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人性与礼的功能
荀子观后感思想人性的探讨
![荀子观后感思想人性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0c4f9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9.png)
荀子观后感思想人性的探讨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思想的观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我对荀子思想的观后感:荀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人性的本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身是恶劣的,但通过良好的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品德,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以自利为本,人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和幸福,不愿意为别人做出牺牲。
这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指出人性的恶的根源在于欲望的无穷无尽。
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而且追求欲望的满足往往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荀子认为,个人的欲望应该被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所约束,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荀子还探讨了人性与礼的关系。
他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改变,而礼则是实现这种改变的重要手段。
荀子主张通过规范性的礼仪来约束个人的行为,使人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他认为,礼可以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荀子还探讨了权力和政治的问题。
他认为,权力应该来自于德行,而不是血缘或者蛮力。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批评那些贪婪和残暴的君主,认为这样的君主只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衰败。
他还主张君主应该通过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的权力,限制自己的行为。
荀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人性本恶论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政治观点强调了德治的重要性,对中国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是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并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使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也为我们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626b45b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a.png)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荀子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荀子对“礼”的思考和诠释较多,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出发,对荀子关于“礼”的哲学诠释进行探讨,并举出5个例子进行阐述。
一、荀子对“礼”的定义荀子认为,“礼”是“人心之所同也”,是人们生活中相互遵守的规范和仪式。
他认为,“礼”不仅仅是服从于某种权威,而是一种道德规范。
同时,“礼”还有着社会联结、培养人品等多种作用。
他的“礼”概念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以集体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体系。
二、教化人性荀子认为,“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可以教化人性,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
他认为,人性中存在着邪恶之心,人们的欲望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但人们可以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来改变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从而达到人性的教化。
例如,一个人的欲望往往会带来激动的情绪,让他失去理性,做出错误的决定。
而当他遵守了“礼”的规范,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从而更容易保持理智、清晰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维护社会秩序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他指出,社会中的秩序是可以通过“礼”的规范来实现和维护的。
当人们遵循“礼”的规范,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例如,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礼”的规范。
当一个人尊重“礼”的规范时,会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从而减少与他人的冲突。
而当他没有遵循“礼”的规范,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冲突甚至暴力。
四、优化社会结构荀子认为,“礼”可以优化社会结构,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通过遵守“礼”的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清晰和稳定,从而避免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例如,当遇到买卖、见面、招待等场合时,各种具体的礼节是需要遵循的,这些礼节包括起立行礼、问候、奉茶递烟等。
这些礼节不仅可以使场合更加庄重、庄重,社交变得更加顺畅、舒适,同时也可以避免因误解或欠缺礼节所造成的误会,从而优化人际关系。
荀子 孟子 人性论
![荀子 孟子 人性论](https://img.taocdn.com/s3/m/1131bd21ed630b1c59eeb5e2.png)
浅淡荀子与孟子人性论之间的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几乎都在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其中包含的人性论也各部相同,甚至同一学派之内的对人性论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本文基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对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这一点上的观点的异同作出讨论。
一、荀子的人性论——经验主义的人性论荀子的思想,以礼为中心。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荀子的一切论据,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
为感官经验所不及的,便不寄予以信任。
因为荀子是经验的性格,所以他所认定的天,不是道德的自然性质的天,因而他主张天人分途。
荀子不是不承认天的功用,也不是不承认天的法则性,但他认为天的功用与法则,不含有目的、意志在里面。
因而天的法则所表现的功用,只是天的自尽其职,并非借此对人指示什么,要求什么。
天尽天的职,人尽人的职,天人分工而各不相干,这就是他说的“参天地”。
荀子主张性恶,在《荀子·荣辱》中写:“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
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
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
从《左传》到《荀子》:作为人道的礼的展开
![从《左传》到《荀子》:作为人道的礼的展开](https://img.taocdn.com/s3/m/de9f5bf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9.png)
从《左传》到《荀子》:作为人道的礼的展开王沁凌【摘要】“礼仪之分”是春秋时代的重要问题,将礼提升到与人类文明同存亡的崇高境地。
它将民与天地的联系以礼乐文化的复杂而有条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涵盖了人受生而有的欲望活动所引发的“六志”调和的要求。
这一思想线索显露于春秋之际,多见于《左传》所记载的言论,后为荀子所继承,并在荀子那里发展为对礼的起源和人性的探讨。
荀子认为,礼作为“人道之极”代表了社会文明对自然状态的改进成果,划定了人的现实欲求活动的调适满足的范畴;而圣人作为“道之极”不仅具体而微地代表了礼乐文明的意蕴与精神,其后天的思虑也限定了礼乐体系这一范畴在历史处境中的实现程度。
【关键词】礼;性;六志;人道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6-0127-09作者简介:王沁凌,宁夏银川人,哲学博士,(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南宋浙东事功之学与《春秋》学的关系”(17LZUJBWZY087)《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王国维在《释礼》中指出礼(礼)最初指“盛玉以奉神人之器”“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①这一观点与《说文解字》以“事神致福”释礼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早期社会的重大礼仪活动与原始宗教有密切关系,其信仰、知识与物质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使人群团结为社会的“传统”。
②这种观点在中国学者对三代秦汉之礼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认可。
例如,邹昌林认为中国宗教的起源与礼的起源具有合一性,礼代表使人有别于动物的广义的文明因素。
③当代学者由功能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中国早期历史的文明起源做考察,在结论上与儒家传统对“礼”的追溯及文字学考察颇有殊途同归之意。
④这说明中国的“礼”文化不仅具有族群特殊性方面的意义,而且包含了人类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因素。
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
![浅谈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05b0e99e45c3b3566ec8b0d.png)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则提出了“礼、法”。
并且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截然相反的“性恶论”,在先秦百家中也是独树一帜。
我们组将从以下三点探讨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现实意义:第一,何为“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生来就是出于自身本能的需要会去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发展,《荀子·性恶》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翻译过来就是说,现在人的本性中,生来就贪图名利,有恶的念头,有耳目之欲、喜好声色;如果对于人的本性不去克制,随其所欲,那么就会导致争乱不止,忠信之士死于小人的谗言,个人生活淫靡而礼义廉耻都会被丢掉。
完全随心所欲没有约束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混乱而不得治理的社会状况,这就证明了人性——是恶的。
第二,人性本恶与个人的修养但是人性本恶并不是说人就是罪恶的,荀子提出通过后天的教化我们可能成为有道德的善良的人,甚至是圣人。
同出于《性恶》篇: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为)也。
圣人与众人没有区别的地方,是人的本性,都是恶的,但是圣人的过人之处,是其个人修养,可以克制自身多余的但是出于天生的欲望,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个人修养的极致。
而我们自小熟读的《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性恶论“的一个证明,只因人性是恶的,才需要编著《三字经》这种启蒙读物,去引导小孩子的天性,从小灌输其仁义伦理思想,才不致于小孩子们随乎本性而走上歧途。
人性本恶因而教育就特别的重要,我们之所以需要学习,就是要通过学习道德,抑制恶的本性,成为善良的符合社会规范的人。
因此,在社会制度建设中,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性恶论“。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fcdbba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d.png)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与论述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荀子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人性的看法,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揭示了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是相近的,但因为各自的修养与习惯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差距和不同的行为表现。
换句话说,人性的相似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共同的起点和基本的特征,但在后天培养与习惯的影响下,人们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荀子进一步指出:“人之出性也,各有所专。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性格与才能。
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或方面有所专长。
因此,人性的多样性是由每个个体的特长与优势所决定的。
在荀子的论述中,他还提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
他说:“性善者,情理兼备。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情感与理性的互相调和来实现真正的善善行为。
换言之,情感的冲动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才能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善行。
而当人性的善被埋没或被忽视时,人们的行为则容易偏向恶劣。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和修养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他说:“由是观之,天下若一家,言若合符,行若监利,而百事可见也。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人性改造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规范和行为的监督,才能使得人性的恶劣得到抑制,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既有相信人性的善良与多样性,又认为人性的恶劣需要加以改造。
荀子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性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的视角。
通过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总结起来,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以及对于人性的解析,启发着人们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荀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186fd1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b3.png)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荀子孝道思想以“性恶”为起点,以“隆礼”、“从义”为核心,以社会规范高于家庭规范为要求,以强调外在师法的他律作用和反映封建大一统社会逐渐形成趋势为特征。
荀子认为,孝是遵循外在社会规范礼义的结果,也是圣王、君主教化的结果。
可见,荀子“礼义之孝”涵盖了内外两个方面。
荀子的纳孝入礼,强调将外在客观的伦理规范内化为人的理性自觉,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一)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荀子·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人群内部之所以存在生存争斗,是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好利、嫉妒、憎恨、贪欲之心,有喜欢声色的自然欲求。
所以,如果顺人之本性而放纵,那么就会出现争斗抢掠的暴乱。
这里,荀子以官能的欲望流弊及人的自然本能欲求来说明性恶。
荀子既主张性恶,那么善又如何可能呢?《性恶》篇接着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由此可知,一切的善源于圣人、君主化性起伪的结果,是外在道德规范制约和内化的结果。
故在荀子这里,作为百善之首的“孝”亦是来源于圣人或君主制定的外在道德规范的“礼”.所以,荀子孝道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强调从礼从义,即“以礼义事亲谓之孝”.(二)以“隆礼”为核心荀子既主张性恶,那么“孝”就不由内发而需靠外在道德规范的“礼”产生;同时,通过“礼”这一外在道德规范来对“孝”引导、规制。
孝借助“礼”来表达相应的自然情感,而“礼”本身也体现出孝之德性,二者相伴而生,缺一不可。
1.孝与礼荀子“礼”的范围广大,包含外在道德规范的“礼仪”与内在精神的“礼义”.《荀子·大略》曰“: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荀子人性论的价值分析
![荀子人性论的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e703f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53.png)
荀子人性论的价值分析作者:杨正梅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8期◆摘要:本文探讨了荀子的人性论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的价值。
荀子的人性论对于当前改善我国的社会公德领域的问题,传承和弘扬荀子的有利于当代建设的主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价值一、荀子人性论的历史价值我们对荀子的人性思想的传承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荀子的人性思想在我国古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趋势,虽然没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但对我国古代的道德建设、社会关系建设、天人关系的认识方面以及社会秩序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道德建设上,在荀子看来,人能够化性起伪,但是要遵守礼仪。
礼的作用是用来区分上下尊卑,划分等级的。
荀子的礼、法起源论是与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要求相联系的,这一主张在当时有利于全国性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建立,对后来地主阶级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其次,在社会关系上,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明分使群”。
荀子非常重视礼仪,也时时刻刻倡导人们遵守礼仪,为了更好地让人们提升道德修养,荀子还尤其重视“法”,并且提出以法促德,用一定的强制命令手段来支撑道德建设。
此外,荀子还主张将人们的等级划分好,以便人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
这一主张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封建主的统治。
最后,在天人关系层面,荀子认为要尊重客观事物,主张知行合一。
他提出的“天有常道”、“明于天人之分”等主张,为当时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荀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对我国古代社会无疑是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后来的地主阶级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荀子人性论的现实价值首先,荀子的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等思想,启示当代人们注重内在的自我修养,经常持着自我反省的态度,对人要忠实守诚信。
同时,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崇尚知识、爱好学习的人,重拾人们注重道德修养的信念,有效地规避狭溢的利己主义和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
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_荀子人性论主张什么
![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_荀子人性论主张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edaced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1.png)
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_荀子人性论主张什么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世人尊称他为“荀卿”,曾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兰陵令。
那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荀子学识渊博,作为封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既承了前期儒家学说精髓,又广泛吸收了百家学说之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古代唯物主义。
从人文角度,他提出了性本恶的性恶论,重点强调了后天环境影响和人文教育作用,成为了与孟子的‘性善论’的相对观点。
他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相互的人文理念,被历代开明的封建君主所采用。
从自然角度,他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他不信天命、不尚鬼神,但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从政治角度,他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物质文明、礼治法治并重的理论雏形,既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又关注人类的物质需求。
他提出的任用贤能、崇尚节俭对稳定和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是荀子思想具有学术批判精神,是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学术、学说争鸣、交融的一个缩影,具有积极的学术发展意义。
二是荀子不折不扣地传授和弘扬儒家经典绝学,使得中华礼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功不可没。
三是荀子思想不仅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他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实现了出世与入世结合,承担了社会责任。
荀子修身的主要内容“修”是修理、修养,“身”就是身体、精神和心灵,而所谓“修身”就是指,人们通过对生活中种种体验进行参悟,从而提高自己在思想、道德等方面修养,这样有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
修身一直都是思想家注重的事情之一,荀子也不例外。
在《荀子修身》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一来就开始教人们正确地对待身边的好坏、善恶,告诉人们向往善是有利于取得成功的,然后,又告诉了人们什么是善与好,以及教人们变善、变好的方法,指出要提高自己在思想、人品等方面的修养,有利于自己变善和变好,从而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
荀子礼法思想研究
![荀子礼法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1d80b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9.png)
荀子礼法思想研究荀子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礼法思想被广泛研究和引用。
荀子看重礼法的作用,认为礼法能够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在此,本文将针对荀子的礼法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并举出五个例子加以证明。
一、荀子的礼法思想概述荀子对礼法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礼法是人的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
荀子认为,礼法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使人们变得更加谦虚、积极、廉洁和有纪律,形成荣辱观念,保持社会秩序。
2.礼法是社会认可的道德标准。
荀子认为,人的行为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需要社会的共同认可来确立道德标准,而礼法就是这种共同认可的结果。
通过礼法标准可以促使人们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
3.礼法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荀子认为,礼法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同时也是审美情趣的培养。
通过礼法的学习,人可以更好地领略美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五个例子的分析1.孝道是礼法基石荀子认为,孝道是中国礼法文化的基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就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人性中最本源的道德观念。
孝道涉及家庭、亲情、社会等多个方面,包括尊长、孝敬父母、孝顺父母、对儿女的教育等。
荀子看重孝道,认为孝道可以让人们从小树立道德观念,培养正直的性格,从而成为有贡献的公民。
2.礼法是防止人性恶的重要手段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礼法可以防止人们因恶性而导致的不良行为。
荀子强调,如果没有礼法的约束,人们就会沉溺于短暂的享受或者个人私利,失去道德的约束,最终导致社会混乱。
礼法的作用在于它具有约束力,落实了道德规范,使人们始终遵守道德准则,最终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3.礼法可以导致面子和尊严的形成在中国晋朝时期,社会对于封建主义礼法的坚持与推崇,使得人们开始把平民与贵族作出的行为区别对待。
这种区别对待使得那些按照礼法行事的人,能够获得面子和尊严。
荀子看重这种面子和尊严的获得,从而认为礼法的感召力不仅仅是从外界来的,更重要的是内心意识的作用。
荀子人性论辨析
![荀子人性论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0fd5d6b90d6c85ed3ac603.png)
荀子人性论辨析荀子人性论辨析荀子的人性学说以性恶论最为出名。
问题是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性恶是不是他所谓人性的全部内容?《荀子·性恶》篇是不是就只讲性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荀子的人性学说应是至关重要的。
荀子论人性,确实强调性恶。
所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以及忌妒、憎恨之心,顺着这种本性发展下去,伤害别人的行为就出现了,忠信就丧失了。
因此,顺从人的本性和情欲,必然会出现争夺,出现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义的行为,最后必然会导致暴乱的发生。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道理非常明显。
然而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一面,有“辞让”、“忠信”、“礼义文理”,不过,他认为这些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后天发展而成的。
人饿了,看见长者在就不敢先吃,就要推让;累了,看见长者在就不敢先休息,就要代替长辈继续劳动。
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人的本性和背离人的情欲的。
顺从人的本性就不会出现辞让,讲辞让就会背离人的性情。
从此出发,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不属于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的行为。
荀子的性恶论是建立在人性即人的天然属性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好利、疾恶、好声色是人的生理本能,是“生而有之”者,而这些本能又是导致争夺、残贼、淫乱的根源,从这一道德观出发,他认为人的这些生理本能是恶的,这就是荀子性恶论的逻辑。
这是一种先天的性恶论,所以它将“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后天之“伪”排除在人性之外。
但“好利”、“疾恶”、“好声色”是否就是“生而有之”的自然属性呢?这个问题很值得质疑。
事实上,“好利”是必须感觉出什么是“利”才会去“好”,“疾恶”是必须了解什么是“恶”才会去“疾”,“好声色”也必须先分辨出什么是美丑才会去“好”,这种“好”和“疾”,都是有待于后天学习的,并不是人的自然本能。
有人说荀子的性恶论是一种后天的性恶论,说“好利”、“疾恶”之心、“好声色”的“耳目之欲”都是指人的自然本性,都是无所谓善恶的。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https://img.taocdn.com/s3/m/e3bf79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9.png)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性的探讨非常深入而独特。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人性善恶两方面的本质,并通过自然界的观察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人性善恶之间的纠缠和平衡。
本文将从荀子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人性之善恶的根源及其影响。
人性中的善是指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本性,而恶则是指人性中蕴藏的邪恶、负面的一面。
荀子认为,人性的善恶源于天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是受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善恶倾向。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恶的本能,发展善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同时并存的,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私利,而淡忘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本性在缺乏教育和自我反省的情况下,会日益发展并导致社会的腐化和混乱。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来控制和克服恶的本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善良和正直。
他提出了“性即理”和“性即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可以依循道德规范的,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逐渐达到理想的善性状态。
荀子还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培养人性善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习俗,人们可以克制自己恶的一面,逐渐培养出善良的品格。
礼仪之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小至大,从家庭到社会,都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荀子相信,只有通过恪守礼仪,尊重他人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性中的善。
然而,荀子也承认人性中的恶并非完全可以消除,只能通过外部的约束和教育来控制。
他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人性中的恶行进行规范和制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只有在良好的法制和道德约束下,人们才能通过教化和教育,修养自身的善性,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
综上所述,荀子论人性之善恶提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https://img.taocdn.com/s3/m/9092998c7cd184254a35350d.png)
13.1人的地位
•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 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 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正 如荀子所说:"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荀 子·天论》)
• 荀子还作了《乐论》,其中说:"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 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 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所以在荀子看来,音乐是道德教 育的工具。这一直是儒家奉行的音乐观。
•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但是在上述论证中,它还有第三种意义。在这种意义上, 礼的功能就是 调节。人要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礼仪的意义上。礼有另一种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的情 感雅化,净化。对于后者的解释。 荀子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荀子·富国》)荀子在此指出的,正是人类的根本烦恼之一。如果人们所欲与所恶不是同 一物,比 方说,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 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 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 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 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荀子的礼仪观与社会秩序
![荀子的礼仪观与社会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b9913c5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5.png)
荀子的礼仪观与社会秩序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礼仪观与社会秩序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通过对荀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对于礼仪观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的强调,以及他对于人性善恶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荀子的研究心得。
首先,荀子对于礼仪观的理解可以从他对于人性的看法入手。
荀子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人的本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坏。
他认为礼仪是一种教化人性的工具,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修养自己的心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荀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礼仪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通过遵循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秩序。
其次,荀子对于社会秩序的思考也体现了他对礼仪观的重视。
他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依靠君主的权威和规范,而礼仪则是君主权威的表现和规范的具体体现。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榜样来引导人民,同时制定合理的礼仪规范,使人民遵循礼仪,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荀子认为,只有在良好的礼仪规范下,人们才能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修养,从而使人们能够遵循礼仪规范,维护社会的秩序。
他主张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教导和榜样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德行和品德,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最后,荀子对于礼仪观与社会秩序的思考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礼仪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
礼仪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还可以促进人们的交流与合作。
在一个礼仪规范得到尊重的社会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荀子对于教育的强调也有启示意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对荀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对于礼仪观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的强调。
荀子荀子的思想人性论思想伦理思想
![荀子荀子的思想人性论思想伦理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06982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7.png)
荀子荀子的思想人性论思想伦理思想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人性论和伦理思想。
本文将重点探讨荀子在人性论和伦理思想方面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强调人的天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的力量来塑造和修正人的行为。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的本能和欲望会导致罪恶行为的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生俱来就是邪恶的。
相反,人类具备了可以发展和完善的潜力。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即人的本性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满足欲望,而不考虑道德和他人的利益。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需要通过道德教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训练,人类才能克服本性中的恶,并实现德治的理想社会。
荀子提出了“性即理”这一观点,强调人的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和完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出善于思考和明辨是非的智慧。
荀子的伦理思想体现了他的人性论观点。
他主张人应该按照天理和伦理原则来行事,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追求个人的利益。
他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人只有遵循这些规范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荀子提出了“克己复礼”这一重要原则,意味着人们应该战胜自己的私欲和冲动,遵守道德规范,并尽自己的责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荀子还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修养和榜样来影响民众,使他们按照正确的道德原则来行事。
他主张君主应该实施严厉的法律和惩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荀子也提倡“非攻”政策,主张和平处理国家间的冲突,以避免战争的破坏和伤害。
总的来说,荀子的思想在人性论和伦理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强调人的天性本恶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人可以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来克服自身的恶性动机,实现德治的目标。
他的伦理思想强调道德规范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以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成长。
荀子的知识点总结
![荀子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08108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64.png)
荀子的知识点总结荀子,名况,字卿,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被称为“荀学”,对后世的儒家影响深远。
下面是荀子学说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人的本性是贪欲、自私的。
他认为人们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他人的利益。
他认为人性的本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的利益和道德价值观可以对人性进行约束和教化。
二、性恶论荀子进一步分析了人性的本恶,认为人有四大恶性,包括:淫、乐、害、恶。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快乐和满足感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道德败坏的行为中,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使人们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教化论荀子提出了教化论,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外界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得到修正和发展的。
他主张用教育来培养人的良知、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及礼仪、音乐等来陶冶人的性情,从而使人们更加合乎道德规范,进而构建和谐的社会。
四、王道思想荀子提出了“王道”思想,主张国家政权应当依法治国,统治者应当尽忠职守、行礼仪、守文化。
他认为一切社会行为都需要遵守规范和道德的约束,只有国家政权建立了正确的制度和法律,就能够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五、尊儒抑墨荀子主张尊崇儒家学说,压制墨家等其他学派。
他批评墨家的爱人无差别,认为墨家的思想是不符合人性本恶的真实情况的。
他强调要恢复和发扬儒家经典的教育和价值观念,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规范。
六、权谋思想荀子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他的文中充满了政治智慧和权谋思想。
他主张统治者应该稳定政权,采取适当的手段控制人民。
他提出了“如拔一毛而整体皆伤”、“威武不可以威胜”、“人性本恶,异常之善者勿信”等政治格言,警示统治者要慎重行使权力,以及认识到人性本质的恶性。
七、天命论荀子提出了天命论,认为天赋给君王一种神圣的大权,统治者应该遵循天命,负责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主张国君应当以身作则、奉行仁政,以此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荀子论人性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荀子论人性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ec6bbe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6.png)
荀子论人性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发现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荀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人性恶、性恶论和性善论两个方面,这些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伦理观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荀子的人性恶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天生具有自私、贪婪、好斗等恶劣的品性。
这种观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修养、自律和自我约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荀子的人性恶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需要不断努力克服自己的恶劣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其次,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性。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恶劣本性,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荀子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
最后,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性。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仁义道德,通过自律和自我约束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
荀子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追求仁义道德,实现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荀子的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性恶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他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他的人性论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追求仁义道德,实现社会和谐。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5402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3.png)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荀 子天人论人性教育思想阐释
![荀 子天人论人性教育思想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25a7c11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1.png)
荀子天人论人性教育思想阐释荀子,这位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其天人论和人性教育思想犹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的观点独特而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他认为天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
天就是自然的存在,它的运行如日月星辰的交替、四季的更迭等,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而人的职责在于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去祈求天的恩赐或者妄图改变天的运行。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开创性,打破了人们对于天的盲目崇拜和依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生来就有各种欲望和本能,如果不加约束和引导,就会导致争斗和混乱。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荀子并非认为人性无法改变,恰恰相反,他强调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性改造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化性起伪。
所谓“伪”,就是指后天的人为努力和培养。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们抑制恶的本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育能够让人明白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和践行。
为了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荀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首先,他强调“积”的重要性。
学习和品德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其次,荀子重视“专一”。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荀子还主张“隆师亲友”,即尊敬师长,与朋友相互切磋。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中,人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荀子的人性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弱点和不足,如贪婪、自私、懒惰等。
而荀子的思想提醒我们,不能任由这些恶的本性发展,而是要通过教育和自我约束来加以改变。
同时,荀子强调的积累、专一和隆师亲友等教育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论人性与礼的功能荀子名况,字卿,亦称孙卿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曾在齐国游学,做过“稷下先生”们的领袖(“祭酒”)。
他也到过秦国、楚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终未得用。
就思想史的源流而言,荀子乃儒家之歧出、法家之肇始。
他把人性定义为追求欲望,而把社会秩序的建设归为圣人君主对于欲望的理性化的管理。
荀子对于礼乐的理解,都是这种管理人欲的手段。
荀子影响最大的观点就是“性恶说”,由此基础性的观点出发,他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礼的起源提出了一个“养人之欲”的假说。
《荀子》中对此有一段集中的概括: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
……故礼者,养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
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礼论》)荀子认为,任何人天生都具有同样的欲望追求。
《荀子》的另一处指出,人的欲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生理性的满足,“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还有一种是知识性的分别和追求,“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这两种欲望都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这样的追求都有一个无限扩张的冲动,比如人服从生理的需求而要吃饭,但人又不满足于仅仅填饱肚子,他还要享受美味,进而还看重吃饭的规格,甚至要吃到别人吃不到的东西才能满意。
如果这种追求没有一个“度量分界”来限制,那么不论物质多么丰富,都不够无法满足人的贪心,人与人必然陷入争斗,“争”在社会的层面就导致了“乱”。
因为“乱”而导致了资源匮乏的现象,就是“穷”。
荀子的思想,就是探讨如何建立结构、秩序以免“争”、“乱”、“穷”的学问。
荀子的这个见地是十分深刻的:社会在物质生产不足的时候,固然有匮乏之忧;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仍然可能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争”而匮乏。
这时,摆脱匮乏的途径就不再是像墨家提倡的那样一味扩大物质上的积累,而在社会的管理者为人的欲求设定一个合理的规则和秩序以限制之。
荀子指出,“群而无分则争”(《荀子·王制》),而“先王”异于常人之处就在于明辨利害,他能为保障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提供一个理性的设计,所以“君者,善群也”(《荀子·王制》)。
荀子认为群而有分的基本原则是贵贱各安其位,“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人人各守其“分”(去声),社会自然就没有“争”了,其理想的结果是“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荀子·荣辱》)。
这种以系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秩序和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已超出了简单的物质财富的眼光。
“制礼以分”的思路有着悠久的传统,中国古人并不陌生。
在第一章提到,周代的宗法制度和礼乐文化的要义正是在“分”。
宗法制之精义为尊卑有序的等级制,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畿服制、爵谥制、分封制等,“是古代社会以家庭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维系社会,分配财产、权力,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项制度”。
而号称“经礼三百,威仪三千”的礼乐规则和仪节就是这个宗法制度的“文”的层面。
《周礼》有“九仪之命”(《春官·大宗伯》)的规定,即天子对贵族的九等赐命在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等器物方面的外观差别中表现出来。
《左传》谓“分之采物”(文公六年),孔疏云:“采物谓采章物色。
旌旗衣服,尊卑不同,各位高下,各有品制。
天子所有,分而与之,故云‘分之’。
”统治阶级内部的尊卑等级需要落实在一系列的繁文缛节之中,这是保障统治者之“德”的条件,“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左传·桓公二年》)孔疏云“度谓限制,数谓多少”,仅就衣裳佩饰而言,在颜色、质地、数量、大小、纹样、组合、名号等方面,每一用物都承载了丰富的意义符号以显示等级差别。
比如,上公的衮无升龙,而天子有升龙,有降龙;紞、藻,人君五色,臣三色;天子朱纮,诸侯青纮。
文章赫赫,不能具征,然而礼之繁复严格,于此可见一斑。
故王国维谓“周之制度典礼,乃道德之器械”。
周礼当中彰明可见的“文——物”乃是一套严格规范人之“本分”的符号系统,荀子以“养人之欲”的理论对之做了阐释发挥。
他说:“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
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芋、弹琴瑟以塞其耳,必将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将刍豢稻粱、五味芬芳以塞其口;然后,众人徒、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
”(《荀子·富国》)“塞”就是以意义来源的丰富性和规范性来调动和引导人的功利追求,使之纳入到一个有序的组织当中,使人的思想和行为不逾越自己的本分。
这可以看作是对“养人之欲”的一个解释。
荀子还指出,丰富的仪典还可以让那些对人生与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显得更有震慑人心的效果,他将此作用概括为“饰”:“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
”(《荀子·礼论》)“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
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
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
”(《荀子·乐论》)情感因为有了文采的“饰”而变得有条有理,不再像无法驯服的洪水一样泛滥难收。
这正是礼乐之“文”之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功用的统一。
礼乐声色修饰人情的目的是驯服人欲,所以华美的衣饰、器具、车马仅仅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而不是为了让人享乐用的。
荀子说:“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异之也,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逸乐、或劬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
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欢定和而已,不求其余;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我王,纲纪四方。
’此之谓也。
”(《荀子·富国》)荀子理想的圣人就是一个条理秩序的化身:“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荀子·儒效》)虽然荀子用了一套理论解释了繁复的“礼”的社会功用,但荀子所谓的“分”又与周礼的“分”有着根本的不同。
战国学者论礼之“分”,已不再依据宗法血缘的身份,也不再首肯“天”在信仰层面的支持,而是心理学意义的情绪调节功能。
殷人借助鬼神的权威,西周借助宗法血缘的身份规定来确立“分”的依据,其文物制度总是笼罩着一层“天意”的神圣色彩。
春秋至战国时代,“人”的才能和独立人格首次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外在于人的“天”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当士人把作为崇拜对象的鬼神从信仰领域剔除出去以后,儒家思想家仍然在情感的领域为自己保留了“天”,如孔子的“敬天”,孟子的“尽性知天”。
荀子则不然,他根本不相信一种信仰意义上的“天”。
在《天论》中,他说“天行有常”,跟人事没有关系,所以君子要“明于天人之分”,不要妄想人与天有什么沟通。
“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荀子·天论》)祭祀等活动的意义,只是在老百姓面前装点一下等级尊卑的秩序,统治者自己是不需要相信的。
荀子将“天”等同为人可以依靠理性去认识和利用的“自然规律”,只是当做一种对待百姓的统治手段而已。
自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荀子论人性与礼的特点,并与孟子的性善说和教化说做一个对比。
荀子强调以礼来为社会确立秩序,在这一点上似乎遵从了儒家的一贯原则,但荀子对于礼的认识与孔子、孟子很不相同。
孔子和孟子首先是站在君子自我修养的角度来认识礼,所以他们所坚守的礼带着信仰和情感的色彩,体现着对于“天”的敬意和对生民万物的仁爱。
孟子承认欲望的存在,但他努力证明无限度的欲求不是人之本性,并希望通过“乐道”的体验激发人们超越物欲的信心。
荀子则不同,他先把“人欲”作为一个事实接受下来,然后站在社会管理者的角度看待礼的制欲免争的效用。
孟子和荀子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养”的观念,但所养护的对象却完全不同:孟子培养人的无私的情感,而荀子则驯养人的功利欲望。
那么,人性究竟是否能够以欲望来定义呢?孟子认为,如果肯定了“人生而有欲”,那么人和禽兽就不再有本质的区别了;荀子则指出,人异于禽兽的地方不是没有欲求,而是有强大的理性以限制自己的欲求。
他进而批评孟子陈义甚高,在理论上把对人性的期许和现实的描述混为一谈,在实践上也不利于以可操作的方式来约束情欲。
从广义的美学角度来看,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的对立,并不是性恶与性善的对立,而是对“善”的理解不同:“善”在本质上是理性的,还是情感的?如果善可以通过“理性”达到,那么它也就是“可学而能”的;反之,如果善主要地是一种天然的自发向善的心态,那么它就是情感的。
孟子希望在展露善端的“非常态”中,激发起人对于更加充实的人生意义的向往之情,并自然地消减对于声色名利等欲望对象的追逐企图。
荀子则坚定地认为,人对于情欲的限制和对于礼义的爱好,都是在生活的中庸常态中诉诸理性主动限制的结果。
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
”(《荀子·性恶》)荀子爱用给马安上笼头、矫揉木材、磨砺刀剑等比喻来说明强制规范对于成器的重要性。
他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勤苦地磨炼自己,而对“小人”和“民”则诉诸强制性的法制手段。
他不相信任何人所固有的情感可资为善行之助力,他说:“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性恶》)荀子的道路是难行的。
他认为,人对于礼义规范的坚守,要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
而这种刻苦的状态要持续一生之久,“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劝学》)。
荀子特别强调“积”的观念。
他说:“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荀子·儒效》)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君子,就在于不能长期地“积”其对于欲望的克制,往往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