应尽快专题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大力宣传和普及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科技知识与实用技术,责成有关部门认真总结各地草原生态治理先进典型和经验,启动草原科技入户工程,加强草原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
各级草原部门要重视遥感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应用。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与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开展草原生态状况调查并对草原生产、生态发展变化进行长期监测,逐步建立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草原生态保护信息系统,为自治区和国家宏观指导草原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7、加强法制建设,保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广泛深入地宣传草原法、环保法、基本草原保护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切实通过法律制度约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行为,坚决制止草原滥采、滥挖、滥搂、滥牧和乱占、乱建等现象的发生,严格限制超载过牧,努力实现草畜平衡。
牧区矿产资源开发是目前关系草原生态环境的一个突出问题,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科学决策、严格依法、依规审批和管理。
应该依法增加对草原生态恢复和建设的投入,切实加强国土、环保、草原等执法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靠良好的法制环境维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