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5deba7b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3.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https://img.taocdn.com/s3/m/70b82c5a33687e21ae45a910.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https://img.taocdn.com/s3/m/48a938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6.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简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它记录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的作者刘渡舟以及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1875年—1959年),字咏兰,号幽居,是民国时期的医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自幼酷爱医学。
刘渡舟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在此期间拜名医汪浴宸为师,开始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
刘渡舟在医学方面多有造诣,尤其以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讲述而闻名。
他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共分八十篇,以寒邪为主要内容,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它以系统的理论、清晰的分类和实用的治疗方法,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病因和病理《伤寒论》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六经和七情,主要讲述了寒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它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往往引起体温下降、气滞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症状和辨证《伤寒论》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各种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寒、肢冷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对这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方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伤寒论》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内服药物、外敷疗法、针灸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特点刘渡舟的讲稿主要是基于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刘渡舟在讲稿中经常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理论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对病情的观察,为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系统而详尽刘渡舟的讲稿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68c9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e.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少阴篇在三阴病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外有太阴病下利等症状,内可合有厥阴病手足厥冷等症状,少阴一经之病就可以代表三阴经。
所以说:”学伤寒,太阳病篇应学好;三阴篇,应该将少阴篇学好。
”太阳和少阴,一个阳经一个阴经,在六经辨证中很重要,很有代表性。
足少阴肾脏为水火之脏。
水为阴,火为阳,所以肾为阴阳之根本,是先天之气所系之地。
中医讲先天与后天,先天讲阴阳,后天讲气血。
先天秉自于父母,后天秉自于水谷。
如果邪气客于少阴,肾气受伤,就会出现阴阳不平衡,产生阳虚的寒证或者阴虚的热证。
一旦发展下去,可能会出现阴阳离决。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的生命就危险了。
因此少阴病有预后不良的死证。
少阴病也有原发与继发的两类病,原发的多见于老年人,或者阳虚弱者,感寒之后可以直中少阴,或者由于误治误下用凉药,伤了少阴阳气。
古人云:”老怕伤寒少怕痨”。
为什么说老怕伤寒?因为老人阳虚,寒邪伤阳,易直中少阴。
这是原发的少阴病。
继发的少阴病,一个由太阴传变而来,譬如太阴病下利,到一定程度后就传到少阴。
中焦的腹泻可变成下焦的虚寒。
太阴为三阴的屏障。
脾胃之气若强,感邪后就不会发生阴证。
只有突破此屏障,如下利、呕吐,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厥阴病。
一个是由于误治,用苦寒泻下之药、发汗之药伤了少阴之阴阳,尤其是少阴的阳气,就会出现少阴病。
还有的少阴病是由太阳传入的,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膀胱和肾互相联系,所以膀胱之邪可以直接传于少阴,这是表里传。
当然,这第三种情况也是少阴本身阳气虚寒的缘故。
由于太阳与少阴为阴阳表里关系,往往会出现邪在太阳已内连少阴;也有寒中少阴,外连太阳的情况。
少阴病阳虚,不能制水,气不化津,就会出现小便不利、水气泛滥的症状;若是阴虚阳亢,水亏火旺,就会出现心肾不交,心火为病,心烦不寐的症状。
为什么会出现水证、火证?这和少阴主水火分不开。
从六经辨证看少阴病,说了阴阳两个方面,但其重点在阳虚阴寒证。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d5f49583a58da0116d174931.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著录王庆国李宇航陈萌整理螽斯振羽校排前言《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
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
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
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
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
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
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
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少阴病的标本中气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少阴病的标本中气](https://img.taocdn.com/s3/m/4efa6ff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1.png)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少阴病的标本中气作者/刘渡舟少阴本热而标阴,中见太阳寒水之气化。
因其标、本之气寒热迥异,故少阴气化应本、标兼顾,寒、热两从为难。
所以,后世注家反映少阴之为病,总不外乎寒化与热化两类。
少阴寒证:第282条曰:“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虑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程应旄注:“少阴病,治之不急,延至五六日,下寒甚,而闭藏彻矣,故下利。
……虚故引水自救,非徒释'渴’字,指出一'虚’字来,明其别于三阳证实邪作渴也。
然而此证也,自利为本病。
溺白,正以徵其寒,故不但烦与渴以寒断,即从烦渴,而涉及少阴之热证,非戴阳即格阳,无不可以寒断,而从温治,肾水欠温,则不能纳气,气不归心,逆于隔上,故欲吐不吐,肾气动膈,故心烦也。
”少阴热证:第303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若属阳虚阴盛的,则以但欲寐,晤少寐多为主,若属阴虚阳亢的,必见心烦,不能卧寐。
因为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心火要不断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不断上承以济心火,少阴心肾水火能以交通既济,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相对平衡状态,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
而今少阴病肾水亏虚,心火无制而上炎,阳不入阴而躁扰,就要发生心烦特甚不能卧寐之证。
其证既属阴虚火旺,必见舌质红绛,苔净而光,甚则鲜艳如草梅,脉数而细,小便必黄。
上述之寒化与热化两类证候,反映了少阴为病而有从本、从标两从之情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此所谓气化学说也。
少阴病除从标、本气化以外,也与中见之太阳发生关系。
例如:第316条的“少阴病,小便不利,……此为有水气,”治用真武汤;第293条的“以热在膀胀,必便血也。
”可见少阴勿论从寒从热而与中见之太阳膀胱仍有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之关系。
六经的“中气”之化,至关重要,它能颉颃、仲裁六气之太过与不足、阴阳之盛衰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https://img.taocdn.com/s3/m/ef8bf0f665ce050877321336.png)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06b9c13186bceb19e8bbdf.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色与脉密切结合在一起,来判断人的疾病、情志的变化,是很科学的。
所以,我们读书就有所启发,这短短三条,字并不太多,张仲景就是告诉我们,临床看病的时候不要净切脉,还要望色,脉与色、和他的神态要结合起来,来反应脏腑气血荣卫的情况。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2e6a60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b.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说到刘渡舟的《伤寒论》,咱们首先得明白这本书的历史厚重感。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医师为了战斗在疾病的前线,拼尽全力去理解这些复杂的症状,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一、刘渡舟的独特视角1.1 疾病的本质刘渡舟在书中强调,伤寒并非单纯的发烧。
发热的背后隐藏着脉象的变化,甚至情绪的波动。
你看,当病人进来时,面色发黄,神情恍惚,这不是小事。
要抓住这些细微的变化,就像抓住一根漂浮在水面的小鱼,稍不留神就溜走了。
1.2 治疗的原则再来说治疗。
他主张的“和”字,实在是个宝贝。
就是要让身体回到和谐的状态。
药物的使用不是一味的猛攻,而是要做到适度。
像是用调味料,过多了就毁了整道菜。
温和的药物,能让身体慢慢适应,最终重回健康的轨道。
二、对症下药2.1 分辨寒热刘渡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对症下药。
寒热的分辨尤为重要。
他详细描述了不同的脉象,像“浮脉”、“沉脉”,这些词听起来高深,其实道理很简单。
比如,浮脉多是表证,代表外在的感冒。
此时我们就得用点温和的药物,别让病人再受寒。
2.2 症状的叠加再者,症状的叠加也是个大问题。
有人发烧、咳嗽,甚至腹泻,难免让人手忙脚乱。
这个时候,刘渡舟强调的是综合考虑。
他教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发烧这一面,得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
像是调和一个交响乐队,所有的乐器都得协调,才能发出美妙的音符。
2.3 望闻问切的艺术咱们还得聊聊“望闻问切”。
刘渡舟在这方面的观察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一个病人走进来,神色恍惚,眼神无神,这时候就得引起警觉。
他的面色、语言、甚至是动作,都是判断的重要依据。
这不仅仅是看病,更是一种艺术。
三、传承与创新3.1 文化的传承《伤寒论》不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它,咱们能看到古代医师的智慧。
他们在面对各种疾病时,总能找出根源,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对今天的医学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3.2 创新的可能不过,时代在变化。
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比如CT和MRI,很多症状能更加清晰地被捕捉到。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77e30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9.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伤寒论以其严谨细致的辨证论治方法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今天我们将从刘渡舟教授的角度来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
伤寒论是以伤寒病为临床主要诊疗对象的专著,该病又称为伏暑病。
它是由外感病邪入侵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咳嗽、脘腹胀满等。
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过程中的误区也比较多。
因此,深入研究伤寒论是非常重要的。
刘渡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他在伤寒论的理论解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指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从整体上考虑病因病机,综合运用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治疗。
刘渡舟教授在伤寒论的研究中,突出了病机与辨证的关系。
他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格陷、脉象紊乱等,通过仔细观察和辩证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病机变化的特点,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他强调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的关联性,指导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注重辨证施治。
另外,刘渡舟教授还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伤寒病的治疗应该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他提倡“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治疗策略,即从病因病机和病程变化两个层面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此外,他还运用了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草药疗法等,提高了治疗的综合效果。
除此之外,刘渡舟教授还在伤寒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他指出,预防是伤寒病治疗的关键,要注意外邪的防范和体质的调节。
此外,他强调了伤寒病的康复阶段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总体而言,刘渡舟教授对于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融合了中医药学理论和现代医学方法,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2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2条](https://img.taocdn.com/s3/m/1621676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a.png)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2条32条“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日: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
若得数者则剧。
何心知之?数者,南方火,炎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这一条,是辩肺的平脉病脉死脉。
有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讲的。
肺,应西方庚辛金,肺在天为燥,在地为金,三阳三阳属于太阴。
肺的适脉,叫毛,毛者浮也,。
很轻浮的,叫毛,毛言其轻浮,轻轻地在于皮上,羽毛之轻浮也,这是正常的脉。
如果肺的病见到了毛脉了,而且又有缓迟之相,从容缓和,主病欲愈。
为什么要好了,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脏病,见本脏脉,相应,为顺;二,又见了胃气,从容缓和,所以病就要好了。
如果肺病不见毛脉,而反见数脉。
数脉谓之火脉,肺主金,肺金的病见了火热的数脉,火来克金,肺病就要加剧了,主于邪气盛,来克肺金,病就重了。
李濒湖脉决是这么讲的,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为迟。
所以李濒湖作的诗,反应了平脉法的精神,反应了张仲景的精神。
何心知之之后,就是张仲景的自注之词,是自注句。
说明肺金为病,反见南方火脉,为火克金,火旺盛,火邪旺盛,火邪为病发生痈肿。
痈肿,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普遍性的痈肿。
也有人认为是肺脏受了火邪之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得的肺痈。
这两个说法,一个是宏观的,一个是狭义的,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并存。
这样子就不是顺了,金受火刑,由于火纵,纵其势来克肺金,所以病不好治。
在临床上看肺病,怕见数脉。
所以寨病,在医宗金鉴里,杂病心法要决,说:阴敖细数形尽死,阳毯。
伤阴的病,就是阴痹,细,是正所不足,阴分虚了,数,就是火来克金,到什么程度呢?到了人身上的肉都没有了,这个时候人就死了。
消耗没有了。
用滋阴的药,拉稀,用补土的药,又干了,所以用沈优五法。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
![刘渡舟-《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e21cd9ad51f01dc281f181.png)
《伤寒论》讲义刘渡舟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例如:浮脉主表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https://img.taocdn.com/s3/m/34e8652b0b4c2e3f56276310.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欢迎来到聘才网,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刘渡舟伤寒论讲稿.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中医诊病的方法,叫做四诊,望闻问切。
四诊当中,最主要的,能被大家掌握的,色脉之诊。
望色、切脉,这个非常重要。
色,叫查,用眼睛观查它的变异。
人病了,必有反应,一个是从脉上,一个是从色上,而有所不同。
医生就根据反应的不同,还了疾病、脏腑不合的情况。
但是,色与脉必须相合,才有把握,才更有准确性。
因此,除了色之外,还要用指诊治法。
色脉结合,可以万全。
现在我们当医生的,查色、切脉,还讲究,但是比较粗线条的了,不细,不细微。
病人来了,人的胖瘦、脸上发红、发黄,我们也看一看。
但是,这是很不够的,这些都是粗线条的。
郁微,就是到了很细微的程度,但是望色要知机。
宋邵康节一个话,知机,其神乎?你要是知了机了,这就有点神了,先知先觉。
实际上不是这样,知机了,事物刚一萌动,你就知道了。
所以古文观止里有一句话,础润而雨,月晕而见,见微知著,见了小的就知道大的。
所以当医生辨色,就是要知机,他有一点反应,医生的眼睛丝毫不爽,就看出来,就知道病情的情况了,就知道了。
但是色与脉要结合起来,这样把握性才大一些。
上一次课我们讲的就是色脉结合诊病的方法,讲了三条。
我们讲了,色莫知真。
因为色脉结合了,我们才能洞悉病情。
举了三个例子,恐在气血下,而脉细,而面白。
脉细面白,气血不能向上,恐在气下,气血行于下,而不注于上,所以才脉细面白。
人有羞愧,人心气馁了,心气不足,心就虚了,人的面色就乍赤乍白而无定,脉就浮了,浮者,气散于外,气不扰了。
人无精液了,脉就涩了,唇口干涸,脉涩是切诊,唇口干燥是望诊。
举例是说明,人的情志的变化,影响气血,能反应于人面,人的面色、脉色有变化。
有了疾病了,也影响人的脏腑气血,人的面色,脉博也发生了变化。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https://img.taocdn.com/s3/m/fd5ca5e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2.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概说]太阳病的下篇,承上篇、中篇而来,和中篇是有联系的。
中篇是讲到了太阳的腑证,太阳病传给少阳经的证候,到下篇太阳之邪还往哪传?表证的问题解决了,腑证的问题也解决了,往少阳传的问题也解决了,那么还往哪儿走啊?邪气还往哪一经,哪一个部位发展啊?第一个内容,下篇就提出来结胸的问题。
栀子豉汤证是太阳之邪由表陷胸,由表往里来先到了胸,热郁结了但是没有痰水一类的实质性的邪气,只是一个火热,所以就叫做虚烦。
虚烦治疗用栀子豉汤,现在介绍的结胸,也是由太阳之表误下之后,或者说是不误下,表的邪热郁到胸了,从胸往下发展到心下,但是热邪和水液互相凝结,它就有一种实性的物质。
实性物质是什么?就是水,是热与水结,这个病古人就叫结胸证。
这个结胸证有不同的类型,有在上的,有在中的,有连及于下的,就有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
第二个内容就是要介绍一些结胸的类似证。
类似证就是像结胸,但是不是结胸,譬如脏结、太阳少阳并病、热入血室等证,这些证症状有点儿类似像结胸,所以张仲景把这些内容排在结胸证的后边,对比、鉴别、发挥,提高辨证论治的效率。
第三个内容就是继结胸以后,由于误下伤了脾胃的中焦之气。
中焦之气受伤以后,阴阳升降就发生了紊乱,出现了心下痞。
第四个内容是太阳之邪传入阳明,热邪弥漫,充斥表里,还没有炼结成实的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篇挂少阳,下篇挂阳明,以反映太阳表邪和少阳、阳明都是有联系的。
下篇50多条,主要就论这么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掌握住要点,下边一看就是一目了然。
它分四个重点。
一个讲结胸,第二个讲类证,结胸的类证,第三个讲心下痞,第四个讲邪传阳明的白虎汤证。
当然还有些别的条文,概括而谈,不能一条一条都说出来。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C136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https://img.taocdn.com/s3/m/3e7a87d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a.png)
刘渡舟注解伤寒论讲稿——30条30“问日: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日: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挝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
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藏伤,故知死也。
”这条主要是讲肝的平脉和死脉。
也就是说,肝有病了,见了平脉了,病就要好了,如果见了死脉了,病就恶化了。
从肝脉开始到了肺脉为止,这几条都是说明人体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三阴,下合地这五方五行。
这几条来说明,人的五脏,上合天之四时、阴阳,下合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
脉与天之五运六气,地之五行,都是相通的。
但是都要有胃气,以胃气为本。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同时突出与天之阴阳六气,地之阴阳五行,相结合,这个一个特殊的理论,这个只有中医有,其他医学没有。
先说肝,五行在于五方,所以叫东方肝脉,肝应东方,内经去,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东方甲乙木。
这是特殊的医学理论,肝是属于木的。
这个只有中医这说么,只有中医这么理解。
一个人肝跟东方有什么关系?在天为风,在地成形为木,在五方属于东方。
在三阴三阳属于厥阴。
这个样子,肝和天地,和气候相通了。
这就叫做,中医的整体观。
第一个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所以肝是东方,在天为见,在地成木,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特点。
第二个整体观,就是肝与眼睛、筋膜、瓜甲,经络的络属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整体。
人可以说,牵一发可以动全身,一发跟一个人的整体是有关的。
所以中医的整体观是大整体观,人体的、体外,都是一个整体,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完全是一体的。
这个科学性很强,现在逐渐被国际上的医学界承认。
生物钟、气象医学和人体的关系,科学越发达,中医的科学性越被人认可。
如果有人问,中医的科学是什么啊。
你就回答,你现在才80年代,科学越发达,中医越能被人所崇拜。
这就是中医的科学。
过去的人认为,科学越发达,中医越应该淘汰,他们反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纽约挂牌的中医有200多人。
现在世界的医学的眼光都注视在东方,因为中医科学,很有精当的议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2a80f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c.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概说]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意味着邪气由六腑往五脏方面发展了。
因为三阳经属于六腑的病,三阴经属于五脏的病,五脏的病比六腑的病要重一些。
太阴主要表现在脾和胃,脾胃的功能虚衰了,阳气不足了,就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了,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这是它的病理部分。
证候表现主要是有肚子胀满,呕吐,不能吃东西,腹泄,肚子有时候还要疼痛,所以它的证候表现和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反映了脾阳虚衰、寒湿伤脾的特点。
太阴病的病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有时就是直接出现太阴病,不经过其他经传变的过程,我们叫原发的太阴病。
另一个方面,有的是由少阳传于太阴,”阳去入阴故也”,有的是在太阳病误治,误用发汗,泻下,伤了太阴脾阳,出现了太阴病。
传经的也好,误治的也好,这个都叫继发的太阴病。
太阴病也是这么两类,一个叫经证,一个叫脏证。
经证有脉浮、四肢烦痛,治疗用桂枝汤。
脏证主要反映中寒脾阳虚衰,肚子疼,肚子胀,自利而不口渴,要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理中汤这样的温法来治疗。
另外也有一种脾病,既不是寒证,也不是热证,而是脾脏本身的阴阳、气血不和出现的腹满时痛,治疗用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和阳明为表里,脾与胃是相联系的。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所以太阴病里也有外迫阳明的证候出现。
为什么叫外迫阳明?因为太阴是属里的,阳明是属外的,阳在外,阴在内,所以注家就称其为外迫阳明。
外迫阳明就出现肚子胀满,疼痛比较重,原文叫大实、大满、大痛,和脾的虚寒的疼痛相比要重一些,同时还有不大便,要用桂枝加芍药或加大黄汤来治疗。
太阴病出现了肚子实满大痛,也可以用大黄泻下。
这是说太阴和阳明的关系问题,在发病当中有一个表里影响的问题。
太阴病还有一种湿热病。
太阴主湿,湿寒者用四逆辈。
湿热到七八天,如果出现了暴烦下利,反映脾阳比较健旺,它和湿热之邪互相斗争,所以就发烦,不用治疗,湿热之邪就被脾的正气抵抗,不能够羁留,随下利排出体外,这也是一个作解的机转。
三阳病的作解有战汗,到了阴经作解有下利,以下利而作解,把肠中一些黏腻、腐秽的脏东西排泄出去,这个病就好了。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ffe85a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8.png)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在谈论刘渡舟的伤寒论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这位医者。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医学书籍,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伤寒,这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却依然在现代医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听说他在讲座中强调了很多细节,咱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部分,伤寒的成因。
刘渡舟提到,伤寒并不是单纯的外感风寒,而是内外因结合的结果。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像是把人身当成一个池塘,外面的风雨可能让水波荡漾,但真正影响池水清澈与否的,往往是池底的泥沙。
说得对吧?所以,咱们要关注病人的体质,内外兼顾。
第二部分,症状的辨识。
刘渡舟特别强调了症状的多样性。
伤寒的表现各异,有的人发热,像火在烧;有的人头痛,感觉整个人都要崩溃。
这些症状就像是拼图,缺一不可,只有完整地看清,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他提到一个案例,一位老先生误把伤寒当成普通感冒,结果耽误了病情。
听了这个故事,让人心里一紧,真得重视这些细节。
接着,谈到治疗。
刘渡舟说,治疗伤寒要讲究个体化,不同的人用药不一样。
他提到了一些经典的方剂,比如麻黄汤,发热明显时用它;而当病人出现肚子疼痛时,则得换成其他方剂。
这种灵活应变的方式,真是体现了中医的智慧。
大家想想,生活中不也常常需要这样灵活应对吗?有时候,一成不变的方案可能会让我们掉进陷阱。
然后,咱们聊聊饮食和护理。
刘渡舟非常重视病人的饮食,他提到“药食同源”。
药物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合适的饮食配合,那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生病期间,病人需要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像米粥、清汤,这样才能帮助身体恢复。
简单的道理,却被不少人忽视。
就像咱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可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最后,咱们总结一下。
刘渡舟的伤寒论,不仅是对疾病的探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疾病时,要有耐心,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要善于总结经验。
生活就像治疗,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任何小问题都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听完这些,我感觉刘渡舟的智慧就在于他能深入浅出,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化作简单的道理,让人铭记在心。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太阳病的标本中气】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太阳病的标本中气】](https://img.taocdn.com/s3/m/794765f0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8.png)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太阳病的标本中气】接上文: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上)太阳经病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古人认为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从标两从之说。
然而,寒水虽为太阳本气,但它能化生标阳之热,因为太阳的中气是少阴,古人只讲“表里相络者为中气”的形式和位置而不谈中气与本经的生理病理关系。
少阴之气为热,而与太阳膀胱相通,它能温化寒水变而为气。
这个气又能达于体表,布于全身,而起到闭表抗邪的功能。
可以说,“气”从水生、“水”则由气化。
两者相互为用,达成阴阳表里之关系。
为此,在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例如第29条的四逆汤证;第六十一条的干姜附子汤证;第八十条的真武汤证等。
这和太阳的“中气”少阴气化不利而有干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现象,陈修园曰:“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为病,有气之为病,……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
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
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
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人入浴汤时,首先出现的不是热,而是洒然寒,然后则发热。
根据《阴阳大论》所说,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名曰温病。
凡即病之伤寒则以恶寒为先,阳郁之发热则在恶寒之后。
恶寒则从太阳之本化,发热则从太阳之标化。
所以《伤寒论》的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
仲景对恶寒与发热的先后,交待地非常明白,而且对本、标气化之理也昭然若揭矣。
(未完待续)。
刘渡舟带你深入解读《伤寒论》
![刘渡舟带你深入解读《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c994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0.png)
刘渡舟带你深入解读《伤寒论》问:《伤寒论》中方名的意义?答:《伤寒论》中方名有四种由来:(一)以主药命名。
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
(二)以治疗作用或治疗病证命名。
如泻心汤、大陷胸汤(丸)、小陷胸汤、四逆汤、四逆散、承气汤等。
(三)以主药及作用两种意义命名。
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桂枝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等。
(四)以剂型命名。
如汤、丸、散、粉、蜜煎导等。
(五)亦有的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位之神来命名。
如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其意义也近于以作用命名。
如白虎汤,白虎,喻为西方金神,为秋金清肃之气,秋凉至,炎暑去,是方乃清热退火之剂。
又如真武汤,真武又名玄武,北方水神,以之名汤,赖以镇水之意。
按:有些方名解释不一,如“抵当汤”,“抵当”二字,有的解释为“直抵当攻之处”,则为以作用命名;有的按《名医别录》解释为“水蛭亦名至掌,渐后讹'抵当’,方用水蛭为君,故名为'抵当汤’”,则以主药命名。
问:怎样掌握五泻心汤证治要领?答:五泻心汤皆治疗心下痞,但其痞证各异,用方亦别。
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除痞满外,呕吐症状突出,其病机乃寒热阻塞,痰气上逆。
生姜泻心汤治水气痞:其证不呕吐,但噫食臭气;胁下有水气,肠鸣腹响如雷鸣;大便溏泻。
临床观察,此证还可有胁下微痛,小便不利,下肢轻度浮肿,脉沉舌苔水滑等证。
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多以心下痞与腹泻同见,利愈甚而痞愈重,且兼干呕心烦不得安。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热痞:证见心下痞,心烦,舌红,苔黄,脉浮数,溺黄,大便虽利不爽。
附子泻心汤治寒热痞:既有热痞之证状,又出现恶寒汗出。
这是热痞在上,虚寒在下。
问:“烦躁”和“躁烦”有何不同?答:伤寒烦躁一证,很易出现。
三阳热证,固然常有烦躁。
三阴寒证,亦会出现烦躁,躁烦、发烦、躁动。
然而烦之与躁,究有不同。
烦乃心烦,神烦,是精神不安之状。
躁乃肢体躁动,坐卧不宁之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下)----刘渡舟清心2015-05-25 23:27 来自QQ空间日志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四逆汤类方指以下两类:1.生附子、干姜同用,如四逆、通脉四逆、四逆加人参、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
2.炮附子为主,如附子汤、真武汤-温里祛寒。
[回阳救逆类方]:一、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
《伤寒论》凡与干姜同用均是生附子,起回阳救逆作用。
仅乌梅丸例外,为干姜炮附子同用以温脾散寒,温里祛寒。
四逆汤适应症:1.畏寒蜷卧、冷汗自出(阳不摄阴),手足厥冷,四肢痛。
-肾阳虚衰,肌肤四末失温,阳不摄阴。
2.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吐利不止,内拘急(腹痛)。
下利及清谷为两个并列的动宾词组。
清当便排拉讲。
清谷,拉不消化的食物。
……肾阳虚衰,火(命门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寒湿下注,升降紊乱,无伤津,与热痢相区别;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见喜热饮而不多饮。
(提示:结石并非均用利湿通淋,阳气虚衰,津液不化亦可结成结石,并郁而化热。
其根本问题是寒湿,王永炎肾结石,通阳法-附子10g肉桂20g。
用药可能会心烦气燥等的副作用)以下利为主,不是以呕吐,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腰痛。
小便利-清长-阳虚不能摄阴,重则尿比重下降;小便不利-少-阳虚气化失司。
3、精神症状(1).但欲寐-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睡不实,似醒非醒,醒不清。
(2).燥烦-肢体燥扰不宁。
燥烦的病机a.阴精阳气虚衰,心神精神失养。
b.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肢体躁动不宁的表现,而不自知,甚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均属阴盛则燥。
如肝性肺性脑病,休克前期躁动属阴盛则燥。
阳盛则烦,如大青龙汤阳热扰心,大承气汤实热扰心,栀子豉汤无形郁热。
4、脉象:脉沉(轻者)-脉微细,微者,薄也,浮中沉取衡量-阳气不足脉气无力;细者小也,阴血不足,脉气无力。
少阴病:阴阳虚衰,又以肾阳虚衰为主者,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表现。
再重-脉微欲绝。
前述一系列阳衰阴盛症。
伴发热-虚阳外浮,不论发热与否均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二、通脉四逆汤:前症-畏寒蜷卧+身热反不恶寒-阴盛格阳。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011)-阳虚阴盛。
有畏寒发热-四逆汤,无畏寒+身热反不近衣者-本方。
例:再障(易出血)病人,宋孝志,饮冷水实验,身厚衣,畏寒蜷卧,身大热反不欲近衣。
用炮附子20g干姜15g红参10g炙甘草6g即四逆加人参汤。
每天降低半度退热。
兼其人面色赤-白通汤症,为阴寒盛于内,戴阳于上,与阳明经缘缘面赤不同,颧部浮红如妆。
-葱白为主药,附子干姜-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314)(315)可能见格拒。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症用热药,药量不足而格拒。
加人尿(童便),猪胆汁。
人尿止血止吐,抗休克,可用于肺部出血(胸部外伤后)产妇大出血。
二药合用有2用1.引阳入阴,防格拒,反佐。
2.滋阴生津,纠正水电平衡“ 人尿是天然的生理盐水” (刘老语)。
三、四逆加人参汤:(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恶寒,伴脉浮表证,伴脉微-肾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
畏寒后世才有,即指此现象。
下利-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亡血-泛指阴液,下利耗伤阴液,阴液枯竭,利无可利。
本方益气生津,以生津液为主。
(前述,汉代人参与今人参不同)(临床参附注射液,中人参益气为主,具有抗休克作用)急性心梗(某些)心源性休克倾向,参脉生脉,有些升压药,用上撤不下来,血压维持偏低,四末厥冷,久可能致DIC,配合口服、静点协同西药升压保持稳定,助撤药。
四、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061)表证兼里实应先解表后攻下,汗下失序,伤及肾阳,肾阳虚衰而烦躁,应是燥烦(四肢躁动不宁,而不自知,重则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为真阳衰微,弱阳勉强和盛阴相争,争而不胜,见此症)古人称“ 阴盛则躁” 。
与之相对为“ 阳盛则烦”,如太阳病,寒邪闭表,邪郁化热,阳热扰心的大青龙汤症;热扰胸膈的栀子豉汤症;白虎汤的大烦渴不解;大承气汤症等皆可见。
均为阳热扰心,心烦而肢体躁动(因烦而躁)。
不呕除外少阳胆热气郁证(心烦喜呕)。
不渴,除外阳明里实里热证。
无表证除外大青龙汤的烦躁(张孝骞对一反复发热不止应用各类抗生素都无效的病人指出,经各种病历分析,未见导致发热的原因,认为是药源性,停所有抗生素后T下降。
)昼日-自然界阳气盛,助体内弱阳,可与阴邪相争;夜-阳气衰微,难与之相争。
脉沉微-真阳衰微,一锤定音。
身无大热-鉴别诊断,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为真寒假热。
未发展到阴盛格阳的程度。
干姜附子汤治疗:联系以下几条:太阳中风,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0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039)?桂枝二越婢汤28,23指出鉴别烦躁燥烦。
有无甘草有何不同,联想前述的四逆汤和干姜附子汤二方对离体蛙心的作用比较,甘缓-药物作用温和,药效时间延长。
顿服,救急,不可久服。
应用四逆汤善后。
提示救急药皆不可久用。
《伤寒论》中的甘缓: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泻热为主即泻热又通便通便为主+甘草只有硝黄则直下肠道。
+甘草,作用温和时间延长,将体内毒热毒素排出体外。
如大陷胸丸,水热互结胸膈,如柔痉状,迅速下肠胃则难去胸胁高位的水邪,故用白蜜两格甘缓使药物作用温和时间延长。
十枣汤:水饮胸膈,三药直下胃肠,作用猛烈,很难除胸膈悬饮,十枣为名,驾驭诸药,缓排胸膈之水。
上述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用草的甘缓的思想应会临床应用。
[温里祛寒方]:一、真武汤,见前治水诸方。
二、附子汤,上方(芍姜苓术附),本方(芍参苓术附)。
参+附提高了补元气,温阳利水作用。
1.功效:温阳益气,祛寒湿,治身痛。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归纳附子汤适应症,见两痛两寒。
两痛-身体痛,骨节痛;两寒-手足寒,背恶寒。
两痛为肾阳虚衰,肌肤失温,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两寒为肾阳虚衰,四末失温,背阳补充(背为阳)。
脉沉,鉴别太阳表证,寒邪闭表者。
脉沉,沉为在里,阳虚鼓动无力,除外了伤寒表实,寒邪闭表。
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也见背恶寒,时时恶风。
鉴别之,言口中和(口不苦,不燥,不渴)。
主症,主脉,所有鉴别诊断,(304) (305)二条均讲到了。
手足背是人体阳气最敏感处。
治疗,扶阳气,祛寒湿。
可灸,如太溪,气海,关元,命门。
2.附子汤适应症:a.寒湿痹(身体骨节沉重疼痛甚,浮肿,小便不利,怕风,体倦乏力)四肢痛为主+桂枝走四肢,腰腿痛为主+川断,牛膝,寄生。
b.治嗜睡,整日昏沉,吃饭掉筷子,走路跌倒。
脉沉迟,甚不语不食,闭目倦卧。
温阳祛寒湿,醒神窍,+炙芪,仙茅,仙灵脾振奋阳气。
三、理中汤(?将本方归入四逆汤类方,因:从药物组成接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归于四逆汤;自称张仲景的46代孙张少祖保存的12版《桂林古本伤寒论》277条云:宜服理中四逆辈。
)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一次各一两。
各15g一次。
丸剂,各等分,研成细粉,炼蜜为丸。
今早晚各一丸,量太小。
霍乱病篇云: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增至三四丸,所以可能一天8~10丸。
然不及汤,所以临床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剂量要足够大。
五处理中丸适应症:1、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159)(印会河,50年代,撰文据此说仲景辨证不精,以药试人。
当时卫生部部长郭子化撤其中共预备党员,印老至死对此耿耿于怀。
)郝认为此误,此处为仲景用此种行文手法列举治利四法:a.泻心汤-燮理升降法,在上:或呕或心烦…在下:或肠鸣下利。
b.理中汤-温中补虚法,治脾阳不足,寒湿下利。
c.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固脱法。
d.五苓散-利小便实大便法。
(此处未举方名,在霍乱病篇举方名了)。
印老《新编内科学》-倾向辨病论治,见病名即用药。
太阴病提纲证:2、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基本病机,脾虚寒。
主症两组:a.腹满,时腹自痛-寒湿之气凝滞气机,无有形湿邪痰阻,故时轻时重,喜温喜按,温按后缓解。
腹满时减,减不足言。
联系《金匮》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以温药。
腹满联系《伤寒论》下面三方虚中夹实的发汗后腹满的厚姜半甘参汤,寒湿阻滞气机不畅,时轻时重,上午轻,下午和傍晚重,不喜按;理中汤-虚;大承气汤-实。
b.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对自利益甚的理解:#下利本身越拉越重-太阴脾阳虚→重则脾肾→肾阳虚(附子理中丸)→更重少阴下利,四逆汤。
#呕吐利-后者重些。
吴茱萸汤下利吐利以呕吐为主,应责之以胃寒,利重,责之脾虚。
#3、吐,食不下,均伴随下利→越伤脾阳,他症更重。
(举烛-衍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此条为何不说××汤主之?因为里虚寒证有轻重之别:轻用理中汤,重四逆汤,甚至通脉四逆汤。
自利:脾阳脾气虚,升降失司。
不渴说明不存在三阳经伤津液问题。
但少阴病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肾阳虚衰,气化失司可见渴。
4、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386)霍乱:霍-突然,乱-逆乱。
指突然发生的气机升降紊乱。
以吐泻为主要特征,下利呕吐寒多不用水即自利不渴的另一说法。
起病之初,见吐利-寒湿盛就是太阴病-也可叫霍乱。
5、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396)差念chài,老中医不正式念cu ō 《方言》差间知,愈也,当病愈解。
间非不间歇,三者均指病愈。
以知为度。
胸上有寒-即胸上有寒饮,脾肺两太阴虚寒,饮邪不化。
本方温化寒饮。
吴茱萸汤《伤》见三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243)-阳明胃家虚寒,受纳无权。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09)-胃寒气逆剧烈呕吐,造成气机升降紊乱。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胃寒气逆,清稀涎沫唾液分泌过多。
头痛-厥阴肝寒上扰清窍。
区别吴茱萸汤之吐涎沫和理中汤之喜唾久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