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指辨证论治中重要的思路,是中医临床诊疗的核心内容。
根据不同的疾病情况和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分析判断病机虚实、寒热湿燥等属性,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必背歌诀包括四字口诀和八纲辨证。
四字口诀包括“望、闻、问、切”,意义如下:望,指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目的变化等,判断病情虚实、内外、寒热等情况;闻,指闻诊,通过听患者声音、呼吸、排泄物等,判断病情湿燥、气滞、阴阳盛衰等;问,指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质等,了解其病因、病机、致病因素等;切,指脉诊,通过触摸患者脉搏,分析病情寒热、气血虚实、经脉通畅情况等。
八纲辨证包括“表里、寒热、虚实、余邪”,意义如下:表证和里证,区分病情轻重,表示病情表现在人体表面或内部组织器官的情况,通过体表表现和身体器官的变化来辨别病情,“表证”指表面病情,包括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里证”指体内病情,包括口干、口渴、腹痛、便溏等症状。
寒证和热证,区别病因病机,表示病情寒性和热性,包括体质和临床表现,寒病多见于寒冷环境下和寒凉饮食后引起的体内寒邪,常见症状为发热不欲饮食、四肢冰冷、腰膝酸软、腹痛便溏等;热病多见于外感病、火热病邪或体内痰火、邪热所致,常见症状为发热口渴、心烦易怒、便秘腹胀、牙龈出血等。
虚证和实证,区分病机严重程度,表示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是否失调,虚证多因为体内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常见症状为乏力倦怠、色素沉淀等;实证多因为体内湿热积蓄或痰火内盛所致,常见症状为口苦口干、胸闷气急、咳嗽痰多等。
余邪,指本病与既往慢性病史不同之病邪,如风、寒、湿、火等。
包括症状、病程、病史等综合分析,全面了解病情,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必背歌诀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工具,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需遵循其原则,准确地辨证施治,以提高诊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歌诀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歌诀
外感热证伤阴,百病心火来兴。
肺热咳嗽須疏,心热口燥须润。
心病游风环心,肝热胸闷犯肺。
肝热目赤损血,肝火滋心头顶。
肝火激潮头痛,肝火山火往下。
肝火盛病中岁,肝火上犯上马病。
肝炎胁痛伤胃,郁火伤胸症牙痛。
痰热蕴肺著喘,心热甚者呕吐。
痰痞咳嗽胸闷,何多亦属中风。
脾虚需健,脾虚需缓,脾虚需消。
气虚淖泛声音絮,气虚年少色癿退。
气阴两虚头目眩,阴虚盗汗心烦疼。
阴虚火旺后焦,阴虚火旺内风。
肾虚阳亢何以言,面赤眼干根柢颤。
肾虚.e秘溺乾,肾虚频羸烦温。
脑髓虚背重腰酸,脑虚痴慵肢无力。
骨蒸汗出酸痛头,风热咳种偏外。
湿热病初角弓弦,热盛湿溃变恶面。
寒湿传胃吞吴字,湿热袭心如抓衣。
湿热盘肠如张伞,热迫血淋如状泻。
风湿寒湿丹溠间,风寒痹软风寒湿。
中寒气没倒冰浇,寒痰壅胸似锯刀。
风寒上袭伤脑阳,湿冷痹重郁于肠。
心脏缺火如抽丝,血虚髓髓如花残。
六淫妄行何以克,末从五味去病根。
脾痉咳嗽中风寒,肺痿痫时四逆汗。
寒湿痹重闷如醴,痛风关格犯肾精。
中医辩证公式与心法口诀
中医辩证公式与心法口诀治疗步骤:收集情报→辨病→辨证→寻方→化裁→反馈→重复望神=目光+气色+神情+体态得神=精神好+双眼有神少神=疲倦+迟钝+萎靡+不爱说话失神=呆滞+郑声+意识模糊假神=久病+突现好转+面色红妆+索食中风=中老年+高血压+突然昏倒痫=半身不遂既往病史+突然倒地+抽搐+双目上视中经络=中老年+麻木+手脚失灵+神志尚可中脏腑=突然昏倒+中老年+醒后手脚失灵表证=恶寒+发热+类感冒象风寒=苔薄白+脉浮+清涕+白痰+病程短+恶寒风热=苔薄黄+脉数+黄痰+稠涕+咽痛伤风=畏风+多汗+头痛亡阳=肢冷+冷汗+神色淡漠+气微+脉微亡阴=身热+油汗+脉疾+烦躁+皮肤瘪阳虚=畏寒+肢冷+舌淡+神疲+长病程+脉沉弱无力阴虚=潮热+盗汗+舌红+苔少+长病程+脉细数无力气虚=神疲+面色少华+乏力+劳后加重+脉虚无力气脱=呼吸节律不规+口张+大汗+瘫软+脉微气滞=胀痛+憋闷+嗳气+受情绪影响大+按之无形+时轻时重气闭=突然昏倒+剧痛+口闭+窒息感血虚=面唇色淡+头晕眼花+月经少+舌淡+脉细血瘀=疼痛或发热固定+针刺样痛+青紫+异常包块血热=出血+舌绛+脉数+紫疹血寒=冷痛+麻木+暖后减轻+面唇淡紫津亏=干+渴+瘦+脉细水停=凹陷性水肿+腹水征+小便不利+苔滑腻饮证=痰清+痰多+振水音+胸水征+肠鸣音强+桶状胸内湿=闷+胀+食欲不振+苔白腻+倦+稀便气血两虚=气虚+血虚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虚+出血气随血脱=急性大出血+气虚+休克征气不固津=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气虚+失水气随津脱=急性大失水+气虚气滞津停=内湿+气虚津血两亏=干燥+血虚+长病程痰瘀互结=痰证+瘀证+长病程心气虚=心悸+气虚心阳虚=心悸+阳虚+气虚心阳暴脱=亡阳+心阳虚病史+急性发作心血虚=血虚+心悸心阴虚=阴虚+心悸心脉痹阻=心悸+胸闷+血瘀+急性心痛病史痰蒙心窍=呆+闷+郁+痰+昏心火亢盛=神志亢盛+口舌生疮+火热征痰火扰心=狂躁+心火亢盛前兆+气郁病史小肠实热=心火亢盛征病史+尿路刺激征尿路刺激征=淋+漓+涩+痛肺气虚=低声咳嗽+气虚+易感冒肺阴虚=干咳+咯血+阴虚+长病程风燥犯肺=干咳+痰少+痰不易排出+短病程+感冒征寒饮阻肺=久咳+寒水征+喘息痰热壅肺=高烧+喘咳+黄色痰涕大肠湿热=腹痛+脓血+稀便+暴泻+便后肛灼肠热腑实=高烧+口渴+便秘+急性加重+腹胀痛+烦躁肠燥津亏=长病程+便秘+失水病史大肠虚寒=久泻+阳虚+水样便脾胃气虚=食欲减退+腹胀+大便干稀不调+气虚+长病程脾胃阳虚坠=脾胃气虚+长病程+阳虚征脾虚气陷=胀感+内脏下垂+气虚征脾不统血=出血+气虚+慢性加重寒湿困脾=内湿+食欲不振+轻微阳虚征湿热蕴脾=胀闷+口苦+湿热征胃阴虚=胃隐痛+干呕+胃不爽+时轻时重+饥不多食+食后缓解寒凝胃脘=胃剧痛+蜷缩+暖后缓解+受寒史+拒按胃火炽盛=胃灼痛+辛辣食物史+口臭+龈痛史食滞胃脘=赴宴史+嗳气酸腐+胀痛+恶心+多屁+排后缓解胃脘气滞=胃腹胀痛+走窜痛+排气缓解+受情绪影响肝血虚=筋手目失养+血虚+月经少肝阴虚=筋目失养+阴虚+热病后期肝郁气滞=郁+喜怒无常+气滞征+经期不按时久郁化火=肝郁病史+火热征肝火炽盛=头晕+胀痛+急躁+胁痛+火热征肝阳上亢=肝阴虚+眩晕+胀痛+中老年+轻微肝火炽盛象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肌肉神经症状热极生风=高烧+小儿+抽风样症状阴虚生风=肝阴虚病史+手足震颤血虚生风=肝血虚病史+肌肉震颤+麻木寒凝肝脉=小腹痛+睾丸痛+得暖缓解+脉紧寒凝肝脉=外阴湿热征+口苦厌油+发黄胆郁痰扰=易惊+失眠+眩晕+口苦肾阳虚=腰膝冷痛+性功能下降+阳虚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性功能亢进+阴虚+月经少肾精不足=先天发育障碍+性功能下降肾气不固=肾虚征+肾系滑遗(遗精遗尿滑精滑胎)肾虚水泛=肾阳虚+水停+下身肾不纳气=喘咳+肾虚+长期慢性病史膀胱湿热=淋+漓+涩+痛+湿热心肾不交=肾阴虚+心阴虚+心悸心脾两虚=脾气虚+心血虚心肾阳虚=心阳虚+肾阳虚心肺气虚=心气虚+肺气虚心肝血虚=心血虚+肝血虚肺脾气虚=脾气虚+喘咳无力+长病程肺肾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肝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肝火犯肺=肝火炽盛病史+肺热咳喘肝郁乘脾=肝郁病史+脾虚征肝胃不和=气滞+胀痛+胃不适+情绪影响脾肾阳虚=脾阳虚+肾阳虚一、阴阳辨证金口诀总纲领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
中医把脉辨证论治的不传之密展开全文(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左气右血、左阳右阴)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水火不济)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滋阴降火)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必背心得趣速笔记忆歌诀顺口溜打印版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内科学证治歌诀本文经过博采众长而归纳总结的,是基于《2017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具有规定学历)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部分)》的中医内科学部分而编排的。
我认为本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口诀烂熟于心,中医内科学笔试部分可以得到80%以上的分值。
努力吧!加油吧!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中医随风子★一、肺系病症1】感冒:寒荆热银暑新香,气虚参苏阴蕤汤。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2】咳嗽:寒拗热菊风燥桑,痰湿二三痰火清,肝火白黛阴参麦。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加减。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桑杏汤加减。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加减。
3】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包青风子虚固本,肺脾六君肾水地。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
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4】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痰桑浊陈气痹五,肺虚生补肾虚匮,正虚喘脱附送丹。
中医诊断学辩证口诀.
中医诊断学辩证歌诀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中医辩证论治简表
中医辩证论治简表
一、八纲辩证
二、气、血、津液辩证
面色白,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动则气喘,自汗
- 1 -
三\脏腑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 2 -
(二)、肝与胆病辩证
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或震颤,舌体颤动,
甚则突然昏倒,舌强不语,口眼斜,偏瘫
- 3 -
(三)、脾与胃病辩证
- 4 -
(四)、肺与大肠病辩证
- 5 -
(五)、肾与膀胱病辩证
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痠软,头昏耳鸣,
神疲乏力,自汗,阳萎不孕
- 6 -
(六)、两脏合病辩证
久咳不已,气短,心悸,动则加剧,
面色白,甚则可见口唇青紫
形寒肢冷,腰痠腿软,面色白或晦暗,
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或五更泻泄,
或面浮肢肿,甚则腹水,腰以下为甚
- 7 -
四、六经辩证
- 8 -
五、卫气营血辩证
六、三焦辩证(略)
- 9 -。
中医口诀一览表
中医口诀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些简短易记的概括性语言,主要用于总结和传授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
1. "四气调神机,五味入药方":指中医治疗应当从调节人体四气(营、卫、气、血)入手,同时根据五味性味归纳出不同的中药药性。
2. "上工出奇,下工入微":指中医医生应当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钻研,做到出奇制胜;同时也需要注重细节,深入分析病情,才能真正做到入微。
3. "以病为本,因人施治":指中医治疗过程中应当以病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配伍。
4. "治未病,防未病":指中医理论强调预防保健,应当在疾病未发生时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5. "寒热虚实皆须辨,阴阳盛衰各有宜":指中医辨证论治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其是属于虚还是实、属于寒还是热等具体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6. "平肝泄火须清热,点穴调理耳为灵":指中医治疗肝火旺盛时需要清热解毒,同时针灸调理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总之,中医口诀简洁易懂,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口诀大全
中医口诀大全中医口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医理论的精华所在。
中医口诀既有助于帮助医生记忆和理解中医理论,也有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中医治疗原则。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
一、《黄帝内经》口诀。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
以下是《黄帝内经》的口诀:《素问》三部,《灵枢》四经,。
《阴阳》五行,《六经》辨证。
《气血津液》、《经络》脉络,。
《五脏六腑》、《经络》与络。
二、《伤寒论》口诀。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以病名为篇名,论述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诊断、治疗等内容。
以下是《伤寒论》的口诀:《伤寒》六经,三阴三阳。
《六经》表里,热病外感。
《伤寒》四逆,热深伤寒。
《伤寒》脏腑,病机辨证。
三、《金匮要略》口诀。
《金匮要略》是一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医学著作,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金匮要略》的口诀:《金匮》寒热,辨证要略。
《金匮》脉证,病机治法。
《金匮》脏腑,病机辨证。
《金匮》食饮,调摄养生。
四、《医学四书》口诀。
《医学四书》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它们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著作。
以下是《医学四书》的口诀:《医学四书》,经典之宝。
《黄帝内经》,理论精华。
《伤寒论》,外感热病。
《金匮要略》,疾病要略。
《神农本草》,药物分类。
五、《针灸经典》口诀。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
以下是《针灸经典》的口诀:《针灸》经典,经络穴位。
《经络》循行,气血调和。
《经络》疏通,病痛消除。
《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口诀,通过口诀的学习和记忆,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记忆。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中医口诀,提高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中医看病口诀
中医看病口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为人类健康服务。
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久、最广泛的医学体系之一,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而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有一些口诀被广泛运用,以指导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医看病的口诀。
第一口诀是“望闻问切”。
这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步骤。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首先通过望(观察病人的肤色、眼底、舌苔等)、闻(嗅病人的气味)、问(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和切(触摸病人的脉搏)这四种方式来获取病人的相关信息,从而进一步判断病人的病情。
第二口诀是“四诊合参”。
这是中医诊断中的核心原则。
四诊合参是指将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综合判断的方式来确定病因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诊断能够全面准确地分析病人的病情,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第三口诀是“察脉”。
中医强调脉搏的观察和分析,认为脉搏的变化能够反映病情的变化。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虚实、寒热等情况,并判断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
因此,察脉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第四口诀是“辨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病机的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风、寒、湿、热、火、毒等。
辨病机的目的是确定病人患病的具体原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结合病人的病史、症状以及望、闻、问、切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准确辨识病机。
第五口诀是“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注重对病人的整体状态进行分析和治疗。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辨病机结果,结合病人的体质、年龄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治疗疾病,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第六口诀是“千金之方”。
中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剂,其中一些经典方剂被称为“千金之方”。
这些方剂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具有疗效确切、配伍科学的特点。
在中医看病中,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千金方来治疗疾病。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
中医脏腑辨证口诀总结中医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口诀是中医学习和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口诀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鉴别病因,确立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我们将对中医脏腑辨证口诀进行总结。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
1. 心:开窍于舌,主血脉,藏神气。
心象征着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心悸、失眠、健忘等方面。
心脏也是血液循环的主要器官,具有调节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
2. 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魂魄。
肝主要负责人体的新陈代谢,涉及到血液的调节、气血的运行等。
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烦躁、失眠、胸闷等症状。
3.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藏思维。
脾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具有提升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脾气不足可以引起食欲不振、腹泻、体力疲乏等症状。
4. 肺:开窍于鼻,主气呼吸,藏精神。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部位,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同时也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气虚弱会导致呼吸短促、气促等症状。
5. 肾:开窍于耳,主生殖,藏精气。
肾脏是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关键部位,是男性生殖能力和女性生育能力的保证。
肾气不足会导致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等症状。
二、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1. 胆:主疏泄,出现瘀血。
胆脏主要与肝脏共同协作,涉及消化、代谢、排泄等方面。
胆汁分泌过少或分泌异常会导致黄疸等症状。
2. 胃:腐熟化受,变化味觉、口感,下行输化。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消化功能的实现。
胃寒、胃热等症状会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大肠:输泌下行,宿便积滞。
大肠主要负责人体的废物排泄,以及水分的吸收。
大肠炎、便秘等症状会引起腹泻、腹痛等问题。
4. 小肠:化生吸收,输泌上行。
小肠负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小肠过敏、幽门炎等症状会导致腹泻、腹痛等问题。
5. 膀胱:主受藏,转输精液。
中医阴阳辨证金口诀
一、阴阳辨证金口诀总纲领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
肾司二便之开合,少阴虚寒大便溏,小便也是清和长。
小便灼热渴饮冷,此是阳证莫分说。
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
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
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饮冷真阳证,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
阴证唇口青白目无神,声低息短但欲寐,身重懒言体畏寒,饮食无味吐清涎,舌质青滑或黑润,苔白浅黄舌滑润,津液满口不思饮,口渴思饮不欲咽,或者口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食不下,脉息无神是阴证。
舌虽无苔但口润,二便自利口不渴,专注回阳无差错。
阳证阴虚面目唇口红,精神不倦不知眠,口臭气粗声音亮,恶热身轻大便干,溲赤黄短烧灼热,口渴饮冷饮不休,六脉长大有力气,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满口刺,烦躁潮热或盗汗,干咳多痰或少痰,脉息有神是阳证。
口渴饮冷身发热,二便不利烦谵语,身冷如冰形如死,此是热极内潜伏,阳不达外似纯阴,此时还需验口气,口气虽微热气蒸,舌根虽红但不青,急宜攻下存津液,莫认阴证误性命。
二、阴阳辨证真假杂病诀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
真热口渴小便黄,渴喜冷饮下肚肠,有神烦躁不安宁。
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
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
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
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
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断无错,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
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
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
太阴虚寒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
少阴阳虚溲清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
三、六经阴阳辨证用药金口诀配伍原则有是证用是药。
用药规则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
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
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西医诊断学歌诀
西医诊断学歌诀西医诊断学是指通过各种临床方法和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在西医诊断学中,有许多规律和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些简洁易记的诊断法则,被称为“诊断学歌诀”。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用的西医诊断学歌诀,以帮助医生和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诊断学知识。
一、“辨证论治,合纵连横”这是中医“经络诊断学歌诀”中的一句口诀,也可以适用于西医的诊断学中。
它强调了诊断学的两个重要环节:辨证和论治。
辨证是指通过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鉴别。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同时,“合纵连横”则是指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各种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推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问诊、望诊、闻诊、切诊”这是中医“四诊法”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的“问诊、望诊、闻诊、切诊”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西医的诊断学中。
问诊是指医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情况。
望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获取诊断线索。
闻诊是通过听诊器等工具,倾听患者的呼吸、心跳等声音,从中判断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指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腹部等部位,以感知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三、“一病一证”这是西医诊断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一种疾病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病因和一整套典型的症状和体征来支持。
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的疾病模型进行匹配,从而确定患者的病情。
一病一证的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使诊断更加准确和可靠。
四、“细节决定成败”这是西医诊断学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强调了在诊断学中,细节的重要性。
临床诊断常常需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力,通过对细微的病情和体征的观察和分析,来推断患者的病情。
因此,在诊断学中,医生需要时刻保持对细节的关注和敏锐度,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以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方歌汇总-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1.葱豉汤原肘后方,伤风感冒此先尝。
药简力专验便廉,轻宣透表又通阳。
2.三物香薷豆朴先,解表散寒功效坚。
化湿和中调胃气,感寒伤湿此方煎。
3.香苏散纳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寒热头痛胸脘痞,解表理气此方施。
4.伤寒表实喘无汗,身痛头痛必恶寒。
麻黄为主桂杏辅,甘草调和表寒散。
5.桂枝汤治表虚证,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汗调营卫,有汗恶风效验灵。
6.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芥百部研。
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7.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温热煮勿过。
9.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
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10.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畅,解肌透疹此方彰。
11.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与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有殊功。
12.九味羌活配防风,细辛苍朮白芷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里热清。
13.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芷桔同。
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14.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
清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
15.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嗽鼻涸还身热,轻宣凉润燥能医。
16.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夸。
17.小柴胡汤和解功,人参半夏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18.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
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19.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利,解表清里保安康。
20.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草夏味加。
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21.防风通圣大黄硝,麻黄荆芥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22.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夏芍芩同枣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是良方。
23.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温阳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表证何能康。
24.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中医四字口诀
中医四字口诀
中医四字口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概括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
这四个口诀分别是:辨证论治、阴阳调补、虚实虚实、寒热寒热。
第一个口诀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方法,它强调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特色。
辨证论治是通过全面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确定病因、病机和病情,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二个口诀是阴阳调补。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展都与阴阳有关。
阴阳是宇宙间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补阴阳主要是通过药物、针灸、推拿、运动等治疗手段进行。
第三个口诀是虚实虚实。
中医将病情分为虚和实两种类型。
虚是指机体功能减退,气血不足,阴阳亏损等情况;实是指机体功能过盛,气血壅滞,阴阳失调等情况。
根据病情的虚实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虚病,进行补益调养;对于实病,进行清热泻火或通经活血等治疗方法。
第四个口诀是寒热寒热。
中医将病情分为寒和热两种类型。
寒是指机体体温低下,气血循环不畅,阴盛阳虚等情况;热是指机体体温升高,气血逆乱,阳盛阴虚等情况。
根据病情的寒热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寒病,进行温补;对于热病,进行清热等治疗方法。
总之,中医四字口诀概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通过辨证论治、阴阳调补、虚实虚实、寒热寒热等方法,中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疾病、调理健康的目的。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大全
【中医八纲辨证口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
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
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
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
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
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
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
【第一节阴阳】【1.阴证】萎糜不振少精神,形寒肢冷躇卧身,面色苍白白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迟细,气弱声低证属阴。
【2.阳证】精神兴奋面色红,怕热-凉烦躁生,气粗声高渴饮冷,溺短赤黄便难通,脉大洪数而有力,舌红苔黄热病容。
【第二节表证】【1.表寒】恶寒重兮发热轻,无汗身疼肢如冰,舌苔薄白脉浮紧,荆防败毒散最灵。
【2.表热】发热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银翘加减是主方,治用辛凉解表药。
【3.表虚】发热自汗或恶风,脉象浮缓苔不红,桂枝汤善调营卫,表虚服下症必松。
【4.表实】身体疼痛而恶寒,无汗表实证当详,脉象浮紧苔薄白,辛温解表麻黄汤。
【第三节里证】【1.里寒】形寒肢冷尿清长,面色苍白大便溏,脉多沉迟舌淡白,附子理中总扶阳。
【2.里热】身热烦躁言语谵,口渴饮冷尿黄鲜,苔黄便干脉洪数,清热白虎汤最贤。
【3.里虚】少气懒言心悸慌,头晕目眩肢冷常,脉象细弱舌质淡,补虚要用八珍汤。
【4.里实】烦躁谵语气粗长,腹满便秘舌苔黄,手足汗出沉实脉,救阴泻热承气汤。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回复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回复中医辨证论治口诀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准则之一,它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
本文将以“中医辨证论治口诀”为主题,一步一步回答。
一、“中医辨证论治口诀”的概述中医辨证论治口诀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指导准则,它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总结出的治病的方法和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辨、证、论、治。
辨即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辨别,将疾病归入某种中医病名;证即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和脉象等辨证病名;论即根据辨证结果,对疾病进行分析,并得出治疗方法和方案;治即根据分析的结果,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二、“中医辨证论治口诀”的详解1. 辨辨证是中医辨别疾病性质和归属的过程,一般通过四诊来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睛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闻诊即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问诊即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切诊即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2. 证辨证的结果即得出中医的辨证病名。
中医将疾病的名字分为八纲、九候、六经等不同的病名,辨证及辨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根据。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方面的分类,通过这些分类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九候是指汗、热、疼、肿、喘、呕、泻、痉、咳这九个症候,通过这些症候可以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特点;六经是指《内经》中记载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经络,间接反映了疾病的所在和变化趋势。
3. 论辨证得名后,还需要进一步论治。
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对疾病进行分析,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这包括病因的分析、病机的理解、病理变化的判断等等。
通过论治,可以确定针对患者病因病机的治疗方法和方案,为下一步的治疗做好准备。
4. 治治即根据辨证论治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成方剂,调理患者的脾胃、扶正固本来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口诀
中医辨证君莫慌-今有口诀鲜奉上标签: 白术散玉屏中医病证莫要慌,四二病记端详。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
感冒寒热湿三种,荆防银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
唯有哮证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
喘证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
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
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
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
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芩连寒藿香,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饮食积滞用保和,重用枳实导滞汤。
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
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
积聚五种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虚八珍合化积。
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脾虚实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六种淋证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壶气海舒,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
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左归汤。
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肝阳天麻湿羌胜,肾虚补气虚八珍,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
唯有中风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虚用秦艽上扰镇,阳闭凉开阴苏合,脱用参附半还五,镇肝熄风莫糊涂,语言不利却分三,风痰阻络解语丹,肾虚精亏地黄饮,口歪眼邪牵正散。
痹症不惟风寒湿,防风乌头薏苡仁,风湿热痹桂白虎,痰瘀桃仁亏独寄。
不寐肝郁用龙胆,阴虚阿胶加黄连,心脾两虚用归脾,痰热温胆气虚安。
四种鼻衄要记熟,桑菊玉女此中求,肝火上炎尤龙胆,气血亏虚归脾留。
齿衄虚用清肝饮,胃火炽盛清胃散,咳血燥伤用桑杏,肝犯肺泻合黛蛤,阴虚百合固金治。
吐血泻龙归脾完。
便血地榆黄土汤。
尿血蓟知无归方。
紫斑犀茜归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汤,其中虚症滋归麦。
呕吐六种分虚实,藿保半厚理中麦,便秘麻磨济芪汤。
四种腰痛不稀奇,湿热四妙身痛瘀。
寒湿甘姜苓术用,肾虚却要左右归。
虚劳四莫慌张,各有各的代表方,稍有留意应详尽,何须此处添荒唐。
机磷中毒概四种,犯脑涤痰热银黄,杞菊参苓无大用,若无解毒病乖张。
肠痈三期看痈脓,大黄薏苡大陷胸。
颈椎寒用桂附汤,舒筋温胆归脾天。
痄腮柴普清龙用。
急惊银黄琥珀丸。
小儿泄泻不赘述,疳证六种记端详,资消八石泻防用,绝经左右二仙汤。
崩漏三虚二为实,左归大补用固冲,血热清热固经治,血瘀逐瘀止崩汤。
中医临证也不难,难在辨证用药间,各位网友要细心,妙手回春美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