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玩弄利润四大“秘方”
会计分析企业操纵利润的常见方法
会计分析企业操纵利润的常见方法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对于自身财务报告的要求也愈发严苛。
为了能够在投资者和股东中间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一些企业可能会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操纵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数据,用以达成某些特定目标。
这种方法常被称作企业操纵利润(Earnings Management),它正是通过盈利数据等核算手段来达成人为目的的一个数理分析领域。
如何解决企业操纵利润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都在关心的问题。
在这里,将分为四部分来分别介绍企业操纵利润的常见方法,以及监管机构是如何遏止这种不当行为的。
1. 会计政策变更企业有时会通过改变核算政策来对财务报告中的利润数据进行操纵,这种方法是一些企业很容易采用的。
企业可以选择将成本资产化,不用在当期内进行摊销和折旧。
这样,企业在当前期间的收益会减少,但是会将未来的投资收益向前推迟,从而增加以后的利润水平。
此外,企业还可以调整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计提的比例,以及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等值的处理方式。
这些改变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利润提高,但这同样会带来良好的形象。
为了遏制企业利用这种方式来操纵财务报告,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订了准确计量的会计原则。
实际上,针对企业操纵财务报告的风险,各国政府都提供了监管机制,比如SEC,在监管体制中,定期审计等还是能够发挥其作用的。
2. 更改长期和短期的盈利企业在利用改变会计政策来操纵利润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某些长期和短期的利润变化方法来操作报表,从而增加其市值和利润。
企业可以影响股票价格的走势,从而影响其可支配的市场份额。
企业可以进行投资开支,计划通过投资获得的收益来增加其股票的市值,这是常见的一种企业利润操纵方式。
3. 利用会计工具对相关业绩进行隐瞒企业有时会利用会计工具和技巧来隐瞒某些与其业绩相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会影响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和财务报告上的健康情况。
比如,企业会利用突发事件来引导注意到某些数据,以此来隐藏实际的业绩变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类型一:粉饰经营业绩:粉饰经营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利润均衡化、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
最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
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款、应付款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也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
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二:粉饰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高估资产、低估负债。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
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
低估负债,企业贷款或发行债权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通常有低估负债的欲望。
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
基于业绩考核、获取信贷资金、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纳税和推卸责任等目的,会计报表粉饰一般以利润最小化和利润清洗的形式出现。
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
从公司提取利润的5种方法,不会的就别当老板了
从公司提取利润的5种方法,不会的就别当老板了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提取利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许多企业家可能不太了解如何提取利润或不知道具体的方法,因此我们在这里列出了五种提取利润的方法,助您更好地了解。
1. 分配股利股利是一种企业提取利润的常见方式。
它通常是基于公司的盈利而分配给股东的一部分利润。
股利的分配通常是以每股的金额计算。
股东持有的股份越多,就能获得更多的股利收入。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公司利润非常低时,股东可能无法得到任何股利。
2. 发放奖金企业可以通过向员工发放奖金来提取利润。
奖金通常发放给表现出色的员工。
它不仅能激励员工,还能为员工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企业需要有一个规则和透明的奖金发放体系,以确保公正和满意。
不过,这种方式可能只适用于一些适宜奖金发放的职位,而对于某些行业,如制造业和零售业,奖金发放常常比较困难。
3. 红利再投资企业可以将利润再投入到业务扩展或投资新业务中。
例如,公司可以开发新产品或技术,或者购买一些新的资产,这些投资将有望在未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利润。
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规划,资本利益应该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
4. 资本收益资本收益在当今市场经济中非常常见。
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获得收益,并将其作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出售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但需要具备长期资金投资规划的思维及优势。
5. 减少成本减少运营和生产成本是另一种利润提取的办法。
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等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减少运营成本。
如果这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公司的利润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企业提取利润有很多方式,并不限于这五种。
但不管哪一种方法,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长远规划,进行合理的利润提取,并保证透明化、合法化的运作方式。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稳健,有质量的发展。
企业虚增利润的手段及甄别
企业虚增利润的手段及甄别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也是会计核算工作的总结。
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而实际上,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往往通过做假账、编假报表、虚报利润,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分析企业常用的虚增利润的手段并提出相应的甄别方法,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判别企业利润的优劣、识别财务信息的真伪是有帮助的。
一、企业常用的虚增利润的手段(一)利用赊销或虚构销售一些企业利用企业间的利害关系,年底前大搞虚假赊销,次年再销售退回;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拟销售客户,伪造经济合同、银行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单等一系列法律凭证,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进而虚增利润,如银广厦、黎明股份、麦科特和蓝田股份等案件均属此类性质。
(二)采用少结转成本、递延摊销费用等方式个别企业违背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不及时结转销售成本,导致企业库存商品账实不一致;将应确认为当期的费用,虚列在“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采取少摊、甚至不摊的方式。
(三)违背费用资本化的原则利息费用能否计入工程成本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是有严格限制的,而有些企业为了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和少提折旧,将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工程成本长期挂账,不转作固定资产。
甚至将一些日常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利息费用支出予以资本化,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四)勾结关联方,采用资产置换、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等手段如资产溢价转让就是上市公司提高当期利润的最便捷的手段,特别是对于控股股东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对其支持的主要手段便是溢价收购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采用不良实物资产与控股股东合资成立公司,以此来降低不良资产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损失; 另外,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式虚增营业外收入,以虚增当期利润。
(五)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如随意变更预计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和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在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回上,随意调节提取比例和改变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等。
上市公司“洗大澡”利润操纵问题
上市公司“洗大澡”利润操纵问题——基于万科股份案例分析一;引言当前上市公司呈现部分巨亏的现象, 巨亏后扭亏则成了它们避免退市的法宝。
但是扭亏后的上市公司基本面仍继续恶化, 扭亏只不过是会计游戏的结果, 而“洗大澡(big bath)”正是这种会计游戏的主要手段。
随着我国部分上市公司陆续被曝出巨额亏损内幕, 其造假手法“洗大澡”已经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意识到“洗大澡”的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并由此关注它的各项表现形式:所谓“洗大澡”, 就是上市公司在报告年度故意“亏过头”现象。
这种“亏过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以前年度虚增的利润在报告年度冲掉, 另一种则是把报告年度的利润往以后年度推移。
手法无非是将费用递延处理或一次性冲销、不记录相关费用及负债。
将费用递延处理或一次性冲销即营运成本资本化, 缓慢计提折旧或摊销, 降低资产准备,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将费用一次性冲销, 虚减成本费用或负债等。
不记录相关费用及负债则是利用存货计价方式减少销售成本, 调整预提费用以冲减当期成本。
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将费用一次性冲销, 虚减成本费用或负债等。
不记录相关费用及负债则是利用存货计价方式减少销售成本, 调整预提费用以冲减当期成本。
二;案例引入近年来,较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进行研究,有学者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利润操纵问题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存在性,并指出了相关的指标;有学者对个别操纵手段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专业建议。
但鲜有学者对某个房地产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展幵深入透彻的研究。
本次作业选取万科公司为实例研究对象,同时并不拘于万科公司实例,力求完整的讨论房地产公司的几种典型利润操纵手段。
1. 万科公司简介万科公司为一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深圳上市公司,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业务包括了建筑施工、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投资咨询、酒店经营、餐饮等业务,其房地产项目全部在中国大陆。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法
一、虚构销售,调节利润。
1、以真实的客户为基础,放大销售,调节利润。
2、虚拟客户单位,虚构销售,调节利润。
上市公司通过虚拟的销售对象,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操作,包括伪造客户订单、伪造购销合同、伪造保管账、伪造成本计算单、伪造发运凭证,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
这中间客户和交易是虚假的,客户的印章同样也是伪造的,但销售发票往往是真实的,虽然开具发票会增加公司的纳税负担,但为了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公司往往是舍得在税收方面做投入的,而且公司大额的纳税还可以起到掩人耳目的作用。
3、利用与某些公司的特殊关系制造销售,调节利润。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能达到其非法目的又尽可能躲避各方监管,在交易中引入“过桥企业”,把直接简单的交易变为复杂、难懂的交易。
公司先将产品销售给事先约定好的无关联关系的“过桥公司”A公司,然后A 公司再将该产品销售给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在公司实际经济活动中,有可能引入二个或更多的“过桥公司”,这样既可以增加母公司的销售收入,又可以避免公司在合并报表时内部销售收入的相互抵消。
二、对公司跨期销售不恰当分割,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调节利润。
三、通过备抵科目,调节利润。
四、通过非经营性收益调节利润。
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更易受到人为的操纵。
比如出售公司土地使用权、出让股权、收到巨额投
资收益等。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
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虚构、篡改财务数据,以达到欺骗投资者、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的目的。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对整个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以提高投资者的警惕性和风险意识。
一、收入虚增收入虚增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企业通过虚构销售收入来提高业绩。
常见的手法包括:虚构销售合同、虚构销售收入、虚构销售数量等。
企业可以通过与合作伙伴串谋,虚构销售合同和销售收入,或者通过虚构销售数量来提高收入。
这种手法通常会在年末或季末进行,以达到年度或季度业绩目标。
二、费用减少费用减少是另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企业通过减少费用来提高利润。
常见的手法包括:虚构费用减少、滞后确认费用等。
企业可以通过虚构费用减少来降低成本,例如虚构减少员工薪酬、虚构减少采购成本等。
另外,企业还可以滞后确认费用,将本应在当前期间确认的费用延后到下一个期间,以提高当前期间的利润。
三、资产虚增资产虚增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企业通过虚构资产来提高净资产和财务状况。
常见的手法包括:虚构资产价值、虚构资产增加等。
企业可以通过虚构资产价值来提高净资产,例如虚构固定资产价值、虚构存货价值等。
另外,企业还可以虚构资产增加,例如虚构收到的预付款、虚构应收账款等。
四、负债减少负债减少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企业通过减少负债来提高净资产和财务状况。
常见的手法包括:虚构负债减少、滞后确认负债等。
企业可以通过虚构负债减少来降低负债,例如虚构减少应付账款、虚构减少借款等。
另外,企业还可以滞后确认负债,将本应在当前期间确认的负债延后到下一个期间,以提高当前期间的净资产。
五、现金流量虚增现金流量虚增是一种常见的财务造假手法,企业通过虚构现金流量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常见的手法包括:虚构现金流入、虚构现金流出等。
企业可以通过虚构现金流入来提高现金流量,例如虚构收到的销售款、虚构收到的投资款等。
利润操纵手段
1.通过调整销售收入调整利润总额
这种利润操纵现象在年终表现尤甚,往往是企业年终达不到既定的利润目标时,便采取虚假销售或提前确认销售,从而达到既定的利润目标。这种利润操纵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两种方式:(1)错误运用会计原则,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主要手段有:其一,虚拟销售。即通过与有关单位虚拟购销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其二,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虚增收入。即利用出口货物企业可以自制销售发票的条件,虚拟外销业务,以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2)通过混淆会计期间,把下期销售收入计入本期,或将本期销售收入延期确认,来调整当期利润。这种做法的目的,多是企业为了树立自身业务逐年增长的外在形象。
2.利用关联方交易调整利润
关联方交易不同于单纯的市场行为,存在通过地位上的不平等而产生交易上的不平等从而来迎合自己利益需要的可能。关联方之间通常利用资产重组、费用转嫁、转移价格、虚构交易,以及改变投资核算方法等对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
3.通过对于费用问题应该有明确的划分,但上市公司效益不理想,或不足以达到所需要的利润目标时,便采取替上市公司分担部分费用如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通过资金拆借向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的办法来调节上市公司的利润。
4.利用资产重组调整利润
在资产重组中,公司可以利用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对外购并、对外转让资产等方式为提升业绩服务。资产转让是用来提高当期收益的最便捷的手段,特别是对于控股股东实力雄厚的公司,控股股东对其支持的主要手段便是溢价收购该公司的不良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等,或者上市公司以不良实物资产与控股股东合资成立公司,由此来降低该不良资产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损失。
5.通过人为调节特殊账户操纵利润
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的作假手法一般包括虚增资产和收入
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的作假手法一般包括虚增资产和收入、虚减负债和费用,其中虚增销售收入是公司业绩作假的主要手段之一。
查清上市公司虚增收入是税务稽查关注和贯彻“既不少收也不多收”的税收政策的重要方面。
一、作假的主要手段(一)虚构客户,虚拟销售。
上市公司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包括伪造顾客订单、伪造发运凭证、伪造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
由于客户和交易是虚拟的,所以顾客订单、发运凭证、销售合同是虚假的,所用的客户印章是伪造的,但销售发票一般是真实的。
虽然开具发票会多缴纳税金,但是为了达到增加利润这一更高的目标,企业认为多缴纳一些税金也是值得的。
(二)以真实客户为基础,虚拟销售。
上市公司对某些客户有一定的销售业务,为了粉饰业绩,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虚构销售业务,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
(三)利用与某些公司的特殊关系制造销售收入。
例如上市公司将产品销售给与其没有关联关系的第三方,然后再由其子公司将产品从第三方购回,这样既可以增加销售收入,又可以避免公司内部销售收入的抵销。
该第三方与公司虽没有法律上的关联关系,但往往与公司存在一定的默契。
(四)对销售期间不恰当分割,调节销售收入。
由于会计期间假设的存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需要有合理的归属期,其中会涉及销售收入在哪个会计期间予以确认的问题,公司为了调节各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往往对销售期间进行不恰当的分割,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
(五)对有附加条件的发运产品全额确认销售收入。
通常产品发运是确认公司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的最直观的标志之一,但产品发出并不意味着收入能够确认。
例如上市公司将商品销售给购货方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销售退货权,此时,尽管商品已经发出,但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未必能全部流入公司,只能将估计不能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为收入,但公司为了增加业绩却全额确认、收入。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形式、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形式、原因及对策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形式、原因及对策自从利益输送被提出以来,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利益输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方式和产生原因并针对这一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现象提出了几个防范对策。
一、上市公司利益输送的方式利益输送(Tunneling)又称隧道挖掘,是指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利用其拥有的绝对股权或控股地位,采取一些不合法的手段,转移上市公司资产或利润,甚至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
准确来说利益输送包括两个方面:利益输人和利益输出,本文所指利益输送主要指利益输出。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方式主要有股权再融资、股利政策、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关联担保等。
1、股权再融资我国上市公司强烈偏好于股权再融资,并存在从中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股权分置改革前,非流通股股东可以通过股权融资实现利益输送,从而获得超额回报。
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流行定向增发新股,控股股东从定向增发过程中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黄建欢、尹筑嘉,2008)。
章卫东、李德忠(2008)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折价水平和大股东认购比例共同决定了大股东是否从上市公司转移财富及其转移财富的多寡。
在定向增发过程中,控股股东主要利用折价率、通过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定价基准日发行新股、定向增发当年就进行分红、通过定向增发新股向上市公司注人资产等方式来进行利益输送。
另外大股东通过增发前的长期停牌、增发前后利润的操纵、增发完成后的高额分红以及注人劣质资产等方法实现了对大股东的利益输送,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2、现金股利近年来,上市公司对现金股利政策“趋之若鹜”,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都实施了派现行为,甚至是巨额派现。
按照Jensne(1986)的“自由现金流量”理论,上市公司将多余的现金返还股东,然后再去资本市场融资,是公司管理层主动接受市场监督、降低代理成本的表现,企业的价值也会因此提高。
财务会计舞弊十大手法
一、关联交易: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设立空壳公司或皮包公司,通过资金运作虚增收入、资产或虚减费用、债务;这些空壳公司实为同一控制人所控制,是实质意义上的关联方。
查询其工商登记资料,这些皮包公司注册地址往往在同一地方,联系电话甚至也是同一电话,当然基本是打不通;实地调查,你根本就找不到这些皮包公司。
二、循环交易:一些上市公司经常通过多方交易进行循环交易,如上市公司“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B,B又卖给C,C再卖回到上市公司,这样的财务安排,可以达到既增加营收规模,又可以节税,因为可以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三、阴阳交易:一些上市公司开具阴阳发票、订立阴阳合同粉饰交易的真相,*ST源药就是这方面造假的典范,他在出售子公司股权时,签订了阴阳协议,使名义的出售价格低于实际的出售价格,差额部分作为收入入账;在收购子公司股权时,又通过阴阳协议,使名义的收购价格大于实际的收购价格,差额部分也作为收入入账。
四、填塞渠道:在期末时通过调节经销商库存以调节收入确认金额,这种会计数字游戏在实务中广泛运用,很多人不认为是一种财务舞弊,但事实上他可能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收入五、不断并购: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黄世忠老师曾在安然、世通事件发生后发出警告:收购兼并是滋生财务舞弊温床,并提醒投资者注意公允价值容易被滥用的倾向,实际上,不断并购是财务舞弊最强的征兆之一,最近大量的“系”垮台也证明了这一点,不断并购的背后是资金链紧张以及业绩的实质下滑,一些上市公司将并购作为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六、会计差错: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会计差错追溯调整的规定,将亏损往前移,最典型的就是大冶特钢和海王生物,在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之间,更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了会计差错,因为会计估计变更导致的损益要直接进入当期损益七、大洗澡:科龙05年报暴出了30多亿元的亏损,这是中国上市公司又一起非常恶劣的大洗澡,而且科龙也不是第一次玩这种数字游戏,亏过头实际上是隐瞒净资产,在以后期间可以释放出来作利润,不管是顾雏军还是海信,在中国只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基本上都会玩这招游戏,这导致控制权转移后的公司实际经营业绩基本不可信,但愿海信不要再玩顾雏军那套虚盈实亏的数字游戏。
企业利润操纵的方法及其应对措施
企业利润操纵的方法及其应对措施
企业利润操纵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改变会计政策: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会计政策,如改变折旧方
法等,来调整资产或费用的计提方式,从而影响利润的大小。
2. 延迟支出:企业可以通过推迟支付一些支出,如应付账款、
应付利息等,来使利润看起来更高。
3. 操作会计科目:企业可以调整会计科目的计提时间和金额,
比如将应计费用延后到下一年度计入,或者将收入和利润计入长期
合同中等。
4. 转移利润: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多个子公司或企业,它可以在
这些企业之间转移利润,通过调整转移价格、贸易条件等手段来操
纵利润。
应对这些利润操纵的方法,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采取合理的
制度和政策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防止企业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提高警惕,仔细
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避免因被企业的虚假报表误导而造成财务损失。
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
仅仅2002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
2004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近几年来,国内财务造假的情况也是愈演愈烈,2008~2018年期间共有198家A股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发生过违规行为,违规案件合计243起。
是什么原因致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在美国财务造假的公司,要面临着至少500万美金的罚款与10~25年的有期徒刑,投资者可以通过集体诉讼的方式得到巨额的赔偿金,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也面临着巨大的赔偿风险。
在国内,财务造假的顶格处罚也就仅仅的60万元人民币和终身证券市场禁入,与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收获的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利润相比,60万的处罚不具有任何震慑力。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
本文总结了四大类十小类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造假的方法,具体包括:1. 虚增收入;2. 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3. 少记/转移费用;4.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5. 增加非经常性损益;6.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7. 通过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8. 借助关联交易操控利润;9. 虚增资产;10. 隐瞒负债。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十种造假的手段。
一、通过收入和费用调节利润表1. 虚增收入虚增收入就是收入“无中生有”,大多是通过虚构业务、伪造合同实现的。
比如,金亚科技从上市前到上市后一直都在造假,手段非常“全面”。
上市之前,金亚科技通过虚构客户、业务等方式虚增利润达到发行条件,2008年、2009年上半年虚增利润金额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6%、109%。
上市之后公司出现大幅亏损,为了扭亏,董事长亲自指挥公司财务人员,虚构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引言在现代商业环境下,上市公司是各类投资者最常选择的投资标的,而财务报表是评估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高的股价和资本市场的青睐,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财务舞弊。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常见的财务舞弊十大招数,并指出防范措施。
1. 收入的虚增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营收和业绩,可能通过虚增销售额等手段来夸大收入。
这包括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通过子公司进行内部交易等。
应对措施:审查销售合同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对公司的销售额进行财务分析和调研。
广泛收集市场和客户的反馈意见。
2. 资产负债表的操纵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资产和减少负债来改善财务状况。
例如,将无形资产进行估值调整,转移资产到关联公司,或是通过资本化费用等手段。
应对措施:审查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和估值方法。
比较公司财务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监控公司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的增加情况。
3. 利润数据的篡改上市公司可能通过虚增利润或隐藏亏损来误导投资者。
他们可能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进行错误的预测、隐藏费用等手段来操纵利润数据。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会计政策的变化。
关注公司关键利润指标的增长幅度和稳定性。
比较公司利润数据与行业平均水平。
4. 关联交易的滥用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关联交易来转移资金或隐藏损失。
他们可能与关联方进行借款、销售、采购等交易,但交易价格可能会被远离市场价格。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关联交易的额度、价格和必要性。
比较公司关联交易的价格与市场价格。
监督相关的董事会成员是否具有独立性。
5. 隐瞒重要信息上市公司可能在财务报表中隐瞒重要信息,以误导投资者。
例如,不披露重大的坏账坏账准备、法律纠纷、关键员工离职等。
应对措施:审查公司年报、季度报告等财务报表。
关注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
定期与公司管理层和投资者交流。
6. 裁员成本的减少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减少员工人数和降低员工薪酬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
中国上市公司收入舞弊案例
中国上市公司九大收入陷阱案例分析 2005年11月07日10:56 新浪财经申草作者按:两年前,黄世忠教授写下了一篇经典之作:《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及其防范对策》,发表在《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1-3期,黄老师以案例剖析方式揭示出收入操纵的九大陷阱,包括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此文基本涵盖了收入操纵所有伎俩,可惜文中案例均为美国上市公司,下面以中国上市公司案例分析黄教授概括出来的九大收入操纵陷阱,供诸位评判。
陷阱一: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案例一】科龙电器 (000921)今日发布未审计的半年报称:关于2004 年本公司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销售事项的跟踪前任审计师在其2004 年度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中提出本公司对两家国内客户销售人民币5.76 亿元的货物,但未能从客户取得直接的回函确认,而且截至2004 年12 月31 日该笔货款尚未收回。
本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当局对此事作了积极的跟踪,该事项的跟踪处理情况如下:经查证,前任审计意见中所提及的人民币5.76 亿元的销售,是依据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加上本公司2004 年底向两家客户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记收入人民币4.27 亿元,再减去本公司2004 年对两家客户确认的退货人民币0.54 亿元后计算得来的。
而实际上本公司2004 年向两家客户实际开销售发票金额人民币2.03 亿元中有人民币1.21 亿元属于本公司对2003 年度的已出库未开票货物补开发票,该笔销售本公司在2003 年已经确认了销售收入,所以当中只有人民币0.82 亿元包含在本公司2004 年度的收入中,本公司2004 年度实际上向该两家客户销售了人民币4.27 亿元加上人民币0.82 亿元总共人民币5.09 亿元的货物,其中已经收到货款的销售为人民币0.78 亿元,另外人民币4.31 亿元的货物由于该两家客户到期未能付款,在本公司要求下已将货物陆续退回本公司,该批退回的货物大部分已经在2005 年上半年销售给其他客户。
套利成功的企业案例分享
套利成功的企业案例分享一、贵州茅台贵州茅台是中国著名的白酒企业,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过去的几年中,贵州茅台成功地利用了套利机会,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贵州茅台的套利策略主要是通过控制供应量来维持高价销售。
该公司采取限量生产的方式,限制供应量,以保持其产品的稀缺性和高价值。
此外,贵州茅台还通过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营销,提高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通过这些措施,贵州茅台成功地实现了套利,其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且销售额和利润率不断增长。
二、腾讯控股腾讯控股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成功套利策略也是基于控制供应量。
腾讯通过限制游戏账号的注册数量、控制游戏道具的出售等手段,维持了其游戏产品的稀缺性和高价值。
此外,腾讯还通过不断推出新的游戏和增值服务,提高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依赖度和忠诚度。
通过这些措施,腾讯成功地实现了套利,其游戏产品和增值服务的价格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且销售额和利润率不断增长。
三、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其成功套利策略主要是通过控制供应量和提供优质服务来实现的。
阿里巴巴通过建立庞大的卖家社区和提供全面的电子商务服务,吸引了大量的买家和卖家。
同时,阿里巴巴还通过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和支付系统,提高了消费者对其平台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通过这些措施,阿里巴巴成功地实现了套利,其平台上的商品交易额不断增长,且利润率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四、苹果公司苹果公司是美国著名的科技企业,其成功套利策略主要是通过控制供应量和提供高品质产品来实现的。
苹果公司通过严格控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确保了其产品的品质和独特性。
同时,苹果公司还通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了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通过这些措施,苹果公司成功地实现了套利,其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且销售额和利润率不断增长。
五、特斯拉特斯拉是美国著名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其成功套利策略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和高端市场定位来实现的。
几种常见的操纵利润方法
几种常见的操纵利润方法在商业运作中,利润是企业和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有些企业可能采取一些不当手段来操纵利润数字,以达到一些短期的目标或者欺骗投资者。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操纵利润的方法,并加以分析。
一、收入操纵1. 销售收入虚增:某些企业可能通过虚构销售交易或与关联企业进行套利交易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
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销售回款困难等问题,且对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形成不利影响。
2. 延迟收入确认:企业可能会选择延迟确认收入,将一部分应该计入当期利润的收入推迟到未来的会计期间。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提升当期利润水平,但会对未来的财务表现造成不利影响。
二、成本操纵1. 虚增费用支出: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构费用支出等方式来操纵利润。
例如,将本应计入其他应收款的费用转移至费用科目中,以减少当期利润。
2. 延迟费用确认:企业可能会选择延迟确认费用,在当期不计入,而推迟到未来确认。
这种方式可以暂时提升当期利润,但对未来的财务表现形成不利影响。
三、减值准备操纵1. 不合理的减值准备计提:企业可能会通过不合理地计提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
例如,恶意夸大资产减值损失,使利润减少,以达到某些目的。
2. 拖延计提减值准备:企业可能会迟迟不计提或者推迟计提减值准备,以提高当期利润水平。
这种方式会导致企业风险暴露的真实情况被掩盖,对投资者形成误导。
四、关联交易操纵某些企业可能通过与关联企业进行交易来操纵利润。
例如,与关联企业进行恶意亏损交易来虚增亏损额度,以掩盖实际盈利;或者与关联企业进行套利交易等。
这些手段可能会对企业财务表现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其他操纵手段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操纵利润方法外,还存在其他一些操纵手段,如资产重估、虚增利润分配、财务信息造假等。
这些手段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对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了严重的损害。
综上所述,操纵利润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投资者应增强风险意识,严格进行财务分析,以减少受操纵利润的影响。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
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
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唯有端正态度,才能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犹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
另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帮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很多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
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玩弄利润四大“秘方”
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快速扭亏为盈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取得暴利;二是不等价交换,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沙子换大米”利润转移。
但资产重组只是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器之一——
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迄今为止已经有几十家公司公布半年报。
专家表示,半年报是近期股市炒作主要题材,准确分析半年报做出正确投资抉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近期在股市获利“独门暗器”。
而从浩如烟海半年报数据资料中挑出“搀水”公司报表,则可以使投资者远离投资陷阱。
记者经过多方采访,初步总结出上市公司玩弄利润几种常用伎俩,希望能对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有所帮助。
“秘方”一:资产重组——“变废为宝”
资产重组本来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而实施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然而,资产重组现在已成为上市公司玩弄利润最佳武器。
在中国股市中,已经有无数“野鸡”通过资产重组变成了凤凰,很多庄家都是因此而大获其利。
根据去年上市公司年报统计,净利润增幅前十名公司中,汇源通信、ST同达、国投电力、天地源、宗申动力、广钢股份共六家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而它们都受惠于资产重组。
其中汇源通信、国投电力、天地源、宗申动力在一年多时间里连主营业务都发生了变更。
广钢股份虽然继续维持原有主业但与集团公司之间也进行了资产置换。
ST同达则通过投资收益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
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快速扭亏为盈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取得暴利;二是不等价交换,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沙子换大米”利润转移。
通过资产重组大幅提升企业利润,具体来说,可以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劣质资产。
也可以由非上市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
还可以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企业。
通过分析去年上市公司年报,可以发现世茂股份与上海世茂建设有限公司进行资产置换,公司以所持有上海世茂国际广场有限责任公司18.375%股权及现金6792万元与公司参股公司世茂建设所持有上海世茂湖滨房地产有限公司50%股权进行置换。
如此一置换,世茂股份去年业绩同比猛增了25倍。
“秘方”二:关联交易——利润“调节器”
我国许多与其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大量关联交易。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习惯做法。
其主要方式主要是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
如一些股份制改组企业因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达不到70%,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关联企业,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大幅增加。
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方式,进行市场交易和资产置换,可以随意抬高上市公司利润。
如某股份公司,以800万元代价向关联企业承包经营一个农场,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获取7200万元利润。
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也是上市公司常用方式。
而以低息或高息进行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是比较隐蔽利润调整方式。
如某股份公司将12亿元资金(占其资产总额69%)拆借给其关联企业。
该股份公司利润主要来源于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利息收入。
标准股份去年年报显示,200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1亿元,比上年增长55.75%。
2003年公司之所以大幅度增长,关联交易不可忽视。
去年,公司控股股东将所持有一家盈利能力强、资产状况良好中日合资企业西安兄弟标准工业有限公司40%股权卖给标准股份。
公司年报显示,仅兄弟标准公司2003年度实现净利润达7373万元,该投资为标准股份带来了可观投资收益。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最大特点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且关联交易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横财”,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发生实质性变化。
“秘方”三:计提——ST公司命根子
计提是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计提在会计政策上体现本是谨慎性原则,然而,在相当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却变成了随意性。
这种随意成了上市公司玩弄利润遮羞布。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对八项减值准备计提只做了原则上规定,计提标准以及比例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
这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玩弄利润提供了方便。
利用八项计提调节企业利润是上市公司常用一种手段。
上市公司既可以“少提”来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减少利润,为来年利润增长埋下伏笔。
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调节利润捷径,在铁定亏损年度“一次提个够”,在必须扭亏年度“一次冲个够”现象屡见不鲜。
八项准备计提就是通过增加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或减少投资收益来降低当期业绩,而通过冲回以前年度计提各项准备来减少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或增长投资收益来调增当期利润,进而完成跨年度调控利润目。
通过上市公司2003年八项计提总额与2002年比较,可以看出,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上是通过八项计提来调减公司业绩。
也就是说,尽管财务报表显示,2003年上市公司业绩同比增长达20%以上,但如果没有通过八项计提对其业绩在各年度之间进行适当调控,那么2003年上市公司业绩实质上比报表有更快增长。
这也是今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提升一个主要原因。
如某目前已经暂停上市ST公司,2003年八项计提对利润调减总额高达8.16亿元,而当年该公司利润总额为-8.04亿元,显然八项计提是造成该公司亏损根本原因,尤其是该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竟高达7.12亿元。
该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全资子公司截至2003年末,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4.79亿元,而2003年该公司对这一部分其他应收款几乎是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
如此高额地计提坏账准备,公司目非常明显,就是一次亏个够,虽然这样做结果是使公司暂停上市,但巨额坏账准备在必要时候予以冲回,就可以立即提升该公司当期利润,帮助公司重新恢复上市。
“秘方”四:非经常性损益——暗藏杀机
非经常性损益也是上市公司玩弄利润重要武器。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
列入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包括:股权转让收益、政府财政补贴、汇兑损益、固定资产和原材料减值准备转回、厂区搬迁获得补贴等。
股权转让收益是上市公司利润增长常见原因。
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公告经常见诸报端,正是这些转让公告成了一些绩差公司免于亏损、退市“救星”。
如中色建设2001年亏损,为了扭亏公司于2002年12月转让持有民生银行股权中2000万股获利4664万元,成为2002年扭亏关键,2003年继续转让3000万股股权,获利7117万元,占2003年净利润近90%;兰生股份于2003年10月22日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转让公司所持有浦发银行750万股社会法人股,扣除有关转让费用,兰生股份取得转让盈利为1617.47万元。
利用财政补贴是ST公司扭亏惯用伎俩,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有限壳资源,往往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财政补贴主要包括直接补贴、扶持资金、增值税返还和公益事业补贴等。
如ST民百,2003年兰州市政府补贴扶持资金3300万元,公司因此实现每股收益0.008元,扭亏为盈;而ST襄轴则在襄樊市政府全额返还土地增值税、出口退税帮助下,从中止连续亏损脚步。
专家认为,非经营性损益绝对值过大,或者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比例过高公司,今后发生业绩大幅波动可能性显然要大大高于其他公司。
尤其是其中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后出现亏损或微利公司,业绩发生巨幅震荡风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