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以脉浮紧,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师曰:脉大而浮数,故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师曰:此为欲解也。
解以夜半。
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数而解者,必能食也;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反发热者差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未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不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知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
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宜下之。
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
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
又问曰:何缘得此吐利?师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名灾怪耳。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伤寒平脉辨脉法!(一、二)
伤寒平脉辨脉法!(一、二)辨脉法第一1.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2.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鞕,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3.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4.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5.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6.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7.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8.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9.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10.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11.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12.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13.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14.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15.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16.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17.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18.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19.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20.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21.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22.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23.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24.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龈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25.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26.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27.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28.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29.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30.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辨脉法第二1.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纪,传与贤人.2.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3.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4.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5.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6.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7.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8.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9.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10.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11.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杏林讲坛杏林讲坛,中医大讲坛。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
平脉法【原文】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①,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②。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③,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④,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⑤,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⑥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注释】①因息游布:借气息活动,精华物质得到游行输布。
②效象形容:仿效物象描述脉的形状。
③参差:长短不齐。
④进退低昂:脉象有快慢高低之异。
⑤衡铨(quán):量轻重的器具,这里喻作正常法度。
⑥漏刻: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
【译文】问: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
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
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
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
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
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
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
并且,人自生下来,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
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
老师答:你所提到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
伤寒论卷第一 辨脉法
伤寒论卷第一辨脉法卷第一辨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评析】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伤寒杂病论》在线阅读
《伤寒杂病论》在线阅读目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
•《伤寒杂病论》序
•├─ 张机序
•├─ 桂林左德序
•《伤寒杂病论》
•├─ 平脉法第一
•├─ 平脉法第二
•├─ 六气主客第三
•├─ 伤寒例第四
•├─ 杂病例第五
•├─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 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 附: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6)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6)【原文】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译文】趺阳脉浮而紧,浮为气虚,紧为寒甚,气虚则腹部胀满,寒甚则腹中绞痛。
气虚寒甚相合,则出现肠鸣,腹中气机转动,气机一转动则胸膈壅滞之气得以下行。
若少阴脉不现的,是虚寒之气结于下焦,可致外阴部肿大且疼痛。
【评析】本条论脾胃虚寒脉症与少阴虚寒脉症的关系。
趺阳以候脾胃,少阴以候肾气,脾胃虚寒,所以肠鸣腹满而痛。
若太溪部少阴脉不出,则肾气亦虚,虚寒之气积于下焦,寒水下趋阴部,则阴部肿大而虚浮。
【原文】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①,身体痹不仁②。
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③;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注释】①三焦无所仰:仰,恃也,是说三焦失去依靠。
②不仁:失去感觉,不知痛痒。
③噫而酢吞:“酢”古与“醋”通用,即噫气而醋心吞酸。
【译文】寸口的脉微而且涩,微是卫气衰而不行,涩是荣气弱而不及,荣卫不能相互资助,三焦失去依靠,身体麻痹,不知痛痒。
荣气不足,则身体烦疼,口难言语;卫气虚弱,则洒淅恶寒,频频呵欠。
三焦不能各司其职,上焦失职,噫气而吞酸;中焦失职,不能消谷,不要进食;下焦失职,则二便失禁。
【评析】本条讲由于荣卫不能相助,以致三焦失职的病症。
营卫虚衰,不仅卫外不固,而为洒淅恶寒呵欠,营血不足,而为肢体麻痹不仁或烦疼难言。
即上、中、下三焦,亦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善其职事。
上焦主受纳,中焦主熟腐,下焦主分泌清浊;三焦失职,就会出现噫气吞酸、消化无力、大小便失禁等症。
【原文】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译文】趺阳脉沉而数,沉主邪实于里,数主热,热能消化水谷,较易治疗。
若脉不沉数而沉紧,为里寒甚,属难治之候。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各版本比较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各版本比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各版本《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据称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之世传抄本,历来未见于世。
直至清末,世居岭南的张仲景六十四世孙——张绍祖方始传书予其徒桂林左盛德,左再传予其徒罗哲初。
尔后于1934年罗哲初借予黄竹斋抄写成《白云阁藏本》(略称《白云阁本》),1939年由张伯英资助而方校刊公世。
因为本书在民国之前未见记载,学者对此版本的真伪,仍有争议。
现在通行版本包括了:1939年黄竹斋《白云阁本》。
1956年罗哲初之子罗继寿将世传抄本(直排)原稿献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不完全简体字化的直排版;1980年出版简体字横排版。
1980年由黄竹斋高足米伯让,补刻三页书版“勘误表”,由陕西中医药研究院,依原黄竹斋所刻之《白云阁藏本》版重印二百部,称“《白云阁本》重刻版”。
1986年,台湾正体字版书籍与电子档(直排)是由中医整合研究小组赖鹏举医师等人所推行,主要参考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本。
2006年由民间自动发起校正的民间中医网校正版本(横排),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1960年版和1980年版为底本,参以中医整合研究小组版本、《白云阁本》重刻版、黄竹斋《会通本》等,各版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人民出版社版本一致,另加注脚说明不一致处。
特色[编辑]根据《桂林古本》刊行序文,称仲景撰有一十三稿;现存宋本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第七稿,而《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为第十二稿,共十六卷。
一至二卷,为脉学;三至五卷,讨论温病。
六至十六卷,除了少数文字略有改动,与后世传本大致相同。
《桂林古本》与传统版本最大的差异是加入了温病的内容,就完整度及一致性(条文不矛盾)上来说,《桂林古本》较为齐全,故得到一些人的支持,认为它才是真正善本。
《桂林古本》较通行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者合参,多出篇章:“平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共两卷奇经八脉病脉证并治,出现在《桂林古本》卷二“平脉法第二”篇。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伤 寒 杂 病 论汉 张仲景桂林古本,即经后人完整修订过的版本,修正了原 本中因传抄致误的地方,并作了少许增加,包括有杂病部分,对于入门学习伤寒的后辈,此本甚佳.本书是在桂林古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并附录了一些古中医常识和内经的几篇重点原文,以便学习Kf701 排版整理 已丑年丁卯月于合肥内容目录伤 寒 杂 病 论 (1)平脉法第一 (3)平脉法第二 (6)六气主客第三 (10)伤寒例第四 (11)杂病例第五 (17)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18)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21)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3)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24)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26)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7)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2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9)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5)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5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5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57)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 (62)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64)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66)辨疟病脉证并治 (68)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68)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70)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76)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78)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79)附录 河图洛书 (84)附录 天十地支五行 (84)附录 易卦 (85)附录 主客相得 (85)附录 十八反 十九畏 (86)附录 方药用量转换 (86)附录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86)附录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87)附录 阴阳离合篇第六 (88)附录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9)附录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9)平脉法第一【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5)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5)【原文】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①,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
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注释】①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特点是其声清越。
【译文】寸口脉缓而迟,缓脉是卫气调和之象,卫气充盛于外,故其人皮肤颜色鲜明,有光泽,声音清晰高亢,毛发生长旺盛;迟脉为营卫调和之象,营血盛于内,故其人骨髓生长,血脉充盛,肌肉丰腴结实。
阴阳相互促进,营卫之气流通,刚柔相济,故身体强壮无病。
【评析】本条从寸口脉缓迟,推知荣卫谐和而体强无病。
【原文】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译文】趺阳脉滑而紧,滑是饮食在胃而谷气实,紧是停食不化而脾气强,胃实与脾强相搏击,反而自相伤害,这好比自己用手握持刀刃,因而造成创伤。
【评析】本条论趺阳脉滑紧,主脾胃邪强而病。
寸口脉主气血,故以寸口脉论荣卫,趺阳脉主中土,故以趺阳脉论脾胃。
滑主胃之邪气实,紧主脾之邪气实,脾胃之邪各恃其强,则互相搏击,难免两脏俱伤,故有痛还自伤,以手把刃的譬喻。
【原文】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
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译文】寸口脉浮而大,浮主正气虚,大主邪气实。
浮大脉见于尺部的,是正虚于下,邪气关闭下焦,而致小便不通,即“关”;浮大脉见于寸部的,是正虚于上,邪气格拒上焦,故吐逆,为“格”。
【评析】本条讲关格的脉症特点。
所谓浮为虚,大为实:是以脉象论证正虚邪实的病理关系,临床病症往往是正虚邪实同时存在,关格也是这样,乃正虚邪实,气机升降失常的缘故。
浮大脉见于尺部,是下焦邪闭,正虚气化不利,以致不得小便,所以说“在尺为关”。
浮大脉见于寸部,是上焦邪壅,正虚气逆不降,以致吐逆,所以说“在寸为格”。
【原文】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
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1.22】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推之不变者,病在肾;推之即至者,病在膀、胱。
【1.23】明堂阙庭色不见,推之色青紫者,病在中焦有积;推之明于①水者,病在上焦有饮;推之黑赤参差者,病在下焦有寒热。
【1.24】问曰:色有内外,何以别之?师曰:一望而知者,谓之外;在明堂阙庭,推而见之者,谓之内。
【1.25】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②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1.26】问曰:色有生死,何谓也?师曰:假令色黄,如蟹腹者生,如枳实者死。
有气则生,无气则死,余色仿③此。
【1.27】师曰:人秉五常有五脏,五脏发五声,宫、商、角、徵、羽是也;五声在人,各具一体。
假令人本声角,变商声者,为金克木,至秋当死;变宫、徵、羽,皆病,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1.28】人本声宫,变角声者,为木克土,至春当死;变商、徵、羽皆病。
【1.29】人本声商,变徵声者,为火克金,至夏当死;变宫、角、羽皆病。
【1.30】人本声徵,变羽声者,为水克火,至冬当死;变角、宫、商皆病。
【1.31】人本声羽,变宫声者,为土克水,至长夏当死;变角、商、徵皆病。
【1.32】以上所言,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
初变可治,变成难瘳。
词④声之妙,差在毫厘,本不易晓,若病至⑤发声,则易知也。
【1.33】师曰: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1.34】病人长叹声,出高入卑者,病在上焦;出卑入高者,病在下焦;出入急促者,病在中焦有痛处;声唧唧而叹者,身体疼痛。
问之不欲语,语先泪下者,必有忧郁;问之不语,泪下不止者,必有隐衷;问之不语,数问之而微笑者,必有隐疾。
•① “于”: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如”。
•② “于”: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此字。
•③ “仿”:广西60 本与白云阁本作“倣”,意同。
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篇一:
《辨脉法第一》是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的一篇,主要介绍了中医脉象的概念和辨别方法,以及脉象与疾病的关系。
下面是原文和译文: 原文:
伤寒中脉,其候何如?师曰:脉来洪大,按之则空,此为荣弱卫强,荣弱则不仁,卫强则发热。
形冷,发热,头痛,鼻塞,其脉弦细,此为荣实卫虚,荣虚则不仁,卫虚则发热。
妇人产后中风,其脉弦细,头痛发热,其脉浮紧,发热则恶风,恶风则汗自出。
译文:
伤寒病的脉象是什么?师说:脉来洪大,但按之则空虚,这是为荣弱卫强。
荣弱则身体不仁,卫强则发热。
病人身体不仁,发热,头痛,鼻塞,脉象弦细,这是为荣实卫虚。
荣虚则身体不仁,卫虚则发热。
妇人产后中风,脉象弦细,头痛发热,恶风则汗自出。
篇二:
《辨脉法第一》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篇,主要介绍了辨脉法的重要性以及伤寒脉象的特征。
以下是原文和译文:
原文:
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呕逆,咳而复利,胸中烦而渴,外有微热,心下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欲呕吐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译文:
伤寒脉象浮紧,发热,没有汗,呕吐,咳嗽,腹泻,胸中烦躁口渴,外边有
轻微的发热,心中悸动,小便不利,腹中疼痛,想呕吐,这时可以用苓桂术甘汤进行治疗。
本文主要介绍了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和脉象特征,以及伤寒病的主要特点。
苓桂术甘汤是张仲景著名的方剂之一,可以治疗许多伤寒病症,具有温阳化气、利水消肿的功效。
此外,伤寒脉象的特征也是辨别伤寒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辨脉法在伤寒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
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1.35】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假令言出声卑者,为气虚;言出声高者,为气实。
欲言手按胸中者,胸中满痛;欲言手按腹者,腹中满痛;欲言声不出者,咽中肿痛。
【1.36】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虽困无苦。
【1.37】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1.38】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1.39】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
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
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1.40】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1.41】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
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1.42】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
四时仿此。
【1.43】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何以知之?师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1.44】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师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最近有同行与我讨论《伤寒论》,我想了想就通过公号形式进行阐述我的看法,采用的底本是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这是《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段。
这一段初略看下来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暗含了很多技巧。
在《伤寒论》以前的医书中,对脉的论述基本都是采用脉气的方法,而非脉形。
《伤寒论》之后,对脉的阐述逐渐以脉形来解释脉。
什么叫做脉气?什么叫做脉形?《内经》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此为脉气。
脉,轻按有力,重按则力弱,是为脉形。
所以《伤寒论辨脉法》这一段关于脉之论述,要分清楚脉形与脉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本质是一个。
开手动档汽车时,速度达到一定的时候,需要踩离合器换挡,油门加速、刹车减速。
我们把速度看成身体气血运行规律,离合、刹车、油门看成脉。
车辆在城市中行驶时,速度一般在20-30km/h,而人体气血运行速度是“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
”当发现前方很空旷或有事故时,需要通过踩油门或刹车来进行调整。
这种踩油门、踩刹车或踩离合的方法,就是我们熟悉的诊脉基本方法。
以踩离合为例:在起步时,离合是一脚到底,然后缓慢抬起,待车辆行走后,松开离合。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需要注意力的大小(脉之浮沉大小)、离合的灵活性(脉之滑涩)、车速快慢(脉之迟数)。
诊脉也是如此,刚开始一按到底,然后逐渐松开,根据力之变化、快慢、滑涩来进行预判。
可见《伤寒论》所涉及到的脉是一体五面。
故而深究下来,浮沉是说浮取与沉取,大小是说号脉时用多大的力(《难经》多力大小有叙述),滑涩是说在号脉用力大小变化时感受其灵活性,迟数是说通过与正常脉速来判断“车速”是快还是慢。
平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平脉法第一》的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
气独胜者,则脉强;血独盛者,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皆属不常。
译文:
问:如何通过脉象来了解气血和脏腑的状况呢?
答:脉象是气血变化的先兆。
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偏胜都会在脉象上表现出来。
如果气血都旺盛,那么脉象也会阴阳都强盛;如果气血都衰败,那么脉象也会阴阳都衰弱。
如果只有气强盛而血衰败,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强劲有力;如果只有血强盛而气衰败,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滑利如珠。
如果气偏衰而血正常,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微弱无力;如果血偏衰而气正常,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艰涩不畅。
如果气血和谐,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平缓有力;如果气血平衡,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平和无病。
如果气血紊乱,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杂乱无章;如果气血严重亏损或者脱失,那么脉象就会出现欲绝之象。
如果是阳气过盛导致气血运行加快,那么脉象
就会表现出数脉;如果是阴气过盛导致气血运行受阻,那么脉象就会表现出迟脉。
如果是感受外邪导致气血扰动不安,那么脉象就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属于不正常的脉象。
01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注音大字打印版
1平píng 脉mài 法fǎ第dì一yī问wèn 曰yuē:脉mài 何hé以yǐ知zhī气qì血xuè脏zàng 腑fǔ之zhī诊zhěn 也yě?师shī曰yuē:脉mài 乃nǎi 气qì血xuè先xiān 见jiàn ,气qì血xuè有yǒu 盛shèng 衰shuāi ,脏zàng 腑fǔ有yǒu 偏piān 胜shèng 。
气qì血xuè俱jù盛shèng ,脉mài 阴yīn 阳yáng 俱jù盛shèng ;气qì血xuè俱jù衰shuāi ,脉mài 阴yīn 阳yáng 俱jù衰shuāi 。
气qì独dú胜shèng 者zhě,则zé脉mài 强qiáng ;血xuè独dú盛shèng 者zhě,则zé脉mài 滑huá;气qì偏piān 衰shuāi 者zhě,则zé脉mài 微wēi ;血xuè偏piān 衰shuāi 者zhě,则zé脉mài 涩sè;气qì血xuè和hé者zhě,则zé脉mài 缓huǎn ;气qì血xuè平píng 者zhě,则zé脉mài 平píng ;气血qìxuè乱luàn 者zhě,则zé脉mài 乱luàn ;气血qìxuè脱tuō者zhě,则zé脉mài 绝jué;阳yáng 迫pò气血qìxuè,则zé脉mài 数shù;阴yīn 阻zǔ气血qìxuè,则zé脉mài 迟chí;若ruò感gǎn 于yú邪xié,气血qìxuè扰动rǎodòng ,脉mài 随suí变化biànhuà,变化无穷biànhuàwúqióng,气血qìxuè使shǐ之zhī;病变bìngbiàn 百bǎi 端duān ,本原běnyuán 别bié之zhī;欲yù知zhī病bìng 源yuán ,当dāng 凭píng 脉mài 变biàn ;欲yù2知zhī病bìng 变biàn① ,先xiān 揣chuāi 其qí本běn ,本běn 之zhī不bù齐qí,在zài 人rén 体tǐ躬gōng ,相xiāng 体tǐ以yǐ诊zhěn ,病bìng无wú遁dùn 情qíng 。
平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一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郭莉此下分言五藏本脉。
病之百变,源於藏气,故於平脉大法之次,即首言之。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者,言五藏秉天地五方之气,以异用而效象於脉也。
盖造化生成之始,化一气以别五方,於是生五行之异性,分六气之布列,而在地之方宜见焉(如东南气候,温暖而卑湿,西北寒燥,地多沙漠是也)。
人之初生,自两精相搏以成形,渐而有藏府经脉之列别,位有上下内外之殊,用有左右升降之异,乃天人同一化生之机。
故师举五藏之脉,而以五方冠之(天地生化之机,古圣人以八卦呈其变象,以河洛表其形体,数理起於一而终於九。
其生成之数、阴阳之变、造化之极、五行之生、乾坤之位、吉凶之占、祸福之根、动静之机,精微妙道,先圣所秘,得其旨用,代不数人。
大旨以中和居空主化,為生气之母,在人脾胃象之,為后天之主,故中焦化气,亦必得中和之气,乃能运化。
后世以脾恶湿,专以燥土為补脾者,失之远矣)。
《内经》: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东方為物之所始(地之运转始於东),其候应春,其气应肝。
风者,天之动气,万物赋形,皆自气以成质,故秉天之风气,应象而為木德,既成质而味生焉,故曰:木生酸。
肝秉木气以生,故曰:酸生肝。
五味入口,分养五藏。
凡气化相应之理,莫不统於五行。
盖皆以气而不以质,下南西北方之义同此。
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而藏筋膜之气(六经之义详后),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為藏血之藏(国学心生血,肝藏血,质之西学生理之义,盖以动脉之病属心,静脉之病属肝),秉木气而经司厥阴。
卫主疏泄,营司固秘,故血之用為敛(吸收也)。
敛之过则為鬱,今其脉微弦,弦為血束其气,血束而气行於中,故脉道中若成线而為弦。
微弦者,则血得敛之用而未过於敛,其气和平。
按之濡弱而长,形容和柔之象。
初持之脉弦,按之而濡弱,则弦不甚而象和柔。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刘渡舟《伤寒论平脉法》1
刘渡舟《伤寒论平脉法》1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察,用眼睛观察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来了解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这是诊病的一个很主要的方法了。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望色之外,还要用指诊之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察色、切脉,还讲究,但是都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入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发白,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东西。
要入微知机,(入微,就是还要深化,到了很细微的程度)要入微才能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辨奸论》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风”,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了三条,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
我们讲了,色脉之诊。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则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则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
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濡了,人无津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燥,津液不足了。
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这是两个结合了。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22条、23条、24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要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古本伤寒论(平脉法第一)
【1.11】师曰:六气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寒中于背;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客皮腠,湿流关节;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风令脉浮,寒令脉紧,又令脉急;暑则浮虚,湿则濡涩;燥短以促,火躁而数。
风寒所中,先客太阳;暑气炎热,肺金则伤;湿生长夏,病入脾胃;燥气先伤,大肠合肺;壮火食气,病生于内,心与
小肠,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表里相传,脏气偏胜,或移或干;病之变证,难以殚论,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1.12】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夫色合脉,色主形外,脉主应内。
其色露藏,亦有内外。
察色之妙,明堂阙庭。
察色之法,大指推之。
察明堂,推而下之;察阙庭,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如肝色青、脾色黄、肺色白、心色赤、肾色黑,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在思用精。
心迷意惑,难与为言。
【1.13】色青者,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明堂色微赤者,生;白者,死;黄白者,半死半生也。
【1.14】色赤者,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明堂微黄者,生;黑者,死;黄黑者,半死半生也。
【1.15】色黄者,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明堂微白者,生;青者,死;黄青者,半死半生也。
【1.16】色白者,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明堂色微黑者,生;赤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1.17】色黑者,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明堂色微青者,生;黄者,死;黄赤者,半死半生也。
【1.18】阙庭脉色青而沉细,推之不移者,病在肝;青而浮大,推之随转者,病在胆。
【1.19】阙庭脉色赤而沉细,推之参差不齐者,病在心;赤而横戈,推之愈赤者,病在小肠。
【1.20】阙庭脉色黄,推之如水停留者,病在脾;如水急流者,病在胃。
【1.21】阙庭脉色青白,推之久不还者,病在肺;推之即至者,病在大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