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皮肤 病 ,引起 或诱发 的因素很 多 ,临床 表现具 有 分布 对 称性 、损 害多形 性 、瘙痒 剧烈 性 、倾 向浸 润性 、反 复发 作 性 、易成慢 性 等特 点 ¨。笔 者 经 过 多年 来 临 床 探 索 与 实践 ,在 治疗 湿疹方 面 积累 了一定 的经 验 ,取得 了较 好
骨 皮 25 g,玄参 15 g,麦冬 20 g,白芍 20 g,当归 10 g, 川 芎 15 g,熟地黄 25 g,山药 25 g,枸杞 子 20 g,何首 乌 30 g,黄芩 15 g,黄柏 l5 g,鸡血 藤 15 g,天 花粉15 g,夜 交藤 20 g。治疗 1个 月后 患者诉 口干 、心 烦失 眠缓 解、 未有 手足 心热 症状 ,继 续治 疗 2月后 月经量 明显 增 多 , 经期 正 常 ,诸 症告愈 。 5 讨 论
光 明 中 医 2017年 3月 第 32卷 第 5期 CJGMCM March 2017.Vol 32.5
·733 ·
25 g,山药 25 g,枸杞 子 20 g,何首 乌 30 g,黄芩 15 g,黄 柏 l5 g,淫羊 藿 30 g,川 牛膝 l0 g,鸡 血藤 l5 g。 手 足 心热 明 显 者 加 白 薇 15 g,鳖 甲 30 g;眠 差 加 夜 交 藤 30 g;I=I干 渴加 石斛 15 g,天 花粉 15 g;腰酸 加 杜 仲 、续 断各 30 g。服 法 :日 1剂 ,分 2次 服 ,早 晚分 服 。 4 典 型 案 例 4.1 病案 1 患者 张 某 ,女 ,36岁 ,已婚 。 以 “月 经提 前 、量 少 3年 ,加重 2月”为主诉 就诊 ,自诉 3年前 行剖 宫产 术后 10个 月 ,月经 始 恢 复 来潮 ,后 月 经周 期 常提 前 一 周 ,经量 明 显 减 少 ,血 红 质 稠 ,偶 伴 小血 块 ,易 劳 累 ,面 色少华 ,腰 背酸软 ,伴 头 晕、心悸 ,舌 质淡 红 ,苔薄 白 ,脉 沉细 。B超 及 妇 科 检 查 均 未 发 现 异 常 。 中 医诊 断 :月经先期 量 少 (阴虚 火 旺),治 以滋 阴清热 ,养 血 调 经。 方 用两地 汤加减 :生地黄 10 g,地 骨 皮 lO g,麦 冬 20 g,白芍 2O g,当归 15 g,川 芎 15 g,熟地 黄 25 g,炒 白 术 20 g,党参 20 g,山药 25 g,枸 杞子 2O g,何 首鸟30 g, 黄芩 15 g,黄 柏 15 g,仙 茅 10 g,川 牛膝 l0 g,鸡 血 藤 l5 g,杜仲 15 g。治疗 3个 月后 患者 月 经量 明 显增 多。 继 续治 疗 1个 月后 ,月 经周期 恢 复正 常 ,停 药后 随访 2 月未复发 。 4.2 病案 2 患者 刘 某 ,女 ,28岁 ,职 员。 以“月 经提 前 、量 少 1年 ”为 主诉 就诊 。诉 1年 来 工作 压 力过 大 , 平 素 月经先期 ,行 经 5日,经 量偏 少 ,色 暗红 ,伴 1 3干 、 手足 心 热、心 烦 眠 差 ,舌质 红 ,质 干 ,苔 薄黄 ,脉 细 数 。 中 医诊 断 1月经先期 量 少 (阴虚 火 旺),治 以滋 阴清热 , 养 血调 经 。方 用两地 汤和 滋血 汤加减 :生地 黄 20 g,地

中医辨证治湿疹

中医辨证治湿疹

中医辨证治湿疹湿疹治疗时,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

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

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阻脾胃;脉沉细则为血虚等等。

(1)湿热:证候:本型相当于急性湿疹,皮损潮红,水疱,糜烂,流液,边界弥漫,剧烈瘙痒,伴胸闷纳呆,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萆??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丹皮15g,银花30g,连翘15g,苦参10g,苍术10g,萆??10g,黄柏10g,茵陈10g,生甘草6g。

热盛加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毒热盛时加大青叶30g;大便燥结加生大黄10g(后下)。

(2)血热:证候:本型亦相当于急性湿疹,但渗液较少,皮损以红斑、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常伴有口干舌红,脉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佐以利湿。

方药:鲜生地30g,丹皮10g,赤芍10g,白茅根30g,黄连6g,山栀子10g,地肤子10g,茜草15g,苦参10g,海桐皮15g,生甘草10g,车前草1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阻:证候:多为亚急性湿疹,皮损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液水浸淫,常伴有胃纳不香,面色萎黄,便溏溲少,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茯苓20g,山药15g,生苡仁30g,车前草1Og,泽泻15g,徐长卿30g,陈皮10g,茵陈10g,生甘草6g。

胃纳不香者加藿香、佩兰;渗出多时加萆薢、苦参;有热象苔黄者去苍术加黄柏、滑石。

(4)血燥:证候:本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肥厚角化破裂,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常有人体消瘦,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治法:养血疏风,除湿润燥。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

从中医角度看湿疹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西医学一般将湿疹归类为非感染性皮炎,常采用抗过敏药物、外用激素等进行治疗。

然而,中医学认为湿疹与人体气血的失调有关,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通常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解析湿疹的病机、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治疗湿疹。

一、湿疹的病机中医将湿疹归类为湿疹、湿病或湿热病,认为其病机主要有湿邪侵入、脾胃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不畅三个方面。

1. 湿邪侵入湿邪是指环境中的湿气侵入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

湿邪容易困滞在体表,引起湿热内蕴,导致湿疹的发生。

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中生活,或长时间穿着湿气重的衣物,更容易导致湿邪侵入。

2. 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脾胃的健康对全身的调节作用。

脾胃失调,消化功能减弱,容易导致湿邪内生,湿热蕴结于体,久而不消,最终形成湿疹。

脾胃失调的常见原因有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情志不畅等。

3. 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生命基本物质。

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容易引发湿疹。

中医认为,湿疹常与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相关。

二、湿疹的病因湿疹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内因和外因。

1. 内因内因主要指体质的不足,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

例如,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脾胃功能不佳等,都会增加湿疹的发生风险。

2. 外因外因包括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

例如,潮湿环境、生冷食物、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都可导致湿疹的发生。

三、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差异,采用相应的中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

1. 辨证中医治疗湿疹首先要进行辨证,确定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特点。

湿疹的辨证分为寒湿型、热湿型、湿热型、血热型等,每种辨证类型有其特定的治疗方法。

2. 施治根据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施治。

一般情况下,中医施治湿疹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

下面通过一个个案分析来探讨中医如何辨证论治湿疹。

患者XX,女,40岁,主因皮肤患湿疹多年,反复发作,经西医治
疗效果不佳,于某月某日来就诊。

经过详细询问和观察,患者主诉皮
肤患处干燥瘙痒,搔抓后出现红肿丘疹,边缘模糊,伴随有大量清水
疱疹,局部渗液,且感觉疼痛灼热。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根据中医理论,湿疹主要是由于气血失调、体内湿热郁结所致。


合患者的症状表现和舌脉特点,辨证为湿热瘀滞型湿疹。

因此,针对
该辨证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首先,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湿的中药疗法。

方剂选用黄连解毒汤
加减,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主方。

同时,配合适量的祛风止痒的
中药,如柴胡滤泻汤,以舒肝解郁,疏风清热。

疗程为连服7剂。

其次,结合针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合谷、四白、曲池、太冲等穴
位进行配伍针刺,辅以拔罐疗法以加强结果。

每周进行一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4周。

再者,配合中药外敷和艾灸疗法。

选用金银花、连翘、白蒺藜等中
药研磨外敷患处,每日两次,连续3周。

同时,在主穴周围进行艾灸,以增强疗效。

综上所述,患者XX在中医辨证论治下,湿疹得到有效控制,皮肤
症状明显好转,病情稳定。

通过本次个案分析,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
疹中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希望广大患者对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积极寻求中医师的帮助,共同护理皮肤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丰富且独特。

在中医经典文献中,湿疹被归类为“湿疹病”,其发病原因与体内湿邪的侵袭以及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针对湿疹的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中药调理和治疗。

下面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辨证分型中医对湿疹的辨证主要分为湿热型、湿寒型、血热型和血虚湿盛型等四个类型。

湿热型湿疹多见于湿热内蕴,肺热郁病;湿寒型湿疹多见于体寒湿困,脾胃功能低下;血热型湿疹多见于热毒内结,血分郁滞;血虚湿盛型湿疹多见于气血不足,湿邪蕴结。

对于不同的湿疹类型,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湿热型湿疹的辨证论治湿热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湿热、红肿、瘙痒、溃疡等症状。

治疗时,应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有地黄、黄连、知母、黄柏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利湿燥湿的作用来治疗湿热型湿疹。

三、湿寒型湿疹的辨证论治湿寒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湿冷、肿胀、疼痛、痒冻等症状。

治疗时,应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附子、干姜、白芍、白术等,可以通过温阳散寒、祛湿化痰的作用来治疗湿寒型湿疹。

四、血热型湿疹的辨证论治血热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糜烂、渗液、痒疹等症状。

治疗时,应清热凉血,解毒燥湿。

常用的中药有紫草、连翘、蒲公英、泽泻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来治疗血热型湿疹。

五、血虚湿盛型湿疹的辨证论治血虚湿盛型湿疹多表现为皮肤潮湿、糜烂、粘腻等症状。

治疗时,应健脾益气,祛湿化痰。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可以通过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作用来治疗血虚湿盛型湿疹。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经验总结在于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适当的调理和治疗,以达到疏风清热、温阳祛寒、清热凉血、健脾祛湿的目的。

此外,中医治疗湿疹还注重饮食调理,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促进湿邪的排出和体内津液的补充。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湿疹是现在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炎热多雨的夏季。

很多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很多的成片红疙瘩,不痛也不痒。

对于这种疾病其实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关键的是影响美观,尤其是对于很多爱美的女孩子来说。

那么怎么治疗湿疹呢?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下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是什么?湿疹一病中医文献中记载颇多,病因:外因为风、湿、热阻于肌肤。

外因为脏腑失调和肝胆郁火、脾湿不化、冲任不调、血虚风燥均可导致发病。

那么湿疹应如何用药?湿疹的治疗1、胃经积热【湿疹症状】初起丘疹色红,灰白色鳞屑成斑,小者如豆,大者如钱,日久蔓延,扩大成片。

毛发干枯,容易折断,易于剥落,而不疼痛,瘙痒,稍数患者有轻微的红肿,皮疹,脓疮,结痂而稍有疼痛。

病程缠绵。

【湿疹治法】养血熄风,杀虫清热。

【湿疹方药】荆芥10克,白藓皮15克,当归10克,大黄10克,防风10克,百部10克,连翘10克。

【用法】共炒研极细末,每次6克,饭后两小时,滚水冲服,每日两次。

湿疹的治疗2、脾虚化热【湿疹症状】皮肤湿疹,以四肢为多,开始散在全身,以后逐成片状增多,瘙痒,搔破后流黄水,无发热,饮食尚佳,睡眠不实,大小便正常,舌质正常,苔黄腻,脉陈弦细数。

【湿疹治法】养血清热,祛风除湿。

【湿疹方药】归尾5克,赤芍6克,干地黄9克,川弓5克,丹皮6克,何首乌9克,胡麻仁5克,黄柏6克,白蒺藜9克,苦参6克,蝉蜕3克,红花3克,蛇蜕3克。

【用法】一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忌辛辣腥发之物。

关于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已经介绍过了。

其实女孩子对于皮肤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出现了什么异样,很多女孩子会很及时的就医。

湿疹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病,只要我们在平常注意一下,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是很快可以治愈的。

大家要牢记介绍的哦。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个案分析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红肿、瘙痒及慢性复发。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个案分析是寻找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的关键。

个案分析一:女性,30岁,湿疹持续复发患者主诉:患者自15岁起,身体多处出现红肿、瘙痒的皮疹,病情时好时坏,使用外用药物无法根治。

最近一次复发时间为两个月前,症状较以往更加严重,出现红肿、渗液、糜烂等症状,伴有瘙痒和失眠。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反复发作,病情与机体湿邪有关。

由于湿邪内盛,郁而化热,热盛则血行不畅,出现红肿渗液等症状。

瘙痒和失眠则是湿热郁盛,内外互结的表现。

辩证施治:首先,应疏风清热,解毒止痒。

可选用中药方剂荆防败毒散,并加入柴胡、黄芩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同时,配合采用外用药物如中草药湿毒祛痰膏等,减轻红肿渗液的症状。

个案分析二:男性,45岁,湿疹症状较重患者主诉:患者自20岁起湿疹发作,经过多次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患者皮肤干燥,出现红肿、灼热、剧痒等症状,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症状较重且经过多次治疗无效,与其体内湿邪与风邪相结合有关。

湿邪内阻,郁而化热,导致皮肤的红肿、灼热症状加剧。

加之风邪妨碍皮肤的腠理通畅,脱屑不畅,形成环形红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辩证施治:应疏风利湿,清热解毒。

可选用中药方剂败毒散,并加入川芎、地黄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同时,外用药物宣肺解毒贴膏等,改善湿疹的红肿、灼热等症状。

个案分析三:女性,50岁,湿疹伴有皮肤干燥患者主诉:患者自40岁开始出现湿疹症状,皮肤呈现红肿、糜烂,晚上瘙痒加重。

同时皮肤异常干燥,脱屑明显,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辨证分析:该患者湿疹伴有皮肤干燥,与其体内津液亏虚有关。

津液亏虚,则湿邪内外易侵袭,导致湿疹症状的加重。

同时,津液不足,皮肤干燥,脱屑明显,加重了瘙痒的程度。

辩证施治:应益气养阴,滋润肌肤。

可选用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并加入天花粉、白芍等滋阴养肤的药物。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湿疹除了应用外用药物或内服药物等西医治疗方法之外,中医治疗也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治疗该病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原则。

在缓解局部症状同时曾起病因入手针对性治疗,并且在短期内可逐渐恢复,安全性较高,不会遗留任何副作用问题。

那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有哪些?1、热毒型湿疹该类型湿疹发病较急,病程较短。

在发病早期皮肤以局部潮红、轻度肿胀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深入,丘疱疹可逐渐发生破溃而相互融合,但有渗液,抓破后痛感强烈。

主要是由于外邪袭表、湿性粘滞集聚于肌理,导致血行不畅、外卫不固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去水利湿为主。

常用中成药物为:牛黄解毒片、黄连解毒汤、银翘散。

2、湿热型湿疹该类型湿疹发病比较缓慢,局部皮损为丘疹、丘疱疹,且伴有轻度瘙痒性症状,过度抓挠会引起丘疹破裂而糜烂。

其发病诱因多与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影响气血运行所致。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为主。

常用药物为:四妙丸、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3、血燥型湿疹该类型是诊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且伴有明显的瘙痒症状,局部皮损干燥、脱屑、粗糙而皲裂,皮损主要呈对称样分布。

一发病诱因与患者精神因素有关,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致使心火炽盛、血虚风胜,交织于肌肤引起发病。

中医治疗以养血祛风、清热化湿为治疗原则。

适应中药为:凉血地黄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4、湿阻型湿疹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绵延不愈,局部皮肤粗糙肥厚伴有明显瘙痒症状。

该种类型湿疹发病主要是由于脾胃素虚、饮食不洁等诱因所致。

中医治疗原则以健运脾胃、除湿祛风为原则。

适用中药为:补中益气汤、藿朴夏苓汤、胃苓汤。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的方法引言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

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气血状况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疹的常见症状、中医辨证方法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湿疹的常见症状湿疹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1.皮肤瘙痒:湿疹患者常有皮肤瘙痒的感觉,严重时可能会引起晚上无法入睡。

2.皮肤红肿:湿疹病灶部位皮肤出现红肿现象,有时还会出现渗液、结痂等症状。

3.皮肤干燥:湿疹发作时,皮肤往往会变得干燥,容易破裂出血。

4.皮肤硬化:长期患有湿疹的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可能会变得硬化,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二、中医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湿疹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方面。

2.1 辨证中医辨证湿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湿疹的发病部位:湿疹的发病部位是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发病部位反映了不同的病因和病机,例如面部湿疹可能与饮食不当有关,手足湿疹可能与气血失调有关等。

2.皮肤症状:中医辨证还需要观察湿疹病灶的皮肤症状。

例如,湿热型湿疹病灶皮肤湿热红肿且有渗液,寒湿型湿疹病灶皮肤冷凉发白等。

3.患者体质:中医认为,湿疹患者体质的强弱也会影响辨证施治的选择。

例如,阳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补阳气,阴虚体质的患者可能需要滋阴养血等。

2.2 施治中医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湿疹可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湿热型湿疹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寒湿型湿疹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等。

同时,中药外用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草药泡澡等。

2.针灸:针灸疗法在湿疹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中脘等,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湿热等,缓解湿疹症状。

3.艾灸:艾灸疗法是利用艾草进行热熏烤,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关元、神阙、太溪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湿疹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治疗湿疹可采取以下常见方案:1.清热解毒方:适用于湿热型湿疹,常用药物有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

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是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通过辨证施治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和恢复,从而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以下将从湿疹的病机病因、辨证的原则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湿疹的病机病因湿疹的发病原因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滞、痰瘀内阻等。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多个系统,而湿疹的发生是由于其中某些系统的功能失调导致。

例如,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湿邪内生,湿热夹杂其中,从而引发湿疹的发生。

二、辨证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湿疹的原理主要包括辨证和辩证。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询问、问诊等方法,了解患者的病情表现及相关病史,进而判定病情属于哪一种中医病证。

而辩证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将患者的湿疹病因与病机归入某一中医病证范畴中。

根据中医理论,湿疹主要可分为湿热、湿瘀、气虚湿盛、脾胃虚弱等不同的病证。

在实际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表现等因素,判断湿疹所属的病证类型,并进一步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湿疹的治疗方法辨证论治湿疹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结合针灸、中药外用等辅助疗法,以促进病情好转和康复。

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会选用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1. 湿热病证:对于湿热盛证,通常采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中药组方,如龙胆、黄连等药物。

同时,中医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调理气血,促进湿热的疏散。

2. 湿瘀病证:湿瘀病证主要表现为患处皮肤潮湿、红肿、瘙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湿瘀病证通常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等。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通过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湿瘀的排出。

3. 气虚湿盛病证:对于气虚湿盛的湿疹病证,中医治疗主要以益气化湿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体内的新陈代谢。

4. 脾胃虚弱病证:湿疹患者中脾胃虚弱的情况较为常见,常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回顾5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包括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和现代医家临床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论治方案。

重点以病期辨证、脏腑辨证、皮损辨证以及经络部位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在湿疹诊疗当中的重要地位,探讨湿疹辨证的新思路。

【关键词】湿疹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医宗金沃·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此外常因发生情况不一,而其名各异,如发生在外耳部者名旋耳疮;发生在阴囊者名肾囊风;发生在四肢屈侧肘窝膝窝者名四弯风;发生在小腿部者为裙边风;发生在小儿者名奶癣,或曰胎疫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

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

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一)内治法1.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

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

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处方:历经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清肤合剂、石兰草煎剂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总结组创了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lo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湿疹的中医辨证与治疗如下:1、湿热内蕴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较红、发病急、有糜烂渗出,患者舌质较红,舌苔较黄腻,脉弦滑有力,治疗可用龙胆泻肝汤和茵陈五苓散;2、脾虚湿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不红,糜烂渗出不严重,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可用健脾除湿药如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型:多见于慢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肥厚、苔藓化改变,患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可用润燥止痒胶囊或当归饮子。

患者经验:湿疹不抓很痒,抓了又严重反复,患了湿疹的我发现这样治疗才最有效。

我的调理:我做出的改变有哪些,首先,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上湿疹后已经损害了正常皮肤,若日常不注意卫生清洁,便会引发感染、化脓,使微生物侵入,加重病情,复发率更高。

其次就是合理作息,消除不良情绪,长期紧张、焦虑,可诱发湿疹,因此要注意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最后就是注意饮食禁忌,应选择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应避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湿疹从最严重到痊愈用了三周,我的对抗湿疹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信心。

三周得湿疹让我体会到了患这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所经历的无助,失去信心,迷茫放弃;发这些就是为了鼓励朋友们,不要放弃,积极乐观的去对抗湿疹。

起初都不严重也没在意,后来逐渐加重,从严重到现在几乎消疹大概用了三周。

湿疹患湿疹后的碎碎念——听听我的湿疹治疗经验:我第一次长湿疹大概是在上高二那年才15岁。

那个时候只是在我的腰后面长了两个硬币大小的疹子,对称性的那种,一开始也没有发现只是觉得很痒,一直挠一直挠,让我朋友帮我看了一下发现结痂了,觉得有点奇奇怪怪,又没有受伤,为什么会有结痂呢?就去了学校附近的一个皮肤门诊去看一下,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在那个门诊的二楼,给我看病的医生办公室很昏暗,他让我走到那个窗户旁把那个衣服撩起来。

湿疹湿疹治疗经历分享:原来湿疹并不湿,反倒很干燥!1、确诊医院:山东省立医院2、从小就是过敏体质的我,自以为在过敏方面也是半个专家了。

湿疹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方法汇总,赶紧收藏!

湿疹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方法汇总,赶紧收藏!

湿疹的中医辩证以及治疗⽅法汇总,赶紧收藏!余医⽣说⽪肤三甲医院⽪肤与性病外科执业医师1、湿热型主证:由于⾎热脾湿,浸淫肌肤。

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以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

⽪肤起红斑⽔疱,瘙痒极甚,黄⽔淋漓,味腥⽽粘,或结黄痂、糜烂、脱⽪。

漓⾄受⼤便⼲,⼩便黄⾚,⾆红苔黄或腻,脉濡滑。

治则:利湿清热。

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地30g,丹⽪9g,⾚芍9g,龙胆草9g,黄芪9g,⿊⼭栀9g,茯苓⽪9g,泽泻9g,⽊通9g,车前⼦9g(另包),六⼀散9g(另包)。

如因搔抓起脓疱时,加蒲公英12g,银花9g,连翘9g,以下肢严重的可⽤草渗湿汤。

#湿疹#2、脾湿型主证:由于脾失健运,湿从内⽣,浸淫成疮。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

⽪肤起⽔窠,⾊黯淡不红,搔抓出⽔,或有胃脘胀满,饮⾷不多,⾯⾊萎黄,腿脚浮肿,⼤便溏泻,⼩便微黄,⾆淡苔⽩或腻,脉缓。

治则:健脾除湿。

以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9g,陈⽪9g,川朴9g,猪苓9g,茯苓9g,泽泻9g,六⼀散9g(另包),⽩鲜⽪9g,地肤⼦9g,如胃纳不馨加藿⾹9g,佩兰9g。

#⽪肤健康科普#3、⾎热型主证:由于内蕴湿热,外受于风,热重于湿。

相当于丘疹性湿疹。

遍⾝起红丘疹,瘙痒极甚,搔破出⾎。

中医称狼疮或⾎风疮。

⾆质红,苔薄⽩,脉弦滑。

治则:凉⾎清热,祛风除湿。

以凉⾎除湿汤加减⽅⽤⽣地30g,丹⽪9g,⾚芍9g,稀莶草9g,海桐⽪9g,苦参9g,⽩鲜⽪9g,地肤⼦9g,六⼀散9g(另包)。

4、阴伤型主证:由于肾⽔⽇久,伤耗阴⾎,⾎燥⽣风。

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性湿疹。

⽪肤浸润,⼲燥、脱屑、瘙痒剧烈,少量渗⽔或⽪肤⼲燥皲裂。

⾆红苔光,脉细弦滑。

#⾮常病例#治则:滋阴养⾎,除湿⽌痒。

⽅药:滋阴除湿汤。

⽅⽤⽣地30g,元参9g,当归9g,丹参12g,茯苓9g,泽泻9g,⽩鲜⽪9g,蛇床⼦9g,皲裂严重加⽟⽵9g。

如果你也是湿疹患者不清楚⾃⼰是哪种类型,可以在下⽅评论留⾔,我来给你辩证!2021-04-25 18:31:00。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一)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一)

湿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一)【摘要】回顾5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包括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和现代医家临床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论治方案。

重点以病期辨证、脏腑辨证、皮损辨证以及经络部位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在湿疹诊疗当中的重要地位,探讨湿疹辨证的新思路。

【关键词】湿疹中医辨证论治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医宗金沃·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此外常因发生情况不一,而其名各异,如发生在外耳部者名旋耳疮;发生在阴囊者名肾囊风;发生在四肢屈侧肘窝膝窝者名四弯风;发生在小腿部者为裙边风;发生在小儿者名奶癣,或曰胎疫等。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

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

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一)内治法1.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

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

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

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

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处方:历经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清肤合剂、石兰草煎剂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总结组创了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lo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中医如何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治疗湿疹

中医如何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治疗湿疹

中医如何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治疗湿疹中医从辨证施治角度治疗湿疹的协议关键信息项:1、湿疹的中医辨证分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治疗原则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中药方剂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灸等中医疗法的配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饮食调理与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治疗周期与预期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湿疹的中医辨证分型11 湿热浸淫型症状表现: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病机:由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不得疏泄所致。

111 脾虚湿蕴型症状表现: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邪内生,浸淫肌肤而成。

112 血虚风燥型症状表现: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白,脉弦细。

病因病机:久病伤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2、治疗原则与方法21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浸淫型湿疹。

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等。

治法旨在清除体内湿热之邪,使湿去热清,肌肤恢复正常。

211 健脾利湿针对脾虚湿蕴型湿疹。

常选用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等药物。

以健脾助运,化湿渗湿,使脾健湿除,肌肤得以滋养。

212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用于血虚风燥型湿疹。

常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等。

以养血滋阴,润燥祛风,止痒润肤,改善肌肤干燥瘙痒症状。

3、中药方剂的应用31 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主要用于湿热浸淫型湿疹,具有清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作用。

常见湿疹的辨证论治

常见湿疹的辨证论治

常见湿疹的辨证论治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属中医的“湿疮”、“浸淫疮”范畴。

由于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

其特点是皮疹呈对称分布,多种形态,发无定位,剧烈瘙痒,易于湿烂流津,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根据病程和皮损的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一、诊断(一)、急性湿疹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抗皮、肥厚、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的丘疹、红斑、丘疱疹,边界不清。

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3、反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4、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疹,时重时轻,反复不愈。

(二)、亚急性湿疹: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也可见轻度浸润,自觉剧烈瘙痒。

(三)、慢性湿疹: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或色素沉着,有阵发性瘙痒。

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迁延数月或数年。

二、治法(一)内治1、湿热浸淫主证: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用方(1)、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川木通、生甘草各6克,黄芩、山栀子、柴胡、当归、苦参、泽泻各9克,车前子、生地、白藓皮、白茅根、白蒺藜各15克。

每日1剂,水煎服。

用方(2)、萆薢渗湿丸:每日3次,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

用方(3)、当归龙荟丸:每日3次、每次2粒,温开水送服。

用方(4)、白藓皮30克,浮萍15克,煎汤代茶频饮。

2、脾虚湿蕴主证: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用方(1)、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白术、泽泻、厚朴、防风各9克,猪苓、茯苓、滑石各15克,陈皮、山栀、木通、甘草各6克,灯芯草3克。

浅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湿疹的中医辨证治疗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会受到皮肤病的困扰,疾病不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疼痛,还会严重打击病人的自尊心。

在目前的中医临床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类炎症性皮肤病,患有湿疹的人会经常出现剧烈搔痒难以忍受的情况,本文就湿疹的病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湿疹如何进行中医的辩证治疗。

标签:皮肤病、湿疹、病因、中医辩证治疗湿疹是医学皮肤科较常见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复杂,并且会经常反复发作,因此湿疹已成为皮肤病中众多的疑难病症之一。

因为湿疹的难治愈性,很多医学人员对湿疹进行了研究探索,普遍认为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反应,因此如何去积极研究湿疹的治疗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1对湿疹病情的概述就我国目前的中医临床医学来说,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类炎症性皮肤病。

湿疹的特点为它是一种多形性皮疹,其在发作的时侯溺水会向四周分布并倾渗而出,使人体感到剧烈搔痒难受难忍。

通常情况下,湿疹这类皮肤病会很容易反复发作,所以,病人使用一般的治疗方法将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除此之外,湿疹引发的皮肤体内病毒即使经过多年的身体排泄都不会去除,并且会愈染愈多,持续扩散,成为一种难以根除治疗的炎症性皮肤病。

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三类病情,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一般会根据这三类病情的不同特点进行治疗,从而做到科学有效的治疗。

2湿疹产生的病因湿疹的病因通常可分为外界和体内因素,这其中由外界或体内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病情占了大部分的比重,并且病情致病因素关系复杂,一般无法具体说明。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化学制剂、化妆品、香料、染料、清洁剂、蛋类、鱼虾及牛奶、花粉、尘埃、细菌感染、日晒、寒冷、搔抓等,这些都可构成湿疹产生的外界因素。

特别对于过敏性人的体质,因其身体代谢、内分泌或消化道的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或过度疲劳以及精神紧张,病灶感染,肠寄生虫病,静脉曲张,多汗,皮肤干燥等内在体内因素也都将导致湿疹病情的产生。

湿疹辨证不同,治疗有别,告诉你湿疹的三种分型及其治疗方法

湿疹辨证不同,治疗有别,告诉你湿疹的三种分型及其治疗方法

湿疹辨证不同,治疗有别,告诉你湿疹的三种分型及其治疗方法医剂一方2021-03-04 07:06:00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疹具有多形状,易渗出,瘙痒,呈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

中医《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浸淫疮中记载:“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

”【湿疹的致病机理】该病常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腥发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疹。

“湿”性重浊黏腻,病久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湿疹的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1、热重于湿型症见:局部皮肤损伤,起初皮肤潮红且热,有轻微肿胀,之后成片出现,渗液流津,瘙痒,身热,口渴,便秘,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或弦兼数。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凉血处方:龙胆草,黄芩,白茅根,生地,大青叶,车前草,生石膏(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龙胆草清肝胆热;黄芩清肺热;白茅根、生地凉血清热;车前草利湿清热;生石膏清胃热;大青叶清热解毒。

2、湿重于热型症见:皮疹为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出。

伴有大便不成型,小便清长。

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滑或弦滑或缓。

中医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疗方法:健脾利湿,兼清热处方:黄芩,栀子,泽泻,赤芩皮,生白术,茵陈,枳壳,生地,竹叶,灯心草,生甘草(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赤苓皮、生白术健脾渗湿;黄芩、栀子苦寒泻热;泽泻、茵陈利湿清热;枳壳理气宽胸;生地、甘草、竹叶、灯心草清心利水。

3、血虚风燥型症见:皮肤损伤粗糙,瘙痒难忍,表面有深色搔痕或血痂。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缓或滑。

中医辨证:脾虚血燥,皮肤失养治疗方法:健脾燥湿,养血润肤处方:云茯苓,苍白术,当归,丹参,鸡血藤,赤芍,白芍,生地,陈皮(剂量因人而异)。

方中云茯苓、苍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生地、丹参、鸡血藤、赤白芍养血活血;陈皮调中和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心火炽盛、口干心烦、口舌生疮、失眠易惊者加三心(连翘心、生桅仁、莲子心)三黄(黄连、黄芩、黄柏);胃火炽盛、口苦口臭、苔厚燥、唇干裂、便干结加大黄、黄连、桅子;夏季暑湿重加茵陈、蕾香、薏仁;渗液多加车前、泽泻、猪等、冬瓜皮等。
2.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湿盛型)
主证:多见于亚急性湿疹及体弱脾虚患急性湿疹者。表现为皮肤轻度潮红,有淡红色或暗红色粟粒状丘疹、水疱、轻度糜烂、渗出、结痂、脱屑反复发作者,痒重抓后糜烂渗出不止。
与此型相近也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的为脾虚湿困,湿邪蕴肤型。患者多见于营养不良少儿及老年人,素体虚弱者,常迁延发病而无明显急性症状。病程日久,皮肤反复起水疱,结痂,瘙痒,搔抓后则糜烂渗出,抓后脱屑;久之皮肤肥厚,色素沉着。自觉身倦乏力,胃脘胀满,纳差,口中黏腻,大便常不成形,舌淡舌体胖嫩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缓。证属脾虚湿盛,蕴于肌肤。治宜健脾除湿,养血润肤。处方:白术l0g、枳壳l0g、薏米30g、扁豆l0g、厚朴l0g、干生地10g、车前子15g、泽泻15g、冬瓜皮15g、赤芩皮15g、马齿苋30g、白鲜皮30g、苦参15g、当归l0g、丹参15g、地肤子15g。方白术、萻米、扁豆、厚朴健脾燥湿;赤芩皮、冬瓜皮渗湿利水;车前子、泽泻、白鲜皮、苦参利湿清热;干生地凉血滋阴,当归、丹参养血活血润肤。此亚型与湿热困脾型不同之处在于患者素体虚弱,多迁延发病呈亚急性或慢性变化,无明显热象,故以健脾益气除湿利水为主,佐以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润肤。此型临床十分多见,且多为局限性皮损,故应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上肢皮损加片姜黄,下肢皮损加木瓜、牛膝;头面皮损加黄芩、野菊;口周皮损加黄连、桅子;耳周,阴肛部皮损加胆草、黄柏;腰背部皮损加杜仲等。还应根据湿疹的不同病因病位辨证加减:如脂溢性湿疹加桑白皮、地骨皮、野菊、生槐花;痕积性湿疹加丹参、红花、木瓜、牛膝;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加公英、败酱、鱼腥草、双花等;遗传过敏性湿疹加焦四仙,炒莱菔子等。
可有胃脘满闷,饮食不香,口中黏腻,口渴而不思饮,身倦乏力,女性白带清稀,淡而不臭,便不干或先干后塘,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辨证:湿热内蕴,湿盛于热。治法:清脾除湿,佐以清热。
处方:清脾除湿汤加减:生白术l0g、生积壳l0g、生慧米30g、生芡实l0g、生扁豆l0g、生黄柏l0g、干生地30g、黄苓l0g、茵陈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此方为笔者组创。方中白术、慧米、扁豆、芡实、积壳等生用既可健脾燥湿,又不至于增热。此型患者多系湿热困脾,尚有热象,故生用以利湿清热。黄芩、黄柏苦寒泄热燥湿止痒;车前子、泽泻、茵陈、白鲜皮、苦参清利湿热,利水消肿;积壳理气宽胸,生地清热凉血滋阴。如渗出糜烂明显可用五皮饮加减利水渗湿止痒。
(一)内治法
1.湿热内蕴、热盛于湿(热盛型)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状如涂丹,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疙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抓后痒痛相兼,渗出不止。常伴身热心烦,口渴思饮,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内蕴,热盛于湿。乃因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或兼感毒热或风热之邪,继发感染或外感风邪,风湿热毒搏结,薰蒸肌肤而发。血热毒盛则斑疹鲜红灼热,湿蕴不化则见肿胀水疱,脂水淋漓;蕴热化火,心火内生则心烦不眠、瘙痒难忍。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祛风止痒。
处方:历经龙胆泻肝汤、清热除湿汤、清肤合剂、石兰草煎剂几个发展阶段,笔者总结组创了石兰草方:生石膏30g、板蓝根30g、龙胆草l0g、车前草30g、黄芩log、干生地30g、丹皮15g、赤芍15g、马齿苋30g、六一散30g。
3.脾虚血燥型
主证:多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损以“厚”为突出特点。皮肤粗糙肥厚,相对局限,有明显瘙痒,易倾向渗出,表面有抓痕、血痂,可伴色素沉着。可有身倦乏力,食纳不香,失眠多梦等。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血燥,肌肤失养。治法:健脾燥湿,养血要】 回顾5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包括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和现代医家临床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论治方案。重点以病期辨证、脏腑辨证、皮损辨证以及经络部位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在湿疹诊疗当中的重要地位,探讨湿疹辨证的新思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还摸索总结了一批用之有效的中成药,如龙胆泻肝丸、二妙丸、除湿丸、润肤丸、秦芙艽等。除湿丸既有黄芩、黄连、桅子、连翘清热解毒;又有猪苓、泽泻、赤菩皮、白鲜皮除湿利水;还有生地、丹皮、紫草、茜草凉血活血;归尾、威灵仙养血疏风止痒,故适应证较广,可用于慢性湿疹经常反复发作,慢性肥厚皮损与急性红斑脱屑混杂之症。秦艽丸中既有苦寒药苦参、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漏芦通里攻下、荡涤实热;又有温补药黄芪补中益气,调和阴阳;攻补兼施、清疏双导;更兼秦艽、乌蛇、防风祛风通络、和血散阏;适用于病久缠绵、风湿蕴毒入于血分,浸淫日久,正气见衰,皮损粗糙肥厚而剧痒,尤适用于坠积性皮炎、癣菌性湿疹等下肢皮损。全虫方由全虫、皂刺、牙皂、刺蒺藜、槐花、威灵仙、苦参、白鲜皮、黄柏组成,功能熄风止痒、除湿解毒,我院制成成药称为“养血”,适用于老年人血虚风燥、顽湿不化。患者失眠焦虑,瘙痒剧烈,夜间尤甚,皮损干燥脱屑明显或肥厚但无糜烂渗出倾向,舌淡脉濡缓。用养血疗效较好。
处方:健脾润肤汤加减:党参10g、茯苓l0g、白术l0g、当归l0g、赤白芍各l0g、熟地l0g、丹参15g、鸡血藤15g、白鲜皮30g、苦参15g、首乌藤30g、刺蒺藜30g、地肤子15g、陈皮10g、积壳l0g。
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当归、熟地、二芍、丹参、鸡血藤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虚风燥则痒,故养血润肤疏风止痒。地肤子、白鲜皮、苦参为治痒要药,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首乌藤、刺蒺藜养血安神、疏风止痒,陈皮、枳壳理气健脾。
我们经过440例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治疗组对急性皮炎、湿疹的治愈率达到90.1%,总有效率99.4%。明显优于龙胆泻肝汤治疗对照组,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石蓝草组平均治愈时间7.03天,比对照组缩短43.9%。
临床观察未发现毒副作用。药理药效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石蓝草煎剂有明显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动物毒性试验显示其安全系数高,无毒副作用。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证实,石蓝草煎剂是安全、速效、高效的纯中药制剂。
方中胆草性味苦寒,功在燥湿清热,入肝胆膀胱经苦寒沉降,长于清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黄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肺,泻上焦之热;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主清气分实热除烦止渴。二药共辅胆草清利三焦实热而燥湿。车前草长于利湿消肿兼可清热,六一散中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热,滑可利窍,除膀胱之热结而通利水道,甘草清热解毒,故六一散能利水消肿兼可清热除烦止渴,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生石膏、六一散共用使水湿通利而热邪易除。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消斑,其中生地甘寒,既可凉血泄热、又善养阴生津,佐苦寒之剂免伤阴分;赤芍酸寒,能泻能散,既可凉血活血,又能泻肝火;丹皮苦寒可清热凉血消斑;三药配合既可清热利湿凉血消斑,又免过用寒凉而伤阴。板蓝根、马齿苋功在清热解毒,防治毒热湿邪并能凉血消肿。全方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热清湿利而皮疹得消。本方取龙胆泻肝汤之主药胆草、黄岑、生地以清利肝胆湿热,凉血护阴;取白虎汤之生石膏以清气分热邪,除烦止渴;加板蓝根、马齿苋等已经现代医学证实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清热解毒,取得了目前国内纯中药制剂治疗急性皮炎、湿疹的最高疗效。此方对急性、热性、热盛于湿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皮炎、急性银屑病、急性丹毒等均有良效。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
方中生地、元参、麦冬、丹皮、赤芍滋阴凉血;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当归、首乌藤养血安神、润肤止痒;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茯苓、泽泻、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健脾除湿,祛风止痒。此期病程日久,证型变化,但“本源于湿,再源于热”是不能忘记的。即使外观皮损像神经性皮炎,如果忘了“本源于湿”,滥用表散之药或刺激性外用药,就会诱发“急性发作”,所以以上各型都少不了健脾除湿、清热凉血之品。此型如兼气血两虚,可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
与此型相近也常见于慢性湿疹的是阴虚血燥型,表现为皮肤粗糙甚至肌肤甲错,瘙痒,如用药不当,皮疹易发红肿胀,起水疱,甚至形成红皮症。常自觉五心烦热或午后低热,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脉细数或沉细,舌红或淡,少苔。辨证属阴虚内热,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治法:育阴润燥,养血润肤。
处方:生地10g、元参15g、麦冬l0g、赤芍l0g、丹皮l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当归l0g、首乌藤30g、丹参15g、鸡血藤15g、茯苓15g、泽泻15g、白鲜皮30g、苦参15g、地肤子15g。
【关键词】 湿疹 中医辨证论治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医古籍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如《医宗金沃·外科心法》浸淫疮记载:“此症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此外常因发生情况不一,而其名各异,如发生在外耳部者名旋耳疮;发生在阴囊者名肾囊风;发生在四肢屈侧肘窝膝窝者名四弯风;发生在小腿部者为裙边风;发生在小儿者名奶癣,或曰胎疫等。
参 考 文 献
[1]胡宝春.湿疹的中药治疗及护理. 浙江省缙云县中医医院.
[2]赵丽平.中医辨证论治湿疹86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年07期.
[3]李文忠,孙秀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48例. 山东中医杂志 2006年0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