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性恶篇全文及翻译

《荀子》性恶篇全文及翻译性恶篇第二十三荀子说的性恶,是相对人为努力或礼义而言的。
离开这二者的相对性,单单说性,是没有性恶可言的。
而人性和人为努力的相对关系,其实就是人努力实行礼义的理想,同这个理想要转化的现实,这二者间的相对关系。
因为人愈有理想,便愈想转化现实;愈想转化现实,便愈发现现实惰性的强顽,愈和理想相悖。
人便会根据自己的理想,评判这个未曾被转化的世界,认为现实不合乎理想中的善,是不善的,是恶的。
所以荀子的性恶,不能离开他的道德文化理想而说。
但现在人们常说,荀子是由客观经验中见到的各种人性恶事实,归纳出性恶的结论;或者认为是荀子见到人天性的恶,然后才提倡人化性起伪,这些说法都未能够深入了解荀子说性恶的意思。
荀子见到,人想实现礼义,实践礼义,而这个想实现礼义、积思虑习伪故的人心,是相对于想要转化的现实生命状态而言的。
这个现实生命状态,相对于人道德文化理想的礼义而言,就是一个负面的存在。
所以礼义是善,人性就是不善的恶。
但并不表示,离开了人的道德文化理想,人的天性也能够称为恶。
一个人已经有道德文化理想,要求理想的实现,由此而要求人的现实生命状态有所转化。
荀子对这个转化意义的认识,其实较孟子了解得深切。
既然要转化人的现实生命状态,就不会认为这是善的,而认为是恶的。
所以性恶的说法,在这个转化意义上,是不可以不确立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人的性是恶的,而所谓善的,是人为努力。
现在的人性,有生下来而贪好私利的,顺着这个性,会出现争夺,而辞让的德行就消失了。
有生下来而嫉妒、憎恨的,顺着这个性,会有对人的伤害,而忠信的德行就消失了。
《荀子》性恶原文及译文

《荀子》性恶原文及译文作者:荀况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九)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六十九)
[原文]
23.11 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
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
笔直的木材不依靠整形器就笔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笔直的。
弯曲的木材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因为它的本性不直。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圣明帝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能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善良的标准。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荀子性恶》原文及译文赏析

《荀子性恶》原文及译文赏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亡:消失B.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砻砺:打磨C.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顺应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人之学者,其性善古之学者必有师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苟以天下之大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荀子性恶》全文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权变篇原文及译文

《荀子》权变篇原文及译文
《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所著。
其内容涵盖了伦理、政治、哲学等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权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篇目,主要讲述了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环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
以下是《荀子·权变》的原文及译文。
---
原文
性恶论者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圣人说:“人之性恶,矫枉过正,其善者,因材而教。
”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百姓皆曰:“我善矣。
” 子曰:“知之而不行,虽敦仁,吾未见其明也。
”
译文
性恶论者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表现出来的善良只是
伪装。
”
而圣人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纠正偏差,对于那些善良
的人,要根据他们的资质来进行教育。
”
因此,君子的教育是启发式的,引导而不是强制,鼓励而不是
抑制,启发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百姓都说:“我已经很好了。
” 孔子说:“只是知道而不去实践,即使内心善良,我也看不到他们的明亮。
”
---
以上是《荀子·权变》的部分原文及译文,展示了荀子对于人性、教育和实践的独特见解。
这些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荀子性恶全文翻译

荀子性恶全文翻译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

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荀子性恶论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荀子·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

《荀⼦·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荀⼦·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 ⼈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之性,⽣⽽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辞让亡焉;⽣⽽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忠信亡焉;⽣⽽有⽿⽬之欲,有好声⾊焉,顺是,故⽣⽽礼义⽂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之性,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理,⽽归于治。
⽤此观之,然则⼈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师法,偏险⽽不正;⽆礼义,则悖乱⽽不治。
古者圣王以⼈之性恶,以为偏险⽽不正,悖乱⽽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之情性⽽正之,以教化⼈之情性⽽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化师法、积⽂学、道礼义者为君⼦,纵性情,安恣睢⽽违礼义者为⼩⼈。
⽤此观之,然则⼈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之学者,其性善。
”⽈:是不然。
是不及知⼈之性,⽽不察乎⼈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之所⽣也,⼈之所学⽽能,所事⽽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在⼈者,谓之性;可学⽽能,可事⽽成之在⼈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之性,⽬可以见,⽿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可以听之聪不离⽿。
⽬明⽽⽿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荀⼦·性恶》) [注]①伪:通“为”,⼈为努⼒。
②⽂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弯曲的⼯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法都相同的⼀组是() A.合于犯分乱理,⽽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B.⼈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之所⽣也 C.然则⼈之性恶明矣⽈: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为礼义者为⼩⼈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对“⼈性恶”的看法的⼀组是() ①令⼈之性,⽣⽽有好利焉②顺是,故⽣⽽礼义⽂理亡焉 ③钝⾦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不正,悖乱⽽不治⑥令⼈之性,⽬可以见,⽿可以听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意的⼀项是() A.荀⼦认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好利、有嫉恨、好声⾊。
《荀子性恶》全文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全文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_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荀子·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取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线人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取,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势必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势必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势必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势必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式,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正人,纵性格,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改正竹木曲折的工具。
【1】以下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有疾恶焉疾:忌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迪。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式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3】以下语句编为四组,全体直接表现荀子对“人道恶”的看法的一组是()①使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钝金势必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势必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使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4】以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人缺乏忍让、诚信、礼法,是由于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文言文阅读训练:《荀子-性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荀子•性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檃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 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 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 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1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B. 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C. 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不然.D. 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13.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 ①③⑤B. ①②④C. ②④⑥D. ③⑤⑥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性本恶是谁的观点
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
《荀子·性恶》中的原句: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性恶译文及注释

荀子·性恶译文及注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全文翻译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
”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荀子·性恶》阅读附答案及翻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荀子·性恶第二十三》

《荀子·性恶第二十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於争夺,合於犯分乱理而归於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後出於辞让,合於文理,而归於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隐栝、烝、矫然後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後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後正,得礼义然後治。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
”曰:若是,则过矣。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
使夫资朴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
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於情性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荀子(战国末期儒家代表)
代表语句:(1)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2)人之性,生而好利,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生而有疾惡,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
(3)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表现为“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荀子?性恶》),所以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
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荀子?性恶》)。
先天赋予的“性”和后天学事的“伪”是一对矛盾,要解决矛盾通过“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学、事而改变“性”。
“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荀子?礼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其性恶思想也被后人认为是其法家思想趋向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