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作者:史玉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春秋末期时孔子首先提出人性思想,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逐步成为了历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议题。
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的预设与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
虽然孟、荀各自提出的理论形态表面上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理想目标,就是最终能达到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人性论人性问题在春秋末期被孔子首先提及,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两者理论上的对立对中国哲学谈论人性论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岱年先生谈到,“中国性论的特点是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因为论者并非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而不得不讨论性,于是便提起性的问题.....在形式上是问:性是善的抑是恶的?在实际上却是问:善是性抑恶是性?所注意者不在性之实际内容,而在善恶的起源。
其目的乃在于探究善是固有的还是外铄的。
”孟子认为善是人心所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善是人为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的,善不是人心中固有的。
一、孟荀人性论的理论来源在春秋末期,儒家开创者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先天性质是大致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现实表现的巨大差别。
这个命题为整个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定下了基调,确定了原则。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性学说,但他只两次谈到“性”的问题,另一处是“性与天道”,虽然是初始的,没有对其展开具体的论述,但却是后来思想家谈论人性论发端,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复观先生谈论孔子的“性相近”时说到:“应当与《孟子告子》中的‘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的‘相近’是同一意义。
”这里的“相近”一词就只的是人最初的一种本性。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人性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一大议题,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这个议题中,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念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立场。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他们在对人性本质、人性修养以及人性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差异。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具备潜在的道德道德素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之中充满了至善至美的品质。
孟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人天生就有爱的本能,愿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人性比作明镜,认为如果环境恶劣,人的本性也会受到玷污;如果环境良好,人的本性也会发挥出其本有的光辉。
而荀子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才能抑制住自己本性中的邪恶。
二、对人性修养的要求孟子强调人性的修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却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得以表现出来。
孟子倡导“性命之学”,主张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孟子将个人修养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不断完善,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而荀子的人性修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努力。
他主张通过自我压抑和教化来抑制本性中的恶习,并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自律和努力,才能追求道德的道路。
三、对人性发展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源善良,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性可能出现偏差。
他认为,通过教化和教育,人性可以被唤醒和发展,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约束和塑造。
他认为人性发展是一种以天理为准绳的过程,只有通过刻苦自励和不断意志的追求,个体才能实现人性的正真发展。
四、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价值与争议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的重要性。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孟荀不同人性论提出的背景分析(一)不同的社会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宁。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赢得百性的支持。
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产生。
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以仁心行仁政正是表达了百姓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定,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论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相同的食、色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虽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孟子用几希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
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食色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3郭 婧(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93)[摘 要]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
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
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关键词]性善;性恶;自然属性;道德属性[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06)06-0016-04 人性的善恶是中外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
几乎每一位重要的伦理学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人性善恶的不同回答建构了不同的学说体系。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深的人性论当属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后世学者对于人性的看法深受其影响。
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论”和荀子所倡导的“性恶论”在理论形态上看似对立,在逻辑意蕴上实则互补。
孟荀人性论的争议与其说是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不如说是人性概念的内涵问题。
一、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起点不同,即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孟子主要从人的类本性即人的道德属性入手来理解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1]吃喝性色这些生理本能固然是人生而具有的并且也是维持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却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不是人的本质,所以不能以此来定义人性。
孟子认为,如果把这些生物本能理解为人性的话,那么岂不是“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2]所以,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内在依据,即人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具体地说就是“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比较作者:朱林辉王阳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09期自从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之后,关于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中一直存在争论的重大问题。
而其中,先秦时代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一直是人们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基本来源与主张在中国古代,孔子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正是孔子人性论中所蕴含的这两种可能,导致了后来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
沿着孔子的“性相近”方面发展,孟子得出了“性善论”;沿着孔子的“习相远”方面发展,荀子得出了“性恶论”。
但是具体说来,孟子的“性善论”是在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争论中形成的;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在批判孟子“性善论”中形成的。
“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善的根源则在于人性的四个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其中,“恻隐之心”又是最根本的。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皆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人的四端当成人的天性,认为这些善端同人的天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得出了“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的结论。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荀子·性恶》)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性就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荀子·荣辱》)“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
二、根本分歧孟子与荀子的根本分歧所在,与其说是人性善恶的根源性问题,倒不如说是人性是什么的问题。
孟子所谓的“人性”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的:首先,孟子是从天人关系方面来理解“人性”的。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1、“性”所指不同。
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
“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
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
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
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
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性恶》)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
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
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
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
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
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
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孟子主张的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的人性论是性恶论。
两者在对什么是人性有不同的解释。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的“善端”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起点,在四点的基础之上可以培养出“仁、义、礼、智”这四德。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理念对比研究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对人类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治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教导。
本文将对孟子和荀子的理念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天性、修身养性、政治观等方面的异同。
一、人性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坚信每个人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称之为“良知”。
他认为,人的矛盾和冲突是因为失去了良知,在修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人恢复原有的良知,从而发挥出自我完善和利他的道德潜能。
相比之下,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主张人性中存在着贪欲和私心,只有通过外在的教育和规范才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
荀子强调了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对人性的影响,并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来加以控制和引导。
二、天性观孟子和荀子的天性观也存在差异。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一种共通性。
他提出了人天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按照天命行事,与天地万物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孟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天相合、与道相合的生活状态,并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自我的完善。
荀子则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认为人类拥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
他主张通过自我努力和学习,不断开拓并培养人的天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三、修身养性在修身养性方面,孟子主张以道德修养为先。
他认为,通过自觉地遵循道德准则,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境界,可以实现心性的升华和善行的实践。
孟子提出了“修己以教人”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示范的重要性。
荀子则注重知识和学问的积累。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经验,从而追求真理和理性的生活。
荀子主张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论争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完善。
四、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与荀子也有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政治应该以君主的仁德为核心,通过行善和慈爱来统治。
他主张君主应当以身作则,伦理道德高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孟子虽然承认君主的统治地位,但他也强调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主张在政治决策中注重民意和民生。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中国思想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但两人的人性论却有很大差异。
这一点一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文也打算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做一比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大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人性思想。
一、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言人性善恶。
到孟子时,各家各派的人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世子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子的人性论为性善论。
孟子不赞同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人的自然属性来定义“人性”,因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表现人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人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他发挥了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行说,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当然,他不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而是说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生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自己后天的主观努力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子还把心、性、天贯通在一起,使其人性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比较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比较研究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伟大哲学家,他们对于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异同。
一、人性观点比较在人性的探讨上,孟子和荀子有着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强调人与天地相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爱。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只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违背自己的本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二、修身立德观点比较孟子和荀子在修身立德方面也有不同的观点。
孟子认为修身要注重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情操,通过修养自己来达到儒家所追求的“仁”的境界。
他主张要有仁爱之心,善良、宽容、体恤他人,与人为善。
荀子则主张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达到修身立德的目标。
三、政治观点比较在政治方面,孟子和荀子也有各自的看法。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仁为本,通过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君主具备仁德,关心民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荀子则更加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依靠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综上所述,孟子和荀子在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培养,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克制个人的欲望,实现修身立德的目标。
他更加重视法治,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各有千秋,对于后世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
评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
评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可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高度关注人之本性的思考,倡导个人本性的崇尚以至理想的追求,以及权衡各种利害关系以求人间和谐之道。
人性观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孟子和荀子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们针对人性观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也都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
一、孟子:孟子认为“仁”是一个人的本性,所以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天下为公,仁之道也”,认为人应该做出贡献,尊重他人,担当责任,遵守法律,表现出善良的本性。
二、荀子:荀子没有直接认为“仁”是一个人的基本本性,而是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两面性的,可以被自然决定,也可以被教育而形成。
荀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学习和训练中,才能形成对社会有益的思想与行为。
因此,他认为人必须通过科学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他的仁慈的天性。
总的来说,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义都被历代学者所津津乐道,可以说它们都有一定的价值可言。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虽然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但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同时也各自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歧与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分歧1. 人性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好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产生恶习。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可以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圣人之道。
相反,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邪恶的,只有通过外在的严格约束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约束住人的邪恶本性。
2. 政治观点孟子主张君主立国,他认为君主应当尽其责任去爱护百姓,关心民生,并提出了以仁政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他主张政府应当有责任去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
荀子则主张君主专制,在他看来,君主应当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秩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免犯罪和混乱带来社会动荡。
二、发展1. 孟子的发展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的理解和进一步发展上。
孟子认为,仁是人类最根本的美德,它是超越个人利益,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一种道德情操。
他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能力,人们需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仁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即仁”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为仁,人们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实现为人的最高境界。
2. 荀子的发展荀子在儒家学说的发展中主要关注的是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但是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
他提出了“性即才”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人的才能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后天培养的效果。
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修养,才能培养自己的才能,并实现为人的最高目标。
三、结论孟子与荀子在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各自有着独特的贡献。
尽管他们存在一些分歧,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儒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孟子通过对仁的理解和发展,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则注重强调人性的可塑性,提出了通过后天教育来改造人性的观点。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
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
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
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人类天性在本质上与天保持着同一性——人的自然本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源于天人之间的同一性,因而人性本身就是善的。
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由于后天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因而,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修身养性才能保持本性。
而荀子在天人关系学说中嫁接了道学本体论,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行其道。
因而,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
所以,荀子认为人的性、情、欲所代表的自然本性是恶的,人们只有对恶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才能去恶向善。
三是关于人性改造的方式不一致。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体现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自觉。
天、人关系交汇于有血有肉的人,儒学从哲学意义上找到了人的存在根基。
也就是说,人可以从先天赋予的性本身内观宇宙,宇宙的本体论内化在孟子式的人学体系中。
人先天性具有了道德自觉与内心自省的主体精神,从而通过知性而知天,最终通往与天合一的绝对精神。
因而,孟子的性善论,虽然也包涵有外在的强制性社会改造方面的内容,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性人性改造方式。
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强调礼、法并重,主张从强化社会规范之类的客观方面改造人性。
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很自然地,社会能否安定的前提就在于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
因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也有道德主义的主体内心自省与自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他律性人性改造方面。
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从本质上说,并无善恶之分。
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对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孟子和荀子是两位备受尊崇的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他们的人性观进行比较与对比。
一、孟子的人性观孟子相信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
他认为人们都有内在的良知,能够感受到善恶之辨。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通过修养和教育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出这种善良本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善良的。
在他看来,人性的根本特质是仁爱,人们天生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二、荀子的人性观相对于孟子的乐观人性观,荀子对人性持有悲观态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认为人天生具备自私和邪恶的倾向。
荀子认为人们的本能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关心他人的福祉。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本身是邪恶的。
在他看来,人们需要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和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倾向。
他认为人性无法改变,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和法律的约束,才能约束住人们的邪恶本性。
三、人性观的对比与思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截然不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取舍之处。
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中既存在善良而又有邪恶的行为。
人们既有关爱他人、奉献他人的行为,也有争斗和剥削他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人性的本质是否纯善或纯恶,我们可以看到存在着中间地带,或者说是灰色地带。
虽然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观点并非完全对立。
孟子强调了人们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和修养,而荀子则强调了道德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两者都认同了人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引导和规范。
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然而,人性的本质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修养、教育和制度的共同作用,引导人性的善良一面,约束人性的邪恶一面,实现人性的健康和和谐发展。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对人性问题看法不同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们的人性观点和其它一些哲学家的看法有许多异同之处,下面希望通过对孟子、荀子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来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特别之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是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善。
他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良知,即心中的正义和善良之心。
他举了一个例子,认为‘孩子掉在井里,人人都知道要去救他。
’这就表明了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人性就会表现出来。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说:‘人之所以畜,性本恶也。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人的努力和社会的约束来控制和改变。
荀子认为,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人性就会表现出来,展现悖逆、自私和残忍等本性。
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性本善或本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类的欲望性格是邪恶的。
2. 教育和培养两位哲学家都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培养可以改变人性。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即可。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的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欲望。
3. 社会和道德的作用两位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和道德的作用对于人性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孟子来说,缺少良好的社会和道德规范,人的人性就会发生变化,表现出自私和邪恶的本性。
荀子则认为,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可以控制人性本恶的表现。
4. 人性的可改变性总结起来,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观点虽然有很大的分歧,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十分明显。
他们都认为,人性的形成是受到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的人性是可改变的。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和道德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人性观点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看法,为我们今天的人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
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善,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助互利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善是指爱人类的观念且从情感、意志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
标签:人性;性善;性恶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46
孔子的学说涉及到对“仁”的内涵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探讨与各种礼法规范的修习实践的论述,但从未要去“性与天道”的領域里寻找根据。
这与孔子本身的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特点有关。
孟子的时代,学术界出现了“非杨即墨”的奇观,儒学面临式微的境地,在仁义教化上急需一种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性善”论应运而生。
1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是和孟子同时代的知名学者,告子对“性”的定义是:“生之谓性。
”所以“性”在他的表述中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或自然状态。
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或自然状态;仁义或善不属于人性的范畴。
换言之,人性即由自身规定自身的状态和被一定的外在关系所规定的状态根本不同。
他的人性论在取消对人类的自然状态和自然属性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定这一点上,是极富创见的。
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正是对这个所谓的“性”进行克服的结果,人性正是就人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上来规定的。
他的学说造成了这样的效果:仁义道德是迫己、外在和虚假的,忽视了客观的道德原则存在着向主观转化的可能性。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
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
如果认为“无善无不善”是人的本质,那么仁义道德就不是通过对人性的引导,而是对人性的戕害所造成的;如果人类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本性,那么这种人类属性与兽类属性到底相差何几呢?到这里持人性“无善无恶”论的人就哑口无言。
但是他的推论只是要证明仁义才是人类的本质规定性,这种立论有一定的“独断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个显眼的尾巴,被持“性恶论”和“性有善有恶论”的人揪着不放,这两者都把“恶”或“善恶”与人性结合起来。
后来对于公都子的诘难,他只作如此含糊地回答:“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他又说“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样他的观点从语言表述就与“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混淆不清了。
但是这种矛盾的表述并不能使他的“性善论”陷于致命的绝境。
他不把自然和恶纳入人性的范畴,而是把善规定为人的本性,在逻辑上就自然的得出“其情则可以为善”的结论。
他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也无非是:人性是可以变为不善的,正如人也可以沦为“禽
兽”一样。
至于“性有善有不善论”大概的内容从其所举的例证可以得出:尧、舜、微子啟、王子比干这些圣贤与象、瞽瞍、紂这些恶人,双方要么为君臣,要么为父子,要么为叔侄,要么为兄弟,关系皆不出“五伦”之外,却都不能对彼此发生影响,这说明有的人天性为善,有的人天性为恶,不存在改变的可能。
这种观点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道德的价值和教化的作用,但因为粗制滥造,影响不大,不值一驳。
2 孟子的“四端”及道德体系
事实上人性的本来状态和天然性质、超出社会生活实践的领域,都不是孟子的道德哲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所以他反对告子的“生之谓性”,他对人性的基本规定,是要具备“四端”,他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当我们突然看到同类陷于险境时,由于对自己死亡的天然恐惧而产生同病相怜的心情是由感而生,绝不是心怀其他目的。
所以如果没有怜爱同类之心,就不属于人这个种类;就通常的人类心理而论,这个论断是合情合理的。
他通过人类个体的心理在受到外在情境的刺激时作出的情绪反应和意志倾向来证明个体身上存在的类本性或者说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类联系。
爱,就是类联系的感情表现形式。
善,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助互利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善是指爱人类的观念且从情感、意志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
这种善念的情感肯定形式就是恻隐之心,它的情感否定形式就是羞恶之心;它的意志形式就是辞让之心;它的理智形式就是是非之心。
然后在“四端”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向仁义礼智齐全的圣人人格。
在“四端”到“仁义礼智”的人格之间相应设置了由低级到高级的价值体系。
从抽象的道德层面作出这种等级的划分,就每一个人而言,是极富诱惑力。
所以统观孟子的学说,其性善论不是说人的所有天性都是善的,但善是人类的规定性,而且善在人性中有其自发的萌芽。
3 荀子的性与恶的悖论
荀子的性恶论观点在处理性与恶的关系上与孟子在处理性与善的关系上手法基本相同,它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顺着恶的根芽生长,必然会结出恶的果实。
也就是说他对人性抱着悲观主义的态度,但是他认为孔子的学说是唯一的救世良方,不主张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物来教化天下,施行仁道,实现大一统。
但是他在对人性范畴的界定上就远不如孟子严谨。
认为“不可学、不可事之在人者,谓之性”;然而那些“好利”、“嫉恶”、“好声色”、“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性情和本能显然就属于这“不可学、不可事”者,而且这些本能负担着推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功能,不应该是恶的。
让我们首先看一下荀子是怎么推出这个结论的。
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好利、嫉恶、好声色的本性之所以是恶的,是因为如果顺着这些本性,那些
同类间彼此争夺、相互残贼、荒淫悖乱的丑恶现象就会自然地发生,那些诸如“辞让”、“忠信”、“礼义文理”之类的道德品质就为人所厌弃。
只是道德的败坏与人类禀赋中的性情,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吗?从古至今,对民风淳朴最美好的描述,也无非是指“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的社会气象,然而这是建立在社会的物质资料相对过剩以及合理的分配方式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之上。
在动乱的社会环境中,各种频繁发生、波及甚广的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和内外战争,严重破坏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致使社会生产实际供应的生活资料急剧紧缺。
在物资普遍贫乏和秩序长期混乱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为了活命就难以顾及存活的手段和方式是否道德的问题。
为了基本生存而开展的竞争就必然破坏传统道德所规范、引导和约制下的竞争形式——其实争夺和辞让都是竞争的两种不同形式。
所以社会动乱和道德败坏不是由人类的基本性情引起的;而是超出基本生存之外的欲望无限膨胀的后果,比如权力欲、财富欲和功名欲。
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根源显然不是人民的基本欲望,发动战争的诸侯王们也绝不是出于口鼻耳目体之欲,而是为了满足诸侯王们的“大欲”。
可见,人性中并不能孕育出自然的恶。
荀子既把人的自然属性看作是恶的,又以因果关系的形式把这种属性与社会的丑恶现象连结起来。
虽然他提出了“化性起伪”作为积极补救的方法,但是“伪善”在“性恶”和“伪恶”的内外夹击下,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他的学生韩非子便是受到这种消极人性论的影响,成为了道德的悲观主义者,直接倒向了提倡严刑峻法和权谋诡诈的法家。
荀子把脱离仁义的状态规定为恶的观点与孟子把人的本质规定性为善的观点在实践的目的上虽然殊途同归,甚至他提出的修身方法比孟子更为切实可行;但是这种人性论对儒学传播和道德教化的危害不下于曾被孟子严厉批评的告子及杨、墨之流的学说。
参考文献
[1]王琪.孟子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1).
[2]孔子.论语全书[M].思履,译注.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9(1).
[3]王云五.荀子今注今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