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的古中医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
历史中医名家简介大全以下是一些历史中医名家的简介:1.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一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 张仲景(公元前150—前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创制了著名的五禽戏和麻沸散,是医疗体育和外科手术方面的卓越先驱。
4. 王叔和(公元277—395年),西晋医学家,撰《脉经》,总结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
5.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魏晋间医学家,撰《针灸甲乙经》,发展了针灸学理论。
6. 葛洪(公元284—364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撰《肘后备急方》等。
7.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北朝道教学家、中药学家,撰《神农本草经集注》等。
8. 巢元方(公元550—630年),隋代医学家,撰《诸病源候论》。
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10.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撰《本草纲目》。
以上是对部分历史中医名家的简要介绍,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和时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
黄帝内经最精髓的十句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根本,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有十句话被认为是其最精髓之处,下面将逐一详细探讨。
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强调了健康养生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从自身的身体健康出发,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平凡的细节,关注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
2. “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素问·六气通天论》这句话表明了医学理论的简洁性和内在的原则性。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和整个宇宙间存在着一种统一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简单而明确的。
通过研究这种规律,我们可以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句话提出了阴阳观念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代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通过对阴阳的理解,可以把握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从而通过调节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五脏六腑,皆有职守” –《黄帝内经·灵枢·五阅脉原则》这句话强调了人体内脏器官的重要性和功能。
黄帝内经认为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的特定职责,只有当这些脏器正常运行时,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对人体脏器的认识和调节非常关键。
5.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这句话指出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体的气机不畅。
当外邪入侵时,如果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受到侵害,产生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气血运行状态对于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6. “形气孤危,著于寒暑” –《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离合论》这句话指出了人体形体和气血的脆弱性与环境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对寒暑的适应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受到极端的气温刺激,容易导致身体的机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追忆针灸大师王居易
追忆针灸⼤师王居易⼈⽣难得⼀知⼰,踏遍千⼭难寻觅;三⼗年前促膝谈,君⼦之交记⼼⾥。
王居易⽼不幸远去天堂,幽讯飞来令⼈肝肠⼨断!近三⼗年的⼀位针灸界的⽼友,便这样默默⽆闻地⾛了,留给⾃⼰的是深深的怀念!⽽在⾃⼰的⼼中,王居易⽼是⼀位享誉海内外的针灸⼤师。
能被⾃⼰这样称谓者,为数不多!王居易⽼是北京著名的针灸学家,学验具丰。
不仅是北京针灸临床经验厚积的名家,⽽且曾经担任《中国针灸杂志》的主编多年。
看病⼤家只要跟着⼀位名师,只需要三到五年,均可成为名医。
⽽《针灸杂志》的主编则⾮同⼩可,必须有渊博的中医、针灸与西医相关的系统知识;⽽且还需要不断提⾼⾃⼰的学术素养,⽅能把握好杂志的质量。
王⽼⼋⼗年代末期在针灸界⾝居⾼位,⽽我隐⾝⼭林。
由于⼋⼗年代初从事⽿针研究并参与⽿针的推⼴,和中国针灸学会与王岱教授任职的针灸⾻伤学院接触较多,了解到王居易⽼是北京针灸界名家。
⼼存仰慕虽有谋⾯,但所交不多。
1990年后写了⼀篇”腹针疗法原理“的长⽂,发给《北京中医杂志》等待数⽉之后,收到修改稿件的建议书。
⽂章的审稿⼈是王居易教授他的修改意见⾮常简洁: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难得的⼀篇好⽂章,可惜⽂章太长,建议⼀篇改写三篇。
腹针疗法是1992年发明,王⽼提出的建议后,于1993年⼜发两篇⽂章。
其中”先天经络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也在其内,还有⼀篇”腹针对机体稳态的影响“是在王居易⽼的建议下,进⾏分解后较早发表的⽂章。
对于王⽼的提醒⼀再感恩,并多次在后来的交往中当⾯致谢!由于在学术思想上,王居易⽼和⾃⼰对中医的感悟⾮常贴近,所以⼤家以⽂会友,成了莫逆之交。
总是在各⾃推⼴⾃⼰学术思想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与⽀持。
对于王⽼近些年来⼀直为中医药⾛向世界奔⾛深受感动,他在美国多年推⼴针灸也留下了极佳的⼝碑,只要偶然相遇⼤家都会⾮常热情地深度交流。
中医针灸界流派众多,理法各有千秋,⽅法各成流派。
⽽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研究,思想⽅法最彼此接近者:莫过于王居易⽼和腹针疗法的整体观。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体系,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流派。
这种思想强调道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强调追求自然状态下的和谐与平衡。
在道教中,医药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有着许多优秀的医药家和名医。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1.华佗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著名名医。
他精通医学、药学、针灸等方面的知识,被誉为“神医华佗”。
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著作至今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医学中。
他的医术技艺高超,擅长外科手术,能够实施疝气手术,并有大量成功的案例。
2.张仲景张仲景,字孟光,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对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仲景的学问精深,是古代医药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3.扁鹊扁鹊,是春秋时期的医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支持者,认为扶助自然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所在。
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立了“扁鹊点穴疗法”,成为了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医学成就和医术技艺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张志福张志福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医重要经典之一。
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对付瘟疫、水痘等传染病的治疗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5.丹阳李时中丹阳李时中,唐代著名医学家。
他出生在道家家庭,受到了全面的的道家教育和良好的医学教育,因此他的医学思想和方法更加注重自然状态的平衡和协调。
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受到广泛的认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古代的一些道教名医,他们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中医药学的发展推广方面,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宝贵财富,带领我们认识到了道教思想对于医学的重要影响。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今天的中医药学繁荣发展,保障民生健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光大。
中医名师介绍
中医名师介绍中医药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名师。
这些名师凭借他们卓越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在中医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几位中医名师及其独特的贡献。
一、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也是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成为了后来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张仲景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病症分类、辨证论治和方药应用的方法体系,对中医方剂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杨氏家族杨氏家族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中医世家,世代传承中医药技术,并培养了多位杰出的中医名医。
杨氏家族以杨中义、杨中华以及杨化岐等人为代表,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医理论上,也在培养后继人才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吴全佑吴全佑(1834年-1902年)是晚清时期著名的中医学家和针灸家。
他的代表作品《吴氏针灸全书》是中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针灸知识和技术的著作,在中医针灸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吴全佑在书中详细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针灸穴位和操作技巧,并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陈修园陈修园(1912年-200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和针灸专家。
他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任院长,被誉为中国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之一。
陈修园在针灸治疗和针刺技术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开创了新的针刺疗法,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
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医学的现代化转型和中医针灸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王船山王船山(1551年-1610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阴阳学家、理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代表作品《湖海新书》对中医学和阴阳五行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古代理学和医学思想的结合。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玉宾从这里迈入中医之门1、黄元御与一气周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经》算起。
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
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扁鹊和仲景。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
有一天他路过虢国,碰见太子刚刚病亡,他上前一看,认为不过是暂时昏迷引起的“尸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针药并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过来。
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他的著作《难经》,就是对《黄帝经》的学习和总结。
汉代的仲景,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他推崇辨证论治,开创了中医方药治病的先河。
仲景的《伤寒论》,因此被称为方书之祖,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时至今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位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黄元御。
黄元御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老家是现在的昌邑县。
黄元御自幼聪颖异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
然而在30岁那一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医误治,导致左目失明,身体也因此差点垮掉。
五官不健全,按照当时的规定,仕途已经走不通了。
黄元御便怀着满腔悲恨,转而学医,希望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他把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看了一下,发现中医从仲景以下,各家学说,分门别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以黄元御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见中医学习之难。
他感觉仲景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来学习仲景的《伤寒论》。
历时三年,最后终于一朝而悟。
他苦学三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明白了,彻底地明白了中医的道理!原来中医并不象后人所说的那样,有各种门派之别,而是非常简单!并且这个道理从来也没有变过!历代名医的各家学说,不过是对中医的片面理解而已。
大道至简,中医竟然是如此得简洁而易懂!当黄元御妙悟岐黄,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之后,不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
中国中医大师名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发源地,积淀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
中医大师是指在中医领域具备卓越成就且享有盛誉的医师。
他们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贡献,为中医药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下是部分中国中医大师的名单,他们不仅在临床实践中有卓越的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1. 李时珍:李时珍是明代中医学家、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一书。
这部巨著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药物知识,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巅峰之作。
李时珍的贡献被誉为中医药史上的里程碑。
2. 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中医学家,他创立了古代医学宝典《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垂范。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吴鞠通:吴鞠通是清代的中医学家,他对中医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病理辨证的理论。
他的代表作《金匮要略》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4. 针灸学派:华佗、杨氏、董氏、石氏等都是针灸学派的代表人物。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他们都对针灸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
他们的贡献使得针灸疗法在中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对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方剂传承者:王孟英、张琦、叶天士等是中国中医药方剂传承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在草药材料的应用和方剂的研制方面具有出众的成就,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方剂资源。
6. 名医世家:中国中医药世家众多,如仲景、华佗、葛洪等。
这些家族代代传承中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方剂知识,为中医药学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仅是中国中医大师的部分名单,他们在中医药领域的成就和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的医术传承和经验积累,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是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代表,为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中医大师名单涵盖了众多在中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大道至简,来自皇室的养生秘法
大道至简,来自皇室的养生秘法祖国医学源于古代的阴阳五行,深奥而玄妙。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基础。
时至今日,均可在古籍中找到依据。
毛主席曾经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参考古籍医典名医学者留下的宝贵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法最重要。
1、来自皇族的养生秘法——劳宫涌泉双穴对按有研究者曾做过考证,对按两个穴位是来皇宫密室的养生秘法,专门用于皇族养生而深藏不露。
《中药大辞典》编著、南京中医药大学施仲安教授,在70岁的时候体质非常虚弱,用了很多方法均不见效。
后来他得到了这个秘法。
按照方法对两个穴位按摩,随后八九年间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连感冒都没有过。
施仲安教授一生行善积德,他把秘法公布与众,造福于百姓众生。
方法如下:先用右手心对准左脚心,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按摩60次。
然后再用左手心对准右脚心旋转按摩也各60次。
施仲安教授每天早晚各做一次,随后八九年间身体健康。
他老伴也跟着做,尽管高龄但俩人很少生病。
手心是劳宫穴、脚心是涌泉穴。
劳宫穴出自《灵枢·本输》,手心是劳作之宫,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故名劳宫穴。
具有强心脏、清心火,安心神的等作用。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预防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劳宫穴可以治疗由内病引起的外证,而涌泉穴是人体最低的穴位,犹如泉水从地下涌出,该穴位多治疗头胸之病,用于引热邪之气下行。
而两穴相互摩擦感应,便是大补元气。
早晨及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60次,可促进睡眠,能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2、来自宫廷的清火秘方——平肝清热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披露出降火的宫廷秘方——平肝清热茶。
这个方子据说颇受慈禧太后的偏爱,心狠手辣自私霸道的她肝火十分旺盛,每天一定要喝上一两杯“平肝清热茶”。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
历代中医名家名录中国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中医名家。
他们以精深的学识和卓越的医术成就在中医界和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历代中医名家的名录,带领大家一同探索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
一、东汉末年:张仲景张仲景(150年-219年),字益春,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中医学家。
他以《伤寒杂病论》一书闻名于世。
这部著作系统总结了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于诊断和治疗传染病以及其他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仲景的贡献被后世尊为“伤寒论祖”。
二、唐代:孙思邈孙思邈(581年-682年),字孟春,是唐代中医学家、医药学家、书法家。
他广泛吸收和总结前人的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誉为“药王”。
孙思邈的代表作《千金方》收录了大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对于后世的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三、宋代:张志聪张志聪(1090年-1153年),字玄石,是宋代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以临床医术高超而闻名,被尊为“医圣”。
张志聪提出了“三因”学说,即“肝主情志,脾主饮食,肺主气息”。
他的理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后世的中医学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明代:李时中李时中(1518年-1593年),字元化,是明代中医学家。
他精通脉学、针灸学和药理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时中的代表作《医学入门》对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总结。
这部著作对于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清代:吴鞠通吴鞠通(1758年-1836年),字次栋,是清代享有盛誉的中医学家。
他尤其擅长妇科,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吴鞠通提出了“病因必通过冲任”和“血行不畅则病”等重要理论,对于妇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现代:钱世凯钱世凯(1860年-1937年),字庚辛,是中国现代中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矢志不渝推广反射疗法——记最美名中医柳才久
⽮志不渝推⼴反射疗法——记最美名中医柳才久 柳才久,男,1944年7⽉出⽣于湖南省澧县。
⾼级经济师、国家⼀级作家,全国卫企协会医药技术专业委员会反射疗法⾸席专家、湖南省反射疗法师新职业开发专家⼩组副组长、湖南柳奕绿⾊养⽣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沙柳奕反射疗法培训中⼼主任。
1991年起潜⼼钻研反射疗法,继承创新,著有两本反射疗法专著,弟⼦逾三千,诊疗数万⼈,获“世界重⼤学术思想特等奖”、“国学成就奖⾦奖”等,并获“共和国名医专家”、“⼀代宗师”称号。
传略被载⼊《世界名⼈录》等典籍。
——他认定:反射疗法源于我国古代的⾜⼼术,传⼊欧美后,融⼊了西⽅⽂化,被称为反射疗法。
——他确信:反射疗法“简便易⾏,效果显著,⽆副作⽤”(1991年国家卫⽣部批准成⽴中国⾜健会的批⽰)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伟⼤征程中的特殊地位,必将成为⼈民群众寻求“绿⾊健康”,防病、治病、保健的⾸选。
——他决⼼:不遗余⼒,推⼴普及反射疗法,让每个家庭都有⼀名全科保健医⽣。
医术精益求精 反射疗法是⼀项古⽼⽽新兴的事业,想让⼈们认识它,接受它,单凭⾔语⽂字是苍⽩⽆⼒的,必须要有过硬的⼿上功夫,做出实际效果,让⼈⼝服⼼服。
柳才久年轻时学习运⽤⾃我保健按摩⽅法祛病健⾝,获益匪浅。
1991年起潜⼼钻研反射疗法,逐渐领悟到:敏感度是诊断准确的关键所在,渗透⼒是“疗效显著”的关键所在。
刻意坚持苦练基本功,医术⽇渐精湛。
他的医术,令⼈佩服的⾸先是诊断的准确。
他只要花⼀⼩时左右,摸摸你的⼿⾜,你的健康状况便⼗分了然:⾎压是⾼还是低,是否患有冠⼼病,⾎糖正常不正常,就连你⼼结重不重、男⼦性功能障碍这些仪器尚不能检测的问题也能查出来,还有不少⼈慕名请他判定是否癌变。
在他⾝边⼯作过的弟⼦见得多了,⽆不⼼悦诚服,赞叹不已:“师⽗⼿上不知有多少台精密仪器!”2001年1⽉,反伪科学的著名学者司马南特意找柳才久做了⼀次全⾯体检,诊断结果令司马南脱⼝说出4个字:“五体投地!”⼜对坐在旁边的⼀位厅长说:“这是科学。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
历史十大名医及简介1、张仲景:张仲景,字楚源,号钱老,东晋时期医学家、内科学家、画家,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他是《伤寒论》的作者,也是中国中医学的创始人和发起人。
《伤寒论》是历代相传的医药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提供了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中国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华佗:华佗,名子德,号子瞻。
东汉末期大夫,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生之一,被誉为“神医”。
他继承了《伤寒论》的理论,并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尤其在外科学方面格外突出,出入重大病症均有奇效。
3、葛洪:葛洪,号圆子,字宗洲,明代最杰出的医学家,以《水经注》而闻名,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要把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来验证理论,把中医学概念提升到实践的层面,为随后的医学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4、李时珍:李时珍,字回谦,明朝最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他收集了大量的中药材,作了大量的药物实验,总结出一套关于药物的理论,并为中药材的采集、炮制、用法全面系统地进行了记载,是历代最杰出的药学家和药学典籍的作者。
5、沈括:沈括,字谫名,号阴公。
北宋时期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东晋《四部丛书》和《天工开物》的基础上,创立了“古今天文应用”学说,奠定了中国智能机械和天文仪器的基础,并创立了早期的气象学。
他在地理学和气象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被称为“古今天文地理家”。
6、济公:济公,真名叫莱女士,现代名叫莱氏,号称英主。
唐代大夫,中国宋元时期最杰出的医师之一,著名的神医,对古代中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他开创了赝法诊病,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中医在实践上有了深刻的改变和发展。
7、任和:任和,号曲阳君,唐代著名医学家,以《任氏医书》而闻名,被称为“神医”。
他继承和发展了《伤寒论》的理论,对内科学和外科学都有深入的研究,把传统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尤其是在内科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医学理念。
道教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地之道,才能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和谐状态。
道教对于医学的理念和实践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而古代的道教名医更是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古代的道教名医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着深刻的见解,更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代的道教名医以及他们在医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1. 老子老子,全名李耳,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道德经”的作者。
老子在医学领域也有着丰富的见解和贡献。
他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保持健康。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医学理念,认为人应当尊重自然规律,放松心态,才能达到身心的平衡。
这一理念对于当时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张仲景张仲景(150-219年),字季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名医。
他著有《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堪称是中医的奠基之作。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还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独特理论,强调治疗应当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施行针对性的治疗。
这一理论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华佗华佗(约145-220年),字元化,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被誉为“外科鼻祖”,也是古代的道教名医之一。
据传说,华佗精通医术,能够成功地给皇帝曹操实施手术,治愈了他的病症。
华佗在医学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不仅精通内科,外科,针灸,还擅长药物治疗,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 隐元隐元,字子信,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医学家。
他著有《本草经集注》,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药物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对药物的性味、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世的药物研究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
道法自然:那些古代的道教名医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文化体系,它强调顺应自然,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名医,他们擅长运用自然之道、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理论,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他们的医术丰富而深奥,被后人传颂为“道教名医”。
本文将介绍几位古代道教名医及其医术成就。
华佗:华佗,字元化,生于东汉末年。
他精通医术,被誉为“神医华佗”,主要擅长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
传说华佗有“三绝”之称,即“药石之绝,针灸之绝,刀针之绝”。
他在治疗疾病时,善于选用中药和针灸疗法,对外科手术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手法。
据传记载,华佗曾治愈曹操的骨折和曹操之子曹植的疟疾,显示了他卓越的医术水平。
华佗还是《黄帝内经》的注解者,他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华佗将医学看作是一门艺术,注重治病救人,深受后人尊敬和爱戴。
张仲景:张仲景,字子真,生于东晋时期。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誉为“药王”。
张仲景著有《金匮要略》,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典之一,对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在《金匮要略》中总结了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仲景提出“伤寒论”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和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他还对很多疑难杂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受到了后世医学界的高度赞誉。
张仲景的医学思想和成就对后世的医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孙思邈,字思邈,生于唐朝时期。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也是道教名医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孙思邈擅长内科和外科,并对药物疗法有独到见解。
他著有《千金方》,这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很有影响的一部,对药理、药方、医案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被后人誉为“药经”。
孙思邈在医学理论上主张“因势利导”,即根据疾病的特点和脉象变化来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断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典故孙思邈的医术智慧
中医典故孙思邈的医术智慧中医典故孙思邈的医术智慧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典籍和经典医案。
其中,孙思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医药学家,他的医术智慧为后人所推崇。
本文将从孙思邈的生平背景、医术理念和贡献三个方面,探讨他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影响。
一、生平背景孙思邈(581年-682年),隋朝至唐初时期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市,幼年时期便开始学习医学。
他勤勉好学,钻研医术,成为当时备受赞誉的医者。
同时,孙思邈还是一位多产的作者,他的医书和医案流传至今,对后人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医术理念孙思邈倡导“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心情舒畅”的保健观念。
他认为饮食、起居和情绪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保持适度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态,才能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平衡。
孙思邈注重以中药调理身体。
他深谙中药的疗效,通过对草药的组方和煎煮方法的研究,开创了一批有效的治疗方案。
他提倡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深入研究每个病人的病情和体质,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孙思邈也重视中医的预防和保健作用。
他提出了“既已阳为阴势”,即在人体阳盛阶段已有阴虚的趋势。
他主张适时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三、贡献孙思邈的医术智慧对中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书籍《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方》被誉为中药方剂的宝库,为后世中医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他的医术理念被后人广泛传承,对于今天的中医药学习和实践仍有着重要意义。
孙思邈的贡献不仅限于药物治疗,他还致力于外科手术的发展。
他发明了许多外科手术工具,并开展了一系列复杂的手术。
他的外科医疗技术在当时被认为是先进的,为医学史上的外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孙思邈对于研究季节性疾病和环境影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观察并总结了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病理现象,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论孙思邈以其卓越的医术智慧和对中医药发展的伟大贡献而被后人所钦佩。
他的医术理念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中医名医简介
中医名医简介
以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中医名医简介:
1. 华佗: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神医华佗”。
他是第一个提出“四诊法”并正式确定的中医三朝尚书。
2. 张仲景:东汉时期的中医学家,被誉为“祖师”。
他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这个经典的中医书现在依然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要指南。
3. 孙思邈:唐代中医师,被誉为“药王”。
他是《千金方》的作者,是中国最早的、最著名的中药学典籍之一。
4. 王叔和:宋代中医家,是中国近千年来的最是尊崇中医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伤寒论》深受中医爱好者和专业医生的喜爱。
5. 张陶:明代中医学家,是明代最杰出的中医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经典。
6. 吴昆:清代著名的中医学者,被誉为“当世神医”。
他以治疗肝炎著名,创立了“吴氏针”。
7. 吴以岭: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是中国最著名的针灸学家之一。
他的针灸治
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诊疗。
中医古今名医之上古名医-少师
中医古今名医之上古名医-少师
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
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
调和而康复。
中医是5000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
前已具雏型,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并产生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立了一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
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
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今天,我们来介绍中医古今名医之上古名医-少师
少师: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
少师:传说上古时医家,黄帝臣,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
少师
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
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
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古代名医 王叔和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王叔和生平简介姓名王叔和字暂无资料。
别名暂无资料。
去逝时间公元280年所在朝代晋代出生地区暂无资料。
主要成就编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脉经》一、王叔和简介:王叔和,古代医家名。
晋代医学家。
名熙,以字行,高平(今属山东)人。
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
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做了当时的太医令。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叔和性格沉静,博好经方,且熟悉修身养性之术,尤擅长于脉学之理。
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
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
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
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二、人物介绍: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
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
王叔和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
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
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
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
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
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三、主要著作:《脉经》(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王叔和也为张仲景之亲授弟子)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
他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
唐·甘伯宗《名医传》称:王叔和性度沉静,尤好著述,究研方脉,静意诊切,调识修养之道。
宋·张杲亦称其: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深晓疗病之源。
颜孙棋:亦奇亦妙古医术至简至真道医法
颜孙棋:亦奇亦妙古医术至简至真道医法作者:杨舒霞来源:《华人经济》2015年第07期《华人经济》杂志入编稿:习《奇赅术》,入古医门,颜孙棋先生言:“唯通是道,百病莫生”;似神手法,大道至简。
纵观古代中医理论所强调的“治未病”主导思想,他行走在研究及实践古代中医学之《奇赅术》的理论及其术心文化的道路上,他寻求的是一种治标亦治本的自然治疗方法——不用药,不扎针。
至神至秘古医,至简至真医道。
他的治疗特色是“元神主事、识神退位”,他的方法是让大脑发射出脑电波,掌心、手指末端可以发射出质子束以及让掌心的劳宫穴可以产生吸力,並以近乎不接触身体的轻触法,将病气排除体外。
他希望古中医的一些秘诀得以继承,延续,他盼望中华民族古代伟大的文明再来一次伟大的复兴。
习奇赅术入古医门唯通是道百病莫生古中医指的是汉代及以前的中医,那是中医的原始正统,《史记》裏所记载介绍的医家是扁鹊及仓公,其中提到仓公的医学著作有《奇赅术》、《揆度》、《外变》、《五色诊》、《上下经》、《阴阳》、《接阴阳》、《石神》、《禁书》、《脉书》、《药书》等。
虽然其内容现在已失传了,颜孙棋先生卻能望文知意的了解这些竹简卷名的医术内容,他认为此医术是以不同的名称分散隐存在一些民间高功名师手裏。
这些医术名称如“经筋疗法”、“点穴疗法”、“按蹻”、“八把半锁解锁疗法”、“X氏大排气疗法”、“回春功按摩疗法”等等。
这些内容类似他每天在实践中运用的从经筋系统入手,调整身体结构,恢复脏腑阴阳的平衡,令柔软轻身,让气血畅通的徒手疗法。
《奇赅术》的内容广阔,刻於竹简上的卷名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一,《揆度》,讲述的是如何通过运用双手轻触诊断方法,去了解身体结构不平衡的部位因筋膜拉紧令到肌肉收缩,这会影响建立在肌肉层面上的四个系统(血液循环、淋巴系统、神经系统、经络系统)的畅通,《揆度》之要在於发现有问题的部位,继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第二,《外变》,讲述的是体内脏腑的问题会通过外部表现出来,由内而外,这是研究身体内外关係的学问,所以要懂得观察和判断。
古代十大名医:吴谦与《医宗金鉴》
212018.11名医坐堂古代十大名医:吴谦与《医宗金鉴》■ 百家号宫廷御医吴谦古朴的中医,庇佑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史长河中的名家圣手,留下了毕生心血实践的理论及光辉的著作,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穷尽一生的智慧,付出一世的光阴,为生命同天地的沟通打开一扇门。
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更有崇高的情操。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宫廷御医--吴谦。
人物生平吴谦字六吉,清代著名医家,生活于康乾时期。
安徽歙县人氏,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吴谦为宫廷御医,1736年以后任太医院判(太医院副院长、官阶正五品)。
由于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加之又屡屡治愈皇亲国戚们的顽疾,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和器重。
乾隆帝曾经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
吴谦博学多才,临床经验丰富,德艺双馨。
他一贯谦虚好学,熟读古今医籍。
善于总结经验。
相传吴谦早年行医曾遇一骨折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吴谦深感歉疚。
后来吴谦听说一位民间医生治愈了其疾,便不辞劳累,几次翻山越岭步行五十多里地去登门求教,学习治疾的技艺。
一般来说。
医疗技艺是不外传的,但吴谦的谦逊与好学感动了那位山间医生,于是授之于整骨手法及药方。
此后。
吴谦受到启发,又先后师事十多位民间医生,博采各家之长,从而练就了自已娴熟的技法。
为他后来进入太医院及主持编纂《医宗金鉴》大型系例丛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人物成就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
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医丛书。
《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
《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
中医骨诊学刘鳌
中医骨诊概论目录八、报名入口:前言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讲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等理论震烁古今,也决定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对此毋庸置疑!而其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更是世界医学中的瑰宝,内涵之深刻,诊断之神奇,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由于中医学传承的独特体制,历史上很多独特方剂和技法绝学大多失传,令人叹息不已。
这也是目前中医地位不如西医的客观和历史原因。
也是机缘巧合,吾于不惑之年偶遇中医绝学“刘氏骨诊”的第十九代传人刘鳌先生,始知脊椎之重要性,也有幸知道了这几近失传的中医绝学:骨诊——摸骨知病。
所谓绝学,绝非夸大其词,唯其几近失传,知者、会者甚少,且疗效显着,独具特色,否则怎敢妄称绝学?大道至简,其理相通!古语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可见其中道理。
对于摸骨知病之于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意义,实是感悟颇深!回想这些年他遭受的不解和不公待遇,以及骨疗在目前医学中的处境和地位,我愤慨之余,默默无言。
“红尘利为首,病患脊为根。
体味各不同,感悟在自身!”“传道”期间,果然是绝大多数的读者对此不屑一顾,甚至还受到一些利益集团代表和一些素质低下或者是精神不正常之徒的攻击和责难,甚至是谩骂。
也有一些熟人和朋友,由于不能理解相关理论,戏称吾为:半仙、大仙、大师,甚或认为我精神出了问题。
对此,我大多一笑而过。
上善若水,生死由命,我传播的脊椎致病理念,“有缘者得之,无缘者得尤未得!”幸得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和爱戴,时常光顾和鼓励,心甚宽慰!他们很希望我写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对于骨疗的迫切了解之情令人感动且压力倍增。
期间也有一些博友通过我的牵线搭桥,疾患得到了及时和科学的治疗,细想之下,努力没有白费,也就心安了!吾不忌学识短浅,技法粗劣,将对于骨疗的粗浅见解付诸文字,不怕贻笑大方,惟其无知,故而无畏!愿更多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寄语2015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年之计,惟在于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中医-心来自Android发布于今天20:52大道至简的古中医张仲景之所以是医圣,首先他参透了汉代之前的经方之精髓,然后他在纷乱的辨证体系当中确立了最适合汤液学的六经辨证体系,用来指导运用经方。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经方不为复古,更不为疑今,只为在杂说蜂起之世,追本溯源的发扬真正的古中医,但求真耳。
所谓经方,大抵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理论上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现在一提经方,自然就会和元明清的医学相背驰,一背驰就会有人出来说否定我们这几百年的医学成果。
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医历史太短暂了。
中国文化成熟得早,易理象数也好,文化哲学也好,青铜器也好,玉器也好,最高成就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到汉代已经在衰落了。
何况近几百年的中医理论主要来自于文人的著作,空谈多过实证,诡辩多过大道,且大多是文人为了博名故意另辟蹊径的东西,开宗立派的效果是达到了,医学却变混乱了。
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
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
这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来看,此言是不虚的。
如果辨证准确,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退烧会退烧,该止泻的会止泻。
慢性病的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
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
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古中医。
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他的医学理论。
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只有招数,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
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
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大部分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
在临证上,只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
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些似是而非的证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理想。
《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剂量。
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二三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
胡希恕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原理。
张仲景所传承的经方医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是如何思考人体的?组方用药的原理为何?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的?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驭万,而效如桴鼓。
我这一次来破解的就是这些问题。
经方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思想的范畴,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之前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汉初以后才转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张仲景是东汉以前经方的集大成者,他和道家的联系自然不言而喻。
要用道家思想来理解《伤寒杂病论》,那就先要讲两个本体上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答案是人类是没有治病的药的。
为什么?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
而我们人呢?人是造物主造的,是上帝造的最精密的仪器,是被造物。
从哲学上来讲,我们的永远修不了自己,除非我们有和上帝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样。
既然说我们修不了自己,那医疗又是什么呢?先从西医说起。
西医领域一直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
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西医界的答案是没有。
如果感冒都么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了。
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终身服药。
这些药是控制血压,控制血糖,但不能治愈。
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人现在很多。
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置换。
然后就是排异反应,因为不是原装器官人体不接受。
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
那中医领域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我告诉你,一样没有。
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因为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
比方说艾滋病,人体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十年二十年不发病。
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
癌症非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
既然人体免疫力能够对付疾病,为什么还会生病呢?是因为我们的免疫力受到了抑制。
真正的古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眼于恢复人体秩序之常态,打开让免疫力受到抑制的这把锁,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
也可以理解为药物是帮人体治病的,而不是自己去治病。
人体为天之道场,顺应人体之作为,便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这是道家的思想,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
第二个问题:古中医和后世中医的区别是什么?古中医帮人体排病,言证不言病,证为自体如何排病之证据,顺道而行,顺水推舟,不敢逾越人体妄自作为;后世中医误以为药能治病,总以某方药治某病某症来论治,不见人体自身之作为。
区分古中医和后世中医应以汉代为界。
先说后世中医。
后世中医是以药治病治症的。
病好理解,什么是症呢?比方说后世中医经常说的脾虚肾虚痰湿淤血就是症。
我举一个病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男子的虚劳房事类疾病,后世中医大都从肾论治,分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如果是肾阴虚,用生地熟地之类的滋阴药;如果是肾阳虚,那就是苁蓉巴戟天杜仲这类的药。
我早年学过很长时间的后世中医,知道用这类药效果不会太好,暂时或有缓解,往往牵延不愈,有时补肾药吃多了还会上火。
《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一味补肾药,辨证准确的话治这个病效果立竿见影,几剂药就能治好。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所以能治好这个病,是因为它没有拿药直接去补肾,而是着眼于人体的大循环,人体的循环恢复了,津血运化归肾,它的肾气自然就会增强。
如果人体自己就不能补肾,又有什么药能直接补肾呢?能隔山打牛的补一点,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
这就是后世医家治病动辄给病人吃几个月的药,收效却不明显的道理。
再如治肿瘤类疾病,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攻坚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不散结,仅用这些药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是“道”思维的,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人体去治病,而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为什么排不了?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恢复人体秩序,助人体一把力,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
有什么力量大得过人体免疫力,药物若顺水推舟,自然无往而不利,若自行其是,则寸步难行。
既然药物不能治病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理解?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不可靠的。
举例说明:我们常说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
白术这味药,后世说它健脾止泻。
北京有个大夫,专用白术治便秘,成了他的独门绝技了。
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是通便还是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
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本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令。
药物无非平衡人体阴阳,帮助人体驱走病邪,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
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阳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止泻,该通便会通便。
学过经方的都知道,经方来来去去就是那么三四十味药,《伤寒》里主要的方子也就那么几个,无非加减变化而已,却能治人体一切的疾病。
人体的疾病何止千万,为什么经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说明经方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治理人体的,人体排病的方式就那么几种,药物只是顺势而为协助人体排病,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人体恢复秩序了,自己就能治病了,何用药物代劳?《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当源于黄老之学,也可能是来自当时比较正统的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亦深。
其实传统中国文化的理论根基皆自“道”而来,诸子百家也都宗道。
道为何,天地之大道,宇宙自然之规律。
百家学说无非是由道及术的分支,后来大道既衰,道才成了专门的一家,谓之道家。
《伤寒杂病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虽为道家医学,却与道教不一样,其中并无巫医祝由禁咒之内容,而是直取大道,更近老庄之观念。
《伤寒杂病论》中的易理历来还有人去研究,而其中的道家思想却少有人探寻。
讲道家医学就要讲无为,讲顺应天然,医家不可妄自作为,不妄自作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医学自仲景之后,整体趋势是越来越有为,越来越喜欢滥用药物对抗疾病。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中医汤液学相比仲景时代衰落得太厉害了。
两千年来,我们非但没有让中医有所寸进,反倒让中医治病从覆杯而愈,一剂而解,沦落到中医不治病,中医治病慢,中医只能调理的境地。
仲景之术和后世医学还有一个区别,其术虽本源于道,却不空谈大道,甚至避而不谈,而是将道化为具体的临证思路和组方用药方法,而且是大道至简,简而易行的,这才是医学上最难做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后世的医家往往喜欢谈玄说道,或仅止于道,或细推敲起来里面未必有真正的道,临证用药甚至背离道,分歧繁复更是千门万户观之不尽。
作者:刘希彦股中医-心:为什么古人用汤药和针石来治病,而不是别的方式?比如我们古来就有中医的外科手术,华佗就是代表。
文革的时候,还有外国的纪录片导演在中国农村拍到过完全针灸麻醉的中医剖腹产,这个视频网上就有。
为什么我们明明早就有中医外科手术,却不普及这种治疗方式?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人体是可以通过由外治内来治愈疾病的,不需要在人体内部进行伤害性的定点治疗。
西医看似大巧,实质上是大拙,上帝创造了疾病这把锁,就一定留下了钥匙,如果治病一定要拆开人体,甚至切除器官,实则是侮辱了上帝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