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原子结构的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的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的高一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

2.掌握原子核组成、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学习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了解能级和轨道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序数与电子排布规律。

2.教学难点:原子轨道的概念,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原子结构知识。

2.基本概念(1)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2)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

3.原子核组成(1)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2)介绍原子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4.电子云与能级(1)讲解电子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部的分布。

(2)介绍能级的概念,解释电子在能级上的分布规律。

5.原子轨道(1)讲解原子轨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状态。

(2)展示不同能级、不同轨道的电子排布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子排布规律。

6.电子排布规律(1)讲解电子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2)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电子排布规律推断元素的性质。

7.实践与探究(1)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电子排布规律推断给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8.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解释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电子排布规律,推断给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3.列出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

五、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3.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3.原子核组成(2)教师:同学们,原子序数其实就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2.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2.教师讲述(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

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主题九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九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理解质子、中子的作用;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质子、中子的作用;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核力等相关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素材;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如粒子加速器等;3. 准备习题集,供学生练习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是《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对原子结构的学习。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等。

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的组成,掌握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干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1)引入原子结构: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原子核的组成: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3)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干系: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4)教学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讲解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电子、质子和中子等;(3)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原子核的组成;(4)理论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得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间的干系;(5)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其他性质和功能;(6)小结本节: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4.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质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2)讨论法: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5.1原子核的组成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5.1原子核的组成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5.1原子核的组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放射性物质的的射线分成三束的实验事实出发,分别介绍了a 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通过研究这三种射线,确定了原子核内是由结构的。

最后有卢瑟福和它的学生共同完成了原子核构造的猜想与验证,知道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知道三种射线的特性,原子核的组成及其表示符号。

科学思维∶通过一些宏观实验,去猜测、探究微观结构,建立微观模型。

科学探究:分析天然放射现象和a粒子散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揭示原子核的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与责任∶尊重客观实验事实,认识到原子核可以再分。

体会到极大极小的原理,感悟生命的渺小,更加的热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种射线的本质,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同位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核能是人类第一次利用除太阳以外的能量。

(动图展示核电站)核能是蕴藏在原子核内部的能量。

核能的发现是人们探索微观物质结构的一个重大成果。

人类通过许多方式利用核能,主要的途径是发电。

一、新课引入关于原子核内部信息的研究,最早来自矿物的天然放射现象。

那么,人们是怎样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秘密的呢?二、新课教学(一)天然放射现象1.贝克勒尔的早期研究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它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

这是铀原子本身的性质。

(视频介绍新中国发现的铀矿,增加爱国主义教育。

)2.居里夫妇的研究居里夫妇对铀和含铀的各种矿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研究了一种沥青铀矿,根据它的含铀量计算发出的射线不会太强。

①居里夫妇对最早提出了放射性的概念②命名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3.放射性的概念①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②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③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的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元素的专利,所有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元素以及部分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19.1《原子核的组成》教案设计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了解它的方法和物理过程.(2)了解质子和中子是如何被发现的.(3)会写核反应方程式.(4)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2.掌握利用能量和动量守恒的思想来分析核反应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已知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发现质子和中子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实验研究和探索微观结构的研究方法及体会科学研究的艰巨性和严谨性.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和原子核的组成.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中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它是确定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2.用已经学过的能量和动量守恒以及有关的知识来分析核反应过程,是本节的难点.教具准备1.分析卢瑟福做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2.讲解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做的“用来自铍的射线去轰击石蜡的实验”.用投影幻灯、投影片.引入新课通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原子核处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那么原子核有没有结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天然放射性现象1.放射性铀和含铀的矿物质都能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可以使包在黑纸箱里的照相底片感光.物体放射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深化升华射线是从原子核内部发出的,说明原子核不是最小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并不是少数几种元素才有的.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现在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记忆要诀原子序数大于等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3.天然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放出射线的元素叫做天然放射性元素.虽然具有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含量很少.4.天然放射现象发现的意义: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实际上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就是从天然放射性开始的.联想发散原子核内部的消息,最早来自天然放射现象.人们从破解天然放射现象入手,一步步揭开了原子核的秘密.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那么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也存在着一定结构.二、射线到底是什么1.研究方法:让放射线通过电场或磁场来研究其性质.把样品放在铅块的窄孔底上,在孔的对面放着照相底片,在没有磁场时,发现在底片上正对孔的位置感光了.若在铅块和底片之间放一对磁极,使磁场方向跟射线方向垂直,结果在底片上有三个地方感光了,说明在磁场作用下,射线分为三束,表明这些射线中有的带电,有的不带电,由三种粒子组成,如图所示.2.各种射线的本质和特性(1)α射线:卢瑟福经研究发现,α射线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4,即α粒子是氦核,其速度是光速的1/10,有较大的动能.特性:贯穿本领小,但电离作用强,能使沿途中的空气电离.(2)β射线:贝克勒尔证实,β射线是电子流,其速度可达光速的90%.特征:贯穿本领大,能穿透黑纸,甚至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但电离作用较弱.(3)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子流,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λ<10-10 m.特征:贯穿本领最强,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但电离作用最弱.学法一得 三种射线的区分:让三种射线同时穿过磁场,不发生偏转的是γ射线,因为其不带电,不受磁场的影响;偏转角度较小的是α射线,因为其质荷比q m 较大,根据公式r=qBmv可知偏转半径大,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较小.同理可知偏转角度较大的是β射线,因为其质荷比qm较小.并且它们的偏转方向不同,还可以根据左手定则和偏转方向判定其射线属于哪种射线.辨析比较 三种射线的比较三、原子核的组成 1.探究过程(1)卢瑟福的实验结论: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这种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与氢原子的质量相近.随后人们又用类似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打出了同样的粒子(质子).(2)结论: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3)猜测:原子核只由质子组成.分析论证: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这和绝大多数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的事实相矛盾,说明猜测错误.再猜测:原子核内还应该存在着质量跟质子差不多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实验验证:卢瑟福的学生在研究用射线轰击铍而产生的一种能量极高、贯穿能力很强的中性粒子时,证实中性粒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近似相等,就是猜测的中子.构建模型: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联想发散 中子的发现不仅使人们了解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且为科学家提供了轰击其他原子核时,不受静电斥力的最佳“炮弹”,使它有更多的机会和带电核发生碰撞.中子“炮弹”的利用,不仅为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也为后来核能的利用打下了基础.2.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通称为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等,都等于一个质量单位.学法一得 原子核的结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只能通过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进行间接研究.由实验结果→分析猜测→提出模型→实验验证→建立新理论→构建正确的模型是探索微观结构的基本方法.3.原子核的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通常用字母Z 表示.深化升华 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原子核内质子数,也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 4.原子核的质量数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用字母A 表示.要点提示 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原子核中的核子数. 5.原子核的符号(1)原子符号的通式:X AZ式中X 为元素符号,A 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 为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如常见的碳原子核的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则可表示为C 126,还可表示为12C ,碳12,碳12等.(2)各粒子的符号 ①α粒子(即氦核):He 42 ②质子(即氢核):H 11或P 11 ③中子:n 10 ④电子:e 01深化升华 (1)原子核中的两个整数①质量数A :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即核子数; ②电荷数Z :等于质子数. (2)原子核中的两个等式①核电荷数(Z)=质子数=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②质量数(A)=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6.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所以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它们的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例如氢的三种同位素:氕(H 11)、氘(H 21)、氚(H 31). (三)课堂小结1.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研究原子核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2.为了了解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卢瑟福首先做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即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实现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基本方法.3.用α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核反应过程是α粒子先与被轰击的原子核形成新的不稳定的复核,然后复核立即衰变放出质子并形成新核.4.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核的结构,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及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核的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示波器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如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核的图片和视频等。

4.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为中职物理课程《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第一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新课: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描述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的运动轨迹等,引发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和运行的探究兴趣。

接着,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原子核的结构。

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解释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3. 讲解知识: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详细讲解原子核的组成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的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作用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一些与原子核组成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重点知识和注意事项。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包括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实验报告等,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

《主题七 第一节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物理高教版21
2.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突破核能这一抽象概念,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教具,以便进行实验探究。
2.制作PPT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以辅助教学。
3.预先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4.安排小组讨论的场地和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
1.加强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2.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交叉研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更广泛的视角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行为。
3. **自旋电子学与原子核的关联**:自旋是原子的一个重要属性,它与核自旋有密切的关联。未来的研究将更深入地探索这种关联,可能带来新的材料和器件。
4. **纳米尺度下的原子核研究**:纳米科技的发展将为原子核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和工具。纳米尺度下的原子核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原子核的复杂行为。
(1)介绍汤姆孙的枣糕模型,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原子内部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缺陷。
(2)介绍卢瑟福的行星模型,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成功之处。
(3)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包括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的稳定性等。
(4)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发现历程和作用。

高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程:高中化学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
3. 能够描述原子结构,并进行简单的原子模型构建。

教学内容:
1. 原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的组成部分;
3. 原子结构的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
4. 原子模型的构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原子结构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引出原子的概念。

二、探究(30分钟)
1. 讲解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简要介绍实验成果及相关科学家的发现: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鲍尔的原子模型、拉瑟福的金箔散射实验等;
3. 展示原子模型构建的实验,让学生自行尝试组装原子模型,理解原子结构。

三、归纳总结(10分钟)
总结原子的组成部分及相关科学家的实验成果,强调原子模型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自己对原子的构成部分和结构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原子的构成和结构,通过实验成果的介绍和原子模型的构建,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

同时,通过对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原子核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核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核教案
教学内容: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核的构成和性质;
2. 掌握原子核的重要概念和相关术语;
3. 能够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原因。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难点:解释原子核的放射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或者核反应的实验视频,引出原子核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和奥秘性。

二、讲解原子核的结构(15分钟)
1.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电荷;
2. 原子核的大小和质量与整个原子的比较;
3. 原子核的核电荷和核子数的关系。

三、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15分钟)
1. 什么是原子核的稳定性;
2. 为什么存在稳定的原子核和不稳定的原子核;
3.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的原因。

四、实验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进行仿真实验,通过模拟不同原子核的排列和组合,观察不同原子核的性质和稳定性,探索原子核的构成和性质。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
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重新回顾原子核的重要概念和性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对化学和核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资料】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让学生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知道电子云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原子核的稳定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原子的结构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实例,解释原子核的组成和稳定性。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电子的分布和能级。

4.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讲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 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讲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的性质和特点。

介绍原子核的稳定性以及决定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

3. 第三节:电子的分布和能级讲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电子云的概念。

介绍原子的能级以及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布情况。

4. 第四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如何根据原子结构分析元素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5. 第五节: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原子结构的应用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进行检查。

2. 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组成和稳定性的掌握,通过习题和解答来进行。

3. 检查学生对电子分布和能级的理解,通过观看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实验报告来进行。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原子的构成学案

原子的构成学案

课题二《原子的构成》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2、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4、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5、培养善于想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复习旧知:(有关分子、原子的知识)1、什么是分子?2、什么是原子?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三、自学探究(一)、原子的构成1、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原子的构成表示出来。

2、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有电荷,成为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有电荷,成为离子。

带电的原子叫。

2、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和等。

例如,水的构成粒子是,铁的构成粒子是,氯化钠的构成粒子是和。

3、右图所示某原子的核电数为,核外有个电子,第二层上有个电子,最外层上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容易电子。

(三)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2、几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四)巩固练习:1.原子的组成中,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绕着做高速运动。

占据原子的绝大部分体积,集中原子的主要质量。

2.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3.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 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 12 gB. 1/12C.12D.1.993×10-26 Kg/124、构成物质的粒子有①元素②原子③离子④质子⑤分子()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②③⑤ D.以上都可以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A. B. C. D.6、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具有相同的()A.核外电子数 B.核电荷数C.核外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7、据据中央电视台2001年6月3日对云南抚仙湖湖底古城考古的现场报道,科学家曾通过对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含量来推断古城的年代。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核结构2. 掌握原子核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3. 认识原子序数与原子序的关系【教学内容】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2. 原子核的结构3.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4. 原子序数和原子序的定义【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2. 原子模型3. 黑板笔、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原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引起学生对原子核结构的好奇。

二、讲解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介绍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 原子核的结构- 讲解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作用和性质- 引入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3.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通过实验或示意图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电荷、质量和作用4. 原子序数和原子序的定义- 介绍原子序数代表原子中质子的数量- 解释原子序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序号三、实验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原子核的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核结构的特点。

四、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原子核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总结教师总结授课内容,强调原子核结构对元素性质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

【教学评估】通过小测验或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考察学生对原子核结构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原子核的结构-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和原子序的定义【延伸拓展】1. 学生可自行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子结构理论2. 可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了解原子核的物理特性【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原子核结构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掌握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3.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模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2.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

难点:1. 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

2. 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具:1. 模型或图片,展示原子、原子核和电子。

2. 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实验。

学具:1. 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2. 彩色笔,用于绘制原子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问题引入:什么是物质?物质由什么组成?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步骤二:原子概念的讲解1. 讲解原子的定义,即物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原子的构成。

步骤三:原子构成的讲解1.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

2. 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

步骤四:原子结构实验1. 进行简单的原子结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构成。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子的构成。

步骤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原子构成的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原子结构图,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写一篇关于原子构成的短文,阐述对原子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构成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在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动画或模拟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电子的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物理教案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放射性与核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认识原子核的结构,了解核力和放射性的基本知识。

3.了解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原子的结构和组成。

2.核力和放射性。

3.核能的应用。

教学难点:
1.核反应的基本知识。

2.核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述结合实验、观察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

二、讲述原子的结构和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

三、讲述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力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核力的重要性。

四、讲述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放射性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五、讲述核反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核反应的过程和应用。

六、讲述核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局限性。

七、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资源:
1.课本资料
2.实验仪器和材料
3.图片和视频资料
作业:
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做一个总结。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核反应与核能的最新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物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应用。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同时,要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高中化学原子组成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原子组成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原子组成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3.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定位
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组成:质子、中子、电子
2.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壳
3.原子的运动规律:电子在轨道上运动
教学重点:
1.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元素周期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2.元素的定位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实验展示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引发学生兴趣。

二、讲解
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和作用
2.原子核和电子壳的结构
3.电子在轨道上的运动规律
三、实践
根据学生分组,在元素周期表上定位不同元素,分析其性质和特点。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让学生自主总结笔记。

五、作业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定位,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加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高中物理原子核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核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和作用
3. 理解原子核的放射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 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3. 原子核的放射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环节
1. 通过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原子核的兴趣,如核能发电、核医学等。

2. 引导学生提问:原子核是什么?它的组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知识讲解
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2. 讲解原子核的结构:核外围团轨道上围绕着核心的质子和中子,形成原子的结构。

3. 解释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等。

三、实验操作
1. 进行原子核的模型搭建实验,让学生利用小球和棒子模拟原子核的结构。

2. 进行原子核质量和电荷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得出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

四、讨论与总结
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的重要性,并讨论原子核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原子核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原子核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动画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呈现原子核的组成和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另外,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动手搭建模型、进行实验,从而深入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作用。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探索原子核的更多奥秘和应用领域。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

《原子核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了解半衰期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中子3.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4. 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内部结构,质子、中子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原子核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组成。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发现和性质,阐述原子核的结构。

3.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与衰变:分析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讲解衰变的过程。

4. 讲解半衰期的概念及应用:阐述半衰期的意义,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 原子核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介绍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地质学等领域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原子核组成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原子核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原子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原子核科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编写:于建东审核:许乃祥
班级: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知道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了解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

3.认识原子的结构;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的几种元素的同位素。

【课前预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微粒即________构成的,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19世纪初英国的科学家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

他认为物质由_________组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割,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保持本性不变。

1879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他认为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指出原子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_______________带正电荷,位于
_________________,他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__________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作高速运动。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指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内一定___________上绕核作高速运动。

20世纪初现代科学家根据微观世界的波粒二象性规律,提出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用
_____________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人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对于多电子原子,可以近似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

2.画出下列微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Be
C O2- Ne
Na Al3+ P
S Cl- Ar
三、认识原子核
2.构成原子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交流讨论】
1.原子稳定结构与不稳定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目为 个电子(只有K 层为最外层时为 个电子)的结构为相对稳定结构。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氧化镁的形成
3.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4.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关系
5.周围符号的含义
6.氢元素有三种核素(H 、D 、T )氧元素有两种核素(16
O 、17
O )它们形成的水分子的种类共有 种。

【课
堂练习】
1.下列四位科学家都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起到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首先提出原子核外的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是 ( )
A.汤姆生
B.道尔顿
C.玻尔
D.卢瑟福
2.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 )
A. Ne
B. Mg
C. S
D. C
3.据报道,最近中科院的有关专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镨元素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它的中子数为
( )
.91 C
4.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为 ( ) .50 C
5.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 变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变化。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发生反应时,活泼金属容易 电子而显 价,活泼非金属容易 电子而显 价。

试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钠原子与氟原子化合成氟化钠的形成示意图:第一课件网
X
Z
A
e c d + +
1. 表示某带电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则可用它表示的阳离子共有
( )
种 种 种 种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年2
的原子核,并立即释放出一个中子而产生的一种新元素的原子。

该元素的原子核内所含有的质子数是 ( )
.112 C
4.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14号元素的原子,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89,存在时间达到30秒,这项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 ( )
.114 C
5. n+
下列关于该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质量数=Z+A
6.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微粒是 ( )
7.有五种微粒 、 2+
它们属于几种元素 ( ) .3 C
8.某元素B 的核电荷数为z ,已知B n-和A m+
的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数,则A 元素的核电荷数用Z 、n 、m 来表示,应为 ( )
+n-m +m +m+n
9.“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述,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某一阶段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人们对原子结构的描摹,按现代向过去顺序排列为:电子云模型、玻尔原子模型、
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 原子模型。

10.有A 、B 、C 、D 、E 五种元素,它们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且均小于18;A 原子核内仅有1个质子;B 原子的电子总数与D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A 原子与B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 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E 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三分之一。

(1)试推断它们各是什么元素,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A__________、B__________、、D__________、E ____ 。

(2)写出A 分别与B 、C 、D 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

(3)A 、C 、D 形成的化合物与A 、D 、E 形成的化合物各属于那类物质?写出它们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 7030
Pb
208
82R
A
Z X 4018Z 4019Q 4019R 4030M
4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